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们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专家团队已为几十所学校论证、策划、设计了整套、系统学校文化方案,在上述多元实践基础上,我们又阅读了许多专家、学者关于学校文化建设论著,在此基础上,我们整理、概括出了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22条原则。1、地域性原则地域文化是根,区域文化是主杆,学校文化是肢。学校文化要从地域、区域历史、人物等文化积淀中汲取丰厚营养;学校的文化一定要与所在区域文化特征兼容匹配,不能与此主基调相冲突。2、内生为主原则花重金一味外包给文化传媒公司所设计与实施的所谓高大上文化体系,多数中看不中用,因不接地气,没有长久生命力。只有走从上到下的顶层设计为辅,由下到上,层层提炼概括的内生长为主路径,师生才乐于接受,才能落地、践行、导引。3、个性化(独特性)原则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生活个性,管理个性,习惯个性,追求个性,审美个性的的综合体现,是教育倾向性的精神载体。各校有各校生存之道,有各自办学风格、独特个性,因此学校提炼、概括出的文化一定要具有多样性、差异性,一定要彰显学校文化唯一性特色。4、主题化原则学校文化犹如一本书,文化主题一定要高度概括,一定要聚焦。文化表述要简约化,文化主题能用一个词、一句话表达出来。文化不仅有“形”,还要能找到“魂”。正如褚清源先生所述:校园文化的碎片化,让文化变得支离破碎,让文化缺少了整体的美感。固然,校园文化是由每一处景观叠加起来的,但是,每一处亮点景观加起来等于什么,共同指向于什么,昭示着校园文化的品质。无论你的校园文化有多少处景点和景观,都要有一个魂贯穿始终。形散而神聚,是衡量校园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5、学段性原则小学、中学、大学因学段不同,学校文化表述形式、语言风格、话语体系也应不同;尤其是主题选择也有较大差异,要突出学段特点:有学者认为:小学——童话的、自然的、生活的,要突出童话的;初中——自然的、生命的、自主的,要突出生命与自主。6、物像、意原统整原则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理念文化要有机整合,实现物象、意象有机统一。即把校园景点赋予文化的内涵,把理念文化物象化、景象化、意象化。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理念文化的有机整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原有的校园景观中融合、嫁接、移植校园理念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通过校园景观这个物化载体呈现;基于学校积淀的学校精神、核心价值观需求出发,创造性的开发校园景观并创生新的校园理念文化。7、链条化原则文化表述忌碎片性、不成体系,文化的表述要完整、系统,能构成链条。沿循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进行逻辑推演。把学校孤立的文化景点,变成景观,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文化生态链。8、真实与自然原则真实性体现在学校文化不是舶来品,学校文化与校情、生情匹配,是师生共同提炼、认可、践行的,能起到为学校发展助力作用。自然性体现在,不要刻意花巨资打造人造景观,而要顺天成自然景观,对自然景观重新解读或赋予新的内涵或进行新的解读。自然的、真实的、适合自己学校的才是最好的。9、故事化原则重视发现、寻找、挖掘、整理与校园文化有关故事。没有故事的校园文化是苍白的,是生硬的。好的校园应该是故事校园。用故事的方式承载文化、留存文化、传播文化,校园文化便会因故事而柔软,因故事而传播久远。10、课程化原则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绿化、美化层面;也不能单纯把学校建成公园,一定要考虑景观的显性、隐性的育人价值,即学校景观设计要实现课程化意蕴。校园景观设计从绿化美化走向课程化,从文化景点走向文化生态景观、文化景观链,达到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美的意境。借助主题公园,研发生态景观课程、学科单项、综合探究主题,把校园变成一本大自然、科学的教科书、实验室。让学生从“百草园"走向“三味书屋",再从“三味书屋"走向“百草园",即从生活走向学科,再从学科走向生活。11、动静结合原则校园文化中有些内容比如办学愿景、目标、宗旨及三风一训、校徽等可能较长时间是固定的,但内涵也需要与时俱进解读。有些内容比如作息时间表、校园景观课程、年度人物等需要年、季节更换;有的內容比如心情树、黑板报、学习生活园地、宣传贮窗等需要周日更换。若宣传贮窗、学习生活园地、观察课程、活动游戏等长久不更新,创意、设计、装饰在好,也不认为该校有文化。学校文化是常新的,是动态发展的,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校园文化。12、立体开发原则立体开发有两层含义。一是校园文化建设无死角,当前尤其要关注场馆文化、功能室文化开发,如学科教室文化建设,艺术、特色教室文化建设,当然也包括与之匹配的个性化主题走廊文化建设,还有一个是学校图书馆成为课题研究、学科结合新场所的文化建设。另外楼道教室文化从标语式走向实物展台、互动体验式,从平面走向立体。比如楼道中嵌入墙体中便于观察的标本、化石;比如设计在楼道墙上的一些科学小实验;教室里花草、作品实物展台等。二是校园文化建设视域是立体的,当前尤其不可忽视地面文化、天花板文化的开发。13、预设与生成并重原则校园文化需要校长和专家的顶层设计,需要创生和创意,但更需要倡导师生在共同的生活中去发现和捕捉那些有意义、有故事的点滴,如此,校园文化便有探究性、实践性、互动性、生成性和开放性。如果预设过废,学校文化变会僵化,缺少灵动;若一味强调生成,学校文化就缺少积淀,无法形成校内秩序、规则。可见,预设与生成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亦此亦彼的辩证协同关系。矛盾双方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与动态平衡点,随着前提、阶段、环境、主体的不同,矛盾主次方面也是互相转化的。比如新建学校文化以预设为主,而发展到瓶颈阶段学校就应以创生新文化为主。14、程序性思维也称文化建模原则程序性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文化建设要遵循一定流程。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专家组成员夏书芳提炼基本流程如下:召开有代表性座谈会寻找学校文化主题;找出与主题相关的一组关键词:提炼核心理念,并对内涵解读:以核心理念为公理,推演出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宗旨、学校目标、学校愿景)及校训、校微、校花等精神文化符号名片;将精神文化抽象内容借助意像用文化景观呈现;将精神文化要求借助匹配组组、制度、课程、活动文化来确立相应实施方案;统筹、斟酌完成规范四大文化方案系统;全程监理文化案实施、运做。二是学校文化建设也需要建模。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专家组成员郑冠生提出如下建模思路:主题一一支柱一一基石;办学理念的梳理,校本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化校园文化建构;理念表述,物质呈现,指读引领,行为落地。15、形行合一原则学校文化的"形"与“行“就是虚与实的关系。学校文化的形指的是:有一套依据办学历史、地域特色挖掘、提炼、提升,经过专家论证并得到师生认可的文化表达系统,通俗说就是文本基本成形。学校文化的行指的是文化效果、文化作用。指的是师生为人处事甚至言行遵循的内隐规矩、规则,即学校的潜规则,是道德考量。指的是师生践行对教育、学校、课程、课堂的实践解读。师生、生生在校园、课堂真实关系就是行为文化。学校文化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从活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真正学校文化是写在师生脸上的;学校文化是落实在师生的行为上的;学校文化是弥满在校园里的;学校文化是渗透在师生血液里的;学校文化是可以影响人一辈子的。当前学校文化要“形”更要“行"!学校文化在形与行上有如下类型:有形无行。只有一套完善文化文本,根本不去做,不去执行。形与行两张皮:师生在校园真实生活状态与师生言行与说的根本是两码事,说的与真实做的根本不相符,即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形的表象部分在行。仅仅选择一些文化载体把理念文化呈现出来,做的是文化符号构成系统、文化载体;仅仅关注环境文化。需要持续抓的最本质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没有抓或没有成效!形滞后影响行。学校文化固化,影响、制约了师生创新行动。形行合一成型,成品牌。依形而行,行中提练形,形行合一,以文化人,人育文化。16、众筹(股东)原则师生不仅是学校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应当把文化的创造权交付师生,让师生有“我在场″感觉;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成为校长和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集体叙事”。一方面,师生用心阅读校园文化的景象与意象,在多元视角阅读中理解学校文化;并且对学校精神的提炼做到与时俱进,随着学校发展赋予新的内涵,并给予新的解读。另一方面,对学校文化进行文化股份制改造,领导、老师、学生都入股校园文化。通过“征集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释文;给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找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