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工作室

其他

三源里:为什么要在菜市场挂书法?

邱志杰文章、展讯、研讨会发布平台
2021年5月3日
其他

三源里:我在菜市场写了些什么?

这部分内容是写给来三源里菜市场买菜的老外们的,我选择了写一些关于吃的有意思的谚语或名人名言。好在世界各国都有关于吃的、关于饥饿的、关于厨师的谚语,有一些极为深刻,有一些甚至感人。其中我最喜欢的是:
2021年5月2日
其他

实验艺术学院的历史使命

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外溢到斯坦福大学,使得这所私立大学由试图复制牛剑哈耶的研究性大学的方向,也逐渐演变成一种创业型大学。最终在斯坦福大学孕育出惠普、谷歌等伟大的公司,进而孕育了整个硅谷的繁荣。
2020年1月11日
其他

邱志杰 | 如何做一个研究生(三):基于研究的创作

我们在讨论研究课题的设定时即指出应该对研究课题进行生产能力分析:有的课题看上去能产生相当顺理成章的论述,但是却只能停留在常识层面,所谓老生常谈。有的论述新鲜奇异,但却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有的论述看起来眼花缭乱但却是造成思想的迅速短路,这就是自绝出路的、没有生产能力的论述。好的研究是能够为创作源源不断地输出话题和机遇的。因此应该从生产能力的角度反过来评估研究的价值:你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是否持续为你的创作提供了动力。基于研究展开创作,首先破除了灵感天才的浪漫传统,使创作/创造力成为一定量的研究工作投入之后可预期的必然的结果,并能以研究的态度及时总结创作方法,更新创作方法。对创作方法论有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艺术家,必定是能够不断地自我发展,不断进步的艺术家。到最后创作和研究将会浑然一体,创作也是一种研究,研究也是一种创作。历史意识和对话性创作我们看黄宾虹的山水画上的题字,总是不断地在论证宋画的厚实或者用某前辈画家的笔意来画某处山水。这样的绘画就同时是一种研究,也是一种创作。他的作品可以视为一种美术史思考的实践案例,事实上,每一件作品都是在回应并发展古人提出的命题,是主动把自己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工作,用自己的话语和实践重新表述历史经验。研究是中国艺术的传统。中国传统书画家经常同时也都是书画史家,通常都有史知和史识。黄宾虹先生的题画文字可以看到一种以画证史的意识。中国传统的优秀的艺术家经常是积极的写作者。董其昌,石涛画语录,都是最重要的艺术理论。黄宾虹、潘天寿都亲手写艺术史。这是我们的传统,不要被资本主义的身份分工意识所毒害,要以文艺复兴人为天经地义的追求。这样的艺术是养人的艺术,越做创作人越渊博,史识越开阔,创作的出路也越多。研究型的艺术家不存在江郎才尽,不会短命夭折。创作和理论都强是没有问题的。在历史的语境中工作,我们就必须考虑如果你是八大山人,在他那样的语境中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潘天寿在他那样的语境中,你会怎么做?而如果你是杜尚或者塞尚,在他们那样的历史语境中,你会怎么做。然后反过来想,八大山人或者杜尚,在你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怎样做?历史研究不是把历史当做理由来支撑当前行动,而是以当前活动作为历史命题的延伸和应答。由特定的历史观支撑着的当前行动,会发展出临摹性创作、题跋性创作、唱和性创作、修订型创作、自我翻版型创作、对话性创作等丰富的谱系。这样一种历史观必须假定历史在每个特定的时刻并不存在必然的预定路径。同样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行动者身上可能产生不同的选择。因此历史被视为暗含着多向发展机遇的工程,重返原点、回溯历史并重新假设发展路径,构造或然历史模型,成为一种与现实历史积极对话的方式。它不得不同时是一种研究和创作。大型计划就一个研究课题而言,总是可以细分为若干子课题的。这些课题可以区分为核心和外围,这些课题之间可以区分成若干阶段。基于研究进行创作,因为研究课题相对稳定,所以创作行动会围绕同一研究课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面向展开。它将会很自然地发展成我所说的“大型艺术计划”。研究者以一个大型计划来统辖和组织一系列或多系列的大量作品,围绕同一课题反复以创作去展开探索。大型计划会帮助研究和创作者建立起问题和作品阵列:大问题小问题相嵌套,作品随之慢慢形成丰富的陈列。大作品小作品、长期作品和即兴作品形成互补机制。从而可以帮助创作者消灭垃圾时间,找到忙碌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基于研究的大型艺术计划,建立起一个可生长的作品疆域:研究是把创作对接在世界的问题本身之上。问题环环相扣,一个问题自然地带出另一个问题。把创作建立在研究之上,随着研究的推进带来创作的推进,作品疆域从根据地出发,慢慢扩展到整个世界,这帮助创作者很自然地持续发展,避免了创作的简单重复。基于课题研究的大型计划,等于初步描画出该课题的地图或“元素周期表”,它会由周边的既有成果产生出尚未被填充但可能存在的物质所在的位置,这非常接近于生物学上生态位的概念。只要存在着生态位,在竞争排除原则的驱动下,有亲缘关系的物种的一部分会进化去填补生态位。▲
2019年7月23日
其他

邱志杰 | 如何做一个研究生(二):研究方法

上面讲到要做研究,下面重点来讲讲研究方法。我把研究的“究”字歪解为:跑进山洞里面,一直到深处和尽头,一个都不肯放过地搜刮了九遍,穷究者九回。所以关于研究方法,也得凑九种出来。这九种方法是:1.
2019年7月22日
其他

邱志杰 | 如何做一个研究生(一):什么是研究

在我的电脑里面长期存着一份邮件草稿,是专门用来劝人不要考研究生的。我经常把它改个名字,就发给某一个要求考研的学生。为什么呢?因为多年以来,我发现考研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逃避。很多要考研的人,或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或者是迷信一个著名导师那里存着武林秘籍,混在名家身边就能洗脱自己的本科学校的屌丝感。或者是对社会感到恐惧,读书上瘾,当学生当习惯了,呆在校园里面读书让他/她们感到安全。创作对他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读书的安全感。有的人研究生都毕业了在大学任教了,注意力也并没有集中在创作上,本能地觉得还需要继续读博士。有时候他们已经太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做一个大学动物,他们永远觉得自己的学习还不够,自己所处的环境还不够好,还不足于马上展开创作。而我认为,我手里没有武林秘籍,我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术,如果一个学生没有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谁都帮不了他。我还认为,绝不存在一个时刻,你的学习彻底完成,然后从此你可以身怀绝世武功打出十八铜人阵到江湖上去工作。人都是摔跤才学会走路的,艺术家都是从自己的工作中学会搞艺术的。很明显,学习将是一辈子的事情,而在任何一个时间点看来,你现有的学习永远都不够,你的准备永远都不够充分,环境永远都不够理想,如果你不能在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开展工作,那么你永远都不会开始。我认为只有当你在实践中沉淀了足够多的问题,并且当这些问题慢慢聚拢,汇集成一组课题,逼得你需要拿出数年时间来集中面对并加以攻克的时候,你才需要回到学院,寻求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帮助,以学院的严谨和批判精神,进行反思。没有足够的实践,就没有东西可以反思。所以我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能够不考研最好不要考研。直接去开展自己的艺术工作,因为你们的本科教育已经够好了。如果一定要考,最好是本科毕业五年之后才可以开始考虑。硕士毕业五年之后才可以开始考虑读博士。这样一个人本科毕业时22岁,五年之后开始读硕士,毕业时30岁。开始读博士时35岁,到了三十八九岁,勉强能写一篇靠谱的博士论文。当然,这套时间设计被如今的留校制度所否定了。现在国家规定硕士生留校不能超过28岁,博士生留校不能超过35岁。于是我只好对我的亲学生们收回了这个说法,但我心里的意思并没有改变。有些东西不是靠老师交给你的,深刻的情感和洞见是到了一定时候才会从你的体内自然而然地长出来的。这时候你才拥有足于分享和严肃地加以讨论的经验。你才有东西可以教给你的导师。所以我的第一个博士生汤南南对我来说是理想的研究生。他年龄与我差不多,在来杭州就读之前,在厦门已经是一方名家,自己已经拥有不少粉丝。他是在风格已经相当成熟的情况下,遇到了瓶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不满,才来寻求帮助的。他不是来混个文凭回去评职称的。所以他三四次主动延期毕业。在杭州这七八年时间,南南等于是把自己完全打碎重塑,从一个已经熟练的小艺术家的自我中出走,重新丢在旷野里面,重新生疏和无助。到最后脱胎换骨,凤凰涅槃,隐隐呈现出大家气象。和我不同的是,南南性格低调谦和,有的人甚至会觉得他沉闷,但我觉得他非常勇敢。这种刮骨疗毒换血抽髓的大动作,不是每个人都敢去做的,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支撑一个人爆发出这种能量的,只能是超乎个人得失计较的,对工作本身的一种的尊重。今天我要来谈谈什么是研究。而对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来说,一种研究必须能够滋养创作。因此我们也必须思考,什么是基于研究的创作。艺术家是有各种类型的。有的艺术家宣称自己基于灵感进行创作,有的艺术家基于某些特定的资源进行创作。有些艺术家围绕着某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有的艺术家围绕着某种题材展开他的工作。►
2019年7月21日
其他

邱志杰|2018年暑假的工作

7月期间工作室聘请工人刻字完成《一字一石:成败》石头凿刻,工作室助手们完成五套拓片。
2018年8月30日
其他

访谈丨邱志杰:我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坦率地说,我真不觉得要做到这些很难需要很大的创造力,其实你只要有一些实验剧场的常规,对这些传统艺术真的爱,真的用心,就可以做到的。可是为什么之前就没有发生呢?当它发生了,为什么又会视而不见呢?
2018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