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雳和学生们

其他

青少年期真的是冒险行为的高峰期吗?

摄影师:王新月青少年期真的是冒险行为的高峰期吗?高婷、雷雳由于青少年大脑发展过程中神经发育的不平衡性,青少年往往具有高度的感觉寻求倾向。此外,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希望脱离父母,渴望独立和自主。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青春期通常被认为是冒险行为的高发期。然而,青少年期真的是冒险行为的高发期吗?研究者Willoughbya等(2021)梳理了北美的数据,回答了这一问题,让我们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首先,研究者提出青春期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是冒险行为的高发期,可能是因为以往大多数研究将青少年期的年龄段界定为11-25岁,将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混为一谈。事实上,成年早期是一个身份探索的(即探索职业、自我反思、发展亲密关系)、不稳定的(例如爱情和工作的不稳定)的过渡时期,其发展背景和发展任务和青少年期不同,冒险行为的发生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冒险行为,区分青少年期(11-18)和成年早期(19-29)是非常重要的。其次,研究者通过分析以往北美研究的数据发现,对于当代青少年,青少年期并不是大多数冒险行为高涨的时期,成年早期似乎是多个领域冒险行为最普遍的年龄段。在健康和安全领域,性传播疾病、危险驾驶、意外受伤的风险的发生率都在成年早期达到高峰。在赌博和投资领域,尽管网络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未成年赌博的机会,但数据显示青少年赌博的发生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在物质滥用领域,过度饮酒、吸食大麻、吸食电子烟或卷烟的高发期均集中在成年早期。在犯罪活动领域,尽管犯罪行为在青少年期有所增长,但只有与网络有关的恐吓违法行为和盗窃等财产犯罪行为在青少年期出现了高峰,而杀人等暴力犯罪和打架斗殴等攻击行为的高峰则出现在成年早期。最后,研究者分析了冒险行为的历史趋势,发现1970年到1990年,许多形式的冒险行为的确是在青少年期达到了顶峰,与成年早期没有区别。因此,青少年期是一个高度冒险的时期的观点很有可能受到了早期传统观点的影响,然而这是非常片面的。具体而言,由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当今社会和谐稳定,出生率下降,子女数量大大减少,父母更为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因此,在父母视野之外的冒险行为只有在青少年高中毕业时才有机会增加,高度冒险的高发期也相应地从“过去的高中”转移到了“现今的大学”。此外,研究者强调年龄只是代表发展过程,探究冒险行为年龄差异的深层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认为年龄是冒险行为的主要原因,人们就无法进行干预以减少冒险行为,这未免过于悲观。事实上,有多种社会背景因素(如生育率下降、预期寿命增加、大流行病)、社会学因素(如社会纽带、机会)和心理因素(自我控制、寻求感觉)与年龄以及冒险行为共变,探究这些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对年龄效应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年龄与从事冒险的机会分开讨论。成年早期个体参与更多的冒险行为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更多从事冒险行为的机会。观察年龄和机会对冒险行为的独特和互动的解释,可能有助于回答成年早期的个体为什么参与更多的冒险行为。资料来源:Willoughby,
2023年1月9日
其他

游戏化为何能够大行其道?

https://doi.org/10.1016/j.chb.2021.106963
2023年1月5日
其他

青少年也会有积极的冒险行为吗?

https://doi.org/10.1016/j.dr.2021.100984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什么样的依恋会导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

摄影师:林宛儿什么样的依恋会导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高婷、雷雳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微信、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网络社交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来进行社交互动,然而在这其中,存在着那么一群人,深陷其中且无法自拔,问题性地使用社交媒体。人们出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用户的“依恋”类型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依恋会导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呢?研究者Musettie等人(2022)梳理以往研究,从依恋的一般和情景模型分别回答了这一问题,让我们看到不同类型的依恋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一、依恋的一般模型依恋的一般模型认为,依恋是特质性的,在人的一生中是相对稳定的,与关系背景无关,在所有重要关系中都呈现出一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在这一模型框架下,研究者分析了不同依恋风格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总体而言,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往往会使用社交媒体来加强其稳固的线下关系,从而满足他们对亲密和自主的需要,但较少会出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而不安全型依恋(主要包括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个体则较多出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行为,使用社交媒体成为了他们应对关系不安全感的一种不正常的方式。二、依恋的情景模型依恋的情景模型认为,依恋相关的现象是关系特定的,一个人在与多个重要他人互动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依恋。在这一模型框架下,研究者分别分析了父母、同伴、伴侣依恋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其中,父母、同伴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群体,而伴侣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年人群体。首先,对父母存在安全依恋(包括感受到较高水平的关怀、信任以及良好的沟通等)的青少年,往往较少出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而对父母存在不安全依恋(包括感知到母亲过度控制、父母疏远、对父母的高度分离焦虑等)的青少年,则更有可能问题性地使用社交媒体。其次,对同伴存在安全依恋(如具有良好的同伴关系等)的青少年往往较少出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而不安全性依恋(如感知到同伴疏远等)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与同伴的良好沟通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突显性和情绪调节特征正相关,这说明青少年可能将社交媒体视作维持同伴紧密联系的一种社交工具,从而高度参与社交媒体上的社交活动,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成瘾。因此,对于青少年而言,区分社交媒体使用的高度参与和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对伴侣存在焦虑依恋的成年人往往会出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即在亲密关系中感到不安全的人倾向于问题性地使用社交媒体来缓解他们的焦虑。而对伴侣的依恋回避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则更为复杂。具体而言,依恋回避包括疏离型和恐惧型。疏离型回避的个体独来独往,与人关系淡漠,对于依恋关系及亲密关系的需要不是很强烈,不太可能出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而恐惧型回避的个体内心深处渴望建立一段亲密关系,但又害怕被抛弃,社交媒体成为他们发展和维持关系,并且能够保持安全距离的主要社交工具,因而可能出现较多的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资料来源:Musetti,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自我同情者会更幸福吗?

摄影师:雷雳自我同情者会更幸福吗?曾攀、雷雳自我同情是指个体在面对困境时,对自我持有的一种积极态度。具体而言,它指的是,接纳自己而不是严苛地自我批评,将艰难困苦视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经历,以及对自己的痛苦既不回避也不沉湎其中。有研究表明,高自我同情者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但是自我同情通过何种机制作用于个体的幸福感尚不明确。以博士研究生曾攀为第一作者的中国人民大学雷雳教授团队,以148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该研究发现:1.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哪种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学好外语?

摄影师:戴书婷哪种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学好外语?丁慧敏、雷雳人格特质是一种能使人的行为倾向表现出一种持久性、稳定性、一致性的心理结构。部分研究者关注到了人格特质与第二语言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些研究发现,某些人格特质可以增强语言学习,而其它研究则表明某些人格特质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围绕这一问题,研究者Chen等(2022)对人格特质与第二语言学习成就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元分析,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该元分析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从1980年至2020年,在进行筛选后,共纳入31篇文章。结果发现:开放性和尽责性与第二语言成就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外向性和宜人性与第二语言成就具有中等相关性;神经质与第二语言成就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作者进一步讨论了不同人格特质与第二语言学习成就之间可能存在的调节变量:1.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沉迷手机与社交焦虑,谁“搞定”谁?

摄影师:龙杰沉迷手机与社交焦虑,谁“搞定”谁?魏新益、雷雳手机提供了许多非面对面的间接沟通渠道,这种特点可能会特别吸引有社交焦虑问题的人。问题性手机使用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或行为症状,如难以控制手机使用、因为离开手机感到焦虑以及通过使用手机逃避现实。由于青春期是发展社交焦虑和问题性手机使用问题的高风险时期,以博士生魏新益为第一作者的中国人民大学雷雳教授团队,通过追踪研究考察了是否青少年的社交焦虑会增加问题性手机使用,或者完全相反。由于之前大多数研究的数据包含了许多非问题性手机使用者,该研究区分了问题性手机用户和非问题性手机用户。该研究发现:1.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父母粗暴对孩子,孩子会问人生何意义?

https://doi.org/10.1177/08862605221099495拓展链接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可以改善早产儿大脑发育吗?父母的心理控制为什么不利于孩子发展?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外化行为问题与低学业成就:谁决定谁?

认知能力是低学业成就和外化行为问题最一致的前因变量,且认知能力在预测学业成就时效应量更大。3.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儿时受虐待,上网易被欺?

https://doi.org/10.1016/j.chiabu.2022.105888拓展链接如何防止网络欺凌?保护孩子免受网络欺凌的5种方法压力生活事件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关系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无形帮助是否比有形帮助更有益?

摄影师:张国华无形帮助是否比有形帮助更有益?陈莹、雷雳当个人面临困难或要求苛刻的环境时,关系伙伴的帮助尤其重要。但提供直接可见并被接受者视为帮助的社会支持(即有形帮助)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相比之下,无形的支持是间接提供的,这样接受者就不会把这种行为理解为帮助,从而可以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那无形帮助是否一定比有形帮助更有益呢?研究者Weisberg和
2022年9月7日
其他

使用社交媒体会影响学习吗?

摄影师:周浩使用社交媒体会影响学习吗?田达廷、雷雳在当下的网络空间中,脸书、推特和照片墙等在线社交软件正变得愈加流行,社交网站活动与其他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及其影响是当今社会科学家、媒体和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在教育领域,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学校和学生们的普遍关注。来自德国科布伦茨-兰道大学的科研团队对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使用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当前最为人们接受的概念模型是时间平移假说和多任务处理假说。从时间平移的角度看,在社交网络上花费的时间本应发生更理想的行为(如学习或体育活动),因此社交网络会减少获取知识所花费的时间,从而损害学习成绩。多任务处理理论认为,在学习的同时进行社交网站使用会降低学习的有效性,查看消息、看新闻和交流等行为可能分散了注意力,降低了可用于当前主要工作的记忆容量。研究将社交媒体使用分为一般性使用、多任务情境使用和学术目的三种使用情况。分析表明,一般性的社交媒体的频繁使用与学业成绩显著负相关,多任务情境的社交媒体使用与学业成绩之间也存在小但是显著负相关的平均效应,而用于学术目的的社交媒体使用与学业成绩显示显著的正向效应。该研究还验证了社交媒体使用与学习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学习时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使用社交媒体并不会导致学习时间的减少,学习时间并不是社交媒体导致学业成绩降低的原因,由此也推翻了时间平移假说。该研究表明,当前学者们对于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的解读还存在其他无法解释的空间。作者认为,屈服于媒体欲望是日常生活中自我控制失败的常见表现,这种自我控制失败也常常表现为拖延症,并可以解释学习和准备学校考试的有效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成绩。另外,夜间进行的社交媒体活动与学业成绩的负相关程度更高,这可能意味着睡眠质量和时间可能是社交媒体活动与学业成绩的联系。资料来源:https://doi.org/10.1007/s10648-017-9430-6拓展链接社交媒体为何能对人们产生影响?社交媒体到底如何影响个人幸福感?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流连于社交媒体就会导致幸福感降低吗?

摄影师:赵莉流连于社交媒体就会导致幸福感降低吗?高婷、雷雳当代青少年以及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数字时代,是众多社交媒体的活跃用户。社交媒体给他们带来社交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挑战,人们不禁开始担忧社交媒体使用的不良影响,一些研究者也证实了社交媒体使用对幸福感有损害作用。那么,社交媒体使用一定会降低幸福感嘛?是否有哪些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可以提升幸福感?研究者Yang等人(2021)梳理以往研究,对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进行分类,回答了这一问题。一、互动使用和定向交流互动使用和定向交流是指针对特定交流伙伴的社交媒体互动,如发微信、评论朋友圈和点赞等,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对于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短信交流与较低的抑郁、更积极的情绪以及压力减轻均相关。此外,在数字时代,朋友圈较少得到评论或点赞是人际关系被忽视的标志,这会削弱个体的自尊,存在的意义以及积极情绪,并增加个体孤独感。因此,在社交媒体上收到点赞、评论以及积极的反馈均有助于青少年提高自尊、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在互动使用和幸福感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个体归属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幸福就会受到损害,满足归属需求则需要个体经常与支持和关心的同伴保持联系,而社交媒体恰恰为这种社交联系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提高社会支持水平,进而促进个体幸福感。
2022年8月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数字化办公的阴暗面有哪些?

107118.拓展链接如何优化你的办公桌?在办公室受欺负怎么办?
2022年8月1日
其他

短期的正念训练可能不会导致大脑结构性的变化

摄影师:王艳短期的正念训练可能不会导致大脑结构性的变化威斯康星麦迪逊/文张轩、王静、金玥含、赵悦之、郑可欣、赵钰漩、爱德力、张建一、葛帅军、黄江月、高弋纯、邵骏迪、鲁嘉任、罗培骜、黄谛阳、金梦扬、周裕智、苏仪、龙虹宇、陈宝玲、周嵩傲、赵彩婷、韦露露、吴忠隆、董英杰、王京怡、马宇杰、雷雳
2022年7月18日
其他

某种人格也许会保护不断衰老的大脑

摄影师:雷雳某种人格也许会保护不断衰老的大脑艾米•诺顿/文郑可欣、王静、张亭玉、张轩、刘筱、张建一、黄谛阳、任尧杰、龙星伊、王京怡、邱远、黄诗贻、赵彩婷、吴子言、许铭、吴芳霓、葛帅军、郑泽平、鲁嘉任、王钦元、马宇杰、龙虹宇、王利丽、杨舒宁、王云舟、邵骏迪、孙瑜萌、陈宝玲、爱德力、朱洋逸、黄江月、赵钰漩、杨清华、苏仪、付圣锦、董英杰、赵悦之、侯赵慧颖、吴忠隆、张心圆、叶子溱、雷雳译一项测试了近2000名老人的研究发现:那些“勤奋认真”程度更高、有组织、自律、高效的人,出现轻度认知障碍的可能性更低。轻度认知障碍指的是有时可能出现在老年痴呆之前的记忆和其他思维能力上不明显的疾病。另一方面,高神经质的老年人倾向于焦虑、情绪化、对压力很敏感。与低神经质的人相比,他们产生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更高。专家认为,人格很重要,因为它影响到与健康相关的选择,比如锻炼、吸烟等,也影响到对更广泛的态度,包括是否相信自己能做出积极改变。芝加哥西北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这项研究的领导者Tomiko
2022年6月13日
其他

成为时间管理高手的进阶之路

Brady(2021)总结了一套理论框架,认为时间管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因此,我们可能需要在不同阶段做出不同努力或者改善某一个阶段。一、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网络游戏成瘾者会认同其游戏虚拟化身吗?

摄影师:尹立鹏网络游戏成瘾者会认同其游戏虚拟化身吗?高婷、雷雳虚拟化身是网络游戏玩家在游戏中的视觉形象,也是实现与虚拟世界其他玩家互动的方式。诸如魔兽世界、最终幻想等大型网络游戏均需要玩家建立一个虚拟游戏化身进行游戏,这也吸引了众多网络游戏玩家。在这些游戏玩家中,存在着那么一群过度使用且无法控制其网络游戏时间的成瘾玩家,其社会心理功能均受到严重损害。那么,网络游戏成瘾者与其游戏虚拟化身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研究者Szolin等人(2022)梳理以往研究回答了这一问题。一、网络游戏成瘾者对虚拟化身的认同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以及应该自我。根据自我差异理论的观点,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时,个体往往会感到痛苦,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实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致状态。这在网络游戏世界中的表现便是:具有低自尊或其他类似社会心理功能障碍的个体,往往会尝试在网络游戏中创建一个与理想自我一致的虚拟化身,虚拟化身便是其接近理想自我以及逃避现实自我不足的最佳方式。那么,为了减少理想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带来的痛苦,个体会强烈认同那些与理想自我相似的虚拟化身,实现其对自我的满足状态。个体将投入更多时间在网络游戏当中并强烈认同该虚拟化身,维持这种降低了的理想和现实自我的差异,这进而导致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发展和维持。简而言之,网络游戏成瘾者会构建一个与理想自我一致的虚拟化身,并强烈认同其虚拟化身,认为这便是真实的自我。这一点在磁功能成像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即游戏世界的虚拟自我化身比其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在大脑角回区域获得了更大激活,而这一脑区正是自我认同的功能区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对虚拟化身的认同并不取决于化身的感知相似性,即无论虚拟化身的外观是否与现实相似,虚拟化身认同都会存在,强烈认同虚拟化身都与更高的游戏成瘾风险相联系。二、网络游戏成瘾玩家对虚拟化身的情感研究者还发现,网络游戏成瘾者往往会对其游戏虚拟化身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非常微妙和多方面的。具体而言,网络游戏成瘾玩家会对他们的虚拟化身产生更大程度的羞耻和自豪感。一方面,由于网络游戏成瘾玩家花大量时间培养和磨练其游戏虚拟角色,并在游戏世界中获胜,这帮助他们获得了目标实现的替代性成功体验,强烈自豪感油然而生。另一方面,虽然虚拟化身成为实现理想自我的工具,但也时刻提醒玩家其在现实世界中自我的不足,以及其依赖虚拟世界来实现理想自我的行为,羞耻感也因此常常伴随着网络游戏成瘾玩家。三、虚拟化身对网络游戏成瘾玩家的影响在网络游戏世界中,虚拟化身特点同样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到用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这便是虚拟化身引发的普罗透斯效应。具体而言,网络游戏成瘾玩家对虚拟化身的认同会导致自我概念的破坏以及对虚拟化身特征的同化,虚拟化身在游戏之中以及游戏之外均影响着用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综上所述,网络游戏成瘾玩家与其游戏虚拟化身存在着双向关系,即成瘾玩家会根据其理想自我创建虚拟化身并强烈认同该化身,而虚拟化身也会反过来影响成瘾玩家的认知、行为。随着两者联系越来越紧密,虚拟化身很有可能成为影响成瘾玩家的支配性力量。资料来源:Szolin,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遭受父母心理控制的青少年更容易在网上欺负他人

https://doi.org/10.1177/0886260520978185拓展链接父母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呢?为什么老大要欺负弟弟妹妹?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心情好的时候更容易受骗?

306–313.拓展链接我们容易轻信他人吗?来自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证据人真的容易上当受骗吗?
2022年4月24日
其他

愤怒比悲伤更有害于老年人的健康

美国心理协会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愤怒可能比悲伤更有害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愤怒可能会加剧炎症,而炎症往往与心脏病、关节炎、癌症等慢性疾病有关。该研究的第一作者Meaghan
2022年4月17日
其他

人们为何在网络空间中展现真实的自己?

https://doi.org/10.1080/0144929X.2019.1685596拓展链接自拍可能会丑化你眼中的自己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多重社交、存档可查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人们是如何使用媒体来应对压力的?

1210-1234.如何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数字压力?智能手机时代的四种数字压力
2022年4月4日
其他

笑声可以揭示你所属的文化群体吗?

资料来源: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11/211115165434.htm
2022年2月28日
其他

每天吃高浓黑巧,心情会变得更好

资料来源:http://www.sci-news.com/medicine/dark-chocolate-mood-10390.html
2022年2月23日
其他

社交媒体使用对爱情的影响:双刃剑效应

摄影师:吴静社交媒体使用对爱情的影响:双刃剑效应魏新益、雷雳
2022年2月21日
其他

"做你喜欢的事"可能会引发大辞职

Jaffe在她的书《工作不会爱你》中指出,爱你的工作其实是一个坏主意,因为这是(自我)剥削的秘诀。《大西洋月刊》的一位撰稿人Derek
2022年2月18日
其他

穿校服就能培养好孩子吗?

尽管许多家长和老师认为穿校服可以影响学生的行为或者出勤率,但一项新的全国性研究结果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Early
2022年2月11日
其他

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摄影师:雷雳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格伦·盖赫/文戴书婷、雷雳译
2022年2月7日
其他

被父母接纳的青少年很少在网上欺负人

Violence,该研究的作者包括耿靖宇、雷雳、王伟、李彪、聂佳、谢笑春、王兴超、王鹏程。
2022年1月24日
其他

在网络中,利他主义者并不总是受欢迎的

性别在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与网络受欺负之间起调节作用,即:相比于女性青少年,男性的网络利他行为更容易增加其遭受网络欺负的可能。4.
2022年1月17日
其他

社交媒体为何能对人们产生影响?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122414-033608
2022年1月14日
其他

如何克服社交媒体创伤倾泄?

摄影师:宋艺如何克服社交媒体创伤倾泄?创伤倾泄可能危害你的友谊和心理健康怕没啦·汝得立旗/文高婷、雷雳译
2022年1月3日
其他

青少年同伴经历不良更容易导致情绪失控吗?

1-23.https://doi.org/10.1007/s10567-020-00337-x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狗也喜欢看电视吗?

摄影师:周浩狗也喜欢看电视吗?杰奎琳·博伊德/文戴书婷、雷雳译
2021年12月27日
其他

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油画里的女子都很“丰腴”?

一些其它的跨文化研究也侧面证实了这一点,一项“跨60种文化”的研究表明,丰满的女性在食物供应不可靠的社会中被认为是有吸引力的。同时,那些感到饥饿或贫穷的男性比饱腹或富有的男性更喜欢体重较重的女性。
2021年12月24日
其他

如何防止网络欺凌?保护孩子免受网络欺凌的5种方法

资料来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he-therapist-mommy/202111/how-prevent-cyberbullying
2021年12月22日
其他

多吃点蘑菇,抑郁远离我?

在这项研究之前,很少有研究探讨食用菌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并且大多数都是少于100名参与者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强调了食用蘑菇作为一种减少抑郁症和预防其他疾病的方法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重要性。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攻击亲密伴侣的人是否大脑已属另类?

摄影师:李洋攻击亲密伴侣的人是否大脑已属另类?戴书婷、雷雳译篇首语:为什么人们要伤害他们声称爱的人?这个问题促使研究者发现了很多关于亲密伴侣攻击的心理学和社会学预测因素和后果,但对神经生物学原因的理解仍不完整。
2021年12月8日
其他

热衷于朋友圈谈论身材的人后来咋样了?

近年来,外貌焦虑、身体不满意越来越普遍,在年轻人群体中尤其明显。日常生活中,人们就会时不时地谈起自己的身材外貌等。研究者将这种关于身体外貌的人际互动称为“身体谈论”(body
2021年12月3日
其他

网络分心时代,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专注?

Willingham指出,“大脑最顽固、最执着的一个方面在于,当人同时做两件事时,往往两件事都做不好,还不如专心做一件。”正因为如此,人们发现多任务处理其实是对时间的不良利用。
2021年12月1日
其他

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情况?

摄影师:黎欢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情况?高婷、雷雳随着社会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使用最为广泛且最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技术之一。据估计,目前手机活跃订阅数量已超过了世界总人口。智能手机为人类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当个体难以控制地过度使用智能手机时,便出现了问题性手机使用这一问题,这也进而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功能。那么,人们不禁好奇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原因、后果究竟是什么?可以采用的应对策略又有哪些呢?研究者Busch和McCarthy(2021)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回答了这些问题。一、人们为什么问题性使用手机?首先,就自我控制而言,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人往往会对手机信号做出即时反应,进而形成习惯性依赖,具体表现为手机使用频率增加以及反复查看手机。其次,就情绪健康而言,那些焦虑、抑郁、孤独以及经历过童年忽视以及心理虐待的人,往往将智能手机视为分散以及缓解负面情绪的途径,因而过度投入到手机交流以及手机娱乐活动当中。最后,自卑、社交焦虑、害羞以及外倾性和神经质的人,为满足社会关系需求同样会出现问题性手机使用。此外,智能手机的速度快、便捷性、易得性等技术特征同样是导致问题性手机使用的重要因素。二、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后果有哪些?第一,问题性手机使用会导致使用者出现情绪以及身体健康问题,具体而言,过度使用手机的人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睡眠质量差、高血压等身体问题。此外,问题性手机使用的人同样会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出现诸如时间管理不足、网络过度消费以及出现幻想的手机铃声等问题。第二,问题性手机使用会导致使用者出现专业表现方面的问题。对于青少年而言,问题性手机使用会导致其学业表现较差,成年人则会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工作效率低下,遇到较多工作问题,且感知到较大的工作负荷。第三,在社会关系方面,问题性手机使用会导致科技-家庭冲突、亲子疏离、同伴不信任以及较差的亲密关系。三、哪些策略可以用来干预问题性手机使用?干预问题性手机使用的策略可以分为信息强化、能力强化以及行为强化三类。其一,信息强化策略是指传递及强调问题性手机使用危害性的信息,包括直接警告、观看纪录片、开设公共活动、开展针对儿童和父母的教育课程等具体措施。其二,能力强化策略分为工具策略以及干预策略,旨在帮助个体提高自我约束、理性管理等能力。工具策略指设计工具菜单警告用户及父母手机使用或特定app的潜在危害,提前知悉危害性可以帮助个体理性使用手机。干预策略则包括开展各项社交技能培训、放松训练以及提高情商、应对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方案。其三,行为策略指使用外部措施直接限制个体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包括有意设计以及监管政策等。有意设计指在一定时间后将APP或手机完全关闭。监管策略则是指国家设立政策限制手机使用,我国《未成年保护法》中的“不满16周岁不得开通网络直播”“未经允许手机不能带入课堂”等措施正属于这一类别。
2021年11月29日
其他

寻找爱?年轻人在约会时饮酒量增加

摄影师:宋艺寻找爱?年轻人在约会时饮酒量增加开那·麻利姿/文黎欢、雷雳译一项新研究表明,当年轻人寻求随意的约会时,喝酒很可能随之而来。与此同时,那些恋爱关系已经确定的人可能会少喝。这项研究在两年内每月发送问卷,调查了西雅图地区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的700多人。该研究使用的样本并不局限于在校大学生。“年轻人在社交关系方面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每月的数据都确实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细微差别,并根据社交情况看到酒精使用的变化。研究作者詹妮弗·杜珂沃丝(Jennifer
2021年11月22日
其他

“夜猫子”比早起的人发更多消极推文

资料来源:http://www.sci-news.com/othersciences/psychology/twitter-emotions-09702.html
2021年11月3日
其他

加个“中场休息”,会有更好记忆

资料来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07/210729122037.htm
2021年10月20日
其他

想到咖啡,就有精神

资料来源:http://www.sci-news.com/othersciences/psychology/coffee-cues-arousal-07044.html
2021年10月10日
其他

目标越现实,幸福感越高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制定现实目标的人的幸福感可能更高。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of
2021年9月26日
其他

中小学老师低头看手机有啥后果?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1.08.070
2021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