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之家

其它

“开放日”上的两岸热点,代表们这样回应→

关心台湾关心两岸的朋友们相信大家都很想知道在岛内“去中国化”教育下要怎么用真实的历史重新唤醒年轻人的认知?在岛内抹黑大陆的宣传下要怎么让更多台胞了解真实的大陆?在台青西进大陆的追梦路上要怎么让他们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扎根成长
3月10日 下午 3:13
其他

台声专访 | 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廖志豪:愿两岸同胞携手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廖志豪接受台声杂志社采访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廖志豪围绕两岸交流、建议内容、履职体会等话题接受台声杂志社采访。在两岸交流中,艺术也是一个重要的载体。艺术世家出身,现任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艺术创作处处长的廖志豪深知艺术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作平台,进行了许多美艺术合作项目,比如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方面,与上海市教委合办了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他说,希望能通过自己搭建的平台推动两岸合作项目开展下去,让两岸通过艺术语言交流,达到以文促融、以情促融的效果。除了在大学任职,廖志豪还担任上海市台联副会长,主管文化教育的交流工作。他坦言,这些工作让他更加明确了两岸交流合作的目标重心,也更加明晰了台联工作的意义。廖志豪以“原乡杯”为例,他说,“原乡杯”台胞青少年征文竞赛已经连续举办20届,一代代台胞青少年在这个舞台上讲述成长故事,溯源中华文化,将中华传统与台湾特色交融,让纯真童心与美好憧憬共振。回顾这些孩子的文章,其中的话语让人动容,也让人真切感受到通过“原乡杯”台胞青少年加深了对大陆的了解、增进了他们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这就是台联工作的意义所在。除了文字的交流,还有“舞动青春·唱响未来”中两岸中小学生的才艺表演、夏令营中台湾大学生拍摄分享的精彩短视频等等,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往的方式逐渐多样化。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愿两岸同胞携手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对台工作者也要搭建好两岸交流互动的平台,尽心尽力联谊、服务、团结好台胞。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廖志豪也在用实际行动履行他的职责与使命。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他带来了三份涉台建议,包括进一步完善在大陆执业的台湾律师相关政策、进一步赋能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创新建设、优化台湾医师及专科护理人员资格认定。走访上海近一半的台湾律师,向司法局专家咨询,和台湾律师一起与检察院工作人员讨论建议可行性,只为帮助他们在大陆拥有更多职业发展空间,让这些从事法律职业的台湾青年更好地留下、融入祖国大陆,为两岸融合发展和祖国统一奉献力量。在与创业台青的沟通中,他对上海8个两岸青创基地进行了全覆盖调研,给出了建立台青创就业工作协同体系、提供前置化青创辅导实习服务、探索台青参与民主协商的方式等三个方面9条建议,以期促进两岸青年共同发展,为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作出新贡献……廖志豪的每一份建议背后都少不了他的心血与汗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但我感触更多的是责任重大。”廖志豪表示,通过几天的会议,感受到自己还有很大的工作空间,两岸形势不断变化,要履行好职责,就需要不断倾听台胞心声、不断实地调研。未来也要将眼光扩大到全国范围,持续关注、调研各地区、各领域人民生活与发展。履好职、尽好责,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欢迎各路媒介转载,来源须注明“台胞之家”微信公众号!文/图:赛风编辑:李绘校对:木子、玉麒麟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问答二十大 | 中共反腐“打老虎”,怎么打?

“打老虎”,是指中共反腐抓贪官。中共反腐为什么叫“打老虎”,“打老虎”又有着怎样的严格程序?来源:中国新闻社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委员通道 | 台联界别全国政协委员江尔雄cue到了这两位台胞青年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举行,台联界别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福建省台联会长江尔雄讲述了两位台胞在大陆发展、寻根问祖的故事。江尔雄认为,海峡隔两岸,不阻彩云飞。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用西进大陆的脚步和扎根的信心回应大陆不断出台的惠台政策。他们就像涓涓细流汇聚成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滚滚浪潮,势不可挡。当今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祖国永远是台胞青年坚强的后盾,祖国需要两岸青年来共同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两岸青年要勇担重任、团结友爱、携手打拼。我们热忱欢迎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请戳视频了解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委员通道”后《台声》杂志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主人公陈文成和林彦辰来分享他们的心里话陈文成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台湾省籍教师看到江尔雄委员在两会委员通道上分享我亲历北京冬奥会与这些年在祖国发展的故事时,内心非常激动和自豪,期盼能有更多的台胞青年能像我一样拥有家国情怀,将自身的努力奋斗融入到祖国发展的进程中,相信发展的舞台和机遇会更大也会更广。我与江委员是彰化老乡,私下寒暄时都会叫她“姐”。每次到厦门参加活动,她都会邀请我们几位台青一起见面聚聚,关心和倾听我们在大陆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故事,过程中也会给我们反馈和建议。我对江委员提到保护“两岸家书”刻不容缓深有同感。我彰化老家也有族谱,家人早想找机会回祖籍福建安溪探望陈氏祖庙,可惜因疫情往来不便而暂且搁置了。江委员曾对我说:“族谱是最真实的两岸情感连结,我们应该将这些材料搜集、保存好。我会以提案形式来呼吁两岸同胞,积极参与到“两岸家书”抢救、征集、开发的工作中。”我会积极响应江委员所提,一起努力探寻更多属于两岸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文化。全国台联与各地台联组织是台青在大陆成长成才的一盏明灯,让我们更客观真实地了解大陆的发展和变化;也是我们的引路人,使我们能更快地融入大陆的发展进程中。期许有更多台胞青年通过台联平台来大陆追梦、筑梦和圆梦。林彦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当知道自身故事能通过江尔雄委员的讲述被更多人所熟知,感到非常开心。“根”代表着血脉相连,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团聚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期盼。我坚信有温度的故事最能够感动人心,唤回在外的游子。找寻到大陆的亲人后,我们家几个常住大陆的孩子,对这片土地归属感更强烈了,今年过年也在福建与大陆家人们团聚。寻亲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妹妹沛莹听到其中一位大伯说,他爸爸留下的遗言中有一句是:“我们还有家人在台湾,以后要好好招待他们”时,妹妹不禁潸然泪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爷爷与大陆亲人分隔两地40年,此次寻根的经历,让我们青年台胞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家在台北,我们根在福建,我们的祖国在大陆。这次仅凭半纸族谱就顺利寻找到亲人,全仰仗全国台联、福建省台联、莆田市台联与荔城区台联的积极协助。当时我们周五决定,周六去莆田市,于是马上联系全国台联,希望请他们帮忙寻找在大陆的家人。没想到全国台联工作人员一口答应,热心协调地方台联,让我们到福建后不到一天内就寻找到家人,安排了周六与家人见面,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南宋文学家辛弃疾曾在中秋节时所写道:“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两岸中国人应该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抚平历史创伤。统一之后,台湾永保太平,民众安居乐业,民生福祉会更好,发展空间会更大,更加得安全、更加有尊严。【林彦辰的寻亲故事,点我】欢迎各路媒介转载,来源须注明“台胞之家”微信公众号!文:玉麒麟排版:赛风校对:木子
2022年3月7日
其他

征稿 | 台胞两兄弟“半张纸族谱寻根”背后的故事

。“未来,我会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拼尽全力,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
2021年11月1日
其他

征稿 | 联系台湾同胞的桥梁和纽带 ——回顾全国台联的成立和台湾民情研究

作者介绍乐美真,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局原局长。关于全国台联成立的那些事40年前,全国台联正式成立了。那时,我在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可以说是全国台联筹备成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也是台联成立初期协助领导的联系人。当时的大背景是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这是新时期和平统一事业标志性的开端,它向世界宣告:“统一祖国这样一个关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现在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谁也不能回避,谁也不应回避。”为适应这个形势,中央及时调整了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对台方针政策,并在广泛的范围内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为努力恢复和建立两岸直接联系创造条件。△1980年,邓颖超同志在西花厅与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合影。(左二为乐美真)邓颖超担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后,雷厉风行,在1980年元旦就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会议。她提议,以全国政协的名义发表《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信中说,亲莫过于骨肉,痛莫大于分离,这种状况再也不应继续下去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骨肉情深,台湾大陆,唇齿相依。信中提出了“三通”的主张,指出台湾同胞具有爱国的光荣传统,希望港澳同胞、国外侨胞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大家都做中国统一的促进派。考虑到台盟是历史形成的党派组织,可继续发挥其民主党派的作用。因此,邓颖超倡议建立一个在党的领导下联系在大陆台胞的民众团体,成立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开展各项工作。经中央批准,由当时中央对台小组成员、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童小鹏出面,向台盟中央理事通报了这一决定。全国台联成立后,贯彻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密切联系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配合有关部门按照法律和政策妥善处理,关心和协助定居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返乡探亲、扫墓、访友、定居和进行各项交流。同时,广泛团结联络台湾岛内、港澳和海外的台湾同胞,增进乡亲情谊和台湾人民福祉,协助他们在祖国大陆投资、求学、就业、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简言之,台联就是台胞之家,它的任务就是沟通、联谊、服务、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联系台湾同胞的桥梁和纽带。为筹备成立全国台联,邓颖超、廖承志点名调林丽韫同志来进行工作。根据领导指示,我打电话到全国妇联,找到在廊坊挂职的全国妇联副主席林丽韫,告诉她马上回北京。对台小组让林丽韫同志来台办看有关台湾录像和各种文件,即着手调人、看房、申请经费等,同时联系了各省市的老台胞,经过半年的筹备,于1981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台湾同胞第一次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全国台联第一届理事会。在此前,浙江、福建、北京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省市台联会。那时候,全国台联是在中央对台小组直接领导下工作的,具体由台办直接联系。中央发布了对台九条方针政策后,台联及时创办了《台声》杂志,向广大台胞广泛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邓颖超要求,对台工作要“细水长流”“见缝插针”,对台宣传要讲究方法,要考虑到对方能接受与否。为了尽快恢复两岸的联系,解决台胞在“文革”中因“台湾关系”受到冲击和不公正的待遇,当时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连续开会,并派人到福建、浙江等地走访台属台胞,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和下发了落实政策的文件,清理了一批不合时宜的影响台胞入学、入伍、入党和就业的规定。廖承志强调,要成立台胞的群众组织,要将落实台胞政策作为首要工作。全国台联在林丽韫会长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开拓发展,联系各地积极贯彻关于台胞落实政策的“38号文件”,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为台胞反映意见,保护权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台胞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各种渠道,逐步恢复了与台湾亲属的联系。经过几年的不懈工作,台胞的落实政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部分台胞落实政策后还担任了各省台联和台办的领导。邓颖超满意地说,每年一到开“两会”,台胞台属反映问题的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三年过后,再开会时这样的信几乎没有了。全国台联成立后开展的各项工作全国台联成立后陆续接待了岛内和海外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我记得当时陪同林丽韫会长一起会见了许多重要的台湾客人,有的受到了廖承志的亲自会见。同时全国台联也组团出访,同旅居各国的台胞及同乡会建立了联系,尤其是与岛内统派人士、海外保钓人士、台籍学者专家一起召开研讨会、座谈会,恳谈交流,解疑释惑,扩大了团结范围,促进了对和平统一的认识,探讨了解决国家统一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全国台联的老台胞、老兵也呼吁台湾当局放弃“三不”政策,强烈要求返乡探亲,对打破两岸的人为隔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有一些岛内台胞冲破阻挠,在政策的感召下,毅然回到大陆定居和工作,台联及时请示台办,联系各部门落实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我在办公室经常与台联通话,一起解决各种问题,并不时去看望这些来定居的台胞。汪锋同志从新疆第一书记调任对台小组专职副组长后,抓了台办机构的组织建设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也一直支持和关心台联的工作,在宣传上提出防止“极左”的做法,他曾召集林丽韫及作协的同志研究接待旅美作家来大陆讲学事宜,会见了许多台联接待的客人,并及时帮助解决定居台胞的住房、医疗、工资待遇等问题。随着对台形势的发展,大量事务性的工作提上日程。1983年11月,邓颖超开会指出,由于全国台联是群团组织,不宜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为主领导,而应由中央统战部负责领导。为适应这个局面,中央对台小组办公室决定将与台联联系的具体工作移交统战部,此后,台办虽然不直接联系台联,但仍与台联保持着必要的合作和工作配合,比如台联为培养新人,在中央党校举办专门的台胞干部培训班,我也应邀去讲过课。台联的有关活动仍邀请台办的人员参加。回顾我的对台工作经历从香港工作回到北京后,我奉调到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全国台联作为八个团体之一是政协界别的参加单位,台联界的委员很多也参加了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参加了委员会组织的视察调研访问等活动,同时台联组织的有关活动也邀请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参加,一起协调接待国庆观光的台湾客人,一起参加台湾形势研讨会,与台联多位领导保持密切联系。至今,我仍不忘台联成立初期与林丽韫会长频繁联系工作的场景,也很怀念在台联成立前就认识的郭炤烈,台联成立初期联系过的董克、李辰、郑坚、彭腾云、甘莹、郭平坦、张洽和林钗、徐兆麟、焦万曼等老同志,他们都是为台联创立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台胞,向他们致敬!当然,在福建就熟识且配合默契的老领导张克辉,之后继任台联会长并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也一直与我保持密切联系。我多次与他率领的调查组一起开会调研,一起出访,他和林丽韫同志是我从事对台工作联系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导。我本人长期从事对台的实务工作,处理过许多涉台事件,负责过两岸人员交往和“三通”的促进工作,接触过台湾各阶层人士,参加了两岸民间组织的“金门商谈”。在工作实践中,我也经常思考和总结对台的经验教训,做一些政策研究探讨,参加各部门组织的一些研讨会。关于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在诸多研讨会中,全国台联的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参加了全国台联在北京、桂林、长沙、宁波等地组织的台湾民情研讨并提交了论文。记得2000年我写了《培植中国意识,把握台湾民情的导向》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扭曲的台湾意识和化解之道,提出要把争取台湾民心贯穿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充分照顾和尊重台湾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密切两岸关系,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民心,最大范围地团结台湾各界各阶层民众,广交和深交朋友,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使台湾同胞逐步认同中国统一,我们就应该找回百年来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记忆,在台湾人民中逐步培植中国意识,有重点地对台湾中南部民众进行工作,并对不适应的认识和手段加以检讨,予以改进。台联研究室曾将此文在《台湾民情》上刊发。我在2008年全国台联举办的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上,曾撰文《两岸晴雨三十年,艰辛曲折总向前》,后经过补充修改,《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政协》杂志、澳门《新华澳报》及有关机关通讯上都进行了转载。这篇文章阐述了对台工作“人民观”的意见。文内强调对台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无论用何种方式解决,争取台湾人心是最重要的。从事对台工作的一些思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我们事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系、力量之源。我们一切工作都要以民为本。从台湾工作来讲,就必须重视民心向背问题。“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就是要我们争取人心,做台湾人民艰苦的思想认识工作。而没有一个正确的人民观,不能以民为本,显然是不适应的。对台政策的核心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对台工作思想更强调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强调要以两岸人民的利益为宗旨,立足于争取台湾民心。我们要深刻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人民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凡事要坚持对台人民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解决两岸间的诸问题,能否取得实际成果,还取决于两岸民众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台湾工作的基本点,就是要取信于民、以民为本。我们要深入了解台湾各阶层人民的想法,耐心地与他们恳谈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对台商在大陆投资兴业,要从台胞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台胞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要关心他们在大陆作为中国人的平等政治权利。作任何反应,要考虑台湾民众的接受程度。“台湾意识”并不等于“台独意识”,要把主张“台独”的人与广大台湾民众分开。是非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终究会站在真理一边。我们相信,如果这样做了,台湾人民终会认同中华文化。我们在软实力上的努力,也终会使台湾同胞“点滴在心头”,经过逐步积累,一定会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大陆政治经济民主和社会进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两岸人民日益紧密的联系,台湾同胞会选择自己的两岸观,台湾分裂势力也将渐次失去其赖以鼓动的民意基础。有人说,台湾民意如流水,其实就是说,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各种政治势力的消长,台湾民意也会潜移默化,也会产生某种一时一事的变化。我们要研究,什么是影响台湾民意的客观因素?台湾长期发展的民意导向是什么?统一认同会最终成为台湾的主流意识吗?我们知道,祖国和平统一,取决于国际因素、大陆因素和岛内因素。但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民族的凝聚力,其中加强民族的凝聚力除经济、军事的压倒性发展外,要做大量的群众思想工作。应该看到,对台湾社会消除敌意、统一动力重建到两岸人民建立共识,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认识问题,理解问题都不是短期倾盆大雨可以解决的。认识一个问题,需要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令人信服的事实和理论,需要正反两方面的反复比较。我们要允许认识过程,既要有十分诚心,也要有百倍耐心。这样做,不是枯坐等待,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要做日积月累的耐心细致的工作。还是在这个研讨会上,我还归纳提出了建立两岸“共同论”的思想。强调了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都是属于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4亿多中国人民的。两岸的任何重大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4亿人民共同决定。有人讲,共赢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因此,我们要牢牢建立两岸共同论观点,两岸共同参与、平等协商、共商国是、共缔统一。这既是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也是和合思想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扬。我们要长期深入与台湾各界人士交流,不要只隔岸喊话,要寓理念于各项业务交流中。海峡两岸的同胞是骨肉同胞,“骨肉之亲,析而不殊”。即使暂时分开,也有相同之处。两岸要互动,与文化比较一样,“分殊”的目的是为了“尚同”,“求同”比“立异”更重要。套用钱锺书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两岸间政策比较、彼此沟通、相互交流,都是为了追求“同”。因此,两岸的事,不要一厢情愿。两岸要互利双赢,就要兼顾各方。总之,一要大家共同来做;二要追求“同”的东西,这是对台思想共同论的重要内涵。两岸在默契合作中,可以变俯视为平视,平等相处,同舟共济。操之在我的要赶紧去做;需要对方配合的要推动去做。我们要长期深入地与台湾各界人士进行多重、多维、多元的交流,建立两岸民间社会同行间的密切联系。在两岸经济互补中,要视台湾企业为民族企业,加速两岸资源、产业整合,构建两岸共同市场。在宣传上不要只隔岸喊话,要寓理念于各项业务交流之中。在大陆各项活动中,鼓励台湾同胞积极参与,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有些问题要进行易位思考,在事关其重大利益的事情上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映,找出共同参与的方法,共同承担义务。我回忆过去曾在“寻找两岸的交集”的大题目下,写出系列文章,台湾网站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登载。总起来而言,“人民观”和“共同论”的思想,本质上是相信台湾人民,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做大量的团结工作,要广交深交朋友,邓小平曾讲过:“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朋友相交,贵在彼此诚心,要尊重对方,待之以礼,不强加于人。要提高干部的素质,要形象好、人缘好、富有人格的力量。我参加若干研讨会,包括台湾民情研讨的上述回忆文章已集结成册,有关方面已审核出版了《对台政略思考》一书。应该说,“人民观”和“共同论”的思想,是我对中央政策的理解,也是参加台湾民情研讨的收获。如果各部门能认识一致,长期坚持做下去,会达到“积以时日,成效自见”的效果。全国台联研究室自建立以来,定位台湾民情研究,收集台湾民情各阶层思想动向,积累了大量台湾民情资料,为两岸重大学术研究讨论打下了基础,为对台谋略和对台宣传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我在许多场合都建议,搞对台实务工作的要多思考和进行理论研究;从事研究工作的也要经历一段实务工作,参加调研,广泛接触岛内的朋友和台商台生。两方面互补,使工作更加深入。在今天风云变幻的形势下,我也想在这里表达,贯彻中央对台政策,要有战略自信和定力,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要有巨大耐心。邓颖超曾讲过,不怕时起时伏,“时起”时不要过于乐观,“时伏”时不要没有信心。要做耐心、踏实、艰苦的工作,细水一滴滴将来汇成河,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掀起猛进的水浪。这几十年来,全国台联在几届会长的领导下,接待了大量台胞来大陆访问,开展两岸青少年的交流,举办夏令营、两岸和平小天使的来往,为来大陆的台商、台生服务,组织大陆台籍老兵返乡,开展“两岸一家亲”活动,举办各种研讨会,出版有关书籍和杂志,支持岛内“统派”,举办中秋、新年的联谊活动,出访加强与海外台胞的联系等等,都实践和落实了“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要求,我坚信台联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借此全国台联成立40周年和台联民情研究37年之际,写了上述的一段文字,由于年代较久远,资料缺失和回忆不全的地方,有待以后补充修正。往期推荐
2021年10月25日
其他

征稿 | 台联是台胞温暖的“家”

作者介绍刘星,定居重庆的三代台胞,目前自主创业
2021年10月21日
其他

征稿 | 难忘的故事——纪念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40周年

作者介绍蒋建春,台湾著名抗日领袖蒋渭水的孙女。1983年2月入职全国台联联络部,2000年调至文宣部,2008年2月退休。△1984年,身穿中国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参观团团服的蒋建春看到老干部微信群号召我们为纪念全国台联成立40周年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便开始回顾退休前在全国台联工作的种种,发现有很多难忘的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是生机勃勃的时代,那时有句歌词很有代表性,“我们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1981年12月22日,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毋庸置疑是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全国台联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台湾同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继承和发扬台湾同胞的爱国爱乡光荣传统,责无旁贷全力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努力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奋斗拼搏。破冰之举我很幸运,虽然务农了七年在而立之年才大学毕业,却是在那个意气风发的时代,拿着学士学位于1983年2月入职全国台联联络部。几个月后,1983年8月全国台联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台湾之将来”讨论会。这是一次破冰之举。那时海峡两岸还未“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岛内台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旅游都要绕道,近的绕香港或日本,远的绕到欧洲或美洲,很不方便。有时也是一种危险——被台湾当局查获绕道去了大陆,以后就会限制离开台湾。讨论会上,与会的台湾学者均来自海外,他们中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来祖国大陆。讨论会致开幕词的是中国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大师费孝通先生。他首先表示由衷的高兴,能在北京第一次与台胞学者共同讨论每个中国人都关心的问题——台湾之将来。他还从社会学视角说明为什么与台胞学者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最主要的是出于同根所生、脉脉相通的原因,就是说,影响着我们感情和行为的那一系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都使用着一套来自同一历史根源、唤起共同感情的共同信号体系。”讨论会开得很成功,会后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全体两岸与会专家学者并合影留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台湾之将来”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大师费孝通先生致讨论会开幕辞我是参与讨论会的接待后勤工作,没有机会听到全部专家学者的论述发言。但有一位学者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他讲的是《台湾和国际体育政治》,他预言“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如果没有意外,应是中国大陆选手第一次真正在夏季奥运会上显露身手。”他说得没错,1984年7月28日至8月12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美国洛杉矶参加了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又是一次破冰之举。祖国大陆的体育健儿第一次在夏季奥运会上与来自台湾的同胞选手相聚。为充分利用好洛杉矶奥运会这个难得机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特组了中国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参观团,主要成员是各省市体委主任及体育科研教学专家。全国台联会长林丽韫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任参观团副团长。全国台联派出了一行4人在林丽韫会长的率领下加入该团,赴美开展广泛联络旅美爱国台胞的工作。上海台联名誉会长林朝权为该团团员;时任全国台联秘书丁玉贤任该团秘书;我有幸参与这项任务,任该团翻译。△参加第23届奥运会参观团的全国台联四人组:林丽韫会长(右二)林朝权(左二)丁玉贤(左一)蒋建春(右一
2021年10月18日
其他

征稿 | 最可爱的人,最美的风景

作者介绍林汤安怡,全国台联文宣部宣传处干部。最可爱的人-两岸和平小天使互访交流活动小故事-▼两岸和平小天使互访交流活动自1991年签约以来,已经整整30年,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16届,其中大陆小天使赴台交流访问16次,台湾小天使赴大陆14次。交流年龄段之低,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都是十分少有的。2015年6月,我开始了在全国台联的工作,有幸参与第15届、第16届两岸和平小天使互访交流活动。这两届交流活动都采用了沉浸式互动的深度融合交流方式,让台北和北京、上海的小学生结成对子,分别住进结对伙伴家里,同吃、同玩、同学、同住,不仅使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岸的普通家庭更是因为孩子的牵手,系起了同心结。两届前后时长一个月的活动,让我有了不少感触。虽然媒体有很多对活动情况的报道,但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一些简单的小事。1可
2021年10月14日
其他

征稿 | 从筹备成立全国台联说起

作者介绍曾重郎,男,汉族,1929年2月出生于台湾新竹,是全国台联创始人之一,1981年任全国台联筹备小组成员、临时党组成员。曾任全国台联理事会一至六届理事、三至六届常务理事和第六届副会长,全国台盟总部第二届理事,台盟中央第四、五届评议委员会副主席、台盟中央顾问。同时也是台盟湖北省委员会和湖北省台联创始人,先后担任过台盟湖北省支部第一届主任委员、台盟湖北省名誉主委、湖北省第一至六届会长、第七届名誉会长。到中央党校学习参加全国台联筹建工作1981年初,在邓颖超倡议下,中共中央党校开办党校有史以来第一期台湾省籍干部培训班。当时台湾班学员共25名,来自全国15个省市,学员中何标担任支部书记、董克担任副书记,我担任学习委员。与此同时,根据中央下发的通知,由七人组成的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以下简称全国台联)筹备小组也宣告成立。邓颖超强调成立全国台联是为了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最终水到渠成解决台湾问题;廖承志也强调全国台联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大陆台胞政策。台湾班中的董克和我成为筹备小组成员。筹备期间,中共中央发文任命林丽韫、董克和我三人为全国台联筹备小组临时党组成员。董克时任天津市侨办主任,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还有两位筹备小组成员已调至北京,郑坚是个笔杆子,从福建调来,林钗原是会计师,从黑龙江调来;林丽韫作为筹备小组组长最为繁忙,角色也最为关键。作为居住在祖国大陆的第一代台胞,从中央党校台湾省籍干部培训班开始,我见证了全国台联从筹备到创立,以及此后每一阶段的发展。△2005年10月23日,曾重郎(左二)参加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座谈会“38号文件”给在陆台胞带来希望随着中央贯彻落实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决策,“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成为中央对台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在十年的“左倾”思想路线影响下,有些在大陆台胞长期得不到重用,有些则下放边远地区劳动改造,有些台胞子女也因政治审查不能过关,从而影响升学、就业和入团、入党等问题。1981年,中共中央台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落实居住在祖国大陆台湾同胞政策的指示》(俗称“38号文件”)初稿,拿到中央党校台湾省籍干部培训班学员中征求意见。大家发言踊跃,对文件中党中央明示的“对台湾同胞的政策是一视同仁,并在各方面优先照顾”既激动又满怀希望。这份文件对广大在陆台胞而言,象征着关怀与信任,也预示着在陆台胞迎来新生活的曙光。“38号文件”下发后,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来到中央党校台湾省籍干部培训班座谈、听取意见,学员们对落实台湾同胞政策问题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当时我在发言中说,居住在大陆的台胞有3万多人,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福建,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岛内80%的台湾同胞祖籍就在福建,建议从居住在福建的台胞乡亲中挑选一名担任福建省副省长。我的建议引来大家的笑声,散会后,来自厦门的台胞乡亲朱天顺还说这个建议不易落实。我回道,福建省台胞大有人才,我的建议是认真的。此后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项南同志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后,提拔台胞张克辉任福建省委常委兼统战部长、省政协副主席,我的党校同学林江(翁泽生之子)任福建省台办主任。此后,居住在祖国大陆的第二代台胞汪毅夫担任了两届福建省副省长,后又担任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台胞林文漪亦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北京市副市长。曾任海南省台联会长的王琼英也担任过海南省副省长。至于担任省、市一级政协副主席的台胞乡亲就更多了。随着中共中央“38号文件”下发,各省市都非常重视台胞政策的落实工作。在中央落实政策办公室的领导下,全国台联用了3年时间,先后在25个省市与当地统战部或对台工作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调查组、检查组,进行逐户走访。平反台胞中的冤假错案1028起,纠正错判刑事案件432起,将错误下放农村的407户收回城镇,妥善安置了台湾省籍待业青年3078人,使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政治待遇得到了彻底改变。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籍青年很多因受父辈牵连文化水平偏低,全国台联在落实台胞政策过程中对第二代台胞进行了抢救性培养,这项工作颇具前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也日益显现。1983年9月中旬,经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和中央统战部批准,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以及3所院校同意,委托北师大开设台湾省籍青年哲学专修科,暨南大学开设台湾省籍青年大学预科班,中南民族大学开设高山族青年预科班和干训班。恢复高考后对台湾省籍考生加10至20的优录分。通过这些措施和渠道培养的台湾省籍青年如今已成长为全国台联、台盟中央及各省市台联、台盟的骨干力量,其中有不少第二代台胞出国深造,成为学有所成的人才。在“走出去”中联结同乡情谊1983年2月,全国台联确定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广泛联谊海外台胞乡亲,向他们宣讲祖国大陆的实际情况及大陆对台政策,同时也借助这一思路,了解台胞乡亲的心声。1984年7月,应台湾省民会和日本各地华侨总会邀请,全国台联访日代表团一行12人赴日访问,我作为访问团一员也随行前往。这次出访是全国台联成立后首次组团出访,不少团员在日本见到了离别几十年的亲人。大连的黄启章、云南的林文启,他们在台湾的亲戚赶到日本来与他们相聚,数十年的别离,相聚时拥抱、热泪盈框,说不完的离别情。我二哥曾淇竹,因时任台北市医师公会会长,台当局不准他出境,致使我只能在京都与侨居日本的三哥曾干雄会面。见面时我们俩人紧紧拥抱,眼泪夺框而出,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那次出访,代表团先后赴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奈良、大阪和神户,与当地台胞乡亲促膝交谈,谈家乡、谈友情、谈生活、谈成就,谈旅日台胞和华侨的爱国运动、谈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台湾的未来。交谈时,不少台胞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1984年,曾重郎(右三)随全国台联代表团访日,在驻日大使馆院内合影1987年夏天,应纽约亚美文化协会的邀请,全国台联、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组团在纽约参加文学和环保问题的研讨会,我被任命为团长。那次赴美,在联合国秘书处工作的台师大附中同学钟干知道我与散文家、翻译家钱歌川教授相熟,特意开车接我到他家中,钱歌川及其女儿钱曼娜、女婿肖堉胜(二人均是我在台师大附中的校友),还有作家台静农的女儿台纯懿都聚集在钟干家等待我的到来,热情的寒暄,挤在沙发上合照,说不完的同学情谊,高中黄金年代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结束纽约之行后,我又应邀赴芝加哥参加民主问题研讨会,主持人之一是台湾政治评论员南方朔,岛内的党外人士许信良、苏庆黎也参加了研讨会。负责会务的新竹中学后辈校友问我:“许信良是新竹中学毕业的,你是他学长,是不是见见他。”由于当时民进党主张“台独”,许信良又是民进党党员,碍于身份没能与这位校友相见。此后许信良返台担任民进党主席,主张大陆政策要“大胆西进”,在当时的环境看来无疑是积极的。△1999年,曾重郎在东京崇正公会第33届会员大会上用日语致辞1999年4月,全国台联应日本东京崇正公会邀请参加第33届会员大会,安排我任团长赴日参访。但当时中央规定年满70岁不再安排出国参访活动,而我当时已届满70岁,后来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同志特批,才促成我此次日本之行。当时崇正公会会长邱进福告诉我,会员中80%不会讲普通话,希望我致辞时用日语发言。说实话我有事先准备致辞,但几十年不讲日语,能否讲好确实没把握。发言时我没带讲稿,只想把要讲的话讲清楚。我的脱稿即兴致辞获得了在座台胞乡亲们的掌声,来自岛内的嘉宾也纷纷前来与我敬酒。在日本期间,代表团还先后拜访东京华侨总会、横滨台湾同乡会、冲绳华侨总会、福冈华侨总会的朋友,新老朋友亲切的会见和热烈的交谈时至今日依旧令我印象深刻。△1987年,曾重郎(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1997年,曾重郎(右二)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与老盟员(委员)合影△2002年,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林丽韫与曾重郎等老台胞在湖北省台盟机关合影△2012年12月,曾重郎(左二)参加第九次全国台胞代表会议时,与湖北省台胞代表合影图/文:曾重郎排版:赛风校对:木子、玉麒麟
2021年10月11日
其他

征集令|寻找你我的独家记忆

2021年是全国台联成立40周年40年来全国台联始终坚持服务乡亲的宗旨推动并组织两岸之间的交流交往积极了解和反映台胞乡亲的愿望和诉求努力维护台胞乡亲的福祉和利益加强与全球台胞社团组织的联系与互动团结广大台胞乡亲共同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诚邀作为全国台联发展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的您讲述自己或身边人与全国台联的渊源或者参加相关活动的经历和感悟一起为40岁的全国台联“庆生”欢迎各路媒介转载,来源须注明“台胞之家”微信公众号!文:包包图片制作、编辑:赛风校对:木子、玉麒麟
2021年4月13日
其他

最炫民族风邀你来一起High

你以为“新媒体·新青年·新发展”第六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高峰论坛只有权威行业大咖?只有AI女主播?只有知名媒体平台实习岗位?NO,NO,NO,
2019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