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其他
基金会行业40年 | 王名:重新理解基金会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教授近期接受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CFF)“中国基金会行业发展40年与新征程”专题专访,以下文章源于CFF公众号对专访内容的整理。
2021年10月29日
其他
第三届中国第三次分配高峰论坛成功召开
第三届中国第三次分配高峰论坛成功召开9月30日,第三届中国第三次分配高峰论坛在山东工商学院成功召开。本次论坛以“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为主题,吸引来自政府部门、学界和实务界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40余位专家学者在峰会中交流最新研究成果。论坛开幕式由山东工商学院副校长刘冰主持,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冯建国、烟台市副市长隋子林、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山东工商学院校长杨同毅分别致辞。本次论坛也是继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之后,学界对于共同富裕这一重要时代命题与第三次分配这一基础性制度安排的集中性研究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本次会议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发表了题为《第三次分配:更高维度的财富及分配机制研究》的演讲。王名教授认为,第三次分配超越了财富的归属和权益这一经济问题,它的核心不是财富如何在不同人群之间分配,而是财富升维,即如何超越人类生命有限性以及财富本身的种种局限性,藉由财富向善所表现出的第三次分配是人类进入丰裕社会的一个重大制度创新,它是人类在财富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基础上,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而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通过财富向善的种种实践,逐步展现的更高维度的财富及其分配机制。近年来的财富向善,籍公益慈善之名堪称一路高歌、蓬勃发展,财富向善已成为当下中国第三次分配最直观的实践探索。但与此同时,第三次分配依然存在体制机制的束缚、能力建设的不足、治理结构不完善、公众参与不深入等问题,仍然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超发表了题为《第三次分配语境下的乡村振兴:社会创新的范式探索与行动研究》的讲演,意在结合“乡村振兴”这样一项具体的国家愿景,来实现对第三次分配语境下社会行动机制的理论认知。王超教授将“语境”定义为话语的参与者对所处情景的主观识别,并基于这一定义指出了第三次分配作为一种“语境”的环境系统性意义,以及其具备的构建性和反身性特征。王超教授将其影响归纳为三个层面:其一是价值观,也就是对原有财富分配观念的解构和颠覆;其二是知识储备,包括对财富、社会变革和不同社会角色的理解等;其三是社会区位,包括社会身份的识别与认同、社会资本的获取与转化等。最后,王超教授指出,第三次分配对于乡村振兴这样一种“共创场域”所带来的价值提升应当是多维度、多层次的;而当前学界对于第三次分配的理解还远未进入到功能性的研究层次,其是否可以成为一种具体的制度性安排,依然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态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苗青在题为《放大公益慈善的价值》的讲演中,首先指出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将第三次分配上升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由此也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当前慈善事业的规模和质量还不足以支撑制度安排的宏观想法,慈善事业的总量亟需进一步放大。为此,苗青教授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第一,放大慈善价值:通过专业化赋予慈善价值放大的空间,摆脱慈善组织“左手进,右手出”的单一定位;第二,补齐捐赠短板: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培养感恩和同理心,激发个人捐赠活力:第三,撬动商业向善:在把握创新、合法与可持续三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企业基金会、社会企业、慈善信托,为企业的必然存续提供空间:第四,激励志愿服务:探索适度激励、风险保障及数字管理的合理机制;第五,赋能慈善组织:将赋能置于优先位置,培养慈善组织的管理胜任力、项目影响力和执行公信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高皓在题为《民营企业与第三次分配》的讲演中,结合宏观数据和国内外案例,表达了对民营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独到见解。高皓指出,综合三次分配的数量级来看,无论是与当前初次分配、再分配的规模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相比,当前我国慈善捐赠1500亿左右的规模仍具有10倍左右的增长空间,而民营企业家作为高净值收入人群的主要人群,理应成为第三次分配最要的参与主体。在对国内外的案例回顾中,高皓主任介绍了瑞典的瓦伦堡家族、美国的比尔·盖茨、以及被誉为华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以及其他国内的先行民营企业家在在过去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理念和经验。讲演最后,高皓主任回归到中华文化,指出唯有贴合中华文化才能找到最为适合我国本土的具体制度安排。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家良发表了题为《第三次分配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影响》的讲演,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于第三次分配与商业、政府、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三圈”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上,徐家良教授认为,在坚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的基础上,政府也应当更多的让渡空间,为社会组织提供的能力建设更多的制度环境基础。其次,对于第三次分配对国家治理体系带来的影响,徐家良教授指出,第三次分配的提出为传统的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社会组织,同时也应当将视野进一步拓展到事业单位等主体,从而更好的构筑第三次分配的可持续性。最后,对于“社会组织是否准备好迎接第三次分配”这一问题,徐家良教授认为,在新阶段下社会组织应当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参与姿态,尤其是加强其专业性、区域性、枢纽性、行业性方面的建设。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授黄浩明发表了题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社会组织助力共同富裕》的演讲。黄浩明教授认为,第三次分配受道德、文化和习惯所驱动,其自愿、自主的内在逻辑是其区别于市场和政府的最大特征。基于对基尼系数、家族慈善规模与社会组织数量变化、贡献就业能力等一系列宏观数据对比,黄浩明指出,在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第三次分配主要参与主体的力量依然微弱,社会组织有待发展的现实依然不可忽视。对此,黄浩明教授将社会部门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总结如下:其一,格局意识,其具体表现为定位滞后导致发展缓慢,使命摇摆导致瞻前顾后;其二,创变意识,其具体表现为服务能力难以跟上社会需求,创新理念难与实践机制之间协调困难。最后,黄浩明教授指出,第三次分配的再提出为社会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对其实现机制的探索中,也应当注重对可续发展理念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健在题为《第三次分配的政治经济学》的演讲中通过三个视角对第三次分配进行了独到的理论透视。首先,在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视角下,李健教授引用柯亨提出的“次富裕社会”概念,阐释了我国当前发展阶段下通过非胁迫方式实现分配正义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其次,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下,李健教授指出,我国迄今出台了大量关于交换和消费的制度政策,但却很少以分配为对象,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次国家对第三次分配的重视也体现了在经济制度改革上的重大创新;最后,在研究成果服务于实践的视角下,李健教授将第三次分配相关的命题进一步拆分为行为的主体、客体以及分配的具体机制等方面。另外,围绕上述三个视点,李健教授还通过图示化的方式将思考的结果进行展示,以此呈现出对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相互关系的理解。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教授蓝煜昕发表了《理解第三次分配:从“道德论”到“社会机制”论》的演讲,针对近段时间来第三次分配对企业和先富群体形成的道德压力,提出要从“社会机制”角度理解第三次分配的内涵,从而实现第三次分配动力基础的多样性和实现形态的广泛性。演讲首先回顾了第三次分配的理论渊源,认为厉以宁在90年代最初提出的“第三次分配”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是在当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背景下,提醒我们关注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本质上是一个市场伦理议题。蓝煜昕认为,当前第三次分配首先是中央在“共同富裕”的话语下提出的,其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回应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具体议题,因此更适合将第三次分配界定为一种不同于市场和政府的财富分配机制。蓝煜昕指出,从“社会机制”角度理解第三次分配,有助于我们关注财富从个体流向“共同性”(而不仅仅是“公共性”)的互助慈善、社区慈善等多样态的第三次分配形式,也为企业和富人参与第三次分配提供更多选择。论坛闭幕式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教授蓝煜昕主持,基金会中心网总裁、山东工商学院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院理事长程刚作总结发言并宣布优秀论文名单。
2021年10月7日
其他
跨领域交流建言,促共同富裕道路,清华大学“第三次分配”研讨会举行
6月15日,由民政部和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三次分配”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理事长、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到会讲话,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与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理事、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副院长邓国胜在会上进行分享。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理事长、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司长贾晓九,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慈善社工司副司长臧宝瑞,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理事、慈善社工司一级巡视员李波等出席研讨会。王爱文理事长在讲话中提到,在公益慈善领域,清华见事早、行动快、力度大,牵头举办世界公益慈善论坛,设立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召开“第三次分配”主题研讨,都反映了学校对国家公益慈善事业的高度重视。同时,王爱文理事长指出了第三次分配研究需要关注的三个要点和民政部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四个方面。王名院长分享了对“第三次分配”的持续思考和研究设想,并介绍了其团队就“第三次分配”开展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计划通过田野调查探索“第三次分配”的内在基因、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以及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作用形态等。他期望这一研究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也希望贡献更具建设性的政策建议。邓国胜教授对慈善事业的重要地位、发展瓶颈以及政策工具选择进行了阐述,并表示为破除瓶颈,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进行短期刺激,实施慈善信托的减免税政策,同时积极引导和动员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另一方面进行长期刺激,以政策激励慈善组织重视个人捐赠,更加积极开展慈善教育和慈善文化的培育,还要充分运用培训、等级评估等政策工具,为慈善组织技术赋能,提高捐赠的透明度和捐赠资金的使用效率。以下为文章原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第三次分配正在成为建设更有优势的分配制度、开创中国特色公益慈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战略指引和政策抓手。6月15日,由民政部和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三次分配”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多个院系和公益慈善领域的近20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聚焦“第三次分配”,进行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旨在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为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和制度体系完善建言献策。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爱文到会讲话,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司长贾晓九,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慈善社工司副司长臧宝瑞、一级巡视员李波等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斌主持。
2021年6月17日
其他
陈梦苗|“公益”与“慈善”辨析:一个文献评述
al.,2003;Phaholyothin,2017),指的是“基督之爱”(李芳,2008:16;吕鑫,2016;周真真;2018),实际是指对苦难群体的救助过程(Scott,
其他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一强化平台建设。依托统一战线优势,建立民营企业基金会协同行动平台,推动民营企业基金会横向联合、纵向发展,实现基金会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的匹配性、互补性、针对性、关联性和有效性。
2018年4月24日
其他
刘大钧委员、王名委员联名提案:设立一级学科推广国学教育
在现今的学科体系中,国学整体内容被割裂到各个学科,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不利于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设立国学一级学科,确立其在学科体系中的正当身份。
2016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