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聚焦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柳锋波:建议挖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涵
河南日报农村版讯: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资源众多,内涵丰富,涉及的空间范围较大,具体反映在流域九省区,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内涵与特色,这使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面临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柳锋波表示: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和边界范围缺乏统一认定,从根文化视角看,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都可称作“黄河文化”。长期以来,学界更注重广义的黄河文化研究,对狭义的黄河文化,尤其是移民文化、灾难文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相关的展示展览也较少。此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个具体的实践,从权属的角度看,应从空间上明确建设的边界。由于目前缺少明确的范围界定,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重点不突出,各地项目建设存在盲目性。柳锋波认为:黄河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及开发利用不足,黄河沿线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但缺乏系统梳理和有效利用,高质量开发利用的手段较为单一;遗产活化传承与沿线旅游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文化旅游品牌效应和经济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对周边区域发展的带动不够,缺乏能起到支撑作用的标识性重大文旅项目。部分地区只注重古代黄河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对近现代和新时代的黄河文化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的挖掘。柳锋波表示,同类型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各地在挖掘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相同类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局限于某一区域,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合作机制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相关景区景点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高。为此,柳锋波建议,从狭义视角挖掘黄河特色文化,狭义的黄河文化是指沿黄人民在利用和改造黄河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黄河环境特色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制度、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主要包括黄河治理文化、交通和商业文化、移民文化、艺术文化、灾难文化,以及饮食文化。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黄河治理成果,一是黄泛区治理。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黄泛区的复兴工作。黄泛区农垦人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铸造了黄泛区的辉煌,也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资源;二是兰考治沙体现的焦裕禄精神;三是黄河滩区治理过程中的移民文化和脱贫攻坚精神;四是展示黄河岁岁安澜的堤岸休闲文化;五是黄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文化。总结提炼若干核心的黄河文化符号,沿黄各省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要依托这些文化,确立一批黄河历史文化符号,建成若干标志性文化景观,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就是要将这些文化符号串联起来,彰显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脉相传。对黄河流域重要文化遗址进行开发建设,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公布了“十四五”时期145处大遗址名单。应根据不同的保护需要,将沿黄遗址建成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区等,使更多人群走近遗址,了解早期黄河文明,在保护中传承黄河文化。在洛阳打造国家级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黄河文化主地标是黄河文化的重要代表性符号。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和早期中国的都城,儒学、道学、佛学等均起源于河洛地区,在我国5000年文明史中,大约近三分之一的时期,洛阳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不但确定了夏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而且使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更为突出。因此,建议在洛阳打造一个能够充分体现“民族根”“中华源”“黄河魂”等基本元素的国家级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3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