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底栖动物生态纳入长江考核指标 | 科普时间
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水利部4部委联合印发实施《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明确提出2022—2024年在长江流域17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评分细则》按河流、湖泊、水库进行分类评价。其中,河流有10个指标,湖泊有11个指标,底栖动物物种数被纳入河流和湖泊的考核指标之中。底栖动物,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无脊椎动物群,主要包括环节动物(寡毛类、多毛类、蛭类)、软体动物(螺类、蚌类)、节肢动物(水生昆虫、甲壳类)、扁形动物(涡虫)等。底栖动物一直不被人们“看见”。但它们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生物指示器,广泛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水底世界的“无声英雄”,是水生态环境监测的“水下哨兵”。目前,欧美等国均构建了以水生生物为核心的水生态监测评估体系,把水生态评估结果作为推动水生态系统改善的重要依据。水生态专家、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徐栋博士介绍,此前,国内外对于小流域水生态监测拥有成熟经验。但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这个巨型流域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演变规律极为复杂,各地水体面临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千差万别。因此,这个基于巨型流域尺度的水生态监测考核是一个前瞻性的工作,还有待不断探索完善。目前,长江流域共记录底栖动物1000余种,其中中游共记录500余种。它们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态习性千差万别。那么,长江武汉段的底栖动物,有哪些精彩之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永德,向我们讲述了蜉蝣“朝生暮死”、涡虫“返老还童”、鳑鲏与河蚌是“天生一对”等底栖动物的生态故事。蜉蝣“朝生暮死”,演绎“凄美虫生”三巨头EPT物种幼虫蜉蝣石蝇石蛾长江中的水生昆虫类别很多,包括: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蜻蜓目等类群。形象地说,它们主要是蜉蝣、蚊、蜻蜓的幼虫。相较于陆生昆虫,人们对水生昆虫了解较少。但它们中也不乏一些文人雅士诗词称颂的“明星物种”。比如“EPT”,形象地说,它们主要是蜉蝣、石蝇、石蛾的幼虫。古人很早就观察蜉蝣这种小生物。“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道尽了蜉蝣短暂凄美的虫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豪迈中又透着苍茫。蜉蝣是一类古老的昆虫,被认为是活化石之一。其成虫的寿命极短,多数只有数小时或1—2天的存活时间,所以有“朝生暮死”之说。由于对环境的敏感度高,蜉蝣数量可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标尺。蜉蝣与石蝇、石蛾作为三类水生昆虫,对水质污染极敏感且共栖于同一生境,因而特别适合作为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对象。研究人员取其各自目的拉丁名首字母,共同组成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