浙大蒋研中心

其他

中心消息|台湾民众抗日运动史料与研究:第二届回望与前瞻学术沙龙顺利举行

2023年4月15日,由《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萧山河上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协办的“台湾民众抗日运动史料与研究:第二届回望与前瞻学术沙龙”在浙江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研究员、《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吴敏超研究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陈忠纯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龙向洋研究馆员,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所长肖如平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台湾民众抗日运动资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课题组成员、蒋研中心师生等20余人参加了工作坊。沙龙的第一部分,由杜继东研究员主持。“台湾民众抗日运动资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项目首席专家陈红民教授汇报课题的学术价值与进展情况。陈教授指出,台湾民众抗日运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开始早、时间长、形式多样等鲜明特点。台湾民众的抗日运动,既与大陆民众的抗日活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又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因此,本项目试图将台湾民众抗日活动研究置于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日的框架与进程中,完成抗战研究工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拼图。同时,也能批驳当下某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课题自立项以来,从学界与浙大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之下,进展顺利。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尤淑君副教授梳理了1945-2020年间台湾地区对台湾抗日运动史料的编纂情况,指出台湾学界存在从“去殖民化”到“本土化”再到“后殖民”的变化趋势。课题组成员徐伟信博士介绍了日本学界对台湾民众抗日运动的研究历程,并分析原因。子课题负责人、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负责人黄晨研究馆员介绍了CADAL的情况,以及未来在CADAL平台建立“台湾民众抗日运动数据库”的构想。沙龙的第二部分,是在肖如平教授的主持下,由各位专家对项目进行了点评。陈忠纯教授指出,以往学界对台湾的历史叙事多偏向于悲情史观,当下我们应当建起台湾的奋斗史观,强调这一时期台湾和祖国母亲的共同奋斗,关注台湾抗战史与祖国抗战史之间的紧密联系。吴敏超研究员对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对象做出肯定,并提出我们不但要关注浙江、福建和台湾抗日之间的联系,也要注重台湾民众历史的书写,学会倾听静默的声音。龙向洋研究馆员则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在检索民国时期文献目录和国家图书馆过程中,所了解到的关于抗战和台湾抗战的资料情况。沙龙进行到最后,由张海鹏学部委员做出总结。张先生充分肯定了课题组的工作与专家们的意见,并向项目组强调,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能拘泥于材料的堆砌,而要进一步做好分类工作,力求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方向上的引导。陈红民教授代表课题组感谢张海鹏先生与各位专家的指点与建议,表示将在未来的工作中克服困难并全力落实,以求如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为推动抗日战争史研究尽一份心力。撰文:赵晓红编辑:陈怡浙大蒋研中心微信ID:zhedajiangyan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蒋研中心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中心消息|“史学研究成果的生成与发表”工作坊举行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会议主题鲜明、实用性强,有利于促进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和交流,为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添砖加瓦。浙大蒋研中心微信ID:zhedajiangyan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蒋研中心
2023年4月2日
其他

第三届“档案与民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第三届"档案与民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为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民国史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与《民国档案》杂志社拟于2023年6月24—25日在杭州共同主办第三届“档案与民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特向学界诚征论文,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1.
2023年2月18日
其他

中心活动|论文互助团团会(第十二回)

时间:2022年4月29日(周五)19:00-21:00腾讯会议室:245-820-052
2022年4月23日
其他

中心消息|陈红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抗战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开题

2022年3月25日,由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任首席专家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台湾民众抗日资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蒋介石与近代中国文献特藏室举行。
2022年3月27日
其他

中心消息 | 《抗战为什么赢》新书座谈会成功举办

2021年10月24日上午,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抗战为什么赢》出版座谈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蒋介石与近代中国文献特藏室进行。座谈会由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晨主持。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率领该社领导、编辑与发行部门的人员来参加座谈会。王社长首先介绍了本书出版发行情况。他指出,陈红民教授及其团队历经六年努力,依托浙江大学深厚学术基础,成功打造了《抗战为什么赢》这样一本普及性抗战史读物。本书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成果,是典型的“大家写小书”,观点正确、结构新颖、品质高端、通俗易懂,甫一出版便收获良好社会反响,能在引导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学好党史中发挥重要作用。陈红民教授、赵晓红教授回忆创作本书的缘起并介绍写作情况。抗战为什么赢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他们认为,抗战之所以能赢,前提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用通俗的方式,将学术界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给社会大众,使抗日战争的史实与意义更加深入人心,是历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篇幅不大,但注意吸收新史料,在行文上力求流畅、形象、生动,在抗日战争历史的大框架下尽可能多地通过历史细节的呈现,使读者喜闻乐见。他们特别提到,在日前举行的新书分享直播活动中,听众超10万人次,观看回放者超30万人次,充分展现大众对抗战历史知识的需求,也反映出这本普及性抗战史读本的意义所在。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袁成毅认为,近些年来,抗战史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大,成果越来越多,但是通俗作品还不够,难点在于叙述语言。《抗战为什么赢》这本书语言通俗流畅,用了普通读者能够接受的叙述方式,这是其特点之一。第二个,这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第一章叙述中国的局部抗战,第二章进入全国抗战阶段,第三章讲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最后一章讲抗战的胜利和对战犯的审判,使普通读者能够迅速看清楚抗战历史的线索。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杨齐福从内容、结构、宣传教育等方面给予该书很高评价,认为该书抓住了时代脉搏,把学术研究成果推向社会,为史学研究大众化带了个好头。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教授、所长肖如平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历时十四年,本书用十万余字、四章内容简明扼要地进行概括、归纳,清晰展现中国抗战的宏大叙事,难能可贵。新史料、新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利用,更增添本书的学术价值,既保证历史叙事的客观公正性,又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学术专著通俗化、大众化的典范。社会活动家、浙江省抗日战争史研究会会长王选女士对日本侵华细菌战罪行做过大量翔实的调查,长期致力于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她提到,陈红民教授及其团队写这样一本通俗性、普及性的抗战史书是不容易的,既要有宏大的史观,又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当前关于中国抗战史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发掘,如战时疾病史、社会民众史等,她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一步多方位、全面地向大众普及中国抗战历史。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利波、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葛玉丹等出版界人士从出版角度对《抗战为什么赢》通俗的叙述方式和新颖的结构设计给予了好评,对陈红民教授“大家写小书”的尝试表示肯定,认为《抗战为什么赢》一书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学术前沿成果,对于党史国史教育意义重大。会后,江苏人民出版社向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浙江省抗日战争史研究会赠送了图书。王选女士也向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赠送了图书。新书一览:《抗战为什么赢》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时的讲话中指出,“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无论时代如何变换,抗日战争都应成为全体中华儿女永远铭刻于心的家国记忆。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抗战为什么赢》这本写给社会大众的通俗读物,对于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十四年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10月28日
其他

陈红民:档案多情似故人——漫谈利用档案研究民国史

我将近40年学习与研究民国史的生涯,与阅读、利用档案密不可分。不仅利用档案进行研究写论著,也曾整理、编辑与出版过原始档案资料。在地域范围上,不仅有利用海峡两岸档案的经历,还多次赴外国查阅档案资料。在此,将阅读利用海内外档案,进行民国史研究的体会写下来,与学界朋友们分享。我深知,鉴于学术训练、学术背景、知识结构与学术旨趣各异,每位学者的个体经验或教训均有特殊性,难以复制,但史学研究的基础训练与方法终归有共通性,个人浅见,或能对年轻学者、学生有点启发。本文拟分享四点体会,分别用四句改动过的古诗词句为标题:一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档案”,讲查找档案之态度;二是“既见档案,胡为不喜”,讲用档案之妙处;三是“不识档案真面目,只缘身在档案中”,讲识档案之能力;四是“档案花气清,悠然心独喜”,讲阅档案之乐趣。与哈佛燕京图书馆郑炯文馆长、蒋居仁先生(蒋廷黻公子)等合影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档案“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形容寻遍九天之上,穷尽九地之下,决心大、用功勤,仍茫茫不见,所寻不得。史学家傅斯年将其改成“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要求史学家一定要用最大的努力,穷尽可能地搜集资料。我在傅斯年改动的基础上,再引申一步,改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档案”,专为强调找档案的重要性。傅斯年重视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有句“名言”——“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界对这句片面深刻的话一直争议不断,学者们见仁见智,但史料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谁也不能否认。史学研究是一门实证的学问,所谓“论从史出”,就是指史学研究的结论必须在穷尽所有史料的基础上方能得出。有学者可能偏好理论,擅长分析,做概念史(观念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但其观点终究也要史料支撑。史料的种类有许多,对于具体的研究来说,各类史料价值是相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只要史料是真实可靠的,能用来恰如其分地支撑学术观点,就是好史料。但不能不说,在所有史料类型中,档案资料因具有典藏的权威性、完整性与连续性,很多情况下也有唯一性,所以显得尤为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的定义是,“指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特别强调了其作为历史资料的属性。学者们写论著、申报课题需要排列“参考文献”时,“档案资料”通常是排在最前面的,这是一种约定俗成。带领浙大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二史馆查档案史学界说到“民国档案”一词,首先联想到的是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它是典藏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多年来,二史馆的研究人员与南京地区高校的教师有密切合作,共同组成了民国史研究“南京学派”,而“史料扎实”,“重视史料,尤其是利用档案资料”正是“南京学派”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在南京大学读书、任教多年,导师茅家琦教授、张宪文教授都教导我要注重新史料的发掘与运用,特别要珍惜利用二史馆馆藏档案方面所具有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真正利用二史馆馆藏档案是在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后。我要写胡汉民传记,二史馆有“胡汉民个人全宗”。个人全宗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找到万仁元副馆长,在他的协助下,顺利看到了,并运用到《胡汉民评传》中。万馆长的开明、担当与对年轻学人的支持,终生难忘。此后,我时常去二史馆查阅档案,在研究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战时交通运输、国民党五全大会、蒋介石等课题时,均以二史馆的档案为基础史料撰写论著。二史馆一向注重档案开放工作。我们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二史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在符合政策法规的前提下,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档案资料复制件。在重庆市档案馆读书时老师们的教诲与早期利用档案的经历,逐渐塑造了我的研究风格,即偏好利用第一手资料选择课题、撰写论文,对寻找档案有异乎寻常的爱好。除了二史馆,我还去过上海市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等档案馆,查阅到许多有用的资料,运用到相关的研究项目与论著中。查找利用海峡对面的档案,也是我的喜好之一。我迄今去台湾学术访问与参加会议14次,每次赴台,都会抓紧时间去“国史馆”、党史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查阅档案。2007年,我在政治大学历史系担任客座教授半年,为学生讲授“中国现代史史料”这门课程,曾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国史馆”,专门看了存放蒋介石档案的库房。台湾学者能进库房参观的也是凤毛麟角。我写过一篇介绍在台湾查档案观感的文章,题为“在台湾查档案是怎样的体验”,发表在“澎湃新闻”上,点击量颇为可观。赴国外访学期间,档案馆、图书馆是我的必选之地。与国内体制略有差异,国外有些重要图书馆也因收到捐赠而典藏珍稀史料,对这部分史料的管理与普通图书不同,更接近档案。代表浙江大学接受陈香梅女士捐赠档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Harvard-YenchingLibrary)是我访问次数最多,工作时间最长的海外图书馆。受燕京图书馆的委托,我整理并编辑出版了它所珍藏的“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蒋廷黻资料”两套大型资料。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2021年10月14日
其他

中心消息|“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1年6月26日至6月27日,由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酒店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肖如平教授主持,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教授致辞。会议期间,学者们围绕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领域展开了热烈探讨。从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的传播,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砥砺奋进,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其呈现出来的复杂多元面向。在圆桌会议上,陈红民、梁敬明、汪谦干、侯中军、孙艳玲、瞿骏、肖如平等进行了总结发言,肯定了广大与会青年学者的学术热情和探索,强调学术视野与理论思考的重要性,并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经历,对未来可能的研究路径进行了展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推动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在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浙大蒋研中心微信ID:zhedajiangyan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蒋研中心
2021年6月29日
其他

中心消息|范飞副秘书长访问蒋介石与近代中国文献特藏室

2021年4月23日下午,杭州市委副秘书长、市档案局局长、市档案馆馆长范飞一行,访问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文献特藏室。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教授对范副秘书长莅临、观摩指导,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简要介绍了浙大蒋研中心与文献特藏室的建设理念、经过,并带领来宾参观了特藏室的各种文献。范副秘书长对特藏室的建设理念给予充分肯定,并介绍了杭州市档案馆的馆藏资源、信息化建设与档案鉴定开放等方面情况。她高度赞赏浙大各级领导支持特藏室建设的决定,并祝贺特藏室以及开放共享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成绩。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国权教授、杭州市档案馆办公室副主任周道彩等一同访问,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主任韩松涛等参加接待与介绍。浙大蒋研中心微信ID:zhedajiangyan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蒋研中心
2021年4月25日
其他

讲座报道│中国历史研究院藏档案文献与近代史研究

2020年11月3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应邀做客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为中心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历史研究院藏档案文献与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蒋研中心主任陈红民教授主持,肖如平、尤淑君、张凯、赵晓红等老师及蒋研中心研究生共同聆听。近代史所魏兵兵老师也参与了此次活动。金以林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典藏档案的整体情况。聚焦于史料的重要性,他对馆藏文献资料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有涉及晚清重要的督抚档案,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谭延闿、林森、蒋介石等的民国名人文献档案,以及约70万页的“满铁”剪报等。随后,金老师着重介绍了图书档案馆自成立以来所征集的大陆地区档案、近十年来收集到的包括照片、录像等各类形式的海外近代中国珍稀文献。谈及现已复制到的国民党党史馆的史料,顾维钧档案,陆征祥档案,蒋介石、黄郛、陈布雷、邵毓麟等民国政要的日记,以及目前正在与海外有关机构合作复制的大量档案文献。金以林老师强调了文献资料开放与共享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充分掌握、利用史料,才有可能做出有创新、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研究成果。他用较多的时间介绍了正在建设的抗战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的建设理念、最终目标与目前的进展,鼓励大家关注并利用。讲座中,金以林老师还向师生们介绍了自己的治学理念、研究历程与课题选择转型的经历,强调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从事历史研究与课题选择的重要作用,也言及独特的家学渊源对其学术生涯的影响。在提问环节,金以林老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地解答了大家的问题。他鼓励有志于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年轻学人,把握有利条件,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好奇心和兴趣点,充分利用各类档案史料,争取做出优秀的研究成果。讲座最后,陈红民老师用“胸怀”、“热爱”和“下功夫”三个关键词,简要归纳了讲座内容,并对金以林老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讲座在轻松的氛围中取得了圆满成功。
2020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