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其他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总目录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总目录2023年第1期德法哲学·尼采论坛两种虚无主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之间刘森林海上的查拉图斯特拉:永恒轮回与历史虚无主义之辩证法吴怡体系化尼采哲学的尝试郭成文化产业研究“新文科”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学科的困境与出路明琰,傅才武价值链视角下全球音乐产业并购网络研究臧志彭,张轩宇非遗数字化传播战略SWOT模型研究申楠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新技术发展哲思与智慧城市公共价值创造视角下智慧城市的协同治理探索刘银喜,
2024年1月20日
其他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录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录2022年第1期德法哲学·海德格尔论坛元存在论和海德格尔入世的尝试朱清华海德格尔“大地”概念的多重涵义张振华文化产业研究场景理论下非遗旅游地文化价值提升研究——基于浙江省27个非遗旅游小镇数据分析陈波,延书宁论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的双重转型苏锋文化新业态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建构与治理趋势王林生,金元浦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移动网络使用特征及其虚实空间联动性研究王德,朱礼才淇,晏龙旭后工业化时代产业园区职住空间关系演变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实证研究钮心毅,林诗佳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特征分析施建刚,段锴丰,吴光东中国思想与比较文化研究方学渐心学的理论特质及其困境——兼论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的思想主旨陈畅从“水冰”之喻的诠释看气学演进逻辑叶达语言学研究动荡世界下中国话语全球传播研究施旭中德领导人新年致辞语篇的元话语特征对比研究王颖频2022年第2期同济大学115周年校庆特刊同心同德济世兴邦——同济大学百又十五年发展历程、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启示冯身洪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浮士德情毁玛格雷特——歌德《浮士德·第一部》最后一场《地牢》之诠释吴建广歌德的《驯狮》:政治秩序中作为他者的动物余传玲国际问题研究复合型模块化联盟:拜登政府应对大国竞争的联盟战略刘国柱大国责任的逻辑:形成、运行与互动刘笑阳艺术学与审美文化从他者到内化:海外获奖国产电影的故事类型流变分析——基于中国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近40年参展脉络梳理的视角王冬冬论“减去文本”的剧场性——谈俄罗斯话剧《叶普盖尼·奥涅金》及剧场性问题王音洁政治哲学政治哲学视域中的领土国家:一个功能主义的理论构想朱佳峰早期中国时空秩序的建立与展开——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吴小锋文学现代性研究景象与想象:清代诗人结社与园林传统的多重呈现胡媚媚经济与管理创始CEO双元特质与企业技术多元化雷星晖,张金涛,苏涛永浙江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3—2018年浙江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史清华,陶振振2022年第3期当代马克思主义·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历史经验坚持理论创新——第三个历史决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冯俊论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战略思想刘靖北社区中的政党:领导与赋能的基层治理迭代——基于石家庄一个老旧社区“红色物业”的调查吴新叶德法哲学·哲学心理学视角下的尼采主持人的话徐献军对尼采思想的哲学心理学分析徐献军“杀死”尼采?——精神障碍诊疗理念的科学主义批判李闻天文化产业研究·国际化传播新全球化时代基于区块链的中国故事传播:技术赋能与范式创新解学芳,祝新乐“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我国影视文化产业海外传播的实践升维张铮,刘钰潭,陈雪薇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新加坡城市空间高质量利用的特色、成因与启示石忆邵,郭夏童基于情感计算的城市历史公园更新改造文化服务感知评价——以鲁迅公园更新改造为例戴代新,陈语娴建筑文化瓦萨里与米开朗琪罗——《围困佛罗伦萨》中的战争、城市、艺术家胡恒“新一代之成规”:宋《营造法式》的诞生及其历史作用马鹏飞法学论坛论实用艺术作品的重构及其保护制度的完善马忠法,谢迪扬2022年第4期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德国浪漫主义女性诗学构想张帆山河破碎之时的魏玛古典文学——文学与政治之辩证视域下的1949年歌德诞辰纪念活动毛明超国际问题研究·网络治理战略研究中欧网络安全合作:进程、评估与走向门洪华,胡文杰欧盟网络外交:战略基础、政策向度与安全竞争吕蕊互联网极端风险防范与大国博弈李舒艺术学与审美文化仿若如此的美学感:人工智能的美感问题王峰论阿伦特的“美感政治”夏开丰中国思想与比较文化研究汉语言哲学和中国哲学话语创建刘梁剑惠栋的性情论及其在清代哲学中的定位谷继明语言学研究德国汉学家卡尔·阿恩德及其现代汉语研究述论汤春艳烟台话单字调的格局与变异张琦功能性质视阈下的虚词多义特性再研究——以日语格助词为例许慈惠2022年第5期德法哲学因果性与力量——笛卡尔、斯宾诺莎与当代哲学争论吴增定意向性的歧义性——以布伦塔诺、胡塞尔、齐硕姆的使用为例梁家荣论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意向性解释及马里翁的双重驳斥王天文化产业研究元宇宙文化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张蕾,黄昌勇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卷化困境及其破解之道陈庚,豆慧峰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社区治理的公共空间维度——以上海市Y社区“首位公共空间”治理为例蒋艳,郭强回归民本性:行政负担研究反思及其对城市政务服务改革的启示何艳玲,王铮政治哲学从规范到快感:政治哲学与精神分析的双重考察吴冠军施密特论“法形式”与“政治形式”的概念——解读《政治神学》和《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中的“形式”概念张觅文学现代性研究论《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及功能陈嫣婧经济与管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中存在“户籍歧视”吗?程名望,李代悦,杨未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省域循环经济效率评价与创新研究吴飞美2022年第6期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走出戏剧幻象的戏剧小说——歌德《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对戏剧的呈现与反思任卫东名不从实的迷昧大戏——释歌德喜剧《大科夫塔》张克芸国际问题研究德国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主张、实践与动因分析郑春荣,李岳梅美国城市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根源葛天任,焦永利艺术学与审美文化跨媒介与跨文化焦虑的发生:“元电影”视角下的《银汉双星》程波话语生产、视觉建构与再媒介化——当代中国短视频文化的乡村叙事实践柴冬冬建筑文化乡村进化:从“生产力—空间形态”关系理论看传统乡村人居空间活态再生杨贵庆西方风景美学视角下风景建筑发展脉络研究陈烨当代马克思主义持续追问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本质张文喜“道路思维”:“中国道路”生成的辩证思维马拥军法学论坛我国刑法数罪并罚规定的不足及完善黄丽勤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治理的法治逻辑徐文海,王安琪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2023年1月23日
其他

冯身洪 | 同心同德 济世兴邦——同济大学百又十五年发展历程、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启示

【摘要】同济大学百又十五年的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九个发展阶段,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进程的生动写照。同济大学的坎坷历程启迪我们:大学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大学的发展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大学的文化传承是促进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大学要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关键词】同济大学;教育理念;传承;启示【作者简介】冯身洪,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本文刊载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同济大学115周年校庆特刊》专题。为适应微信排版,注释有删减,如需查询,请参考原文。2022年5月20日,同济大学将迎来建校115周年纪念日。这所从《孙子·九地》中撷取校名的巍巍学府,创校至今校名不改“同济”,从未中断办学,这在中国近现代高教史上可谓凤毛麟角。同济大学从初建时筚路蓝缕、艰难起步,到如今气象蓬勃、蔚为大观,经历了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光辉历程,描绘了一幅幅为华夏增辉的壮美画卷。百又十五年之路,是一条坎坷之路,更是一条同舟共济、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之路。同济大学的发展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德人初创和颠沛流离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高校布局调整和“文革”动荡时期、改革开放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每一时期又基本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各时期各阶段的历程给我们诸多启迪。//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德人初创和颠沛流离时期//这一时期大体可划分为德人初创、吴淞新生、抗战西迁三个发展阶段,历时约42年。(一)德人初创阶段(1907—1917年,历时约10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扩大在中国文化教育领域的活动,德皇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加强与其他大国在中国的文化竞争。1905年,清光绪皇帝废除科举制度后,派大臣到欧美考察教育制度。彼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先进的科技教育,而德国人向东拓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交汇点上,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Erich
2022年5月20日
其他

张松 | 积极保护引领上海城市更新行动及其整体性机制探讨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摘要】在倡导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以追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和工具开始受到学者和决策者的高度关注。自1980年代以来,上海市的旧区改造与历史风貌保护实践一直呈现胶着状态:“大拆大建”的旧改方式带来了城市生态、社会文化的不可持续性;市场主导的历史风貌保护项目也具有其显著特色。“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既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彻底改变“旧改”这一路径依赖,通过城市历史文化积极保护引领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通过统筹规划、整合推进、市民参与和综合治理来健全完善城市保护更新的整体性实施管理机制。【关键词】风貌保护;城市更新;积极保护;社会可持续性【作者简介】张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刊载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建筑文化》栏目。为适应微信排版,注释有删减,如需查询,请参考原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之一。近年来,深圳、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均制定了城市更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来推动和协调自身的城市更新建设行为。2021年8月2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以下简称《更新条例》),并于9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2015年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和2017年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之后,上海市城市更新相关法规首次上升为地方性立法。《更新条例》“是一部推动转变上海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能级提升、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法规。……努力为建设一个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上海市风貌保护街坊分类图图片来源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黄燎宇 | 从文化崛起到文化诱惑——对德国浪漫文化的再思考

【摘要】在18、19世纪,当英、法两国进行霍布斯鲍姆所说的双元革命的时候,德国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革命。德国人由此在文学、音乐、哲学领域强势崛起,从文化后发民族变成了文化领先民族。被冠以“古典”之名的德国文学、德国音乐、德国哲学,不仅是三座令人景仰的“文化珠峰”,而且富有浪漫色彩、浪漫元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浪漫精神给德国文化和德意志民族性格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甚至追问这是否就是导致德国历史发展偏离西方启蒙“正轨”的原因。正因如此,当今德国学界面对德国的古典或者说浪漫文化遗产的时候不可避免要陷入某种纠结,其民族叙事随之变得十分曲折、含蓄而且巧妙。【关键词】三元革命;古典;浪漫;启蒙;民族叙事【作者简介】黄燎宇,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刊载于《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21年第4期《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栏目。为适应微信排版,注释有删减,如需查询,请参考原文。从1750年到1850年的一百年,是决定现代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年。在此期间,欧洲发生了霍布斯鲍姆所说的双元革命,即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终于19世纪40年代。法国大革命始于1789年,终于1799年,但如果算上为法国大革命做思想铺垫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仑战争和七月革命,法国的政治革命可谓轰轰烈烈搞了一百年。这双元革命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历史事件,因为它决定了世界历史的方向和进程。对此,霍布斯鲍姆总结说:“它最引人注目的后果就是几个西方政权(特别是英国)建立了对全球的统治。这是史无前例的事件。在西方的商人、蒸汽机和坚船利炮面前,以及在西方的思想面前,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和帝国投降了、崩溃了。印度沦为由英国殖民总督统治的一个省,伊斯兰国家危机重重、摇摇欲坠,非洲遭到赤裸裸的征服,甚至庞大的中华帝国也被迫于1839—1842年向西方殖民者开放门户。”毫无疑问,双元革命也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法国大革命双元革命发生在西欧,而西欧的主体民族至少有三个。自西向东,依次为英、法、德。就是说,德国缺席双元革命。其实,当英、法两国发生双元革命的时候,德国人也在搞革命。他们搞了一场文化革命,而且是一场影响深远、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革命。他们创造了一个文化崛起的奇迹,同时又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可以说,在1750—1850年,在西欧发生的,不是一场双元革命,而是一场三元革命。这就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政治革命和德国的文化革命。德国的文化革命始于一个文化创造奇迹。这是一个奋起直追、一蹴而就的奇迹。德国是一个迟到的民族。在18世纪中叶即双元革命前夕,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德国都落后于英、法两国。当时的英国,不仅完成了光荣革命,为自身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且实现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合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与此同时,英国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涌现出从牛顿到霍布斯和洛克,从莎士比亚、弥尔顿到亚当·斯密的各路大家。当时的法国,不仅早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就实现了绝对王权,成为西欧的头号军事强国,而且其不惜动用国家手段来促进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从哲学家笛卡尔到阵容强大的古典主义诗人再到大百科全书派,法国的文学和哲学在欧洲大陆独领风骚。因此,在双元革命前夕,英、法两国都已成为强大的民族国家,都迎来了文化的繁荣,都朝着现代化方向稳步迈进。而此时的德国,整体上几乎停留在中世纪状态。这个名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家,人口有两千多万,其中近80%为农村人口,文盲率达70%。此外,它由三百多个主权国家、帝国自由城市、帝国直辖的及教会统辖的领地组成,还有一个通过选举产生的、没有多少实权和权威的皇帝。这个皇帝常常腹背受敌,一面受到罗马教皇的制约和打压,一面疲于应对诸侯及各路地方势力的阴谋和不从。及至近代,尤其在经历三十年战争之后,尽管有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德意志邦国异军突起,跻身欧洲列强俱乐部,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整体上却是一盘散沙,日渐衰落。难怪莱布尼茨要感叹“德国是列强彼此抛来抛去的皮球……是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战场”,难怪伏尔泰要讥讽这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同样有目共睹的是,神圣罗马帝国在文化领域也乏善可陈。德意志各邦君主普遍效仿法国,宫廷建筑是法式,宫廷礼仪是法式,君主和贵族普遍讲法语、读法语,用法语命名的建筑也比比皆是;德意志地区的学术语言是法语和拉丁语。莱布尼茨是一枝独秀享誉欧洲的哲学家,但是他的书面和学术语言并非德语。在德国大学里,用德语教授哲学是他的学生克里斯蒂安·沃尔夫1706年走上哈勒大学的讲坛之后才有的事情。德意志地区的文学状况更是惨不忍睹:作家虽说有一大把,拿得出手的却一个也没有。德国文学跟英、法没法比,跟意大利和西班牙同样没法比:前者有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塔索,后者则有塞万提斯和卡尔德隆。难怪耻于说德语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要用法语撰文抨击德国文学,说德国文学还只相当于弗朗索瓦一世时代的法国文学的水平;也难怪法国史学家、语义学家兼德译法译者莫维庸要断言德国人“没有艺术和思想的天赋”;更难怪一位当代德国文学史家要发出语惊四座的感叹:邻国有五百年的文学史,而我们的文学史只有二百五十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直至18世纪上半叶,德国人只是在音乐领域初露峥嵘,因为他们有了巴赫和亨德尔。对于名字意为“小溪”的巴赫,音乐后生贝多芬不得不惊呼“他不应该叫巴赫,他应该叫大海”;至于亨德尔,贝多芬不仅将他誉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曲家”,而且还曾表示,亨德尔如果不是安葬在异国他乡,他“真想摘下礼帽,跪在他的墓前”。按理说,凭借巴赫与亨德尔的音乐创造,昔日的德国足以在文化领域傲视欧洲。遗憾的是,这两位音乐奇才,一个虽然为上帝谱写了最美的颂歌,但他始终辗转于德意志小邦宫廷和教堂,所以他未能享誉欧洲,“不过是个只在专家中才被知晓的名字”;一个虽然享誉欧洲,但却加入了英国国籍,连姓名也改写成英文的书写形式,从Georg
其他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总目录2020年第1期【德法哲学·海德格尔论坛】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现代性——反思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他理解现代性的可能[德]君特·菲加尔持续跳跃入一个崭新开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持续批注》[美]理查德·波尔特世界之开显——论海德格尔“费希特阐释”的原初语境张柯【文化产业研究】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研究范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