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科技频道

其他

OPPO大模型,主打非自研

今年5月9日,发布仅3天的讯飞星火大模型就在一个评测榜单上拿了个国服第一,力压清华智谱、复旦MOSS以及百度文心一言等国产大模型,仅次于GPT-4和GPT-3.5。本来外界对讯飞称王并无异议,但这份榜单将文心一言列在最后一名,热心网友就不乐意了。随后发布榜单的评测机构SuperCLUE被曝光,一个仿照GLUE的国内民间组织,权威度和影响力与GLUE相去甚远,其微信账号主体属性为个人,被网友戏称为AI版李逵和李鬼。就连讯飞的称王都被挖出来猫腻。评测榜单发布当天,SuperCLUE官网显示信息,其测评顾问中排名第一的是崔一鸣,身份为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哈工大讯飞联合实验室(HFL)资深级研究员,而第二天官网就删除了此条顾问信息。至于这个榜单本身,也被业内人士质疑其合理性,理由是没有公布评估数据以及具体的评估方式。不过SuperCLUE在8月份进行了一次评测体系、方法及变动说明的解读,算是变相回应,只不过3700道的测试题还是较SuperGLUE的2万道相去甚远。但SuperCLUE却摇身一变,成为各种大模型PR稿里的救世主,堪称大模型界的安兔兔和鲁大师,个中内涵懂得都懂。手机厂商也顺理成章成为了SuperCLUE的榜单常客。比如OPPO和vivo,前者登上了9月的基础能力排行榜,后者则拿下了10月的国服第一。1榜单的套路在搞机圈跑分作弊早已不算秘密,2013年三星Galaxy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英伟达:帝国裂缝一条条

外界常有这样一种错觉,因为英特尔CPU卖的好就将其归于一家成功的硬件公司,而事实上,英特尔统治桌面处理器的功臣是诞生于1978年的X86架构。同样的错觉在英伟达身上也有。英伟达之所以能够垄断人工智能训练芯片市场,CUDA架构绝对是幕后功臣之一。这个诞生于2006年的架构,已经涉及计算机计算的各个领域,几乎被塑造成了英伟达的形状。航空航天、生物科学研究、机械和流体模拟及能源探索等领域的研究,80%在CUDA的基础上进行。而在最火爆的AI领域,几乎所有的大厂都在准备Plan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芒果TV,奋力挣脱二线

如果以用户规模计算,国内长视频平台现在呈现“两超两强”格局:2023年Q1,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优酷视频的MAU分别为5.97、4.07、2.89、1.74亿人(易观千帆)。如果按盈利计算,已有三家:爱奇艺、芒果TV和腾讯视频,即便是优酷也走在减亏的道路上。2022年虽然是长视频行业改弦更张的一年,但很多伏笔却早已埋下。以爱奇艺为例,2019年Q3-2020年Q3以及2021年Q4-2022年Q4两个阶段,爱奇艺收入均维持在73-76亿元区间,但成本分别下降了18亿和11亿,以此实现了净利润跃升。而上述两阶段是爱奇艺的利润释放期,整体收入规模变化虽然不大,但其中隐藏着会员收入上升被广告收入下滑冲抵的情况。正式这种从体量优先转为盈利优先的运营思维,才使平台侧的改革带动着泛行业的正向变化。但略显唏嘘的是,爱奇艺的盈利之路在此之前芒果TV早就趟过一遍了,但后者今天也只屈居于第二梯队,这是因为什么?1长视频近况:降本为先如果剖析过去几年长视频的运营逻辑,有一个清晰的变化就是量价齐降:量:平台更加注重内容ROI,聚焦头部内容,减少ROI较低的中腰部内容数量购买。价:限薪令叠加平台竞争趋缓,上游内容采购成本下降;内容获取方式由采购模式,不断转为更低成本的自制模式。从“量”的角度看,2021年以来,长视频平台纷纷进行“降本增效”,2020H1-2022H1剧集备案数逐年下降,电视剧、网剧分别由362、108部下降至202、73部。今年随着市场回暖,剧集供给有所回升。从“价”的角度看,限薪令推动内容成本下降。2018年三大视频网站与六大制片公司发布联合申明,共同抵制“天价”片酬现象,同年广电总局发布“限薪令”,2020年、2022年广电总局再次颁布新版限薪令,坚持对艺人综艺、电视剧片酬进行限制。在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共同推动下,艺人片酬得以下降,内容成本明显下降。以华策为例,2018年之后,单集收入呈下滑态势。与此同时,自制趋势下的内容成本也在持续下降。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整体供给端出清的背景下,剧集内部结构也在改变,分账剧和定制剧占比持续提升,版权剧占比下降。2016-2021年,分账剧、定制剧分别由20、50部上升至70、105部,版权剧由71部下降至22部。2019年以来,长视频竞争趋缓叠加盈利诉求提升,平台开始相继涨价。爱奇艺于2020年底首先开启涨价,此后腾讯视频、芒果TV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City ride火出圈背后:共享电单车助推旅游“加速跑”

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甜蜜的财富:代糖与糖的资本博弈

在《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一书中,普利策奖获得者、调查记者同时也是本书的作者迈克尔·莫斯,曾这样总结食品加工行业在面对公众质疑时采取的一贯策略:每当人们表现出的健康担忧涉及它们的核心原料——盐、糖或脂肪时,食品生产商只会选择一种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换成分。如果再聚焦到糖,那么迈克尔·莫斯的总结就无比契合。1982年可口可乐推出diet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大模型上车,特斯拉带了个好头吗?

1989年,卡内基梅隆大学接到了美国军方的一个研究课题,内容是当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自动驾驶。为此,研究人员给一辆翻新的军用急救车,装上了一个看起来像探照灯的硕大摄像头,还配备了一台冰箱大小的处理器和一部5000W的发电机。尽管设备简陋、数据粗糙,比如据媒体报道当时车顶的摄像头只能输入30×32像素网格,但借助开创性的神经网络,这辆名为ALVINN的自动驾驶汽车最高速度能达到88km/h。ALVINN被誉为自动驾驶领域一个里程碑项目。其最深刻的影响,正是用神经网络替代人工代码,成为后来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一座灯塔。此后数十年,自动驾驶技术沿着ALVINN的方向飞速发展,直到chatGPT问世,大模型走上舞台,成为改变自动驾驶最大的一个变量。在车端,大模型已经作用于自动驾驶的感知和预测环节,正在向决策层渗透;在云端,大模型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落地铺平了道路;甚至,大模型还将加速城市NOA落地。而全球的下游企业中,特斯拉毫无疑问是跑在最前面的少数。今年8月特斯拉端到端AI自动驾驶系统FSD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看懂好想来,才能理解量贩零食的经营之道

休闲零食行业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最近几年,量贩零食凭借丰富的商品选择和低廉的价格,席卷下沉市场。消费者面对这样的新物种,也是相当买账,一家开在乡镇上的量贩零食店可以轻松做到日营业额破万。卫龙的公报显示,仅8月份,卫龙通过量贩店渠道的出货量就达到了37.18万箱,环比7月增长38%。如此强劲的杀伤力,俨然成为了休闲零食板块中最大的风口生意。很多资本和加盟商纷纷涌入这个赛道,使其短时间内迅速进入白热化阶段。靠商业模式躺赚的时代过去了,最终比拼还是谁能真正趴在地上干活,打磨门店经营,把加盟商服务好,回归零售的商业本质。在这个方面,2023年的好想来表现相当抢眼。今年好想来一系列经营策略频出,属于整个行业里,模式探索的先锋品牌。要理解量贩零食新阶段的发展趋势,先得看懂好想来。1好想来的上位之路:十年磨剑,平地惊雷2011年是休闲零食行业里程碑式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休闲零食的销售额连续占到了整个食品行业30%的比重,无论是零食渠道还是零食品牌,都从这一年开始加速发展。这一年,良品铺子开放加盟;三只松鼠的章燎原开启了他的第一次零食创业,8个月GMV破千万;百草味成功转战线上,获得千万融资……这一年,糖巢、好想来分别在福建厦门、江苏兴化开出了第一家量贩零食店。往后的10年,可以算作量贩零食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行业还处于商业模式的探索期,还未被大众熟知。彼时,活跃在市场上的玩家是良品铺子等高端零食品牌,靠一年砸下十几亿的推广费用,在市场上打得火热。好想来就是在这炮火汹涌的10年间,完成了从0到1的原始积累:2016年,好想来组建了公司团队,开始向正规军发展;2019年,开出了第100家门店;2020年,着手打造供应链,超6万平的仓储中心投入使用;2022年,开放加盟,门店数量突破1200+,成为了江苏地区规模最大的量贩零食品牌。自此,进入了崛起的快车道。疫情后,整个量贩零食业态开始爆发。零食有鸣、赵一鸣等多家企业纷纷拥抱资本,拿钱拓店。与之选择不同的是,好想来在22年底,加入了拥有零食零售背景的上市集团——万辰。这一点上,好想来似乎格外清醒。与圈地跑马相比,打磨经营能力才是回归零售本质的正道。而背靠万辰,可以在经营层面获得大平台的赋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事后看,好想来的这一步战略选择相当正确。9月12日,万辰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发布会,宣布旗下来优品、陆小馋、吖嘀吖嘀与好想来合并,聚焦发展好想来品牌。有媒体测算,合并后好想来的门店数量将超过3300家,一夜之间,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龙头品牌。2谁是万辰,为什么是好想来?万辰集团最早是以食用菌龙头的形象被市场熟知,但实际上,整个集团包含食用菌+零食零售两个业务板块。零食零售板块主营的就是量贩零食。在发布会上,万辰实控人王泽宁解释了集团看好量贩零食的原因。零售是一个关系到民生的超级大行业,无论市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沃尔玛始终在世界500强的前10名位置上。在这个超级大行业里,休闲零食是一个1.6万亿规模的巨大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万辰可以找到合适的机会。同时,王泽宁认为量贩零食平价、高效率、低毛利的业态,是一个可以穿越周期的生意模型。Costco、沃尔玛等企业都有这样的特点。对于万辰系4品牌合并,其实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每个行业都要经历从零散到有序的过程,量贩零食野蛮增长了3年后,不可避免要进入并购、洗牌、头部公司提升集中度的过程。相比投资结盟,品牌合并确实能让组织结合得更紧密,在统一战略目标,降低协作成本上更有优势。至于为什么是好想来,发布会上解释是以猜拳的方式决出胜负。但我们分析其背后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好想来是万辰系中规模最大,起步最早的品牌。在加入万辰之前,好想来就已经是这个行业的第一梯队,市场接受度最广。在品牌合并上,任何公司都一定会选择使用那个最有竞争力的品牌。今年,万辰在零食行业受到关注,很大原因是由于其率先打响了量贩零食整合的第一枪。万辰一系列操作,给行业提供了一条新的路线样板,让更多企业看到了上市集团在市场运作上的先进手法。近期,万辰又披露出,旗下控股子公司与宁波博全商贸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合资老婆大人。老婆大人是浙江地区的量贩零食头部品牌,新成员的加入,再一次扩充了万辰集团零食零售板块的业务规模。3好想来哪些方面具备建立头部效应的优势?在高端零食市场日趋饱和的现状下,量贩零食通过错位竞争,将目光瞄准三四线城市。打破了大众标品的溢价,更贴近普通市民对价格的敏感需求。对于下沉市场来说,低价+爆品引流始终是大杀器。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控制成本。谁能更精细地控制成本,谁就能获得优势,活到最后。量贩零食是一门成本敏感型生意,品牌合并的意图就在于此。我们认为好想来在这一番运作下,主要在5个成本上具备领先优势。第一,采购成本。有媒体统计,好想来合并后门店数超过3300家,是行业里门店最多的品牌之一。规模效应最直接的好处是拥有更大的上游议价权。进货价更低,意味着加盟商更赚钱,且消费者的成本没有增加。第二,选品成本。4个选品团队变成1个,人效提高;4个团队的经验和资源聚集,选品能力更强。第三,物流成本。量贩店与传统渠道的显著差别就是通过直采,减少了货品在途中的搬运成本。合并后,好想来的仓配中心数量达到17个(含在建),全行业第一。4个品牌的仓储物流中心连成一片,由总部统一规划,可以减少路线交叉,进一步降低成本。第四,工程成本。小城开大店能瞬间建立一个商业地标,但装修成本会更高。好想来则可以通过规模压低标准件的价格,加盟商的投资费用更少。第五,运营成本。除了从管理4个品牌转变为管理1个品牌外,合并所带来的还有品牌势能的提高。风投女王徐新说过,人们提到咖啡首先想到的是星巴克和瑞幸,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咖啡最好喝,而是因为他们的店到处都是。当3000个好想来的招牌投放到大街上,品牌形成的护城河将超过任何产品力。多看效应,降低了营销传播成本。运营成本中,还包括加盟商的培训成本,一个品牌,一个标准,统一培训。提到营销,发布会上王泽宁还宣布,10月11日好想来将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另一场发布会,即“万辰集团好想来品牌战略超级符号发布会暨合作商大会”,并发布由华与华营销咨询打造的全新品牌形象和全新品牌战略规划。二者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合作,为好想来的品牌升级做准备。量贩零食店全行业长得都一样的问题被诟病已久,或许好想来可以率先跳脱出来。4低价优势有望开拓高线市场吗?量贩零食向来被认为具有形成万店品牌的基因,表现在4个方面:1、街店模型能够跑通;2、口味上区域性弱,产品可跨区域复制;3、门店简单可复制,标准化强;4、单价足够便宜。在食品领域,中国的万店品牌有6家,分别是华莱士、正新鸡排、蜜雪冰城、绝味鸭脖、兰州拉面、沙县小吃。这些万店品牌,无一例外都是从小城市起家,靠低价大杀四方。除了绝味鸭脖这几年涨价比较快,其他品牌单价都在20元以下,覆盖了绝对大的消费群体。在中国,县城是万店品牌的摇篮,而决赛圈在一线城市。这几家万店品牌走的全部都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先是在下沉市场形成规模,积累品牌势能,再反攻一线城市,完成品牌登顶。以华莱士为例,2001年在福州街头开出第一家店。初期营业并不理想,于是两位老板改走低价路线,填充了肯德基的空白价格带。这一改变使营业额提升了4倍,之后一路攻城拔寨向内陆地区渗透。到今天,华莱士在一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大约有1400家,二线以上城市的门店占比高达49%。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低价或者说性价比,都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追求。拼多多有一半用户都在一二线城市,好特卖也主要布局一线市场。我们认为,量贩零食未来在一线城市同样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目前,下沉市场依然有较大的空间用来圈地跑马,但未来门店密度到达一定程度后,挺近一线将是量贩零食最后的增量来源。还是那句话,谁能控制好成本,谁就能活到最后。5好想来未来的机会点有哪些?从好想来身上,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一家完备的量贩零食企业应该长什么样子。其背后主要体现的是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和开店能力,这是量贩零食行业下一个阶段的竞争根基。我们认为,好想来在立足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可以在渠道和产品两个方面形成更大的领先优势。渠道机会,除了更快地拓展线下店以外,好想来凭借品牌势能,在开拓企业团购、本地O2O、私域社群、社区团购市场方面,将会比竞品更加容易,未来可以在这些行业还未深涉的新渠道上拉开差距。企业团购是一个一直存在的市场,企业购买零食主要是用来给员工发放福利。良品铺子每年在该渠道的销售额可以超过3亿元。下沉市场的社群、团购、O2O也早已被拼多多、抖音、美团等公司验证过。产品机会上,好想来可以依靠规模,在向后一体化方面释放优势,例如联合上游开发自有产品。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还能针对更多的零食细分场景,例如儿童零食、无糖零食等。这也是硬折扣巨头们的普遍玩法。其次,在品类上,增加日化、鲜食、水果等更高频消费的产品,可以拉动复购提升。克里斯坦森的颠覆式创新逻辑,贴切地描述了量贩零食的现在和未来。当高端零食在“右上角迁移力”的作用下不断攀升,量贩零食将蚕食掉广阔的大众市场,并在不断发展中,俘获更多中产群体,完成低端颠覆。总之,好想来还是赢面较大。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解码Decode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解码Decode36kr优质内容创作者、Donews年度优秀自媒体、驱动号年度十佳自媒体王新宇欢迎合作、转载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账号文章可见虎嗅、36kr、钛媒体、界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业邦、创事纪、澎湃新闻、投资界、Donews、网易号、腾讯新闻等平台
2023年10月7日
其他

复盘黑电:过去为什么被抛弃?现在为什么看好?

过去几年,9家黑电上市公司的股价呈现出一种戏剧性的分野。各家股价在2019年齐刷刷的触底,随后有的立刻反弹并很快达到新高,比如兆驰股份;有的则在谷底徘徊了近3年,直到今年初才开始拉升,比如海信视像和四川长虹;也有波浪形的涨跌,比如创维数字;最不济的银河电子、高斯贝尔等则无力回天,任由股价在谷底游荡。原因倒也不难找。液晶面板的每一次价格涨跌,几乎都会引发下游黑电产业震荡。从2018年开始的液晶面板新一轮周期性价格下跌,致使2019年整个行业陷入产能扩张供过于求的困境阶段。从时间节点来看,液晶面板价格在今年初的上涨,正好对应了海信、长虹等黑电厂商的股价走势。但问题在于,2021年的波峰却未见股价普遍上扬,这背后是传统黑电企业有了转型的效果,还是行业又出现了新变化?有券商给出的观点是,随着互联网电视品牌从火爆步入平稳,加之主要的生产成本上升,黑电企业的内生逻辑正在发生变化。作为一个受上游制约程度最大的行业,黑电在过去20年里都未完成行业出清,集中度、利润率都远低于白电。那么问题来了,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黑电,能否在这一轮的面板价格周期里完成最后的出清,以及有没有更高一步的产业升级可能?1困境:过去为什么格局差?黑电行业过去多年不被看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一方面是总量的下滑,被电脑、手机、平板乃至投影仪等新兴设备瓜分市场,刚需属性持续减弱。2007年电视的城镇百户保有量还有137.4台,到2021年只有121.8台了。年轻人习惯在手机、平板上追剧,客厅的电视可能只有在春晚时才打开一次。另一方面,黑电企业众多,挤出困难。有一种声音是因为其中国企较多,尾部挤出难度极大,导致数十个品牌难以形成寡头垄断,因此也难以进行规模提价的收获操作。表现在竞争格局方面,就是黑电主流品牌份额多集中在10%-20%,相较白电集中度水平更低。黑电在2010年-2018年CR3仅为约40%-50%,而空调为60%-70%左右,空调龙头份额基本均在20%以上。所以即便是龙头品牌也难以维持利润率。以海信视像为例,2017、2018年利润率降至低位,电视机毛利率分别为14.2%、14.8%,归母净利率分别为2.9%、1.1%。但如果从底层逻辑看,黑电产业格局差的内因出自两点:其一,黑电行业上下游话语权远高于品牌商,上游受制于生产成本占比
2023年9月28日
其他

快递股为何集体被低估?

进入2023年,快递行业其实明显感觉到了暖意:今年前8个月,我国快递业务量(不包含邮政集团包裹业务)累计完成814.6亿件,增长15.9%。在最近出炉的快递公司半年报里,净利润也都是正向增长,最高的顺丰甚至达到了66.23%。但反映到资本市场,却是遍地寒意:从2023年1月以来,快递股是交通运输行业中下跌幅度最大的板块,截至8月22日,快递(中信)指数下跌23.74%;顺丰、韵达、圆通业绩虽然上涨但股价却一路下跌,截止目前跌幅分别达到34.37%、27.33%、23.05%。这种股价走势与业绩增长背离的奇异景象,大概是投资人看透了快递行业的隐藏逻辑:作为电商平台的附庸,在绝对市场份额实现之前,一切暖意都是虚幻。何况快递业在2023,依旧暗流涌动。上半年先是顺丰出售丰网给极兔,后者接盘后积极筹备上市,没过多久,做了多年物流服务商的菜鸟突然宣布成立“菜鸟速递”,正式下场送快递。而且,价格战也隐隐有抬头的迹象。根据半年报,三通一达的票均收入普遍下滑,同比减少了3%-8%不等,就连顺丰也微跌了0.6%。那么问题来了,快递股为何普遍走弱,以及下一轮价格战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1没有主动权物流作为商流的附庸,导致快递是一个没有太多自主权的行业。尤其是菜鸟成立后,盘踞淘系的四通一达想做差异化竞争,只剩下速度和价格了。2023年的快递股虽然在净利润上表现都不错,但追究起来核心都能指向降本增效。四个月前,申通快递总裁王文彬就透露过,公司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其中4月份较1月份就下降了27%。降本增效的一端自然离不开去年年底结束的疫情,而另一端快递公司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也是明显的事实:四通一达即便想涨价也不是随随便便能涨的。今年5月底华金证券出了一份研报,为快递股股价下跌找了三个原因,认为国内快递业务的潜在增长、国际快递发展的前景以及政府干预下的价格竞争温和度都被低估了。换言之,疫情结束带来的物流、商流恢复一方面增在加速修复快递行业损失,另一方面不仅国内的电商渗透率还有提升空间,由跨境电商带来的国际快递业务也能作为快递行业的潜在增长空间,并且在政府干预下类似2019-2021年那样的价格战将永远成为历史。券商永远都是看多的一方,上面除了第三条稍微有点道理以外,另外两个基本可以视为没有营养的废话。作为一个高度同质化且规模效应强的行业,快递对电商有着超高的依赖度。拼多多能通过庞大的订单量一路喂大极兔,就也能凭借订单量压低价格。对电商平台来说,快递公司始终是被压榨的对象。而且券商虽然说了增长空间,但它没点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仍旧是电商在支撑物流,那么决定权就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受到太多钳制,所以快递公司想要拿到更多主动权的办法就剩下了一个:并购。过去三年,快递行业出现了多起大型并购,比如2020年京东30亿收购跨越速运,2021年极兔68亿收购百世以及今年接盘丰网,收购之后的业务整合,一定程度上带来快递量在快递公司之间的再次分配。而在价格战、并购的过程中,没被淘汰的快递公司自然也学到了很多。比如快递公司的单位运输成本持续下降,2022年中通、韵达、圆通单件运输成本分别相较于2016年分别下降了38.55%、35.96%、43.99%。以及资本开支高峰已过——折旧成本边际增长降低。从2021年开始,主要快递公司的资本开支不再呈现增长的趋势,到2022年甚至开始下降。2022年,中通、韵达、圆通资本开支分别下降20.53%、60.65%、14.82%。从快递龙头效率不断提升的角度,结合电商平台自身的动力,快递服务价格持续缓慢下降是大概率事件。这其中,就产生了价格战的火苗。2价格战会不会来2021年以来,国务院、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江苏以及义乌等地方邮政局陆续出台政策,对快递行业的恶性价格竞争进行了指引。政策干预下,2022年快递服务价格迎来了首次上涨,尤其是以电商件为主的快递公司价格上涨更为明显。韵达、圆通、申通的快递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5.6%、17.0%、9.5%。但在市场格局仍未稳定的前提下,尤其是电商平台还在神仙打架,快递公司也就只能硬着头皮一起陪跑。阿里和京东分别喊出“回归淘宝”和“低价战略”口号后,意味着快递也要跟着进行低价策略。电商经过长期发展,意味着长期存活的卖家以业务量大的居多。日均300票,也就是一年10万单的业务量,快递每降价0.1元,一年就能节省1万成本。而且,快递行业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公司有0.2-0.3元/票终端价差,为前者提供了空间和报表基础。而一些在利润端和市场份额具有领先优势的快递公司,通常优先发起价格竞争。2019-2021年的行业价格战,就是在中通的主导下开打。价格战经过一年半时间,二三线快递公司陆续出清,一线快递龙头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态势。在这一年半的价格战过程中,快递公司件量规模持续维持高增,但盈利空间受到了显著压制,快递行业也随之进入了“重格局、轻业绩”的份额竞争时代。据2020年中旬同比数据显示,行业单票价格下滑近13.6%。截至2021年5月,圆通、韵达、申通以及中通快递(不含派费)的单票收入分别为2.04元、2.02元、2.07元和1.29元,这一数据均已降至历史新低。2021年初以来监管政策实施后,快递行业价格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趋缓势头。行业整体单票收入回暖,至2022年12月圆通、韵达、申通以及中通(不含派费)单票价格为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淘特还是没能活成拼多多

3.6折的始祖鸟短袖、1.7折的耐克跑鞋、只要558元的苹果笔记本……这不是在奥特莱斯,也不是在深圳华强北,而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淘特App。但这款曾经对标拼多多主打低价的App,似乎已经主动隐身很久了。公开渠道能查到的最近动向,还是今年3月的团队合并传闻。当时有媒体报道,淘特团队的大部分人员,已经合并到大淘宝,未来淘特App上的店和货也将并入手机淘宝,不过随后官方否认了这种说法。但在晚点LatePost今年6月的一篇报道里,淘特的多位管理者已回归淘天集团:原淘特负责人、阿里合伙人汪海(花名:七公)主要负责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更早之前,他的下属张胜(花名:邹衍)也带着一部分淘特员工并入淘宝。与之对应的,是淘特最有含金量的业务被抽离,源头直供与淘特合作的工厂被淘宝抽调去做“淘宝好价”频道,同时还有首页的“淘工厂”。而这种转变似乎是在几个月之内做出的,毕竟去年11月淘特还在发布“心动搜索”与“微店铺”,到今年3月的传闻以及6月的转移,短短半年淘特就从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1已被战略放弃?如今再打开淘特App,在推荐页虽然仍能看到很多低价商品,但也能一眼就被贴上山寨或是假货的嫌疑标签。比如被推荐的“始祖鸟长袖”,展示图片中的商品印有正版始祖鸟logo,但名称介绍却是“始祖.鸟”,更重要的是相比正品2000+的价格,这款长袖只卖138元。而如果再打开这家店铺的介绍,该有的工商执照却没有提供。淘特在页面补充说明了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情形,但显然与这家店铺的主营商品不符。同样,一家出现在主页推荐、主营耐克体育用品的店铺,也没有提供工商执照,且店铺内所售商品均标有“正品”字样,但价格却低出市场价很多。在淘特App上也能看到很多一键复制过来的淘宝、天猫店铺,比如两针一线、小牛电动旗舰店和摩兽旗舰店,在其商品页面标有“天猫旗舰店”字样,产品和价格都无异,但很奇怪三家店铺都没有提供营业执照和工商执照。我们在淘特App上询问其中一家客服,对方称是淘宝后台,随后又回答称淘特店铺是其代理。这些店铺很明显就是淘宝和天猫在淘特的平移版,但因为打通了后台系统,客服并不知道消费者具体来自哪个App。这与此前淘特的官方说法似乎相悖,按照淘特此前公布的信息,淘特与淘宝是相互独立的存在,组织架构、业务和办公地等全方位独立。也有店铺挂上了工商执照和营业执照,比如“虎邦官方店”,该店铺一款商品被标上了“比价王者”标签,显示“已售10万+”,但该店铺主页似乎许久没有更新,发货公告仍停留在今年3月。而在首页顶端,此前被大力推荐扶持的源头直供,已经被隐藏起来,需要左滑才能看到。粗略统计,淘特App当前的商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大牌仿冒,比如“始祖.鸟”、i14ProMax,正价几千上万的产品只要百元,一类是白牌或者杂物商品,还有一类是淘宝天猫平移店铺。这些真真假假的商品充斥在淘特App的推荐页,而如果一个没有经验的消费者看到,有着iPhone一样图片和i14ProMax字样的手机,只要400块时,他有多大概率会下单?而这款手机显示已经售出87件,最近的一条评论来自7月18日。2消费升级2018年3月,阿里整合了淘宝的天天特卖和1688旗下的供货中心,成立了C2M事业部,前端对应产品即为淘宝特价版,也就是淘特的前身。彼时阿里急需一个低价武器对抗拼多多,于是迅速催熟淘特。先是向淘系商家发布入驻邀请,并提供一键复制店铺工具,后又将1688平台积累了20年的中小商家全部导入到其中。卖家形成一定规模后,阿里开始利用优惠券、小游戏等手段将淘系用户向淘特导流,比如曾经在淘宝上的购物者经常会收到平台自动弹出的优惠券,只有下载淘特才能使用。从上线到更名,被阿里给予厚望的淘特,也在大量资源扶持下迅速做大。阿里在2022财政年度报告中对淘特进行了高度点评,“淘特在2022财年实现高速增长,年度活跃消费者在截止2022年3月31日止12个月超过3亿,为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带来增量流量,超过20%的淘特年度活跃消费者是之前从未在淘宝或天猫购物的用户。”但随后的故事却并没有朝向预期发展,主要原因来自拼多多。2021年拼多多的营收增速达到了58%,对应财年(2021Q2-2022Q1)的阿里为19%,2022年拼多多下滑至39%,阿里则骤降到2%。大方向的营收颓势造成了阿里对于淘特战略价值的摇摆。3亿年度活跃消费者是淘特的一个转折点。在晚点LatePost的报道中,到2022年3月之前的一年里,由于阿里对淘特和淘菜菜等业务的投入,利润少了400多亿。而淘特并未做出应有的成绩,除了占比有限的直营店货品外,更广泛的供给里,它与拼多多并没有明显差异和突出优势。而淘特的问题就在于,阿里试图在一个主打低价的App里搞消费升级。从最开始的C2M转到M2C,虽然名称变化但本质上仍是瞄准供应链,甚至摒弃了网易严选的玩法,直接以白牌的形式切入。这一套逻辑在京东上或许有效(参考京造),因为本身京东主站的消费心智是服务和品质,但在淘特App上就存在需求错位。换言之,一批价格敏感用户被一个自称主打低价的App吸引后,却被兜售消费升级。这种供需匹配错位,导致用户怀着与拼多多同样低价但品质又好的期待冲进淘特,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和受骗感。并且淘特也并未将源头直供做到一定程度,晚点LatePost报道,直营店在淘特整体成交额的占比约为30%,且其销售占比中,更多的流量和成交还是来自淘宝店铺,与淘特的比例大概在7:3到6:4之间。而之后淘特仍在持续探索往更高价格的商品。3又回低价去年3月,淘特上线了“淘特10元店”和“淘特100”的官方直营店,后者主打“大牌平替”概念,商品来自淘特与工厂合作开发的产品,价位更高。但两个月后,因为用户购买习惯的尚未成熟,更高价位的“淘特100”重要程度下降。这一阶段的淘特处在极速成长期,3亿年度活跃消费者的历史目标实现之后,也就是阿里2022财年(2022年Q1)之后,淘特随即进入衰退期。去年4月,阿里将淘特的业务第一指标从用户增长调整为GMV,但仅过了两个月又调整为MAC(月活跃用户数)。同期,淘特的新增用户数也随之在财报中消失。2022年Q1,淘特单季新用户增长从2021年Q4的3900万减少到2000多万,第二、三季度则没有公布用户增长数据。当MAC成为淘特的第一业务指标后,“低价”顺理成章成为新的KPI,淘特的标语也从过去的“源头好货,产地直发”,变为如今的“源头直供,好便宜”。而淘特在这段时间最大的动作,就是上线了比价工具和优化搜索展示,一切又以低价为核心。低价的本质在于依托平台机制完成供需双方的对接,意味着下游有足够的消费需求,上游又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平台搭桥双方一拍即合。而在这个层面,因为淘特此前在直营工厂上投入太多,并未在更广泛的供给里做出差异,消费者自然也就用脚投票了。而商家的利益驱动力一旦不足,就容易出现假货、怠慢甚至退出,从上面的案例中也能看出,即便是平台扶持的比价王者店铺首页照样不更新。今年4月,有媒体曝光淘宝将推出一个“99特卖频道”,根据流出的测试主页,该频道与淘宝直播并列处于首页主要入口位置。99特卖频道主打M2C模式,合作方主要为已入驻“淘工厂”的商家,商品现以产业带工厂商品为主,覆盖小百货、日用品、食品、花卉、绿植等多个品类,同时淘宝要求合作的产业带工厂均需为商品提供“质量保证”服务。这与淘特的“源头直供”不能说一模一样,简直是毫无差别。但“99特卖频道”后续并非出现在淘宝App里,而是“淘工厂”被放到了首页。只是不知为何,淘宝最终决定以“淘工厂”为流量入口,抛弃了99特卖频道。“99特卖频道”被传同时,淘天的一次架构调整也被媒体曝光。原产业运营及发展中心被分拆为三个行业发展部,其中行业发展1部包括B系(1688)、淘特、服饰行业等,由原淘特、1688负责人汪海(七公)负责。综合多层因素和变动,当时就有声音传出,此前独立运营的淘特,正在逐渐回归母体淘宝。再结合今天淘特App的现状,这种猜测的真实性又多了几分。3尾声目前来看,阿里彻底关闭淘特App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而回顾淘特这几年,根本问题不在于淘特有多努力,而是阿里的判断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本质上淘特与京东的京喜并无差别,阿里和京东最初的战略是用下等马对阵拼多多的上等马,彼时前两者还停留在要保住消费升级的主站,而在后来的发展中才意识到策略失误,于是京东和阿里都开始利用主站去做低价。在这期间,无论是淘特还是京喜,虽然每每见诸报端、捷报频传,但其根本上的“下等马”策略决定了其无法被快速催熟,以及走不出象牙塔,一旦停止“投喂”自己没有赚钱养家的本事。这也就决定了当淘天和京东决定亲自下场做低价的时候,也就是淘特和京喜的完结篇。参考资料[1]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家电出海,中国制造的渐进式胜利

家用电器海外专题报告(白电篇):供应链优势全球扩张,自主品牌成建制出海,
2023年9月15日
其他

日本家电遗珠:大金如何躲过“失落的三十年”?

“没有沉不了的船,没有倒闭不了的企业,一切取决于人的努力”。东芝之神土光敏夫说的这句话,本意是勉励衰退中的日企重整旗鼓,但弄巧成拙,前两句反而成了日本整个消费电子90年代的真实写照。如今中国人谈及日本,除了房地产和出生率,始于90年代的制造业大衰退绝对位列话题榜TOP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谁有资格吃到充电站配建储能的万亿大餐?

2022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为54.1亿吨标煤,其中27%的比例是电能,2050年全社会电气化率将增至50%,这意味着中国一半的能源消费来自于电,社会用电量也会翻一番,电能将成为远超今天体量的大生意。电能如何高效的流动,并智能化的供需匹配,这就是新型电力系统,背后涉及到光伏、风电、储能、虚拟电厂,以及不同量级、不同场景下的可调节负荷。如果将新型电力系统看作是一张错综复杂、分布式、双向交互的网络的话,那么几年后的2030年,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站及充电桩,将成为中国电能流动版图上的重要枢纽。枢纽上的每一个场站物理节点都将是微电网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数字体”,既能完全自治运转,又能与大电网实时交互。这就是充电站之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咽喉价值和意义,也是为什么充电服务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但其实很多人没看清楚的是,明面上的充电电费、服务费只是“开胃菜”,只是流量聚合的入口,就连充电桩的规划设计、EPC工程等也仅算“甜点”,而基于充电站场景下的储能、光储充或微电网,以及针对单站负荷特征和能源需求所配套的智慧能源运营解决方案才是终极大餐。前者是谁都能进入的红海,后者的隐形壁垒要高得多。1时机已到,储能在充电站场景下加速落地已经有充电服务企业参透了这一点玄机,并开始提前布局。近日,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能链智电公告称,旗下的能仓科技与多家企业签约合作380余座充电场站,合计供应300台液冷一体柜、280台风冷一体柜,合计配储总容量130MWh,订单总额高达2.04亿元。除了储能设备设施外,能链智电还提供了EMS(能源管理系统)、EPC工程建设、AI+网储充智慧能源运营等在内的一体化集成服务。能链智电作为“连接器”,为全产业链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充电站选址咨询、软硬件采购、EPC工程、运营运维、储能、光伏、自动充电机器人等。截至2023年3月31日,能链智电已连接5.5万座充电站、350座以上的城市,2023年第一季度充电量达到10.23亿度,占全国公用充电量21%。确实,充电量、充电枪的数量增长相当强劲,但其实公告释放了一个更值得关注的信号,就是充电站配建储能有了新进展。充电站+储能+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看似一小步,却可能是“充电站经济”迈出的一大步,甚至是一道分水岭。如果对国内充电站经营现状了解的话,应该能发现,这应该是国内充电站场景下配建储能最大、最具规模性的一笔订单。在国内用户侧储能领域,百兆瓦时以上的项目也已经不小了。之前,大多数充电运营商、充电服务商还停留在单一的充电价格和服务费竞争层面,实现储能设备及系统配套落地的场站数量并不多。从今年开始,随着各省市调整和优化峰谷平时段,进一步拉大峰谷价差,浙江、江苏、上海、湖南、海南、重庆等地区价差大于0.8元/kWh,仅仅是峰谷价差套利收益,就能在4年内回收投资成本。而且随着碳酸锂价格进一步回落到15万元/吨,用于储能的磷酸铁锂电芯价格大幅下降,储能项目的IRR(内部收益率)持续提升。充电站配置储能的时机到了,有了更多元的收入模式,既可以降低用电成本,又等同于“变压器”,节省了增容成本,还能直接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以往用户侧储能集中在大工业、5G基站、数据中心场景,接下来,电动汽车充电站作为电力流动的重要枢纽,储能及智慧运营解决方案将加速在这一场景下落地,并带来比充电服务、充电桩投建更具想象空间的商业机会。2场景很关键,储能将是充电站的“标配”虽然目前用户侧储能所占的市场份额还很低,只有不到10%的比例,但实际上,储能在场景端的发展路径与光伏类似。最早光伏发电主要是大基地的集中式光伏,但到了2023年上半年,工商业、户用等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已成为主力,占了新增装机的52%。未来,随着储能经济性的增强,以及工商业场景下盈利空间的改善,特别是光储充、微电网等模式的成熟,用户侧储能所占的份额将大幅提升。其中,电动汽车充电站就是用户侧储能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同时也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最大的可调节资源,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如交通网络中有干线、支线的区分一样,在中国整张大电网中,充电桩、充电站上所流动的电能量会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而凶猛增长,对电网的冲击越来越大。根据能链研究院的数据,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10万辆,公用充电桩的充电量是137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16%,预计到203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45亿辆,公用充电量会达到史无前例的3380亿度,充电量增长25倍,占社会用电量将达到3.34%。这相当于今天第一产业农业用电量的2.5倍,30年后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的充电量占比将逼近整个中国城市生活用电比例。充电站负荷管理不好,会给大电网、配电网带来灾难性的冲击。此外,120kW、250kW、480kW等大功率充电桩的接入,2030年仅是2630万把公用充电枪负荷跑满,总负荷就会超过13亿kW,这一数字几乎等于今天全社会用电的最大负荷。如果没有“蓄水池”的缓冲,再叠加光伏、风电发电量占比提升所带来的电源侧的波动性,城市配电网将不堪重负。这说明,充电站部署储能系统是一个必选项。以单个充电场站为例,2030年中国将有150万座充电站,公用充电桩充电量预计为3370亿度电,单场站的日平均充电量700度左右。如果有60%的充电量通过储能系统和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来调节,在低谷时充电,高峰、尖峰时段放电给电网或自用,将大幅降低配电网的压力,还能降低充电运营商的用电成本,不用投入额外的成本用于电力增容。3软硬一体化,聚合充电服务平台能吃到最大蛋糕能链研究院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公共充电场站数量将增至180万座,以平均每个场站配置170kW/350kWh的锂电液冷储能柜计算,总共预计储能装机总容量637GWh,投资总额超过万亿元,储能运维市场规模为500亿元。但在充电运营商、聚合充电服务商及第三方储能服务商间,谁能吃到充电站配储的最大蛋糕呢?表面看,充电站储能市场相对开放,貌似谁都能插一脚,实际上并非如此。储能的“外壳”是可见的一体式集装箱或储能柜,其实“灵魂”是智能化、数字化AI算法驱动的网储充运营方案。这套智能化的运营方案就像“大管家”一样,前期根据充电站负荷曲线、能源需求特征,以及所在城市的峰谷分时电价,筛选配储经济性较好的场站,投后运营期,则根据实际情况,“修复”之前制定的用电最优、配储利润最大化运营方案。比如尖峰时段电价较高,当充电车辆负荷不足以消纳储能放电电量时,就可以通过充电APP发券等实时激励措施,调度车辆,消纳储能放电量,实现两充两放,放大储能收益。特别是在储能经济性与参与电力交易、辅助服务机制暂不完善时,更需要因城施策,因场站制定配储运营方案。所以能链智电在筛选380余座合作充电站时,就基于场站大数据、光储充一体化建设运营能力,通过智能选址、测算服务,对单站综合能源管理需求评估,最终选出了浙江、上海、江苏、海南、广东、四川、重庆等峰谷价差较高、盈利能力清晰的充电站。而且能链智电还有一个大杀器——战略合作伙伴快电,依托车辆调度和导流能力,让负荷曲线与储能充放电时段匹配在一起。仅仅从以上两点来看,第三方聚合充电服务商显然是近水楼台,他们“熟悉”每一个场站的充电行为数据,还具备调节能力。这一点有些类似当年IT与互联网的发展关系,充电桩、储能设备等是第一波打地基的,做的是类似PC、笔记本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有了基础设施的支撑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才爆发出了数万亿的市场价值,商业模式更是层出不穷。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储能等领域也遵循这一点,软硬一体化平台的机会更大。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解码Decode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解码Decode36kr优质内容创作者、Donews年度优秀自媒体、驱动号年度十佳自媒体王新宇欢迎合作、转载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账号文章可见虎嗅、36kr、钛媒体、界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业邦、创事纪、澎湃新闻、投资界、Donews、网易号、腾讯新闻等平台
2023年9月7日
其他

解构拼多多:为什么一定要把农业做成基本盘?

在农业领域的百亿补贴,能够以用户消费行为数据为导向、以人工智能匹配为工具优化新农人的农业生产和商业化计划,整合小农户生产资料,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2023年9月4日
其他

文心一言全面开放,属于百度的“iPhone时刻”

Studio”(星河社区)已囊括609万开发项目,成中国最大的AI社区;并且百度还推出了降低开发门槛的插件开发工具集(ERNIE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消费变革:日本折扣零售启示录

年在《大衰退》一书中预言:“资产价格泡沫终将重现。像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所遇到的那种规模的泡沫,也许数十年后才会再次出现,而稍大一些的资产价格泡沫已经随处可见。”日本上世纪80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靠广告、直播和裁员惊险过关,但B站的考验在下半年

去年Q2,B站首次对外表露决心,要将商业化提到和社区、生态同等重要的位置。而表决心的历史背景其实是B站的用户增长和出圈策略都遭遇瓶颈,不得不放弃过去“亏损换增长”的粗放模式。紧接着就是一系列标准的减亏流程:裁员、缩减成本、一把手主抓问题业务,以及由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带队的盈利攻坚。目标直指一个:在任何能省钱的地方省钱,将任何可能商业化的地方商业化。在表露决心一年后,B站交出了一份波澜不惊的季度财报。从数据看,同比增长8%的营收和同比收窄51%的净亏损放到一起,意味着B站的降本依旧有效,但增效差强人意。具体到业务上,增值服务虽有同比增长但依旧是个位数(9%),上个季度是5%;广告营收同比增长36%,不仅跑赢大盘,也是带动B站营收增长的最大功臣;游戏一如既往的拉胯,同比下降15%;IP衍生品及其他(原电商及其他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0%。总结下来就是,一个拥有9650万日活(同比增长15%)和3.24亿月活(同比增长6%)的视频社区,仍然在不断辗转腾挪,试图闯进舒适区。1广告业务有没有水分?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成为增量营收贡献最多的广告业务,一定程度上是B站内部努力推动的结果。一方面,B站在积极筹建自己的商业化基础设施,包括整合游戏联运、广告和内容团队;成立一级部门“交易生态中心”和推出帮助商家进行营销数据分析的星火计划等;另一方面,B站也在给站内内容提纯,包括取消播放次数以播放时长计算和以DAU作为主要用户活跃度的评判标准,最终目的都是:给广告主展示更体面的数据以及更顺手的工具,以吸引更多投放。另外,B站也在拓展除Story
2023年8月24日
其他

绿钻会员和榜一大哥,腾讯音乐只能留下一个

6月份开始的直播调整,让本就不富裕的腾讯音乐(以下简称TME)更加雪上加霜。刚刚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TME两大营收支柱首次出现颠倒,在线音乐服务收入超过了社交娱乐。虽然付费服务业务占总营收的比率(58.3%)还不及Spotify去年Q4的的85%,但强劲的订阅收入增长也说明:让中国人花钱听歌这个事,真让TME给培养起来了。可惜的是,此前一直贡献营收的功臣社交娱乐拉了大胯。报告期内,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收入同比大降24.6%,严重拖累了TME整体营收:在线音乐47.6%的同比增长只给总营收带去5.5%的微涨。而TME社交娱乐业务的低迷由来已久。自2020年Q2起,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网文一哥也有烦恼

在经历过管理层更迭、业务线变阵等一系列事件后,阅文于8月10日交出了一份不算亮眼的财报业绩。核心数据上,阅文上半年营收为32.83亿元,同比下跌19.68%。其中,在线业务收入20.39亿元,同比降11.6%;版权运营及其他业务收入12.44亿元,同比降30.1%。阅文解释,版权运营收入减少主要由于2023年上半年上线的影视项目少于去年同期,导致电视剧、网络剧及电影所产生的收入减少。但在线业务为何下跌,阅文只字未提。从去年开始阅文就在降本增效,体现在成本端,就是报告期内收入成本同比降低13.5%至16.78亿元;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6.0%至8.22亿元;一般及行政支出(含研发费用)同比降4.1%至5.35亿元。一连串的节流手段祭出之后,阅文上半年虽然毛利润出现同比25.2%的降幅至16.05亿元,但营业利润仍有23.8%的增长至3.11亿元,净利润也大涨61.9%至3.76亿元。换言之,虽然收入降低了、毛利润减少了,但得益于获客投放减少、打击盗版和提价,阅文的利润率反而得以改善。只是阅文并未给出原因的在线业务收入下滑,也成了一个外界颇为关注的点。尤其是大举押注AI之后,作为网文一哥的阅文,难道还有难言之隐?1免费阅读的烦恼今年上半年,阅文整体平均MAU为2.12亿,同比下降20%。从历史数据看,这是阅文近五年以来幅度最大的下滑,同时也是近五年历史新低。这种下滑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免费小说仍在侵蚀阅文领地,根据AppGrowing监测数据,按应用计算,上半年番茄免费小说的MAU为1.75亿,而QQ阅读和起点读书的MAU分别为2079万和1830万。另一方面,则是阅文主动降低免费小说的供给。2023上半年,阅文免费阅读收入同比降18.9%至1.8亿元,几乎是付费阅读收入(17.6亿元)降幅(-6.8%)的三倍。而收入骤降的主要原因则是阅文调整了腾讯产品自营渠道的内容供给,导致平均MAU同比降低26.6%至1.06亿,进而导致广告收入减少。此外,第三方平台收入也有同比50.2%的下滑,至9770
2023年8月17日
其他

静电卡盘国产化,半导体零部件的艰难突围

半导体产业有这样一条规律,“一代技术、一代工艺、一代设备”,先研发出技术,然后形成工艺,最后再形成设备。因为不断有新技术出现,产生了新工艺,新的设备才会有企业买。而半导体设备的升级迭代,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精密零部件的关键技术突破。精密零部件不仅是半导体设备制造中难度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之一,也是国内半导体设备“卡脖子”的环节之一,也支撑着整个半导体芯片制造和现代电子信息产业。按照通用性划分,半导体零部件可以分为精密机加件和通用外购件。精密机加件一般由各设备公司工程师自行设计,委外加工,一般只用于本公司生产设备,如工艺腔室、传输腔室。这种零部件的国产化相对容易,但对表面处理、精密机加工等技术要求较高。而通用外购件一般是经过长期验证,得到众多设备商、晶圆制造厂广泛认可的零部件,更加标准化,应用数量也更大,不仅设备商会采购,晶圆厂也会采购此类部件作为耗材和备件使用,例如石英件、射频电源、泵、阀门、密封圈、流量计、陶瓷件等。这类零部件需要较强的通用性和一致性,且要得到设备商、晶圆厂的认证,因此国产化难度较大。静电卡盘就属于开发技术难度较大的一种。在先进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有着几百种工艺步骤,晶圆片需要在多达几百种的工艺设备之间来回传输并进行加工检测。在加工过程中,晶圆片必须被十分平稳、固定地安放在工艺设备上。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就需要用到卡盘,根据工作原理、结构形式、夹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卡盘主要分为机械卡盘、真空卡盘、静电卡盘三种类型。其中静电卡盘由于其对工件损伤小、精度高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半导体制造工艺等需要精密加工的场景。1半导体工艺固定晶圆的“无形之手”静电卡盘(Electrostatic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用台积电的方式打败台积电

半导体作为人类科技进步的技术核心,过去一直按摩尔定律前进。这期间因为智能手机芯片小型低功耗的特殊要求,又显著放大了制程微型化的作用。台积电就沿着晶体管缩小这条路径屡试不爽,始终保持着行业领先。从180nm到3nm,台积电用20年时间熬走了99%的竞争对手。尤其28nm后,在FinFET技术上逐步甩开竞争对手,14nm以下基本处于市场垄断地位。但是,即便熬走了对手台积电还要面对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摩尔定律的衰减,使得晶体管微型化变得越来越困难。硅基半导体的技术演进,每18
2023年8月10日
其他

大模型「重塑」教育硬件

如果从文曲星诞生算起,教育硬件这个细分品类在国内诞生已超过30年。这三十年里按照产品划分,教育硬件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启蒙阶段:1995年上市的文曲星,伴随着世纪初的英语热传遍大街小巷,到2003年累计销量超过了2000万台;传统阶段: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学习机、早教机接棒电子词典,代表是段永平一手带出来的“小霸王系”;互联网阶段:2017年前后,互联网公司以AI入局,教育硬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智能教育硬件,并形成了目前教育硬件行业格局:除了传统教育硬件,在线教育、人工智能的产品也陆续浮出水面。尤其在今年,大模型成为智能教育硬件的新高地。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就有超过6家公司推出大模型相关教育硬件产品/服务。在京东上,学习机市场份额的一二名被小度和科大讯飞占据。教育硬件这个存在30年的细分品类,从未经历过一场如此深刻的技术变革。1时代背景上世纪90年代,与文曲星一同出现的教育硬件,还有属于一代人记忆的复读机。不过复读机的诞生还要更早,199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通信工程专家钟道隆在便携式收录机的基础上,增加了微处理芯片、数字存储芯片后,形成了一种多功能语言信号存取设备,取名复读机。世纪初的英语热,是一场由多种因素合力推起的全民运动。有申奥成功、有外企入华,也有消费电子产业转移带来的供应链优势,更重要的还是政策引导。千禧年前后,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口语、听力综合水平开始与教学和考试挂钩,尤其是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一起出现的磁带,为电子词典和复读机彻底打开了市场。据统计,仅复读机一个品类,1998年的销量还只有50万台,但到了1999年就飙升了6倍,2000年更是卖到了800万台。2001年,步步高顺势推出BK-796
2023年8月4日
其他

重卡电动化:新能源汽车的一条隐蔽路线

去年12月,特斯拉终于将鸽了三年的首批Semi纯电重卡交付给16家客户之一的百事公司。虽然仅仅交付了15辆,但与被冠以北美贾跃亭的Nikola比起来,浓眉大眼的特斯拉还算是厚道的了。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条隐蔽路线,商用车的电动化虽然与乘用车一起起步,但论成绩却与后者相差十万八千里。先不说大洋彼岸PPT造车的Nikola,2022年中国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只有10.2%,差不多是乘用车的三分之一,细分到新能源重卡就剩5%了。券商们在今年3-5月集体给投资人补了课,认为低渗透率意味着极大的市场增速和空间。背后的理由也足够诱人:当前中国重卡保有量约900万辆,保守估计换新车率为60%,则2022-2027年累计换车需求将超过550万辆。而2022年重卡全年销量虽然较上一年减半仅67.2万辆,但新能源重卡同期累计销售达2.52万辆,逆势同比增140.7%。其中,电动重卡渗透率从2020年的0.15%提升至2022年的3.74%,换电重卡占比从23%提升至49%。并且重卡一直是污染“大户”,是国家重点关注的节能减排对象。重卡保有量虽仅占整体汽车保有量的3%左右,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整体汽车的47%。更别提国家和地方针对重卡电动化和换电等出台了大量的补贴与政策。因为重卡市场相对较小、进入壁垒高,一直以来并非新能源的重点关注对象,玩家基本仍以传统品牌为主,乘用车跨界的只有一个吉利。但实现从0到1的突破之后,往往会是一个迅速繁荣的蓝海市场。1换电重卡风起按照动力类型,新能源重卡可以分为三种:纯电动力、燃料电池、甲醇和混合动力,但从销量来看,纯电动力又是绝对的大哥大。资料来源:Thinkcar,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纯电重卡按照补能方式又分为充电和换电两种,在占有率上基本持平为50.57%和49.43%。不同于乘用车,重卡因载货量大,对新能源车型的动力和续航有较高要求,若仅增加车身电池体积,不仅会提升整车成本,且续航里程提升幅度也有限。此外重卡的电池带电量更大、在同样充电速率下需要更长的补能时间。这种情况下,换电重卡被认为是未来的主流趋势。EVTank在《中国电动重卡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中预测,2030年中国电动重卡的总体销量将达到44万辆左右,其中换电重卡将占据80%以上份额。换电重卡之所以被寄予厚望,也是因为它规避了充电重卡的两大弊端:1)快速补能,解决电动重卡续航焦虑相较于充电,换电时间仅需分钟级,而充电时间需要小时级,在封闭场景下,换电可以解决里程焦虑。以欧曼智蓝新能源重卡为例,其整体车型采用宁德时代282动力电池,电池容量281.92kWh,续航能力为200km。若采用快充技术,从20%充到95%的充电时间为1小时,而采取换电模式,整组电池的回收和安装仅需5分钟左右。2)通过“车电分离”方式,有效降低客户购置成本采用车电分离模式能够大幅减少购置成本,对于用户而言,仅需要购买车身,通过电池租赁和换电服务使用重卡,在成本方面有较大优势;对于车企,电池可以从“电池银行”租赁,为传统车企减轻负担。华创证券测算,假设每年总里程数为15万公里,充电电价0.6元/kWh,换电电价1.4元/kWh,柴油价7.5元/升。换电重卡车比充电重卡车每年可节约成本3.2万元,比燃油重卡节约27.22万元之多。只是换电重卡也并非完美无缺,建设及接口标准不统一是当下的主要痛点。目前市场上有三种换电方案,分别为顶换式、侧向换电以及整体双向换电,三种方案各具优劣,目前应用最广的是顶换方案,除玖行外,宁德时代、博众精工、瀚川智能等也加入顶换方案换电站建设。2022年8月,中汽协曾发布《电动中重型卡车共享换电站建设及换电车辆技术规范》,对重卡换电站换电系统、电池包、换电车辆技术进行规定。随着换电站标准逐步统一,换电站规模经济优势也将逐渐凸显。2场景决定竞争结构按照场景用途划分,重卡可分为拖头车、自卸车、载货车和专用车四类,每一类又可按距离、负荷以及行业分为多个小类别。而换电模式虽说是未来趋势,但受限于技术现阶段也只有在封闭场景、短倒运输场景及干线中长途运输场景落地,特点就是距离都在500公里以内。单程距离长、载重高、对运输效率要求较高的中长途运输,目前换电重卡的渗透潜力较低,其制约因素主要是换电站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尚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但这并没有妨碍市场对换电重卡的看好,看多者甚至给出理由:在双碳背景下重卡新能源化是必行之路,随着“国六b”的进一步落实也会对重卡行业销量产生影响,排放标准的提升会进一步刺激重卡的新能源化进程。再加上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进程的推进,属于重卡范畴的环卫车辆在2025年目标渗透率为80%,而当下据此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预测环卫车辆的电动化未来增长空间广阔,将为重卡电动化带来额外的增量。不过,虽然纯电重卡相比氢燃料重卡在产业链配套、成本、技术成熟度方面都更具有优势,成为中短期内的主要技术路线,但类似于乘用车市场早期的电动化窗口期,传统品牌的进展虽然慢,但并不是不走。重卡作为一种生产资料,产品趋于标准化、同质化,竞争关键在于售前渠道与售后维修网络的建设,而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点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构成了重要的进入壁垒。因此行业的头部厂商主要分三类:1)解放、东风等大型汽车集团;2)重卡起家,斯太尔系演化出的三巨头;3)搅拌车、工程机械起家的汉马、徐工。复盘过去十年国内外重卡格局演变,一汽、东风等头部厂商份额保持相对稳定(15%-20%),CR5>85%,核心原因在于重卡下游多为大B端客户,转换成本高,而且这部分客户主要集中在换电重卡无法替代的长途市场。而它们电动化转型较慢的原因也不难猜,原有燃油车销量规模大,对于新技术较为谨慎,并且在同时尝试多种技术路线。比如以陕汽、福田为代表的公司,此前更为看好能在长距离干线运输,续航里程较高的氢燃料电池重卡作为碳减排的主力,因此在换电领域的投入相对滞后。这就给了新能源重卡头部厂商一个窗口期,三一、汉马等公司燃油车包袱本来就小,能够更加专注新能源以求破局。比如汉马科技,被吉利商用车控股前一年就在推出了国内首款换电牵引车,控股后又拿到了母公司的产品研发、产业链、营销、人才、价值链等全方位支持,2022年成为换电重卡市占率第一。汉马科技目前是吉利商用车集团下唯一的上市公司,2020年被控股后其灵魂人物刘汉如也加入吉利,担任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首席科学家、醇氢科技总经理。而吉利商用车集团又是另外一个故事,简单来说沿用吉利买买买战略,自2014年收购东风南充工厂开始进入商用车市场推出远程品牌,随后在2020年、2021年分别控股、收购了华菱星马(汉马科技前身)、唐骏欧玲。3尾声新能源汽车是非常典型的四要素驱动产业,沿着政策、商业模式、技术、成本逐级递增。当前看,新能源商用车已经渡过了第一阶段的政策驱动,如新能源补贴政策、3060双碳目标、城市物流新能源渗透率等,整个市场实现了0-1突破,并表现出一定韧性。随后将进入第二阶段,但目前还处于非常前期。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进行市场驱动的前提,是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得到验证,目前看物流运营商模式、重卡换电模式以及电池租赁模式等都还在进行中,无法判断。商业模式驱动之后就是纯粹的技术和成本驱动,决定因素为车身轻量化技术、电池制造技术以及单品销量与规模、供应链体系、TCO成本等。当前新能源重卡行业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期,国家及地方对新能源商用车的补贴和支持政策尤在,但未来将逐渐下降,业内商业模式更好、掌握核心技术、综合成本更低的企业将逐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参考资料[1]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委身开放加盟,不是奈雪的错

奈雪的茶决定开放加盟后,首先迎来的是一波「失信」吐槽。尽管曾多次承诺不搞加盟,但以「星巴克门徒」自居的奈雪,也抵挡不住高线城市现制茶饮的饱和竞争,更何况它的主要对手喜茶已经早行动半年了,关乎企业生存发展,这种不搞加盟的口头承诺就是可以随意抵赖的。美团去年出过一个报告,揭示了过去三年不同线级城市茶饮品类的门店数和订单量分布变化,整体来说两个维度的数据中,只有下沉市场全都是增长。更可怕的是,在一线城市无论是门店数还是订单量,均在萎缩中。考虑到美团在本地生活的份额和地位,这份数据的含金量还是可以的。也间接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五环内的消费者不怎么爱喝奶茶了;第二,比起一线城市的打工人,小镇青年才是现制茶饮的未来。于是,主打高端品牌的奈雪、喜茶,不惜降低身段搞加盟,势必让小镇青年脱离雪王的「魔爪」。只是,先不说小镇青年愿不愿意为高端品牌支付溢价,现制茶饮在高线城市的萎缩,难道只是因为市场饱和了吗?1奈雪「瘦身」为翻山关于现制茶饮,不论它们讲的故事多么动听,都难以掩盖一个事实,它们本质上仍是餐饮公司,逃脱不了房租、人工和材料成本的三座大山。中国饭店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餐饮业内大中型企业三项成本合计占比收入达75%,而2022年奈雪的对应数字是67.4%。翻开奈雪的财报,在主要成本收入比例一栏里,材料成本和职工薪酬首当其冲,甚至远超其它项目。而这部分成本还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刚性,即只要营业就会支出;二是无论品牌经营状况如何,这三块成本都会不断上涨。为此,餐饮业想方设法从三座大山中抠利润也就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了。比如海伦司,一边将总部员工优化掉一半,一边着手开放供应链;海底捞疫情期间直接开启了「灵活用工模式」,将原有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的合作关系,从而避免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降低社保和税负压力。员工也是奈雪的成本大项,2022年占总收入比例为31.7%达到13.62亿元。而为了从这块成本里抠利润,奈雪通过推动自动制茶机、自动排班系统的使用,将单个门店平均所需员工数量从10-12人降到7-8人。此外,奈雪还精简培训流程,周期从3个月降为1个月,并且上调兼职员工比例从20%左右到50%。有券商预估,这一套操作下来奈雪2023年人力成本占比有望下降至20%以内。在租金上,奈雪一边积极推进纯扣点模式,一边将更多门店转向PRO店,截止今年5月标准店数量从之前的400多家已经下降至150家左右。门店面积从180-350平方米降为80-200平米,租金自然就下来了。并且因为移除了现场烘焙区域,减少了人员配置,开店的平均成本由原先的185万元缩减至125万元。喜茶的go店形式上也类似,本质上就是用更低的租金、更快的周转去获得更高的利润率。从数据上看,奈雪第二类门店平均单店日销售额为第一类门店的70%左右,但其经营利润率则更高为16.1%。而在原材料成本上,奈雪可以说花尽了心思。受疫情和行业竞争影响,奈雪去年进行了一轮降价,但是它利用改变容量等方式,保持了毛利率稳定。换言之,降价也降量,看上去是消费者占到便宜了,但实际上奈雪赚的钱还是一样多。具体操作是可以称之为「同一种材料打造两个SKU」,比如在经典霸气芝士鲜果茶系列中,通过去掉芝士奶盖,并且减少规格到500ML,形成售价为19元的轻松霸气系列产品;在纯茶系列中,也推出仅11元不带芝士奶盖的产品;在牛乳奶茶系列中,去掉奶油雪顶,推出16元的产品等。这一番操作下来,奈雪的毛利率在疫情期间不降反升,从2020年的62.1%提到了2022年的67%。一般来说,企业往往会在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实施降本增效,但对奈雪而言,存在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即高线城市真的饱和了吗?理论上来说还没有。截至2023年6月,奈雪在一线城市的百万人口渗透率与星巴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线城市消费者未来仍是高端茶饮的主力客群,亦是奈雪的重点拓店市场。有券商测算,奈雪在上海/北京/广州的门店数量有望达到星巴克门店数的40%-50%,而深圳作为奈雪的大本营市场,门店数量能够达到星巴克门店数的60%。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现制茶饮集体转向加盟去开拓下沉市场的原因,可能就是它们自己最不愿意承认的那个:高线城市的打工人不再愿意为一杯30元的奶茶付费了。看一下雪王2023年的新开门店数据就知道了,前5个城市全部为省会城市,甚至包括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在拼多多利润屡创新高的当下,打工人与其点一杯可有可无的奶茶,不如去隔壁花九块九买一杯咖啡,给疲于奔波的自己续上一点精神。2躲在幕后赚大钱?奈雪自诩是星巴克的「门徒」,因此将自己的门店打造成年轻人的线下社交空间,即在提供零售服务以外,还要打造文化、精神以及互动的体验。基于此,奈雪除了基本的门店之外,也打造了“奈雪生活”空间体验馆,跨界酒水行业开设了“奈雪酒屋-Bla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BAW滤波器实现国产替代,但华为5G手机可能不会很快回归

“因为这两年多美国四轮制裁,限制我们5G手机,所以现在只能用4G,我们的5G芯片只能当4G用。”2021年7月在P50手机发布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的这番话,让外界期待P50系列仍保有少量5G机型的希望彻底破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P50系列手机搭载的麒麟9000集成了5G基带,也就是说芯片本身具备5G功能,但因为射频模块部分被卡了脖子,导致P50系列手机无法支持5G功能,所以也就有了5G只能当4G用的事情。自那以后,华为虽然仍有新机型推出,但在配置表的处理器一栏都会特别标注一个「4G」。而阻碍华为5G手机的关键,除了外界普遍认知的芯片代工,还有藏在射频模块内部的关键零部件BAW滤波器。刚刚过去的7月16日,一家国产MEMS(传感器即微机电系统)代工厂宣布,实现了BAW滤波器的自主量产和国产替代,虽然未必能很快落到华为的5G手机,但背后却是又一个半导体关键零部件突破封锁的逆袭故事。1射频模块,难以绕过的门槛5G芯片是手机实现5G通信功能的核心部件,包括基带和射频两个模块。前者负责信号处理和协议处理,后者负责射频收发、频率合成、功率放大等功能。华为在基带方面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和生产的能力,其海思麒麟9000系列芯片采用台积电5nm工艺,集成了5G基带,并且在性能和功耗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在射频方面,华为仍然依赖于外部供应商。受禁令影响,这些供应商都无法向华为提供5G射频模块,导致华为无法生产出完整的5G手机。射频模块的作用,简单来说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在发射信号的过程中,将二进制信号转换成高频率的无线电磁波信号;其次是在接收信号的过程中,将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转换成二进制数字信号。整体结构上,射频模块主要包括天线、射频前端和射频芯片,其中,射频前端又是电子设备信号收发的核心器件,发挥着无线通讯系统「接收机」和「发射机」的作用。射频前端由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射频开关等元器件构成,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终端可以支持的通信模式,以及接收信号强度、通话稳定性、发射功率等重要性能指标,直接影响终端的通信质量。而这个射频前端,就是华为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2020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曾对华为P40进行过拆解。结果显示,尽管华为在元器件方面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美国公司的依赖,但比例并没有降到零。P40的元器件主要采购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日本等地,不过高通、Qorvo和思佳讯等厂商仍提供必要的射频前端组件。同年5月,日媒也拆解了华为Mate30,结果大同小异,海思已经实现处理器、通信半导体、天线开关的自研,但射频前端模块仍来自日本村田制作所。而射频前端模块中卡脖子的主要零部件,是一个叫做BAW滤波器的东西。2滤波器有多难做东吴证券曾在一份研报中测算,一部4G手机需要承担的滤波器成本是77元,一部5G手机则是116元。虽然只是一杯星巴克的价差,但技术和工艺层面的实现难度却天差地别。作为射频前端中最重要的分立器件,滤波器的作用是为了使信号中特定频率成分通过,将其余频段的信号滤除,从而提高信号的抗干扰性及信噪比,除了射频前端,也被广泛应用于通讯基站、回传链路、卫星通信、航空航天、有线宽带等各个通信相关的领域。细分到手机射频市场,滤波器主要分为声表面波滤波器(Surface
2023年7月21日
其他

中国汽车产业40年:合资车的浪潮与退潮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的开篇这样写道:这本书的「激荡」故事从1978年写起。而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来说,1978年也是一个值得铭记的特殊年份。闭门造车近30余年的中国汽车工业,在这一年向全球汽车企业发出邀请,希望它们能够来考察中国市场。不久后,时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的汤姆斯·墨菲就率队来华。虽然当时与通用的谈判无果,但汤姆斯·墨菲留下的joint
2023年7月19日
其他

长安汽车的翻身仗,不好打

3,价格(22.99万元)与纯电版SL03相差无几,但续航里程更小,因此给深蓝留下了一定竞争力。增程版SL03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其直接对标车型比亚迪秦PLUS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四年后,再看Keep的困顿与终局

2017年3月,库克出人意料的在访华行程名单里加入了两家初创公司。一家是当时的明星创业公司ofo,另一家则是名不见经传的Keep。而有关库克为何要去Keep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团。Keep当时只是一个用户刚过8000万的小产品,虽然成为当年App
2023年7月7日
其他

菜鸟京东化,顺丰怎么办?

每年,国家邮政局都会按季度公布一份快递服务满意度调查。这项调查来自真实用户反馈,围绕受理、揽收、投递、售后和信息5个方面对快递公司进行评价。2022年有9家监测对象,分别是邮政、顺丰、中通、圆通、韵达、申通、京东、德邦和极兔。结果是顺丰、京东、邮政包揽前三,以淘系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三通一达不出意外排在了后面。如果要深究上述排名形成的内因,还要从快递行业的两种运营模式说起。中国的快递公司可以分为加盟制和自营两大阵营,前者的代表是三通一达,后者则是顺丰京东。过去数年,模式上的差异造成了快递市场存在很强的边界感,比如三通一达主要盘踞在淘系,而顺丰则面向订单分散的个人和企业。基于这种边界感,快递产品就出现了电商件和时效件的分类,前者规模庞大且贡献了市场的主要增量,是价格内卷的主要战场,后者壁垒较高但规模增长已经触顶。但在菜鸟全面开放自营快递后,这种相对清晰的市场边界开始变得模糊。一方面是菜鸟整合自身资源进入自营快递市场,另一方面是顺丰以股权投资方式在电商件市场联手极兔,这种互攻对方腹地的做法,隐隐成为快递江湖新一轮纷争的导火索。1菜鸟的心病按照菜鸟CEO万霖的说法,在公布菜鸟速递业务之前,仍在纠结要不要自己做。这是典型的口嫌体正直,为了实现「送货上门」其实菜鸟这些年没少折腾。起初是模仿京东在全国布局仓储和干线运输,后来组建丹鸟服务天猫超市,再到去年上线直送项目,甚至把「送货上门」列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之所以菜鸟执念于「送货上门」,根源上还是自己挖的坑。菜鸟驿站和快递柜的出现,本质上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在用户不方便签收的时候,有一个安全、便捷的快递中转点,于是菜鸟驿站和快递柜得到快速普及。但随着快递行业的内卷加剧以及市场的增长,驿站和快递柜逐渐从中转站变成了终点站。快递小哥不再打电话给客户上门签收,而是直接将快递送到驿站或快递柜,最终变成淘系电商的一个隐性成本。过去几年,为了消灭这个成本,弥补用户体验的落差,菜鸟在小范围内尝试过自营快递,比如范围覆盖只有天猫超市和天猫国际的菜鸟直送,以及将送货上门服务下派到覆盖更广的菜鸟驿站,并试图通过补贴刺激驿站上门率。但补贴是一个折中的做法,先不说原本只有2-3人配置的驿站有没有足够运力上门送货,即便是可以上门,菜鸟在全国有17万家驿站,这需要相当可观的一笔补贴费用。更危险的信号在于,2019年-2023年Q1,淘系份额从61%下降到36%左右,四年时间下降了三分之一。这使得菜鸟必须加速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具体表现为,今年的618大促,菜鸟就宣布自营优选仓配全面开放招商,这意味着菜鸟配送时效已开始向阿里自营业务以外的商家渗透。以及菜鸟速递的推出,彻底转向京东化,为淘系内有高端快递需求的企业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补上末端配送的课有利于解决通达系造成的用户体验落差问题,甚至还能降低淘系商家最关心的几个指标:退货率、投诉率、成本等。菜鸟最近公布的一个案例,去年伊利在天猫上的部分旗舰店开始试用菜鸟速递服务,物流问题投诉下降30%,大促物流成本下降30%,退货率少了一倍,且老客户复购占比提升了10%。所以根本上,菜鸟变重是对京东模式的一种认可和效仿,以物流反哺电商,并且可以将其打造成一种核心竞争壁垒。但问题是,京东的电商和物流同属一个集团,协同性更强,而菜鸟和通达系却不是。2通达系的难题刘强东曾一语道破菜鸟的本质:掳掠快递公司的利润。菜鸟通过软件和平台能力整合快递公司,承包了数据、仓储等上游环节,虽然提高了快递运转的效率,但也在事实上抹杀了快递公司寻求差异化服务的可能,让通达系沦为纯粹的履约工具。而通达系之所以甘愿受这个钳制,也是因为阿里的大棒加蜜枣。一边是给钱(入股),一边用订单牵制各个快递公司,比如前几年中通超越申通成为份额第一,背后就有阿里的推波助澜。这有点类似制造型企业在供应链上的极致压榨,引入二供、三供,名义上是为了稳定,背地里却是为了压价。最终的结果就是2022年顺丰靠110.7亿件业务量,实现净利润61.74亿元,而申通129.5亿件的业务量,净利润只有2.88亿,圆通174.8亿件净利润为39.2亿。而且,通达系的利润还不是全部来自于业务。据财经十一人报道,2020年之后,快递公司不断单方面改变费用标准,增加各种考核,降低快递员派送费用,增加罚款项目与罚款力度。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罚款在利润中的比重极其之高。比如2021年圆通的罚款收入就大于当年净利润的一半,申通罚款收入大于当年净利润。这种不仅卷同行也卷自己的现象,恰恰是作为股东的阿里乐于见到的,目的是让快递永远保持廉价。然而,保持廉价只是一方面,随着阿里电商份额的萎缩,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愈发凸显,末端物流服务质量的改变就变成了一个急迫的现实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加盟制的通达系从底层上就难以京东化。京东快递极致的品质体验造就了京东商业模式的成功,也让京东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回报,极致体验背后的成本体现在京东物流上市公司主体,因为是同一利益集团,京东可以在现金流上进行支持。而加盟制快递电商是独立的经营实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兼顾现金流和利润。换言之,通达系无法像京东那样不计亏损的投入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这个症结阿里在2013年应该已经看透了,所以才会在菜鸟成立后就着手构建仓配一体化模式,先从数据、仓储、干线运输入手,把末端配送留到最后。然而末端配送必须要有足够的可供调配运力,丹鸟显然承担不了这个重任,于是就有了大手笔投资申通和菜鸟速递。3为何是申通尽管阿里入股了圆通、中通、韵达等企业,但对于申通这个稀缺的快递标的,阿里近几年倾注了更多心血。之所以说稀缺,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申通是阿里持股最多的一家,自然配合度更高,另一方面也是申通自身运营状况差强人意。这个时候有阿里的资源倾斜,又在“三年百亿”产能提升计划推动下,业务量增速连续多月领跑行业,其2023年一季度市占率达到12.5%,创上市以来新高。不过这也给申通的未来埋下了伏笔。阿里转让25%股份给菜鸟后,虽然不触及要约收购,也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但菜鸟还有一个此前签署的购股权协议,可能导致所持申通快递股份进一步增加。此前,阿里与德殷投资、陈德军、陈小英签署补充协议,购股权延期三年至2025年底。本次双方前述的股份转让协议,约定就前述购股权而言,菜鸟供应链有权要求阿里网络优先指定菜鸟供应链或菜鸟供应链指定的主体作为购股权的行权主体,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分批或一次性获得上市公司的合计21%股份。假设阿里或菜鸟全部行权后,其将持有申通46%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一旦如此,申通还能否保留品牌就是未知数了。考虑菜鸟速递的定位与规划,未来不排除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今年2月,北京商报就报道说,菜鸟正将触手伸向电商件腹地,以区域倾斜、平台首选等方式做起了电商小件生意,而这正是通达系快递赖以生存的市场。4尾声菜鸟速递官宣次日,顺丰股价出现了8%的下跌
2023年7月4日
其他

等一等再买,扫地机器人可能要打价格战了

毫无疑问,过去两年扫地机器人市场并不景气。从2019年开始,行业规模就已摸到了天花板,增速也顺理成章从2020年的4%,一路跌倒2022年的-24%。销售额虽然是同比增长,但到去年也只剩3%了。量减额增这一行业特色背后,实际上是厂商拼命提价的结果:2021年行业均价提升了44%,2022年又提升了35%。而靠产品升级换来的提价周期,可能也要结束了。海通国际在一份研报中指出,价格提升的背后是自清洁产品周期的展开,行业增长主要靠价格增长带动。而经过两年的提升,均价目前基本走到瓶颈期。换言之,行业需要寻找新的量增驱动力了。尤其在较为疲软的整体环境与产品创新告一段落时,行业价格与竞争走势也是一个新命题。1后续增长的驱动力何在?过去两年,扫地机器人行业有一个清晰的产业逻辑:利用带桩产品(自清洁、自集尘、自清洁+自集尘)加速出清低端产品,并以此拉升均价上涨。数据显示,单机扫地机器人产品占比从2021年的46%下降至2022年的14%,带桩产品(自清洁、自集尘、自清洁+自集尘)占比提升至86%。同期,行业3000元+价格产品占比由2021年的52%上升至2022年的78%。如果再细分到品牌,就是市场格局虽然进一步集中,但行业座次仍然充满变数。据奥维云数据,2022年TOP5品牌市占率达92.6%,较2021年底同比增加4.6%。其中石头份额从2021年14%大幅提升至21%;科沃斯份额有所下滑,云鲸与小米维持原有地位,追觅则取代美的进入TOP5阵营。但是,那个至关重要的难题始终悬而未决。整个行业在2021年经历了一波12%的降幅后,2022年又扩大了一倍,市场正在加速萎缩。这意味着,更迭产品和拉升均价并不能起到刺激市场的作用。并且,为期两年的量减额增也一眼看到了尽头。一方面,扫地机器人的产品线中,中高端占比已经较高,结构升级带动均价提升的空间不大;另一方面,各家推出的新品多为微创新或既有功能的重新组合,对价格提升也没有太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头部品牌为抢占份额,有进一步降价的态势。去年9月,科沃斯T10
2023年6月28日
其他

海伦司扩张,从把房租转嫁给加盟商开始

在2023年万物复苏的春天里,海伦司的股价却成为一个未被照拂到的谜题。虽然今年第一季度,海伦司实现收入3.55-3.56亿,集团层面实现净利7400-7600万,毛利率达到了72.2-72.4%,净利率也到了20.8-21.3%,但仍未止住下跌的股价。然而放大范围再看,餐饮股似乎都没有缓和的迹象。呷哺呷哺、九毛九和海伦司的下跌轨迹几乎如出一辙,只有海底捞略显平稳,但也是走低。如果说,疫情中是房东压垮了海伦司们的股价,那么疫情后又是什么?1换一种方式跑规模6月初,海伦司公布了一个“嗨啤合伙人计划”。按照计划,海伦司目前开放加盟的区域除了中国,还包括越南、新加坡、日本、泰国和马来西亚等。门店类型则分为精品/优品/臻品三类店型,对应面积80-120/180-200/240-260平方米,均小于直营主流的标准店(300-350平方米)。单店投资以优品店为例,预计固定资产投入80万起(装修60万起、设备桌椅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蔚来降价,李斌投石问路

在汽车行业,罕有一家公司能抵住不降价的诱惑,甚至如特斯拉,直接把降价玩成了市场竞争手段。尤其是今年1月,特斯拉中国市场降价2-4.8万元,降幅达5.7%-13.5%,导致国产新能源品牌被迫集体跟随。而定位高端的蔚来,在那轮降价潮中似乎没受影响。比如本与特斯拉Model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携程抓住了这个春天

一次专业贴心的服务,便被圈粉成忠实用户。2021年,第一次去泰国旅游的王先生,在大城府订到了不符心意的酒店。身处异国他乡的王先生,由于语言不通,便致电携程客服,希望能帮忙换酒店。期间,携程客服与多家酒店人员进行多次沟通,连换三家酒店后,最终让王先生在曼谷安全落脚。“整个过程客服非常耐心、专业,也很关心我的安全,这让我感到特别安心,”自此,王先生出行只认准携程,“当时我用的信用住功能,没有垫付任何押金。”血液里流淌着“用户第一”的携程,在疫情后再次迎来了春暖花开。6月8日,携程交出2023年第一季度的成绩单。一季度营收、净利润远超市场预期,净营业收入为92亿元,同比增长124%;净利润为34亿元,经调整EBITDA利润率达31%。值得一提的是,携程各个业务线的营收均同比双位数增长。其中,携程住宿预订收入为35亿元,同比增长140%;交通票务收入为42亿元,同比增长150%。结合去年及今年第一季度的业务数据来看,携程盈利能力回升显著的背后,则是“深耕国内,心怀全球”的战略聚焦,以“四个深耕”打造的基本盘。正如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所言,“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不断推进集团战略,加强供应链、内容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开发新的产品和用户场景,更好地抓住积压的旅游需求,也为我们的长期增长打下坚实基础。”1国内开花:市场全面复苏“先本地后外地、先休闲后旅游”,受疫情影响,国内旅游习惯随之改变。在长途旅行的原有优势上,携程开始深耕周边用户的周末需求、本地用户的需求,布局短途游、周边游及本地酒旅等业务,发布“超级周边游”“度假农村”等产品。均衡的长途、短途服务场景,为携程当前国内业务的全面复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季度,携程国内酒店预订同比增长超100%,较2019年增长40%。其中,长途酒店预订同比增长达到176%,较2019年水平增长32%;短途市场本地酒店预订较2019年增长150%。为推动疫后复苏,携程还推出“旅游振兴A计划”,通过帮助目的地重构产业生态、重塑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体验,并搭配覆盖全年的营销活动,以此拉动当地旅游产业。目前已得到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百余家文旅厅局的积极响应。此外,携程以建设度假农庄为核心助力乡村振兴。自推出“乡村旅游振兴战略”,目前已有4家自营携程度假农庄和19家联营携程度假农庄上线。到今年3月中旬,携程度假农庄的订单数据同比增长165%。携程度假农庄的落成,对当地居民增收及周边旅游消费亦起到明显带动作用。例如,位于贵州铜仁的度假农庄落成后,就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也带来了增收的新渠道。目前农庄雇佣的本地员工占比达9成。在农庄客源的带动下,周边三公里内新增了5家农家乐。可以预见,伴随国内旅游市场的激活,提前做足功课的携程,国内业务增长势头仍然迅猛。2国外也香:业务狂飙前行随着出境游的放开,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3年全年入出境游客人数有望超过9000万人次,同比翻一番,恢复至疫情前的31.5%。在行业强势复苏的背景下,携程早就超前预判、前瞻布局——第一,迅速更新上线出境团队游产品。今年1月,首批出境团队游恢复国家名单公布时,携程就计划推出“近百条”出境旅行团产品。同时紧跟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跨境航班的增多,加大推出产品力度。截至3月,携程共上线逾7000条出境团队及“机票+酒店”打包产品。这背后则蕴含着携程对海外供应链恢复的重视程度及努力。第二,努力拓新海外目的,加深与全球合作。2023年中国出境游的恢复,使携程加深了与全球伙伴的合作。据了解,携程一季度海外目的地签约量同比增长超1倍,与多个国家开启新的合作。第三,复制成熟的营销经验,开拓海外市场。受疫情影响,中国游客更习惯“旅游预售”这一模式。于是,携程凭借自身在海外目的地、酒店、航司的优势资源以及资源产品打包能力,在今年推出首届“318全球旅行划算节”,覆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等上百个海内外旅行热门目的地,为消费者筛选出价格极具优势的高质量旅行商品。值得一提的是,携程直播团队也多次出海。1月11日,携程“超级全球游”海外直播首站落地曼谷,吸引海内外超1000万人的观看,当日泰国产品订单量超过11000单,GMV累计超过4000万元。一系列的蓄力动作成效显著:上季度,携程出境酒店和机票预订量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40%以上,跑赢市场大盘;国际平台的整体酒店预订创下历史新高,是2019年预订水平的两倍多;国际OTA平台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200%,较2019年同期增长100%。毫无疑问,携程着力拓展海外业务的坚持,使其出境游业务加速反弹,成为一季度成绩单的一大亮点。3未来杠杆效应显现:用户黏性增强无论国内业务全面复苏,还是国外业务的狂飙前进,都离不开用户这个基本盘。向内看,携程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向外延伸,苦练供应链、产品与服务等产业能力的内功。从外看,就是良好的用户体验。二十多年以来,携程投入最大的成本,做着最“不赚钱”的活。建立呼叫中心,听用户之所想,解用户之所急。虽然前期投入大,但杠杆效应已经开始显现。2023年一季度,携程集团国内呼叫中心和海外呼叫中心,累计受理的复杂类事件占比较2019年提升近70%,问题一次性解决率相比2019年同期提升超50%。在一季度酒店订单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携程服务质量稳中有升,今年一季度,顾客好评度整体提升20%,NPS(净推荐值)继续保持双位数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疫情期间,携程依然注重用户体验。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因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产生的无损退订交易额达到千亿元规模。在携程人工客服和自助退改的双重保障下,“无损退订”成为消费者感知度、满意度最高的服务。在为消费者出行信心兜底的同时,携程也通过覆盖多场景的免费权益订单,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花香蝶自来。一季度,携程平台上累计产生权益类订单达数千万单,综合价值达百亿元。过去3年,累计产生权益类订单综合价值达千亿元规模。随着出境游的有序恢复,在上季度,携程“全球旅行SOS平台”为用户的国际旅行提供服务保障,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用户可一键使用SOS功能第一时间求助。自2017年上线以来,携程“全球旅行SOS平台”在疫情之下仍持续运行,为全球用户提供应急支援服务,处置行中突发状况。目前覆盖旅客总数超过3.5亿,共接到超14000余起求助,求助旅客来自全球100多个目的地,救援成功率达98%。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是携程一以贯之的目标,以上种种措施,在保障消费者出行信心的同时,也为携程旅游帝国的稳固埋下伏笔。对携程来说,最寒冷的冬天正在过去,2023年将迎来“全面开花”。但不容忽视的是,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流量大户也盯上了在线旅游这块业务,一场战争蓄势待发。早有防备的携程,能否继续发挥优势,全力以赴打好胜仗?让我们拭目以待。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解码Decode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解码Decode36kr优质内容创作者、Donews年度优秀自媒体、驱动号年度十佳自媒体王新宇欢迎合作、转载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账号文章可见虎嗅、36kr、钛媒体、界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业邦、创事纪、澎湃新闻、投资界、Donews、网易号、腾讯新闻等平台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昂贵的Vision Pro,是果链的又一次豪赌

Pro推出后,A股市场“果链”股却全线崩盘,港股“果链”股也集体遭殃。6月6月,港股有六只苹果概念股下跌,位列跌幅榜第一的是高伟电子,收盘跌19.11%。果链「雪崩」与Vision
2023年6月9日
其他

美团抖音,本地生活胜负手

消费行为学领域有一个成熟的AIDMA模型,指的是消费者从接触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会经历关注-兴趣-欲望-记忆-行动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也被分为品宣获客和引流销售两个部分:前者(品牌广告)作用于靠前阶段,主要为传播品牌,在消费者尚未有明确购买意愿时进行影响,以获取新客;后者(效果广告)作用于靠后阶段,在顾客已明确具有一定消费意愿时进行影响,以提高销量。当下美团和抖音还未打的头破血流,正是因为面对商家提供的价值不同。按照AIDMA划分,做交易的美团重在引流销售,而「种草」的抖音则多是品牌广告。但错位竞争不可能是一个行业的终局,抖音的野心也不止是「种草」。2022年抖音本地生活的广告收入83亿,为美团同期的四分之一。但去年Q4美团广告4.8%的跌幅,却引发了市场的悲观情绪。当商家的广告预算开始出逃,美团要拿什么将其留住?因为这不仅关乎于广告收入,更关乎于美团整个本地生活业务。1抖音的错位竞争围绕内容生态,抖音拥有源源不断的公域流量盘,由此衍生出直播、电商以及本地生活为主的流量变现和辅佐业务,也增加了入驻费、佣金和广告营销等收入来源。充沛的流量为抖音创造了良好的本地生活业务基础。根据QM数据,2022年9月抖音MAU超7亿,而2021年短视频用户的团购占比为65.8%,以此估算抖音分配至团购的MAU约4.5亿。QM在另一份报告中也指出,2021年年底抖音短视频与本地生活重合用户数约4.28亿。相较美团的「人找货」机制,抖音的公域流量算法分发,对用户注意力和内容消费有更强的把控力,「货找人」定位由此而来。通过短视频内容,抖音可以实现本地生活业务的精准推送,大到KA商家全国性或大区域内的曝光需求,小到非KA茶饮店辐射的3公里生活圈。借助庞大流量和推送机制,抖音因此实现了从「种草」到「拔草」的闭环。小红书和抖音等内容平台的兴起,背后是流量转为购买行为的证实,这种依托「娱乐+随机」的推荐机制,正好与美团的强目的性形成错位。这种错位体现在面向商家提供的价值不同:抖音更吸引高频低决策类商品,美团则是低频高决策类的重镇。招商证券此前曾做过一次调研,投放抖音的部分门店虽然曝光量达到千万,但成交量不过百,成交单量/曝光量不足0.01%。拆解看,成交单量/曝光量低的商家基本为到店消费类型,也就是低频高决策类,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一个团购券冲动消费一杯奶茶,但不太会因此去一家餐厅吃饭。抖音GTV中,饮品、快餐、甜点小吃等GTV排序非常靠前,仅饮品单月GTV高达16%,占比整体GTV近20%。整体来看,抖音GTV中餐/综/酒旅约50-60%、20%、25-30%,而美团餐/综/酒旅预估分别为38%、44%、18%,抖音在低频高决策成本品类上的表现明显弱于美团。因此,抖音和美团品类错位非常明显,起量主要来自增量挖掘,并非是对美团蛋糕的切分。2美团的底牌但美团有自己的顾虑。2022年Q4的电话会议上,当被高盛的分析师问到怎么看待外卖和到店的市场竞争时,王兴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回答。对于外卖配送,王兴认为在构成餐饮外卖服务支柱的各个方面,包括消费者数量、商家数量和配送网络,美团都具备很强的优势,其他竞争对手,无论其他既有平台还是新入场的短视频平台,都不具备挑战美团的实力。事实也是如此。据媒体报道,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三个城市试点的抖音外卖,合计一天的单量不到10万,与美团5000万的日均单量相去甚远。而对于到店消费,王兴显得异常谨慎,只给出了一个「目前蛋糕还小,短视频们的加入会加速行业发展」的官方回答。如果从广告收入看,美团去年Q4出现的4.8%降幅,被定性为抖音偷袭。但今年Q1也出现了回弹,说明商家预算走向在疫情前后呈现反差。这也不难理解,疫情导致线下消费几乎锁死,商家为自救纷纷以预售的形式大量推团购券,抖音自然也就成了首选平台。而疫情恢复后,线下消费重启,商家策略自然就转为常态化团购获客,更注重引流销售以达到更大转化。但美团仍需要警惕的是,抖音会不会走美团的老路。抖音是娱乐内容平台,模式上主要是「货找人」,是内容信息流中算法推荐和用户潜在需求间的随机碰撞,非目的性特点造成抖音冲动消费属性强。需求端看更匹配高频低客单的「低决策成本」品类;供给端看更适合能常态化团购折扣,供给弹性高可薄利多销的品类,如茶饮快餐甜品小吃等。这种做法与2012年以前的美团极其相似,也可以说是团购兴起的主要模式。走这种营销路径的Groupon,早期就是将流量给到有限供给做爆单。但这种做法的劣势也同样明显,SKU少、用户可选择不多,牺牲了满足消费者其它潜在需求的机会。于是2012年,美团从营销路径改为供给路径,以地推铁军的形式铺向全国,完成团购版的「供给侧改革」。抖音如果复用美团的打法,本质上也可从高频低决策类向低频高决策延伸。所谓错位竞争只能是一时,抖音不会只满足于20元一杯的奶茶团购,这拿不到多少佣金和广告,广阔的到店和酒旅才是星辰大海。只是,在供给侧,抖音还未拥有强势的地推和商家布局。抖音广告起家,商家端推新和运营经验欠缺,短时间难以快速积累。并且,美团已成功布局到二线市场,一线优势明显,服务全品类中小商家。甚至,在美团点评上积累多年的评价内容体系,也是抖音难以逾越的大关。3到店核心是店不是券不同于电商等把线上作为一种销售渠道,本地生活团购引流属性远强于交易属性。对于电商、社区团购、外卖、打车、电影票等场景,线上SKU占比全部SKU比重达到相当高的比值,因为线上是直接的销售渠道,销售额越高越好。而对于到店大多数品类而言,线上团购或套餐等占比全店SKU其实比重非常小,本质上还是一种「引子」或者引流广告,用于获客或吸引用户到店,因此并不是销售渠道,而是引流方式。其价值在于降低初次消费的成本,以及到店后再通过加点其他正价SKU来盈利。对于一种引流方式而言,精准度和销售额一样甚至更为重要。因此商家的团购券不是销售额越高越好,除非大多数券都非常精准的销售给增量客群。从这个角度看,抖音「到店」业务的增量属性,天然契合团购券的引流价值,比如此前提到的,抖音到餐GTV
2023年6月6日
其他

B站Q1财报:营收持平、月活下降,前路依旧迷茫

北京时间2023年6月1日下午,B站发布了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第一季度B站总营收达50.7亿元人民币,日均活跃用户达9370万,同比增长18%。从财报来看,B站通过降本增效的策略持续见效。第一季度净亏损6.3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72%;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6%提升至22%,市场和销售费用同比缩减30%。但值得注意的是,B站MAU继续下滑,从去年Q4的3.26亿下滑至3.15亿,这已经是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下滑。四大业务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为B站收入贡献最大的依然是增值服务,Q1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5%;其次是广告业务,为12.7亿,同比增长22%。但在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极速衰落的游戏业务。2023年第一季度B站游戏收入为11.3亿,较上年同比减少17%,而上一季度则是-11.5%,环比扩大。去年Q2财报发布时,副董事长兼COO李旎曾在电话会中提出“以增长为中心,坚持社区优先,生态跟商业双驱动”的战略目标,被认为是B站第一次把商业化和生态、社区生态提到了一样的位置。只是,如今一年时间几近结束,B站营收却同比持平(上年同期为50.54亿元),并且主力营收支柱的增值业务,增速开始放缓,广告业务虽然保持正向增长,但我们在上一篇提到,B站的竖屏广告在损害其社区核心内容,这部分收入无法作为主力支撑其发展。1变现依旧软趴趴B站一季报整体并未呈现出一种持续扩张的活力,管理层重申了今年的营收指引,但此前已经提过,240-260亿的目标不及市场预期,在行业有修复回暖的预期下,并未体现出超越同行的高成长性。管理层也仍强调日活占比的提升,不过仔细拆解来看,B站第一季度日活环比增长了90万,但月活却减少了1100万。去年,管理层基本上将锅甩给了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短视频竞争。但外界普遍认为,B站自身的管理问题更大。管理层频繁表露野心,却没有在该有的地方做出表率,并拒绝对现状做出改变。陈睿亲自接管游戏业务,从现在来看属于临危受命。游戏业务持续摆烂已经拖累了B站的营收和毛利率,裁员、部分游戏项目中止给了一些希望,但B站号称的自研能有多大把握成功,仍然是撞大运的事。至于B站拿出来撑起未来估值的广告业务,一种说法StoryMode就是做给投资人看的,对于B站的长期发展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此前我们也分析过,StoryMode的根本在于它会改变B站的内容结构,而内容结构一旦改变意味着B站根基不牢,其苦心经营的社区氛围会逐渐分崩离析。但B站在游戏研发和算法推荐水平都较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做贴片广告,相当于把B站这个玩家困在了新手村。当然也有一些积极的信号,COO李旎在电话会议上提到,依托「一横一纵」战略,依托中台能力B站会在算法能力、商家流量供给以及数据建设上给予资源倾斜,以及建设精准匹配不同行业在B站的广告模型。这意味着B站开始认真挖掘广告业务潜力,并着手推进一些广告投前的策略定位和投后的复盘度量。无论是问题还是成绩,都在考验B站管理层的战略和执行能力,尤其是在财报发布的前一日,还有B站贪腐的新闻被曝。据网络传闻,B站电商平台部一名员工庄雅琴,伙同原bilibili日本分公司员工神山宙树,通过注册假公司、增设交易环节等方式,贪腐数亿元。不过,随后B站对外否定了这个数字,称金额为100多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该员工所在的电商部门,今年一季度营收为6.03亿元,同比下降15%。B站在财报中解释为电商平台的动画、漫画及游戏(「ACG」)IP衍生品商品销售減少所致。2用户规模增长再放缓自2022年Q4开始,B站月活就开始环比跌落,去年Q3还有3.3亿,今年Q1为3.15亿,两个季度减少1500万。此前我们也提到,B站曾在去年Q2对月活统计口径做出改变,由原来的(PC
2023年6月2日
其他

云算力之外,一场始于AI的秘密战争

今年3月,面对汹涌而来的AI潮,“硅谷刀王”一改往日本色,主动站到台前,宣布推出DGX云,把AI专用的GPU放到云上「出租」。以往,出售算力这种事都是云计算公司在干。它们购买多种型号显卡与人工智能加速器,根据硬件性能或使用时长等方式定价,然后租给下游客户。这个过程中,英伟达将GPU要么卖给云计算平台,要么直接出售给AI公司,比如第一台NVIDIA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AI时代,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网盘?

给学习视频加上字幕需要多久?1小时?很可能30秒就够了。想把视频字幕导出文字,还要一帧一帧记?一句话就行了。你能想象这些操作依靠什么完成的吗?大多数人可能想不到,以往一些需要专业编辑软件耗时耗力才能实现的操作,今后在百度网盘里可以一键搞定了。不止如此,未来,通过百度网盘“云一朵”助理,找图、摘要、翻译,都能成为一句话的事。维特斯根坦说,我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世界的边界。如今,AI正在拓宽世界的边界——借助人类的自然语言。1未来的个人智能助理科幻电影《Her》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拥有迷人声线的虚拟AI,接管了人们大部分的工作和娱乐,不仅解放了双手,甚至连双脚也解放了,真正实现了常态化居家办公。过去几十年,科幻电影对AI的描述大多离不开一个词汇——效率。其背后掩藏的是现实世界对未来生活的终极愿景:生产力工具解放人类。几乎可以确定,每一部科幻片虚拟出来的AI都是在替人类工作,《西部世界》里的服务机器人、《星际穿越》里的塔斯,比比皆是。它映射出现实世界对AI的想象,总是要围绕它最基础的功能——效率跃迁。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从数据化到信息化,科技催生社会进步总是围绕效率跃迁,而效率的跃迁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时代下人们庞大且没被满足的需求。chatGPT引发的这一轮AI浪潮,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席卷全球,技术创新是一方面,更底层的原因其实是社会对生产力工具进化的极度渴望。正如文初我们展示的那样,生产力工具如今在AI的加持下已经开始表现的更科幻,而未来百度网盘结合大模型的升级,也将满足社会对生产力工具的很大渴望。1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心怀知识惠普,拼多多坚守长期主义

知识是公平的,只是受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并不是所有每一个爱读书的人都有机会读到喜欢的书,从阅读中汲取知识和力量。不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商平台不断探索,让更多读者享受海量“平价正版优质”的图书资源,已经成为现实。“8.9元的《灿烂千阳》、12元的《喧哗与躁动》,一杯星巴克的钱,就能实现正版纸质书自由”,今年4月,参加第五季“多多读书月”活动的王泽忍不住感慨道,“简直就是读书人的双11。”当收到包装完好、墨香四溢的书后,他毫无犹豫地将活动安利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其实,很多读者早就尝到了“平价正版书”的甜头。自2021年4月起,拼多多发起知识惠普行动——“多多读书月”,以亿元读书基金补贴经典优质书目,让书友们享受货真价实的福利。在豆瓣、微信群、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发起拼书团、推荐书单、交流购书体验俨然成为一道标准的工序。近年来,国民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纸质书到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套现640亿,刘强东的下一站去哪里?

刘强东又减持了,这次是京东健康。今年4月港交所披露文件显示,刘强东减持京东健康880万股,均价为57.6港元,按此计算套现5.07亿港元。这并不是刘强东首次减持京东健康,去年卸任CEO后曾两次减持京东健康。事实上,距离其上一次大规模套现也只有一年时间而已。2022年6月,当时刘强东宣布从京东隐退,却被媒体拍到同章泽天现身美国。在明州案发生后的三年时间里,刘强东先后卸任了京东物流、京东数科、京东运营、京东世纪贸易等50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董事长或高管职务。有一段时间甚至传闻刘强东彻底套现离场,但后面的强势回归又让谣言无处遁形。作为民营企业家、草根创业成功的代表,操着一口浓厚宿迁方言的刘强东,几乎在公开场合从未回避过自己的出身,但与隔壁那位卖假燕窝自称「农民的儿子」不同,刘强东身上有太多关注度,甚至内部、外部的诸多发言都成了金句:京东有很多高管是骗子,京东忘记了低价的初心,京东要给54万兄弟们发福利。从名义隐退到事实回归,京东美股股价几乎腰斩,这似乎是刘强东不得不回来的理由之一。但刘强东的回归,对京东是好事、对中国经济也是好事,毕竟京东已经创造了54万个工作岗位,未来还要创造100万个工作岗位,中国经济要发展,确实离不开这样实干的企业家。企业家为员工谋福利、为社会创造价值,理应得到赞许和褒奖,但企业家创造的财富最直接的受益人是其自身。尤其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财富迅速积累的行业,new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B站只剩贴片广告一条路可走了?

今年上半年,B站出现了两个比较特殊的节点。一次是3月2日亏损75亿的2022年财报发布,把触底的股价神奇般的拉出一波涨幅;另一次是4月初发生的停更潮,又把股价抬升的势头给按了下去。简单总结就是,B站仍能用增长粉饰亏损进而推高股价,但停更潮让资本瞬间清醒,B站可以没有高增长却不能失去UP主。被停更潮送上风口浪尖的B站,虽说后来给出了合理解释,UP主们也出面澄清,但这并不能阻碍外界对B站命运的探询。两年前,B站创下历史最高股价,之后便一路急转直下,划出一道完美的倒V字曲线。当股价跌跌不休、UP主停更、亏损持续扩大等一连串负面事件叠加后,所有矛盾的核心就指向了一个问题:B站为什么赚不到钱?1积攒而来的停更潮按照UP主的说法,B站是犯了路线错误。2020年以前,B站的标签还是「中国Youtube」,大量的UGC内容撑起B站的长尾流量。彼时优爱腾早已转向长视频多年,B站是唯一有相当体量的UGC平台。假若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B站再通过破圈打开用户群体的天花板,在中等长度UGC视频平台这个赛道是没有竞争对手的,也意味着B站完全可以模仿Youtube的商业模式。但2020年,陈睿给B站制定了一个更加宏伟的计划后,Youtube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梦。B站的计划是:通过精品OGV内容与PUGV互相反哺,形成“OGV引流+PUGV留存”的高效模式,再利用PUGV实现“UP主创作内容-内容吸引粉丝-粉丝激励UP主持续产出内容”的生态闭环。过去五年,B站在游戏、影视、动画等领域疯狂撒钱,仅文娱传媒一个领域的投资数量就高达96起,内容成本也足足涨了5倍,从17亿增至89亿。但是,OGV内容天生就有风险,无论自制还是版权,效果能否达到预期本身就是一件不能确定的事。以号称投资2亿的《三体》动画为例,开播前B站对其的预估播放量是8亿,但截止发稿该片在B站平台的播放量只有5.5亿。在豆瓣上,该片被157492人打出3.8分。再比如自制综艺,过去三年B站出品了29部大会员专享综艺,涉及音乐、访谈、脱口秀、UP主真人秀等众多题材。但上一个爆款还要追溯到2020年的《说唱新世代》,余下的无论播放量还是影响力都没有破圈。B站的“引流+留存”模型理论上很完美,但也仅限于理论上。重金投入的OGV内容的确为B站拉来了新用户,可本质上他们是追随内容而来的“观众”,贡献月活和流量,却不爱互动。而B站原有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内容引流到游戏,这一套流程需要用户建立足够深的社区基础,否则只在平台消费内容,除了大会员和直播,B站想薅羊毛都薅不到。这相当于B站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高价拉来的新用户无法货币化,内容投入又不能说断就断,本应该是一出咬牙坚持的戏码,但B站偏要剑走偏锋,开始对“留存”下手。去年以来,B站多次变更UP主创作激励规则,大量UP主在社交平台反馈收入减少,有UP主称基础创作激励收入减少50%-80%。梳理UP主爆料发现,B站2022年分别于3月和9月进行了两次创作者激励调整,前者降低了激励,后者降低了广告收益。尤其是,B站强化了对三连和互动的依赖性,限制到每个视频需要4%的点赞率,变相提高了UP主获取收入的门槛。UP主“树大师”举例称,此前他在B站十万播放的视频最多拿过1600元,但在改版后,新视频对比同数据的收入降低了40%以上。一位匿名UP主在知乎上指出,相较此前1K播放量/3元的激励,现在已经下降到1k/1元。而据另一位腰部UP主透露,之前一条80W播放量的视频还能有6-7K收入,改完之后降为3K。雪上加霜的是,这两年不但平台的激励越来越难赚,广告商单也在大幅减少。B站的广告商单主要通过花火平台完成,UP主入驻、广告主挑选,花火作为撮合平台抽成。但由于粉丝数量、内容调性、UP主个体差异等原因,B站UP主在商单收入上形成较大的两极差异:头部UP主拿走了大部分收入的同时,尾部UP主的创作热情加剧流失。东吴证券此前估算,B站花火平台收入中头部UP主贡献了约70~80%的收入。这就导致,主要依靠创作激励作为收入的UP主,正在悄无声息的离开B站。表现在财报里,就是月活跃UP主中获得收入的占比从2021年的42.7%下滑至34.2%,获得收入的万粉UP主比例从90%下落至80%。2贴片广告救赎B站?此前我们在《复盘B站:当敌人变成自己》一文中曾提出,B站需要在稳定内容生态根基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内容消费场景以淡化竞争领域的侵略。通俗的说,就是继续在内容层面投入,获取更多的用户。但现实问题却是,短时间内B站已无可能在内容消费场景进行大规模扩张。整个2022年B站消耗掉了106亿的现金储备,截至去年底,B站的现金储备为196亿元。今年1月,B站还进行了一次4.1亿美元的增发,其中3.3亿美元用于回购票面价值总额3.8亿美元的可转债,剩余款项用于补充公司的现金储备。而短期上仍然有一年内到期的66亿贷款,以及87亿长期债务。也就是说,剩下的钱大概只够B站维持1年时间的运营。在无新增有效营收渠道又无法大规模扩充内容消费场景的情况下,B站就将希望寄托在了生态内循环上。2020年以来,B站开始在主站尝试Story
2023年5月16日
其他

量贩零食店,是机会还是泡沫?

疫情期间成长起来的量贩零食店,有两个明显特征:扩张快且区域性很强。华泰证券曾统计过国内代表性的量贩零食店,基本都集中在华中、西南和华东地区。虽然偏安一隅,但扩张速度却令人咋舌。浙商证券统计的四家企业,每家的门店数量都在过去两年完成跨越式增长,尤其零食有鸣,一年内开出千家门店。极快的扩张速度外加强区域性,成功吸引了资本注意。2021年至今,零食很忙、零食优选、爱零食等多家拿到投资,最新的赵一鸣于今年2月完成1.5亿A轮融资,由黑蚁资本领投、良品铺子跟投。与此同时,围绕量贩零食店的讨论也越来越分化:一边认为量贩零食店的生意无法走的更远,原因是劣质低价且毛利低,以及量贩的模式也不算真正的创新;另一边认为零食行业的渠道变革将会诞生新的机会,当前正处于快速扩张的跑马圈地阶段,规模优势会在扩张结束后释放。正反两方的理由都足够充分,一时间分不出上下。这恰好是本文尝试探寻的核心点:量贩零食店,到底是机会还是泡沫?1零食行业:性价比为先的大众生意在讨论量贩零食店之前,先要搞明白零食行业的商业模式。本质上,零食是一个有品类无品牌的行业。大部分零食只配拥有食材名称,没有品牌加持,比如卤蛋、豆干、鸡爪。这就导致零食行业处在一个品类多但格局分散的状态。比如仅风味零食下,就有咸味饼干/小吃、爆米花、坚果炒货等5个二级类目,每个二级类目下又能分出不同的小类别来。类目多消费者选择不集中,就导致格局分散,2021年国内零食公司CR10仅23%,排名第一的玛氏(中国)份额只有3.7%。零食的产品特性决定其天生无需较强的品牌势能,近30年国内零食行业中相对成熟的经销商品牌和白牌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原因在于,一方面零食产品通常规格较小,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试错成本低;另一方面,零食产品繁杂,不仅子品类丰富,且子品类内部单品之间的可替代性也强,消费者对于零食天然拥有不断尝新的心态。不可否认的是零食行业中某一品类的复购或许比较稳定,但基于消费者低试错成本+尝新心态,某一品类内部的单品复购率会较低。除了少数品牌能以“品牌即品类”的心智先占优势换得复购,成功孵化出国民大单品(比如卫龙),从而拥有一定程度的品牌势能外,多数零食品牌往往受制于较低的单品复购率,难有现象级大单品出现,导致零食品牌溢价空间天然有限。在价格与价值匹配的前提下,零食的定价上限边界较低,叠加其品牌弱化效应,消费者对于零食所需花费的预期就低。零食行业的底层逻辑也只能是以合适价格+好品质为切入点,为客群创造性价比。因此,“有品类无品牌”的特点决定了零食只能以性价比为先。以性价比为先,就意味着零食必须做大众生意,核心理念是覆盖更大客群。所以零食行业的增长模型可从客群角度进行分析,即销售额=客单价x消费者数量。按此模型,零食行业的成长逻辑分为以下两个维度:1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押注本地生活,解得了小红书的商业焦虑么?

“老洋房、小马路、绿荫下,来一杯无糖生椰酸奶。”最近,冉冉在小红书上种草了上海法租界的一家酸奶店,正准备打开大众点评找团购套餐时,却突然发现,这篇帖子的左下角居然有团购链接。近日来,多位在上海、广州的小红书用户发现,种草美食时,尤其是咖啡和茶饮,挂着优惠券链接的帖子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不少用户发现,在APP首页输入“小红书团购”,会弹出团购集锦页,可以直接抢购。小红书团购活动页面“小红书终于进入本地生活了,不用再给其他平台做嫁衣!”在职场社区平台脉脉掀起的讨论中,不止一位网友表示小红书不做本地生活是在浪费宝贵的流量。“我在小红书上经常看到一些特别好的餐厅及网红店,很可惜没有一键购买的按钮。”讨论如是说。日前,据媒体报道,小红书计划布局本地生活业务,前期以上海和广州为试点,目前已经有商家在参与团购内测,不久将在全国上线团购功能,届时用户可以直接从笔记详情页的相关链接中购买团购套餐,打通从内容种草到交易的闭环。在流量红利进入瓶颈期的当下,本地生活作为未被完全开发、高频业务的赛道,成为抖音、快手、美团、饿了么这些巨头新的争抢点。坐拥2.6亿月活用户和5000万内容创作者的小红书,此刻强势加码,能否虎口夺食,啃下“本地生活”这块硬骨头?1起个大早,也没赶上晚集从近期的动作来看,小红书或将以餐饮团购为新的切口,从而向本地生活领域扩张。今年4月,小红书已经开设本地生活官方账号“土拨薯”,发布相关内容运营、扶持政策等信息。为招募达人和商家,小红书也在陆续推出相关扶持计划。一方面,小红书陆续推出“探照灯计划”“周末探店计划”等,主要以流量倾斜政策,招募本地美食探店博主。另一方面,小红书发布“食力发店计划”,通过0
2023年5月9日
其他

动力电池陷入“阵痛期”:博弈加剧,未到终局

在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简称“2023上海国际车展”)上,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瑞浦兰钧、捷威动力等动力电池厂商“大秀肌肉”,纷纷将自家最前沿的技术创新成果一一展示在世界级舞台的聚光灯下。比如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欣旺达的闪充电池、蜂巢能源的龙鳞甲电池及L系列短刀电池、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2.0、中创新航的顶流圆柱电池以及瑞浦兰钧的问顶电池等,在续航能力、安全性、充电速度、成本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动力电池厂商越来越“卷”的背后,是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2023年3月,动力电池装车量位列前五名的动力电池厂商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和亿纬锂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4.95%、26.65%、10.28%、4.51%和3.86%。作为对比,在2021年3月,前五名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中创新航和国轩高科,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0.2%、12.5%、10.6%、6.4%和5.0%。通过数据对比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正呈现“白热化”趋势,市场格局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二是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厂商紧追不舍,并对行业霸主宁德时代造成了局部威胁。事实上,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已成为动力电池厂商的普遍共识。现阶段,动力电池行业正处于技术井喷期,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成熟以及规模化商用,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和重组。1动力电池“阵痛”最近几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一路狂飙,使得动力电池厂商获得了空前的关注热度。两个原因让动力电池厂商备受关注:一方面,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走向;另一方面,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占据整车成本的40%至50%,动力电池厂商可以直接左右各家新能源汽车厂商的产品力以及交付情况。不过,眼下的动力电池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阵痛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23年3月,中国动力电池的产量和装车量分别为51.2GWh和27.8GWh,而一季度的产量和装车量分别为130.0GWh和65.9GWh。这意味着现阶段动力电池产量远远高于需求量,形成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而造成动力电池供大于求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势出现了转折。根据乘联会的统计数据,2023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131.3万辆,同比增速为22.4%。作为对比,在2021年一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分别为43.7万辆和107.0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302.9%和146.6%。相较于此前的狂奔状态,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的销量出现了疲软迹象,比如在2023年3月,哪吒汽车的交付量为10087辆,同比下滑16.1%;小鹏汽车的交付量为7002辆,同比下滑54.6%;零跑汽车的交付量为6172辆,同比下滑38.6%。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源于多重因素,但大致指向了两个层面:首先是经历了三年疫情的摧残后,消费者对于宏观环境普遍不再乐观,因而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其次,由于特斯拉接连降价以及“国补”退坡,一部分消费者赶在2022年11月和12月提前锁定订单以享受国家最后的补贴,导致2023年的部分销量被提前透支。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公开表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承受一定的压力,“一方面因为消费的提前释放,另一方面消费信心也需要时间修复。”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势出现转折,一个巨大的难题被掷于动力电池厂商的面前:如果降价,面临的成本压力将会陡增;如果不降价,又会面临库存积压、产能过剩的风险。率先有所行动的是宁德时代。2023年2月,宁德时代推出了一个“锂矿返利”计划,该项计划只面向理想汽车、蔚来、华为、极氪汽车等多家战略客户,核心条款是:未来三年,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元/吨进行结算,与此同时,签署“锂矿返利”计划的厂商需要将约80%的电池采购量承锁定宁德时代。尽管宁德时代董事长兼总经理曾毓群解释“锂矿返利”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稳定与长期战略客户的沟通,但宁德时代实际上是采取了主动降价策略,不过,在打压了竞争对手的同时,也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即“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因此才急于与战略客户绑定产能。针对宁德时代的“锂矿返利”计划,已有部分动力电池厂商进行“反击”。目前,蜂巢能源已推出10%降价计划,亿纬锂能明确表示将在利润上部分让利下游产业链,并且今年在动力电池方面不太追求更高的利润率。此外,国讯高科、欣旺达、孚能科技等也推行了原材料价格联动机制。毋庸置疑的是,接下来,更激烈的竞争会在动力电池厂商之间展开,博弈将进一步加剧。2动力电池之困何以破解?技术创新是破解动力电池行业“阵痛期”的关键。对于新能源汽车厂商而言,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是评估产品力的核心指标,甚至关乎一款车型的销量,但对于动力电池厂商而言,技术创新的意义更为重要,其本质上是一场残酷的生存之战。动力电池厂商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背后,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有利于带来更多的增量市场,而另一方面是最先创造出革命性技术的动力电池厂商,将会在新能源浪潮中占据先机,掌握主动权。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材料创新,比如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固态电池;二是工艺创新,比如通过改变动力电池结构或形态来提升能量密度及安全性。但在材料创新尚未取得突破际,动力电池厂商主要是针对动力电池结构等工艺进行创新,以提高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快充速度以及安全性。比如宁德时代在2023上海国际车展上正式发布了凝聚态电池,其单体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兼具高比能和高安全特点,并可快速实现量产。凝聚态电池聚合了包括超高比能正极、新型负极、隔离膜、工艺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使之既具有优秀的充放电性能,又具备高安全性能。不过,对于凝聚态电池的技术原理,宁德时代释放的信息并不多,根据已给出的信息,是针对超高比能化学材料的电化学反应变化,采用了高动力仿生凝聚态电解质,构建微米级别自适应网状结构,调节链间相互作用力,在增强微观结构稳定性的同时,提高电池动力学性能,提升锂离子运输效率。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表示,“凝聚态电池是开启宁德时代下一轮创新的里程碑。”事实上,不只是宁德时代,欣旺达、蜂巢能源等二线动力电池厂商也已经意识到,想要改变现有的竞争格局,其实只剩下技术创新一条路可走。在2023上海国际车展上,欣旺达发布了全球首款超快充动力电池闪充电池,具备“超快充、欣安全、特耐用”等特点,可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需求,并且只需要10分钟即可将电量从20%充至80%,让充电速度媲美加油速度。蜂巢能源也不遑多让。龙鳞甲电池是蜂巢能源全新一代高安全动力电池系统化解决方案,应用热电分离、空间功能集成设计等技术创新,实现了单体安全和系统安全的全面提升,在电池性能、制造效率和成本上体现出了更高的综合优势。此外,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和中创新航分别展示了4695大圆柱电池、问顶电池和顶流圆柱电池,虽然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但根本目的均在于针对多元化场景探索创新技术并做出差异化,以实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标。3下一代电池何时到来?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循环寿命以及更高的安全性是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的终极方向,而作为终极方向的具象化产物,固态电池被寄予厚望。相较于现有的动力电池,固态电池主要拥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安全性很高,液态电解质热分解温度与隔膜融化温度在160℃以下,而固态电解质热分解温度则超过了500℃,几乎不存在起火的安全隐患;二是能量密度显著提升,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理论值有望突破500Wh/kg;三是循环寿命大大提升,固态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几乎没有锂离子的消耗,能让固态电池的容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尽管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但固态电池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液态电解质含量,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可分为液态、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但由于暂时无法攻克原材料、设备和工艺上的难题,大多数动力电池厂商选择优先研发半固态电池,这不仅符合动力电池厂商对于商业化的追求,同时也更容易实现量产。比如在2023上海国际车展上,捷威动力首次展出了半固态电池。据悉,该半固态电池具有高比能、高安全、兼顾快充及循环性能,单体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25℃循环大于2500次,具备25分钟快充能力等,目前已完成开发验证,具备量产条件。同一时间,卫蓝新能源首席科学家李泓也表示,卫蓝新能源开发的高能量密度的混合固液动力电池今年将在湖州工厂开始大规模生产,目前比能量超过360Wh/kg,安全性明显提升。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虽然看似遥远,但卡位战早已打响。早在2018年,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就开始了对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参与者包括汽车、动力电池和材料领域的23家企业和15所大学。4月20日,韩国工业部表示,韩国政府及其头部动力电池厂商计划在2030年之前共同投资2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38亿元),以开发包括全固态电池在内的先进动力电池技术。此外,在欧洲和美国也均已对全固态电池的发展制定了明确的指标和国家级的规划。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发展全固态电池的意义深远,但其短板和现实问题也很明显,比如充放电效率很低、固态电解质难以轻薄化、原材料成本较高等等。根据一些汽车厂商的量产时间表,全固态电池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时间约为2030年前后:丰田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日产计划在2028年正式投产全固态电池;宝马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应用固态电池的原型车,并于2030年前应用于量产车。有一种观点认为,全固态电池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终极形态,同时也是动力电池行业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和技术制高点,“全固态电池普及之日,就是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之时”。但在下一代动力电池尚未量产之前,一边稳住动力电池业务的基本盘,一边不断探索创新技术,已成为动力电池厂商的共识。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早期红利基本消失殆尽,动力电池厂商已然迎来了需要拼刺刀的时候。解码Decode36kr优质内容创作者、Donews年度优秀自媒体、驱动号年度十佳自媒体王新宇欢迎合作、转载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账号文章可见虎嗅、36kr、钛媒体、界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业邦、创事纪、澎湃新闻、投资界、Donews、网易号、腾讯新闻等平台
2023年5月4日
其他

重估育儿APP价值:信赖场域的精准“留”量

去年4月,根据王小帅电影《左右》改编的电视剧《亲爱的小孩》,意外上了热搜。按理来说,在刑侦和古装剧称霸荧幕的今天,婚姻剧早已没了市场,上一部引发全民热议的婚姻剧可能要追溯到2009年(《蜗居》)。而《亲爱的小孩》走红,大概率是这部剧对家庭关系,尤其是育儿话题的真实刻画,揭开了婚姻童话的面纱,让观众看到了生活的另一个截面。比如在科学育儿与经验式育儿的问题上,女主角和婆婆之间的争议就非常典型。电视剧对育儿理念冲突的刻画,引发了两代人对于育儿方法的深思与探讨。但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根据艾瑞调研,中国家庭育儿现状多人共育占比超80%,其中「妈妈+爸爸+祖辈」的组合占比达到了43.7%,「妈妈+祖辈」为11.6%,「妈妈+爸爸」只有31.2%。当然,电视剧属于人为浓缩不同人家庭生活上的矛盾,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一个角色、一部剧不代表着普世大众。只不过,在新手父母被小宝贝的哭声冲淡了新生命到来的喜悦后,育儿焦虑或多或少都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难题。1戒掉育儿焦虑:亲宝宝的不可替代性脱离电视剧刻画的对立和冲突,现实中的育儿焦虑更多的是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如何高效获取科学适用的育儿知识并解决遇到的育儿难题。在艾瑞的调研中,只有9.3%的家庭聘请了专业育儿人士参与带娃,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住家保姆或者育儿嫂。先抛开不菲的价格,宝爸宝妈可能更在意小孩的安全。所以即便与自己的父母存在育儿理念的差异,宝爸宝妈也放心将小孩交给他们,而非外人。因此,自我学习育儿知识就成了一门必修课。与电视剧的故意刻画不同,现实中超过9成的父母都会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尤其是通过育儿App学习的妈妈,占比高达83.6%。80、90年代生人的父母,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更信赖科学育儿。但做过父母的都知道,涉及小孩身心健康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大到生病,小到吃东西,事无巨细又不敢懈怠。东南亚最大的母婴社区The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滴滴画饼,但自动驾驶的故事已经不性感了

2018年3月20日晚,身为Uber安全员的Vasquez,驾驶着一辆沃尔沃SUV自动驾驶车,行驶到了城市中心区和沙漠区之间的荒凉路段。这条位于亚利桑那州区的路段,之前她跟着测试车已经反复跑了72遍。但就在那一天,一位推着自行车横穿马路的行人被Uber的自动驾驶系统描述错误,最终导致被Vasquez测试的车辆撞出7米远,因伤势过重去世。这次事故中Uber的测试车处于完全自动驾驶模式,导致了世界上第一起自动驾驶汽车致死事故。随后的几年内,迫于压力Uber只能在封闭场地测试自动驾驶。与此同时,诸多自动驾驶公司每年都在公共道路进行数百万公里的测试,渐渐把Uber甩在了身后。2020年,疫情成为压垮Uber自动驾驶的最后一根稻草。盈利能力减弱的Uber开始出售旗下亏损业务,其中就包括自动驾驶。这笔交易最终定格在同年12月8日,作价40亿美金,自动驾驶初创公司Aurora接手。无独有偶,美国另一个网约车平台Lyft也在次年4月,出售了自己的自动驾驶业务,买家是汽车巨头丰田,作价5.5亿美金。与大洋彼岸的网约车巨头先后弃掉自动驾驶业务不同,历经下架、审查、退市等一系列艰难之后的滴滴,仍在坚持。1成绩单时隔1020天,滴滴自动驾驶一口气交出了多张答卷。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拼命高端化的电瓶车,下一个对手是五菱MINI?

得益于中国于80年开始的城镇化运动,人们对经济便捷的两轮代步工具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旺盛需求[1]。到1997年,国内摩托车产量已经突破千万,还保持着10%的增速。而新世纪初迅速铺开的一纸「禁摩令」,将摩托车市场打入冷宫的同时,也将电瓶车推上了舞台。2004年,政策层面再现利好,确认电瓶车为合法非机动车,行业由此进入快车道。到2013年,整个两轮车市场销量已经突破6000万,其中三分之二是电瓶车。但电瓶车是一个有局限性的产品,只能作为短途出行工具,说白了就是可替代性很强。2010年后,虽然中国城镇化率仍保持着稳定增长,但两轮车销量却在2013年达到6000万后开始走低。背后原因正是快速发展的公共交通抑制了两轮车需求。2003-2013年,北上广深公交客运总量翻倍,总人口增加了40%,同时在2009年之后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公共交通与两轮车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跷跷板效应。电瓶车市场因此进入存量竞争。2019年以前,电瓶车是一个产品进步相对缓和、产品同质化相对强的行业。于是就看到,产品微创新或无创新的情况下,厂商很乐意在代言人上砸钱。2014年,雅迪重金签下当红韩星李敏镐;同年爱玛在周杰伦、范冰冰之后,又签下EXO作为代言人;2016年,新日在成龙之后也一口气签下黄晓明和赵丽颖两位代言人。虽然电瓶车行业一手请明星一手拓网点,但最后发现都不如价格战好用。2017年雅迪喊出「所有车型降价30%」口号,虽然致单车均价从上一年的1508元降到1440元,但也以406万的销量超越爱玛成为行业第一。同期也顺利卷死了绝大部分的中小厂商,到2019年国内两轮车企业已从2013年的2000家骤降到110家。2019年,随着新国标落地,面对瞬间而来的1亿辆换车需求,价格战仍然是主旋律。雅迪因预判占据了产能优势,吃到了大部分红利,同期爱玛、新日等扩产节奏偏保守,换车高峰到来后受限于产能(爱玛、新日产能利用率2019年后均在100%水平),短期失去抢夺份额机会。至此,两轮电动车行业到了最后的厮杀关卡,拿下更多份额意味着留在牌桌的几率更大,因为政策红利可能是这个行业最后一次大规模增量了。1规则变了雅迪之后,爱玛、新日就通过IPO/可转债/增发等融资渠道迅速扩产。其中,爱玛2022年产能有望达到1000万辆,2024年达到1900万辆。据新日公告,预计2021-2024年产能为200、370、370、600万辆,即3年3倍的产能释放[2]。两轮电动车的产能建设周期基本在1-2年,当前时点看,2021年起爱玛、新日在产能上的追赶,拼命缩小与雅迪产能上的差距,努力让自己留在牌桌。但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政策过渡红利期几近消退后,竞争核心发生了转移。太平洋证券此前预计,截至2022年新国标替换需求已经完成80%以上,2022-2024年替换量为2500、3000、2500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15%、10%、-7%[3]。换言之,未来市场需求趋于平缓,行业龙头的产能优势逐渐被瓦解。这意味着,电瓶车的核心矛盾已从产能是否充裕,转移到在电池变革和智能化推动下的产品是否创新。这一情况下,核心竞争点就从产能维度转到了产品维度。但2019年以前,电瓶车厂商研发投入普遍较少。以2017年为例,雅迪年研发支出在2亿元以下,其它业内公司多在1亿元以下水平。而企业研发投入意愿不强主要来自两点:1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拼多多炸店,火不了京东百亿补贴

今年以来,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尤其是下沉市场的竞争随着京东百亿补贴的入局,再度打响。在各家电商重拾补贴的背景下,平台上的消费者和商家到底会选谁了?北京商报消息显示,自3月28日起,拼多多平台几十家品牌店先后遭遇大量不明身份人员集中“炸店”,一些品牌店为了自保不得不暂时歇业,以避免进一步损失。3月29日拼多多小二在朋友圈怒斥恶意“炸店”事件,直陈“破坏别人并不会让你变好”。4月3日,拼多多小二再发朋友圈表示,那种把“炸店”原因归咎于平台“仅退款”规则的说法,是用来掩盖“炸店”势力真实意图的拙劣借口,平台绝不屈服于任何网络黑恶势力,并将继续与广大商家一起坚定的站在消费者一边。海峡消费报则评论认为,商家称被“炸店”是新型“二选一”,暗指京东竞争。这样的炸店,真的就能把消费者和商家带到其他平台吗?我们此前和不少电商平台商家以及消费者聊下来的情况看,不论是商家端还是消费者端,都对京东的百亿补贴不看好,感知较弱。1消费者站哪边?拼多多被炸店,整个过程很诡异。4月3日,拼多多小二再次发布朋友圈表示,有组织有预谋的“打砸”行为仍在持续,平台“百亿补贴”的店铺和商品成为攻击的主要目标。那种把“炸店”原因归咎于平台“仅退款”规则的说法,是用来掩盖“炸店”势力真实意图的拙劣借口,平台绝不屈服于任何网络黑恶势力,并将继续与广大商家一起坚定的站在消费者一边。这是继3月29日拼多多小二在朋友圈怒斥恶意“炸店”事件之后的再一次发声。3月28日,拼多多平台上雀巢、惠氏、花王纸尿裤等数十家品牌商店遭遇同样的“爆破”,不得不暂时歇业。3月29日,拼多多小二发朋友圈怒斥,“炸店”行径突破底线,罔顾商业道德,实在闻所未闻,令人发指,并声称平台将坚决与这些猥琐卑鄙、突破底线的行径斗争到底。在流传的《告百万商家的一封信》中,列举了仅退款、佣金扣点、商家投诉都是摆设、商标专利白扯、平台肆意打压价格、内蒙古依然包邮、随意罚款等商家对平台积怨已久的规则,还呼吁,“转发出去,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最终,一批人通过集中下单、闪退单、仅退款等方式,消耗品牌店的广告费、运费险、技术服务费等,造成品牌店的损失。“平台已固定相关证据,将坚决诉诸司法机关。对遭遇“炸店”的品牌店,平台将兜底承担所有损失。此外,平台还将进一步加大品牌店体系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维护好蒸蒸日上的品牌店体系。”拼多多小二在3月29日这样的强硬回应,似乎并未奏效,炸店仍在持续。4月3日,拼多多小二在二次回应中称,“炸店”背后势力到底想干什么?其公开信说“让品牌店退拼多多、回归某某平台”究意何意?并且,平台方表示,“炸店”势力的“网暴行为”已经扩散到了无辜的消费者群体。一些消费者在网络上自主发声的购物体验,也遭到“炸店”势力无差别的谩骂和攻击。回应的最后,拼多多小二表示:“我们充分注意到,平台绝大多数商家一直坚持合规经营,是平台生态的主流、健康力量。平台将与他们一起,继续坚定站位消费者,并绝不屈服于任何网络黑恶势力。”海峡消费报分析,包括老季在内的多位商家均表示,自去年下半年始,“二选一”有死灰复燃之势,只不过这次不是经营二选一,而是价格二选一。据其透露,某家电商巨头提出重拾低价策略后,要求各品牌的价格不得高于其他平台。否则,一经发现,将要求跟价,即,享受相同的最低价,而跟价的成本则由品牌方承担。我们就拼多多「仅退款」等规则和消费者交流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仅退款」这样的功能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很好的,希望继续维持这些对消费者友好的功能,拼多多不要被一些商家挟持。一位消费者甚至表示,「仅退款」多的商家应该反思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是不是有问题,而不是揪着这个规则不放,如果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过硬,不太可能很多人恶意退款,如果不能接受这些规则,这些商家可以不干。看得出,消费者对于「仅退款」这些功能还是很认可,对于炸店这件事,消费者也更多选择站在了和拼多多一起。2商家换京东了吗?消费者这一边对于拼多多的「仅退款」等功能非常认可,商家侧就真的对拼多多怨声载道,都跑到其他平台了吗?毕竟,在用户流量红利不再的大背景之下,商家资源,成为各大电商平台一直以来争抢得最激烈的一块资源。去年刘强东回归京东,尤其是今年强打百亿补贴以来,京东对于商家的饥渴明显显现出来。去年11月,高调回归的刘强东反思称:“京东已经让一些消费者有了越来越贵的印象,这样下去早晚会成为第二个苏宁。”他强调,低价是“1”,品质和服务是“0”,失去了低价优势,其他一切所谓的竞争优势都会归零。“低价是我们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的基础性武器”。今年开年,京东迅速跟进了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玩法。2月21日,京东放出预告,百亿补贴将于3月8日正式上线。不过早于官宣的3月6日,京东就迫不及待地上线了百亿补贴。在京东App首页上,百亿补贴的一级入口被挂在了醒目位置,字体设置比拼多多的更为突出。京东百亿补贴商品的类目包括电脑数码、家用电器、手机通讯、酒水、时尚品、母婴玩具、个护、家装、食品等13个领域。而拼多多百亿补贴则覆盖手机、电脑、大家电、食品、数码、男装、户外等23个品类。在上线百亿补贴24小时后,京东又上新了近百款产品。不过,很多商家并不认可京东的百亿补贴玩法。京东此前为配合百亿补贴上线开放了个人卖家入口,但从目前已上线的京东百亿补贴来看,京东内部还是更青睐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的大商家。京东商家胡帅就告诉我们,由于自己公司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没有报名成功。而对大商家来说,参与百亿补贴也不是一本万利,如果满足京东的招商政策,那么之后的一系列风险就必须自己承担,而且没有退路。首先,对于标品类商家而言,其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原材料涨价。以食品行业为例,2022年因受疫情、全球通胀、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导致食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正常情况下,食品企业可以通过调价来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例如李子园、维他奶、三得利、洽洽食品、涪陵榨菜、尚农食品、欢乐家、四川郫县豆瓣等先后发布调价函,也有企业通过削减折扣、减少渠道费用、提高生产销率等方式来维持经营利润。图源:旺旺、四川郫县豆瓣公司对外公告而从今年来看,食品价格仍有上涨趋势。但对于参与京东百亿补贴的商家而言,资源位上线后不允许调价,等于直接关掉了一个最便捷的调节窗口。其次,对于以生鲜为代表的非标品商家而言,若是参加京东百亿补贴活动,本身就是在赌。以山东羊角蜜甜瓜为例,来自山东的生鲜供应商鲁阳告诉我们,目前山东地区羊角蜜的两大主产区分别为:山东省潍坊市和山东省莘县。但根据往年的经验来看,潍坊市羊角蜜上市时间一般在每年2月底3月初,而莘县则在每年3月中下旬。因此,3月初京东平台售卖的羊角蜜甜瓜为潍坊市的羊角蜜甜瓜。当前产地价格根据品相、大小、甜度的不同,整体价格5-6元/斤左右。若在加上快递、纸箱、包材、损耗、人工、售后等费用,其成本几乎和商家售价持平。而商家之所以还愿意以此价格售卖,还是在赌后续羊角蜜甜瓜大量上市后,其价格下跌后所产生的利润。但若是后续产地因其他因素导致减产,商家有可能就会亏损。并且对中小商家而言,电商思路已经发生改变,参与补贴的主动性没有以往那么高了。胡帅这样形容自己和同行眼中的京东百亿补贴,“以前大家经营电商想的战略性亏损,对于平台的活动也都特别积极。但后来大家越来越明白,前期的亏损后续也很难弥补,又加之三年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冲击,现在很多公司老板对电商团队直接考核利润而非GMV。这也决定了大家有利润就参加平台活动,无利润不管平台宣传的多么天花乱坠,大家看都不看”。而对大品牌方来说,百亿补贴意味着自己复杂的价格体系要经受考验。此前由于当前线上推广成本越发高涨,很多品牌方也逐渐回归到线下。企业内部为保护经销商利益,对电商、直播、终端零售都有着严格的价格规定。尤其是电商平台活动价若是和终端零售价价差过大的话,很多品牌方都不会上线平台活动。从我们聊过的京东商家和其他平台商家看,愿意参与到百亿补贴中的商家并不多,即使参与其中,也多有担忧。至于拼多多被炸店,商家是否会迁移到京东等平台,商家的反馈也比较直接,这些事情对于他们的影响不大,主要还是看平台的玩法是否成熟,流量稳定不稳定,商品的转化和利润如何。来自安徽某家乳制品的经销商刘帅表示,他并不会因为炸店就到别的平台去,因为自己熟悉的平台运营起来很顺当,其他平台很多是看着好,自己去了谁苦谁知道。“在拼多多,百亿补贴是平台拿出真金白银直接补贴,从而实现了商家卖得好,用户得实惠的双赢。而其他平台既要相同的低价,又不亲自补贴,全部由商家承担,品牌方的配合度自然不高。”海峡消费报采访的商家则表示,巨头之间业务上的竞争,才是本次炸店的真正原因。商家不热情,反应到消费者端,就是京东百亿补贴带来的消费增量有限。一位京东快递员告诉我们,没太感受到百亿补贴之后买家买东西变多,最近自己送的快递量并没有明显变化,和之前相差不多。解码Decode36kr优质内容创作者、Donews年度优秀自媒体、驱动号年度十佳自媒体如需合作、转载请联系ID:wangxinyu11011账号文章可见虎嗅、36kr、钛媒体、界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业邦、创事纪、澎湃新闻、投资界、Donews、网易号、腾讯新闻等平台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阿里云没有救世主

4月7日,阿里云宣布自研大模型“通义千问”开始邀请用户测试体验。现阶段该模型主要定向邀请企业用户进行体验测试,用户可通过官网申请,符合条件的用户可参与体验。相较于上月百度发布的“文心一言”,“通义千问”在舆论场上激起的声浪似乎要小许多,毕竟“首个中国版ChatGPT”这个title已经在上月被前者夺走了。不过对阿里云来说,“通义千问”的发布仍然值得上鲜花和掌声,因为阿里云已经有些日子没冒过好消息了。虽然国内市场仍然有身位上的领先,但跟第二梯队玩家的差距正不断缩小,华为和国资云凭借政企市场的猛烈攻势,已经给阿里云造成了显著压力。业绩上的持续压力继而导致了阿里云人事管理上的多次动荡。集团层面先是于2021年推出了“云钉一体”战略,寄希望于通过导流钉钉庞大的B端用户群体,来帮助扭转阿里云的颓势。但“无招”跟原钉钉高管的集体出走创业,也只是换来了屡创新低的营收增速。随后为了弥补政企渠道的短板,阿里云引入了华为系高管蔡英华,但后者上任一个月,阿里云就迎来了原中国区总裁任庚的离职,被媒体称为是“新华为人挤走老华为人”。伴随任庚同期离职的,还有包括郭继军在内的多名高管和中高层骨干。当然,最大的炸弹来自2022年终。在香港机房一次极其严重的宕机事件过后,阿里云时任一号位张建锋被解职,并且接替他的是逍遥子本人。据说张勇还以阿里云总裁的身份单独给下面的员工写了封邮件,其中特别提到,“对云计算而言,稳定和安全是对客户最基本的责任”。然而即便经历了如此频繁和剧烈的组织调整,阿里云似乎仍然没有找到脱困的钥匙:2022年第四季度,阿里云只录得了201.79亿元的收入,同比仅增长3%,创下近年来最低的收入增速。1发展失速,调整失效2022年对于中国的云计算厂商来说,是相当艰难的一年。根据Canalys的报告,国内2022年整体云计算基础设施支出(IaaS+PaaS)仅为303亿美元,市场增速骤然从前三年超过30%的年增长率回落到10%。如果具体到阿里云,虽然其在2022年仍然保持着第一的市场份额,但增速仅有7%,连本就惨淡的行业大盘增速都未达到。(由于阿里的财政年度跟自然年不同步,上述计算已换算成自然年)而且从季度趋势上看,阿里云前两个季度的增速分别为12%和10%,明显优于后续两个季度的4%和3%。这意味着阿里云需要注意,后两个季度更进一步的颓势是否会拉长到2023年。无论如何对于需要讲故事、讲前景、讲诗和远方的新兴业务,这基本到了难以接受的范畴。考虑到字节快手等开始自建云基础设施,同时以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国资云增长迅猛,未来一段时间行业的竞争压力将持续甚至加大。相较于其他云计算厂商,阿里云更值得说到的一点或许是实现了扭亏为盈。去年第四季度阿里云盈利达到了3.5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34亿元大幅增长,这也是阿里云连续九个季度保持盈利。但云计算作为阿里跟国内商业和全球化并列的三大战略,这个利润水平更多只能说是会计上有点指标意义。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是,亚马逊AWS部门去年Q4的运营利润超过50亿美元。其实从相对市场份额看,阿里云虽然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了先发优势,但最近几年市场份额一直在被其他云厂商蚕食。比如根据Canalys的同口径报告,2020年之前阿里云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40%,而在去年已经降到36%。同一时间段,华为云的市场份额则从15%上升到了19%。在感受到业绩压力后,阿里云做了两个方向的战略调整,分别是“云钉一体”和出海。“云钉一体”是阿里巴巴在2020年9月公布的战略,钉钉事业部在这次调整中整体被移入阿里云智能事业群。这个调整一方面是因为阿里云和钉钉都是To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萤石网络,走不出象牙塔

2016年,有着「安防茅」之称的海康威视开始陆续在财报中披露创新业务的业绩状况,有意为后面的分拆上市铺路。到2023年,海康威视的两颗果实落地。一个是不久前提交IPO的海康机器人,另一个是去年年底成功上市的萤石网络。作为分拆出来的子公司,二者起初在供应链体系、营收来源上都非常依赖海康威视。比如萤石在2019年前,生产环节几乎全部委托给海康威视,这才有了招股书里99.57%的采购占比。2021年8月,海康威视对外宣布萤石已从集团拆分完毕,后者着手建立自有供应链体系并即将上市。翻看海康机器人和萤石的招股书,在募资用途那里几乎是一样的模板:稳步搭建研发环节和增强供应链实力,翻译过来就是自建工厂。自建工厂是子公司走出象牙塔的第一步,但在生产环节之外,萤石的办公场所/设备以及使用的办公软件,在上市前仍来自海康威视[1]。所以,仍身处象牙塔的萤石,不止要应对上交所的两轮问询,上市后更要接受来自市场和投资人的检验:到底能不能独立自主?1产品矩阵丰富、毛利高,但这些还不够卷在以大厂为主的智能家居摄像机品牌里,萤石活得像是一个异类。有海康威视输血,萤石在分拆初期就制定了大开大合的产品策略。在众多品牌里,只有萤石做到了「既要还要」:SKU最多,萤石把产品类别做到了60个,相比之下小米为13个,而华为只有4个;价格带最宽,从150元至1000元均有布局。这一些列操作,再加上萤石2019后开始自主生产,导致其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以及行业平均水平(360和Arlo均采用委外加工方式进行生产)[3]。销量上也是碾压同行。2021年,萤石智能家居摄像机出货180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8%[2]。IDC数据显示,2022年Q2萤石出货量份额为28%,高于第二名的小米4个百分点。至此,本应该是一个优质的打新标的,但上市破发也是间接证明了萤石过度依赖单一产品营收的潜在风险。仅智能家居摄像机这一核心产品营收占比就高达69.99%,几近七成。更何况,智能家居摄像机也是一个极度内卷的市场。据艾瑞咨询预计,2025年全球摄像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21亿,中国市场2025年市场规模也有望成长至149亿。但就是百亿规模的市场,也在进行价格战。区别于萤石的采取高端定价策略,其它品牌的主流产品价格基本在300元以下。事实上,即便是主打高端的萤石,过去三年的整体价格也在下降,从2019年的172.39元降到2022年H1的153.21元。这种价格战更像是市场爆发前夜的市场份额争夺,以价换量后面跟着的是成本、销售费用低但毛利率更高的云服务。以萤石为例,2019-2022年H1,萤石云平台服务收入占比从11.05%升至14.96%。但毛利率却维持在75%的高位,智能家居设备整体才30%。从各业务毛利润贡献占比来看,萤石云平台服务以15%左右的占比贡献了30%的毛利润[4]。理论上,萤石的高端定价保障了品牌和毛利率,即便是打价格战也有底气。但撑起营收想象空间的云服务,却不一定是萤石的囊中之物。萤石的云服务主要分为云存储和算法两种,前者贡献了主要收入。只不过云存储属于行业标配,价格也比较透明,无法做出差异化,创收主要看付费率。根据萤石最新公布的数据,截止2022年上半年,萤石云视频应用的月平均付费用户数量为170万,而萤石物联云平台的月活跃用户数近4000万,这意味着活跃用户付费比只有0.425%,甚至不及两年前的0.434%。于是,真正创收就落在了算法识别上。2021年萤石推出算法商店,用户可以根据应用场景自主选择AI算法,主要面向儿童陪伴、老人看护、宠物陪护等场景,包括人脸识别、宠物行为识别、跌倒动作识别、烟火识别等。不过,目前算法也衍生出两种模式。一种是萤石这种云端算法,另一种则是将算法嵌入芯片,实现本地识别。小米2021年发布的智能摄像机AI探索版,就加入了4T算法芯片,支持AI宠物检测和AI人脸识别。换言之,当芯片把AI做成标准化交付,就对摄像头企业形成了降维打击。但其实,在智能家庭摄像机领域,萤石最初也是对别人实施降维打击的一方。2成也渠道,困也渠道背靠海康威视,萤石的渠道资源迅速实现了从0-1的突破。萤石的销售模式分为线上和线下,其中线下为主要销售渠道。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线下销售营收占比达到了71.72%、82.03%、81.21%、82.33%。核心原因是早期沿用了大量海康威视的现有线下经销商,如安防工程商、电脑商铺等。因此,海康威视及其关联方一直是萤石网络的前五大客户之一,且金额占比均排第一,分别为9.10%、17.03%、12.44%、13.44%。在收入端,与海康重合客户带及与海康的关联收入占比一直是萤石的收入大头,从2018-2022H1依次为48%、49%、59%、58%和53%。
2023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