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进展

其他

最新!《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2)​》正式发布

近日,《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2)》正式上线发布,并首次发布《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2)》英文版目录Top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最新统计!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公布,哪些高校表现抢眼?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代表着我国科研创新的实力和水平。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越来越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中“苏醒”。那么,高校在本届中国专利奖获奖方面的表现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据高校科技进展统计,在本届中国专利奖中,共有73所高校116个项目预获奖。其中,高校获中国专利金奖预获奖项目5项,中国专利银奖预获奖项目6项,中国专利优秀奖预获奖项目105项。具体来看,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重磅!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公示

4月1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本届共评选出中国专利金奖预获奖项目30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预获奖项目10项,中国专利银奖预获奖项目60项,中国外观设计银奖预获奖项目1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预获奖项目792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预获奖项目52项。公示期为2022年4月15日至4月21日。△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教育部发布202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工作常见问答

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指导高校更好的开展奖励提名工作,对常见的政策问题进行解答如下。一、政策导向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精神,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潜心研究、静心笃志、力戒浮躁,我部不鼓励重复报奖,不鼓励高校出台与科技奖励直接挂钩的激励政策。请提名者按照政策要求切实承担起提名、答辩、异议答复等责任,确认候选项目/候选人符合提名条件,做好本年度提名工作。被提名项目完成人和青年奖候选人应自觉遵守《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有关规定,如实向提名者说明是否符合提名条件并保证所提供的有关材料真实有效。二、关于提名制度1.2022年度教育部奖三大奖是否限额提名?答: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提名本校各类研究成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所属地方高等学校的各类研究成果不限额,但提名单位须对提名成果严格把关,重视提名成果质量,控制提名数量。2.青年奖提名书是否可以包含涉密内容?答:可以。如包含涉密内容,需采用线下申报方式,与专用项目采用同样申报渠道。3.对正在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技术内容的限制(《通知》提名项目(人选)的基本条件第5条)的理解。答:(1)2022年5月31日(含)前已被提名或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在授奖决定公布前均视为正在申报(未通过形式审查的除外)。(2)已获得或正在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的项目技术内容(包括主要知识产权,如论文、专利等),不得用于提名2022年度教育部奖三大奖,可以用于提名青年奖。同一项目技术内容同时申报教育部三大奖和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的取消其教育部奖获奖资格。(3)正在申报省部级科技奖励的项目第一完成人不能作为同一年度教育部奖三大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已获得或正在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人物类奖的候选人不能作为同一年度教育部奖青年奖候选人。(4)本文上述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不包括社会力量设奖和中国专利奖。4.外国人是否可以作为教育部奖的完成人?答:教育部奖自然奖试点允许外籍专家作为完成人,发明奖、进步奖、青年奖暂未放开。具体要求详见《手册》关于外国人作为自然科学奖候选人的补充说明。5.教育部奖三大奖的项目完成人,是否可以作为同一年度教育部青年奖候选人?答:可以。6.2022年度青年奖的年龄限制40周岁是指候选人是1982年1月1日(含)后出生的吗?答:是的。7.外企是否可以作为完成单位?答:可以,但须是在中国注册的企业。8.三大奖的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是否需要一一对应?答:不需要,应按实际贡献大小分别排序。9.自然奖的代表性论文与代表性引文是否需要一一对应?答:不需要,但是5篇代表性引文不能超出“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所列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的范围,建议按被引代表性论文(专著)的顺序排列,引用内容在附件中明确标识。10.通用项目是否需要提前做成果登记?答:不需要。11.教育部奖是否可以提名进步奖(科普类)?答:不能,根据《办法》,已经取消进步奖(科普类)。三、关于专家提名12.专家必须了解哪些重要事项?答:(1)提名三大奖的专家同一年度不可以作为三大奖完成人,提名青年奖的专家同一年度可以作为三大奖完成人。(2)提名专家应在本人熟悉学科领域范围内进行提名,责任专家应在本人从事学科专业(二级学科)内提名。(3)提名专家每人每年度只能提名一项三大奖项目或一名青年奖候选人。“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长提名青年科学奖候选人不影响作为提名专家提名三大奖项目或青年奖候选人。(4)提名专家联合提名时,同一申报项目的所有主要完成单位或候选人所在单位的提名专家不得超过1人。(5)提名专家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岁(1952年1月1日(含)后出生)。13.“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长提名青年科学奖候选人是否要求与校长研究领域相同?答:不一定,但必须熟悉候选人情况。14.提名院士必须在高校工作吗?答:不一定,但必须熟悉候选项目(候选人)情况。15.专家提名申请通过后,项目发生变化怎么办?答:项目提名申请通过后,对于主动撤销提名、提名专家调整等重大情况,须由责任专家通过电邮形式向科技司告知备案。对于项目名称非实质性的微调,以系统实际填写的为准,不需备案。四、关于提名书16.教育部奖自然奖和青年奖提名书对论文的要求是什么?答:根据《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最高600万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2022年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据了解,该重大研究计划面向智能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对共融机器人的需求,重点开展共融机器人结构、感知与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取得源头创新成果提供科学支撑。△
2022年4月8日
其他

教育部发布通知!202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开始提名

4月6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提名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提名工作启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是奖励在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等学校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单位。奖项设立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青年科学奖四大奖项。★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名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教科信厅函〔2022〕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按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教技〔2019〕3号,以下简称《办法》)要求,现将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名要求(一)提名方式1.单位提名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的各类研究成果,由学校直接提名;地方高等学校的各类研究成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提名。请各提名单位对提名成果严格把关,重视提名成果质量,控制提名数量。2.专家或组织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3人联合提名1项所熟悉专业的研究成果或1名青年科学奖人选;“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各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管辖的有关学会(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力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华医学会)可提名1名青年科学奖人选。专用项目是指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除专用项目外的其他项目均为通用项目。提名专用项目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保密资格,专用项目只接受单位提名,不接受专家提名。(二)提名项目(人选)的基本条件提名项目(人选)必须符合《办法》的有关要求,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提名项目第一完成单位是国内高校。2.提名自然科学奖项目提供的代表性论文(专著)应当于2019年12月31日前公开发表,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应当于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整体技术应用。3.列入国家或省部级计划、基金支持的项目,应当在项目整体验收通过后提名。4.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作为一个提名项目的完成人。5.已获得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的项目技术内容,不得提名2022年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6.专用项目的相关内容应当在提名前已定密,并需提供相应的定密文件。二、提名程序(一)提名号发放1.单位提名项目的提名号和校验码由所在学校发放。各学校可通过管理员账号和密码(沿用2020年度发放的账号和密码)登录教育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管理信息系统,网址:https://jybkjgl.moe.edu.cn/kjpj,系统开放时间为工作日8:00—20:00,节假日8:00—18:00),在线生成提名号和校验码。管理员账号和密码重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请联系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地方高等学校请联系所属省级教育行政部门。2.专家或组织提名前,请责任提名专家或组织于2022年4月15日前通过本人电子邮件或组织单位邮箱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申请表见附件4、5),电邮及附件标题为“专家(组织)提名申请表-奖种-提名专家姓名(或组织名称)”。多名专家联合提名还需同时抄送其他提名专家。教育部将在收到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提名要求后发送提名号和校验码。(二)提名书填写提名书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的主要依据,请提名单位、提名专家或组织按照《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工作手册》(附件1)要求,如实、准确、完整填写,并对所有完成人(青年科学奖候选人)的政治立场、师德学风、教书育人等情况进行评价。通用项目提名单位、提名专家或组织可于2022年4月15日起凭提名号和校验码登录管理信息系统,按要求在线填写、提交和提名。专用项目参照提名书模板(可从管理信息系统下载)、按照保密规定填写和提名。专用项目需按要求于2022年4月15日前至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进行成果登记。(三)提名公示通用项目按照《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工作手册》要求通过书面进行公示并上传公示情况,专用项目按保密规定通过内部渠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并以书面形式报送公示情况。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三、材料报送请提名单位、提名专家或组织按规定做好提名材料的审核、报送工作。(一)电子版材料报送通用项目电子版提名材料直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报送,截止时间为2022年5月24日17:00。专用项目电子版提名材料,由提名单位统一刻录在1张光盘上,随纸质材料按保密要求报送。(二)纸质材料报送提名单位须以公函正式报送提名材料。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提名材料直接报送,地方高校提名材料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统一报送。提名专家或组织可直接报送提名材料。截止时间为2022年5月31日。提名材料包括:提名函1份,内容包括提名项目公示情况及结果,提名项目数量和汇总表(附件2、3);通用项目纸质提名书2套(含1套原件,主件、附件一并装订成册);专用项目纸质提名书10套(含1套原件,主件、附件一并装订成册);如有回避要求,回避专家申请表1份(附件6,选填)。四、联系方式联系单位: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一)通用项目联系人:焦伟、陈源、邹晖联系电话:010-66096865、66096358邮箱:kjjl@moe.edu.cn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南楼415室邮编:100816(二)专用项目联系人:岳源、何立芳联系电话:010-66097374、66097841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南楼411室邮编:100816附件:1.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工作手册(只发电子版)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项目汇总表(通用项目)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项目汇总表(专用项目)4.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申请表(专家提名)5.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申请表(组织提名)6.回避专家申请表教育部办公厅2022年3月23日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附件来源
2022年4月6日
其他

重磅!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重大改革

3月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2年“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评审机制试点工作图解。来源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重磅!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组织申报

近日,多所高校官网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名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组织开展2022年度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工作。部分高校网站截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据了解,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设立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青年科学奖4个奖种,奖项实行提名制,每年提名、评审一次。对于提名项目(人选),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提名项目第一完成单位是国内高校;二是提名自然科学奖项目提供的代表性论文(专著)应当于2019年12月31日前公开发表,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应当于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整体技术应用;三是列入国家或省部级计划、基金支持的项目,应当在项目整体验收通过后提名;四是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作为一个提名项目的完成人;五是已获得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的项目技术内容,不得提名2022年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六是专用项目的相关内容应当在提名前已定密,并需提供相应的定密文件。在项目填报与材料报送方面,通用项目提名单位、提名专家或组织可于2022年4月15日起凭提名号和校验码登录管理信息系统,按要求在线填写、提交和提名。专用项目需按要求于2022年4月15日前至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进行成果登记。电子版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22年5月24日,纸质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22年5月31日。整理
2022年3月30日
其他

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和地球科学部专项项目,申请工作启动!

“科学传播类”项目申请人应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核心成员或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成员,主要参与者中应包括来自中学/小学教育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以上信息必须在申请书中明确说明。6.
2022年3月28日
其他

重磅!教育部公布2022年部门预算

万元。教育支出(类)普通教育(款)高中教育(项,2050204,只包含教育部直属高校有财政户头的附属中学),2022年预算数为
2022年3月25日
其他

教育部等三部门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教育部组织开展2022年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

为确保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高校实验室有序运行,保障广大师生人身安全和校园稳定,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近日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本年度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正式启动。△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北京大学: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跨越转化“死亡之谷”

重磅!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问答手册》☆
2022年3月1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教育部科信司: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部署,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教育部加强政策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奔着最紧急、最急迫的问题去,加快原始创新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支撑。深入实施“珠峰计划”,原创成果不断涌现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建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汇聚着全国6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有着雄厚的创新基础和巨大的创新潜能。作为创新的源头活水,基础研究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意义。为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进一步激发和释放高校基础研究潜力,教育部于2018年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该计划围绕科学前沿和重大需求,加快前沿科学中心的布局和建设,支持高校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建成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持续产出“从0到1”的原创成果。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高校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涌现。2018年,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发现了大脑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全新的交互方式及其在调节抑郁症中的作用,提出基于大脑“反奖赏中心”的抑郁症新机制,为抗抑郁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2020年,清华大学量子信息前沿科学中心成功研制出国际上第一台实用化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完成了全部设计功能和长时间稳定性检测,实现了10公里光纤链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电话。2021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教育部继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在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启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组织高校稳步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任务,围绕设施组建研究中心,积极争取承担“十四五”新项目。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集成攻关成效显著近年来,教育部深入实施“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五年攻关行动”,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引导高校转变科研组织模式,着力汇聚高水平人才,力争在更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练就更多独门绝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教育部立足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和已有技术积累,聚焦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领域和战略方向,统筹考虑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既瞄准当前国家战略急需,加快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努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又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强对重大技术方向的研判和布局,加快提升高校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关键领域“制高点”。目前,围绕关键领域,已布局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对这些平台加强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强化高校与行业领军企业、高水平研究机构协同,要求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主动“揭榜挂帅”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推动高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利用清华大学原创技术建设的全球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业化核电站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已实现首次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海底采矿车“开拓一号”成功完成1300米深海试验,全海深无人作业潜水艇“思源号”完成第一阶段海试,标志着深海重载作业装备研发向工程化、智能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山东大学初步攻克了大尺寸碳化硅单晶结晶质量、晶型控制、衬底加工等系列难题,实现国内大尺寸碳化硅技术突破;复旦大学研制的亿门级FPGA芯片,成功规模化应用于北斗等重大工程。坚持服务战略需要,展现高校责任担当教育部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倾斜,支持推动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开展科技攻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教育系统发挥人才科技和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针对核酸、抗原、抗体等不同检测对象,选择多种技术路线开展应急攻关。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8所高校研制出43款检测试剂盒,其中获国内认证16款、国外认证41款,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厦门大学鼻喷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四川大学重组蛋白疫苗已在海外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复旦大学mRNA疫苗已提交临床申请;清华大学联合企业共同研发的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批上市的抗新冠肺炎特效药。在完成科研攻关任务的同时,也布局一批种质创新、病原微生物等长期跟踪研究项目。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组织召开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座谈会

重磅!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问答手册》☆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2022两会丨关于高校科技,15位大学书记校长有这样的心愿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议题一直备受瞩目。今年两会,高校书记、校长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和建议?我们一起来看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践行一流大学使命
2022年3月9日
其他

重磅!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问答手册》

提交审议。章程草案征求意见结束后,起草小组应将章程草案、起草说明,职工全体会议或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建议以及修改说明等,提交院(所)务会/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党组)会审议。5.
2022年3月8日
其他

划重点!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科技”版来了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1年工作,介绍了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政府工作报告为“科技”划了哪些重点?我们一起来看看~2021年工作回顾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2年3月7日
其他

重磅!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

3月4日,科技部官网公布《“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份由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资委、中国科协、中科院、工程院九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明确,到2025年,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外溢效应更加明显,创新链产业链跨区域双向融合更加紧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有力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记者了解到,东西部科技合作是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和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科技部官网截图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2020年,西部12个省(区、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240亿元增至3213亿元,年均增长12.6%,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从4.6万件增长到24.1万件,年均增长22.8%;高新技术企业从4601家增至2.8万家,年均增长25.5%……西部地区创新发展对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科技部将协调推动‘体系化’‘机制化’‘组团式’东西部科技合作,作为统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举措。”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有关负责同志说,在凝聚“大科技”合力,推动东西部科技合作的具体实践中,已形成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十年间,东西部科技合作从“点对点支援”转向“体系化布局”,成为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从“要我合作”到“我要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合作主基调;从“传统”向“现代”拓展,高精尖领域成为合作新空间……“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部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这个方案。”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从实施科技援疆、援藏、援青、支宁、兴蒙、入滇和深化跨区域结对合作等七个方面,《方案》列出了重点任务。其中,“科技援疆”将支持新疆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联合攻关,推动新疆棉花、林果特色农业创新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支撑塑造新疆创新发展优势;“科技援藏”将聚焦构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加快西藏特色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高原医学和藏医药创新发展水平,支撑建设美丽幸福西藏;“科技援青”将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科技工程,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升“青字号”农畜产品产业化技术水平,支撑共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与此同时,“科技入滇”将聚焦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创新发展,着力提升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水平,建设滇中清洁能源创新高地,高水平建设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实施“科技支宁”,将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支撑宁夏重点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宁夏科技园区跨区域合作,深化宁夏引才引智交流合作;“科技兴蒙”则要瞄准支撑内蒙古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强化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支撑,促进内蒙古能源资源绿色转型,引领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发展。“深化跨区域结对合作,增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方案》还提到,实施贵州数字创新结对合作,深化贵阳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制造等领域科技成果在贵州转化应用。同时,深化甘肃兰白-上海张江科技创新结对合作,支持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发展,共建联合实验室、开放创新合作平台、绿色技术银行等。在保障措施中,《方案》指出,要健全协调推进机制,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建立东西部科技合作绩效评估制度。来源
2022年3月5日
其他

雷朝滋:担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加快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近日,科技部组织召开科字口部门座谈会,推动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贯彻落实工作。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同志参加会议并发言。担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2022年3月3日
其他

科技部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问答手册》

3月2日,科技部发布消息称,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问答手册》,针对科研自主权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打通难题进行了答疑。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2019年7月,科技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从机构运行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绩效工资分配等四大方面提出了14项具体改革举措。根据《若干意见》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扩大自主权《实施方案》。在推进自主权改革过程中,一些部门和高校院所反映在具体政策执行中还存在一些疑点、难点,落实自主权还存在不能、不敢、不会的问题,自主权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进一步打通。针对各方面的关切,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了自主权《问答手册》编写工作。据了解,《问答手册》将自主权14项改革政策细化为32条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权威解答。一是针对基层难以接权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主管部门和高校院所各方面的管理权责,推动科研自主权下放;二是针对基层不敢接权的问题,细化了政策条文和操作性规定,为高校院所依法合规用权强化制度保障;三是针对基层用不好权的问题,面向高校院所详细说明如何主动承接已经下放的自主权,帮助高校院所“接得住、用得好”。据悉,自主权《问答手册》印发至高校院所主管部门,以及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中央级科研院所。后续,科技部等四部门将推动《问答手册》宣讲解读工作,并组织开展自主权改革典型经验案例交流,以印发和实施《问答手册》为抓手,深入推动自主权改革落实落地。来源
2022年3月2日
其他

教育部长怀进鹏:加快有组织科研,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

2月28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2022年春季开学典礼。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怀进鹏出席并讲话。怀进鹏:使教育成为更好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怀进鹏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教育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机遇和挑战,在变革创新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国家竞争力储能、赋能、提能,使教育成为更好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怀进鹏:着力把思想变思路,把思路变方法怀进鹏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真正学懂弄通做实,着力把思想变思路,把思路变方法。一要聚焦增强历史自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二要聚焦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原始创新能力。树立和落实“大人才观”,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视引进青年科技人才,加快有组织科研,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三要聚焦促进共同富裕,以教育保障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坚决推动“双减”落地,推动学校真正扛起育人使命,充分发挥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要聚焦数字中国,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原则,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切实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要聚焦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建设一支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夯实基础,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怀进鹏:教育工作者要把研究解决教育问题作为学习的着眼点、落脚点怀进鹏指出,高素质的教育干部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从政治上看教育、干工作。要切实夯实业务根底,善于从创新上抓落实、强管理。要切实增强斗争精神,敢于从底线上提要求、压责任。教育工作者要把研究解决教育问题作为学习的着眼点、落脚点,努力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来自第67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第65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5期地市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负责人培训班、2022年高校高层次人才研修班等共482名学员参加开学典礼。来源
2022年3月1日
其他

高校316人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名单公示(附详细名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发布《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名单公示》,按照项目立项要求,各立项单位共遴选出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445人(不包含特殊科技领域人选),公示期为2月25日-3月4日。据统计,本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中,来自高校的青年人选共316人(含高校附属医院人选),占比71%。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入选13人,北京理工大学入选12人,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各入选10人,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天津大学分别入选9人,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各入选8人。入选人数较多的高校还有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各有7人。此外,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及北京邮电大学分别入选6人,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各入选5人。据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由中国科协2015年启动的人才支持项目,旨在帮助青年科技人才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努力成长为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成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根据申报通知,本届项目拟资助培养不超过400名32岁(1989年6月30日以后出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其中,中国科协通过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学会联合体选拔资助200名,给予每人每年15万元资助;全国学会和学会联合体按照《实施管理细则》相关要求,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选拔资助的人数不超过200名,资助金额不低于每人每年15万元。资助周期均为3年。附: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者名单编辑整理:高校科技进展精彩推荐☆
2022年2月28日
其他

5所高校上榜!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2022年2月28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揭示月球演化奥秘;揭示SARS-CoV-2逃逸抗病毒药物机制(清华大学与上海科技大学);FAST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样本;实现高性能纤维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复旦大学);可编程二维
2022年2月28日
其他

209个!教育部公布一批“国控”专业审批结果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根据通知,教育部共受理2022年拟新设国控专业点申请409个,经会同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设置209个,不同意设置200个,审批同意设置的国控专业自2022年起可以招生。图源:教育部网站截图通知要求,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已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相衔接,各有关单位不得将未经备案或审批的专业点添加到招生来源计划管理系统并安排招生。各地要加强对专业办学的监督和指导,特别是医学类和中医类国控专业设置当年招生规模原则上不超过50人。各地要规范工作程序,加强工作协同,严格按照本通知公布的结果指导开展招生录取等相关工作。附:2022年新设高职专科国控专业审批结果编辑整理:高校科技进展精彩推荐☆
2022年2月24日
其他

186所高校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出炉

近日,多所高校官宣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我们一起来看看~>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2022年2月23日
其他

关注!教育部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调整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调整的通知教人厅函〔202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经中央编委批准,按照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教育部部分直属事业单位进行了调整,现将有关情况通知如下: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整合,组建新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课程教材研究所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整合,组建新的课程教材研究所。3.教育部外资贷款事务中心并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建新的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4.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整合,组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5.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整合,组建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保留中央电化教育馆牌子。6.新建成立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7.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更名为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8.教育部考试中心更名为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保留原加挂的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国际教育测量交流与合作中心牌子。9.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更名为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10.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更名为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特此通知。教育部办公厅2022年2月16日精彩推荐☆
2022年2月19日
其他

教育部、科技部召开2022年科教协同领导小组会议暨高校校长座谈会

2月17日,2022年科教协同领导小组会议暨高校校长座谈会在京召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出席会议并介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用的重点举措。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萌出席会议。怀进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员令、号召令,也是向一流大学发出的动员令、号召令,是我们做好新时代科教工作的根本遵循。科教协同机制是两部委重要的合作机制,对高校科技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发挥自身优势,把发展融入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和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中,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要加快内涵式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加快战略人才培养,支撑科技、教育、人才强国建设。二要保持战略自信,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特别是基础研究和推进有组织科研方面做出重要机制创新。三要胸怀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以布局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和推进有组织科研为抓手,建设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相适应相匹配的创新能力和体系。四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探索新形势下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怀进鹏强调,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特别是办学观念和方式创新,是技术产业创新、科学创造和人才培养的沃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方式,引领科学前沿发展;要主动谋划,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中发挥标杆示范作用;要坚持以需求问题和科学目标为驱动,加强交叉科学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机制和方法;要探索新的评价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王志刚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科技事业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教育的重要论述,对做好新阶段科技、教育工作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是我们推进科教协同的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好落实好。科技部与教育部2018年建立科教协同工作机制,双方持续推进务实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有力支撑科技、教育、人才强国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教协同融合发展的核心载体。一是要深刻认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重要定位和关键作用,自觉履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二是要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独特优势,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持续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三是要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能力建设,在关键战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加快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和战略团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王志刚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好在国家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中树立标杆、打造样板;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能力建设,研究真问题、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要提高高水平人才供给能力,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人才;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力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更大突破。科技部将和教育部一起,汇聚资源、形成合力,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围绕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交流发言。教育部、科技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会。来源:教育部精彩推荐☆
2022年2月19日
其他

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重磅!教育部认定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附完整名单)☆
2022年2月14日
其他

重磅!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

重磅!教育部认定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附完整名单)☆
2022年2月14日
其他

重要资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更新2022年项目管理常见问答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更新了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常见问答。其中,申请部分共93个问答,分为申请时间、项目定位、申请书、条件、限项、系统、项目类型、依托单位、合作研究单位、查询、评审、结果公布等亚类;实施部分共10个问答,分为提交材料、变更、预算调整、日常管理等亚类;结题部分共6个问答,分为材料提交、成果、日常管理等亚类;经费部分共29个问答,由原来的8个亚类改为6个亚类,其中去掉了原来的“资助方式”、“合作单位”、“支出范围”、“间接经费”4个亚类,同时增加了“资金管理”亚类,分为资金管理、预算编制、经费管理、决算编制、结余资金、经费查询等亚类。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01申请1-1申请时间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接收申请的时间有几种情况?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按接收申请的方式不同,分为集中接收项目和非集中接收项目。2022年集中接收项目接收申请时间于3月20日16时截止。非集中接收项目接收申请时间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项目指南和通知通告要求时间接收。专家推荐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可随时提出申请,由相关科学部受理并分批组织审查和评审。1-2申请时间问:什么时候可以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答:2022年度申请项目,依托单位应提前从信息系统中下载《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项目申请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申请项目。
2022年2月10日
其他

重磅!教育部认定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附完整名单)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教师团队等200团队入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于2018年公布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1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肯定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工作成绩,提出殷切期望。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教育部启动并认定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团队创建工作。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团队力量,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努力育大英才,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通知强调,各地各校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依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支持和引导团队创新科学范式、组织模式和科研方法,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力开展重大基础性研究、原创性研究、前沿交叉研究,打造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服务国家使命。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通知教师函〔202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和2021年教师节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深化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部启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各地各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扎实推进团队创建活动,择优推荐成绩突出的团队申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经审核,认定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教师团队等团队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见附件),现予以公布。各地各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团队力量,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努力育大英才,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各地各校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依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支持和引导团队创新科学范式、组织模式和科研方法,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力开展重大基础性研究、原创性研究、前沿交叉研究,打造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服务国家使命。各地各校团队创建的典型经验和重要进展要及时报我部(教师工作司)。附件: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教育部2022年1月27日附件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
2022年2月9日
其他

重磅!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

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2022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出台《直属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开展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重大专项,深化“四史”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启动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布局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推进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2.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部党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持续开展直属机关“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分类指导推进直属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举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实现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书记校长全覆盖轮训。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调研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党建有关要求进章程。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能力和效果。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4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3.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直属机关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指导高校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强化保密宣传教育。深化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优化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4.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要求,健全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抓好直属机关、直属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规范直属机关“三评一赛”,清理规范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从严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健全巡视整改促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5.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通过编写辅导读本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召开部署工作会议,推动各地将规划落实到本地区教育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制定实施分工方案,强化年度工作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作用,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十四五”规划纲要教育领域工程项目台账,逐项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定期跟踪调度。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印发实施《关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导意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开展有组织的重大教育科研。6.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4%”,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国家层面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动地方提高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指导各省(区、市)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住宿费标准。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职业教育按专业大类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预算支出进度监测监督。完善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直属系统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正职和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直属系统领导班子。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做实做细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直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二、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8.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导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针对一些监管盲点,开展系统调研,指导各地规范管理。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9.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召开“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重点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建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研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会同中央宣传部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管理水平。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一校一策”推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研修基地建设,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举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继续开展各类示范培训,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专业能力。10.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运行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盖。持续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高校辅导员配备需求,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五老”优势,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读懂中国”活动。1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办好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晋江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启动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1年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12.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总结《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实施情况,督促指导地方和高校健全教材领导和工作机制。印发教材工作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启动各学科教材编修。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和数学等七科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编审,于2022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修订已出版相关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完成在编在审马工程重点教材。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启动第一批新教材的编写、遴选、修订。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重要论述摘编编写。推进首批9种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启动中国新闻学、中国法学教材编写,加快建设一批原创性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出台“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规划,遴选建设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面规范教材、教辅及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严格教材审核把关,加强数字教材建设与管理。完善中小学地方课程管理制度。加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成果宣传推广。遴选确定一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启动研制新时代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13.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进一步提高各类民族班专项计划精准度契合度。继续实施新疆班西藏班校园足球融合赛事。开展“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14.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研制国家语言发展规划。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指导普通话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实施“一地一策”。加强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示范培训计划。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办好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加强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设。加强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建设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发布《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实施《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推进语言文字人才队伍、科研机构、语言学学科建设。印发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国际合作交流文件。编制实施《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年)》,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三、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5.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深入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修订出台学籍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学籍管理。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推广第一批实验区成果,遴选建立第二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改革作用。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建立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的有效机制。16.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研制教育系统乡村振兴指导性文件,贯穿打通县域基础教育、市域职业教育和省域高等教育,形成具有教育特色、发挥教育优势的乡村振兴工作法。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更好发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作用。扩大实施中小学银龄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做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职、普高工作。做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培育一批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和创新试验项目,探索在乡村振兴领域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大力推进食堂供餐。完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引领作用,助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17.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动各地以县为单位完善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加强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乡村幼儿园建设。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加大公办园教师核编补充力度,按同工同酬要求落实教师待遇。指导各地推进幼小衔接试点,全面提升保教质量。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以强化特色引领高中学校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启动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提升,“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推动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发展。加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和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研制加强专门教育管理办法。18.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机制,建设打造一批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健全毕业生基层就业支持体系,推动优化各类政策性岗位招考时间安排。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金课和优秀教材。实施宏志助航计划,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推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配齐建强就业工作队伍。组织开展就业育人典型案例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总结宣传工作。四、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19.加快培养、引进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积极参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印发《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实施基础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条件等专项建设行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制《关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启动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和国防科技人才。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修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实施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加强人才国际交流。20.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组织大任务、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主动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对接,共同凝练科学技术问题,组织重大攻关任务。加快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培育,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布局,建设首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高校与地方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支持战略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大团队,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和优秀青年团队项目。提升高校创新开放合作水平,支持高校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推进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积累总结试点经验。优化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结构体系。启动建设社科创新团队。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提高咨政建言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科研伦理规范和监管,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21.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导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培育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整合优质高职资源设立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印发新版专业简介和一批专业教学标准。推进实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加强实习管理。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施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计划,加强家政、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大力营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环境。22.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发布首批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及管理办法,试点建设一批学科交叉中心。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和改进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推动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高端医疗装备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中心,推进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研制《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加快紧缺领域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规范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西三角”,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精准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深入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发挥四方联动机制作用,纵深推进部省合建工作。加强部部共建合作,启动省部共建2.0。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办好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办好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好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召开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三十一次全体会议。组建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指导各地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统筹开展高校设置工作与独立学院转设。合理确定高校办学规模和结构,加强高校异地办学等机构规范管理。23.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一流,引导建设高校强化学科重点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和基础学科深化行动。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和需求标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和常态化监测系统,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开展教育部与各省(区、市)新一轮“双一流”重点共建,加大统筹协调,支持各高校“双一流”建设。24.提高继续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规范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校举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对直属高校非学历教育领域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修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研制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办学基本条件要求、校外教学点及社会助学活动管理办法。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和国家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制订自学考试工作实施细则,推进自学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发展,推动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持续开展社区教育“能者为师”特色课程推介共享行动。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加快推进国家老年大学筹建工作,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开展“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及课程资源推介行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推进“破五唯”,落实部门、部内、地方、高校工作清单,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加大对违反“十不得一严禁”行为监测和整改力度。出台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研制《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南》《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指南》。落实哲学社科领域破除“唯论文”、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等文件,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评价导向。组织开展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26.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中考改革、推动各省(区、市)全面推进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继续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评估。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稳妥启动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指导有关省份因地制宜出台改革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深入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着力选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格规范高校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管理,进一步提高艺术体育人才选拔水平和质量。深入实施“高考、研考护航行动”,平稳有序做好高考、研考组织工作。27.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深化“四点一线一面”,强化统筹,提升区域办学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重点推进首批疏解项目选址、经费支持。做好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发布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数。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协同发展。积极落实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支持高起点新机制创建高水平大学及办学合作。推动新时代教育服务东北振兴取得新成效。推进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推进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28.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深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应用,发挥国家电视空中课堂频道作用,探索大中小学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建设,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建设国家教育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数据治理、政务服务和协同监管能力。强化数据挖掘和分析,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指导推进教育信息化新领域新模式试点示范,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建立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审核制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水平。29.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学前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审议,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推动终身学习法、教育法典化立法研究,继续实施规章建设行动计划。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会同相关部门研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推动学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探索在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编制教育部权责清单,强化文件合法性审查。进一步健全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研制《教育行政执法与监督办法》。优化教育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和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落实统计督查整改任务,深入推进教育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统计数据治理,强化统计监督职能。推动高校章程修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抓好法律法规在学校的落实落地。落实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持续办好全国学生“学宪法
2022年2月8日
其他

教育部长怀进鹏: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员令,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坚定自信,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明确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我们要按照这一“时间表”“路线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固树立正确人才观,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让党旗始终在育人一线高高飘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加快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快“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高起点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深化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改革,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有效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系统谋划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为每个人完善自身、成长成才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便利条件,全面挖掘和释放人才红利。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支持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强化长周期培养和稳定性支持,加大“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力度,建设一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多渠道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青年英才,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招生培养改革,不断扩大基础学科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整体规模稳中有升,吸引最优秀的学生立志投身基础研究。创新育人模式,突破常规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推进小班化、个性化教学,让具有发展潜力的拔尖学生成长成才。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参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战略人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大先生。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要大力发现和培养一批站在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能够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具有卓越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支持他们在引领重大原始创新、参与教育和科技战略顶层设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发挥帅才作用。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做具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厚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坚实基础。支持培育一大批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卡脖子”问题,加快在优势高校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和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给予人才充分支持和信任,让更多人才从国家科技创新主战场上涌现出来,从高校科技创新主力军中成长起来。立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着力培养造就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支持他们聚焦中国问题、阐释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搭建国际化创新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培养青年人才就是奠基未来。要引导高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把政策重心和工作重点放在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上,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加强高校优秀毕业生接续培养。做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工作,扩大青年人才项目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鼓励科研项目团队吸纳更多青年人才参与,放手让他们到科研一线的重要岗位上锻炼,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促使他们快速成长、早担大任。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年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增强学生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重点建设一批工程领域硕士点、博士点,将学生完成企业特定研究课题和项目作为学业重要内容。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鼓励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学校和人才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系统思维,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营造良好氛围为关键,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健全教育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切实推动完善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发展投入,优化教育系统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把做好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密切思想联系和感情交流,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都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加大授权松绑力度。以激发活力为核心,根据需要和实际向学校充分授权,切实发挥好学校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指导高校深入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政策,确保科研经费既“用好”又“好用”,用到该用的地方、用到刀刃上,落实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的理念。统筹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等,尽量减少对学校和人才不必要的干扰。推动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对人才的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加快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引导高校完善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式,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坚持开展分类评价。推动重大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实行“揭榜挂帅”,让人才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人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身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选课题、做研究、写论文都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国家最重大、最关键、最急需的科学技术问题,努力为国尽责担责。强化学术道德、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建设,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严格人才计划评审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大力宣传教育系统人才先进典型,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本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2年01月26日第09版)精彩推荐☆
2022年1月26日
其他

重点支持4个方面!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各级财政、教育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地方高校及其工作人员,在资金分配、审核管理、申报、使用等过程中,存在违反本办法规定,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第十九条
2022年1月24日
其他

高校表现出色!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

日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公布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今年新增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论文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两项荣誉。▲图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本年度共确定66项成果为授奖项目,其中,最高成就奖1项、杰出贡献奖3项、自然科学奖8项、技术发明奖6项、科技进步奖11项、专项奖(芯片项目)3项、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1项、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5项、优秀青年奖15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论文9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4项。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获得最高成就奖,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胡德文等三位科学家获得杰出贡献奖。在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中,清华大学“鲁棒高效的深度学习理论与方法”项目获得一等奖,西北工业大学“面向学习性能提升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智能控制”项目获得二等奖,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均有1个项目获得三等奖。在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中,西北工业大学“高空无人机对地精准观测技术”项目获得一等奖,北京邮电大学“跨模态数据协同识别技术与应用”
2022年1月19日
其他

刚刚,两院院士评选“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2022年1月18日在京揭晓。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8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01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环绕器与火星合影
2022年1月18日
其他

我国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原标题: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1月6日,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1年科技工作,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作工作报告,科技部副部长张雨东主持会议。会议指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科技创新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科技事业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会议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科技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各项任务扎实落地,科技创新在防控疫情、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一是系统总结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成就,编制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基本形成近中远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有效运行,并在科技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编制完成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创新发展。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在重点方向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8.7%,研发投入占到全国企业的70%。三是聚焦“四个面向”加强研发部署,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规划。重点研发计划70多个重点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脑科学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基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国际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人工合成淀粉,“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个物理体系上实现量子优越性。战略高技术取得新进展,“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海斗一号”全海深潜水器打破多项世界纪录,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四是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创新发展,5G全场景应用与整机研发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样车成功下线,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科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成效显著,聚焦土地、种业等强化科技支撑,水稻、玉米、大豆等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农作物良种增产贡献率超过45%。科技有力支撑民生改善,编制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技术加快应用推广。科技抗疫取得新进展,14个疫苗获批开展Ⅲ期临床试验,7个疫苗获批使用,2个疫苗纳入全球紧急使用清单。首款中和抗体有效药物获批上市,65款检测试剂产品上市。科技冬奥成果在测试赛中全面应用。五是创新高地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东西部科技合作推动贵州、广西、甘肃等地创新发展。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出台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若干措施。科技创新创业纵深推进,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企业数量达到32.8万家,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孵化载体超过1.4万家,覆盖95%县级以上地区,创业带动就业近500万人。六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作风学风和创新生态进一步改善。重大改革任务稳步落实,出台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科技进步法修订完成。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取得新突破,探索“揭榜挂帅”“赛马”“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青年科学家项目”等新机制,在预算调剂权、间接费用比例等方面推进经费管理改革。出台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指导意见、推动改革试点,40家单位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研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百城百园”行动转化推广2800项技术成果。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科普基地认定、进口科普用品范围等税收优惠政策取得突破。作风学风建设持续强化,科技大监督格局加快构建,制定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严肃查处重大科研诚信案件。七是稳步推进科技合作交流,开放创新拓展新空间。政府间科技合作有序开展,高质量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推动中美、中欧在抗疫科研等领域交流,推动同东盟、拉美和中东欧国家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深入推进,支持科学界牵头发起相关国际大科学计划,我国正式成为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成员国。推动港澳地区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会议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进一步凸显了科技创新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位置,也明确了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重点突破与全面部署的关系、近期工作与长远谋划的关系,更加突出重大研发任务落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更加突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家实验室全面入轨运行,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阶段性任务;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加突出改革攻坚,实施好科改三年攻坚方案,重点推进新型举国体制、评价、项目经费管理等方面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更加突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进战略科学家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更加突出开放创新,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伦理治理等方面提出新举措。要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细化、量化指标,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围绕目标配置资源、考核成效;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项目、工程、专项行动及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为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提供精准服务,产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上见成效,在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上见成效,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上见成效。会议指出,2022年科技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四个面向”,落实“四抓”要求,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为主题,以科改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作风、深化改革,做好统筹协调,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加强基础研究,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着力扩大开放合作,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发挥科技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支撑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推动科技规划任务落实,更好发挥战略导向作用。二是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推动国家实验室体系有效运行,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四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五是加快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支撑引领稳增长和民生改善。六是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七是高水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八是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九是聚焦战略人才力量,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十是拓展科技合作开放方式,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会议强调,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快政治机关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科技系统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科技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二十五指导组、中科院、工程院、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负责同志,科技部领导班子成员,中宣部、中财办、中央军委科技委、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研究室、国家保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资委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审计署科学技术审计局负责同志,科技部机关各厅、司、局、直属机关党委、各直属事业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日报社有关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厅(委、局)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农高区、国家实验室主要负责同志,科技部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在视频分会场参加会议。来源:科技部精彩推荐☆
2022年1月7日
其他

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推进新医科建设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推进新医科建设计划10年左右建成若干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于近日印发《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及相关建设指南,计划经过10年左右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形成适应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建设指南要求,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学科发展前沿、面向高水平人才需求、面向全球健康发展的原则。一要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范式,加大多层次多类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创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二要建设公共卫生科学研究新高地,搭建高水平公共卫生研究平台,推进公共卫生多学科交叉研究。三要开拓公共卫生师资发展新途径,打造质量结构双优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要提升公共卫生社会服务新高度,增强智库咨询服务能力,创新公共卫生社会服务模式。五要创建公共卫生教育管理新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健全评价保障机制。六要开创公共卫生国际合作新局面,推进教育科研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健康事务。建设指南强调,四部门将根据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规划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布局,立项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单位,进行动态监测和检查评估。申请高校除满足规定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资源外,还要“一拖一”支持帮扶1所中西部高校的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建设指南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各建设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实施专项支持,保障经费投入,落实建设任务。特别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以及公共卫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推免名额等方面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单位予以统筹支持。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央部门所属有关高等学校、部省合建有关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要求,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经研究,决定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请各地各校根据《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指南》(附件1)有关要求,开展申报工作,并于2022年1月17日前(以邮戳日期为准),将《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实施方案》(附件2,一式3份)报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农林医药科教育处),电子版(PDF扫描版及word版)请发送至指定邮箱。相关材料请从教育部网站主页(http://www.moe.gov.cn)点击“最新文件”→“教育部文件”→“信息拥有司局”→“高等教育司”中下载。联
2022年1月6日
其他

教育部:2021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重磅!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启动☆
2021年12月29日
其他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公布

据新华社消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24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于1993年颁布施行,曾在2007年进行修订。此次修订,涉及完善立法宗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等方面。新法明确,利用职权打压、排挤、刁难科学技术人员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新法充分体现中国科技领域改革发展经验成果。如“规定推进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改革,探索赋予科学技术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制度”,并且“鼓励科研单位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激励科学技术人员”。针对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较重问题,新法规定完善科学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简化管理流程,避免重复性检查和评估,减轻科学技术人员项目申报等方面的负担,保障科学技术人员科研时间。此外,新法还明确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正式设立,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截至2021年11月,共有3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新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2021年12月25日
其他

重磅!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启动

日前,中国科协网站发布了《关于开展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
2021年12月24日
其他

50人!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中国科协拟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用以表彰在工程科学技术及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取得杰出成就的华人工程科技专家。附: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中国科协拟推荐人选名单编辑整理:高校科技进展精彩推荐☆
2021年12月22日
其他

重磅!《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审议通过!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2021年12月18日
其他

新增十项内容激励创新!科研人员请查收这些重大利好

12月17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记者会称,将于12月20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包括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在内的8件法律案将提请会议继续审议。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新增十项内容激励创新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备受科技界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岳仲明通报称,今年8月,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修订草案进行了初审。“为充分体现当前我国科技领域重大改革发展成果,切实完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因素。”岳仲明说,二次审议稿增加规定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明确保护自由探索权益,提供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二、支持发展新型创新主体,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拓宽基础研究资金来源;四、完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制度,畅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五、完善激励措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六、着力减轻事务性负担,切实保障科研时间;七、加快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注重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八、促进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鼓励探索区域科技创新模式;九、增设科技统计报告制度和国家创新调查制度,为科技决策提供依据;十、鼓励女性科学技术人员发挥更大作用。科研人员请查收这些重大利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此次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在激发科学技术人员创新活力方面新增哪些具体措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岳仲明回应说,为进一步调动科学技术人员创新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这次修订增加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明确国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进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改革,探索赋予科学技术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制度。二、完善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优化收入结构,建立工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科学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给予优厚待遇和精神激励。三、国家鼓励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不发生利益冲突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四、规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的奖酬金提取,按照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规定执行。五、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激励科学技术人员。六、完善女性科学技术人员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关心孕哺期女性科学技术人员,鼓励女性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来源:科技日报精彩推荐☆
2021年12月17日
其他

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 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建设

近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修订后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旨在加强对中央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提升中央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网站截图《管理办法》明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支持中央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重点使用方向包括: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支持在校优秀学生提升基本科研能力;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支持科研创新平台能力建设;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等。在预算管理方面,《管理办法》提出,基本科研业务费采用因素法分配,主要考虑中央高校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科研需求及能力、科研活动开展情况、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情况、财务管理情况、绩效评价结果等因素。基本科研业务费分别用于支持自主选题项目、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团队项目。在支出和决算管理方面,《管理办法》提出,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年度预算的50%。同时,基本科研业务费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分摊学校公共管理和运行费用,不得开支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也不得用于按照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支出。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支出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应当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其中科技成果和科学数据等由学校按规定统筹管理。《管理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财政部
2021年12月14日
其他

49所高校入选!教育部公示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

编:100816附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12月9日附件
2021年12月11日
其他

1700万经费支持!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入选项目公布

12月8日,中国科协网站公布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入选项目,确定入选项目75项,项目支持经费共计1700万。其中,国际学术交流项目35项,支持经费20万元/项;产业发展服务项目40项,支持经费25万元/项。项目起止时间为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通知要求,各单位围绕项目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重点工作方向和经费支出内容,填报项目任务书签字盖章后报送中国科协并登录中国科协智慧计财系统填报相关信息。编辑整理:高校科技进展通知全文↓↓↓关于公布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入选项目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关于申报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的通知》(科协创函刊字〔2021〕13号)要求,通过项目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和结果公示,确定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入选项目共计75项(附件1)。其中,国际学术交流项目35项,支持经费20万元/项;产业发展服务项目40项,支持经费25万元/项。现予以公布,并将相关要求通知如下:一、请各单位围绕项目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重点工作方向和经费支出内容。项目起止时间为2021年12月-2022年6月。二、请各单位填报项目任务书(附件2),打印纸质版一式四份,签字盖章后于2021年12月10日前报送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科技期刊处(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中国科协1621室,邮编100038)。三、请各单位登录中国科协智慧计财系统(建议使用火狐浏览器,登录网址:http://nk.cast.org.cn/customLoginController.do?login,点击“任务书签订”版块),按系统要求,填报相关信息。四、请各单位按照财政经费使用相关规定及《中国科协财政项目管理办法(修订)》有关要求,合理使用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确保项目实施成效,并在项目执行结束后及时报送总结材料。中国科协有关部门将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特此通知。联
2021年12月9日
其他

科技部等十部门部署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

为贯彻中央深改委第19次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部署要求,近日,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等十部门联合启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将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任务部署,围绕“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开展试点,统筹科研项目和团队评价,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打造改革示范样板,切实把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正确评价导向树立起来,把多元分类评价体系健全起来,更好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试点工作目标是通过选择不同类型单位和地方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革试点,推动科技成果评价观念转变、方式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加紧探索简化实用的制度、规范和流程,突破改革落地难的问题,尽早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做法并进行推广,带动改革政策加快落实,确立科技成果评价的正确导向,发挥改革试点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的重要作用。试点期限为1年。试点工作将分为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两类。综合试点以省为单位,要求全面落实《指导意见》,制定综合试点实施方案,集中各方面资源力量,系统完善本地区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专项试点主要涉及建立科技成果五元价值评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坚决破除科技成果评价“四唯”,深化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评价改革,健全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改革科技奖励提名制和评审机制,发挥金融投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等方面任务,由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法人单位推动落实。下一步,科技部作为改革试点主要责任单位,将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建立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组织试点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改革需求,按照有突破、可操作、可考核的原则,就所承担的试点任务细化内容,编制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目标、改革思路及主要举措、进度安排、成果形式。推动试点单位切实履行法人主体责任,强化担当意识,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试点工作期满后,科技部将商相关部门对试点单位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复制推广经验做法。有关单位和地区的试点工作成效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来源:科技部
2021年12月8日
其他

教育部印发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 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典型经验的通知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典型经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高等学校:《教育部
202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