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4年3发“嫦娥”,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预计2035年前建成
“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4月24日下午,在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披露了我国深空探测重点任务和国际月球科研站有关情况。“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后续深空探测会是长期的、持续的。吴伟仁透露,我国计划在2025年前后发射天问二号,对地球4000万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进行伴飞探测和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目前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进展,我们国家有望成为第一个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吴伟仁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筹划建设世界首个火星样品实验室,同时深化论证天问四号探测任务,实现木星及其卫星环绕探测,随后抵达天王星。“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极小,但危害极大。”吴伟仁表示,历史上小行星曾经多次撞击地球,造成了恐龙灭绝等危害人类生存的重大灾害。我国已经开展了小行星防御计划,预计在2027年前后对一颗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使其改变运行轨道,并在轨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实现“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吴伟仁介绍,在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计划发射新型动力航天器,飞抵80-100AU太阳系边际,对极远、极暗、极寒的未知区域开展科学探测,有望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上树立新的丰碑。近年来,我国空间技术能力实现重大跨越,建成深空探测重大基础设施,并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起合作,这些都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将计划按照两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极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齐备、要素基本配套的综合科学设施,开展常态化科学实验活动和一定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2045年前建成拓展型,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建成功能完善、相当规模、稳定运行的设备设施,开展月基综合性科学研究和深度资源开发利用,为载人登陆火星开展相关技术验证和科学实验研究。吴伟仁表示,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嫦娥六号将于近期实施发射,执行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南极环境与资源勘察;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资源原位利用试验。国际月球科研站由月面段、月轨段和地面段构成,由能源动力系统、指挥信息系统和月面运输系统等基础设施组成,具备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地月往返、月面科研等功能,可长期持续开展科学探测、资源开发、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科学和技术活动。据悉,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发起,联合多国共同研制建设,在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科学实验设施。未来,我国将打造“五五五工程”,欢迎五十个国家、五百家国际科研机构和五千名海外科研人员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携手一道共同建设和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这一大科学工程,共同管理科研站设施,共享科研成果。来源:中国航天报期刊简介《中国航天》(CN11-2801/V,ISSN1002-7742)创刊于1987年,月刊,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是航天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期刊曾获全国优秀期刊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天科技期刊一等奖4次,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等奖项。约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空间技术与系统(包括航天运输系统、空间基础设施、载人航天、月球及行星探测、发射场与测控系统、空间环境治理等);空间应用(包括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等卫星应用业务及空间应用产业等);空间科学(包括空间天文、月球与行星科学、空间环境下的科学实验等);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发展分析(包括国外航天技术动态、主要航天国家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等);航天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包括外空全球治理,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领域国际合作等)。联系方式电话:010-89061771/89061765邮箱:qk_zght@spacechina.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院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