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克之思

其他

种子——见小曰明

以艺术之名:“种子从性而来,性的本质就是基因在个体间互换。”这是《种子的故事》里的话,深深道出了万物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一切动力。书中说,“演化”虽然有规律可循,规律就是“天择”,即适者生存;然而,演化并未循着明确的步骤前进,而是徘徊在一个又一个机遇形成的解决方法之间。种菜之前,我不知道茄子的种子在哪里。也不知道木瓜树具有五种性别。培育花果蔬菜,细心的呵护它们、收割它们、品尝它们直至最后抛弃它们,伴随而来的来的是希望、焦虑、满足、欣慰和失落,或许每个生命历程都是这样吧。收获的番茄、紫苏和青菜。说来可笑,读书和艺术创作几十年,我却是通过与自然互动的观察,才切身体会到,万物的系统性、规律性之外,随机性和不可抗性,是生命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环节。世事可求,世事不可强求。一切热情之初,都是心跳加速,迷茫而又狂乱的匆匆进入。当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世界突兀在面前,新奇、震惊、疑惑和纠结,就会占主导地位,控制你的全身。种菜之初对于我就是这样。因为采用的是自动灌溉和自然农耕法,常常错过了最佳采收时间。种好菜,一块精心伺弄过的土地,是少不了的。可是翻耕一块布满草皮的“处女地”有多么的艰难,很少有人能够体会。草皮根茎相连,将南方贫瘠的红色土壤板结成一片,要想一锄头就直抵骨髓,没有老农民的力道和经验,绝不可行。凭着一己蛮力和热情,做过之后,才知道原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覆盖黑色薄膜去除草根,再通过大水的灌满软化土壤,依次用羊角镐、平铲镐各翻一次整一次,如此这般,活干起来才既顺遂又省力,地翻得松且软。可惜经验总是在复盘的时候,才可获取,要想获得一手的切身体验,一定是以时间和精力的损失为代价。个体生命进程的特质就是不可逆性。被自然淘汰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历程。接下来,就是等待一个好天气。鸟儿总是比人先看到番茄的成熟,因为它比你更懂得观察。冲动是魔鬼这句话说得没错,“想吃什么就种什么”绝对不会带来好果子。回想起来,种菜之初,那个满世界找番薯叶和空心菜的种子(这类菜苗靠扦插即可分株繁殖,种子细小且成活率低),夏天的时候播香菜、胡萝卜,冬天的时候种西红柿和黄瓜的无知“少女”,是多么愚蠢可笑又可爱。结果可想而知,逆天而行,天必亡之。精心谋划的一个个希望,以一成不变的消亡姿态,鄙倪着我——这个对天地失去敬畏之心的灵魂。用“纸巾浸润法”促使种子发芽。黄花梨树的种子和鸡的“种子”,其中较大的那个是双黄蛋,大自然的随机性杰作。种子的发生和环境温度、土壤酸碱值、营养和水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懂得系统的计划和分工合作,才能找到一条更高效率,通达彼岸的路径。如果你说,效率不是主要追求,那也完全可以像我一样,夏天种个萝卜试一试。人类社会初期的联盟形态,就是在求生的种植过程中形成。至此,古人经验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成为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我买了一个带农历显示的电子钟,发现,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历的算法,也就是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为准则,并不考虑月亮的运转周期;而阴历是按照月亮绕地球的公转为准则,并没有“年”的概念;现行的“农历”是一种阴阳混合历,兼顾了两者的第三种算法。这是古人在与自然的磨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希望通过预测植物生长的光照和温度,提高作物的产量;为了更多的鱼获,预测潮水的涨落。这是一种最本能的生存思考,也是最高级的生存智慧,是顺势而为的哲学。粗生的番薯叶是自然生存法则下,最顽强的一位,几乎不用额外的照顾。人在不断的试错中,有了对万事万物最基本的认识,而我有了初步的种菜经验。这其中经历的挫折、苦恼、失望和辛苦还有很多,包括植物病虫害感染的随机性和其个体的处理方式,帮我建立了另一套思考逻辑(下次有机会再聊),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就像所有的人生故事一样,happy-ending
2018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