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金融

其他

中行最新报告:金融场景建设2.0新格局

金融场景建设是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上的一场变革,是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馨金融洪偌馨、伊蕾/文银行的服务「形态」总是能映射出市场需求变化与时代发展的趋势。在银行客户对「无接触」服务需求和偏好日益凸显的当下,打造一个以App为媒的「超级空中分行」是许多银行的共同选择。而它所提供的价值也不只是打破服务的时空局限,更是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经营,从「以产品为中心」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进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触达、运营和服务客户的重要纽带,重构「金融场景」成为机构的重要议题。去年,我们和大家分享了中国银行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其中提到「金融场景」正在被重新定义,全新视角下的客户经营方式、商业可持续路径都将被改写,而新的风险与挑战也随之降临。在经历了一整年的探索与实践之后,一些机构的场景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服务闭环;也有一些机构铩羽而归;但更多的还是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之下,机构们面对新机会和新场景的跃跃欲试。最近,《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2.0》(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针对行业里出现的新挑战与新机会,报告指出,金融场景建设的核心逻辑不变——不能脱离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的初心。而在建设过程中,选择场景必须立足自身禀赋、具备平台思维、注重流量的质量与价值转化能力,聚力共生、合作共赢。但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变化对金融场景建设提出的要求在变——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一方面金融机构需持续提升自身数字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金融服务要积极赋能传统企业,加速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金融场景建设是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上的一场变革,是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1C端:与失去业务相比,失去客户更为可怕以传统金融机构中最具代表性的商业银行来看,他们最初感受到「金融场景」的重要性,是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大潮之下,互联网公司「跨界」而来,对零售银行的「存、贷、汇」业务造成冲击,加速割裂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直接联系。与此同时,银行的客户结构与业务结构也开启了深度调整。单纯依靠大企业、大客户的模式不仅使得银行的利差收窄、ROE下滑,也将损害其对抗风险与周期波动的能力。与其在「核心大客户」的红海中与同业内卷厮杀,不如躬身入局,以场景建设为依托,像互联网平台一样深耕长尾市场。急于追赶数字化浪潮的银行经历了从被互联网平台裹挟入场,到自建平台做全能型选手,最终回归本源,基于自身资源禀赋进行差异化建设。金融机构的能力是有边界的,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场景建设追求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就是整体的平庸。而从行业实践来看,场景生态与金融机构自身禀赋的契合度越高,金融场景建设的成功率也就越高。典型如中国银行构建的跨境场景服务,建行打造的住房租赁场景服务,农行开展的涉农场景金融服务,都是在自身比较优势领域尽其所长,做细分垂直领域的领先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功的金融场景建设大多符合「1+N」生态的布局逻辑,即基于一个内部场景平台,以及N个外部流量口,充分发挥特色资源禀赋、选择优势客群,结合特色产品,打造「金融+非金融」深度融合的极致体验。以中行为例,经过了多年积累,其跨境金融在客户规模、精准画像和产品配置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在此基础上,中行一方面在手机银行和「中银跨境GO」两大自有App上构建了完整的跨境金融服务生态;另一方面还将「外币现钞预约」服务嵌入华为鸿蒙系统、国家政府App、支付宝等N个外部流量平台,融入国际酒店预定、签证办理、留学咨询等非金融场景。商业银行以自建模式打造的内部场景平台,既能够满足客户一站式服务体验,也支持商业银行建立私域流量深化客户经营;以「嵌出模式」向外部流量口输出标准化的优势产品,则可以助力外部平台形成一站式体验,实现外部用户向行内客户转化,进而形成「获客-活客-留客-价值转化-行为反馈」的正向循环。更进一步来说,我们判断一个场景到底是否有竞争力,最终体现在金融产品能否满足客户需求以及交互体验上。其中包括:金融产品融入场景后能否保持和非金融服务一致的交互体验;针对客户在场景中的金融需求,银行能否对跨条线的业务与产品进行有机整合,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以及在更长周期里,能否对客户进行深度运营,实现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进化。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场始于线上化的场景革命,最终会加速推进金融机构基于C端客群的差异化经营,这种持续的迭代与优化,也将会提升整个金融服务的供给质量。2B端:打破零和博弈格局,实现五方共赢如果打造C端场景是金融机构受到冲击后的被动自救,那么搭建产业融合的B端生态则是基于自身优势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动担当,当然,也是提升盈利能力、有效防控风险的必然选择。尤其是2021年以来,国家围绕数字经济做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监管机构也相继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以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主线,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数字金融新格局,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能力。产业是一种连接,以产业中的核心企业为中心,将其上下游的企业连接起来,使他们之间的关系从简单的供给销售短期合同关系发展为共生、互生、再生的战略合作关系。通常来说,包含核心企业(大B端)、上游供应商(上游小B端)、下游经销商(下游小B端)、个人消费者(C端)、金融机构(F端)五个参与方。而搭建产业融合的B端场景生态,核心是要能解决参与各方的经营痛点,实现「五方共赢」,真正让这个生态形成活力。也正因如此,相比于C端场景建设从流量到用户,从用户到客户,再到价值转化的成熟商业逻辑,基于B端的产业融合生态在服务主体、关注焦点、主要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异。尤其是在B2B2C的生态融合方面,要让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和个人消费者三者形成良性循环、相互赋能。沿着这一思路,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优选产业生态、锚定核心企业、延伸上游供应商、赋能下游经销商、互相引流C端、模式复制扩容B端、拓展新核心企业「七步走」来完成搭建产业融合的B端场景生态。搭建产业融合的场景生态建设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一次升级,从服务单一企业的模式提升至服务整个产业,进而提升国家战略产业的安全性与竞争力。期间,金融机构的拓客模式将全面升级——从原来针对单一企业的单点获客模式,转为通过建立产业融合的生态场景来实现上下游企业的批量获客。银企合作关系也将发生改变——金融机构从原来企业单纯的「资金提供方」转向为企业赋能的「服务提供方」。与此同时,这也是一场经营理念上的重大变革,是一场管理革命,需要金融机构内部不仅实现RPC(客户-产品-渠道)的高度联动,更要深入到跨条线、跨板块的联动。金融机构从原来条线部门单打独斗,转向行司联动、境内外联动的新型组织方式。3冰山之下:流量、中台与组织管理无论是基于C端场景打造一站式服务,还是基于B端构建产业融合生态,都需要金融机构在适合自身的赛道上持续发力。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赢得用户认知」的软实力和「搭建敏捷运营中台」硬实力的双重提升。在软实力建设方面,金融场景用户认知的建立,始于痛点,成于共情,终于流量。能够将用户成功引流至金融场景平台,是衡量是否赢得用户认知的重要标准。从「被看见」到「被记住」,从「被选择」到「被推崇」,场景流量的来源,一方面源于权威、专业、有温度的内容和服务,另一方面也源自金融机构肩负的社会责任,对用户金融认知的正确引导和强化。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是理财「饭圈化」现象,让许多「新基民」盲目掉进「跟着明星基金经理投一定没错」的陷阱。针对此类现象,金融场景对用户认知的培育,不能出于急功近利、流量变现的短期盈利目的,而是要有对金融向善的坚守。而在硬实力建设方面,场景三分靠建设,七分靠运营。每一个成功的场景,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中台作为坚强的后盾,其使命就是高效、精准地完成从识别用户、输出内容、采集数据、打标用户、筛选客群、配置活动、触达用户,到最终达成交易的全过程。换言之,场景中台是一个高效、精准的数据加工厂,负担着全过程的数据加工。虽然金融机构本身具有一套完整的产品交易系统和数字化营销体系,但其内在逻辑是基于客户、产品、交易建立,而场景则是基于用户、内容、行为建立,二者之间必须有一套系统打通用户到客户的衔接、产品与内容的融合、交易与行为数据的共享。向前一步,它要能够实现营销活动配置的敏捷化、智能化,即「参数可配置、流程可修改、插件和定制」,减少资源重复投入,实现集约化建设与运营。而向后一步,它是连接用户到客户群的桥梁。与此同时,金融作为一个考验「长跑」能力的行业,在场景建设的赛道上,或许有金融机构能够凭借对未来经营趋势的预判与技术能力暂时领先半个身位,但谁能笑到最后取得更大的胜利,还要看组织模式的变革,能否与新商业模式匹配,进而持续为场景建设赋能。具体来看,场景对金融机构现有管理模式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五方面的融合,它们堪比场景生态建设的「承重墙」,如果处理不好这几个环节,负面效应会在金融场景建设中被放大。此外,数字化战略推进与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还需要金融机构在组织架构方面一系列深度调整,包括构建一套高度融合的敏捷反应体系、尊重与遵守长期主义原则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多领域交叉的复合型团队等等。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重构金融场景、重塑与客户的连接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道阻且长,行则必达。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报告全文哦~——
2022年8月30日
其他

银行「稳健理财」的美梦该醒了

打破刚兑势在必行。——馨金融木爷说/文今年以来「股债双熊」大环境下,股票、基金跌跌不休。就连一向「浓眉大眼」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净值回撤,产品亏损甚至成为了普遍现象。这让不少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难以接受。客户投诉一路从银行网点杀到总行;从地方监管局逐级传递到会里;从传统的线下聚众维权到线上拉群、发视频,不讨要个说法誓不罢休。熊市是一面镜子,让投资者真切体会到,过往稳赚不赔的「稳健理财」产品也会亏损。事实上,现在所谓的「稳健理财」产品基本都是转型后的净值型产品,跟以往刚性兑付产品,根本就是两回事。「稳健理财」的美梦该醒醒了。1资管新规实施前,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刚兑产品,几乎都是采用「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资金池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同一家资产管理机构的所有产品,基本都放到统一的资金池里投资,期限几个月的产品往往对标几年的资产。到期产品的本金和利息,不是来源于产品持仓资产到期或出售的变现资金,而是由新发售产品募集来的资金兑付。因此,即便产品投资的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甚至资产违约造成巨额损失,资产管理机构也可以在资金池里,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填补窟窿。如果亏损太大,甚至资金池被勒令清理,资产管理机构或财富管理机构则会自己掏钱,确保产品能按预期收益兑付。所以,这些刚兑产品本质上并不是资管产品,而是资产管理机构或财富管理机构的负债,是金融机构向社会大众「借」钱投资的影子银行业务。换句话说,投资者良好的体验是金融机构违规给「惯出来的」。这种产品刚兑模式下,投资者获得了远高于无风险利率的高收益,风险却由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承担。这容易诱发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也违背了「买者自负」的资管业务本源。以招商银行为例,其理财子公司招银理财2021年底的管理规模2.78万亿元,当期净利润32.03亿元。然而,招商银行对理财业务回表资产,累计计提的损失准备达到207.50亿元,接近招银理财当年利润的7倍。不能说更多了,懂的自然懂。资管新规实施后,所有资管产品全面进入了真净值时代。刚兑产品这种本质上是金融机构负债的「假」资管产品,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由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净值型产品。2面对这个划时代改变,不仅仅投资者还没转变过来,不少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自身也没做好转变的准备。银行理财子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仍希望能管理出「低风险、高收益」产品。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控制产品净值波动,期望净值曲线仍然能走出与老产品类似的形态。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产品的高收益,在非标资产严格受限、市场利率走低情况下,不得不增加股票、可转债等价格波动更大的资产投资。银行理财子的母行等财富管理机构,仍沿用刚兑产品的销售套路。为了销售更加顺利,想尽一切办法最大化「继承」刚兑产品在投资者心中长期以来的信任。混淆「预期收益率」和「业绩比较基准」的概念,打着「稳健理财」旗号,把净值每天波动、到期收益不确定的真净值产品,销售给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在债券市场相对平稳,股票市场持续上涨时期,这种真净值产品回撤较小,且持有收益可观。因此,整体上打着“稳健理财”旗号并没有遭到较大挑战。来到今年,债市和股市双双疲软,市场行情急转直下。不但基金产品瑟瑟发抖,银行理财产品最终也没能扛住,出现大面积亏损。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今年股市低点的3月16日,近一周有披露净值的15371只银行理财产品中,7072只产品最近一周的投资回报为负数,占比高达46%。拉长持有时间来看,这15371只银行理财产品中,3613只产品今年以来的投资回报为负数,占比23.51%。其中,185只产品亏损大于5%,694只产品亏损大于3%,2104只产品亏损大于1%。净值型产品跟之前的刚兑产品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就像一只猫,把它画得再像老虎,最终还只是一只猫,不可能成为老虎。不管资产管理机构把产品收益曲线阶段性地做得跟刚兑产品多相似,财富管理机构如何尽一切办法把这些产品包装成刚兑产品,只要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稳健理财」就再也站不住脚。3纵观近期的客户投诉案例,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净值型产品不了解,以及产品的实际表现与投资者认为的「稳健理财、低风险」不符。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就很好说明了这些问题。有位投资者在XX平台看上一只二级债券基金,中低风险评级,近1年收益率5%以上。可是买入后连续4个交易日下跌,净值合计回撤并不大,约-0.5%。但这位投资者就已经愤怒了,表示:「当初买主要看重安全,XX平台推荐基金我当时就相信了,就看了利率和中低风险就买了。我买的是中低风险理财又不是高风险股票,买之前没有充分告之我风险,买了四天亏了一千块钱,我买理财近十年从没碰到这种情况,这不是诈骗是什么,我现在要求退我买之前本金,别砸了你们的招牌」。从这位投资者的诉求中,不难看出他把「近十年理财」的经验复制到本次投资上,把基金产品当成了刚兑理财产品,只看「利率」(事实上这是基金的历史业绩,仅代表过去表现,与银行存款利率承诺未来收益完全不一样)和「中低风险」(事实上中低风险不是无风险,也有可能亏损)就买了,并且买入后对产品短期的亏损无法接受。这个案例固然有投资者未改变刚兑产品投资习惯和认知的原因,但销售平台也有一定责任。在推荐该基金时带上「稳健理财」来宣传,强化投资者固有的错误认知,却没有做到让投资者充分理解产品收益不确定的事实。这波「稳健理财」产品大面积浮亏,虽然是一次较好的投资者教育。可是靠事后投资者以「交学费」的方式成长,显然不如事前充分披露清楚产品风险,更能获得投资者的长期信任。混淆净值型产品与刚兑产品的区别,能过得了一时,但终究会露馅。4刚兑产品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投资者的稳健理财需求还在,该如何是好?对资产管理机构而言,资管新规实施后,非标资产投资和摊余成本法估值均受到严格限制,要制造出高收益且无风险的产品已无可能。因此需要对「稳健理财」产品重新作出可量化的明确的定义。比如产品在一定持有期内的盈利概率是多少(如滚动持有产品一年的盈利概率不低于95%),或者在怎样的市场条件下,产品的最大回撤控制在多少范围内(如一年内国债利率水平上行50bp,产品最大回撤不超过-1%)等等。然后严格按照产品定位来管理。努力把产品风险收益做到「可预期」或「高确定性」,配置高风险资产需慎之又慎。对财富管理机构而言,若要打着「稳健理财」来销售净值型产品,事实上就已经对产品的未来表现做了一定程度背书,必须慎之又慎。毕竟不少投资者仍然把「稳健理财」与以往的刚兑产品划上等号。这时候,既要严格产品售前准入,售中投资者适配,售后产品风险监控;也把「稳健理财」的新定义必须全面明确地披露出来,把产品风险清晰地传递给投资者,不能把净值型产品跟之前的刚兑产品一样销售,过分强调收益,并做好投资者教育和陪伴工作。事实上更优的选择是,放弃与刚兑产品深度绑定的「稳健理财」标签。在投资者购买时,就把这净值型产品与刚兑产品明确区分开来。对投资者而言,重构对净值型产品的认知,调整投资收益预期,是当前大部分投资者必须补的课。过往刚性兑付的「稳健理财」产品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净值型产品不会「稳赚不赔」。购买前,需要深入了解产品的投资策略、持仓资产结构和信用风险。买入后也不能高枕无忧,而是需要定期去察看产品净值的变化和最新投资情况。即便资管新规已经过渡了4年,但直至今日「稳健理财在不少投资者眼中,依然是保本刚兑的代名词。表面上,这对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来说是个红利,通过「稳健理财」的招牌,能向投资者快速推广转型后的净值化产品,增加AUM和客户数。事实上,却有点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净值化转型后,股票市场的波动、持仓债券的信用风险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产品的净值波动,并最终由投资者承担相应的风险。保本刚兑的「稳健理财』门面,终究是装不下去的。「无风险、高收益」的刚兑理财产品本来就与金融常识相悖,退出历史舞台在所难免。昨天是清明节,让我们给过去保本刚兑的银行理财产品上一柱香。毕竟这些产品曾经给大家提供了无风险、高收益的良好投资体验。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间万物都将归于常识,投资理财也不例外。——
2022年4月6日
其他

进击一流:三个「生态圈」构建兴业财富新版图

充分发挥投资端、产品端和销售端「三位一体」的协同作战能力。——馨金融洪偌馨、伊蕾/文今年的银行财报季透露出了不同以往的信号。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疫情反复、房地产风险频发、经济增速放缓、数字化变革大潮来袭,银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从这个角度出发,2021年银行所交出的年报「答卷」更具「含金量」——它展现了一家银行在周期波动中对于未来发展的预判和战略制定与执行情况,而这恰恰是优秀银行能够从市场中「突围」的关键。典型如兴业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其资产规模增至8.6万亿,营收达到2212.36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826.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4%。值得注意的是,兴业银行的ROA、ROE分别达到1.02%和13.94%,体现了其在新市场环境下价值创造的能力。这样的成绩,与兴业银行一以贯之的战略密不可分。「1234」战略保持定力,「投行+商行」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更加清晰,也逐渐成为银行发展的新引擎。值得注意的,随着更多银行开启新一轮战略转型,许多潜力赛道正变得愈发「拥挤」。典型如财富管理业务,由于银行业务架构和条线的相似性,难免出现「同质化」倾向。相比之下,兴业银行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方向,展现出了差异化的突围策略。尤其是2021年,兴业银行围绕财富管理业务拓展的三大「生态圈」——线上财富生态圈、线下财富生态圈、同业财富生态圈齐头并进,形成了新的发展势能,推动大财富管理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1「财富银行」进击一流从2021年报来看,兴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强势进击,与大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密不可分。2021年,兴业银行零售综合金融资产余额达到2.61万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财富类综合金融资产余额约1.81万亿元,零售财富类产品销量达到5.07万亿元,零售财富累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83.93亿元,同比增长10.98%。其中,仅代销公募基金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接近110%。事实上,促进银行中收强劲增长,让发展模式变得更「轻」,即「轻资产」、「弱周期」的发展方式,这些都是银行业在追求新一轮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财富管理业务成为银行「必争之地」的关键。而在这背后,一个隐晦但却本质的改变在于,零售金融业务并非孤立地发展,而是需要与对公、同业紧密协同,进而形成「飞轮」效应。在这一点上,兴业银行同业优势尤其明显。虽然尽管经过近几年的持续转型,同业资产与负债规模大幅压缩,但客户基础优势仍在进一步巩固提升。从年报数据上可以看到,兴业银行目前对境内主要同业法人客户的合作覆盖率达到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新金融2021:破旧与立新

穿透2021的动荡、变化与转折。——馨金融洪偌馨、伊蕾/文2021年,尽管疫情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但新金融行业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业务复苏、规模增长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并未因为外部冲击偏离轨道,反而因为特殊的市场环境,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快速突破。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从去年底开始,各项监管方案「由点及面」快速推进,市场规则进一步厘清,各机构回归本位,重新出发。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并未停止,从个人信息、数字货币等「基础设施」的搭建,到智能客服、AI金融的广泛应用,再到大财富管理市场的爆发,新金融市场上永远不缺少机会。2021,破旧之后,立新正当时。1市场再重构年初以来,金融行业延续了去年末「强监管」的趋势,加上后疫情时代持续震荡的市场环境,一些垂直赛道——移动支付、在线借贷、网络互助等曾新金融潮起时最耀眼的明星,都在2021年迎来了命运的分水岭。曾几何时,他们都是金融科技创新的急先锋,但在2021年,他们要么挥手告别曾经高增长的神话,要么在大洗牌中重新开始摸索与尝试,要么未能在金融创新进入「新常态」后找到合适的角色与定位,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其中,经历了超过十年高速增长、孕育了大批上市和准上市公司的在线借贷业务继续遭遇严厉整治,狠狠踩下了发展的急刹车。继去年四季度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后,2021年初,监管部门又向向联合贷款业务出手——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其中,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出资比例、贷款余额占比等指标都有了更为严格的标准,而联合贷款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区域性银行,也因该模式涉及「跨区域经营」而遭遇「一刀切」。层层加码的监管动作几乎堵死了联合贷款贷款的增长空间。不只是联合贷款,随着下半年《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的下发,助贷业务也开始面临整改压力——该文件明确将互联网平台助贷业务、大数据风控等实质上进行信用评价的业务纳入征信业务的范畴,并强调不得与非持牌机构开展商业征信合作。随着2022年《办法》正式落地,大多数助贷机构将在征信「断直连」的要求下对业务进行调整,这必然会直接冲击到许多公司的业务增长、营收结构,甚至商业可持续能力。从几家上市公司的动作来看,探索小微、向新消费市场延伸或者出海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新布局。此外,以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为标志,随着金融创新进一步回归持牌机构、纳入监管范畴,监管部门也对于持牌机构降费率、合规开展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与监管的双重作用下,在线借贷高歌猛进的时代的已经成为过去。和在线借贷行业一样告别了一个时代的,还有移动支付。虽然后者在2021年只迈出了一小步,却是具有「破冰」意义的一步——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两大巨头为标杆,平台之间在逐步落地条码互认互扫,实现互联互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移动支付都是巨头们角力的残酷「战场」,它是互联网巨头们最重要的延伸触角,也是最牢固的生态「防线」。在2021年的反垄断大潮之下,「拆墙运动」也势必会涉及到支付。今年初,《非银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下发,文件首次围绕反垄断提出了一系列监管要求,以市场份额为标准明确「支配地位」预警标准、认定标准和采取的措施。并强调「不得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授信活动」等要求。换言之,互联网世界里长久以来以流量优势拉动金融发展,以规模优势实现「赢者通吃」的局面将被打破,大洗牌之下,主动权和选择权逐步被交还给用户,获客与活客的能力就各凭本事了。相比于还在持续调整中的在线借贷和移动支付,网络互助的落幕似乎显得有些落寞。在距离2021年结束还有3天时,国内最大的网络互助平台相互宝宣布将在2022年1月28日24时正式停运。作为一个打破了「余额宝」增长记录的爆款产品,在过去的1200多天里,有超过1亿人参与过相互宝,帮助了近18万参与者,也给更多人带来了保险「启蒙」。而从整个网络互助行业来看,从2011年大批平台兴起,到后来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平台竞相布局,它也曾创造过许多神话。然而,随着监管部门的持续整治,网络互助行业迎来了一轮又一轮关停潮,留下的平台不仅面临着合规压力,还有参与者退出、赔付额增加、商业可持续性等一系列挑战。到今年底,蚂蚁集团的相互宝也曲终人散,为网络互助产品画上一个句号。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移动支付背后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和网络互助行业都刚刚迈入发展的第10个年头。相较之下,在线借贷业务的发展时间更长一些,但他们都在新的监管要求与市场环境下,迎来了洗牌与重构,走向了不同的命运。2数字「新基建」行业的重构、新业态的出现与发展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来支持。在我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有一个著名的「乘数效应」,即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带来几倍于投资额本身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换言之,基础设施完善与否是一个市场起飞的前提。在这一点上,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同样至关重要。就像90年代金融行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当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三金工程」——金桥、金卡和金关。其中,金卡工程是一场涉及各类卡基应用的社会信息系统工程,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跨系统、跨地区、跨世纪的电子货币系统,在全国400个城市基本普及金融卡的应用。金卡工程大大推动了中国银行卡的跨行联网通用,并为后来银联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而银联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支付网络的发展。还有进入千禧年之后,征信体系的搭建,深刻地影响了零售银行等多个领域,甚至社会经济的运转。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征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也是近两年监管关注的重要领域。尤其,随着过去十年大数据的爆发和应用,数据成为新时代的「石油」,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的授权、采集、使用成为互联网时代下市场竞争的关键一环,新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也亟待扩容与改造。除了立法层面之外,个人征信行业在业务与市场拓展上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百行征信迎来三周年,其累计拓展法人金融机构2084家,个人征信系统收录信息主体超2亿人,替代数据源渠道数达30个,基本实现个人和企业征信业务中公安、司法、工商等基础数据源的覆盖。此外,继年初第二家全国性个人征信市场化机构朴道征信正式揭牌后,今年11月26日,央行公示钱塘征信有限公司(筹)的个人征信牌照申请,后者也有望成为第三家获批的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未来,他们将为金融或非金融行业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诚信和稳定提供重要支持。事实上,随着我国首个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从源头上严控各种信息滥用行为,将更多主动权交换个用户,整个市场正在朝着更加规范和安全的方向发展。如果说征信法规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完善是对原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升级,那么2021年,数字货币的发展则是在「无人区」探索,填补「基础设施」的空白。在今年的一次公开发言中,央行行长易纲强调,CBDC(央行数字货币)使得央行可以在数字经济时代继续为公众提供可信、安全的支付手段,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时维护支付体系的稳定。2021年,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工作、覆盖城市、应用场景「全面开花」。以美团的共享单车试点为例,作为首个无门槛、不摇号、打破地域限制的数字人民币应用活动,美团作为场景方与多家银行展开合作,在一个月内吸引了超过100万用户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并且直接带来了绿色减排的正收益。而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0月8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23亿个,交易金额约560亿元。放眼全球,各国也都在加紧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应用进程。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货币深入更多场景、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将推动金融服务向更加便利、安全的方向发展,也将为产业数字化提供更强大的势能。数字新基建的搭建和完善,必将催生新的模式,推动新的繁荣。3财富新生态2022年1月,资管新规开始全面执行,一个资管新时代正式开启。与之相伴的是财富管理市场的大变局,不仅资产规模、用户人数不断创下新高,产品形态、市场结构、用户习惯等都面临重塑。最典型的便是公募基金的持续火爆。截止2021年11月末,国内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净值达到了25.32万亿,较2020年末增长了27.3%。其中,开放式基金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净值规模已经接近8.5万亿,在公募基金总规模中占比达到33.44%,较2020年底增长了31.8%,超过了公募基金的整体增速。这也能看出,中国的投资者对于权益类的基金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华泰证券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当前中国的居民财富配置正由房产和银行理财时代迈向股权时代。居民从地产低流动性、追求理财无风险等投资偏好中抽离,仍需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在波动的市场中探寻长期配置带来的优秀收益。由此可见,公募基金大发展的背后也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风云变幻。在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内,打破刚兑、限制非标等要求逐步推进,保本理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相当一部分理财资金转向了净值型产品的代表——公募基金。同时,包括银行、券商、第三方代销等机构,纷纷加大了基金的销售力度并优化了方式。严格来说是这些机构加大了在财富管理业务上的投入和布局,而基金销售规模的增长只是结果之一。2021年可明显的看到,中国的财富管理生态已经愈发丰富且多元。从财富管理的产业链来看,资产端、产品端、渠道端、服务端、运营端等不同的环节都变得越来越专业和精细,并且开放与融合特质也愈发明显。从财富管理市场的参与角色来说,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机构,以及广大投资者们,也都迈向了更成熟的阶段。典型如商业银行,也纷纷竖起了开放平台的大旗,奔向了大财富管理的星辰大海。当整个行业开始全面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向,从倚重「代销」向注重「陪伴」发展,这种底层逻辑的变化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财富管理的产业链。新的一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财富管理市场的成熟,我们可以期待机构交出更好的答卷。4金融数字化金融业本就是一个高度数字化的行业,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数字化」有着不同的内涵。比如早期重点在于电子化、线上化,主要是围绕从线下到线上的渠道迁移、用户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改变而展开,到最近几年,我们谈及的金融数字化,更侧重于智能化、自动化,并深入到产品、服务、客户运营等全流程。从2021年的发展情况来看,金融数字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后疫情时代,市场环境、用户习惯发生剧烈变化的关键阶段,作为金融创新主力的金融机构没有错过市场机会,而是纷纷开启了「刀口向内」的数字化改革。过去一年里,包括券商、银行、基金公司等在内的各类金融业机构都在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从前端的服务与客户体验来看,大力拓展线上服务,实现无障碍的无接触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重塑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是机构发力的重点之一。比如,更多银行在2021年将App作为零售业务的主战场,通过生态圈的打造在移动端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券商、代销平台也都在通过直播、服务号等方式加强投教与用户「陪伴」。不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零售端业务,包括银行、券商的公司业务等也进一步向线上迁移,数字化程度大幅提升,并开始围绕客户的需求引入合作方,构建更加多元丰富的产业服务生态。当然,要实现前端服务的优化,对中后台的改造升级才是根本。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前沿技术开始与场景、业务相结合,真正为业务发展提供驱动力。典型如智能客服、「数字人」等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他们其实都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集成应用,随着银行对于降本增效、智能化服务需求的不断能提升,这些技术从概念走进现实,开始大规模商用。另一方面,为了适应这种敏捷开发的流程,以及数字化的生态,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开始从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从根源处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发展方式和用户需求。比如,很多银行这些年推行的「中台」模式。常有人说,金融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但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里,金融行业总有它特定的目标和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方式。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不畏挑战与变化,不断进化为适者生存的「新物种」,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使命。——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基金代销:一场关于效率、公平与信任的竞赛

基金市场进化至今,「代销」已经不再单纯以渠道或流量论成败,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资管机构、销售平台、大众用户组合的复合生态。而处于中间的平台,则是连接各方的关键角色。——馨金融洪偌馨/文一个寻常工作日的上午,木木(化名)走进杭州学院路77号的星巴克,点了一份超大杯美式。她要在这里呆上一整天,轮番跟至少10名来自蚂蚁财富不同岗位的人见面、交流。作为一家公募基金的电商运营负责人,这是她每个月的固定行程——从上海到杭州,跟蚂蚁财富的小伙伴一起复盘自家公司上个月的运营情况,调整下个月的运营「姿势」。作为一个拥有12亿全球用户,和5亿理财用户的超级平台,「流量」曾是蚂蚁财富最令人艳慕的资本之一。十几亿规模的新发基金,一日售罄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只是,蚂蚁财富不卖流量位。蚂蚁财富的思路是,基于产品和运营两个维度、量化和非量化等数十项指标,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之后,平台会得出一个综合结果,由它来决定不同基金公司、不同产品所出现的位置、标签的大小。这是一套从用户需求出发的、复杂而精密的评估体系,没有人可以轻易地左右结果。一切都是根据规则来决定,而规则也在实时迭代。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流量红利见顶、马太效应尽显。如何公平、高效的分配流量,不仅是一家大平台的责任,也是最深的桎梏。尤其,当这个平台涉及到大众用户的「钱袋子」,一切都变得格外引人关注和敏感。1如何保持「公平」截止2021年7月底,中国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到了23.5万亿元,较2016年底增长1.6倍。其中,权益类基金产品数量和管理规模分别为5140只、7.7万亿元,分别增长1.2倍、1.8倍,均创下了历史新高。购买公募基金已经成为中国居民普及度和渗透率最高的理财方式。而从市场格局来看,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简称「中基协」)披露的数据,超过六成的基金销售规模集中于10家机构,占到了整个基金市场近一半的份额,头部效应明显。基金市场进化至今,「代销」已经不再单纯以渠道或流量论成败,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资管机构、销售平台、大众用户组合的复合生态。而处于中间的平台,则是连接各方的关键角色。一边是中国数百家基金公司的数千只基金,另一边则连接着数以亿计的理财用户,不管是银行、券商,还是互联网平台,它们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都越来越吃重。因为与销售普通商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基金代销平台需要在交易之外,承担风控、投教、甚至用户情绪安抚的职能。购买基金只是用户和平台连接的开始,而整个服务旅程又会因为外部市场的波动,或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复杂多变。2017年6月,蚂蚁财富打破了当时基金销售平台普遍采用的「超市模式」——即简单地货架展示和促成交易,通过开放场景和能力,引入基金公司(设立财富号),一起来服务用户,就是希望可以改变过去简单粗暴的基金销售方式。对于一家互联网巨头来说,「流量」是基础资源、是驱动这个生态转动的重要燃料。那么,如何公平地分配流量,让流量效率最优化,则是对这家平台最严峻的考验。竞价排名一度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最天才发明,也是最受诟病的商业模式,但对于一家销售基金的平台来说,在流量贩卖之上,还有资产风险、用户收益等太多优先级更高的因素要考量。比如,资产准入,大部分基金代销平台都会设立自己的风控体系和准入标准,以便对市场上数千只基金做筛选。这套「规则」已经相对成熟,不同的平台会有自己的风险和产品偏好。对于蚂蚁财富来说,准入分为量化和非量化两部分,前者主要是靠机器筛选,评估指标包括连续业绩、回撤幅度、基金规模等。而后者则包含现场调研等非标准化评估,比如,投资经理的风格是否稳定。量化的标准是不可碰触的「红线」。而因为蚂蚁平台上有很多理财「小白」,所以产品准入时对于波动、回撤幅度等指标要求更为严苛,也会对基金公司提出一些定制化的要求,比如回撤幅度在3%以内,连续正收益的天数等等。资本市场波谲云诡,没有一套「完美」的规则,但平台可以做的是,根据自己的用户定位和风险偏好去调整标准,无限地趋近于用户的需求,同时更谨慎地提醒用户。比如,「小白」用户的风险承受力低,对于波动和亏损格外敏感,那么资产部准入产品的KPI标准就是考核「胜率」,即这只产品能否跑赢同业前多少名,业绩表现能在同期市场处于什么位置。此外,与其它平台不同的是,在产品之外,机构的运营能力是在蚂蚁财富上一个更为重要的,影响流量分配的因素。相比产品准入,运营是一个更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在蚂蚁财富的平台上,运营是由平台和基金公司共同完成,终极目标是服务好用户,而过程则被拆解为了无数细分的「动作」。2020年9月,蚂蚁财富上线了一套名为FICI分(金融机构竞争力指数)的评估体系。这是对基金公司在蚂蚁财富平台上运营能力和表现的一个数据化考量体系,让机构可以更为直观的看到自己的运营情况以及不足。FICI分涉及机构投研能力、内容互动能力、产品服务能力等多个维度,近30个「打分点」。细节到,一家机构上周发布过预判市场走向的观点,如果系统回溯后发现是及时且准确的,也会有一定的加分。因为蚂蚁平台的定位,大多数用户的理财经验都十分有限,追涨杀跌、频繁交易是常态,而平台运营,或者说陪伴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修正和调节客户理财的「姿势」。FICI分就像北极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运营的目标和方向。对于像木木这样的基金公司运营人员来说,及时根据FICI分复盘并调整运营方式和策略,已经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每个月到杭州的例行交流也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还有哪些可以改进,FICI分是由系统和算法给出的结果,基金公司们根据已知的「规则」去不断优化运营的动作。而「奖励」则是曝光机会的增加、新功能的优先使用等等。在FICI分的体系中,规模、业绩并不直接决定评级结果,这就让很多中小型基金公司有了一个与头部机构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理财直播、陪伴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化服务,可以提升分数,进而获得激励。数据诊断——运营建议——成长提升——流量激励,蚂蚁财富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正向的循环,尽可能地保证平台运营的效率和公平。而其目的,还是希望能与用户建立更紧密的连接和信任,通向真正的财富管理。2殊途同归的命题什么是真正的财富管理?与资管机构侧重投资能力,让产品收益最大化不同。对于一家财富管理机构/平台来说,让用户的财富保值、增值才是目标,而通过为用户创造价值而获取收益,才是正解。但长久以来,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依然是以产品驱动,是典型的卖方销售模式,金融机构或代销平台的收益来源主要是交易费率,这就是导致从投前推荐,到投后运营都难以走出引导用户买卖的怪圈。但近年来,从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到试点投顾等,财富管理市场已经「变天」。监管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的财富管理业务从「卖方销售」向「买方投顾」转型。最终,真正走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头部平台迈出了变革的第一步,而平台化、生态化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平台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引入方面,这一点以银行的改变最为明显,以招行为代表率先走向「开放」,开始做全市场、全品类的布局,即除了招行自家的产品,还能买到建行、交行的理财产品。而生态化则更多体现在服务、流量、运营等能力的聚合方面,即平台通过连接财富管理链条上的不同角色,整合大家的资源共同服务用户。在这一点上,互联网平台走的更早一些,但显然,银行们也在加紧跟上。蚂蚁财富于2017年上线财富号,又于2018年向基金公司开放余额宝,从产品、运营服务等多个层面向资管机构全面开放。今年7月,招商银行宣布升级其财富开放平台,除了进一步丰富产品端,更重要的是开始尝试全面开放自己的场景和能力——引入资管机构共同运营这个财富管理生态圈。对于平台生态,招行的解释是:这是用信息流连接从资金端到资产端的多层次、多角色主体,让它们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客户服务,产生网络和生态效应,最后形成一种自我演化的能力,快速扩张出一个繁茂而不杂乱、有序而不僵硬的财富生态网络。「最终大家都是殊途同归」,蚂蚁财富事业群总经理王珺如是总结当下财富管理的市场格局和发展路径。平台化、生态化是为了引入更丰富的产品,和更多元的服务,构建一个更公平的投资环境,给用户以更多的选择和更全面的服务。但这也仍然是个待解的命题。对于公募基金所覆盖的普通用户,甚至理财「小白」来说,太多选择等于「太难选择」。于是,为了辅助用户做投资,平台们又通过投前的产品筛选、投中的专业工具、以及投后的陪伴内容等,将财富管理这个复杂课题拆解、简化。为了公平,代销平台需要极尽克制,尽量避免直接帮用户去做决定。但为了投资效率,以及用户利益,代销平台又需要一定程度地介入。比如,蚂蚁财富去年上线的「支付宝·金选」,通过跟中国证券报的基金研究团队合作,从市场上近9000只基金中筛选出100只左右放入金选池,其中一个核心的标准就是:这是用户可以长期持有的产品。不过,只要参与到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争议和质疑就在所难免。平台筛选基金的标准是什么?是否足够透明和客观?如果推出了「优选」、「精选」是否意味着有一定的信用加载?但是,如果平台毫不作为,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下,显然是不现实的。根据公开数据统计,尽管上半年市场波动较大,但公募基金行业整体盈利仍达到了6482亿的历史高位,但大量的基民却依然踩空、亏钱。说到底,还是在于大家投资的节奏和姿势不对,追涨杀跌、频繁换手、持有期短等是常态。以蚂蚁财富上一只知名的蓝筹基金为例,截止2021年9月10日,其近一年的收益率为14.92%。而从理财助理支小宝分析的基民的持有情况来看,只要持有该基金超过一年,超过半数账户都是盈利的。甚至有44.2%的用户收益在5%以上。但如果持有不足一年,则有超九成用户出现亏损。「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是当下财富管理市场的现状,也是普通投资者最大的痛点。中国的基金代销平台、财富管理平台们,在投资者教育的道路上,任重道远。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近期的一次公开发言中就谈到: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时有发生,这其中固然有投资者自身的因素,但也有行业发展观和经营观的问题。其反映的是机构/平台规模情节浓厚,重营销轻持续服务;有的代理销售机构和从业人员背离客户利益,诱导「赎旧买新」。蚂蚁财富已经开始许多尝试。从支小宝等产品功能的设计,到理财智库频发投资者信、做风险提醒,再到国家级投教基地的知识科普,目标都是为了做陪伴式的投资者教育。对于一家基金代销平台而言,如何平衡自身的短期收益与用户的长期利益,如何构建一套尽可能公平、高效的财富管理生态,将是一个持续的命题。3一起做大蛋糕「长期持有」的前提,要么是用户理财心智足够成熟,要么是对理财平台充分信任。可以说,这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所有基金代销平台、财富管理机构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终极的目标,更是「投顾模式」可以成为主流选择的重要基础。「投顾,意味着用户放弃了择时和择基,是全权委托的概念」,王珺认为,这是财富管理的理想状态,也需要用户和平台之间的充分信任。重点在「顾」这个字上,要以用户为中心,要根据不同人的需求给出相应的方案,千人千面。但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才刚刚起步。这一方面体现在规模和占比上,即便中国公募基金总规模已经突破20万亿大关,其在中国个人可投资产中的占比仅在8.2%左右。根据央行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房产依然是家庭资产的最主要构成,占比达到8成。而在这两成金融资产中,基金占比只有3.5%,绝大部分还是流向了银行,包括但不限于活期及定期存款以及理财产品等。相较于更加成熟的美国市场,中国居民在公募基金公司方面年的差距显得格外悬殊。投资公司协会(ICI)发布的《2021年美国基金业年鉴》显示,以开放式基金规模来看,中国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
2021年9月11日
其他

金融场景2.0:在场景里,重构银行

长远来看,构建金融场景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实现商业可持续,即如何围绕目标去提升盈利能力。这需要商业银行结合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去探索一条与自身经营逻辑一致的建设路径。——馨金融洪偌馨/文疫情以来,全球金融业数字化进程加速。包括摩根大通、花旗等在内的国外银行业巨头和国内的大小银行们,都采取了积极的数字化发展战略。从本质上看,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机构的服务形态和竞争内核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其核心不再是单一产品的产品销售,而是以数据资产作为生产要素,关于场景与生态的竞争。换言之,这是一场商业模式的「重构」。典型如中国银行,在2020年将场景生态建设作为全行五项重点战役之一,通过打造跨境、教育、体育、银发四大战略级场景,实现客户触达和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这种行业趋势的出现也并非偶然。银行业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行业,也不是一个属于特定领域的行业,它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经济社会。所以,银行的发展之道从来不只是简单地精研现有业务,而是在社会经济的变革浪潮中发现新的需求,不断探索与创新。移动互联网普及和5G时代降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与生活方式——线上化交易占比不断提升,更多细分市场出现、催生全新的消费场景,银行也将进化为与之匹配的「形态」。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场景」再次成为眼下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根据中国银行近期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下简称「白皮书」),「金融场景」的内涵是以金融服务串联四大基本要素(场景客群、金融产品、非金融服务、内容资讯),通过构建良性互动的服务闭环,满足客户由金融或非金融需求衍生的场景诉求,推动形成与客户生产生活的高效链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说在上一阶段,当互联网开始对金融业产生冲击,银行业的「流量焦虑」迫使其开始思考场景的重要性,那么在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场景」则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前述白皮书正是基于中国银行与其他国内领先银行的实践经验,针对金融场景的构建方法与运作模式梳理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这也是这是国内首个由金融机构独立完成的,聚焦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的白皮书。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得白皮书全文~1重新定义如果以「金融场景」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金融服务,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各参与方都需要被重新定义。白皮书指出,从用户端出发,「场景客群」是一类特定的客户集群,他们基于相似价值观、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引发相近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并从中获得情感共鸣,这与传统金融机构定义和细分用户的逻辑截然不同。仅以C端(个人消费者)为例,传统视角下,银行大多以业务线作为区分,将用户分类为信用卡客户、理财客户……或者以资产维度划分,将用户归类在大众客户、高净值客户、私行客户等「金字塔机构」的各层。但在新的客群视角下,银发客群、小镇青年等传统意义上不在银行视角中的客群标签,开始成为新的分类标准。前述中国银行的四大战略场景,以及其所对应的目标客群,也是建立在这一洞察的基础之上。为了满足「场景客群」的需求,与之相对应的,金融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至少应当具备个性化、组合化、线上化、数字化、安全性等特点。而非金融服务由于使用频率高、解决用户痛点、能够带来高频交易等特征,同样成为金融场景建设的重要一环。典型如资讯服务、线上医疗等都是眼下银行业重点布局的非金融服务。不过,基于金融场景对于行业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不同银行场景积累和能力差异的现状,一家银行不可能同时突破所有场景。白皮书指出,商业银行需要集中力量选择最具发展前景、与自身禀赋相契合的行业方向进行突破。具体从战略选择、市场空间、生态格局、自身禀赋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从业界实践来看,目前银行业参与金融场景建设,按照「引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向不同,主要分为融入、整合、共建三种模式。融入模式:商业银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API、SDK、H5等方式进行标准化封装,优选账户、支付、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走出去」融入到客户聚集的场景生态,通过外部流量平台延伸商业银行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整合模式:商业银行通过股权投资、并购等方式,与特定垂直领域的平台企业深度合作,将关联场景纳入商业银行的场景生态中来,打造综合金融场景平台。共建模式:金融场景服务范畴涵盖金融与非金融领域,促使商业银行与非银机构各自回归本源,由跨业竞争逐渐转向跨业竞合,结合自身禀赋,围绕特定客群,合作共建金融场景生态,一站式满足客户金融与非金融需求。2商业可持续在「重构」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模式选择只是第一步。或者说,金融与场景的融合只是手段。长远来看,构建金融场景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实现商业可持续,即如何围绕目标去提升盈利能力。这需要商业银行结合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去探索一条与自身经营逻辑一致的建设路径。参考互联网世界的发展逻辑,创造流量是商业银行构建金融场景的第一步。这其中包含两个重点,其一是做大场景的用户基数,其二是提升用户活跃度。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各商业银行都在加大力度布局APP,甚至将MAU(月活用户)和DAU(日活用户)作为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的变迁必然带来发展模式的改变,典型如近两年备受关注的「开放银行」战略——为了实现场景获客和多维度的服务,开放体系是实现流量增长的必要前提。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趋势是,许多银行已经主动打破账户通道壁垒,支持用户手机号注册,支持多家银行卡绑定。毕竟商业银行如果坚持「闭关自守」,场景建设的底层逻辑就无法成立。「场景」也仅仅是分流营业网点运营压力的线上渠道,无法实现流量获取和用户转化。不过,相比于一次性获取流量、做大用户基数,长期保持用户的活跃显然是更具挑战性的。尤其是从用户LTV(生命周期总价值)的角度,后者显然是「更具价值的流量」,因为它才在真正意义上从「流量」转化为银行「客户」,能够在更长生命周期里高频地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销售量。而要实现这种跨越,商业银行至少需要关注三个重点:一是寻找与目标客群一致的流量(即流量源头),搭建与目标客群需求相匹配的场景,通过与之相匹配的产品、服务、权益实现引流;二是创造具有可携带数据和信息的流量,为用户打标和需求满足奠定基础;三是确保流量触达的延续性,从而保障持续获取流量行为数据,为完善画像和深度挖掘奠定基础。之所以在金融场景构建的第一步、流量获取方面就有如此多考量,是因为只有这样,银行才能实现真正从产品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的跃迁,以数据贯穿始终,将场景生态的数据资产转型打造为全新增长点。更进一步说,金融场景从数据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提升了数据资产完备性。从数据广度来看,金融场景提供了用户金融交易数据,以及可以为准确预测用户需求提供支撑的非金融数据。金融场景从真实有效性、标准便捷性、共享扩展性和合规适用性四个层面优化数据资产质量水平。这些都将直接推动金融场景获客、活客、留客的优化,服务用户全生命周期,进而实现降本增效、提升商业可持续的目的。3五大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与商业银行的基因始终存在本质差异。白皮书认为,未来,商业银行在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中还可能面临风险隔离、消费者权益保护、技术迭代、考评机制和战略定力五个方面的挑战。
2021年7月9日
其他

站在3万亿的新起点:「私行之王」的谋变与进阶

推动私人银行发展的下一级「火箭」还是要顺应新的市场环境,同时契合招行自身的战略重心。——馨金融洪偌馨/文3万亿AUM、超10万客户,这是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的最新数据。在平均AUM不过千亿级的中国私人银行市场,招行率先迈过了行业发展的新关口,遥遥领先于同业。复盘「私行之王」的发展历程,既有赖于时代的机遇和市场的发展,更得益于招行的零售根基和战略布局。从依托于零售体系内的链式获客起步,到顺应资管大时代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完善,再到「大财富管理循环价值链」的体系内打造平台战略和深度服务,这「三级火箭」驱动招行私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迭代升级。截至去年末,招行已在境内外设立了
2021年6月23日
其他

金融科技「大逃杀」,上市公司的转型「密码」

在疫情冲击逐渐过去,新的业务模式走向成熟、监管边界逐渐清晰之后,他们在资本市场眼中会变得不一样吗?——馨金融洪偌馨、伊蕾/文1「大逃杀」20202020年多重因素的集中施压之下,金融科技行业迎来了一场生死存亡的「大逃杀」。疫情冲击带来的业务萎缩、风险攀升已经不必赘述。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监管「拳拳到肉」,把一些公司逼了「悬崖」边。即便能够生存下来,环境也变得更加残酷。馨金融统计了部分平台2020年的净利润,只有360数科保持了正增长,其他平台在利润表现方面大多不如往年。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对于历史包袱——P2P业务的出清。年报显示,宜人金科由于处置P2P业务,在2020年亏损近7亿元,另外一家港股上市公司51信用卡,也由于涉及P2P业务,年内亏损14.4亿元,同比上一年13.3亿的亏损额度进一步扩大。相比之下,P2P业务平稳过度的信也科技、乐信则没有类似的困扰。此外,美股会计准则调整(传送门:《新会计准则下,金融科技公司的「真相」》)使得许多公司在一季度一次性计提巨额风险准备,拖累了全年业绩。典型如乐信,一季度额外增加疫情特殊专项拨备9亿,使得单季度亏损额高达6.78亿元。如果说利润表现受到2020年特殊市场环境的影响,那么我们不妨再看看营收,后者更能体现平台业务的持续性与对抗周期波动的能力。相较于乐信、360数科、信也科技的营收正增长,趣店与宜人金科的营收规模分别同比下滑58.3%和54%,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疲态。2轻资产「密码」究其根源,趣店与宜人金科在2020年的不佳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业务转型不顺。以趣店为例,除了业务规模收缩带来收入锐减之外,之前被寄予厚望的转型模式——帮助金融机构与流量平台进行对接的开放平台业务,遭遇了持续的业绩下滑。宜人金科的贷款业务向助贷转型,也未能抚平巨大的业务缺口。至于,它们试水的其它新业务,都远未能成为新的「增长极」。如果在主营业务平稳发展时,这些新业务的探索或许不会影响资本市场的判断,但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资本正在逐渐丧失耐心。回归财报来看,金融科技中概股们真正的转型「密码」是:轻资产模式。360数科在财报中提到,2020年一季度到四季度,其轻资本模式下的贷款发放占比从21%提升到32%,全年发放额达到643.6亿元,在总贷款额中的占比超过26%;乐信也在2020年度实现了轻资本模式的快速发展——四季度无风险、纯科技服务下产生的交易额首次超过50%。换言之,「轻资产」正在成为头部平台们更为倚重的发展模式。所谓轻资产模式也被称为「分润模式」,从本质上看,它是助贷模式中的一种。传统的助贷大多是「兜底模式」,即贷款的主体是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平台为前者提供获客、初步评估等服务,但后者需向前者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贷款量的5%-10%)作为风险兜底。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给平台的资金成本即是他们的固定收益,超出部分的收益皆归平台所有,也就是说,平台承担了更高的风险,也获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这种模式虽然看似保证了合作双方的利益,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局限性。比如,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真的发生风险事件时,保证金能够带来的保障可能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它在本质上与监管部门所提出的「金融机构掌握核心风控」的要求相背离,固定收益下,金融机构没有动力去加强核心能力建设、走出舒适区。事实上,金融科技平台对此也并不满意,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保证金模式下,平台自有资金决定了业务发展的「天花板」,业务逻辑也更接近于金融机构而非科技平台,这显然不是他们想看到的。而「分润模式」的出现,其实是对于传统模式的一种改良——取消保证金,金融科技平台通过提供市场营销、风险偏好筛选等服务,从每个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的收益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而金融机构从单纯的资金提供方,逐渐成为决策、服务和风险的承担者。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虽然没有了无风险收益,但是也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并且能够在与平台的合作过程中,真正掌握客户、建立起核心能力。而对于平台来说,虽然从单笔贷款中获得的收入有所降低,但能够从摆脱担保金带来的「天花板」,可以进一步大展拳脚拓展业务量,真正成为「平台」而非贷款公司。当然,没有一种模式是完美的。「分润模式」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显现出其发展优势。尤其是对于转型中的平台而言,由于平台单笔业务的收益减少,营收与利润表现在短时间内可能不升反降,这也会影响资本市场的信心。此外,对于处于发展早期或者业务规模较小的平台而言,在无担保的前提下,获得金融机构的合作机会可能变得更难,低成本资金可能会进一步向头部平台集中。3估值新标杆熬过了2020的金融科技平台们虽然找到了业务转型的新方向,但资本市场似乎还在观望。回顾2020年,全球资本市场都在狂欢时,金融科技中概们在经历了长期的股价低迷,直到2020年财报发布后才迎来了一波股价「补涨」。但在最近一个月,股价又开始回调,其中一些已经回到了原点。从股价表现来看,业务发展稳定、转型路径清晰的几家公司股价表现更好。截止到最新交易日,360数科年内股价涨幅超过240%,市值为36.37亿美金,信也科技涨幅超过300%,市值接近20亿美金。而如果以市盈率计算,乐信一直是金融科技中概股的「天花板」,18倍的市盈率是360数科与信也科技的近3倍,是趣店的5倍有余。但金融科技公司们的估值「坐标」仅限于此吗?去年底,一家美国金融科技平台在上市后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这家名为Upstart的平台在上市后,股价一度暴涨超过700%,市值达到百亿美金。而其核心业务模式,与前述轻资产模式极为相似,即平台将其AI模型提供给合作银行以提高他们的线上贷款效率,同时向银行及贷款人收取一定的费用。但Upstart平台并不发放贷款,也不承担任何风险。根据Upstart披露的招股书,截止到2020年三季度,平台还处于亏损状态,而前三季度累计营收规模仅为1.47亿美元(约合9.6亿人民币),同期,360数科的营收超过百亿元,是前者的十倍有余。有观点认为,Upstart之所以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热捧,关键原因在于其打破了美国各州对于贷款牌照的严格限制——除非获得银行牌照,否则贷款平台必须向各州逐一申请贷款执照,且各州对于贷款利率等要求各不相同,有着极高的合规成本。Upstart依托助贷的模式,可以撬动全国的贷款业务,而美国数千家社区银行都是他们的潜在合作对象,与此同时,他们却几乎不受到监管限制。其实,这些观点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市场上,但在金融科技监管不断收紧的趋势下,任何存在与金融体系内、与产业链共生的主体都在被纳入监管,这也是过去一年金融科技中概股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事实上,Upstart也并非没有监管压力。2017年,Upstart获得了CFPB(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出具的不行动函,这也是CFPB第一次颁发此函件。该文件的作用在于,虽然申请机构从事的业务合规性还不明朗,但CFPB不推荐相关部门向该机构采取法律或其他监管行动。而作为获得不行动函的条件,Upstart需要定期向
2021年4月14日
其他

中国信用卡故事:拓荒者们与黄金时代

线二十年前,一批来自中国台湾的信用卡骨干和本土银行的探路者们共同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信用卡市场。在对公业务为绝对主导、依赖手工审批的时代,这群人率先进入了银行的「大工业化」阶段,开启了数字化、自动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十年前,金融科技浪潮萌动,有一些人顺势而为推动了信用卡市场的二次繁荣,有一些人则转换跑道助力了互联网金融的腾飞。信用卡人士的流动和市场格局的变迁折射了商业银行们的战略演进,以及在不同时代,科技革命对于金融业的冲击和颠覆。谨以此文记录信用卡行业的拓荒者们,和他们的黄金时代。——馨金融洪偌馨/文1999年,台湾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民营银行——中国信托银行(下称「中信银」)迎来了新的掌门人,年仅35岁的辜仲谅。这也意味着他正式接替父亲辜濂松,成为了辜氏家族金融版图的掌门人。出身于台湾五大家族之一的辜仲谅并没有太子爷的骄纵气质,相反,从小便被视为「头号接班人」的他一直接受着极为严苛的训练。海外留学毕业后,辜仲谅先后供职于摩根士丹利、纽约银行、日本三菱信托等顶级金融机构。回台进入家族企业之后,辜仲谅便展现出了惊人的魄力。就连一向刻薄的台湾媒体也不吝赞美之词,称其外形高大帅气、履历扎实完美,认为他是台湾年轻一代企业家的典范。辜濂松并没有给儿子喘息的机会,交班时便给辜仲谅定下了目标:到2004年当年盈利达到300亿元——即1999年的五倍。在当时看来,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彼时,台湾银行业过度竞争多年,再加上本土经济泡沫破灭的影响,利率下降、不良高企,银行业的盈利状况普遍恶化。曾经的繁荣早已不在,辜仲谅接手的是个烫手山芋。同样在1999年,位于深圳的招商银行也刚刚换帅——50岁的马蔚华接替王世祯成为了招行的第二任行长。他所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与中国台湾银行业过度竞争的情况不同,内地银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当时,招行已经发布了明星产品「一卡通」,但叫好不叫座。到1999年时,招行的个人存款总额占到银行总资产的三分之一,每年新增个人存款超过100亿元。但几年下来,个人银行部的累计收入才几亿元。
2021年4月5日
其他

从业者自述:存款新规下的迷茫、反思与希望

线上存款上线即爆卖,可见普通老百姓的理财出口是多么的匮乏,需求是多么的迫切。本人就在天南海北的好几家小银行有存款,我的确不知道具体在哪个城市。但这不重要,大家相信银行的信用,况且还有存款保险加持。
2021年2月18日
其他

中国征信往事:一个时代的困局、抉择与底色

关于信息、信用与信仰。——馨金融洪偌馨、伊蕾/文作为金融业的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之一,征信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2021年开年,央行就下发了《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的关于个人信用信息界定、业务规则等问题,折射出的是眼下中国新金融、新商业对于社会「基础设施」需求的剧烈变化。征信是一个太过特殊的行业。按照官方定义,征信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和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无论在金融服务、商业世界还是置于整个经济社会来看,其涉及的主体之广、角色之重要,大概鲜少有哪个行业能与之匹敌。而其与数据信息为生命线的特征,又使其与新技术的发展紧密连接。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征信体系从萌芽到成长,从一片空白到建成全球最大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每一步走来,都是在这样的变化中不断探索。如今,数字时代加速到来。在信息大爆炸的同时,数据与信息的产生速度、体量规模,以及能够发挥的作用都在剧烈变化,而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条、监管体系也随之而变。未来,征信行业迎来一场新变革已在所难免。1萌芽:劈开混沌,重拾信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刚刚迈出第一步。经济发展凯歌高奏,却也难免泥沙俱下。其中,对于银行业而言,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多头开户」。1996年,河南省新乡市一家企业的审计报告显示,该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存款账户数达到51个,分散于不同银行以及他们下设的不同分支机构。而趴在这五十多个账户上的,是数十笔呆账、坏账,企业银行账户与银行对账单之间长期不符。当时,类似的问题在很多地区都普遍存在。究其根源,这是中国银行业打破了按行业、地域分工的格局之后,却没有解决信用信息共享问题,所面临的发展「阵痛」。事实上,金融监管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早在1992年,原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推出了「贷款证」制度,即把企业的概况和在各家银行的贷款、还款情况由各贷款银行登记在一个纸质的文本「贷款证」上,企业到哪去借款,都必须提供「贷款证」,贷款银行就可以查询到企业在其他银行的借款信息。在1994年和1996年,央行分别推出《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和《贷款证管理办法》进一步管控「多头开户」与「多头借贷」,将相关制度推广到全国。到1997年,为了克服纸质「贷款证」使用不方便的问题,央行提出「贷款证」要逐渐转向电子化管理,建立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这也成为后来中国征信行业发展的基础。央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三级联网运营然而对于处于蒙昧与混沌期的中国市场而言,金融系统的一己之力很难改变整个市场对于「信用」二字的漠视。监管的约束没能断绝「多头开户」的乱象,企业违规操作的情况依然屡禁不止。虽然经营亏损严重,但由于各银行甚至网点之间的信息不互通,企业通过开设新户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新贷款。与此同时,多套账本、多个账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逃税、骗税,甚至可以规避税收的强制执行。这种混乱的情况在「共和国第一税案」爆发时达到了顶峰。1999年至2000年6月,作为汕头经济特区的「排头兵」,潮阳、普宁两地从事出口退税的100多个犯罪团伙通过注册公司、开设账户,虚开增值税发票金额高达323亿元,涉嫌偷税骗税近42亿元,甚至比当地的财政收入还要高出许多。这事件的影响究竟有多恶劣呢?当时,有很多地区甚至直接发文禁止自己的下属企业和潮汕地区的企业做生意。两年内,汕头累计迁走的企业超过1200家。到2001年,汕头GDP破纪录地下降了2%,而占汕头市经济总量三分之一以上的潮阳市,GDP竟下降了21%。一记当头棒喝,终于令整个市场从蒙眼狂奔中清醒过来,市场经济并非盲目逐利,反而更加需要「信用」作为支撑。从某个角度看,这或许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据当时上海社科院的一组研究数据,人均GDP在300~500美元之间时,「信用」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在500~1000美元之间,「信用」往往被大肆破坏;在3000~5000美元间,是「信用」重组阶段;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信用」便进入良性循环。彼时的中国市场正在完成从破坏到重组的「惊险一跃」。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人均收入增长与市场化进程加速,多年来聚焦于「企业服务」的中国金融业捕捉到了「个人信贷」爆发的信号,进而开始推动个人信用建设的大发展。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下发,提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一年后,央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积极扩大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扩拓展了个人信贷服务范围。有了企业信贷的前车之鉴,个人信贷发展更加需要「信用」先行。为此,1999年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在上海率先开展个人消费信用联合征信试点,上海资信有限公司随之成立。2000年7月1日,服务系统为工商银行查询了第一份信用报告至此,中国个人信用制度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伴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在上海逐步成型,更多城市开始加入信用建设的行列。2001年12月,历经了信用恶化之苦的汕头率先提出全面启动信用体系建设,而后,深圳、北京也相继加入。与此同时,垂直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信用服务机构也在全国各地成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3年10月底,全国共有专门征信机构近200家,此外还有其他从事部分征信业务的中介机构约1000多家。然而对于一个以信息收集为基础、以数据整合为核心、以持续不断的交互为发展前提的行业而言,「分散」这个行业最大的掣肘——其服务效率的提升、服务范围的拓展都需要打破信息和数据「孤岛」。市场呼唤一个全国统一和标准化的信用共享平台,以及一套成熟的法律和监管体系。2奠基:个人向左,企业向右金融行业对于信用信息共享的迫切需求使其再次站在了最前线。早在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报告,核心内容是要求建立一个覆盖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贷款机构的数据库。而根据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于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成为整体规划中最迫切的一环。根据当时的规划,要在一两年内建成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基础信息系统,首先满足商业银行信用查询的基本需要,并逐步为企业信用评级、个人信用评分等业务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金融行业的急迫源自业务高速发展的需求。征信作为金融业的「基石」,如果迟迟不能落座,很多业务的发展都无从谈起。最典型的就是信用卡行业,当时正欲提速发展,没曾想一抬脚就在「征信」这里摔了一跤。2003年被称为中国信用卡发展「元年」,此前的两年里各大银行相继成立信用卡中心,搭建发卡系统,摩拳擦掌地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很快大家就发现,提不上速。以最早成立信用卡中心的招行为例,2003开业首年便发卡超过60万张,一举刷新亚太地区发卡新纪录。2004年全年新增发卡222万张,是2003年新增卡量的3.6倍。然而当时的征信系统难以匹配高速增长的发卡「产能」,一度造成大量压件。而彼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信用卡产业以成熟的征信服务为基础,发卡审批时间早已缩短至秒级。中国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不完善,已然成为了横在信用卡中心前面的一座大山。无独有偶。同样在2004年前后,以GMC为代表的外资汽车金融公司进入中国。它们迟迟没有进入最擅长的个人业务,而大都是以企业服务为主,其担忧的核心也是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服务的不完善。很快,这种发展需求和配套设施不匹配的矛盾愈发显著。到2005年,中国银行业的「大零售转型」已蔚然成风。这一年,交行在港上市后,宣布将重点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目标是5年内把零售业务的收入份额增至20%;中信实业银行银行则去掉了「实业」二字,表示要加强零售银行业务;作为国有大行之一的建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后,将曾经的口号「哪里有建设,哪里有建行」变更为「建行建设现代生活」,标志着建行开始了从公司业务为主到个人业务为主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需求让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迫在眉睫。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尽管一直以来,企业和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搭建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两者的采集基数、难度、要求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企业征信数据库建设的优势在于,由于企业信贷登记系统建立较早,信用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已经相对成熟,伴随着工商、税务体系等监管体系的完善,数据库的建设也相对容易和标准化。因此在2005年,此前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为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准入门槛方面,还是监管部门采取的「备案制」管理,都保持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策略。相比之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则显得更加任重而道远。比如,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直到2000年,我国才正式颁布实施《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具备建立个人账户和个人信用资料库的基础。2002年,我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才逐渐起步,依托身份证号对于个人信息进行查询服务开始成为可能。
2021年1月23日
其他

2020,时间是最大的熔炉

再见,2020。——馨金融洪偌馨、伊蕾/文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在这个全年热搜都不够用,「魔幻」都不足以描述的年份,我们也要来做年终总结了。整个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到岁末年终也没能彻底与它告别,这是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的恐慌与焦虑。而在疫情之下,大到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小到我们出门时随手拿起的口罩,无处不是变局,无处不在被改写。带着这样的视角复盘2020年,新金融行业也是如此。疫情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它深刻地改变了市场格局、发展环境,以及用户习惯。疫情造成了线下一度「停摆」,金融服务转而向线上延伸。无论机构与用户是否已经准备好,无接触金融服务都在加速向前,远程视频服务、精准营销、线上运营、智能客服……2020年,金融科技以这样的方式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进度。当然,从行业内部来看,还有更多复杂的因素推动他们走向不同的命运。总有人站在风口,总有人错失机会,总有人逆流而上,也总有人跌落云端。只是在2020年,这些变化与反转都来得更快也更猛烈了些。时间是最大的熔炉,没有谁能躲过它的考验。1P2P落幕:甚至不能唱一首挽歌2020年,中国再无P2P。11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表示,金融资产盲目扩张得到根本的扭转。「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压降,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我们逐渐压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归零。」一个行业从诞生到死亡,13年的发展历程,不过寥寥数语就被带过。中国的P2P行业曾是「造梦者」的天堂。2015年底,宜人贷上市时,《南方人物周刊》在封面文章《重返华尔街》的开篇写到,「一群出身华尔街的中国人,带着一家中国创新公司登陆纽交所,一个时代的金融变革力量正在崛起」。彼时,技术、市场、资本、政策都为「造梦者」们铺平了道路。国内市场上,各大城市接连出台互联网金融支持政策,VC热情高涨,「美国偶像」Lending
2020年12月31日
其他

抢占Z世代:信用卡如何「攻入」B站?

在商业世界里,谁能洞察和满足年轻的需求,谁才真正掌握未来。——馨金融洪偌馨/文从2020跨年晚会开始,「破圈」成为了B站今年最显著的标签。不管是现象级的品牌视频「后浪」、刷屏的毕业季歌曲「入海」,还是共青团中央等官媒接连入驻、拿下豆瓣9.2高分的自制综艺「说唱新世代」横空出世……B站一次次地向外界展现了自己的蜕变。究其根源,B站「破圈」背后是其核心群体的成长,并由此伴随的是他们对于内容、生活、消费等需求的升级。(传送门:《年轻人还需要信用卡吗?》)但与此同时,刚刚或即将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泛Z世代群体又面临着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教育、就业、消费、生活方式……他们身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局之中。从这个角度看,B站不仅是抢占Z世代消费市场的桥头堡,更是洞察这一群体的首选阵地。作为Z世代最重要的内容社交平台,它离年轻群体的消费行为、生活习惯甚至情感诉求都更近。而这种能力,也正在成为商业世界里开启未来的关键钥匙——从消费开始,国潮与汉服兴起,电商直播成为主阵地,一切面向年轻人的产品与服务,都在被解构与重塑。信用卡产业也不例外。当年轻用户的消费流向「衣食住行」以外的更多领域,当他们一面拥有更多便捷的互联网信贷产品,一面又难以抵御「消费主义」的诱惑,在银行服务中与年轻人站得最近的信用卡产品也必须以新的姿势拥抱他们。近日,招行信用卡和B站基于自身的业务与数据积累,以及对于年轻人的消费行为、支付习惯的洞察,推出了联名信用卡,试图以全新视角重构与年轻人的连接。(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为Z世代,由于90后与95后成长的环境极为相似,所以本文将90后统称为泛Z时代)1B站「破圈」:泛Z世代的集体裂变在B站刚刚发布的2020年度弹幕榜单中,「爷青回」以超过540万的发送次数成为了年度弹幕NO.1。这句「爷的青春又回来了」的缩写被用来表达在变化后的环境中,面对曾经熟悉的人和事物时,油然而生的一种喜悦之情。猛然回首,大家突然发现:「小破站」长大了,那些曾经热血奔涌的中二青年们竟然开始缅怀青春。事实上,伴随着第一批90后迈入而立之年,那个曾经戴着小众标签的B站早已开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数据上看,截止
2020年12月26日
其他

互联网存款「熄火」

互联网存款「风停了」。——馨金融洪偌馨、伊蕾/文昨天,支付宝下架了其平台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但持有相关产品的用户不受影响,目前相关产品仅对已购买过的用户可见。巨头的动向本来就是市场的风向标。而支付宝在对媒体的回应中称,「此举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的规范要求」,更是道出了互联网存款业务的真实处境——监管风暴渐行渐近。根据馨金融了解,尽管还未有第二家平台「官宣」,但已经有不少平台都在酝酿撤下互联网存款产品。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包括京东数科、度小满等在内的平台相关业务都呈现收缩态势,合作银行和上线产品数量逐渐减少,即便是在售产品,也经常处于「售罄」状态,严格控制新增。其实,市场对于互联网存款的监管收紧早有预期。从去年末到今年3月,监管部门连续下发两份文件整改存款「创新」产品。近期,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更是接连在公开发言中直指互联网存款的风险——平台如果没有相关业务的金融牌照,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实质是
2020年12月19日
其他

复盘消费金融2020:风险出清,「持牌」进击

消费金融行业的分配格局将迎来一次大调整。——馨金融洪偌馨/文2020年即将走向尾声,着手梳理这大起大落的一年,发现很多领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并不在我们的预期之内。消费金融行业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代表。去年此时赛道上的主要玩家们都在过去一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除了疫情的影响之外,P2P清理终于落幕、小贷公司带上「紧箍咒」、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再度「大开闸」,市场已然进入一个格局重塑的调整期。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有这些变化又指向的是相同的发展方向——出清风险、合理控杠杆,一切业务都需纳入监管。这也与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大趋势相符,伴随着金融科技监管的「空白」之处越来越少,金融创新也将越来越多地回归持牌机构。尤其是在上个月,在监管部门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小贷公司跨区业务、联合贷款出资比例、单户贷款余额上限以及资本金等方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苛刻」要求之后,消费金融公司却收到了来自银保监会的重磅政策「礼包」。据媒体报道,银保监会办公厅向各地银保监局下发《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文件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发展给出了多重「利好」。在市场风险出清与其他玩家调整的阶段,这些无法被满足的需求本身就是持牌机构进场「收割」的机会。1「收」与「放」在年末下发的两份文件中,监管对于不同市场参与者们显示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根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等都是「杀伤力」极大的条款。一旦文件落地,不仅很多小型网络小贷公司将难以为继,业务规模较大的头部公司也同样面临巨大调整。从本质上看,这些要求都是通过控制杠杆——在资本约束层面和业务层面,降低消费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潜在风险。这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金融作为一种跨期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必须要警惕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疫情等特殊环境之下,「蝴蝶效应」可能带来更危险的后果。不久前,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也在公开发言中提到,数字金融服务很多情况下呈现更明显的顺周期性和波动性。比如,网络借贷平台业务可能增大信贷业务的顺周期性。网络借贷平台业务受散户投资者风险偏好影响较大,再加上信用风险模型未经检验,可能导致风险定价过低或过高、信贷质量评估和借贷标准不如传统机构精确等问题,易加大信贷业务的顺周期性。相比于对网络小贷的收紧策略,监管部门对于持牌机构则表现出了积极的扶持态度。关于《通知》所传递的积极信号,其实主要落在了融资渠道、资本补充方式和拨备要求三点上。在融资渠道方面,《通知》提到,鼓励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支持机构通过银登中心开展正常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进一步盘活信贷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融资结构,降低流动性风险。而在资本补充方式上,《通知》还首次提出支持符合许可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增强抵御风险能力。虽然这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政策支持,但落脚点其实都在于为机构「输血」,即打破长久以来困扰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高度依赖股东输血的局面。众所周知,消费金融公司一直在获取资金方面受到非常严苛的限制。《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吸收公众存款,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等,而其中的大部分渠道都受到成立年限、连续盈利等条件的限制。《通知》中所提到的新的融资手段与资本补充手段,给消费金融公司带来了更多通过市场化方式补充「弹药」的手段。此外,《通知》还提及,适当降低拨备监管要求。实现将逾期60天以上的贷款全部纳入不良以及资本充足率不低于最低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向属地银保监局申请将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降至不低于130%。市场普遍认为,一面提高不良确认标准,一面降低拨备覆盖要求,这也是一种对冲策略。事实上,将逾期60天以上的贷款全部纳入不良并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调整,不过主要在商业银行业务中,有利于提早暴露风险,提升机构对抗波动的能力。而消费金融公司们事实上也有所准备,也从去年开始着手调整,在上半年的疫情冲击之下,许多机构净利润出现下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伴随着下半年业务的复苏,以及此次拨备要求的下调,风控能力较强的机构可能在利润上出现一波「爆发」。2「机会」与「挑战」消费金融行业的分配格局将迎来一次大调整。根据原本的业务分层,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与信贷业务其实处于信用卡业务与互联网小贷之间。而原本的小贷客户受损,相关需求会向持牌机构和民间借贷两边转移。兴业证券在报告中指出,如果持牌机构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行承接——比如通过对特殊场景的风险把控增加新产品供给,例如借助风控能力,提供一些利率水平符合要求且风控能力好的产品,减少对客户风险溢价的索取,那么消费金融公司将获得一次在市场份额上跃迁的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金融市场无论是在产业端还是客户端,都已经是一个高度成熟和专业化的市场,无论是想要「收割」市场还是赶上政策红利,都需要经受住市场的「检验」。在消费金融用户接触信贷的年龄不断降低、频次越来越高,对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挑剔之后,消费金融公司如何能够从筛选客户开始,既保持对风险的把控,又能提供好的用户体验,还能够通过精细化运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这可能才是更加关键的问题。尤其是此次疫情之后,用户习惯的结构性调整趋势更加明显,线上化、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增加,对于机构的数字化能力也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类消费金融公司可能更具有优势。一是经历了过去几年消费金融行业混战的头部机构,无论是在场景、技术还是风控、运营等方面,他们都已经建立起强大的数字化服务能力。以马上消费金融(简称「马上消费」)为例,在过去五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行业早期的线上线下激烈的场景和获客争夺、2017年监管带来的「共债危机」考验以及人工智能和金融云等「基础设施」建设竞赛。截止到今年年中,马上消费累计发放贷款超过4000亿元,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这一类拥有丰富的服务经验有足够技术支持的平台,本身具备多元化、全场景、高效触达客的能力。典型如马上消费,在过去几年里建立起「自营+开放平台+金融云」模式,一端连接超过400家金融机构,另一端则连接200多家消费类场景,在其生态内形成资金和资产的闭环。在此基础上,能够更高效地捕捉到潜在用户,并且能够在不同场景之下,进行用户分层归类、提供差异化服务和风险定价。而在更深层的精细化运营与响应能力方面,2020年的疫情是一次对全行业服务能力的大考。无论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还是互联网巨头们其实都需要快速响应B端(资金、场景)和C端(用户)需求,其在本质上是对于技术能力、组织协调和产品服务的一次全方位考核。持牌机构们也在疫情中展示了自己的数字化能力,马上消费在自建「金融云」的支持下,在不到48小时便完成云呼叫中心远程办公全部部署,保证了系统服务能力的可靠和用户的信息安全。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整个消费金融产业互联网上,除了C端用户之外,另一侧的B端用户需求也变的更加强烈,传统机构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并追求短平快的效果。持牌机构的数字化能力将为其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除了久经考验的消费金融公司们,另一类可能捕捉到市场机会的则是今年加入持牌大军的巨头们。今年以来,包括小米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等在内的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其中蚂蚁、小米等本身都是坐拥场景、并且拥有业务基础的互联网公司,毫无疑问将在市场中保持优势,巨头的加入也意味着消金牌照的主流化,更能有效带动消费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的动能。除此之外,资金获取的市场化其实也给机构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资金方出于风险与收益的考量,将会对消费金融资产以及消费金融公司的运营进行考量与透视,这也意味着更低成本、更稳定的资金势必进一步向头部倾斜。由于持牌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发行ABS和金融债有着较高的门槛,市场上有能力构建全渠道融资体系的公司屈指可数。例如马上消费,今年以来陆续发行ABS和金融债,且均获得了投资机构的超额认购,全面打通了集注册资本、股东存款、同业借款、同业拆借、ABS、金融债于一体的多元化全渠道融资体系,成为业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成功发行ABS、金融债的持牌消金机构。作为影响消费金融业务的核心因素,稳定的资金供给和更低的成本对于机构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消费金融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下,资金成本更是成为机构服务能力上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展望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们毫无疑问也是这个市场最受关注和期待的主体。自2010年消费金融公司开始首批试点以来,过去十年里他们其实积累了足够多的市场经验和足够好的技术能力。在监管规则尚未明晰之前,持牌机构由于受到更为严苛的监管要求,在发展速度其实不如其他玩家,但是当市场规则变得清晰,持牌机构反而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2020年12月18日
其他

中国还需要一家新银行吗?

市场饱和了吗?——馨金融洪偌馨/文1最近,中国银行业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员——招行和京东联合成立的直销银行。这也是时隔四年,继百信银行之后的第二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从业务范围来看,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和民营银行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不同在于股东方,前者是由银行发起设立,后者是由民企发起设立,且单一股东持股不得超过30%。监管也是一碗水端平,银行和民企都有了试水新型银行的机会。说来这些年,互联网巨头+商业银行的组合成为了新型银行的标配,看起来是个「科技+金融」的完美搭配,但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能真正借力两边资源做到1+1>2者寥寥。除了微众、网商银行等少数派,大多数新型银行们似乎并没有做出太多新意。不过,此次招行发布直销银行获批的消息还是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除了合作方也是头部互联网公司之外,想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外界对于「招行要做一家新银行」充满了期待。毕竟,放眼中国的银行业,招行是为数不多真正做出特色和风格的银行(传送门:《零售之王的崛起、周期和宿命》)。而这家以它为主导的新银行又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确实令人有些好奇。单从名字来看,「拓扑银行」也足够硬核,科技范十足。「拓扑」是现代数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计算机链接的方式也叫做「网络拓扑结构」。按照官方说法,这个名字契合了其数字银行的定位。另外,拓扑学曾在多个学科被应用探索解决知名难题,那「拓扑银行」也有探索、开创之意吧。
2020年12月13日
其他

中小银行25年:最大困境与最后「突围」

生死时速。——馨金融2020年即将走向尾声,着手梳理这大起大落的一年,会发现很多行业都在剧烈的波动中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阵痛」与「成长」并行,中小银行就是如此。但显然,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阵痛」比成长「更多」。如果我们去翻看财报,在监管收紧与市场震动同时来袭的2020,中小银行们陷入了盈利能力恶化、风险攀升、资本补充难度大等多重困境,加上此前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风险事件的冲击,更让市场对于其未来发展画上了大大的问号。今天分享的这篇报告,从中小银行发展的视角,剖析了其眼下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而从报告所给出的「突围」方式来看,借助科技力量、通过差异化定位与服务塑造业务壁垒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以下为报告全文,馨金融略有摘编,enjoy~中小银行:困境与突围文
2020年12月10日
其他

网络小贷十年沉浮:时代的机遇与代价

网络小贷迎来最强监管。——馨金融洪偌馨/文昨晚,已经酝酿两年多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终于发布。在跨区展业、注册资本、杠杆比例等核心问题上,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贷公司(下简称「网络小贷公司」或「网络小贷」)的合规门槛大大提升。其中,联合贷款出资比例等新增条款更是直接扼住了新金融巨头的发展命脉。在蚂蚁集团上市前夕,这份文件的出台多少给这场「史上最大IPO」增加了些许变数。网络小贷和蚂蚁集团,本就有着深刻的缘分。从2010年第一家互联网小贷公司——阿里小贷的出现算起,网络小贷刚刚走过十年时间。在经历了早期的小范围试点、中期的漫长突围、以及后期的野蛮生长和监管整治后,它逐渐从新金融的「舞台」中隐退。脱胎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网络小贷是中国互联网生态发展的伴生品,也是金融创新与监管博弈夹缝中的产物。它的出现与发展并非偶然,当然它的失控与衰退也早有预兆。这是一篇记录网络小贷从诞生、发展、繁荣到衰退的演进故事,也是一段颇具「中国特色」的商业进化史。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也曾因失控的欲望而滋生乱象。但如果以它所遭遇的强监管来质疑互联网贷款模式,或者否定蚂蚁这家公司,客观来说都是不公允的。从移动支付到金融科技,蚂蚁一直是标杆式的存在,在推动金融服务的创新、效率和体验方面贡献巨大。新金融行业发展至今,企业、市场和监管在「博弈」的同时也在不断修正创新的方向。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终将找到出口。1萌芽:「舶来品」与本地化2011年6月23日,张化侨坐上了从香港九龙开往广州的直达快车,这位前瑞银中国区投行部副总经理、连续4年被《亚洲货币》评为「最佳中国分析师」的人即将到任他的新岗位——广州花都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
2020年11月3日
其他

信用卡市场杀出了一匹「黑马」

信用卡正在成为城商行们撬开零售金融的一个契机。——馨金融洪偌馨/文2年时间,美团联名卡破了1000万。看到这则消息时,我有些意外。印象中,9月份披露的数据,美团联名卡刚刚迈过了900万张。这才过去了一个月不到,新增100万张。这是什么概念呢?作为头部的城商行,南京银行2019年全年新增信用卡不过23.11万张。截止目前,上海银行累积发卡也刚刚迈过千万张的「门槛」。事实上,美团进入信用卡市场的时机并不算好。从数据来看,自2018年初以来,我国信用卡贷款增速持续下降,由2018年一季度的35.8%下滑至2020年一季度的4.0%。尤其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消费需求持续低迷,仅一季度信用卡贷款便减少了
2020年10月21日
其他

中小农商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新的市场环境下,农商银行不是发展的快不快的问题,而是死得慢不慢的问题。——馨金融区域性中小银行的生存困境由来已久。前有多家地方性银行被大行接管、上市艰难、股价暴跌,后有疫情之下,中小银行的坏账攀升,风险积聚。尤其是对于农商行们而言,作为国内银行业体系的重要成员,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之下,他们中的大部分更是显得力不从心。从业务发展来看,农商行基本还是集中在传统的存贷业务领域,靠着存贷利差过日子。信用卡业务大多没有资质开展,财富管理因为人才、产品的原因大多没有涉足,小微贷款因为人力成本、专业技术、客户数量和质量等原因也很少尝试。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自身能力的欠缺,风险却在持续攀升。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农商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3.95%,远远高于城商行的2.30%、股份行的1.67%。同时,拨备覆盖率仅为131.52%,低于所有商业银行类型。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农商行们是否还有机会?伴随着2020年中小银行和农信社的改革被列为国家银保监会的重点改革内容,他们又能否借此突围?今天这篇投稿,来自一位资深从业者,他在新书中分享了对于农商行现存问题和破局方法的一些思考,enjoy~拿什么来拯救你,中小农商银行文
2020年10月18日
其他

金控新规「靴子」落地,巨头上市利空出尽?| 馨金融

从企业角度来看,尽早明晰监管框架,厘清发展路径无疑更有利于其长期的发展稳定。——馨金融洪偌馨/文伴随着国务院和人民银行先后正式发文,金融控股公司的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终于落定。对于上市在即的蚂蚁集团而言,悬在头上的「达克摩利斯之剑」也终于被解除。长久以来,监管环境的变化一直是金融科技巨头们无法回避的潜在风险,也是影响其估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一个新兴的业态,金融科技企业一直在创新与合规中寻找平衡。金融监管的滞后性给金融科技的发展留出了空间,也带去了不确定性。早在2年前,蚂蚁被纳入首批金控监管试点的消息一出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这不仅是中国金融监管的重要突破,也是金融科技巨头面临的全新挑战。尽管从招股书来看,蚂蚁集团已经公布了金控方案,并早已进行了股权和业务上的调整。但在金控新规正式出台前,变数仍一直存在。如今,「靴子」终于落地。如果说此前的「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明晰了蚂蚁在消费金融领域展业的合规路径,那么金控新规的落地则让蚂蚁的「身份」更加清晰。
2020年9月14日
其他

「零售之王」的崛起、周期和宿命 | 馨金融

进无止尽可能才是它的宿命。——馨金融洪偌馨、伊蕾/文「得零售者得天下」成为了这两年银行业的主旋律。2020年的新冠疫情成为了商业银行的一次压力测试,剧烈的市场变化之下,素有银行经营「压舱石」之称的零售业务,价值愈发凸显。因为一直以来都有说法,零售业务更能抵御经济周期波动。但是,大家却往往忽略了这句话的隐含前提。
2020年9月11日
其他

民间借贷地震:利率红线降至15.4% | 馨金融

清理整顿的目标,是把「灰市」培养成「正规军」,而不是强行取缔「灰市」。——馨金融洪偌馨/文最高法重新调整利率上限的「靴子」终于落地。今天下午,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根据新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将按照LPR(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4倍为标准,取代原来「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规定。如果按照2020年7月20日发布的LPR3.85%来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调整为15.4%,大大低于原来的标准,也低于信用卡分期18%的年化利率。尽管此前已有预期,但「规定」正式落定后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对于民间借贷市场,这应该是一份划时代的文件了。关注几件事:1、新规执行的范围、时间和力度。按照说明,民间借贷是除以贷款业务为业的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民事主体之间订立的,以资金的出借及本金、利息返还为主要权利义务内容的民事法律行为。金融机构不受影响,板子还是打在非持牌机构身上。不过,如果以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和风控能力都无法做到这个标准,民间借贷是不是得原地爆炸?一般规则都有过度期,这个新规带来的震荡需要多久能消化?2、那么庞大的存量资产如何过渡。过去七八年,借着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东风,个人借贷市场经历了一场「大跃进」式的发展。不管是正规金融体系里的信用卡、消费金融,还是P2P、互联网平台发放的所谓的「次贷」规模,都急速膨胀。P2P行业被清理终结之后,大量的存量资产回收困难,这么多负面能量还没有消化,现在民间借贷利率上限大幅下调必然引起更大范围的地震,接下来如何应对可能会是各家平台比较头疼的问题。现在个人借贷市场共债问题严重,这已经是业内共识。大量客户靠着「借新还旧」续命,也不是什么秘密。过去,大家基本上遵循着金融机构>非持牌机构/合规的民间借贷>714等高利贷平台的权重来「拆东墙、补西墙」。在还款困难的情况下,基本也都是优先保证金融机构的钱。但如果非持牌机构/合规的民间借贷门槛齐齐升高之后,这部分客户怎么办?这么大规模的存量资产,如何平稳过度,这其中的风险恐怕不是时间可以缓释的。3、新金融公司们将往何处去。对于大多数新金融公司而言,借贷业务都是其最核心的利润来源,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参与其中。即便按照以前的利率上限24%或36%,能做到商业可持续的新金融公司也不算多。现在利率上限大幅下调之后,还有多少公司能活下来?当然,经过了这两年的转型和过度,头部的新金融公司的「助贷」比例越来越高。尤其,在互联网贷款的规定出台后,「助贷」模式进入了发展的正轨。如果资金来自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论上是否就不在这份规定所限制的范围内了?不过,民间借贷利率上限都降到16%以下了,其它金融机构的利率肯定也会适度往下调,应该也不会再顶着36%的标准了。这样一来,还有多少公司可以维持商业可持续。不过,民间借贷利率上限都降到16%以下了,其它金融机构的利率肯定也会适度往下调,应该也不会再顶着36%的标准了。这样一来,还有多少公司可以维持商业可持续?关于此次利率上限的划定问题,在今天下午的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贺小荣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有做出说明:4、「下沉」市场如何满足。避开了「普惠金融」这个词,又普又惠至少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之下难以实现。无法否认,确实有很多难以符合金融机构借贷标准的人,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这也是长久以来,非银系借贷,或者说民间借贷存在的空间。之前我们也写过,2004年世界银行调研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借贷市场后发布了一份报告,其中有个重要的观点是:强制规定利率上限让正规和半正规的小额信贷机构很难甚至是无法覆盖成本,最终被挤出市场。贫困客户要么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无法获得金融服务,要么就只能去非正规的信贷市场借钱,支付更高的费用。这也道出了非正规信贷市场一直生生不息的根源。最后,附上一篇文章,来自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这篇写于2017年的旧文《黑市永存——非正规金融原理》,谈到了非正规信贷市场存在的原理和意义,正好换个角度来思考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下调的影响。文章强调,“收益覆盖风险”这一原理,在低风险低收益的情景下可保持商业可持续,而在高风险高收益场景下,则未必收效。于是,一条隐形的边界出现在收益—风险曲线之上。这是正规金融服务可触达的边界。边界之内,是商业可持续的,大量的正规金融机构在这一范围内,为低风险的高质量客群提供优良的融资服务。在边界之外,几乎没有正规金融机愿意构参与,融资者求诸非正规金融市场,或称黑市。而在边界附近,会形成一批政府允许尝试(因为政府善意地想把金融服务尽可能扩展给更多人群)但也不那么正规的金融业务,我们称之为灰市。比如我们此刻关注的民间借贷。边界之外的融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中不可能人为地把这种需求从这片土地上抹掉(除非将来物质极大丰富之后,人类再无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因此,黑市必然存在,带来种种不安因素。强行取缔边界之外的非正规金融,不是治本之道,也不可能做到。只有各方一起努力,把那条隐形的边界往外推,才是治本之道。点击原文链接,查看全文吧~——
2020年8月20日
其他

互联网贷款13年:一部金融科技的上位史 | 馨金融

风云激荡后,今天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选择了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馨金融洪偌馨/文昨日,「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正式官宣,这个已经发展了十多年、高达数万亿规模的业态终得正名。与此前最后一版征求意见稿相比,最终发布的「办法」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互联网贷款的含义、边界,以及「助贷」的规则都做了清晰的界定和说明。既给与了互联网贷款,包括助贷模式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又保留了随时干预和调整规则的可能。努力在创新包容和审慎监管之间找平衡,监管也是用心良苦。互联网贷款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申请贷款的门槛,简化了流程,在推动普惠金融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20年7月18日
其他

新会计准则之下,金融科技公司的「真相」| 馨金融

一场疫情,一个新的会计准则,如何做特殊时期的「捕鲸者」。——馨金融洪偌馨、伊蕾/文6月以来,360金融、乐信、趣店以及信也科技等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们陆续公布了自己的2020年一季报。作为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个财报季,各个领域的公司普遍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遭遇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市场也早有预期。然而,金融科技公司的业绩披露之后,投资者们更直观的感受却是「看不懂」。许多公司的业务发展与财务之间似乎产生了极大的割裂,一些业务增长相对较快的头部公司反倒遭遇了前所未有有的亏损。甚至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也极难「自洽」,比如营收高速增长的同时,利润却大幅下滑。这一方面是因为2020年一季度开始,SEC要求实施新的会计准则ASC326,其颠覆了以往金融科技公司计算收入、费用的逻辑,造成许多公司财务报表中营收与利润的不协调增长与收缩。与此同时,在疫情环境下,不同公司所采取的发展策略、应对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多大程度上采取免息政策、风险准备的力度,以及是否采取保守策略、减少市场投入和获客等,这些规划和决策都会直接反应在当期的财务报表中。那么,在新会计准则下,我们如何看清这些金融科技公司的「真相」?如何排除干扰因素、还原各个公司的真实运营状况?今天试着来梳理一下。1ASC326「祛魅」在盘点财报之前,我们先把最近发布一季报的几家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数据梳理了一下。
2020年6月7日
其他

1985-2020:中国信用卡大革命 | 馨金融

当时,信用卡的赢利模式普遍脆弱而单薄,刘加隆试图为招行卡寻找一个良好的、持续的商业模式。所谓的「精耕细作」是指在保持客户群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提升卡片的价值贡献度,调整资源配置重点,大力挖掘客户价值。
2020年5月2日
其他

进击的民营银行:2019财报全线大涨,微众再度登顶 | 馨金融

即便外部环境降温,但也总有人擅长冬泳,尤其是那些更加无所畏惧的创新者们。——馨金融洪偌馨、伊蕾/文在财报季的「尾巴」,银行界的新兴势力也晒出了成绩单。昨天晚间,微众银行披露了2019年年报。报告显示,微众银行全年实现营收148.7亿元,同比增长48.27%;实现净利润39.5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67%。事实上,在此之前已经至少有11家民营银行披露了2019年业绩,他们的业务规模与营收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除了微众银行之外,另外一家巨头系民营银行网商银行也在2019年实现了超过9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资产规模接近1400亿元。从业务与营收量级来看,其他银行与前两者还是有着较大差距,其中规模较大、在消费金融业务方面相对激进的新网银行净利润突破11亿;三湘银行、富民银行和亿联银行虽然净利润规模还停留在1到3亿的量级,但都实现了三位数的同比增长。2019年的市场环境、监管变化对于整个新金融行业而言都是一次大考,「共债风险」持续攀升、逾期抬头、业务规模缩减、风控策略收紧在许多细分领域里都是常态,甚至连大行的零售业务也并不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营银行们其实也经历了一次压力测试。从结果来看,他们的成绩可圈可点,尤其是头部平台在消费贷款、小微企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这也使得其成绩单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此外,对于新兴机构而言,2019年的快速发展更难得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业务模式。虽然成立时间尚短——即便是首家开门营业的微众业银行成立也刚满五周年,还尚未接受过周期波动的检验,也缺乏对抗「黑天鹅」的经验,但却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保持稳定增长。1「零售」大考截止到目前,已经披露年报的民营银行确实都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无论是成立较早的银行还是2019年刚刚获批开业的新玩家,在资产规模、营收和净利润等指标上都呈现全线上涨的趋势。具体来看,表现最为抢眼的依然是微众银行,其在资产规模、营收和利润方面均居于行业首位,且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财报显示,截止到年末,微众银行资产总额达2912亿元,比年初增长32%;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30亿元,同比增长36%。这个数字虽然不能与大行零售业务动辄万亿的规模相比,但是一个可以参考的坐标是城商行中的翘楚南京银行——其在2019年零售贷款余额为1293亿元,其业务规模可见一斑。此外,微众银行在财报中强调,其服务的个人有效客户数突破2亿人,较上年末增长68%;各项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53%至2363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其资金端、资产端保持了均衡发展,这也是其能够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微众银行以外,依托于阿里生态、以小微金融服务见长的网商银行在2019年实现净利润12.56亿元,同比接近翻倍;新网银行的净利润则同比增长207%至11.33亿元,逼近网商银行的利润规模。其实如果仅从增速来看,一些起步较晚的银行在2019年的表现更加惊人。以亿联银行为代表,其2019年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33%至313亿元,营收同比增长488%至9.5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倍;辽宁振兴银行的情况类似,其在2019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46%和457%;苏宁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幅更是达到惊人的20倍。当然,这种非常规的高增长与他们业务发展的前期基数较小有关,而这种趋势能否保持还需要更长时间和周期的验证。值得注意的是,在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整个2019年,民营银行的不良表现普遍迅猛上涨,前述增速最快的亿联银行和振兴银行都从0不良直接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全行业「共债」风险上升趋势下,需要对风控策略甚至监测口径做出调整。为此,微众银行已经率先在2019年的年报中,将不良贷款标准由逾期90天改为60天,这也是其不良率上浮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此前包括大行、股份行等在内的许多传统银行已经率先调整了相关标准,这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2「含金量」如何在看过了十几家银行交出的成绩单后,我们该如何评估其中的含金量?从民营银行的要求以及各自定位来看,专注于个人、小微、三农以及新兴产业服务等普惠金融领域是其与生俱来的使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与银行的零售业务相重合。而由于经济下行的冲击,「共债风险」的上升,以及监管的趋严和市场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许多传统银行,甚至是大行的零售业务也在2019年历尽波折。以信用卡业务为例,根据根据央行《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2019年在用卡量达到7.46亿张,同比增长8.78%,增速较上一年减半;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同比增速腰斩。而在逾期方面,已发布财报的银行中,信用卡不良表现普遍处于快速上行阶段。交行、民生的信用卡不良率分别达到2.38%和2.48%,分别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0.86、0.33个百分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民营银行在2019年所取得的增长显得更加不易,尤其是相比于传统银行们,他们在资金端面临着没有网点支持、资金成本高企的先天缺陷,这也意味着在资产端必须匹配相对应资产的同时,其能选择的范围更小、风控压力也更大。而这种逆势的快速增长背后,其实是以互联网生态和产业生态切入、以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的优越性,前者提供了增长的基础,而后者保证了增长的质量。以微众银行为例,作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是眼下业务模式最为清晰、业务线也较为完整的银行之一。从2015年的拳头产品「微粒贷」推出以来,其已经形成了包括大众银行、场景银行、直通银行在内的三大业务板块。2019年微众银行在个人贷款业务方面进行了一次基于流量生态的新尝试。除了依托于微信生态的「微粒贷」之外,微众银行在2019年与持牌机构合作推出了基于视频场景的消费信贷产品「小鹅花钱」,其中微众银行提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合作持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服务。「小鹅花钱」以腾讯视频作为触客渠道,开通后绑定微信支付即可在线上线下渠道进行消费、提现和分期,并且与腾讯视频的会员权益产生联动。而微众银行对小微业务的尝试,则是对于其「用数据和技术解决金融供给不均问题」的探索。典型如微业贷,这个被称为企业版微粒贷的产品于2017年11月开始在深圳地区试运营。相比于微众擅长的个人授信模式,他们还选择了一种难度更大的企业授信模式。财报显示,截至
2020年5月1日
其他

2020首份银行一季报:零售「滑坡」之外,疫情还带来了什么? | 馨金融

Meeker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所提出的观点。她在报告中提到,新冠疫情使得我们的许多传统活动突然放慢了节奏,甚至完全停止,但与此同时,它带来了另外一些领域的加速发展与增长,尤其是on
2020年4月22日
其他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之路:九死一生,不进则退 | 馨金融

把理财产品拿到线上卖,前提是线上要比线下有着更大的优势。然而直销银行所面临的行业环境是:P2P行业处在发展高点,其它互联网巨头来势汹汹,相比不惜重金补贴获客的大平台,大部分直销银行的竞争力太过单薄。
2020年4月17日
其他

被忽略的「大零售」巨头 | 馨金融

对于银行而言,没有一个战略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持续地坚守,等待爆发的时机。——馨金融洪偌馨、伊蕾/文财报季,大行们的每一个数据和指标变化都值得细细解读。此前,我们比较了2019年大行们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情况。(传送门:《大行决战金融科技之巅》)很多朋友留言说,无论是在金融科技战略的执行与推进层面,还是整体的资产规模、营收水平,工行与建行都稳居银行业的第一梯队。如果说有着「宇宙行」之称的工行一直表现得全面而强大,那么,建行的崛起之路可能在银行业加速转型的今天更具参考性。作为一家为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服务而生的商业银行,建行在经历了15年的「转型」历程之后,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零售信贷银行。建行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其个人贷款余额达到6.48万亿元,保持了国内最大个人信贷银行的优势。其中,信用卡业务交易额突破3万亿,贷款余额规模也在国有大行中登顶。事实上,建行发展零售的「天赋」并不算好,而且纵向对比来看,其付出了过去十年对公业务增长放缓的代价,才建立起了在「大零售」方面的成绩。为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建行都被指责太过保守。然而,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建行又是大行中最热衷于拥抱互联网、试水新技术和产品的的玩家。从2007年携手阿里推出小微贷款服务,到后来率先抢跑的IT架构转型,后来其实都成为了其零售业务飞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无论是保守还是激进,在全球银行业都在押注金融科技、抢跑零售转型的今天,建行都值得我们关注。1信用卡「王者」截止到2019年底,国内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工行、建行、农行、交行、中国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中的招行,累计发卡量都已经突破1亿张。这其中,建行工行以1.33亿张的发卡规模,位列工行(1.59亿张)之后。但建行比工行保持了更快的增速,其在2019年新增信用卡发卡1275.93万张,高于工行的800万张。当然,信用卡行业发展至今,单纯以发卡规模来比较已经很难体现业务发展的真实水平。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持卡用户的活跃度,以及其所带来的收入和伴生的风险。具体来看,建行信用卡在2019年实现消费交易额3.15万亿,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稍逊于工行的3.22万亿,但远高于交行、农行等尚未迈过3万亿门槛的玩家。不过相比之下,大行的信用卡交易额与活跃度似乎一直不及股份行。财报显示,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信用卡在2019年分别实现交易额4.35万亿和3.34万亿,都要高于有发卡规模优势的大行们。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则是贷款余额,这个指标也与盈利能力直接挂钩。财报显示,2019年建行贷款余额达
2020年4月2日
其他

年报季,大行决战金融科技之巅 | 馨金融

正如尤瓦尔·诺亚·赫拉里在他的论文《智人》(Sapiens)中所提到的,我们人类是唯一能够进行大规模和灵活合作的物种。每一场技术革命降临时,除了推动产品、服务的改变之外,也必然带来关于组织的调整。
2020年3月31日
其他

P2P全球「阵亡」 | 馨金融

Club成员的参与度,以帮助他们管理现金流量并节省开支,同时生成更多数据以告知承销商,并帮助消费者改善财务状况。概括来讲,一方面,银行的进入将大大降低资金成本。根据Lending
2020年3月4日
其他

微众银行为什么不上市?| 馨金融

欲速则不达。——馨金融洪偌馨/文1作为前几年最「吸金」的企业,新金融巨头的IPO进程总是格外受到关注。基本每一年、每一家巨头都会经历一两次与「上市」相关的热搜。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大家也都好奇,那么高的估值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落地。
2020年3月2日
其他

疫情又推了银行一把,和17年前一样 | 馨金融

我仔细看了几家股份行和国有大行的APP,除了保障基础的查询、转账、汇款等业务之外,许多银行的「疫情专区」还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包括疫情查询、保障金服务、捐赠通道、电商入口、云办公、线上教育、娱乐等。
2020年2月26日
其他

生死时速的小微企业,需要一场精准「滴灌」| 馨金融

上周,清华、北大联合对995家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4%的企业账上现金能维持企业生存的时间不足一个月,85%的企业维持生存时间不足3个月,而现金余额能维持6个月及以上的企业不足10%。
2020年2月19日
其他

等待上岸的P2P们 | 馨金融

何处是归途?——馨金融洪偌馨/文几日前,P2P平台积木盒子宣布退出网贷业务,转型申请小额贷款公司。在被疫情信息淹没的2月,这纸公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事实上,积木盒子并不是唯一一家宣布告别「网贷」的平台,一些还有能力持续经营的P2P平台都在积极找寻新的出路。例如,数月之前,P2P巨头陆金所借助其母公司平安集团申请到了一张消费金融牌照,开始了「持牌化」发展之路。令人感慨的是,在一纸公告背后,是一家头部平台长达数月(甚至一年)的权衡和努力。对于它所代表的P2P行业来说,这是一封告别信;而对于积木盒子和等待提现的用户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截止2020年1月底,这家老牌的P2P平台已经累计促成借贷额592.446亿元,而待收规模相较于巅峰时已下降大半,至40.2亿元。积木盒子的转型退出只是网贷行业的一个缩影。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P2P在营平台数量从1932家下降至700多家,平均每月有近百家平台出局。对于一个涉及数千家公司、数千万出借人、借款人、和从业者的行业来说,这个「出清」的过程太过惨烈。P2P行业整治多年,备案一波三折,网贷平台们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99%的公司都在很短地时间内走到了崩盘的边缘,只有极少数头部平台有望从这场清退漩涡中全身而退。去年底,「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对网贷平台转型小贷公司给与了明确的指导。尽管这样的转身也并非易事,但对于徘徊已久的P2P平台来说,这无疑是最快也最有效的一剂解药。1漫长的徘徊现在回头来看,结局早有征兆。2016年8月24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机构暂行管理办法》(下称8·24文)发布,宣告监管正式介入网贷行业,P2P平台们由此开启了漫漫备案路。当时,有人乐观地将此解读为「转正」的信号,也有人保守地认为这是收紧的开始。积木盒子就是后者。其创始人董骏回忆到,在8.24文发布之前,管理层便察觉到了市场和资本环境的变化,曾经蜂拥而至的投资机构突然变得非常谨慎。这不是一个好的苗头,行业可能会出现大的分化。基于这个判断,积木盒子在2016年6月至10月间启动了一系列战略转型,剥离出了以读秒(智能信贷)、璇玑(智能理财)、虹点基金等业务线,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品钛。积木盒子则专注于网络借贷服务,更契合管理办法的要求。果然,8.24管理办法出台后的一年里,各级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累积发布有关P2P的各项监管政策超50份,从「资金存管指引」、「备案管理指引」到「催收规范」等不一而足。P2P平台们在层层加码的合规之路上徘徊,头上的紧箍咒越来越紧,而备案方案却久拖未决。这一时期行业分化加速,少量头部平台稳住局面,抓住了「合规」所释放的积极信号,赢得了片刻喘息的空间。这一点从包括积木盒子等一些平台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从2017年到2018年年中,它们的规模稳中有升、盈利情况向好。但与此同时,大量尾部和腰部平台开始密集「出清」,2018年7月出现了一次「暴雷潮」。零壹财经数据显示,2018年7月1日到7月22日,至少有99家平台出问题,涉及待还本金至少在439-489亿元以上,其中不乏交易额超百亿的大平台。层出不穷的问题平台,加上第三方机构也牵涉其中,投资者情绪一片恐慌。从数据来看,当时P2P行业的资金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以往小平台退出时,资金会加速向大平台聚拢,这是行业洗牌的正常趋势。但是在这一次洗牌中,大平台也未能幸免,这是投资者对行业整体信心下滑的一种体现。零壹财经数据显示,截至到2018年7月15日,P2P网贷行业待还余额为9402亿元,较6月底减少208亿元,尤其是7月7日之后,整个行业包括头部平台都出现了资金加速净流出的现象。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之下,停滞已久的P2P备案检查宣布重启,P2P和网络小贷的清理整顿延长至2019年6月。2焦灼的形势事后来看,2018年的这次「暴雷潮」于P2P行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越来越多知名平台的倒下揭示了一个几近残忍的现实:P2P作为信息中介在商业上的可持续问题。因为,投资人和监管似乎都没有按照这个标准在看待它们。进入2019年后,备案检查还在缓慢推进,但大部分有实力、有远见的P2P平台都开始主动「求生」。这一时期,「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将纳入牌照式管理」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头部平台开始积极申请或收购各种金融、类金融牌照,仅2019年,度小满入股哈银消费金融公司、新浪微博砸2亿成为包银消费金融新股东、玖富入股湖北消费金融公司,乐信则通过旗下子公司入股了国内第18家民营银行——江西裕民银行。而在这其中,与P2P业务最为契合的网络小贷也成为了「转型」的首选。在董骏看来,这种转变的核心门槛一是资产端的能力,二是资金端的供给。前者来说,P2P和小贷差异不大;而后者则更考验平台的合规和综合能力,决定了能否获得机构资金的信任。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积木盒子开启了一轮内部调整,将资产类别和客群结构做了进一步的划分,部分归拢到现有的类金融牌照之下,部分进一步减少规模,以控制监管和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波动。2019年6月底,首批试点备案预期再次落空。在随后7月初的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上,备案一说再无提及,而原本「成熟一家、纳入一家」的「备案试点」说法则改成了「监管试点」。而与此同时,「三降」的要求一直在持续,这意味着平台的业务压力还在加大。这段时间,P2P平台暴雷频频,行业进一步洗牌出清。与前些年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选择主动退出,以2019年三季度为例,当季退出运营的152家平台中有40家平台是完成了全部兑付后「主动退出」。而剩下的平台也加快了「去P2P」的步伐,比如,在资金端加大机构资金占比以替代个人资金。这一点在已经上市的P2P平台方面体现的更为直观,机构资金占比大幅提升。3何时能上岸尽管已有预期,但焦灼的形势之下,P2P行业转型的难度日渐加大。进入2019年四季度以后,越来越多的省市宣布清退辖内P2P平台。备案一说再无提及,而另一个更为明确的信号来自2019年11月发布的83号文(全称,《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该文件为徘徊中的网贷平台指了一条路,文件对网贷转型申请小贷牌照给予了明确指导,包括申请转型试点的P2P平台必须承诺对存量业务承担兜底责等要求、以及存量业务化解过渡期等等。通过将P2P平台纳入现有的牌照而进行规范管理,这是眼下最高效、最可行的一种方式,也是将用户损失降到最低的一种路径。所以,从去年12月开始,不少P2P平台都加快了转向网络小贷的步伐。与此同时,为了推动转型的平稳过度,进一步规范P2P网贷行业,央行征信则启动了一轮大范围的接入计划。在行业剧烈动荡的当下,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资产端的压力,减少「老赖」等恶意欠款者的出现。据了解,自该项目启动以来,有数百家P2P平台参与了央行征信组织的「接入」培训。但对接央行征信的过程并不容易,P2P平台需要按照标准格式整理并上传,自开业以来的所有交易数据,并通过央行的校验和审核。近日,人人贷已经宣布完成了央行征信系统的接入工作。而刚刚宣布退出网贷业务转向小贷公司的积木盒子表示,已经完成了部分数据测试、验收和上传,预计近期内也能完成全量上传并接入。退出网贷、转型小贷、接入征信……对于包括积木盒子在内的P2P平台而言,这场「持牌化」的蜕变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它们还需要获得广大出借人的支持,达成清退协议。根据积木盒子发布的公告,平台已经停止发布新标、停止债权转让操作、关闭充值通道,接受项目期满已实现回款的以及充值未出借的用户发起的提现操作。同时,平台将成立退出工作小组,并协同平台长期合作的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开展债权债务清算工作,启动债权人委员会的筹备工作。按照计划,清算方案需要获得债权人以及监管的认可方能执行。转型路漫漫,希望能上岸。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你我都该珍惜原创的价值,相信优质内容的力量。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号及作者联系我们请发邮件:xinfinance@126.com
2020年2月17日
其他

反思银行业金融科技战略:重概念轻落实,重当前轻长远 | 馨分享

一般而言,银行都将金融科技作为业务支持和保障,但这与金融科技的理念存在差异。银行最需要的是通过科技的应用,对原有的业务进行优化,并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形成的是金融创新,而不是技术应用的创新。
2019年12月25日
其他

微众银行五周年:走出「舒适区」| 馨金融

只有当人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才能真正从数字世界中赢得更好的安全保障和经济利益。——馨金融洪偌馨/文第一家开业的互联网银行、第一笔贷款由总理「见证」、第一款产品便成为「爆款」,微众银行的起点令人称羡。然而,在这个近乎于完美的开局之下,身处其中的人却没有丝毫放松的机会,因为横在他们面前的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标杆。大家都在等第二款微粒贷,但微众银行却拒绝留在「舒适区」,它试图探索一条新型银行路径:「去IOE」架构、大数据驱动、机器替代人工.....0物理网点、2000名员工、超1亿有效客户、服务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微众银行用五年时间交出的答卷证明了科技变革金融、实现普惠的可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近几十年的科技变革深刻地影响着银行业,包括微众银行在内的「探路者」们只是行业变迁的缩影。在它们身后,一个比过往任何时代都要精彩、盛大的金融科技时代降临了。1「不一样」的银行微粒贷成了爆款。这个念头第一次在解宁(化名)脑中闪现时,微粒贷已经上线了半年多。作为微粒贷的产品经理,没有人比解宁更了解这个产品从开发到落地的全过程。但即便是他也万万没有想到,微粒贷日后会引起那么多的关注。基于「个存小贷」的定位,微众银行从一开始就把目标锁定在零售金融,但第一款产品的上线却颇费了一番周折。贷款产品就三个要素;额度、价格、还款方式,很难做出差异化。为了把有限的条件发挥到极致,开发团队几乎是按照毫秒级来抠细节。「这个地方系统交互300毫秒可以做到吗?那个跳转时间可以再缩减100毫秒吗?」加入微众前,解宁对于「银行」的印象还停留在员工西装革履、氛围严肃刻板。结果发现跟之前自己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状态并无二致,每天节奏快到飞起,早上头脑风暴,下午开发落地,晚上接着开会讨论。产品、风控、合规,以及主要的几个行领导....每天都凑在一起「辩论」。针对一个需求,解宁曾经一天做了七个版本,大家反复论证直到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作为第一家互联网银行,微众要在符合金融原理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既可以平衡好风险和收益,同时还要兼顾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的路径并不容易。
2019年12月12日
其他

Z世代消费:年轻人还需要信用卡么? | 馨金融

信用卡不只要满足消费需求,更需要构建一套价值观、品牌观。——馨金融洪偌馨/文信用卡业务正在成为银行在金融科技时代最大的机会,但也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央行数据显示,信用卡全行业发卡量季度环比增速在2017年四季度触顶后开始一路下跌,到今年一季度降至0.63%的最低点。与此同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也呈现放缓趋势。而在增长疲软背后,行业整肃、监管收紧是一方面影响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许多银行似乎对于整个产业发展逻辑的转变有些无所适从。过去几年,关于消费的一切都在改变,而这些改变的核心是「人」的改变。眼下,消费新世代崛起,超过2亿的90后用户正在成为消费领域的主力军,小红书、B站、抖音、拼多多……谁能抓住新一代的消费者,谁就在占据了消费市场的未来。然而这群生于数字时代的年轻人,他们从太早之前就在习惯超前消费,就能够从互联网获得帮助他们满足消费需求的金融工具。信用卡还有机会吗?1消费新世代崛起年轻人正在成为消费世界的「主宰」。根据CEIC数据,中国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5.6%增长至2018年的39.4%,消费已经接替投资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在这个消费升级和扩容的市场当中,「泛Z世代」人群正在成为消费增长的核心动力。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斯特劳斯和尼尔.赫伊的定义,所谓的世代是「因处于同一历史坐标而享有集体人格面具」的人群集体,世代长度大约等于一个生命阶段,世代界限则取决于同时代背景
2019年12月5日
其他

重构APP:信用卡通向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馨金融

掘机「下半场」作为银行业里最早、也是目前为数不多独立上线的信用卡APP,掌上生活的每一次迭代和进化都可以看做是中国信用卡市场探索和创新的缩影。复盘掌上生活
2019年9月5日
其他

网络金融部的「生」与「死」:银行金融科技的自我进化 | 馨金融

这两个动作虽然分属中行体系内、外截然不同的两个业务线,但究其根源都是顺应了商业银行数字化变革的大趋势,希望通过组织架构和经营模式上的调整,进一步发挥金融科技的价值、优化运营效率、提升行业竞争力。
2019年8月26日
其他

中国小微金融往事:与「不可能三角」抗争的15年 | 馨金融

2013年,民生银行深陷钢贸业危局,「圈链会」模式加速了风险的传导,即便有少数经营正常、没有造假的企业,也因为联保联贷模式被拖入泥潭。而钢贸业只是一个缩影,还有其他不同区域、行业的信贷风险集中暴露。
2019年8月20日
其他

正在醒来的银行App,成为超级平台,或者沉没 | 馨金融

其实,留存之战不只是横在银行App面前的难题。在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逝的当下,所有手机应用都在「背水一战」——新增流量停滞,只能挖掘存量价值。所以,现在也有说法,不是「流」量为王,而是「留」量为王。
2019年6月11日
其他

信用卡「不良」抬头,发展拐点将至?| 馨金融

✔️信用卡业务在银行零售金融的转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几家股份行最重要的利润中心之一,不仅直接带来了利息收入等直接收入的增长,同时也间接带动了借记卡等其他银行生态圈业务的发展。
2019年3月28日
其他

香港虚拟银行牌照落定:众安在线等三家入围,蚂蚁金服、腾讯财付通不在首批 | 馨金融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国外的虚拟银行(发展于「利用新的技术和服务拓展新的市场」),金融行业发展成熟、金融服务较为饱和的香港市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不仅有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有明显的人口瓶颈。
2019年3月27日
其他

银行业4.0:用「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银行体系 | 馨金融

「在最初构建百信银行时,和传统银行的架构有两点核心的区别。一是一定要打破应用的概念,把整个科技体系打造成操作系统;二是把商业放在前面,场景优先。」百信银行副首席信息官于浩瀚在网金联盟大会上表示。
2019年3月22日
其他

担保业之殇 | 馨金融

但在实际操作中,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商业模式却存在极大的硬伤,因为它们只收取少许的服务费,但却要承担100%的风险。一旦借款方违约,它们将第一时间为其代偿给银行。所以,担保公司也素有“保一赔百”的特点。
2019年2月18日
其他

风暴眼中的助贷 | 馨金融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从操作来看,前者是零售业务的做法,后者更像对公业务,即重点在于考察助贷方这个主体的能力(包括业务能力、股东背景、资金实力等),并给予一个授信额度,对于单个申请人的风控审核则较弱。
2019年1月18日
其他

“消失”的银行 | 馨金融

尽管从时间上看,“开放银行”的概念早已出现,但直到今年我们才算真正看到它清晰的面目,这是互联网技术应用深化的结果,也是新经济演进的必然要求。所以,2018年我们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银行”元年。
2018年11月20日
其他

村镇银行大败局 | 馨金融

因为走访过一些村镇银行,也深知这类机构经营不易。从经营思路来看,它们除了体量和规模更小之外,与一般的商业银行并无二致。但由于网点稀少、人手有限且品牌知名度较低的情况下,展业和扩张的难度都非常大。
2018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