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文旅

其他

【荐读】云南普米族羊头琴学艺

“羊头琴,来自一个神秘部落的法器。供奉在神圣火塘三角旁,由智者掌管。神话与史诗由乐师们在琴上弹奏出来,薪火相传。”——《羊头琴王》筛选木料、阴干,最后将一整块木头打磨塑形雕刻,蒙羊皮,挂以四弦,锯末飞舞之间,成就了普米族传统民族乐器——羊头琴。普米族人弹着羊头琴载歌载舞普米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是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一带的游牧部落,后来跟着蒙古大军迁徙至云南、四川一带,直到1960年才正名为普米族。普米族崇拜羊,羊是孝是善亦是吉祥,普米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中,“给羊子”就是最重要的仪式:族人仙逝之时,羊亦是逝者魂归故里的指路者。族人说:普米族家家户户从小培养孩子的孝道,羊头是普米族人生活中很重要的符号。学完手艺跟传承人合影跟着“去远乡学手艺”项目云南线领队进入兰坪河西乡联合村,羊头琴传承人杨文锦老师的家里,已是黄昏时分。“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一路上泥泞颠簸,车子在大山的红土地上留下一串长长深深的胎印,山间的村落渐渐清晰,就在这深山里,雾气环绕,袅袅炊烟起。普米族人聚居的山区杨老师很小的时候便从父辈那里耳濡目染了羊头琴的制作和弹奏直至今天,他也是当下兰坪普米族唯一一个懂得如何制作羊头琴的手艺人。杨老师是极度热爱羊头琴的,他收过学徒,希望传承羊头琴手艺,可是学徒大多向往山外的蓝天白云,手艺学的一知半解,工艺残次,还是应了那句话:“羊头琴的市场太小了。”。杨老师现在是村里的父母官,每天为村里的大小事务奔波劳累,但是他放不下羊头琴,于是在自家院子旁修了一座二层小楼,房间里陈列着打造羊头琴的木头、工具、半成品、其它普米族乐器,土风计划的活动照片,这是他的博物馆,他希望给以后来的客人看看,他们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所作出的努力。杨老师的博物馆羊头琴是由琴头、琴棒、琴杆、琴弦、琴箱、琴马、琴枕、琴钮几部分组成,制作工艺颇为复杂,从筛选木料到挂四弦,备料到制作完成历时需要半年之久,而在材料准备就绪的前提下,单制作琴身而言,就连杨老师这样的老师傅至少也需要一个礼拜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把羊头琴,品质差一点的几百块,而雕刻精良又悠扬悦耳的要上千块,物有所值,唯有亲历了羊头琴的制作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羊头琴与手艺人的匠艺与匠心。制作羊头琴的原材料杨老师教授羊头琴制作杨老师亲自示范羊头琴制作文化,从来就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并且通过各种表现形式传达出来,比如雕刻艺术,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古老的传统技艺之一发展沿袭至今。杨老师告诉我们:“以往羊头琴上的花纹装饰极其简单,随着经济发展、工具种类多样、雕刻技艺的提高以及受众的喜好,现在羊头琴琴身的雕刻图案丰富了许多。”,杨老师将四弦琴改造成羊头琴,配以琴箱多样的图案,正是希望通过雕刻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着普米族族人的人文与宗教。羊头琴箱上的雕刻艺术精美的羊头雕刻艺术一般琴箱背面多以雕刻祭三脚的图案,三脚在普米族语言中称为“神抓”,也就是火塘,置放在正方中央位置,代表家中祖先,不可亵渎。羊头琴上的三脚图案,采用镂空雕刻的方式装饰于琴箱,是普米族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尊重。在琴箱周边也有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雕饰图案,这些图案进行图腾化设计,有的图案来源于普米族的舞蹈和乐器,有的图案的设计灵感取自普米族传统服饰的花纹,有的是象征着美好爱情的情人树,有的图案代表“日月星辰”。杨老师说,普米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与交流,族人们创作了一套简单的记事符号,篆刻在木料之上以防止拿错或偷窃之事,而如今,这些被族人们用来记事的带着“占有”性质的符号,也被雕刻在羊头琴之上,它并不仅只是表达一种占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让外族人更加深入的了解羊头琴,了解普米族。普米族人的生活本文转自风子红的头条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来源:普米族微信公众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2017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