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爆基丁

其他

“基金E账户”初体验! 有人多了20万、还有一堆1元账户,为啥?

为帮助部分投资者找回被遗忘的账户资产、更便捷地打理基金投资,2月10日,证监会宣布同意中国结算启动公募基金账户份额信息统一查询平台暨“基金E账户”公开试运行。在试运行短短两日后,已有不少用户通过基金公司获得邀请码注册使用。率先体验“基金E账户”后,有投资者反馈发现了众多被遗忘的账户,不少投资者持有多达上百个基金账户,更有甚者旗下基金账户多达182个。此外,还有基民反馈,使用这一App的体验感就像翻旧衣服突然发现口袋里有钱般的惊喜,更有基民直言发现了此前购买货基后被遗忘的20万元。但与此同时,也有用户反馈,发现了一堆持有金额不足1元的基金账户,并表示从未购买过相关产品。邀请码易得、注册上手快在直销渠道,银行渠道、券商渠道以及第三方销售平台大力发展的当下,买基金的途径多且丰富,但买过太多基金不仅存在看基金净值的不便,更难统一做资产管理。针对这一难题,证监会出招了。2月10日,证监会宣布同意中国结算启动公募基金账户份额信息统一查询平台暨“基金E账户”公开试运行,旨在解决广大中小投资者遗忘账户、查询繁琐等行业服务痛点,着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图片来源:中国结算官网目前,“基金E账户”App已在华为、苹果、小米、OPPO、vivo等手机应用商店上架,试运行期间采用注册邀请制,投资者可在各大手机应用市场下载“基金E账户”App并联系相关基金管理人获取注册邀请码。中国结算指出,后续待“基金E账户”App试运行结束后,将开放用户注册,即无需填写邀请码。图片来源:中国结算官网基丁君亲测发现,在安装“基金E账户”App后,需要完成同意隐私政策条款、用户注册、实名认证、基金账户绑定四个步骤后,才可使用公募基金查询功能。在用户注册阶段,需要输入手机号码、验证码、密码以及邀请码才可完成注册。当前,投资者可以通过拨打公募基金的客服电话或登录基金公司官网,可以在线获取邀请码,但每个邀请码仅限使用1次。根据投资者使用反馈,目前可以通过南方基金App;易方达基金、天弘基金官网在线客服,以及华夏基金、嘉实基金电话客服等多途径获取邀请码。图片来源:中国结算官网完成注册后,用户需要通过输入用户名下任意一张银行卡号码等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在使用查询功能前,还需要完成基金账户绑定,并填写实名认证时所使用的证件号码,经确认绑定后即可进入后续操作环节。经基丁君测试发现,上述步骤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图片来源:中国结算官网随后,投资者可通过选择“公募基金查询”或直接进入“资产”页面,查看在对应数据日期持有公募基金场外份额的情况。但要注意到的是,“基金E账户”的数据有延时性。据中国结算介绍,“基金E账户”所显示的数据日期一般为用户进行查询的日期(T日)往前推三个交易日。图片来源:中国结算官网在具体查询时,用户可以看到每个账户的交易信息。例如,当点击某条记录时,即可进入资产详情页。资产详情页将列示资产情况、持有份额、净值日期及对应数据日期等基金信息,基金账户、交易账户等账户信息以及基金销售机构、基金管理人等渠道信息。多位投资者发现上百个基金账户在公开试运行两日后,已有不少投资者率先试用“基金E账户”,发现众多被遗忘的账户,更有基民反馈体验感就像翻旧衣服突然发现口袋里有钱般的惊喜。图片来源:微博基丁君注意到,某基金大V在微博直言,“自己开过的账户多,内心是有预期的,不过多到这个份上,还是有些惊到了……149个”。也有大V提出疑问,全国基金公司才140多家,怎么做到有140多个基金账户?图片来源:微博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同一个基金公司的同一只产品只算一个账户,如果同一个投资者在不同渠道购买同一只基金产品,则会有对应数量的基金账户。例如,李明在基金公司直销平台、支付宝以及招商银行分别购买同一只股票型基金,那么李明就拥有3个基金账户。因此,不少基民直言在使用“基金E账户”后才发现自己有多达100多个基金账户,更有基民直言自己有182个基金账户。图片来源:微博在发现被遗忘的账户同时,也有不少基民找回了自己忘记的财产,快乐程度就像翻去年衣服口袋的时候找到100块钱,有基民表示“感谢这个App帮我找回了几十块大洋”,但个别投资者找回了可不仅仅只是100块钱。有投资者在试用“基金E账户”后,直言“突然发现自己多了二十万”,据悉,该投资者在此前发了年终奖后就在第三方渠道购买了货基,由于购买渠道不是常用的软件,后面则直接忘记了还有这笔钱。一番体验后,不少基民直言这一App确实有用,可以解决多账户难做资产管理等痛点。例如,有投资者表示,“是个好工具,可以一站式查询个人持有的各家公募基金公司的基金”,还有基民称,这个其实挺击中痛点,因为自己买基金的投资渠道就有4个,日常看资产净值确实谈不上方便,做资产管理就更麻烦了。但也有基民发出灵魂疑问:“‘基金E账户’的推广,很多人遗忘的基金被发现,会不会导致基金赎回?”基丁君也注意到,有基民在体验“基金E账户”过后,直言自己基金账户品种太多了,这下可以清理了。某资深研究人士则认为,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能被遗忘的资产大多是零钱,因此就算这类产品被投资者赎回,也不会对市场造成冲击。财经评论员郭施亮也提到,“基金E账户”不仅可以降低基金闲置遗忘问题,还可以提升基金持有人的管理能力与满足查询需求。虽然可能会导致部分赎回压力,但估计牵涉到的份额规模比较小,对基金影响有限。从当前来看,“基金E账户”有待完善,预计系统会不断提升完善。被遗忘的1元账户除了被遗忘的账户以及“意外之财”,也有投资者反映在使用“基金E账户”后发现很多持有金额为1元左右甚至不足1元的账户情况,且多为货基,但自己却不记得曾购买过相关产品。图片来源:北京商报针对这一情况,北京某公募内部人士在接受基丁君采访时表示,如果客户发现账户存在较小份额,可能客户有委托投顾业务,投顾产品会帮助投资者做基金配置,那么可能就会存在一些持有较小的账户。也有一些客户可能存在基金未全部赎回,长久放置有遗忘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基金有最小持有份额的设置,例如基金份额仅剩余1份,但净值低于1元,那么基金市值就会不足1元。在当前“基金E账户”App公开试运行阶段,尽管大部分投资者反响较好,但为进一步完善用户体验及解决投资者疑问,也有部分机构正针对这一方面内容准备客服培训及相关投教工作。例如,有中小型公募内部人士向基丁君直言,“我们下周才会开始在微信上做些用户的告知,也是当个投教的内容,因为是在试运行阶段还未大规模铺开”。嘉实基金也表示,“基金E账户”是针对的投资者分散查询的行业服务痛点,向个人投资者提供全市场公募基金账户及份额等信息的查询服务平台。可以理解成基民的“基金账户管家”,功能非常实用,为个人投资者提供全市场公募基金账户和持仓查询的服务,方便基民的基金投资打理,有助于做账户归集,让基民的投资管理更加便捷和一目了然,还能帮助部分投资者找回被遗忘的账户资产。后续,嘉实基金也将持续做好客服培训工作和基民的投教工作,协助基民解决“基金E账户”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相关链接*投资100万损失超98%!又有投资者和私募对簿公堂,私募投资如何擦亮眼?ChatGPT和公募:爆火的说客与冷静的看客2月以来5家券商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2023年2月12日
其他

投资100万损失超98%! 又有投资者和私募对簿公堂,私募投资如何擦亮眼?

100万元投资本金仅剩2万元,私募基金导致投资者巨亏的情况再度引发热议。近日,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一份民事判决书披露了这一巨额亏损的具体情况,投资人李某以100万元购买北京乾元泰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乾元泰和”)旗下一款私募产品,六年后仅赎回1.99万元。需要注意的是,仅仅2个月前也有私募基金经理因巨额亏损遭投资人告上法庭,由此,私募基金管理人频上公堂也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私募基金管理人存在违规情况则需要承担主要责任,但因市场风险导致的巨额亏损,投资者仍是最终的损失承担人,建议投资者审慎择基,培养对投资风险的敏感性。投资六年亏损超98%又有私募基金管理人被告上法庭。近日,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了一份民事判决书。判决书显示,2015年12月投资人李某以100万元购买乾元泰和旗下一款名为乾元泰和复利1号(以下简称“复利1号)的私募产品,而六年后的2021年12月,李某只能赎回1.99万元。图片来源:裁判文书网对上述情况,李某要求乾元泰和赔偿其98万元的投资本金。在李某看来,乾元泰和未尽到投资者适当性提示义务,同时,未及时披露定期报告及基金净值信息。此外,李某表示,乾元泰和向李某谎称涉案基金为首次募集,且未对基金此前的业绩情况披露;乾元泰和在基金募集过程中存在擅自挪用基金、超越合同约定的止损线进行投资等情况,致使李某损失。乾元泰和则对此回应称,复利1号基金在募集阶段已履行了适当性义务。同时,自复利1号基金成立至2021年9月27日期间,乾元泰和每周定期以短信形式向投资者披露基金净值信息。就净值披露不及时的情况,乾元泰和坦言,2021年10月起,由于实控人刘某于2021年10月7日病故,公司无法继续经营,复利1号停止净值披露。总体而言,乾元泰和指出,其仅应承担未及时进行基金净值披露,导致李某未能及时申请赎回的违约责任。因市场风险导致的投资损失与乾元泰和的违约行为不存在因果关系,应当由李某自行承担。最终,法院判决,乾元泰和赔偿李某投资本金损失30.7万元。此外,法院认为,乾元泰和并不存在除未及时披露基金净值之外的违约行为,李某在基金开放期内未对基金进行赎回所致除30.7万元之外的投资本金损失及利息损失应由李某自行承担。公开信息显示,乾元泰和成立于2014年5月28日,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另据中基协信息,乾元泰和已于2023年1月10日,因从事违规行为,收到协会纪律处分。告知书显示,经查,乾元泰和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已故,其余高管均已离职,无在职人员,无实际办公场地,不具备开展业务所需的基本设施和条件,中基协取消其会员资格,撤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需培养投资风险敏感性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案件外,回顾2个月前,也有私募基金经理因管理产品巨亏遭多位投资人告上法庭。2022年12月,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10份合同纠纷一审民事裁定书,有10位投资人状告北京嘉怡财富旗下基金经理李文东在协议到期后并未向原告返还约定的投资款。民事裁定书显示,有投资人100万元投资本金四年后仅剩1.71万元,亏损超过98%。也有投资者先后投入超145万元,四年亏损达91.2%。就相关私募投资纠纷的处理办法,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昇立表示,投资者可以通过民事司法程序来进行维权。如果涉及集资诈骗的,投资者则可以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通过刑事路径来进行维权。“而在前述两种维权方式中,对于可能存在的‘巨额亏损’则有不同的责任判定路径,刑事案件中主要是依靠涉案人员退赔和涉案财物追缴处置。民事案件稍微复杂一些,需要进一步来区分是管理人责任还是市场风险,如果管理人存在违背勤勉尽责的信义义务的情况,需要承担主要责任,但是如果投资失败中主要是市场风险,那么投资者可能是最终的损失承担人”,张昇立提示道。“如遇发行人或管理人存在违约情形,会根据其过错比例,向投资者承担与此相适应的赔偿责任”,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德怡解读称,在私募纠纷案件中,法院的处理结果相对统一,仲裁的裁决结果则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具体实践中,有投资者诉求被全部支持的,也有投资者获得全部或部分赔偿的情况。因私募基金管理人频上“公堂”的同时也为投资者敲响警钟,王德怡建议,投资者在选择私募机构时,尽量选择历史业绩靠前、信用较好的基金管理人,并且要审慎签约。而在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崔海波看来,选择私募,需要选择成立和从业时间较久的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投资者在关注业绩的同时也要注意看回撤幅度的大小,综合看业绩稳定性、持续性,注意基金经理的经验、资历以及投资管理风格。张昇立认为,在私募行业,监管处罚、司法程序是非常重要的硬性监管环节,但投教和典型案例行业通报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也很重要。张昇立建议称,有的私募机构可能出现侵占、挪用基金财产、非法集资等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若此时投资者对自己的权利不了解,对违规私募机构未履行披露义务不重视,导致的后果可能进一步加深。如果投资者教育中加强“规避合格投资者要求、变相公开募集、资金池运作、自融自担”等典型违规行为的内容,则有利于投资者培养投资风险的敏感性,避免无可挽回的最坏结果。*相关链接*ChatGPT和公募:爆火的说客与冷静的看客2月以来5家券商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2023年2月9日
其他

ChatGPT和公募:爆火的说客与冷静的看客

随着ChatGPT走红并在近日持续刷屏朋友圈,ChatGPT相关概念股也持续上涨。截至2月8日收盘,多只ChatGPT概念股涨停,而海天瑞声自1月18日至今的累计涨幅已达191.56%。在ChatGPT爆火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机构对其业务能力进行测验。更有观点猜测,在ChatGPT高速发展的当下,银行理财经理乃至基金投顾是否有被取代的可能性。但在业内人士看来,ChatGPT当前的技术仍存在数据精确度和可追溯能力欠缺等不足。个别公募也直言,若ChatGPT以后技术达不到商业化水平,过一段时间热度或会退潮,目前也未能确定在后续业务中是否会使用ChatGPT。ChatGPT眼里的公募:有潜力的投资市场不仅能聊天,还能写诗、写研报、写论文……不厌其烦地快速解答来自全球各地用户千奇百怪的问题,持续优化回应、完善表达方式令智能聊天软件ChatGPT在近期爆火。公开资料显示,ChatGPT是一种聊天机器人软件,是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是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不仅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够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也能进行日常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图片来源:ChatGPT为了测试ChatGPT的智能程度,基丁君也从对中国公募市场的认识到基金公司的了解再到对基金产品的推荐等多维度对ChatGPT进行提问。例如,针对“请谈谈对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认识”这一提问,ChatGPT的回答就提到,“中国公募基金市场是一个有潜力的投资市场,但投资者仍然需要对基金经理和基金绩效进行仔细地考察和评估,并与专业人士进行咨询,以确保自己的投资决策是明智的”。图片来源:ChatGPT而在对于“中国头部基金公司有哪些”的回答中,ChatGPT提到了华夏基金、招商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华安基金、工银瑞信基金、鹏华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中欧基金。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ChatGPT回答的上述10家基金公司的非货币管理规模均位列市场前15名。由此来看,ChatGPT在这一问题的回答准确率较高。对于ChatGPT的优点,长城基金基金经理赵凤飞认为,人机交互领域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很大,由于人类语言的丰富性以及对话场景的多样性,打造一款与人类几乎无异的聊天软件并且还能进行撰写文案和翻译并不容易。这需要优秀的算法和模型,也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算力,这些都是ChatGPT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应用场景上,AI客服、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等领域,ChatGPT及类似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都有望大显身手。除了上述领域外,AI技术在智能驾驶领域也有望加速落地,在未来的VR、AR中也会扮演重要角色。图片来源:ChatGPT但在涉及数据类问题时,ChatGPT当前的回答内容则相对有限。例如,对于“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管理规模在百亿元以上的基金经理有哪些”这一问题,ChatGPT则无法给出准确答案。此外,针对“从近三年产品业绩来看,你认为中国哪些公募基金的业绩最好”这一问题,ChatGPT也直言,“作为一个AI模型,无法评价某个公募基金的业绩是否最好,因为这取决于投资者的目标、风险偏好和投资策略”。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也直言,虽然通过ChatGPT可以快速获取答案同时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但目前来看,所获取的内容仅能达到相对逻辑完整的效果,并不完全准确。同时,数据的更新程度也达不到实时的效果,因此技术安全性与数据可信度还有待提升。公募眼里的ChatGPT:能否受益于该技术有待观察图片来源:富国基金微信公众号在两个月前ChatGPT“出世”之际,便已引起各行业的关注。早在2022年12月7日,富国基金就使用ChatGPT写了一首关于“个人养老金”的诗。从英文表述来看,并无用词和语法的“硬伤”。此外,为测试ChatGPT能否用于研究报告撰写,财通证券也在近日采用ChatGPT撰写了一篇医美行业研究报告。财通证券表示,从过程来看,搭建报告框架、生成文字并翻译共花费约1小时,但结果显示,ChatGPT在标点和术语方面存在明显错误,且存在无法得知引用数据来源及可靠性、部分复杂语句翻译后表意不清晰等问题。图片来源:ChatGPT不难看出,从诞生到如今,短短两个月,ChatGPT已能完成大部分简单工作,但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猜测,在ChatGPT高速发展的当下,银行理财经理乃至基金投顾是否有被取代的可能性。而ChatGPT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AI技术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陈雳也认为,ChatGPT暂时无法取代人工投顾。“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在投顾业务中已有所使用,但投顾服务在提供可靠数据或消息的同时也提供了个人经验对市场或产品的理解,我认为可以将ChatGPT加入投顾服务中提升数据获取效率,为研究人员提供前期助手工作,减少一些重复的工作投入。”基丁君也针对后续会否在业务工作中采用ChatGPT采访多家机构。嘉实基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范围来说,AIGC产业还处于市场探索阶段,要达到稳定输出、成熟商业化的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目前ChatGPT的技术应用还处在较为初步的阶段,能否真正受益于ChatGPT技术的发展尚有待观察。若日后技术达不到商业化水平,过一段时间热度可能会退潮,后期波动性较大,后续业务中是否会使用ChatGPT也还不能确定。“目前ChatGPT尚处于开发体验阶段,公募基金业务除了需要庞大的金融数据支持,严谨与合规也是公募基金服务的关键要素,ChatGPT对于数据的精确度和可追溯能力比较欠缺。此外,想要获取一手市场信息通常需要分析师或基金经理线下实地调研,这是ChatGPT无法取代的”,陈雳补充道。前海开源基金经理魏淳同样认为,ChatGPT之所以成为爆款,除了其本身的产品力较强之外,核心原因是在全球经济面临一定压力的背景下,企业降本增效需求尤其迫切,而ChatGPT等新技术是解决上述需求的最重要路径。从中短期来看,ChatGPT虽然目前技术水平相对其他AI聊天工具更高,但仍未达到理想状态,其产品迭代及生态建立仍需一些时间,目前商业模式还不清晰,同时运营成本较高,对包括搜索引擎巨头在内的产业生态,预计暂时还不会带来实质性的颠覆。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也提到,限制ChatGPT的,一方面是算力成本,由于运行ChatGPT需要比较高的算力,也就意味着未来应用或要收费,而收费会让用户兴趣降低。另一方面则是应用普及度,由于很多算法会选择开源,但开源会限制企业盈利能力,也会限制普及度。而ChatGPT在国内的应用普及,还需要监管进一步完善定调。爆火背后的发展前景:下游产业或孕育出丰富生态随着近期ChatGPT成为市场热词,相关概念股表现也持续活跃,多只概念股掀起涨停潮。交易行情数据显示,截至2月8日下午收盘,海天瑞声、鸿博股份、物产金轮均涨停,其中,海天瑞声自1月18日至今的累计涨幅已达191.56%;2月8日同时,汉王科技、宝兰德、云从科技-UW等多只ChatGPT概念股也呈上涨趋势。从诞生到如今已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为什么ChatGPT在近期才“刷屏”朋友圈?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的研报显示,2022年下半年,AIGC及ChatGPT关注度大幅提升背后,其本质是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阶跃,海外及国内商业落地处在初期,但新的产业趋势值得关注。OpenAI的技术进展及投资方向、海外AI独角兽业务进展、国内龙头AI公司的跨模态布局是重要风向标。赵凤飞也提到,ChatGPT的大热源于其惊艳的用户体验,而在机智的聊天表现背后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长足发展以及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智能一直被认为是信息技术领域乃至整个科技领域中最具前景和想象力的方向之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也会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因此人工智能领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在A股市场掀起相关概念股上涨的浪潮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上投摩根基金看来,虽然ChatGPT是12月刚出的全新技术热点,但由于体验惊艳,在科技圈的影响迅速扩散,微软、Buzzfeed等科技巨头纷纷跟进应用,预期未来短期内热度会持续催化。ChatGPT的出现,预兆着未来AI可能会对人类的文字生产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下游产业有可能孕育出丰富生态。目前阶段,ChatGPT仍处在产业发展初期,股票表现仍以事件驱动为主,同时受到宏观市场环境等影响,波动较大。图片来源:ChatGPTChatGPT也在接受基丁君提问时直言,训练数据、自然语言生成能力、快速响应、多语言支持、智能定制是其核心竞争力。而部分公募也提前“嗅到”ChatGPT的投资机会,并进行布局相关概念股。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已有80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重仓科大讯飞,持股总量达6100.22万股;此外,还有6只基金重仓拓尔思,持股总量为536.64万股;另外还有3只基金重仓持有海天瑞声,持股总量为3.78万股。从后续板块投资机会来看,上投摩根基金认为,当下,A股中的AI概念股,若狭义而言,拥有独立自研大模型能力的厂商不多;但广义而言,业务可以和AI去做结合,甚至已经在业务中嵌入了AI能力的第三方应用厂商,数量不在少数。国内AI发展,视觉能力最强,因此拥有AI视觉能力的厂商,技术是相对成熟的。按Gartner曲线规律,全球科技浪潮在第一波的时候往往可以享受极高溢价。估值维度上来看,当前ChatGPT相关核心标的估值较高,市场将远期的宏大美好愿景投射到当期,带来了这一波AI上涨。因此投资层面上,除了基本面因素,也建议关注资金方面的因素,以辅助决策。“在细分投资方向上,从产业链出发,主要可以考虑三类:一类是从事大模型基础研发的企业,一类是上游为大模型研发提供算力等基础设施的厂商,还有一类是下游针对细分场景开发软件的第三方应用厂商。”上投摩根基金如是建议。前海开源基金科技行业研究员梁策则认为,ChatGPT的出现,不仅会加大社会对深度学习这个技术领域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强度,还会加速过去积累的技术向社会渗透。在这一背景下,预计未来很多科技企业会出现新兴的投资机会,具体会关注有希望开发出中文模型的技术巨头、为技术巨头提供基础设施的厂商、具备模型使用场景的应用开发商三个方向。对于不熟悉这个领域的大众投资者,梁策建议可以通过投资科技主题的基金产品对这个领域进行投资。嘉实基金也直言,不可否认,ChatGPT解决了人工智能模型的一些核心技术痛点,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技术、内容、硬件的相关企业都将受益,相关技术在金融、政府、医疗等领域的落地也值得期待。ChatGPT将带动上游算力、数据标注、自然语言处理需求,下游应用场景包括代码机器人、小说衍生器、对话类搜索引擎、语音工作助手、对话虚拟人等,具备代替人工的创造力。目前多个海内外互联网巨头,纷纷宣布加码布局该技术,未来落地场景涉及代码生成、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相关链接*2月以来5家券商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2023年2月8日
其他

2月以来5家券商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如何做大碳金融“蛋糕”

“双碳”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获券商争相布局。2月6日,中金公司发布公告表示,中国证监会对中金公司在境内合法交易场所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无异议。包括中金公司在内,2月以来5家券商相继发布公告表示,公司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已获准。有业内人士表示,碳排放权自营交易业务是券商参与碳排放权市场建设的战略性业务,相关业务资质的成功获取也将进一步强化券商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同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碳金融市场将起到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未来发展空间可观。券商扎堆布局碳排放权交易2月6日,中金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已收到中国证监会《关于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无异议函》。根据该无异议函,中国证监会对中金公司在境内合法交易场所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无异议。除中金公司外,东方证券、中信建投、申万宏源、华泰证券也于2月3日-6日相继发布相关公告。至此,截至2月7日,2月以来公告收到证监会相关函件的券商已达5家。在公告中,上述券商均表示,将根据相关规定和无异议函的要求,以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进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为目标,合规、审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业务,并将相关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做好相关风险管理工作,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国泰君安证券旗下官方公众号“国泰君安发布”显示,2015年国泰君安收到中国证监会开展碳排放权自营交易的无异议函,成为首批获牌券商。2016年,国泰君安正式开始涉及碳配额交易。另据2022年12月国泰君安发布的官方公众号显示,国泰君安已落地证券业首单挂钩上海市碳排放配额的场外期权交易。同期,作为交易机构,成功参与香港国际碳市场CoreClimate交易平台的首批交易。另据中信证券官网,2021年11月,中信证券已加入碳排放权交易标准文本工作组和碳衍生品工作组,与交易商协会共同探讨建立标准化碳排放权衍生品交易市场。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认为,从“双碳”目标出发进行推算,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增长潜力是巨大的,蕴含的业务机会、业务空间也是巨大的,这也正是券商积极谋划布局碳交易市场的原因。获得无异议函是券商参与碳市场的前提条件,能否获准参与,还需要看碳市场主管部门的态度。作为获准可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券商之一的申万宏源也表示,碳排放权自营交易业务是券商参与碳排放权市场建设的战略性业务。目前,申万宏源已多次组织召开“碳达峰、碳中和”专题业务研究会,通过碳排放权自营交易业务,发挥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社会实现绿色低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碳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可观就证监会准许券商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意义,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此举一方面意味着证监会对券商碳排放权交易参与范围的态度放宽。另一方面,券商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无疑将提升碳交易市场活跃度,有助于促进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从而助力碳减排。陈雳直言,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一年多时间里,碳市场存在着交易活跃度不足等问题,仍需提高投资者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兴趣。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碳排放权等相关内容备受资本市场关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碳金融市场将起到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未来发展空间可观。目前来看,在“双碳”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碳交易行情也逐步向好。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收盘,碳交易板块中,华盛昌单个交易日触及涨停,此外,新动力、乾景园林、宝馨科技分别涨9.71%、7.43%、5.11%。若从年初至今的表现看,上述个股则分别涨3.5%、11.01%、8.67%、18.96%。从碳主题的相关指数表现来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沪深300碳中和指数年初至今涨5.97%,上证180碳效率指数(以下简称“180碳效指数”)2月7日报收1582.97点,年内涨2.9%。中证公司披露信息显示,180碳效指数基于上市公司的碳足迹数据,在剔除碳足迹较高的证券之后,剩余证券按照碳足迹倒数进行加权,以反映沪市低碳排放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另据上海环境交易所数据,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额为28.14亿元。截至2023年2月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亿吨,累计成交额104.9亿元。杨海平坦言,“考虑到中国‘双碳’目标的落实及碳市场的发展潜力,个人坚定看好券商参与碳市场的前景。券商自营参与碳交易代表了一种趋势,不仅能够使其分享中国碳市场的增长红利,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后续也将为碳市场、碳金融升级做出贡献”。*相关链接*“重拳”来了!2023年初超1500家私募注销,行业优胜劣汰按下“加速键”赵诣新基“开门迎客”!大额申购仍设限各路资本争相入场!近一月4家基金公司股权变更,还有外资“鲶鱼”加速布局一文读懂全面注册制对券商投行业务的影响
2023年2月7日
其他

赵诣新基“开门迎客”! 大额申购仍设限

在募集时便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的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又有了新动作。2月6日,泉果基金宣布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将自2月8日起开放日常申购业务,但与此同时暂停50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业务。而这也是明星基金经理赵诣在“掌舵”这只产品3个多月来,首次开放申购。值得注意的是,基丁君注意到,2月6日当天,也有33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此外,还有17只规模在百亿以上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也仍处于暂停申购或限购状态,且多为明星基金经理掌舵的绩优产品。明星产品打开日常申购2月6日,泉果基金发布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开放日常申购暨暂停大额申购业务的公告。公告内容显示,该产品自2月8日起开放日常申购业务,同时限制大额申购,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在全部销售机构累计申购申请金额不得超过50万元,对超过50万元的部分申请金额,基金管理人有权拒绝。公开资料显示,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成立于2022年10月18日,由明星基金经理赵诣“掌舵”。2022年四季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该产品的合并规模为98.47亿元,逼近百亿。截至2月3日,该基金A/C份额成立至今的收益率分别为6.98%、6.86%,分别跑赢同类平均收益率2.8个、2.68个百分点。图片来源:公告截图需要注意的是,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的持有期为3年,即在产品成立后一段时间,根据基金合同约定的条件可开放申购,但买入确认后锁定期为3年,期间不可卖出,3年后才可赎回。而对于此次暂停大额申购的原因,基金管理人在公告中指出,是为保护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稳定基金规模,保持平稳运作。也有业内人士向基丁君透露,在当下的市场行情开放申购,新进的资金进可攻退可守。而基金经理或也会对新进资金延续以往的做法,作为新基金来对待。据了解,自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成立后,赵诣逢低布局,稳步建仓。根据泉果旭源的招募说明书,其投资组合比例为股票资产(含存托凭证)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60%-95%,其中,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占股票资产的比例为0-50%。另据2022年四季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该产品的权益仓位已达67.24%,组合持仓主要集中在电力设备、新能源、计算机、电子、机械、军工等高端制造行业以及后疫情时代复苏的消费行业等。此外,赵诣也在近期公开表示,经过2022年的市场下跌,部分优秀公司的估值风险得到了相对充分的释放,市场的悲观情绪则提供了左侧布局良机。展望2023年,从基本面、资金面和情绪面三个角度而言,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大于风险,权益类资产将进入“蜜月期”。在行业配置层面,将更加关注有“增量”的方向。一是大制造方向,包括新能源和5G应用技术进步带来的需求提升以及以航空发动机、半导体为主的高端制造业,这些行业符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定调下的国产替代、补短板主题。二是大消费方向,包括受到抑制的消费、出行以及医疗药品需求逐步回归正常所带来的困境反转机会。多只绩优百亿基金限购从近期来看,已有不少基金陆续宣布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仅2月6日当天,就有多达33只基金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相关公告多表示此举是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若放眼百亿级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申购状态,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在最新规模超百亿元的52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暂停大额申购的产品有15只,暂停申购的有2只。其中,中欧医疗健康混合、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富国天惠精选成长混合、睿远成长价值混合、兴全趋势投资灵活配置混合5只产品在2022年末的规模超200亿元,分别为641.38亿元、570.75亿元、327.04亿元、273.82亿元、205.32亿元。从上述限购的百亿级主动权益类基金来看,多为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例如,中欧医疗健康混合由“公募一姐”葛兰“掌舵”,也是当前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而其余4只产品则分别由张坤、朱少醒、傅鹏博、谢治宇等人担任基金经理。截至2月3日,上述产品A/C类份额的年内收益率均收正且跑赢同类平均。对于相关绩优基金限购的原因,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主要是为了防止规模快速增长,从而增加管理的难度,并对现有业绩形成一定冲击。因此,基金管理人选择限购,而且一般是限制一定规模的大额申购。“如果大量资金涌入使基金规模突增,会导致选股难度增加,基金业绩表现也更难控制。一般来说,基金限购可以防止大规模申购,但小额申购没有停止的话,基金规模也可能会继续增加。”杨德龙补充道。*相关链接*各路资本争相入场!近一月4家基金公司股权变更,还有外资“鲶鱼”加速布局一文读懂全面注册制对券商投行业务的影响霸榜!多只有色金属主题基金现身业绩前十,能否成为中长期趋势?全面注册制正式启动!主板融资功能有望提升,两融业务有望继续扩容,公募这样解读
2023年2月6日
其他

“重拳”来了! 2023年初超1500家私募注销,行业优胜劣汰按下“加速键”

2023年初,监管持续发力,私募行业“洗牌”加速。2月6日,磐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磐京股权投资基金”)因涉嫌私募违规受上海证监局立案调查。中基协信息显示,该私募已于2022年9月8日遭协会注销。在监管趋严背景下,2023年开年以来,私募出清加速。截至2月6日,已有1568家私募退场,同比大幅增长2108.45%。此外,仅年初以来披露的私募注销家数已占2022年全年注销数量的七成以上。有业内人士认为,年初私募注销频频,体现了中基协、证监会持续构建私募基金行业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常态化退出机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监管趋势。大浪淘沙
2023年2月6日
其他

各路资本争相入场!近一月4家基金公司股权变更,还有外资“鲶鱼”加速布局

继公募股权变更在2022年频繁上演后,这一趋势在2023年也并未消退。2月3日,证监会相继披露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新华基金、万家基金3家基金公司股权变更情况。而从近一个月来看,合计已有4家基金公司股权现变更,其中有两家合资基金公司身份转变为外商独资基金公司。回顾2022年,也先后有9家基金公司股权发生变更。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基金股权变更有利于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营模式。也有观点认为,增资或说明股东看好相关基金公司的未来发展。外商加速布局国内公募市场又一家外商成功控股旗下合资基金公司。2月3日,证监会公告称,核准摩根士丹利(Morgan
2023年2月5日
其他

霸榜! 多只有色金属主题基金现身业绩前十,能否成为中长期趋势?

新年首月,金价持续走高,有色金属板块热度也随之上升。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月2日收盘,有色金属行业指数年内涨幅达17.15%。从行业个股的表现来看,截至2月2日,多只个股涨超20%。此外,还有3只个股涨超3%。在有色金属板块涨势的带动下,相关主题基金的收益率也水涨船高,多只产品霸榜公募业绩榜前十。有观点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复苏、美联储加息已近尾声等因素均会带动金价上涨,有色金属板块的上涨与上述因素也不无关系。展望后市,有色金属板块或将得到短期提振,但中长期上涨趋势并不确定。有色金属主题基金霸榜业绩前十2023年首月,黄金成为开年焦点,金价持续走高。据上海黄金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月2日下午收盘,黄金AU9999报收425.85元/克,涨幅0.99%。截至2月2日15时30分,AU9999的年内涨幅已达3.78%。随着金价攀升,有色金属板块近期涨势也较明显。据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月2日收盘,中证申万有色金属指数年内涨幅达17.15%。单只个股来看,年初以来,截至2月2日,中国稀土大涨33.76%,中矿资源涨32.61%。此外,金钼股份、洛阳钼业涨幅也较为明显,均涨超30%。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得益于金价上涨、板块业绩表现突出,有色金属主题基金的收益率自年初以来也普遍收正。据同花顺iFinD显示,截至2月1日,已有4只有色金属主题基金霸榜公募业绩榜前十。具体来看,截至2月1日,在数据可取得的23只有色金属主题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中,有超八成产品的收益率超15%。其中,鹏华国证有色金属行业ETF的年内收益率达18.37%,在全市场排名第4;南方中证申万有色金属ETF则紧随其后,达18.01%,在全市场排名第5。同期,除上述两只产品外,还有10只有色金属主题基金的年内收益率超17%,包括华夏中证细分有色金属产业主题ETF、中信保诚中证800有色指数等。关于有色金属板块的相关投资机会,南方中证申万有色金属ETF基金经理崔蕾认为,有色金属板块目前整体市净率回升至2.78倍,相较高点4.6倍处于较低水平。重仓标的也大多处于利润平稳上升阶段,估值处于近期低位。在此情况下,崔蕾建议投资者关注有色金属指数配置机会。中长期上涨趋势并不确定那么,有色金属板块的上涨,与哪些因素有关?又是如何带动相关主题基金收益率走高?崔蕾认为,在海外经济衰退强化、房地产企稳回升、新能源景气持续、稀土供应偏紧的市场预期下,黄金、工业金属、新能源金属、稀土相关板块市场表现较好。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则认为,美联储加息已接近尾声,推动金价上涨。有色金属上涨,同样受到加息放缓的推动。此外,中国经济复苏力度加大,而中国是有色金属的需求大国,中国经济复苏也会对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形成推动作用。展望后市,崔蕾解读称,海外市场方面,美国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2022年12月继续下行,市场对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预期强化,美元指数持续偏弱势以及人民币指数走强,有色金属板块会得到短期提振。“国内市场方面,宏观面预期改善,国内防疫政策调整以及经济提振政策陆续出台,市场对国内经济复苏预期乐观,随着稳增长政策陆续落地和成效显现,终端市场需求复苏有望带来金属需求回暖。同时,春节假期之后,下游市场陆续复工复产,前期累库节奏有望放缓,给予有色金属价格底部支撑。”崔蕾认为。此外,中原证券在2月2日发布的《有色金属行业月报:美联储加息符合预期,金属价格普涨》研报中提及,受到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通胀高企、美联储加息放缓、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给予有色金属行业“同步大市”评级,建议关注黄金、铝、钼和稀土板块。而在杨德龙看来,2023年全年欧美经济可能存在陷入衰退的风险,在这一影响下,有色金属中长期上涨趋势并不确定,因此投资者仍需注意有色金属主题基金背后的风险。此外,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认为,有色金属是一个受到市场波动影响比较大的产业,投资者应该做好风险的预期评估。*相关链接*全面注册制正式启动!主板融资功能有望提升,两融业务有望继续扩容,公募这样解读新年首月公募业绩出炉!这家机构旗下6只产品登顶业绩榜前十有人要“跳槽”、有人要“退休”
2023年2月2日
其他

一文读懂全面注册制对券商投行业务的影响

证监会2月1日宣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A股迎来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为企业发行上市的“守门人”,证券公司行业及其投行业务的后续发展趋势也成为实行全面注册制后市场关注的一大重点。有观点认为,全面注册制实行将加速投行业务向头部券商集中;但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表示,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大型综合券商以及精耕细分领域的中小型券商有望深度受益。具体到投行业务而言,有券商直言,全面注册制将重塑投行业务模式,并对投行的业务稳健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类券商均有望受益2月1日,中国证监会就全面注册制改革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发行上市审核注册机制优化、证监会职能转变、主板交易制度改革等多方面内容。在上市发行制度上实现了各板块统一的同时,主板日涨跌幅则仍保持10%不变。在申万宏源证券看来,主板实现注册制后,新股上市首日即纳入融资融券标的,后续配合衍生品创新,两融业务的深度有望明显增加。作为中介机构之一的证券公司,由于主营业务涵盖保荐承销,其在全面注册制后的发展趋势也成为市场关注重点。但在2月2日早盘,50只券商概念股中仅12只个股上涨,下跌个股比例超七成。截至下午收盘,仅有6只个股上涨。其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华泰证券等龙头股下跌,收跌2.99%、3.58%、1.44%。那么,全面注册制对券商行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券商研报指出,全面注册制实行将加速投行业务向头部券商集中。不过,对于上述观点,业内人士的看法也存在分歧,部分业内人士直言,中小型券商或也在全面注册制后迎来发展新机遇。在中国银河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分析师武平平看来,注册制发行背景下,券商的定价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面临更高考验。在定价环节,传统定价模式被打破,市场化定价、估值定价能力成为投行的核心竞争力。投行定价的专业性对项目发行、费率、跟投收益都有一定影响,是决定投行服务质效和打造券商品牌形象的基石。科创板和创业板成功引入跟投制度,对券商资本实力、投资管理能力、协同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券商强化综合服务能力。项目储备丰富、机构客户优势明显、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大型综合券商以及精耕细分领域的中小券商有望深度受益。券商投行人士何南野也向基丁君表示,无论是注册制还是核准制,投行业务在经过长期发展后,向头部券商集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全面注册制推行之后,这一进程相对加速了起来,头部券商因为综合服务能力更强,因此业务获取的能力也更优异,导致业务量增大的情况更为明显。但同时,由于全面注册制之后,上市企业的数量有望快速增多,上市“总蛋糕”做得更大,也给予不同体量的券商更多的机会,中大型企业可能会优先选择中大型券商,但小型企业可能更加考虑中小型券商,因为一是符合中小型券商的立项标准,二是中小型券商会更加重视。因此,注册制之后,对整个行业都是利好,对不同类型的券商都意味着更大的机会。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也认为,头部券商在投行领域确实有非常全面的竞争优势,中小型券商在特色领域也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终,全面注册制更考验专业能力,主要集中在风控水平、研究能力、业务渠道三个层面。投行业务质量要求进一步深化具体到券商负责企业IPO的投行业务而言,业内人士多认为全面注册制将使券商该业务受益。例如,广发证券旗下“广发非银金融研究”公众号发布的“【深度】全面注册制开启券商升级发展新时代”文章指出,注册制全面打开券商发展新空间。在投行及投行资本化方面,放量提升与格局优化,综合服务链条更畅通。注册制变革抬升募资规模,推动双创板块市值提升,由2019年末的10.9%提升至2022年末的20.5%;注册制丰富退出渠道,跟投制度使得券商优质资产获取、定价能力快速变现。注册制强化综合服务能力要求,业务协同能力强的头部券商更加受益。2016年至2022年三季度,投行业务收入CR5/CR10(业务规模前5/10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由26%/42%提升至52%/71%。武平平也表示,注册制将重塑投行业务模式,“投行+投资”联动模式丰厚券商盈利空间。注册制改革显著撬动IPO规模增长。随着主板注册制落地,投行业务利润空间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跟投制度设立,优化券商盈利模式,“投行+投资”推升券商ROE(净资产收益率)增长。注册制实施,拓宽了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缩短项目周期,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建议关注优质创投公司以及投行扩容受益标的券商。但在券商投行业务新机遇到来的同时,有观点认为这也意味着对业务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例如,华泰联合证券表示,全面注册制下,IPO审核发行节奏常态化,增量提速,给投行的项目组织和执行质量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注册制优化市场进出机制,倒逼投行提升质控能力,法治供给的日渐完善也将中介机构责任压严压实,对投行的业务稳健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陈雳则认为,对投行业务而言,通道业务将越来越弱化,而专业的投行承做和研究的分析定价能力将成为胜负手。对于证券公司行业而言,首先要看到的是优胜劣汰,全面注册制对证券公司或是一柄“双刃剑”。“注册制之后,券商行业面临更加白热化的竞争,同时,我国其他方面的改革也会很快跟上,市场将变得更加活跃和具有创新性,也有利于塑造出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券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性”,何南野补充道。此外,前述广发证券相关文章也指出,注册制下券商投行业务也或将在行业、区域和板块上分化发展,集中度将不断提升。首先是行业分化,头部券商的投行承销行业集中度较高,集中在通信、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各家券商承销优势行业各有不同。其次是区域分化,不同禀赋券商存在区域集中差异,投行承销区域集中度较高。再者是板块分化,2019年后,全市场股权融资金额中双创占比提升明显。同时,全面注册制下,监管机构将压实中介责任,合规能力突出的头部券商将获得更多展业机会。*相关链接*全面注册制正式启动!主板融资功能有望提升,两融业务有望继续扩容,公募这样解读新年首月公募业绩出炉!这家机构旗下6只产品登顶业绩榜前十有人要“跳槽”、有人要“退休”
2023年2月2日
其他

新年首月公募业绩出炉! 这家机构旗下6只产品登顶业绩榜前十

基丁月报一一壹月报基丁君的话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纷纷下跌。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收盘,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报收3255.67点、12001.26点、2580.84点,跌0.42%、0.8%、1.26%。若拉长时间至1月整体表现来看,三大股指则均实现上涨,分别涨5.39%、8.94%、9.97%。在市场逐步回暖的同时,以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以及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为主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年内平均收益率也实现上涨。截至1月末,上述三类产品的年内平均收益率分别为6.48%、5.93%、5%。除主动权益类基金外,近期与股市关联度相对较高的混合债基业绩也有所回升。截至1月末,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的年内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1%、0.96%。与此同时,纯债型基金的收益率也在2023年首月表现较稳,中短期债券基金、中长期纯债基金的年内平均收益率依次为0.32%、0.24%。而被动指数型债基的当月平均收益率也为0.32%。抛开业绩1月的基金行业也发生了众多大事引发关注一月大事记首批公募四季报出炉1月6日,中银基金率先发布旗下11只产品的2022年四季度报告,包含8只债基以及3只货基。1月6日1月9日丘栋荣“掌舵”新品一日售罄1月9日,由中庚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丘栋荣“掌舵”的新品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股票基金一日售罄。据悉,该基金的募集上限为20亿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发布1月13日,证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月13日1月14日年内首只发行折戟基金现身1月14日,中信建投基金发布旗下中信建投均衡成长混合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年内首只募集失败的基金至此现身。摩根大通成为上投摩根基金实际控制人1月19日,证监会核准摩根大通成为上投摩根基金实际控制人。1月19日年内基金业绩红榜年内基金业绩黑榜从新年首月业绩来看,创金合信基金旗下共有6只产品登顶业绩榜前十。其中,创金合信气候变化责任投资股票发起式A以首月15.47%的收益率暂时领先其余产品,创金合信气候变化责任投资股票发起式C、金鹰转型动力灵活配置混合则分别以15.42%、15.27%的收益率紧随其后。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产品的年内收益率仍告负。其中,华富灵活配置混合以-6.28%的年内收益率暂时垫底。年内基金分红榜分红方面,当前仅有1只产品年内分红金额超10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分红总额达11.93亿元。此外,分红超5亿元的还有4只产品,分别为泓德丰润三年持有期混合、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中银丰润定开债发起式、中银睿享定开债发起式,分红总额依次为9.82亿元、6.98亿元、5.01亿元、5.01亿元。以上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Choice上述表格均剔除QDII基金
2023年2月1日
其他

有人要“跳槽”、有人要“退休” 2023年首月券商高管“换血”频频

新年首月,券商高管接连换人。1月31日晚间,华福证券发布公告表示,公司董事长黄金琳因年龄原因辞任,董事长职位现由华福证券总裁、董事黄德良代任。事实上,这并非年内券商高管变更首例,从2023年首月来看,截至1月31日,已有东北证券、海通证券、东海证券、方正证券等11家券商高管相继变动。有业内人士认为,1月高管变更处于正常调整范围,部分可能与2022年业绩考核结果有关。从长线来看,券商可以在保证人才队伍稳定的同时,实现高管、团队年轻化,以应对未来市场竞争的压力。新年首月券商“换将”忙1月31日晚间,华福证券发布公告表示,公司董事会于1月9日收到董事长黄金琳的书面辞职报告,因年龄原因,黄金琳申请辞去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董事会发展战略与ESG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事会薪酬与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目前,公司董事长职位由华福证券总裁、董事黄德良代任,直至新聘任人员到任。图片来源:公告截图公告显示,黄金琳作为华福证券的创业者,自2001年12月参与筹备广发华福证券至今已超20年,自2006年10月起开始担任华福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而就在一天前的1月30日,也有券业“老将”申请离任。海通证券发布公告表示,任澎因年龄原因辞去董事、董事会发展战略与ESG管理委员会委员和副总经理职务。公告显示,任澎自1997年加入海通证券,任职时间长达26年。在“老将”退场的同时,也有总经理迎“升职”。金元证券官网1月17日更新的高管信息显示,公司总经理陆涛现已升任董事长。中证协信息显示,陆涛自2007年8月10日起任金元证券总经理,而金元证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作义的任职时间为2016年9月1日。另据同花顺iFinD数据,2023年1月28日,金元证券负责人(法定代表人、首席代表等)已由王作义正式变更为陆涛。此外,2023年首月,东海证券董事长、监事会主席等高管也迎来大“换血”。据其在1月1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东海证券选举钱俊文为董事长。聘任杨明为执行委员会主任(总裁),聘任李勇田、马芸、蔡志勇、袁忠、郑丽明为执行委员会委员;聘任马芸兼任合规总监、首席风险官;聘任蔡志勇兼任首席信息官、财务总监;聘任袁忠兼任董事会秘书。若从副董事长变动情况来看,1月3日,东北证券公告称,崔伟因工作原因辞去公司副董事长及董事职务,但后续仍在东北证券控股子公司东方基金担任董事长职务。长线发展需要更多新鲜血液整体来看,2023年首月,包括上述券商在内,共有11家券商存在高管变动情况,仅董事长出现变更情况的就有3家券商。而回顾2022年1月,发生高管变动的券商仅7家,且仅有财通证券1家券商董事长发生变更。对比之下,2023年1月券商高管变更数量有所增加,董事长变更数量也明显上升。就离任原因而言,券商高管离任多以年龄、工作调度安排以及个人考虑为主。在公告中,大多数券商提示,人员变动对于公司治理、日常管理、生产经营及偿债能力无不利影响。东海证券还在公告中指出,高管换届符合公司治理要求及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在中国CFO百人论坛理事邓之东看来,部分券商高管变化可能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稳定,导致公司业绩、业务机会等均受影响。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则认为,券商需要形成有序的人员组织架构以及梯队建设。如高管退休情况是有预见性的,券商可以提前布局有能力的管理人员及时顶上,以避免长时间的职位空缺。而在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中心研究员王鹏看来,券商拥有较完备的治理结构,因此高管变动更多情况下仍处于正常调整的范畴之内。一般来说,券商高管调整涉及到层层审批、表决等程序,因此券商可能会根据一个自然年度进行变更,是比较规范化的方式。此外,新年节点上进行“换将”,更易于将新“掌舵人”的意志想法、资源更快投入到新的工作周期当中去,保证业务、战略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年初进行高管变更也可能与2022年底相关业绩出炉有关。”王鹏表示,“随着上一年度的业绩考评结束,高管各方面水平也都有了结论,因此年初更可能集中出现‘升职’、‘跳槽’或‘换将’情况。”此外,王鹏认为,当前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向好,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工作量也要增加。从长线来看,“老将”资源多,经验丰富,但可能难以胜任高强度工作,需要中青年顶上来。我国持牌券商较多,真正头部券商仅“三中一华”,剩下大量腰部券商,想获得更好发展需要年轻的“新鲜血液”。对于较大规模的券商,可通过国内国外招揽人才、团队,以获得资源;对于腰部券商来说,通过业务骨干来带队,也是不错的方式。整体来看,券商可以在保证人才队伍稳定的同时,实现高管、团队年轻化,以应对未来市场竞争的压力。王鹏建议道。*相关链接*监管出手!新年首月8家券商“吃”21张罚单兔年上新!多家公募抢先布局QDII
2023年2月1日
其他

全面注册制正式启动!主板融资功能有望提升,两融业务有望继续扩容,公募这样解读

全面注册制终于在2023年迎来新进展。2月1日,证监会宣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并在同日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随着A股资本市场迎来重要里程碑,多家公募机构直言,全面注册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质量,助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趋势。在此背景下,主板融资功能有望提升、两融业务或有望继续扩容。但对于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后,上市企业数量增长情况,业内人士则有不同看法。前5个交易日涨跌幅不设限为进一步推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的落实,2月1日,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主要制度规则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答记者问时总结指出,证监会将基于交易所审核意见依法履行注册程序,在20个工作日内对发行人的注册申请作出是否同意注册的决定。图片来源:证监会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还提到,本次改革借鉴科创板、创业板经验,以更加市场化便利化为导向,进一步改进主板交易制度。主要措施为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优化盘中临时停牌制度;新股上市首日即可纳入融资融券标的,优化转融通机制,扩大融券券源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改革从主板实际出发,对两项制度未作调整。一是自新股上市第6个交易日起,日涨跌幅限制继续保持10%不变。主要考虑是,从实践经验看,主板存量股票及新股第6个交易日起波动率相对较低,10%的涨跌幅限制可以满足绝大部分股票的定价需求。二是维持主板现行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不变,对投资者资产、投资经验等不作限制。此外,证监会发布的相关文件还指出,将建立健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明确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披露要求,细化落实发行人、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信息披露法定义务。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升违法违规成本,压实发行人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此评价道,这次是全面注册制改革,而不是主板注册制改革,是整个中国股票市场的改革,包括了各板块,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发行交易、持续信披等内容的全面改革。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核心、重中之重,并不是IPO再融资条件,而是证监会转变职能,监审分离。企业IPO数量变化存分歧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也意味着A股资本市场迎来重要里程碑。在多家公募机构看来,全面注册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质量,助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趋势。中欧基金表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是我国在启动科创板注册制试点四年后资本市场又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措施将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质量,完善直接融资力度,高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投摩根基金也认为,当前A股已逐步具备全面注册制条件,正式推行后有望带来三大变化。一是,全面注册制有望改善A股行业结构,进一步助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趋势。二是,全面注册制推行后A股估值和交易结构或将进一步分化。三是,注册制对投资者的甄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助于A股投资者结构进一步机构化和专业化。广发基金也向基丁君提到,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将对资本市场带来诸多积极变化。一是体现在股票发行效率有望提升:从前期试点来看,注册制IPO效率高于核准制,若全面注册制平稳落地,主板的融资功能有望提升。二是两融业务有望继续扩容: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股票上市首日起可作为融资买入及融券卖出标的证券,两融及转融通机制进一步优化。历史上看,2019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后,市场转融资和转融券期末余额中枢抬升。三是股市交易机制进一步完善:注册制引入盘后固定交易,不仅可以满足投资者在竞价撮合时段之外以确定性价格成交的交易需求,也有利于减少被动跟踪收盘价的大额交易对盘中交易价格的冲击。四是有利于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伴随全面注册制的推进,退市走向常态化,优胜劣汰效应加快显现。在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的同时,业内人士对后续企业上市数量增长情况则持不同的看法。中欧基金认为,从市场影响来看,全面注册制落地之后,股票供给有望大幅增加,但不同市场又有所侧重,可以进一步满足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回归资本市场的本源。具体到行业影响,此举直接利好相关创投企业及投行部门,一些具备业务优势的券商值得长期关注。王骥跃则直言道,“全面注册制并不会带来IPO数量爆增,每年或还是400-500家的新上市家数。因为市场稳定是更重要的事,市场承受力决定着证监会放的注册数量。但因发行价放开了,投行的单票IPO收入可以提高”。*相关链接*监管出手!新年首月8家券商“吃”21张罚单兔年上新!多家公募抢先布局QDII
2023年2月1日
其他

监管出手! 新年首月8家券商“吃”21张罚单

开年首月,就有8家券商收到来自不同监管部门下发的罚单。据基丁君不完全统计,2023年1月,各监管部门累计对证券公司行业下发21张罚单,主要针对相关证券公司存在的保荐业务违规、营业部人员违规以及公司债券业务违规等情况进行处罚。其中,辽宁证监局更针对网信证券(现“麦高证券”)此前存在的债券交易业务违规等问题,连发10张罚单,认定时任董事长、总经理等10人为不适当人员,禁止履行相关职务5-15年不等。有业内人士认为,罚单越多说明监管的力度在加大。展望2023年,预计事前监管或会被提上日程,立法层面的工作力度或会进一步加大。8家券商新年首月“吃”罚单2023年首月,已有多家证券公司相继收到监管下发的罚单。据基丁君不完全统计,1月以来,上交所、深交所及各地证监局累计对证券公司行业下发21张罚单,涉及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国融证券、申万宏源证券、万和证券、民生证券、长江证券、网信证券共8家券商,相关机构所收罚单多集中在1-2张不等。回顾2022年首月,彼时有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广发证券等14家券商及旗下员工因存在违规行为收到各监管部门下发的共计29张罚单。对比而言,虽然2023年首月无论是受罚机构数量还是罚单数量同比都有所下滑,但考虑到2023年1月涵盖春节假期,则前后两年的实际处罚情况或相差无几。整体来看,2023年相关受罚机构主要存在两大类问题,首先是旗下证券营业部及员工在执业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其次则是相关机构及旗下保荐代表人(以下简称“保代”)在保荐承销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此外,还有个别券商因公司债券业务违规受罚。其中,保代违规也是首月罚单中提到的高频处罚事由。例如,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民生证券、万和证券旗下8名保代均因在保荐业务执业过程中存在保荐职责不到位等违规情况收罚单,监管部门的处罚措施多为出具警示函、书面警示、监管警示等。另一方面,申万宏源证券、长江证券则因旗下营业部员工违规收到监管罚单。例如,申万宏源证券南昌县澄湖北大道证券营业部原经纪人黄霞因在营业部任职期间,存在违规操作客户证券账户的行为,该营业部及黄霞均于1月12日遭江西证监局出具警示函。而在一周前的1月6日,长江证券旗下员工也先后收2张罚单。其中,长江证券武汉和平大道证券营业部员工钱亮因在从业期间,存在委托他人从事客户招揽活动、在未取得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的情况下向客户提供投资建议的行为,遭湖北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同日,长江证券当阳子龙路证券营业部因员工存在在营业部具备期货IB业务(IntroducingBroker,是指机构或者个人接受期货经纪商的委托,介绍客户给期货经纪商并收取一定佣金的业务模式)展业条件前及其未取得期货从业资格的情况下,从事期货IB业务的行为;营业部员工存在未取得基金销售业务资格从事基金销售业务等行为,该营业部及营业部负责人田浩、营业部员工彭涛均遭湖北证监局出具警示函。监管“怒”发10张罚单剑指违规除保荐业务和营业部业务多存在违规现象外,债券业务违规也成为部分券商在近期受罚的一大重点问题。1月5日,国融证券因在公司债券承销和受托管理业务中,个别项目未对发行人抵押备案程序的真实性进行全面尽职调查,未持续跟踪并及时督导发行人披露与发行人偿债能力相关的重大事项。同时,债券业务整体风险管控存在不足,个别项目对发行人募集资金使用监督不到位、内核机制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遭内蒙古证监局责令改正。同日,国融证券时任分管债券业务副总裁杨亮也因对相关违规行为负有管理责任遭监管出具警示函。图片来源:证监会除追究机构责任外,监管也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罚。1月20日,针对网信证券此前存在的债券交易业务违规、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不符合规定等多项问题,辽宁证监局更是连发10张罚单,认定网信证券时任董事长、总经理等10人为不适当人员,禁止履行相关职务长达5-15年不等。具体来看,辽宁证监局下发的罚单指出,网信证券时任董事长刘平、总经理王媖、固定收益部业务负责人徐军、计划财务部负责人艾中华、固定收益部业务三部负责人卢玉红、固定收益部业务二部负责人段崴被禁止履行相关职务15年。而网信证券时任公司具体分管财务工作副总经理张家军、分管债券交易业务副总经理贾向安、合规总监张松启被禁入10年。此外,时任资产管理部负责人李亚平则被禁止履行相关职务5年。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证监会就针对网信证券在2012-2017年向证监会报送的年度报告财务报表中多个科目金额虚假,存在虚增、虚减利润总额的情况,于2022年6月对网信证券给予警告,并处30万元的罚款。彼时,刘平、王媖、张家军、贾向安、张松启等5人均被警告,并分别被证监会处以2万-3万元罚款不等。基丁君注意到,由于网信证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其已于2021年7月向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破产重整的申请,随后经裁定进行破产重整。2022年4月29日,证监会核准北京指南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指南针”)成为网信证券主要股东。2023年1月13日,指南针宣布网信证券正式更名为麦高证券。针对上述违规情况的整改进展及相关高管的处理,基丁君发文采访麦高证券,但截至发稿前未收到相关回复。事前监管或被提上日程整体来看,上述证券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那么,在遭受监管处罚后,对相关机构的后续运作管理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看来,证券公司收到警示函、监管函或旗下高管被认定为不适当人选,将会对相关券商造成一定影响。首先,受监管函影响,公司涉及监管范围的正常业务可能出现全部或部分不能正常开展,另外,高管被认定为不适当人选后,或也面临工作交接和人员更换的管理真空期,这些都会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给证券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券商投行人士何南野也认为,如果罚单内容仅限于责令改正等较轻的处罚,对证券公司业务发展影响可能不大,但证券公司内部会面临自上而下更严格的整改,短期内或也会让受处罚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如果罚单要求暂停业务3个月或6个月,影响则会较大,或将直接影响相关机构1-2年内的业务发展和收入利润表现。此外,龚涛补充表示,“证券公司的违规行为主要来源于利益驱动,这部分‘灰色利益’背后也反映出制度上的漏洞,而罚单越多也说明监管的力度在加大,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在监管层增加处罚力度和制度完善双管齐下的背景下,有望从源头杜绝相关问题”。尽管当前证券业罚单数量仍居高不下,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为进一步加强管理,事前监管或会提上日程。“就目前的监管手段来看,基本都是趋向事后监管,但从一些监管案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事前监管或许会被提上日程,也就是将违法犯罪防范于未然,立法层面的工作力度或会进一步加大。”龚涛如是说道。何南野则直言,按照目前的监管精神,2023年预计将全面实施注册制,这就意味着监管只会更加的严格,监管趋紧的态势会越来越明显,业务不合规的券商也将面临更大的处罚,只有合规经营、审慎稳健的券商,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相关链接*兔年上新!多家公募抢先布局QDII
2023年1月31日
其他

兔年上新!多家公募抢先布局QDII 机遇or风险如何看待?

兔年首个交易日开闸,多家公募纷纷上线新品。1月30日,嘉实、南方、建信等基金管理人旗下5只新品(份额合并计算,下同)齐发,其中就包含2只QDII基金。值得关注的是,1月以来,不少公募抢先布局QDII基金,还有部分产品等候入场。业内人士表示,开年公募有一定的资产配置需求,特别是在2022年纳斯达克指数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基金配置需求明显。不过,投资者也需注意,2023年市场对欧美经济衰退担忧可能愈发突出,配置相应产品需要重点关注背后风险。公募目光投向QDII农历新年后A股的首个交易日,嘉实、南方、建信、华夏、兴业基金管理人旗下5只新品齐发,分别为嘉实全球产业升级股票发起式(QDII)、南方标普500ETF(QDII)、华夏景气驱动混合、兴业聚福一年持有期混合以及建信宁安30天持有期中短债债券。回顾1月以来,截至1月30日,共有55只基金发行。值得注意的是,若加上已于1月3日发行的华安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QDII),2023年开年发行的QDII基金已达3只,对比之下,2022年同期开始募集的138只基金中,仅有1只为QDII基金。此外,据同花顺iFinD显示,还有汇添富纳斯达克100ETF将于1月31日正式开启募集,华宝纳斯达克精选股票发起式(QDII)正等待入场。整体来看,在上述QDII基金中,除嘉实基金、华宝基金旗下产品布局主动投资外,其余均跟踪海外市场指数。其中,华安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QDII)、嘉实全球产业升级股票发起式(QDII)拟认购天数均为9天,南方标普500ETF(QDII)则为89天。此外,于1月3日开始募集的华安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QDII)已于1月17日成立,首募规模为6.84亿元。就布局相关指数产品的原因,南方基金相关负责人对基丁君表示,南方标普500ETF(QDII)跟踪的标普500指数总市值覆盖美股市场的75%以上。指数成分股的海外收入来源占比约40%,抗风险能力更强。其长期收益率、波动率和回撤幅度总体优于其他指数,投资体验好。该负责人认为,2022年以来,随着美联储的连续超预期加息,标普500指数大幅调整,目前整体估值已回到相对合理位置。此外,2022年四季度美国经济数据显示,得益于就业强劲、通胀降温,居民消费的下行速度温和,经济仍有韧性。上市公司基本面稳定,中长期趋势向好。2023年下半年美国有望步入降息周期,标普500指数有望迎来修复。吸引力与风险并存而对于开年即抢先布局QDII的原因,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解读称,开年公募基金会有一定的资产配置需求,特别是在2022年纳斯达克指数大幅下跌背景下,基金配置需求明显。估值回归合理水平、市场调整幅度较大,都会成为公募基金积极布局的原因之一。正如郭施亮所说,2022年全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33.1%。而2023年开年后,截至1月27日,该指数涨幅为11.4%。同期,标普500指数也在2022年下跌19.44%后迎来上涨,2023年至今涨幅为6.02%。回顾2022年QDII基金表现,原油主题QDII在震荡市下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公开数据显示,广发道琼斯石油指数人民币A2022年全年实现69.08%的收益率,同类排名第一。同期,华宝标普油气上游股票人民币A、诺安油气能源等7只(份额分开计算)QDII基金在2022年的收益率均超50%。不难看出,2022年原油主题QDII业绩表现整体较为突出。但从整体来看,2022年QDII基金平均业绩并不算令人满意,平均收益率已跌超10%,为-11.54%。就上述情况,郭施亮认为,2022年受到市场波动影响,投资回报预期不佳,导致QDII基金投资平均收益率不乐观。一般而言,在估值合理环境下配置QDII基金对投资者吸引力更高。“目前投资者较看好港股、美国债、大宗商品等海外投资机会,通过QDII基金可以更方便进行海外资产配置”,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则从投资者角度给予提示,他认为公募QDII产品越来越丰富,覆盖的市场范围和资产类别也越来越丰富,有利于实践全球资产配置。但投资者也需要注意,新的一年,市场对欧美经济衰退的担忧也可能愈发突出,配置相应产品需要重点关注背后风险。*相关链接*怎么回事?这类产品数量大增,规模竟缩近300亿公募最新重仓股出炉!茅台、宁王霸榜前二,这些机遇或将“冒头”首席看市|2023年市场怎么走?十大券商基金首席观点来了高管送福|九大券商基金总裁送上新年祝愿!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公募最新重仓股出炉! 茅台、宁王霸榜前二,这些机遇或将“冒头”

随着公募2022年四季报披露正式收官,基金整体的调仓换股动向也备受关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仍受公募基金青睐,稳居重仓名单前两名。此外,港股腾讯控股持股总量较2022年三季度末大幅增加6406.02万股,成为前十大重仓名单中基金增仓股数最多的个股。而同期,也有新能源板块个股难再现“昨日辉煌”,连续两个季度遭减持2亿股。有业内人士表示,贵州茅台与宁德时代作为沪深市场较高市值上市公司基金配置需求明显,而部分新能源个股遭减持,则可能与估值水平、后续成长性变化等因素有关。长期而言,消费、新能源、科技互联网三大方向均有较大发展空间。茅台、宁王稳居“C位”2022年最后一季度重仓股名单现已出炉。据同花顺iFinD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贵州茅台再度以1830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重仓的数量拔得头筹,持仓总量9122.02万股,持股总市值为1575.37亿元。其中,招商中证白酒指数A以544.58万股成为持有贵州茅台股数最多的基金,华夏上证50ETF、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则分别以537.92万股、303万股的持股数紧随其后。包括上述3只基金在内,共有11只基金持有贵州茅台超过100万股。同期,宁德时代获1440只基金重仓,位居第二,基金持股总量达到2.69亿股,持股总市值为1057.09亿元。易方达创业板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安创业板50ETF成为持有宁德时代股数排名前三的基金,持有股数分别为853.3万股、604.18万股以及599.95万股。回顾2022年三季度末,贵州茅台、宁德时代分别以2053只和1537只的持有基金数量排在基金重仓榜单前两名。换句话说,两只个股仍稳居前二宝座,但对比之下,2022年四季度末上述两只个股的被持有数均有所下降。其中,重仓贵州茅台的基金持仓数量减少322.93万股,季度持仓变动比例为-3.42%。另外,重仓宁德时代的基金持仓数则较2022年三季度减少500.65万股,季度持仓变动比例为-1.83%。在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看来,2022年四季度基金重仓仍偏好业绩优良的白马股及白马龙头股,而贵州茅台、宁德时代分别属白酒龙头和新能源汽车电池龙头,因此较受基金关注。财经评论员郭施亮也认为,贵州茅台与宁德时代作为沪深市场较高市值的上市公司,基金配置需求明显,配置两家公司可以更好地跟踪相关的市场指数。而持仓下降或与市场调整、基金调仓以及降低赎回压力等因素有关。正如郭施亮所言,2022年贵州茅台和宁德时代均遭遇一定程度的股价下跌,其中,宁德时代跌逾三成。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0日,贵州茅台2022年下跌13.76%,同期,宁德时代的跌幅为32.99%。三大方向机遇或将“浮出水面”整体而言,从公募前十大重仓股看,除贵州茅台、宁德时代外,五粮液、泸州老窖、招商银行也分别以899只、782只、649只基金重仓数量跻身公募重仓前五名,前十名中还包括比亚迪、腾讯控股、中国中免等。不过,对比前两名的悉数下跌,其余公募重仓股的持股数量则变动不一。增持方面,招商银行2022年四季度末持股数量明显提升,增持2439.72万股,继2022年一季度后再次进入基金重仓榜单前五。此外,前十名中,港股腾讯控股获605只基金持有,持股总市值为452.84亿元,持股总量为1.52亿股,较2022年三季度持仓数大幅增加6406.02万股,季度持仓变动比例达73.03%,成为前十大重仓名单中基金增持股数最多的个股。杨德龙认为,优质银行股、互联网巨头受基金增持,与多数公募重视基本面有关,公募基金可能看重互联网板块具有流量优势的行业龙头。郭施亮则指出,腾讯控股获得基金大幅增持,与前期超跌、估值大幅下降有关,作为港股高市值上市公司,在估值低迷状态下,更容易获得基金积极配置。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0日,腾讯控股的2022年跌幅为26.88%。然而,2023年开年至今,截至1月27日,腾讯控股已上涨24.25%。值得注意的是,曾在2022年二季度末成为公募重仓股“季军”的隆基绿能,在2022年三、四季度均遭减持超2亿股,现已淡出基金重仓股前十之列。而同样作为光伏龙头的晶科能源在2022年四季度遭减持8337.29万股。此外,新能源板块个股天齐锂业(A股)、华友钴业分别遭减持6404.03、5690.22万股。就部分新能源板块个股遭明显减持的情况,杨德龙解读称,2022年下半年新能源板块整体上出现了较大幅度调整,估值上也经历了较大的杀跌,所以部分基金进行了顺势减仓。当然,目前从逆向投资角度来看,新能源已经调整得比较充分,2023年一季度部分基金或会增持新能源的部分龙头股。整体而言,在杨德龙看来,持续坚定看好消费、新能源和科技互联网三大方向,且三大方向均为长期可配置方向。具体来看,2023年消费需求可能会集中释放,餐饮旅游板块表现突出,白酒作为盈利能力强又独具品牌价值的行业会受到多数基金看好;此外,科技互联网巨头未来也存在巨大发展空间。*相关链接*首席看市|2023年市场怎么走?十大券商基金首席观点来了高管送福|九大券商基金总裁送上新年祝愿!海选高管再现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怎么回事? 这类产品数量大增,规模竟缩近300亿

随着2022年四季报披露完毕,各类型基金产品的最新规模、持仓情况也纷纷揭晓,而FOF产品面临的难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公开数据显示,2017-2022年,FOF成立数量逐年递增,其中2022年合计有143只新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成立,同比增长45.92%。但在产品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FOF的合计规模却出现缩水的情况。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FOF合并规模环比减少106.43亿元,同比更缩水293.15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FOF的规模缩水与2022年股市、债基下跌导致的业绩不佳有较大的关系,但展望未来,FOF产品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且适合长期持有。规模环比、同比均下滑随着公募基金数量在2022年突破1万只,FOF产品的数量也有进一步突破。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2022年共有143只FOF成立,同比增长45.92%。而2017-2021年期间,则分别有6只、17只、56只、59只、98只产品成立。不难看出,FOF产品的数量正逐年递增。此外,截至1月29日,2023年至今已有9只FOF成立,当前还有华安慧心楚选配置三年持有混合FOF、华夏聚恒优选三个月持有混合FOF、汇添富核心优选六个月持有混合FOF等13只FOF正在发行中。对于FOF数量在近年持续增长的原因,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认为,“2022年,随着养老第三支柱的落地,部分FOF成为个人养老金基金首批可投产品。而在此之前,各家公司也在积极布局这一类产品”。正如贾志所说,为便利个人养老金投资,多家养老FOF基金管理人增设Y份额,截至2022年末,共有133只养老FOF的Y份额成立。在产品数量增长的同时,基丁君注意到,FOF产品规模却出现环比缩水的情况。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2年一至三季度末,FOF的合计规模依次为2142.96亿元、2220.98亿元、2033.41亿元;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FOF整体的合并规模为1926.98亿元,环比减少106.43亿元,同比2021年末的2220.13亿元更减少293.15亿元。具体来看,在2022年四季度末规模排名前十的FOF中,有七成产品的最新规模环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例如,当前规模最大的交银安享稳健养老一年(FOF)从2022年三季度末的154.58亿元下降至四季度末的124.54亿元,环比缩水19.43%。此外,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规模排名前十的FOF中,还有兴证全球优选平衡三个月持有混合FOF、交银招享一年混合FOF等6只产品的最新规模环比均下滑,仅兴证全球积极配置三年封闭运作混合FOF、东方红欣和平衡配置两年持有期混合FOF、兴全优选进取三个月持有期混合FOF的最新规模环比小幅上涨,分别涨2.7%、1.29%、1.77%。在贾志看来,由于2022年股市和债市的表现都不太好,FOF产品获得正收益也变得异常困难,导致业绩不佳成为规模缩小的最大原因。若拉长周期看,FOF产品的波动相对较小,优秀的产品还是会获得中长期投资者的认同。超九成产品收益率告负正如贾志所说,FOF规模下滑与2022年产品业绩表现不佳有较大关联。从2022年全年来看,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FOF的平均收益率为-10.89%,在数据可取得的306只FOF(份额分开计算,下同)中,仅2只产品的收益率为正,分别为永赢慧盈一年持有债券发起(FOF)A、东方红颐和稳健养老两年(FOF)A,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依次为0.29%、0.25%。永赢慧盈一年持有债券发起(FOF)的基金经理田沁琰在2022年四季报中指出,该基金自成立以来,基于审慎管理原则和对宏观市场环境、各类资产表现的研判等因素,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在控制总体风险的情况下,稳步提高权益产品仓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收益弹性。并且在选择具体资产时,规避了一些前期涨幅较大的市场投资热点,特别是一些估值相对较高的行业。图片来源:四季报截图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田沁琰认为,展望后市,防疫政策已经迎来重大变化,地产政策和产业政策均陆续出台,随着各地疫情高峰的度过,相信经济生活将逐步回归正轨,2023年经济大概率会迎来复苏。同时,随着汇率波动的缓解,资金面也会迎来改善。市场目前整体估值不高,各种悲观因素反应较充分。虽然海外市场风险依然存在,但是2023年权益市场投资机会仍值得期待。另一方面,在2022年收益率跌超20%的FOF共计33只,跌超10%、5%的产品共计165只、228只,而表现最差的为华夏聚丰混合(FOF)C类份额,2022年全年收益率为-27.41%。华夏聚丰混合(FOF)基金经理卢少强在2022年四季报中指出,该基金在四季度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权益品种仓位,结构上维持相对偏成长的配置结构,适度增加的港股和消费产品的配置以平衡组合波动。另据2022年四季报显示,华夏聚丰混合(FOF)在四季度末重仓了泰达宏利睿智稳健混合C、华安安华灵活配置混合C、长城优化升级混合C、长城双动力混合C、易方达港股通成长混合C、华夏行业景气混合、华安优质生活混合、国投瑞银港股通价值发现混合C、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股票C、交银启明混合C。长期持有价值仍存虽然多数产品受市场影响在2022年表现不佳,但在业内人士看来,FOF较其他类型的基金产品而言仍具有独特优势,是适合投资者长期持有的产品。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认为,FOF有五大核心优势,首先是对于风险和收益做更高一个层级的二次平滑;其次是相对于其他各类产品而言有良好的流动性。同时,FOF还拥有投资标的整体质地良好,安全性相对更高一筹,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叠加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双重的优中选优等优势,适合长期持有等特点。就中长期业绩而言,以FOF产品近三年业绩为例,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29日,数据可取得的100只FOF的平均收益率为17.37%,除大成养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C的近三年收益率告负,为-0.55%外,其余产品的近三年收益率均收正。其中,有6只产品收益率超30%,广发锐意进取3个月持有混合(FOF)A以34.18%的收益率暂时领先。贾志也提到,“FOF产品通过有效的资产配置,投资二次分散,可以更好地降低波动,实现目标收益。此类产品也有一些不确定,就是管理人的资产配置能力要禁得住市场的检验,在双重收费的结构下要有效控制持有成本和交易成本。随着公、私募基金产品数量的持续增加,选基难成为新痛点,FOF产品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FOF的管理,王群航认为,需要在充分了解基金的基础上,以基金为主要投资标的,以不低于FOF资产的80%,做好对FOF资产的综合管理,做好对于FOF资产三个层级的配置。第一个层级的配置,是高风险资产与低风险资产的配置,必要时包括是否做穿透;第二个层级的配置,是上述两类资产内部的配置,在高风险资产方面,以权益类产品为主,当前的核心是要做好对于各种主题、各类行业的配置,做好对于大宗商品类基金的配置,在低风险资产方面,要做好对于货基、债基、同业存单AAA指数基金、黄金基金等的配置;第三个层级的配置,则是具体的基金产品,权益与固收、境内与境外、主动与被动、场内与场外、偏股混与偏债混、整投与定投等,都需要在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审慎选择,合理配置。田沁琰也在四季报中指出,“落实到具体投资上,我们坚定看好权益市场长期投资机会,继续坚持相对均衡的配置思路,以经济预期修复下市场整体估值修复为主线,寻找目前估值仍在相对低位,同时产业趋势、需求逻辑较好的方向和相应的主动或被动管理产品。此外,在积极布局参与2023年市场机会的同时,我们依然会高度重视产品的风险控制,无论在选择主动管理人还是被动产品上,都会更加重视收益弹性和风险之间的匹配,力争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持有体验”。*相关链接*首席看市|2023年市场怎么走?十大券商基金首席观点来了高管送福|九大券商基金总裁送上新年祝愿!海选高管再现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首席看市|2023年市场怎么走? 十大券商基金首席观点来了

2023年市场怎么走?岁且更始,时乃日新。展望2023年,随着防疫政策逐步调整,多位业内人士直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可期,房地产销售也有望在政策支持下实现回暖。新的一年,市场会迎来怎样的投资机会,后续走势又将如何?对此,北京商报记者特邀多家证券公司、基金机构首席从宏观经济、权益市场等多角度对2023年市场走势进行观点展望。愿除旧妄生新意,端与新年日日新。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整体来看,2023年的宏观市场或比较乐观,但也要防范“灰犀牛”或“黑天鹅”的风险。对2023年,宏观经济主要有两个关注点。一是海外问题,由于2022年受美联储加息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我国的人民币汇率,金融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目前来看,随着美国经济的一些主要数据,最新的CPI数据、PMI数据公布,2023年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可能比较大,所以美联储也会放缓加息,因此今年海外市场的压力或会比2022年要小。第二点,从国内经济来看,在疫情后,居民生活逐步回归正常,会相对明显带动消费。从2023年的消费来看,对于经济会有明显的拉升,且消费在中国宏观经济里的比重也较高,约占百分之六七十。因此,对于今年稳住经济大盘的作用或会比较明显。另一方面,随着一系列房地产政策,如“三支箭”“16条”等出台,以及年初央行调整首套房按揭贷款利率下限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预计2023年的房地产销售可能会逐步转正。总体而言,在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表现会更好,包括今年初也可以看到,人民币汇率、股票市场均有明显回升,也代表了投资者的信心在进一步加强。当然,展望全年,也要关注部分风险的存在,包括海外经济衰退可能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冲击,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稳对于大宗商品的影响等,同样值得关注。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2022年是中国经济“艰难”走过的一年,而2023年将是中国经济万象“复苏”的一年。2023年,我国经济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总基调仍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扩内需、提信心被摆在优先位置,多项政策合力将推动经济企稳复苏。我们认为,2023年经济复苏面临的压力或将主要是疫情防控调整后确诊峰值的到来、当前外需的趋势性转弱、地产低迷叠加地方财政压力加剧以及企业和居民预期的延续偏弱。为应对2023年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在居民预期完全恢复前,财政政策的拉动作用短期看应强于货币政策;在加大房地产资金供给支持的同时,居民需求端的调控仍有一定的政策空间;在长效机制改革方面,配合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进一步促进要素资源的自由流通有望使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助力经济增长中枢上移。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下行尾声,复苏前夕”的拐点附近。综合考虑全球经济衰退趋势和国内稳增长的宏观环境,2023年我国经济主题仍将是恢复性增长。随着新冠口服药上市和新型疫苗便捷接种,疫情对经济影响有望逐渐减弱,经济表现将会好于去年,全年GDP增速估计在4%-5%区间。预计在内需修复及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双重作用下,原材料及大宗商品价格将有所抬升,而大部分权益资产价格仍在估值低位,投资价值相对凸显。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2022年是“国内经济承压+全球流动性收敛”,如果2023年国内增长和全球流动性将先后度过压力峰值,则新的组合对中国资产相对有利。如前所述,当前经济增速已低于中期目标和财政平衡的要求,随着“小步走、不停步”的防疫策略优化、地产的再度均衡,新一轮扩大内需战略的落地,国内经济有较大概率度过压力峰值。美联储仍在加息过程中,确定加息结束仍为时过早;但美国通胀拐点已经确认,且基准利率已至4%的高水位,2023年全球流动性拐点将度过压力峰值。这种组合对中国资产相对有利。一则国内相当于处于“衰退后期”向“复苏前期”的逐步过渡,权益资产经验上较好的时段一般是衰退后期和复苏前期;二则全球流动性压力减轻释放资产估值压力;三则中国经济处于增长左侧、海外处于增长右侧,跨境资金流动有利于国内,人民币汇率的表现也会更为稳定。宏观面处于逻辑有待于进一步明朗的状态,即关键线索均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宏观面还处于上下行风险不对称的状态,即未来逻辑改善的空间要显著大于逻辑恶化的空间。胜率由确定性决定,赔率由空间决定。权益资产处于胜率尚不高但赔率较高的位置,如我们前期指出的“处于价值相对凸显的位置”,特别对长期投资者来说,我们倾向于认为在姿态上应逐步积极;债券资产正好相反,胜率仍相对有利,疫情和货币政策宽松空间仍形成对利率的压制;但赔率偏低是主要约束。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总监徐高:春节将至,祝各位投资者新春快乐,兔年大吉!刚刚过去的一年,无论对中国经济还是投资者,都是相对艰苦的一年。但随着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减小,以及国内宏观政策向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的“三稳”聚焦,中国经济有望在兔年触底回升,明显复苏。国内经济的向好将有利于权益市场。与经济复苏相关性较强的周期类板块、大金融以及过去两年受到抑制的消费,都将是投资者在兔年可以关注的方向。在此衷心祝愿投资者们在兔年取得丰厚收益!恭喜发财!思睿集团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展望2023年,“转折”理应成为新一年的题中应有之义。内需的释放将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变量。随着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放松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持续收紧,中美需求的相对强度将开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以房地产投资周期衡量的中国经济短周期正接近其拐点,周期见底修复、中国股票市场回暖以及人民币和风险资产时来运转的机遇正蓄势待发。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领先性,美国和全球经济短周期正加速下行,预示着未来一至两个季度尚未被市场计入的若隐若现的不确定性和渐行渐近的市场震波。同时,美联储秉持鹰派货币政策的时间可能久于市场预期,这将是横亘于2023年的风险点之一。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并非坦途,力度空前的政策生效尚需时日,消费需求和房地产回暖非朝夕之功。尽管经济周期修复和市场寻底的进程将充满曲折反复,但我们对2023年中国经济和股票市场走势胜过2022年理应抱持期待。英大证券首席专家李大霄:尊敬的北京商报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英大证券李大霄。我们终于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23年,预计2023年我们受到疫情的影响将越来越小,经济将从低谷明显回升,人民币汇率趋强,外资将大量流入,中国最低估最优质最龙头的蓝筹股将会被全球投资者争抢,2023年将迎来中国优质资产的牛市,读者朋友仍然要坚持余钱投资、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拥抱蓝筹股,远离高估五类股票,做好人,买好股,得好报!祝读者朋友们新年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投资顺利!取得丰厚的投资回报!新春快乐!兔年大吉!南方基金首席投资官(权益)茅炜:我们对2023年市场持较乐观的展望,预计国内AH股票都有不错的投资机会。在结构上,大金融、地产链、平台经济等板块之前下跌充分,因此修复性反弹的空间较大;大消费等内需板块有望在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出现盈利增长的拐点;科技和高端装备经历2022年下跌之后,估值也到了合理水平,有较好的选股空间。因此目前来看,各种风格2023年都积极可为。祝各位投资者新春快乐,阖家幸福,2023年获得更好的收益。嘉实基金股票投研首席投资官姚志鹏:旧岁砥砺奋进,新年再启征程。兔年的钟声敲响,新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展望2023年,将是宏观周期和企业盈利企稳复苏之年。伴随新一年经济复苏、企业盈利的扩张与投资者信心的恢复,我们认为2023年整个资本市场是充满希望、充满丰富机遇的。资产最重要的是方位感,在市场历史估值的相对低位、周期方向和动能都趋于向上,正是积极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好时机。从宏观视角看,2023年的宏观环境整体有望是“宏观温和复苏+盈利企稳+流动性平稳+风险偏好提升”的组合。海外流动性跨过紧缩速度的高点,国内稳增长下流动性维持宽松,预计2023年全年股市资金供求重回温和增量格局。对应类似2013、2019年的复苏周期环境,市场结构机会不断涌现,中期投资应聚焦寻找未来3年符合中国经济转型特征的产业线索上。从产业机遇上看,企稳年通常对应丰富结构机会,在自上而下视角下风险偏好修复和自下而上视角下有着业绩与估值扩张潜力的赛道中,很多值得关注的机会已经在逐步凸显。例如,景气度整体仍在高位、估值消化充分、预期与持仓较低、产业逻辑仍在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发展与安全统筹兼顾的新增长范式下的大安全主题,包括估值处于长期低位、行业有望困境反转的计算机、半导体方向;房地产政策纠偏和受益于疫后复苏带来需求改善的可选消费,及周期相关的地产产业链。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A股和港股今年以来表现可圈可点,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的表现也比较亮丽。随着我国消费复苏、经济回升,各路资金流入A股和港股的意愿越来越强烈,A股和港股将走出结构性牛市的行情。现在市场反转的趋势已经形成,结构性牛市的特征逐步体现出来。现在虽然还不具备发动全面牛市的条件,只是一部分行业和股票上涨,但结构性牛市是投资者获取不错回报的良好环境,可以及时布局,从而抓住经济转型受益的机会。随着2023年我国经济出现复苏,美联储加息也接近尾声,预估美联储或会在3月之后结束本轮加息周期,依此来看,2023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或是升值。而人民币升值无疑会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股票、债券的配置热情,从而带来资金的流入。外资的资金流入会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很多投资者会观察外资流向的指标,因此外资的流入对A股市场走强是一件好事。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预测2023年投资主线分为三个维度展开。一是伴随经济增长稳中有进的基调确立,基建投资链条值得关注。2023年是二十大开局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十周年的关键节点,再叠加国企国有资产重估的大逻辑,基建端增速起到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基建投资增速可能会到10%左右的增长,整体判断比较乐观。二是消费链条。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场景在过去两年受到疫情影响,随着疫情优化管理的措施出台,2023年可能会看到消费场景的修复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今年以来居民储蓄率不断攀升,消费潜力空间较大。三是科技成长方向。2023年以后,关键词在于发展和安全。新能源、电子半导体、军工、高端装备等投资链条在2020年之后都具备比较好的成长性,再叠加海外流动性负面因素的解除,成长板块会迎来相对比较好的估值环境和流动性环境。市场有风险
2023年1月27日
其他

高管送福|九大券商基金总裁送上新年祝愿!

2023律回春渐,新元肇启。回顾过去一年,海内外市场前后经历不少挑战,而挑战的背后往往也蕴藏着时代的机遇,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我们也迎来了充满希望的一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北京商报记者特邀多位证券基金经营机构高管,为各位读者送上新春祝福。愿新的一年欢愉且胜意,万事皆可期。中国银河证券副董事长、总裁王晟: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随着中国经济总体回升格局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将进一步提速,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2023年,也是中国银河证券新战略规划起航之年。立足新起点,规划新征程,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全面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始终服务好居民财富管理,努力绘就“五位一体”“三化一同”的业务蓝图,力争把中国银河证券打造成为受人尊敬的现代投资银行。瑞兔生福气,百鸟唤春光。新的一年,我们将携手北京商报共同见证更多新气象、新可能。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广大投资者踏波稳进、日胜一日!瑞信证券首席执行官王菁:展望2023年,我们预计,政府将进一步出台更多提振市场信心的政策举措,政策基调将朝向有利于投资者预期的方向变化,市场前景将整体向好。瑞信预测,中国今年在货币政策上依旧会保持相对宽松,经济增速会在2023年二季度反弹至6.3%。长期立足中国市场、持续深耕在华业务是瑞信亚太乃至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瑞信在华的主要经营平台之一,瑞信证券始终是推进瑞信在华战略的重要一环。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深度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将为瑞信证券这样的专业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成长和发展机遇。值此新春,我希望再次向大家表达瑞信证券的诚挚感谢与由衷的祝福,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都能信心满载,宏图大展!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虎岁扬威兴骏业,兔毫着彩绘宏图。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华夏基金全体员工向所有持有人、合作伙伴、关心支持和爱护华夏基金的朋友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回顾刚刚走过的2022年,百感交集。公募基金也在2022年迎来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转折点。虽然挑战颇多,但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仍然亮点纷呈:行业正式迈入万基时代,管理规模一度摸高至27万亿元。权益类ETF逆市走强,市场规模震荡攀升;机床ETF、增强策略ETF、北证50指数基金等一系列创新产品推出为权益投资大时代添砖加瓦;同业存单指数亦是引领创新风潮,成为弱市中的闪光点;公募REITs受到各类资金追捧,认购规模屡创新高,扩募指引的发布和各项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为公募REITs发展大年的到来积极蓄势;万众瞩目的个人养老金元年开启,更是为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广阔空间。2023年,华夏基金将不忘初心,守望价值,持续打磨主动管理实力,积极拥抱财富管理行业的新趋势,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继续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助力个人养老、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贡献专业力量,持续为持有人创造长期价值。我们相信没有躺赢的捷径,只有奋斗的征程。2023年,华夏基金期待继续与你一起,为理想的生活持续努力,向美好未来进发!富国基金总经理陈戈: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转眼我们迎来了2023年。过去的一年,资本市场遭遇海外激进加息,国内疫情反复交叠,港股、A股在逆风中蓄积反弹的动力,债券市场在年末的调整中演绎“破与立”的智慧。这一年,我们兢兢业业、乘风破浪,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感恩彼此,携手前行;感谢您的不离不弃,一路相伴;凭借专业和热忱,我们共同渡过了漫长的封控,共同走过这一场寒冬。这一年,在逆风环境中,我们在投资管理、业务布局、客户服务等诸多方面不断发力;我们不断充实团队,提升核心投资能力,让强大的投研平台为各项业务赋能,为客户服务赋能;我们坚信,当市场的“钟摆”走过拐点,所有的努力终将化为投资者的长期回报以及投资者获得感的提升。展望2023,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后的开局之年,新的篇章即将开启。随着疫情三年“冰封”消融,“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居民与企业信心逐渐修复,中国经济有望高质量修复,资本市场有望迎来“修复之年”。富国基金愿以专业和热忱,与广大投资者同启未来,共谱华章。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岁序轮转,时至新春。值此兔年春节到来之际,我谨代表招商基金全体员工,向各位投资者致以最诚挚的新年祝福!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正处于全球化以来最为充满挑战的时代,无论是美国的“小院高墙”,还是国际局势的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百年不遇之大疫情”,我们和平与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备受挑战。然而,我们也正处于充满机遇的“最好的时代”,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全国上下对新时代新发展充满信心!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对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中国资本市场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必将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走出新的高度,中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将最终惠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2022年,全球局势动荡,中国经济承压前行,公募基金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南方基金矢志不移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坚定贯彻数智化战略,平稳穿越周期低点,在不确定中获得了韧性成长。展望未来,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新时代赋予资管行业的重要实践命题,资管行业正在穿越“转型的三峡”:一是经济动能转型。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正在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公募基金需进一步发挥资源配置能力,有效凝聚社会资金形成长线资本,支持直接融资,引领价值发现;二是客户需求侧转型。居民财富配置结构有望向权益市场趋势性转移,切实增强广大客户获得感成为公募基金践行普惠金融使命的关键,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也为各类养老金融产品竞争提供了广阔舞台;三是资管供给侧转型。资管新规开启了中国资管行业回归本源、规范发展、深度竞合的2.0时代,资产管理行业迎来扩容期,公募基金需要在百舸争流中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春节是阖家团圆的佳节,我们满怀信心开启兔年序章。我谨代表南方基金,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南方基金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展望2023年,随着市场估值进入底部区间以及国内经济复苏按下“快进键”,资本市场或将成为实体经济“报春鸟”,有望涌现更为丰富的投资机遇。南方基金将以进取之姿拥抱时代变化,探索出一条资管公司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更高的战略定位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站在新时代的启航之年,无论是宏观政策、产业复苏、消费生活回归,我们能感到万象更新。这是“新”的魅力,也在诞生新的趋势。这也是我们对未来资产配置与投资机会把握的理解:抓住长期趋势的“贝塔”,趋势的力量叠加主动管理的能力,将会诞生更具竞争力的回报。长期看,我们认为有五大趋势不容忽略。第一,权益资产的性价比将持续提升。第二,名义利率随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会逐步下降。第三,信用风险仍处于抬升过程,信用定价逐步市场化。第四,时代发展的新动能,将是未来的主线索。第五,可持续金融政策和标准将驱动ESG投资进一步发展。市场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但也总有确定性。我们处于一个宏伟新时代的启航。新周期必将产生新气象。万物的复苏需要时间,从冬到春,向新而生,原本就是趋势的力量。农历新年来临之际,我代表嘉实基金全体员工祝广大持有人、合作伙伴新春快乐,万事如意!在新的一年,我们愿竭尽全力,为每位客户贡献更多的价值!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回顾过去一年,我们经受了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但正是市场低迷时期的磨砺,让我们更加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事,也深刻理解了长期主义的内涵与价值。展望未来,我们看到更多机会正在孕育中。一方面,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之年,一系列财政政策、促发展“组合拳”自上而下逐步落地。另一方面,微观经济体与中观产业不断攻坚克难、创新进步,自下而上焕发活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作为长期主义的践行者,中欧基金将始终与投资者站在一起,在新的一年,不断强化自身投研能力,用长期业绩说话。我们相信,“真心,让生活更美好”,以真心做好投资、服务,力争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最后,祝福大家兔年阖家幸福安康、账户收益长虹、事业大展宏图!富达基金总经理黄小薏:刚刚过去的2022年对于富达国际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非常荣幸在去年12月正式获得证监会批复,可以在中国开展独资的公募基金业务。中国是富达国际的重要战略市场。富达长期看多中国,并且致力于在中国的长线投资。尽管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在去年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国内市场也有所波动,但整体而言,中国的流动性仍然充裕、经济韧性较强,产业体系完整,而且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我们预期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具建设性,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低碳绿色发展等趋势,都将为市场提供良好的中长期投资机会,这些都是外资机构投资中国的信心所在。新的一年,富达将继续致力于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打造一家以养老金和资产管理服务为核心、业务领域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公司,为中国广大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投资解决方案和服务,助力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值此新春,祝愿大家兔年大吉,阖家安康,大展宏图!文字:基丁君编辑:也是我图片:还是我
2023年1月22日
其他

海选高管再现 公募基金想要啥人才?

公募基金公开社招高管再现。1月19日,基丁君关注到,银河基金于近期发布公告表示,将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副总经理。事实上,银河基金已不是首例公开社招高管的基金公司,此前有富国基金、民生加银基金、金鹰基金均采用过“海选”形式“招兵买马”。此外,在招聘平台,也有不少基金管理人贴出高管招聘公告。针对公开招聘高管的情况,有业内人士评价道,公募更看重求职者的长期经验及综合能力。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社招高管的情况出现,公募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扩展招聘可选择的空间。高管也“海选”1月19日,基丁君注意到,银河基金于近期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副总经理。相关信息显示,应聘者可通过在线招聘系统注册并填写个人信息后,在“社会招聘”栏目进行报名,报名时间截至2023年2月12日24:00。在任职要求方面,银河基金要求应聘者有8年以上金融从业经验、5年以上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社保基金等)工作经历,具备固定收益条线管理岗位工作经验,同时拥有金融类、经济类、数理类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等。据公告显示,拟选聘的意向人选将经银河基金董事会研究决定,并通过证监会审核后,履行聘任手续。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银河基金首次公开社招高管。此前在2022年1月14日,银河基金也曾公开招聘总经理,并要求新任总经理人选需符合具有累计10年以上的金融行业工作经历,3年以上公募基金等相关领域、公司副总经理及以上工作经历等。在银河基金公开招募高管两个月后,3月14日,于东升出任银河基金总经理。公告显示,在加入银河基金前,于东升历任申万菱信基金总经理、上海尚阳投资总经理、诺安基金副总经理等职。不过,就任不足9个月,于东升即宣告离任。2022年12月9日银河基金发布公告称,原总经理于东升已离任,由董事长宋卫刚代任,截至目前,暂未有新任总经理公告发布。就银河基金多次采用社招形式招聘公司高管的原因,基丁君发文采访银河基金,但截至发稿暂未收到相关回复。以“海选”形式社招高管,银河基金已不算首例。据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08年,曾任嘉实基金投资总监、副总经理兼基金经理的窦玉明通过公开竞聘形式自2008年8月起正式担任富国基金总经理、董事。彼时,富国基金也成为基金业首家公开招聘高管的基金公司。另据金融圈招聘信息显示,近年来也有部分基金公司采取了社招形式招聘公司高管。例如,民生加银基金于2018年11月向社会公开招聘总经理。就公募公开“海选”高管的情况,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认为,公募以这种形式招聘高管,对高管的要求可以更加灵活。同时,随着参与竞争的人更多,基金公司可筛选的主动性也更强。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社招往往能够用较短时间招聘到经验较丰富的人才。但需要注意,社招员工的忠诚度可能不足,不一定能认同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所以对于企业的发展也并不一定是完全有利的。更看重求职者长期经验若放眼至整个行业来看,基丁君通过查询智联招聘及MichaelPage中国网站发现,各家基金公司在招聘内容中均未明确提及相关机构名称,而是用“某公募基金公司”代替。从招聘信息来看,多数基金公司在甄选高管人选时,更加青睐有5年以上高管任职经验的人选。学历专业上来看,也多聚焦于经济、金融专业的硕士及以上,部分基金公司还在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示名校优先。对于薪酬待遇,不少基金公司则未在招聘中明确,而是提及有丰厚的奖金激励机制和优秀的投研团队。以智联招聘于2022年8月刊登的一条公募总经理招聘信息为例,其要求任职人员为硕士及以上学历,经济、金融或其他相关专业,同时要有2年以上大中型公募基金公司副总任职经历或4年以上公募基金投研、市场方向高管经历。在公告中,该公募希望任职者具有稳定的投资业绩和投资风格,月均薪资水平则在7万-10万元。在郭施亮看来,总体而言,公募社招高管可能会更看重社会工作经验、管理能力、个人心态以及应聘者自身综合水平等。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直言,对于社招高管来说,能找到合适的人选较为困难。在基金行业,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可能更快“上手”。对于通过社招新上任的高管,基金公司在其管理能力、市场价值、市场号召力等方面都会提出更高要求。正如杨德龙所言,以2018年公开社招的民生加银基金为例,民生加银基金曾明确要求总经理任职者需要达到10年及以上金融从业经历,至少3年以上资产管理行业或相关业务领域高管经历,拥有10年国内外大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高管经历的优先。同时,民生加银基金对任职者综合素质、政治素养、管理能力均提出较高要求,并希望任职者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社招高管的方式虽然具备一定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管变动频频并不利于基金公司发展。杨德龙提示道,对基金公司而言,高管变动频繁对业绩、管理均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若仅从2023年以来看,公募高管变动较去年同期更为频繁。截至1月19日,建信基金、浙商基金、中信建投基金、中银基金等共14家基金管理人相继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公告,相比之下,2022年同期则仅有6条相关公告。郭施亮预测称,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社招高管的情况出现,毕竟高管频繁变动不是太好的现象,且频繁变动会影响政策管理持续性,高管管理风格不同则会降低执行效率,公募或会利用社招来扩展人才招聘的可选择空间,以确保更合适的人选能留在公司。*相关链接*连续11天直播至除夕,基金经理和大咖车轮战
2023年1月19日
其他

连续11天直播至除夕,基金经理和大咖车轮战 基金公司到底在“卷”什么

“再给小伙伴们发一轮红包吧”“左下角购物车里就有这只产品哈,朋友们可以先详细了解下”“下面请基金经理给大家发2023年投资锦囊妙计包!”……这一场景在春节前的支付宝基金直播间已随处可见,随着一声声话音落下,各家基金公司的直播间热度持续升温。近期以来,多家基金公司通过线上官方公众号以及线下地铁广告等多种方式,宣布在春节前开启“车轮战”,即连续11天在支付宝平台直播至除夕夜。而伴随着各家基金公司前期的内容沟通、审核落地后,相关基金直播间也已被春节的“氛围感”装点一新。一场关于基金行业直播的同台竞技就此拉开序幕,更有直播团队留守公司直至除夕,只为在此次活动站好“最后一班岗”。借势:迎春直播累计观看超2亿人次“其实我们公司能参加这次的轮番直播,我们是非常开心的,这也和我们前期的直播运营取得不错的成绩有很大关系”,北京某中型公募知名主播小欧(化名)难掩兴奋地向基丁君说道。作为在行业中已小有名气的主播,小欧在前期也积攒了不少直播经验,对于此次其所在机构能参与支付宝平台推出的连续11天迎春直播活动,小欧也干劲十足,希望能为直播间创造更好的成绩。实际上,同样的直播活动每天都有十余家基金公司在同步筹备。例如,1月18日上午10时,主题为《别当基金“海王”了,FOF不香吗》的直播在易方达基金直播间火热开播。1小时后,华夏基金则开启主题为《新年买新车基金经理来支招》的迎春专场直播。同日,还有宝盈基金、方正富邦基金等多家公募机构相继在支付宝直播平台同台竞技。事实上,这样“你方未唱罢,我方即登场”的场面已延续近一周之久,不少基金公司早已“贴出”迎春直播预告海报,更“搬出”了自家主播天团,旗下基金经理、研究员等更是轮番上阵,基金直播间“车轮战”已然打响。此前发布的消息显示,华夏基金自1月11日-21日连续开播,直播主题包括“电子产品年货如何选?”“年终奖和压岁钱怎么投?”“新年买新车,专家来支招”等主题。图片来源:支付宝直播间截屏同样地,方正富邦基金也已开启12天10场直播,并在1月21日揭晓实物大奖。宝盈基金亦在此前宣布1月10日-19日开启专题直播周,并提前放出直播间玩法、福利剧透等吸引观众。建信基金则更以《送福-十二种年味》为主题,走进12个城市连续直播,跨城联动进行街头采访。“我们很早就开始准备了,大概花了两周时间跟支付宝平台以及每场活动的嘉宾进行长时间沟通,最终形成稿件提交合规过审。”谈及当下跟进的工作,小欧向基丁君道出了直播前期准备时的不少细节,“我们这次能参与这个活动还是比较幸运的。在场次的安排、资源的协调和嘉宾的安排我们都下了很多功夫,所以这段时间确实比较忙”。“事实上,跟前两年的基金直播相比,今年迎春直播已经没有那么‘卷’了。”小欧对基丁君表示,“有些机构可能每周才直播一两场,所以这次新春前的连续十几天直播对他们来说可能会导致工作量的翻倍。但我们公司平常每天也有一两场直播,所以对比下来还好。”据小欧介绍,这次基金公司在春节前轮番直播主要是应蚂蚁财富要求,在支付宝平台独播。而在这场基金直播“车轮战”中,支付宝平台也给予了一定的流量倾斜。另据某公募互金部主播杨青(化名)透露,根据每场直播嘉宾的咖位,或者机构针对该场直播做的广告投放,支付宝会对每场直播进行评级,如A级、S级、S+级等,评级越高,就会分到越多的流量扶持。而在参与直播的机构之间,运营方面也会有流量的PK,例如一场直播的实物奖品或者“红包雨”预算打得很高,或者基金公司针对某场直播活动在线上线下进行广告投放引流,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流量倾斜。图片来源:浙商基金针对此次基金公司参与迎春连续直播的成效,基丁君发文采访蚂蚁财富。蚂蚁财富回应表示,支付宝集五福是广受网友关注的春节活动,向所有商家开放,帮助商家连接用户。2023年,有43家基金公司的理财直播参与到五福直播中,主题围绕投资者教育与陪伴展开,向用户讲解理财知识、解读市场行情。用户在看直播学习理财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互动获得福卡。截至1月18日,基金公司已开展五福直播338场,累计观看量超2亿人次,投资者的弹幕互动也达到410万次。另有知情人士向基丁君介绍,支付宝五福直播是向所有基金公司开放,在专题页面可以看到所有的理财直播。其中有43家基金公司的直播间可参与集福卡互动,而这部分基金公司在平台因为直播内容质量、互动量等表现情况较好而入选。该知情人士也直言,这些直播都是投教陪伴方向的,意在帮助基金公司与用户增加互动。机构的全力筹备加上平台的流量倾斜,成果不言而喻,也让众多参与此次直播的工作人员直言成就感满满。据杨青介绍,“这次的连续直播和日常直播相比,数据上较为可观。日常一场两小时的直播,观看人数最多也就30万-40万,但这次在流量的支持下,单场直播的最多观看量能达到200万,有的机构甚至最高能到700万”。小欧也表示,在此次直播活动后,直播间的新增用户在数量上有很大变化。“作为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我们日常直播新增的用户可能在3位数左右,但这次活动已经变成4位数了,另外在下单数据上也有明显增多。”虽在前期宣传造势下,直播间吸睛引流效果甚佳,但43家机构连续十多天的直播难免让观众感觉审美疲劳。“一开始的数据确实很乐观,连续几天播下来,后面几场的数据确实没有前几天那么可观,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集满五福,观看直播的人数也是有下降的。但随着大年三十的五福开奖,可能又会迎来一次流量高峰。”杨青直言。磨合:内容为王永不过时虽然连续多日之后,部分直播已逐步“降温”,但不同机构之间仍有高下之分,究其原因,核心内容、环节衔接、福利多寡均是要点。毕竟,主播只是整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在连日直播的背后,离不开整个运营团队的努力。谈及跟进直播的具体流程及任务,宝盈基金运营部小莹(化名)表示,“直播运营我们已经陆续开展几年了,所以运营团队和基金经理、研究员有一套相对高效的对接流程。通常我们会先和基金经理、研究员讲一讲直播背景和面向的受众,圈定直播中要讲的主题和模块,主持人再进一步细化直播脚本,并发送给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确认。直播的过程中,主播则负责把握直播流程以及粉丝互动,小助理负责把控直播后台,对直播进行全程监控。直播中也会积极邀请粉丝分享直播间、‘冲赞’等,拉高直播间的人气”。“关于直播的选题,整个团队都经过长时间头脑风暴,并持续打磨。”小莹笑称,“年轻人其实越来越重视‘搞钱’,但对如何选基、买基始终还是有很多疑虑,甚至他们不能够接受债基有任何波动,其实大家还需要对基金有正确理解,这时候进行直播就很有意义。”图片来源:浦银安盛基金除宝盈基金外,还有多家基金公司都在此次迎春“车轮战”中打磨出了不少创意选题,令观看者眼前一亮。“你觉得这个资产配置是健康的吗?别再做基金‘海王’啦!”华夏基金主播在直播间举例几种资产配置方式与粉丝互动,并就哪种星座配置基金最多等内容与基金经理互动,在与基金经理的畅聊中也不断向投资者传递投教知识。此外,天弘产业“真探团”更将直播间直接搬到了首艘国产大邮轮的造船现场,对话基金经理及行业专家,与投资者沉浸式体验中国邮轮的国产替代之路。在小欧看来,基金公司正是希望通过直播的方式来给投资者“种草”,帮助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研究员的投资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对旗下产品产生信任度或好感。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也认为,基金公司直播跟随互联网传播方式升级,过去的图文式宣传已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直播形式能够让投资者置身于沉浸式互动,提高投教学习效率。图片来源:支付宝直播间截屏不过,即使是“摸石头”多年,公募在直播上仍有难题待解,也需要多方磨合。小欧解释称,“目前无法让投资者在进入直播间后就实现消费转化,这一点也是难以衡量的。现在,支付宝会给参与直播的机构提供一些数据,如统计在直播间下单的金额、通过运营转化的金额等,这也是对参与直播人员工作的一种认可。让参与直播的基金经理或研究员了解到他们在参与直播这一非本职工作的同时,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在有了多方面数据加成后,加上对直播方式和线上基金销售的认可,以及官方渠道的销售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超越银行等传统渠道,进而在多方面形成了一致的方向。基金经理们也理解了这种营销方式,包括一些性格比较内敛的基金经理也愿意配合在渠道上塑造个人形象,所以很多基金经理在这方面是有改变的,并且我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一个选题的成型和一个团队的配合都是需要不断打磨。基丁君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从今年来看,迎春直播在主题、文案角度的设置上已经不再一味追求流量,而是更多关注到了普通投资者或“投资小白”的感受,基金经理的话题也更加通俗易懂。基金公司在同台竞技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亮点。这不仅是基金公司运营团队不断打磨、彼此配合的结果,更是基金公司运营团队不断与互联网创新思维磨合的最好体现。陪伴:直播内卷的下一站过往皆为序章,陪伴才是长情的告白。放眼当下,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在意识上、行动上与投资者站在了一起。例如,方正富邦基金直播间嘉宾资产配置专家马永谙在直播尾声中为投资者献上2023年投资小锦囊,他表示,广大投资者要保持乐观,保持警惕,量出为入。而面对主持人的玩笑,他笑称自己现在已经是名带领团队投资的“主播”。可以看到,数字技术的发展正不断优化基金公司的服务内容,基金公司也通过不断磨合,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以及顺应着不断变化的市场。多数基金公司正向创意卷、向实力卷、向数字化卷,利用运营团队、互联网转变新思维,把产品打出新的响亮名片同时,助力投资者形成长期持有的理念,展现出公募基金沉浸式陪伴与服务。2022年4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着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创新投资者陪伴方式、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等内容写入文件。为整个基金行业的运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为其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诚然,在投资者投资热情升高的背景下,创新投教方式与给予投资者陪伴更加重要。中基协于2022年1月7日发布的《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度)》显示,2020年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画像呈现出与历史趋势差异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整体来看,基金个人投资者成熟度提高。不过,基金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认知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背离,投教工作和投顾服务重要性凸显。中金公司研究部表示,向前看,投教工作道阻且长,但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机构必须攻克的难题。机构应继续加强投资者理念教育,大力发展投资建议和全权委托类产品,加强对投资者的长期陪伴,以在其基金投资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引导投资者改变非理性交易行为,获取长期投资收益。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则认为,“基金直播目前正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也处于逐步走向规范的阶段。我们反对过度娱乐化倾向,但就基金直播形式而言,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则可以有变化,不必千篇一律,也不必严肃呆板。至于说内容、频次、栏目等,都应留给基金公司去自主决定、自主创新,这也该是基金公司‘卷’的方向,后续则要留给市场去检验”。而谈及直播“卷”至除夕夜前的感受,不少参与者均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尽管直播持续到大年三十,但我们部门的小伙伴都积极配合,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前回家,在看到直播数据反馈时更是有种成就感”,小欧感慨道。小莹也表示,2022年很多投资者特别是权益产品的投资者的体验并不是很好,2023年终于迎来开门红,希望直播间能够陪伴大家一起迎新纳福,宝盈基金整个团队也将坚守在直播间至除夕夜最后一刻。*相关链接*春节将至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春节将至 公募“限购令”齐发、绩优基金也要“轻装”过年

近日,多家基金管理人密集发布“限购令”,固收类基金成为此次限制大额申购业务的“主力”。1月17日,包括中欧短债债券等在内的25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发布暂停或限制大额申购的公告,从产品类型来看,货基与债基合计占比超九成。此外,更有绩优基金在年前“闭门谢客”。有业内人士表示,节前大量资金可能涌入固收类产品,意在获得假期收益,此时限制大额申购可以保障原有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不被摊薄,绩优基金限购则是为了减轻管理压力。闭门谢客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A股上市券商行列有望再“添丁” 信达证券今日开启打新

继2022年12月首创证券登陆A股后,上市券商行列有望再迎“新兵”。2023年1月16日,信达证券开启网上和网下申购。据悉,信达证券此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3.24亿股普通股(A股),发行价格为8.25元/股。从近年券商上市情况来看,2022年先后有3家券商首发过会,其中,首创证券在2022年成功上市,截至当前,仍有华宝证券、财信证券、渤海证券等多家券商正申请上市。在业内人士看来,券商上市或会乘着注册制的“东风”加快推进。随着证券公司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而资本市场不仅可以为券商打开融资出路,还可以助力其做大做强,因此上市也成为不少券商的重点选择之一。根据信达证券此前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公告显示,其将在1月16日进行网上和网下申购,发行价格为8.25元/股。据悉,信达证券此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3.24亿股普通股(A股),全部为公开发行新股,公司股东不进行公开发售股份。回拨机制启动前,网下初始发行数量为2.27亿股,占此次发行总量的70%;网上初始发行数量为9729万股,占此次发行总量的30%。最终网下、网上发行数量将根据相关回拨情况确定。图片来源:公告截图若此次发行成功,信达证券募集资金总额预计约为26.7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9451.8万元后,预计募集资金净额约为25.81亿元。另据信达证券此前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显示,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信达证券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增加营运资金,发展主营业务。从近年来的业绩表现看来,信达证券在行业中的排名持续上升。据中证协统计数据显示,2019-2021年,信达证券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在行业排名逐步增长。例如,2019-2021年,信达证券营业收入在行业中的排名依次为50名、43名、42名;同期,其净利润在行业中的排名则分别为62名、39名、37名。从最新数据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信达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6.9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4亿元。针对若成功上市后的业务管理安排,基丁君发文采访信达证券,但截至发稿未收到相关回复。从近年来看,已有越来越多券商申请上市并顺利推进。回顾2022年,先后有信达证券、东莞证券、首创证券首发过会,且首创证券和信达证券相继获得证监会核发的IPO批文。而首创证券也于2022年12月成功上市,成为A股第42家上市券商。若此次发行成功,信达证券则有望成为A股第43家上市券商。整体来看,近年来已有不少券商申请上市,但部分机构的上市申请仍处于排队审核阶段。例如,前述3家于2022年通过IPO发审会的券商中,仅剩东莞证券迟迟未获证监会核发的IPO批文。此外,根据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截至当前,华宝证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进展为“已反馈”阶段;财信证券、渤海证券的上市申请则步入“预先披露更新”阶段,而华龙证券也于2022年12月30日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并获证监会受理。在财经评论员郭施亮看来,券商上市不仅可以拓宽融资渠道,成功上市后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实施再融资,为提升公司净资本、风险管理能力带来积极的影响。展望未来,郭施亮预测,券商上市可能会乘着注册制的“东风”加快推进。由于证券公司行业竞争激烈,而资本市场可以为券商打开融资出路,助力其做大做强,提升竞争力,因此,上市也成为不少券商的重点选择之一。*相关链接*资管老将“公募首秀”不利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资管老将“公募首秀”不利 年内首只发行折戟基金现身

进入2023年首月,基金发行市场在前一年度遭遇的“寒流”似乎仍未消散。1月14日,中信建投基金发布旗下中信建投均衡成长混合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年内首只募集失败的基金至此现身。整体来看,近年屡有部分中小型公募存在新基金发行折戟,存续产品规模迷你以致清盘的情况。对此,有业内人士直言,新产品募集失败的原因有市场低迷、基金经理没有过往业绩或者业绩不佳等多重因素,另外,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声誉和口碑还在积累期,渠道也相对有限,因此,发行折戟以及产品迷你清盘或成为大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必经之路。资管老将公募首秀遇阻1月尚未过半,已有新基金宣布募集失败。1月14日,中信建投基金发布关于中信建投均衡成长混合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表示,该基金于2022年4月14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准予注册的批复,截至2023年1月12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未能满足基金合同约定的基金备案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据悉,该基金于2022年10月13日至2023年1月12日期间发售,募集上限为80亿元;拟任基金经理为张青,有着20年资管从业经验,曾先后在国泰基金、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等机构担任研究员、投资经理、专户权益投资负责人等岗位,此次也是张青的公募“首秀”。另外,该产品的基金合同约定,自基金份额发售之日起3个月内,在基金募集份额总额不少于2亿份,基金募集金额不少于2亿元且基金认购人数不少于200人的条件下,验资通过后可以办理基金备案手续。图片来源:公告截图针对上述产品募集失败的具体原因,基丁君发文采访中信建投基金。相关人员回应表示,虽然公司在基金发行期已然投入很多努力,但基于市场“寒流”、销售档期“黑天鹅”和资管老将“公募首秀”等多重因素叠加,公司不得不面对该基金募集失败的现实。相关人员进一步补充道,中小型基金公司本就缺乏渠道优势,在销售档期选择方面相对被动。虽然上述基金于2022年10月中旬开始募集,但由于重点销售渠道的产品发行密集,该产品的销售档期则排在了2022年12月中下旬。然而,在2022年年底,受疫情影响,渠道销售严重受挫,本应正常推动的销售工作因此遭遇了不可预知的“黑天鹅”事件,无疑给该基金的发行工作增加了更多困难。此外,该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张青虽是市场“老将”,但该基金也是其从专户转战公募后的首只新发产品,因此公募客户群体基础仍有待提升。针对缺乏历史业绩的基金经理不为市场所知的现象,中信建投基金也坦言,基金经理的选拔和聘用是公司经过大量深度调研后谨慎决策的。公司并不会因为某只产品的募集失败而放弃、否认基金经理。相反,公司将在谨慎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以发起式基金的模式,用“真金白银”支持优秀基金经理发行新基金。事实上,中小型公募发行难在近年来也并不罕见。回顾2022年,共有圆信永丰浦瑞定开债、华泰柏瑞港股通量化精选混合、上银丰和一年持有期混合等26只新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发行折戟,且多为中小型公募旗下产品。对于中小型公募新基金发行难的原因,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向基丁君表示,新产品募集失败的原因有市场低迷、基金经理没有过往业绩或者业绩不佳、基金公司声誉和口碑还在积累期、基金公司渠道有限等原因,是大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必经之路。行业优胜劣汰加速中小型公募发行新基金难,维持次新基金的良好运作也不容易。开年仅半个月,已有11只基金相继宣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其中不乏主动权益类产品。公开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已有中银宝利灵活配置混合、摩根士丹利华鑫现代服务业混合等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发布可能触及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相关产品均因规模告急而面临触及清盘。例如,截至1月11日日终,中银宝利灵活配置混合已连续4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截至1月6日,摩根士丹利华鑫现代服务业混合已连续3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此外,截至1月4日日终,万家瑞泰混合的基金资产净值已连续5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触发基金合同规定的终止情形,并自1月5日进入清算程序。另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共有170只在2022年成立的新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其中更有4只在2022年成立的新品因规模迷你等原因在同年相继遭遇清盘。图片来源:壹图网从上述情形不难看出,对中小型公募而言,不仅在渠道面前不占优势导致发行难,在存续基金运作方面也是难逃规模迷你的命运。对于上述情况,贾志认为,产品清盘会导致基金管理人、渠道、持有人多方受到损失,也会伤害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口碑。建议基金公司还是从产品筹划发行就保持客观,“包生、包养、负全责”,努力让产品发展壮大,中小公司不能搞人海战术,好钢用在刀刃上。此外,建议中小基金公司还是要充分调动自身确定性的资源,从筹划新产品时就客观评估,不能盲目寄托渠道。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能勉强发行新产品,苦练内功,放眼中长期。而对于2023年的权益公募基金布局,中信建投基金在接受基丁君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除全市场投资基金外,行业主题基金已基本覆盖包括科技、新能源、医药、北交所等主要赛道,指数基金也已经覆盖了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等主要指数。2023年,中信建投基金将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参照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继续布局包括消费、高端装备等在内的行业主题基金,进一步完善产品覆盖面。*相关链接*券商密集布局北交所两融业务
2023年1月15日
其他

又一波2022年四季报出炉 明星基金经理看中了啥?

随着2022年四季报的相继披露,明星基金经理旗下产品的最新情况也新鲜出炉。1月14日,中庚基金披露旗下5只基金的2022年四季度报告,其中4只产品由明星基金经理丘栋荣管理。除丘栋荣外,国投瑞银基金施成、汇丰晋信基金陆彬在管基金四季报也于近日披露。随着又一波四季报出炉,明星基金经理新一轮调仓换股也正式“亮相”,从率先发布季报的明星“舵手”情况来看,部分将目光投向新能源行业,也有基金经理关注地产、基本金属等板块。有业内人士认为,从发展前景来看,新能源行业有一定的向好预期,未来基金经理投资或会更注重分散配置。明星基金经理四季报出炉1月14日,中庚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丘栋荣在管的4只基金披露2022年四季报,包括中庚价值领航混合、中庚价值灵动灵活配置混合、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期混合、中庚小盘价值股票。从基金规模来看,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4只基金的规模分别为116.63亿元、34.74亿元、67.05亿元、76.15亿元。对比2022年三季度末的规模看,仅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期混合环比上涨1.09%,其余3只规模均有小幅缩水。图片来源:证监会截屏同日,由百亿基金经理施成管理的国投瑞银新能源混合、国投瑞银产业趋势混合、国投瑞银先进制造混合等共6只基金的2022年四季度报告也已披露。整体来看,2022年四季度施成管理的基金资产总规模已达202.96亿元,环比三季度末的231.15亿元下降12.2%。此外,1月13日,汇丰晋信基金也已披露旗下4只基金的2022年四季报,明星基金经理陆彬在管基金动向也引发关注。汇丰晋信低碳先锋股票、汇丰晋信动态策略混合、汇丰晋信核心成长混合2022年四季度规模分别环比下降5.45%、9.82%、0.92%。仅汇丰晋信智造先锋股票较三季度末规模环比上涨5.05%。从权益仓位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上述基金经理在管产品均有提升或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丘栋荣在管的四只基金权益投资比例分别由2022年三季度末的91.61%、89%、91.78%、92.36%上升至四季度末的92.34%、93.72%、93.38%、93.17%。同期,由施成管理的国投瑞银产业转型一年持有期混合权益投资比例同样大幅增长,由54.08%增加至89.27%。对比之下,陆彬旗下4只基金的2022年四季度末的权益投资比例则较三季度变化不大,但均在92%以上。其中,汇丰晋信核心成长混合权益投资比例高达93.95%,在4只产品中居首。调仓换股动向不一具体到重仓股的情况看,明星基金经理们在2022年四季度的调整也有所不同。以施成管理的基金规模较大的国投瑞银新能源混合为例,该基金在2022年四季度大幅增持天赐材料。西藏珠峰、藏格矿业则在四季度退出前十重仓。除了专注新能源的基金产品外,施成在管的部分其他产品的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中也新增了新能源概念股天齐锂业、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等个股。其中,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国投瑞银产业转型一年持有混合的前十大重仓股中,亿纬锂能、宁德时代新增入列,此外,施成还在四季度增持天赐材料、永兴材料等个股。而从陆彬的调仓换股动向来看,以2022年四季度末规模最大的汇丰晋信低碳先锋股票为例,陆彬增持新能源龙头个股宁德时代以及计算机应用板块的四维图新等个股,对于雅化集团、比亚迪则有所减持。此外,汇丰晋信动态策略混合也在四季度增持宁德时代。就看好新能源板块个股的原因,施成认为,以新能源、半导体为代表的成长行业,在经历了2022年的杀估值以后,整体市场情绪和预期处于低点,此外,2023年不少制造业将走过产能过剩节点,具备投资价值。陆彬也表示,从中长期维度看,新能源产业包括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车以及新材料等均还具备较长的产业生命周期,还有望维持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而中国在这个行业从全球视野看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各个细分领域均持续有龙头公司涌现,该板块依然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对比施成和陆彬的偏爱新能源,丘栋荣则对地产、基本金属等行业展现出了更大的兴趣。以中庚价值领航混合为例,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加仓工业金属板块的神火股份和港股地产板块的中国海外发展等个股。同期,对中国宏桥、中国海洋石油、常熟银行等减持。此外,煤炭开采加工板块的兖矿能源新进成为前十大重仓股,位列第七。对于四季度调仓换股的思路,丘栋荣表示,更关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价值股,重点关注供给端收缩或刚性行业,及其在需求复苏情况下的潜在弹性,主要行业包括大盘价值股中的地产、金融,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和能源类公司。此外,他认为低估值但具有成长性的成长股也需关注,主要行业包括医药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化工、汽车零部件、电气设备与新能源、轻工、机械、计算机、电子等。对于部分明星基金经理将目光投向新能源的情况,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认为,当下新能源行业景气度预期有所变化,从发展前景来看有一定的发展预期,但未来可能分化加剧,基金经理投资或会更注重分散配置。而对于未来投资的建议,陆彬认为,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速相对全球依然将保持较高水平,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优质成长企业将持续涌现,权益市场的长期结构性机会已经开启。*相关链接*券商密集布局北交所两融业务
2023年1月15日
其他

券商密集布局北交所两融业务 多家机构已支持开通权限、1月有望正式开闸

又有券商上线开通北交所融资融券(以下简称“两融”)交易权限。1月12日,据华林证券官方公众号消息,华林证券支持线上开通北交所两融交易权限,并列出投资者相关开通条件以及开通流程。据了解,此前已有不少券商发布上线两融权限开通的信息,并针对两融对投资者进行科普。有券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其在技术和业务各环节已准备就绪。券商获得北交所两融业务资格,可在丰富投资者选择的同时惠及金融市场。券商密集上线权限开通1月12日,据华林证券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自1月9日起,华林证券北交所两融权限开通正式上线,据消息显示,若投资者拟进行权限开通,需先符合部分开通条件,如深A信用账户状态正常、已开通京A账户,且开通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权限、申请开权限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资金账户资产日均不低于50万元等。此外,通过截图加解读等形式,华林证券向投资者科普北交所两融权限开通流程。同一日,安信证券也发布消息,提示投资者开通北交所两融交易权限方式。据安信证券官方微信公众号表示,北交所预计1月正式推出两融交易,投资者可提前提交权限开通申请,静候北交所两融交易开闸。据了解,此前,已有不少券商,如西部证券、天风证券、万联证券等公布上线两融权限开通信息或开通指引、科普权限开通流程,提示投资者可通过线上App进行开通操作。天风证券信用业务部负责人在接受基丁君采访时表示,2022年12月27日天风证券业务资格预审通过;今年1月4日已开通两融交易单元,正式获批北交所两融业务资格。据该负责人所言,目前天风证券在技术和业务各环节已准备就绪。2022年9月至12月,天风证券参与北交所两融业务的多轮仿真测试、全网测试和通关测试,于2023年1月7日系统完成升级,技术上已支持北交所两融业务。在业务层面,公司依据北交所两融业务特点建立业务内控体系,从业务决策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合规体系等方面对制度、流程、合同、技术做了升级;并通过在公司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北交所两融交易知识介绍、业务权限开通介绍等方式,进行投资者教育工作。北交所两融已“箭在弦上”事实上,券商的火热布局也离不开北交所两融业务的政策落地和快速推进。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细则》,同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业务指南》也上线,北交所两融业务规则正式出炉,距今仅过去2个月。北交所表示,两融是证券市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国际证券市场中较为成熟的交易方式。两融制度是北交所持续推进市场功能建设的重要举措,能够为投资者采取多元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提供有效支撑,增强市场活力与韧性,对完善北交所交易机制、提升二级市场定价功能具有积极意义。那么,相较沪深两市,北交所两融有何特点?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认为,北交所上市公司相对年轻,相关风险度可能略高。从这一点来看,北交所投资者参与度及流动性相对低,目前开展两融业务更多是探索。但恰恰是风险度相对较高的新兴市场,潜在收益也值得期待。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北交所上市公司中有许多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股票也大多是中小股票,因此,两融也是以符合条件的散户投资者为主。从两融标的来看,可能仍选择以专精特新为主的行业股票作为成分股,可参考北证50指数成分股等来看,相对而言,体量较大的股票更可能纳入两融标的。据北交所数据显示,截至1月12日,北交所上市个股已达163只,总市值为2149.1亿元,另据同花顺iFinD显示,目前市值排名前十的个股均属制造业,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而若参考北证50指数成分股来看,据中证公司信息,截至1月12日,北证50成份指数权重股包括贝特瑞、吉林碳谷、连城数控、颖泰生物、诺思兰德等。其中,贝特瑞、吉林碳谷、连城数控均为市值超过100亿元的个股。“对于券商而言,有了两融业务以后,券商业务链条才得以相对完整,”王剑辉表示,“于投资者而言,则能实现不同偏好投资者的风险对冲,对整个市场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天风证券看来,券商积极布局北交所两融业务,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投资选择,满足投资者多元交易策略。获得北交所两融业务资格,可以将金融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投资者,同时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金融市场的完善贡献一份力量。对于北交所发展现状,财经评论员郭施亮直言,当前北交所交易量相对较小,对券商业务影响可能较有限,而且在注册制环境下,北交所流动性不足,也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提升市场流动性,如放大两融、试点“T+0”、降低北交所投资门槛等。总体而言,北交所上线两融有利于盘活其市场流动性。此前,北交所曾表示,待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就绪后,北交所将另行公布标的股票名单和可充抵保证金证券名单,正式启动两融交易。目前,据北交所官网显示,北交所已上新“两融信息”栏目,包含“业务公告”“标的股票信息”“可充抵保证金证券”“两融交易信息”“机构列表”等五个子栏目。*相关链接*认购热情持续升温!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开门迎客”权益类基金四季报来了!这只产品收益率逆市涨超20%
2023年1月12日
其他

认购热情持续升温! 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开门迎客”

在近日市场表现持续向好的同时,基民投资基金的情绪有所回温,在此背景下,也有不少主动权益类基金“开门迎客”。1月11日,就有包括华富竞争力优选混合、鹏华弘惠灵活配置混合等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开放大额申购等业务。若拉长时间至近两日来看,更有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陆续在本周恢复日常申购、赎回、转换、定期定额投资等业务。在业内人士看来,权益类基金放开申购,既有管理规模提升的需求,也有基金经理看好市场走势预期等因素。还有观点指出,在市场反弹的过程中,投资者的认购热情会不断提升,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新基金发行以及老基金的申购,均有望升温。图片来源:公告截图1月11日,包括华富竞争力优选混合、鹏华弘惠灵活配置混合等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发布恢复大额申购及转换转出等业务的公告。其中,华富竞争力优选混合自1月11日起恢复上述业务的办理,而鹏华弘惠灵活配置混合则自1月12日起恢复相关业务的办理。对于相关产品纷纷在近日打开申购的原因,部分公告表示是为了满足广大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此外,东方专精特新混合发起式已自1月10日起开放日常申购、赎回及转换业务;而永赢新兴消费智选混合发起式、宝盈半导体产业混合发起式、中邮科技创新精选混合等多只产品也自1月9日起开放日常申购、赎回、转换、定期定额投资业务。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认为,主动权益类基金放开申购,既有管理规模提升的需求,也有基金经理看好市场走势预期等因素。在前几年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不少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规模大涨,但在市场调整近两年后,多数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规模已趋于下降,随着市场投资情绪来到拐点以及投资者对后市普遍乐观的看法,也会有部分基金选择放开申购迎合市场需求。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表示,相关基金产品打开大额申购,一方面是基金经理预计市场行情可能会转好,表达了基金经理对后市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当前市场并不是特别火爆,基金销售量也不大,因此在当前时点放开大额申购,或许也不会造成规模大幅上升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也有部分产品于近日结束封闭期并陆续打开申购。例如,嘉实福康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期混合(FOF)A类份额自1月11日起开放日常赎回业务。浦银安盛科技创新一年定开混合也将于1月12日起开放日常申购、赎回业务,此次的开放期为2023年1月12日-18日,共计5个工作日。同样的,兴全合兴两年封闭运作混合(LOF)的封闭期自2021年1月12日起至2023年1月11日止,自1月12日起,该基金将转换为普通上市开放式基金(LOF),基金名称也将变更为“兴全合兴混合(LOF)”。此外,该基金进入开放期后开始销售C类基金份额,C类基金份额仅在场外销售而不上市交易,投资人可在基金的开放日办理申购和赎回业务。结合上述产品陆续打开申购的情况来看,杨德龙认为,当前A股市场已逐步开始回暖,2023年有望走出结构性牛市,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新基金发行以及老基金的申购都有望升温。正如杨德龙所言,由明星基金经理丘栋荣“掌舵”的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股票基金已于1月9日发售当天一日售罄。杨德龙也预测,在市场反弹的过程中,投资者的认购热情或会不断提升。*相关链接*权益类基金四季报来了!这只产品收益率逆市涨超20%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权益类基金四季报来了! 这只产品收益率逆市涨超20% “困境反转”策略立大功

继首批固收类基金四季报出炉后,权益类基金的首批四季报也如约而至。1月10日,华富基金披露旗下3只权益类基金的2022年四季报。季报数据显示,华富基金旗下3只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环比涨跌不一。其中,2只基金规模在四季度末环比大涨,但同时也有产品仍处于规模不足千万元的“窘境”。此外,随着四季报披露,相关基金经理的资产配置情况及持仓思路也得以“亮相”,有“舵手”直言看好2023年行情。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展望2023年,A股市场向上趋势大概率已经形成,市场信心或会得到有效提振。规模、业绩涨跌不一1月10日,华富基金发布旗下3只主动权益类产品四季报。整体来看,相关产品的规模变动及业绩表现均有所分化。季报数据显示,截至四季度末,华富新能源股票发起式、华富灵活配置混合的规模分别为5.48亿元、1.86亿元,分别较三季度末的2.23亿元、1153.18万元环比大幅增长145%、1517%。但与此同时,也有基金仍处于规模不足千万元的“窘境”,甚至较三季度末的规模有所下滑。数据显示,华富策略精选灵活配置混合截至四季度末的规模为962.23万元,较三季度末的1035.32万元环比减少7.06%。若从业绩情况来看,上述3只基金在四季度期间也涨跌不一。东方财富Choice显示,截至四季度末,华富新能源股票发起式、华富灵活配置混合2只产品在2022年四季度期间收益率均收正,分别为3.22%、21.74%。同期,华富策略精选灵活配置混合的收益率则仍维持三季度的告负状态,四季度收益率为-4.63%。图片来源:壹图网针对上述情况,华富策略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高靖瑜在四季报中表示,该基金四季度末持仓以军工板块为主。由于2022年全球经济遭遇多重冲击,资本市场波动剧烈,军工行业也受累及表现不振,全年维度看,中信军工指数下跌24.85%,仅跑赢创业板指4.52个百分点。但展望未来二至三年,在国企改革积极推进、国防安全需求强化、新装备加快交付的背景下,中国军工行业仍具备重大投资机遇。若从2022年全年收益率来看,截至2022年末,上述3只基金中仅有华富灵活配置混合一只产品的全年收益率达20.56%,跑赢同类平均36.37个百分点;而华富新能源股票发起式及华富策略精选灵活配置混合的全年收益率则纷纷告负,分别为-8.51%、-30.04%。其中华富策略精选灵活配置混合跑输同类平均14.23个百分点。行业反转为重要投资思路随着四季报披露,相关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也正式“亮相”。从权益投资比例来看,上述3只基金在四季度末的权益投资比例均较三季度末有不同程度上涨。例如,华富灵活配置混合的权益投资比例由三季度末的86.42%提升至四季度末的89.41%;华富策略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则由70.5%提升至75.75%;华富新能源股票发起式的权益投资比例也由三季度末的86.28%涨至四季度末的86.87%。从前十大重仓股来看,截至四季度末,华富新能源股票发起式重仓持有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亿纬电能等个股,而科华数据、晶澳科技、隆基绿能等个股则退出前十大重仓股名单,科士达、东方电气、禾迈股份、亨通光电等新进前十大重仓股行列。若从四季度起业绩上涨较为明显的华富灵活配置混合来看,该基金四季度更关注航空、旅游酒店等板块。具体来看,与三季度末相比,白云机场、君亭酒店、同庆楼、众信旅游、吉祥航空、天目湖六只个股均已退出其前十大重仓股名单,而中国国航、上海机场、南方航空、首旅酒店等则新进前十大重仓股名单。其中,中国国航更以4.61%的占比在前十大重仓股中排名第一。此外,该基金在四季度对锦江酒店、春秋航空等个股进行增持。回顾2022年四季度重仓思路,华富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李孝华认为,四季度聚焦于航空、酒店、餐饮、景点及机场等旅游相关板块,侧重于挖掘旅游板块中小市值个股的投资机会。循着三季报的投资方向及在个股投资上紧扣“困境反转”逻辑,四季度华富灵活配置混合在投资上取得了较好效果。展望2023年,在李孝华看来,未来经济相对乐观。出行链板块作为疫后复苏的排头兵,在2023年依然具有较好的配置价值,近期不少一二线城市的高频出行数据已初现复苏迹象。基于这一判断,华富灵活配置混合将紧跟市场动向,将出行链中其他存在修复机会的衍生板块例如快递物流等行业纳入投资视野。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也认为,华富灵活配置混合重仓股变化,正体现出其对疫情影响减缓、经济重启之后的出行板块相关股票的看好。华富新能源股票发起式的基金经理陈奇和沈成也在季报中表示,预计2023年地产和基建将是经济的重要抓手,消费在疫情过渡阶段的冲击下预计前低后高。此外,在国内“双碳”战略持续推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的背景下,新能源大部分细分行业均有望保持高景气。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行业反转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思路,如和消费相关的旅游免税、航空行业,在疫情管控措施优化之后都有望出现报复性反弹,此外,白酒的消费也将出现大幅反弹。整体来看,现在市场的信心正在逐步回升,前期调整较多的新能源也逐步开始触底反弹,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这属于我国的能源战略,不会改变。现在新能源整体的估值已经回到了两年前,当前又出现了较好的介入时机。“2023年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储能等行业仍然有望保持比较高的景气度,消费、新能源以及港股的科技互联网都是2023年要重点关注的方向。”杨德龙总结表示,“目前A股市场向上的趋势大概率已经形成,市场信心也得到了有效提振。现在我们正面临春季攻势,在市场趋势确立之后,大家更应该坚定信心、看多做多。”*相关链接*“牛市旗手”再涨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翻身农奴把歌唱?年初已涨超10%、中概互联基金不再“互怜”

近日,随着蚂蚁集团调整股东投票权,马云不再为公司实控人的消息传出后,阿里巴巴港股、美股持续上涨。公开数据显示,1月9日,阿里巴巴-SW涨超8%,同日,还有腾讯控股、携程集团-S等一众互联网中概股收涨。若从年初至今来看,相关互联网中概股均实现上涨,其中,阿里巴巴-SW涨幅达28%。受益于跟踪标的上涨,中概互联基金近期也实现触底反弹,收益率持续走高。例如,有2021-2022年间收益率跌超50%的产品,在2023年开年至今已涨超10%。有业内人士直言,对于中概互联基金的投资可以保持谨慎乐观心态,但由于这类产品受政策环境影响较大,不宜过度乐观。阿里巴巴大涨超8%开年至今,中概股持续上涨。而在前一周末蚂蚁集团宣布调整股东投票权后,阿里巴巴港股也在新一个交易日实现开盘大涨。据悉,为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蚂蚁集团拟在董事会和股东层面采取一系列升级举措。在此消息带动下,阿里巴巴港股大涨。交易行情数据显示,1月9日早盘期间,阿里巴巴-SW大涨超7%,截至下午收盘,收涨8.66%。截至基丁君发稿时,阿里巴巴美股盘前涨幅超过4%。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1月9日同时,腾讯控股、携程集团-S、快手-W、百度集团-SW等一众互联网中概股也持续上涨,截至下午收盘,分别报收3.61%、4.54%、2.11%、3.22%。若从年初至今来看,上述中概股在港股及美股市场均已呈现上涨趋势。例如,阿里巴巴港股、美股累计涨幅已分别达28%、21.92%。对于互联网中概股在近日持续上涨的原因,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分析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前期跌幅太高,市场存在情绪化杀跌风险;二是中概股政策风险比较大,一旦政策环境回暖,市场很快迎来估值修复或情绪修复行情;三是中概股聚集不少优质企业,优质企业修复能力比较强,护城河仍在。”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提到,互联网中概股逆势大涨主要是受到了政策利好的推动,此前相关部门表示,对于平台经济的整治已经基本接近完成,并直言支持民营企业平台经济的发展,这均有利于中概互联网公司的上涨。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互联网中概股此前的跌幅较大,甚至有部分企业的股价已打2折、3折,因此在反弹时,超跌反弹动力十足。中概互联基金业绩触底反弹“中概互联网公司的反弹,会带动相关ETF基金的触底反弹,或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投资者可以持续关注。”杨德龙如是说道。正如杨德龙所说,受益于中概股的持续上涨,收益率曾一度大跌的中概互联基金也在近期持续回暖。同花顺iFin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月5日,易方达中概互联50ETF、广发中概互联ETF(QDII)、嘉实中概互联网ETF(QDII)的年内收益率已涨超10%,依次为10.43%、10.14%、10.11%,而上述产品在2022年的收益率则跌超10%。若回顾2021年初至2022年末的近两年时间,部分中概互联ETF一度遭遇大跌,收益率接近“腰斩”。以上述提及的易方达中概互联ETF为例,该基金的收益率更跌超50%,累计跌幅达50.41%。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易方达中概互联ETF的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腾讯控股、阿里巴巴-SW、美团-W、京东集团-SW等一众互联网中概股。那么,此次互联网中概股大涨后,未来会否持续上涨,并拉升相关基金产品的投资价值?杨德龙表示,整体来看,中概互联网公司仍具有流量优势,特别是在股价大幅下跌之后,具有一定的配置价值。郭施亮则直言,当前中概股已出现技术性“牛市”,但反弹高度取决于政策改善预期以及市场情绪修复,最重要的是盈利能力的改善。同时,郭施亮提醒道,对于中概互联网基金的投资可以保持谨慎乐观心态,但由于这类产品受到政策环境影响比较大,不宜过度乐观。*相关链接*首批四季报出炉
2023年1月9日
其他

“牛市旗手”再涨 券商股异动 牛市信号来了?

一直以来,被称为“牛市旗手”的券商动向受到广大投资者与机构的关注。1月9日,券商股股价出现异动拉升,东方证券领涨,涨幅超过7%,同期还有部分个股涨幅超过3%,令券商股再度成为讨论焦点。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月9日,今年以来,证券公司行业指数已涨3.74%,近96%的券商个股涨幅收正。有业内人士认为,后市经济复苏预期可能带来一轮复苏牛行情,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会体现在券商业绩和股价上,这也是今年券商股被看好的原因。券商股悉数飘红新年尚未过去几天,券商股股价即展现出持续上扬的趋势。1月9日,A股三大股指齐头并进,单日涨幅分别为0.58%、0.73%以及0.75%。而作为A股市场行情“风向标”的券商股更于1月9日早间整体呈现上涨态势,个股悉数飘红。图片来源:东方财富Choice东方财富Choice显示,截至1月9日收盘,申万二级行业指数证券Ⅱ报收5277.36点,单日涨幅为1.92%。若从券商个股来看,东方证券领涨,涨幅为7.54%,单日成交额达32.37亿元。同期,兴业证券、广发证券、东方财富等涨幅也较为明显,涨超3%,分别为4.13%、3.96%、3.44%。此外,包含上述券商个股,1月9日,还有国联证券、国金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共11只券商个股单日涨超2%。事实上,这已不是2023年以来券商股首次大幅拉升。此前,1月5日,券商概念股湘财股份触及涨停,彼时券商股也迎来一波大涨,东方财富、光大证券、广发证券等券商个股股价纷纷抬升。整体来看,截至1月9日收盘,2023年以来,证券II指数涨3.74%。若从个股年涨跌幅来看,截至1月9日,今年以来,49只券商个股中,东方证券仍以13.31%的涨幅排名第一,湘财股份涨幅也已超10%,达12.17%。此外,涨幅超过5%的个股还有东方财富、国金证券、兴业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以及广发证券,分别为8.61%、6.44%、5.4%、5.14%、5.1%。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对基丁君表示,1月9日,券商板块整体上涨,可能是因为券商股作为股票市场的先行指标,受到了主力资金的追捧,这或是A股市场向好的一个信号。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也表示,券商股在指数中占比较高,拉动大盘的能力强,而且仍处于较低价位,拉动券商股的风险较小,效果也更为显著。有望迎来复苏牛行情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券商板块业绩表现,券商主题基金的收益率也自年初以来普遍收正。东方财富Choice显示,截至1月6日,多只券商主题ETF收益率涨超1.5%。其中,富国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涨1.719%,同期,华夏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银华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也分别涨1.715%以及1.714%。整体来看,截至1月6日,数据可统计的17只券商主题ETF平均收益率为1.61%,扭转2022年全年收益率悉数告负的情况。展望后市,杨海平认为,事实上,各机构对今年的A股市场普遍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对于经济复苏有所预期,也可能带来一轮复苏牛行情。正如杨海平所言,多家机构也在研报中直言看好2023年A股市场投资机会。如中邮证券在近期发布的策略研究周报《2023年证券市场
2023年1月9日
其他

银行、券商争抢基金托管“入场券” 图的是啥?

又有机构申报基金托管人业务迎来新进展。1月6日,据证监会官网显示,成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农商行”)已就申请基金托管人的相关内容进行补正。作为目前基金托管人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农商行“预备队”,成都农商行此举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据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基金托管人已达58家,其中包括29家银行、27家券商。一直以来,银行均为基金托管业务的“大户”,但近年来券商也逐渐“冒头”。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托管业务资格当前已成为部分有明确发展需求机构的布局方向,但目前托管机构还需解决服务同质化等问题。基金托管人业务申请又迎新动向据证监会官网显示,成都农商行继2022年底提交材料后已于2023年1月6日就申请基金托管人的相关内容进行补正。据成都农商行官网显示,该行是在原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制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2010年初,增资扩股后的注册资本达100亿元。2020年6月,该行回归市属国企属性,截至2022年6月末,资产规模超7000亿元。图片来源:证监会截图此外,基丁君注意到,目前成都农商行正处于上市辅导阶段,于2022年12月22日在四川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正式接受中信证券上市辅导。选择在上市辅导阶段申请基金托管人业务资格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基丁君就这一问题采访成都农商行,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对此,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评价称,“对于立志发展壮大的金融机构来说,全牌照是共同的目标,因此,基金托管业务资格也成为部分机构布局的方向”。从行业整体来看,据中基协公布的最新名单显示,国内基金托管人已达58家,其中包括29家银行,27家券商以及中国结算、中证金融。不过,具体到农商行基金托管人来看,目前仍只有广州农商行一家。在2021年7月提交材料申请的重庆农商行和上海农商行至今也仅停留在补正阶段,暂未有新进展。由此,谁能成为第二家农商行基金托管人也备受关注。需要注意的是,除农商行外,还有多家机构也正“排队”等待受理。据证监会显示,截至1月6日,共有16家机构申请基金托管人资格,银行、券商分别有8家,均经材料补正,处在等待受理阶段。其中,西部证券早在2018年1月5日即提交申报材料,并于同月12日补正,至今已近五年仍无“下文”,成为目前基金托管人资格申请名单中等待最久的金融机构。银行占主导、券商来“分羹”近年来,快速发展、规模持续增长的公募基金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布局,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基金托管业务也受到广大机构的关注,争相入场分“蛋糕”。据《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开或者非公开募集资金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为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进行证券投资活动。”北京金融法院表示,上述表述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份额持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另据公开资料显示,基金托管人是指根据基金合同规定直接控制和管理基金财产并按照基金管理人指示进行具体资金运作的基金当事人。基金管理人则是基金产品的募集者和管理者,负责基金资产的投资运作,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基金投资者争取最大的投资收益。在财经评论员郭施亮看来,基金托管人一般由依法设立并取得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等机构担任。正如郭施亮所言,银行一直以来均为基金托管业务的“大户”,托管公募基金总额也通常霸榜前20。东方财富Choice披露显示,2022年上半年,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总资产超过26万亿元,除中国结算外,前20名席位中有19名被银行包揽,累计托管资金达25.21万亿元,占比超九成。其中,工商银行以3.73万亿元的托管基金资产总额占据榜首,建设银行也以超3万亿元的托管基金资产总额紧随其后。此外,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托管基金资产也均超2万亿元。郭施亮表示,申报基金托管人可以提升银行的综合实力,增强与基金公司的深度合作,对开拓业务、拓展客户资源有益。除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外,近年来券商也展现出了一定的竞争势头,试图在基金托管“蛋糕”中分得一杯羹。从2022年获批取得基金托管资格的机构来看,半数均为券商,包括第一创业证券、东方财富证券、南京证券。若从近三年来看,在18家获批取得基金托管资格的机构中,银行仅5家,券商则多达13家,占比超七成。不过,券商托管基金的总额目前仍较小。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券商托管基金总资产仅为5097.17亿元。其中,国泰君安证券以1894.86亿元的托管基金总额排名靠前,也成为唯一一家托管基金资产超过千亿元的券商。此外,招商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则分别以937.23亿元、580.16亿元位列第二、第三名。郭施亮认为,券商加入基金托管人,一方面是从获客、增强业务合作的角度考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申请基金托管人完善业务范畴,提升合规性和综合实力水平。贾志也表示,券商在交易端有传统优势,在基金托管业务上获得展业资格并发展壮大,可以更好地服务合作机构,发挥综合金融优势。此外,贾志还指出基金托管人的现存问题,他直言,“目前托管机构服务同质化较明显,机构基金托管规模更多依靠机构自身的产品代销能力。未来券商、银行在开展托管业务的同时也应提高自身的财富管理能力,以发挥综合金融的协同优势”。*相关链接*时隔8个月固收类基金规模再度集体下跌
2023年1月8日
其他

首批四季报出炉 债基大跌后规模涨跌情况揭晓!

在经历2022年四季度债市大跌后,债券型基金是否遭遇大额赎回也成为市场近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近日发布的首批四季报也终于揭晓这一问题的答案。2023年1月6日,中银基金率先发布旗下11只产品的2022年四季度报告,包含8只债基以及3只货基。从规模变化看来,各有2只债基和货基的最新规模环比下滑,其中更有债基规模骤降超30亿元。不过,整体来看,相关债基未遭遇集体大额赎回情况。展望后市,有业内人士认为,长端利率很难进一步下行,短端利率在资金利率的牵引下有进一步回落的可能。多只债基规模小幅上涨首批固收类基金2022年四季报出炉。2023年1月6日晚间,中银基金披露旗下11只基金的2022年四季报,其中包含8只债基、3只货基。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四季度期间,债市大跌,债基收益率普遍回调的背景下,债基整体规模出现环比下跌。中基协此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末,债基规模环比缩水超5000亿元,若对比三季度末更减少5937.44亿元。而相关债基是否遭遇大额赎回也成为市场近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图片来源:证监会整体来看,中银基金此次公布四季报的8只债基并未遭遇集体大额赎回情况,其中仅2只产品出现规模环比下滑的情况。数据显示,中银中高等级债券在四季度末的申购赎回净额合计减少31.67亿份,规模环比减少33.93亿元,季末规模达22.93亿元;同期,中银丰实定开债发起式在四季度末规模也环比减少1.23亿元,达40.02亿元。除上述2只产品外,其余债基的规模则环比上涨。具体来看,中银臻享债券、中银中债1-3年期农发行债券指数、中银中债1-5年期国开行债券指数、中银荣享债券、中银上清所0-5年农发行债券指数的最新规模均小幅上涨,依次为17.4亿元、24.41亿元、32.23亿元、41.23亿元、46.64亿元,环比增长0.74%、8.62%、16.19%、52.12%、24.1%。中银添盛39个月定开债则由于仍处封闭期,故基金份额未发生变化。针对上述产品规模缩水的具体原因,基丁君发文采访中银基金,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相关回复。就业绩情况而言,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2年中银中高等级债券A/C份额的收益率分别为1.57%、1.28%,跑输同类平均收益率0.54个百分点、0.84个百分点;反观中银丰实定开债发起式,其在2022年的收益率为2.38%,跑赢同类平均收益率0.26个百分点。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看来,前述产品在四季度末出现规模环比下滑,可能与债基收益率下跌有关,导致投资者在遭受损失的背景下出现赎回行为。另一方面,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触底回升持审慎客观态度,在此背景下,债券的预期收益或会降低,也可能导致部分债券型基金持有人选择赎回。流动性宽松局面或延至春节前后若从中银基金此次披露的其余3只货基四季报数据来看,有2只产品均出现规模环比下跌情况。其中,截至四季度末,中银活期宝货币最新规模为373.13亿元,环比减少9.69%;中银机构现金货币的规模也环比下降3.97%,达7亿元。同期,中银瑞福浮动净值型货币的最新规模则环比小幅上涨0.46%,达5.18亿元。“货基的规模缩水,对基金管理人而言可能会面临整体管理规模下降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基金管理人面临管理费收入下降的负面情况”,王红英评价道。回顾此前市场表现,中银机构现金货币的基金经理易芳菲、蔡静在四季报中提到,四季度银行间资金面较为宽松,11月受房地产政策及防疫政策优化影响,叠加银行理财产品大量赎回带来的负反馈,市场利率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反转。在经历了前期债市大跌后,业内人士又如何看待后续市场发展趋势?展望后市,中银中债1-3年期农发行债券指数等3只债基的基金经理田原在季报中表示,综合来看,全球经济2023年下行压力或进一步加大,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依然处于继续收紧状态。第一创业证券总裁王芳也在近期公开表示,展望2023年,美联储加息周期已接近后期,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显著加大,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经济体的经济不同步现象变得更加突出,利率和汇率环境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国内货币和财政政策或变得更加“积极”,政策总基调也有望从“防风险”转向“保增长”。具体到债券市场而言,中欧基金认为,当前的情形和2022年4月类似,经济“弱现实”但市场的目光放在疫后恢复上,长端利率很难进一步下行。流动性宽松的局面可能延续至春节前后,短端利率在资金利率的牵引下有进一步回落的可能,利率曲线或继续陡峭化。*相关链接*时隔8个月固收类基金规模再度集体下跌
2023年1月8日
其他

2022年公募定增成本总额创近五年新高 新年“定增热”有望延续

一日之内多家公募旗下基金发布参与定增的公告,成为2023年首批定增产品。1月4日,兴证全球基金发布公告表示,旗下产品参加大金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金重工”)定增。此外,同一日,还有多家基金公司也发布类似公告。而回顾2022年,公募参与定增成本总额更创下近五年新高,同比增长5.86%。业内人士认为,在市场整体估值合理偏低状态下,公募参与定增意愿提升,用较低价格参与定增是看准投资的长期价值。未来随着市场回暖,公募参与定增的热情有望延续或进一步攀升。公募参与定增规模再破千亿2023年首批参与定增公募基金出炉。1月4日,兴证全球基金发布公告表示,旗下兴全社会责任混合、兴全精选混合、兴全多维价值混合等产品参加大金重工定增。据公告显示,大金重工定增股份的发行价格为37.35元/股,锁定期为6个月。除兴证全球基金外,同一天内,中欧基金也发布旗下中欧明睿新常态混合、中欧时代先锋股票发起式、中欧碳中和混合发起式参与大金重工定增的公告,总体认购数量达307.9万股。包括前述两家基金公司在内,1月4日,共有6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旗下部分产品参与大金重工定增。另据大金重工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来看,1月4日为其上市日,股票数量8208.83万股。此外,同在1月4日,朱雀基金也发布公告表示,旗下部分基金参加上市公司祥源文旅的定增。针对参与定增的原因及影响等,基丁君发文采访上述部分基金公司,但截至发稿未收到相关回复。值得一提的是,刚刚过去的2022年也是公募基金参与定增的大年。整体来看,2022年公募参与定增成本总额再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64.44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100.03亿元同比增长5.86%。此外2022年公募参与定增成本总额更创下近五年来新高,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公募参与定增成本总额分别为438.94亿元、136.58亿元、678.17亿元。具体来看,2022年共有55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产品参与定增。其中,财通基金以175次的参与次数以及高达327.65亿元的参与定增成本总额排名第一;诺德基金以164次参与次数及204.21亿元的参与定增成本总额紧随其后;华夏基金则以95.57亿元跻身前三名。综合而言,2022年包括南方基金、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共18家基金公司参与定增成本总额规模超过10亿元。其中,5家基金公司参与定增超过20次。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公募参与定增总额规模增多是因为近年来定增投资的门槛有了一定的降低,这也使得定增投资更容易被公募接受。其次,部分定增融资的公司个股基于经营优势,较容易获得公募的认可。市场回暖有望推动定增热情高涨那么,公募参与定增一般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对基丁君表示,公募基金参与定增一方面可以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与定增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协同,另一方面也是助力上市公司解决资金问题,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增加投资回报预期。事实上,2022年受市场环境影响,部分公募参与定增相关个股的股价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例如,2022年3月30日,部分公募参与的中简科技定增上市,限售期为6个月,然而,对比发行价50.55元/股来看,截至9月30日收盘,中简科技的股价为45.7元/股。此外,2022年华峰化学、玲珑轮胎等多只个股也同样出现了定增上市6个月后股价破发的情况。付建认为,基金公司参与定增其实是利用中长期的投资价值,通过参与定增折价,从而进行中长期投资配置。其次,基金公司还可以通过参与定增投资获取定增股份,然后在二级市场减持非定增股份,通过替换持仓股票,降低持仓成本。在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看来,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公募参与优质上市公司定增,可以拿到较二级市场低的股票定价,这种打折入场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机会,其安全性和吸引力反而进一步凸显。而长期来看,公募参与定增是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表现,能够为投资者带来较好的回报,对于完善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功能也有直接促进作用。对于公募参与定增的后续趋势如何,付建预测,其总量或依然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增长的态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公募有配置资产的需求,市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参与定增只是公募投资的一种方式,出于风险考虑态度也可能会更为谨慎。郭施亮则表示,“未来公募参与定增的需求还是会比较高涨的,关键是公募对未来市场投资回报预期提升,随着股市价格逐渐回暖,公募参与定增的成本总额可能有所增加”。*相关链接*华泰证券280亿再融资吓坏市场
2023年1月4日
其他

时隔8个月固收类基金规模再度集体下跌 债基缩水近10%,狂跌5000亿元

随着近日一组数据公布,披露了经历前期债市大跌后,固收类基金的最新规模变化情况。2023年1月3日,中基协发布2022年11月公募基金市场数据,在权益类基金规模上涨的同时,债基、货基最新规模时隔8个月再度出现双双环比下降的情况。其中,债基规模环比下降近10%,缩水超5000亿元。有公募内部人士直言,从当月情况来看,债基和货基确实有被赎回的情况。但在2022年12月债市恢复理性后,已有部分场内产品规模实现增长。整体来看,债基、货基规模在2022年仍呈现整体增长的趋势。债基、货基规模双双下跌随着公募基金市场最新数据公布,各类型产品的最新规模也得以揭晓。2023年1月3日,中基协发布2022年11月公募基金市场数据。具体来看,截至2022年11月底,QDII基金最新规模环比上涨25.03%,达3272.15亿元;同期,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最新规模分别为2.44万亿元、4.9万亿元,环比上涨8.56%、3.57%。图片来源:中基协但在权益类基金规模上涨的同时,资金“跷跷板”效应也再次显现。数据显示,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的最新规模分别环比下降1.52%、9.84%,为10.68万亿元、4.6万亿元。具体来看,2022年11月末债基规模较10月末的5.1万亿元缩水5019.01亿元。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继2022年3月后货基、债基规模再次环比双双下跌,彼时,货基、债基规模分别环比下跌3.15%、7.08%。而在2022年其他月份,货基、债基的规模曾在1月、2月、4月、5月、7月、8月多次双双环比上涨。若从2022年前11个月的整体规模变化情况来看,货基、债基仍实现上涨,分别较2022年年初上涨6.37%、4.4%。为何在2022年相对“吃香”的固收类产品规模却在11月纷纷下跌?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从11月单月的业绩表现来看,有3807只债基(份额分开计算,下同)收益率告负,在数据可取得的4799只债基中占比高达79.33%;而在2022年3月,也有2171只债基单月收益率告负,在4208只债基占比51.59%。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看来,上述两类产品规模在2022年11月出现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季节性赎回导致的下降。此外,美联储不断加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我国债券收益率与美元债收益率逆差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中长期来看,我国利率水平下降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因此部分投资者对投资固收类产品的资金有进一步赎回的考量,从而导致相关产品整体规模出现下降。此外,继2022年3月出现“破净”潮之后,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也在11月迎来挑战,且关键诱因也来源于债市下跌。沪上某公募内部人士向基丁君坦言,“2022年11月债市大跌时,发生理财资金‘踩踏’,各机构也是忙于收回流动性,从当月情况来看,债基和货基确有被赎回的情况。但在12月债市恢复理性后,相关产品的规模或呈现小幅回升,当前,已有部分场内产品规模实现增长”。整体收益水平或下降从前述情况不难看出,固收类产品也存在隐含风险,因此,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在布局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风险控制。王红英提到,从法律层面而言,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均采用净值化管理,因此投资者对于投资货基、债基乃至股票的产品都要做好“破净”的思想准备。其次,在我国利率逐步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的变化会使得货基和债基本身就存在“破净”的可能,建议投资者关注我国利率周期的变化规模,从而尽量降低投资风险。展望2023年,海富通基金表示,利率债方面,经济向上的大方向相对确定,债市很难逆势而为,债券收益率中枢或较2022年抬升。但在外需走弱和地产修复偏慢的背景下,经济向上的弹性相对有限,且一季度可能面临短期冲击,利率中枢抬升的幅度不会太大。信用债方面,理财盈利模式和机构行为的转变,对信用债的影响会更为深远,尤其是中低等级信用债面临利差系统性重估风险,利差中枢可能出现系统性上行。可转债方面,2022年转债市场一波三折,估值方面,2022年转债估值高位波动。当前转债绝对价格难言低估,但是相比2022年年初及7月的性价比已有所好转,安全垫或逐渐增厚。王红英则认为,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本身定位于宏观审慎,所以指望货币政策“放水”的可能性并不是非常大。另一方面,包括欧美在内的全球利率水平都在走高,人民币债券的利差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我国进一步降低利率的概率实际上是在走低,加之2023年一季度我国面临着季节性的资金紧张,从而会使利率水平走高。“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权益类资产中,即更具投资价值的低估值股票,因此,固收类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下降或成为2023年的主要特点”,王红英直言道。*相关链接*华泰证券280亿再融资吓坏市场
2023年1月4日
其他

开年首个交易日20只新基齐发! 2023年发行市场能否迎来“开门红”

2023年首个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全线上涨,沪指也重新站上3100点,A股可谓迎来“开门红”。而在基金发行市场方面,1月3日,也有十余家基金管理人旗下多达20只新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同步发售,还有十余只产品等候入场,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掌舵”产品。展望新一年基金发行市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新基金的发行或会较2022年升温,同时有望出现“开门红”趋势。2023年首个交易日,易方达、广发、华夏等17家基金管理人旗下“一大波”新基齐发。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1月3日,包括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混合、华夏景气成长一年持有混合发起式、鹏华睿进一年持有期混合等在内的共20只新基金同步发售,对比2022年首个交易日的18只基金同步发行有小幅增长。具体到产品类型看,包含12只混合型基金、4只债券型基金、3只指数型基金以及1只QDII基金。图片来源:天天基金从拟任“舵手”来看,部分基金公司也派出旗下“精兵强将”。例如,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混合的拟任基金经理为手握百亿规模,证券从业年限长达11年的吴远怡,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吴远怡的在管规模达162.26亿元,当前在管产品共计4只。此外,鹏华睿进一年持有期混合的拟任基金经理为朱睿,其证券从业年限也长达10年。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朱睿的管理规模达74.64亿元。整体来看,上述产品的募集周期多集中在半个月至1个月不等,其中,华安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QDII)的募集期最短,仅7个工作日,拟在1月11日结募。此外,也有个别产品的募集周期长达3个月,如华安慧心楚选配置三年持有混合(FOF)的结募日为4月3日。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针对多家基金管理人集中在新年首个交易日发售新基金的原因,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自2022年11月以来,市场回暖迹象已逐步显现,此时发售基金一方面展现了基金经理对新的一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同时,在销售渠道的大力支持下,有望出现“开门红”趋势。另一方面,基金经理在低位布局或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收益体验。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认为,由于2022年股市整体表现较差,多数基金亏损,导致新基金发行遇冷,而这也和市场大环境有关。新年伊始,新基金集中排队发行,或有望给市场带来增量资金。但也有大型公募内部人士向基丁君坦言,旗下产品新年首个交易日新基金的募集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其中既有市场的因素,也有公募赚钱效应等因素。此外,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当前,1月还有12只新基金等候入场,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掌舵”的新品。例如,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股票将在1月9日-13日期间发售,拟任“舵手”为明星基金经理丘栋荣。回顾2022年,在市场震荡不断的背景下,基金发行频频遇冷,2023年基金发行市场会否好转?杨德龙认为,预计A股在2023年会走出结构性牛市的行情,在经济复苏、消费回升的背景下,A股的表现值得期待,基于这一条件,2023年新基金的发行或也有望升温。陈雳也认为,2023年基金发行市场或会较2022年有所好转。“首先,从市场成交额来看,已处于近五年内的低位,且随着市场情绪的修复,资本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将大幅提升,有利于新基发行。其次,国家对经济稳增长政策的不断优化成为了市场经济回暖的中流砥柱,为新基发行创造了良好的资金流动性环境。”“2023年新基发行量会迎来小幅度提升,并且权益类基金的占比将有所增加,主要是考虑到当前经济复苏力度的提升,叠加稳增长政策落地后经济效益的逐步显现,这些都将对A股市场盈利增速带来积极影响。”陈雳如是说道。*相关链接*2022年的基金市场到底经历了什么?直击公募年终总结(一)|分红稍显拮据,年内同比缩超8%
2023年1月3日
其他

华泰证券280亿再融资吓坏市场 证监会表态:充分关注融资的必要性、合理性

在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下,上市证券公司往往会通过再融资的方式进行“补血”,这一情况在近年来也并不罕见。针对有上市券商实施再融资的情况,1月3日,证监会表示,会支持证券公司合理融资,更好发挥证券公司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作用,但同时也会在审核中充分关注上市证券公司融资的必要性、合理性,把好股票发行入口关。据悉,华泰证券于近日发布配股预案,宣布拟募资不超过280亿元,与此前券商史上最大配股——中信证券预计不超过280亿元的募资金额齐肩。而在宣布拟实施配股后,华泰证券的股价也在2023年首个交易日应声下跌。上市券商再融资引关注1月3日,针对有媒体提出的“近期,有上市证券公司公告实施再融资,请问证监会如何评价?”问题,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回应表示,“关注到有关上市证券公司再融资行为。我们一直倡导证券公司自身必须聚焦主责主业,树牢合规风控意识,坚持稳健经营,走资本节约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还强调,作为已上市的证券公司,更应该为市场树立标杆,提高公司治理质效,结合股东回报和价值创造能力、自身经营状况、市场发展战略等合理确定融资计划及方式,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要统筹平衡,审慎决策,切实维护各类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证监会也会支持证券公司合理融资,更好发挥证券公司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作用。此外,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审核中将充分关注上市证券公司融资的必要性、合理性,把好股票发行入口关。图片来源:证监会监管的一纸表态也令近期宣布拟进行配股融资的上市券商站在风口浪尖。从此前公告内容来看,2022年12月30日,华泰证券发布配股公开发行预案,宣布拟向A股、H股股东配售股份,此次发行采用向原股东配售股份的方式进行,按照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向全体股东配售,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若以华泰证券截至2022年9月30日总股本90.76亿股为基数测算,此次配售股份数量为27.23亿股,其中A股配股股数为22.07亿股,H股配股股数为5.16亿股。另据配股发行预案显示,华泰证券表示,此次拟募资总额不超过280亿元人民币,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和营运资金,以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体来看,华泰证券拟投入不超过100亿元用于发展资本中介业务,拟投入不超过80亿元用于扩大投资交易业务规模,拟投入不超过50亿元用于增加对子公司的投入,并拟分别投入30亿元、20亿元用于加强信息技术和内容运营建设以及补充其他营运资金。巨额配股或反映行业压力大在宣布配股后的首个交易日,华泰证券的股价应声下跌。1月3日,A股三大股指全线上涨,证券公司板块中也有六成个股上涨,而华泰证券则领跌。数据显示,1月3日早盘期间,华泰证券A股开盘跌6.59%,股价为11.9元/股。截至下午收盘,华泰证券A股股价报收11.89元/股,跌幅为6.67%。对此,财经评论员郭施亮指出,上市公司再融资与市场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在弱市环境下,上市公司宣布再融资容易解读为利空,特别是配股,直接被市场“用脚投票”。“同时,由于配股牵涉到的募资规模庞大,市场自然投反对票,相关机构的股价也因此下跌。事实上,部分上市券商累计多年的分红甚至不及配股规模大,而募资压力大或引发券商行业的洗牌,一旦券商板块掀起配股潮,市场自然不愿意接受当前的估值定价水平。”针对前述证监会发布的相关内容的看法及后续做法,基丁君发文采访华泰证券,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相关回复。此外,基丁君注意到,中金公司也于2022年9月13日发布配股公开发行证券预案表示,拟向A股、H股股东配股募资不超过270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业务发展资本金需求,以及补充其他营运资金,但目前仍处于证监会审批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也在2022年发布配股预案,宣布拟募资不超过280亿元,成券商史上最大配股,而最终实际募集金额为223.96亿元。若从2022年其他上市券商配股情况来看,还有东方证券、兴业证券、财通证券3家券商实施配股,实际募集资金分别为127.15亿元、100.84亿元、71.72亿元,上述4家券商在2022年的募资总额合计约为523.67亿元。“继中金公司后,华泰证券巨额募资,反映出券商行业补充净资本压力比较大,行业风控能力与净资本补充有待加强。不过,动则280亿元的募资,或有些用力过猛,市场未必可以承受得起,券商巨额配股仍需要看市场环境是否支持得起”,郭施亮如是说道。*相关链接*2022年的基金市场到底经历了什么?直击公募年终总结(一)|分红稍显拮据,年内同比缩超8%
2023年1月3日
其他

直击公募年终总结(四)|股、债基金收益不及往年,“最惨”债基跌超70% 原油主题QDII成最终赢家

债基却逆势增长占比超七成直击公募年终总结(二)|愁愁愁!发行同比缩水近五成
2023年1月2日
其他

直击公募年终总结(三)|2022年成绩单出炉! 仅186只主动权益类产品业绩收正、万家黄海“夺冠”

随着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结束,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在涨跌不一中收盘。从全年走势来看,A股三大股指纷纷下跌。在权益市场表现不佳的背景下,基金赚钱效应也不及往年。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在5623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中,仅有186只基金的年内收益率为正,占比不足4%,年内表现最差的产品收益率也累计下跌超50%。而由万家基金黄海管理的2只产品则强势登顶业绩榜,其管理的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以高达48.56%的年内收益率成为年度“冠军基”。展望2023年,黄海表示更看好下半年的市场走势。不足4%产品业绩收正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全线上涨,交易行情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下午收盘,上证综指报收3089.26点,单日涨0.51%;深证成指单日涨0.18%,报11015.99点;创业板指则高开低走,最终跌0.11%,报2346.77点。整体来看,在年内市场震荡背景下,A股三大股指走势波动不断,跌幅突出,上证综指全年跌15.13%,而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的年内跌幅则扩大至25.85%、29.37%。在权益市场持续震荡的同时,基金赚钱效应也不及往年。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在数据可取得的5623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仅有186只基金的年内收益率为正,占比不足4%,其中收益率超10%的产品仅31只。而在2021年度数据可取得的406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有多达2924只产品的年内收益率为正。图片来源:东方财富Choice具体而言,由万家基金黄海管理的2只基金成功登顶业绩榜,包揽主动权益类基金冠亚军,黄海也因此成为年度“冠军”基金经理。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黄海管理的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万家新利灵活配置混合的年内收益率分别为48.56%、43.66%。对于相关产品表现突出的原因,黄海在接受基丁君采访时表示,“从战略上来看,2021年下半年对市场自上而下的判断较为准确,整体上认为2022年是震荡趋弱的市场,也就是弱市,所以采用的策略就是弱市的思维,也在行业上进行了精心选择。整体来看,通胀在全年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所以布局上选择能源、地产,一个对应通胀、一个对应增长。另外,我们认为在弱市阶段尽可能还是集中持有资产。因为市场在下行过程中,好的公司和行业其实是越来越少的,只有集中才能够获取超额收益、保全资产,例如现金资产就能够防御下跌”。黄海还提到,“在能源品类中也做了一些切换,一季度更多地配置焦煤,二季度动力煤较多,但也不是全部切换,只是比例上有增加减少。另外,2022年全年的两个市场低点,一是在二季度,二是在四季度,都有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反应,在二季度买入新能源中的海上风电板块及军工板块,四季度买入了白酒和银行,这两处布局也为组合贡献了一些利润”。此外,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榜前十名中,还有金元顺安元启灵活配置混合、万家精选混合A、英大国企改革主题股票、易方达瑞享混合I、易方达瑞享混合E、华富灵活配置混合、万家颐和灵活配置混合A、华商甄选回报混合A,上述产品的年内收益率依次为35.6%、35.51%、31.5%、21.72%、21.46%、20.56%、20.44%、20.1%。市场利空因素逐步消除在年内市场下跌的同时,多数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收益率也明显下跌,整体来看,年内收益率告负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多达5443只。其中,收益率跌超40%的产品多达52只,还有1只产品跌超50%。图片来源:东方财富Choice若从“亏损榜”名单来看,华宝科技先锋混合C以-50.07%的收益率在年内垫底。季报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华宝科技先锋混合的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腾讯控股、北方华创、歌尔股份、立讯精密、韦尔股份、三七互娱、中微公司、兆易创新、吉比特、新易胜。整体来看,北方华创、立讯精密的年内跌幅已超30%,同期,歌尔股份的跌幅更超60%。回顾全年走势,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受到多重利空因素的影响,A股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特别是在4月底和10月底两个时间段,上证综指一度跌破2900点整数关口,探到全年低点,很多优质股票被错杀,市场的赚钱效应比较差,造成很多投资者出现投资亏损。2022年行情即将翻篇,展望2023年,影响市场的一些利空因素正在边际改善,有些已经逐步消除”。展望后市,泉果基金认为,接下来的市场具备三重有利条件,可谓迎来“蜜月期”。首先,在基本面角度,经济秩序逐渐恢复,消费、供应链、商业交流等疫情受损领域在自身弹性修复的基础上,还将受到来自存量和增量刺激政策的叠加效应。随着市场需求本身的恢复,价格和订单自然给企业层面带来更多的信号和信心,进入良性循环。其次,在资金面角度,居民储蓄规模庞大,未来抗通胀配置需求持续旺盛,2023年是不应低估的把握中长期趋势和流动性机会的机遇期。而在情绪面角度,市场当前依然存在机会主线快速轮动的特征,投资者情绪处于局势明朗前的低迷期,均衡的行业配置和稳健的资产配置或能够很好地应对当下的市场环境。黄海则直言,站在目前时点很难展望未来。他表示,基本面上,2023年经济是一个弱复苏的过程。地产的复苏也是缓慢的、在过度出清背景下的复苏,需要不断消化。“积极方面,我们认为库存的周期还是比较有效的,明年二季度就应该是库存周期的底部,未来是向上走的趋势,只是过程会比较缓慢。未来一个季度,估值上或不会大调,强预期可能把未来一两个季度后的复苏全部体现在股价中。强预期下估值是否还有波动也是值得讨论的,未来估值可能还会有波动,但在2023年二季度下半阶段,估值还是有上行的过程,相对来说更看好2023年下半年的走势。”*相关链接*直击公募年终总结(一)|分红稍显拮据,年内同比缩超8%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首募29.4亿元、3只触及规模上限 首批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认购“收官”

随着12月29日广发基金、华夏基金两家基金管理人发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首批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首募告一段落。总体来看,首批8只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合计募集超29亿元,其中,3只产品首募规模超过募集上限。业内人士认为,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作为增量资金能补充北交所标的的流动性,同时也对北交所未来的行情提供支撑。从其跟踪标的来看,北证50成份指数具备长期性价比,就成长性而言,北交所上市公司更展现了较强的内生发展动力。首募超29亿元首批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相继成立。12月29日,广发基金发布旗下广发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公告显示,该基金的募集期从11月29日起至12月26日止,有效认购户数达4738户,募集期间净认购金额达5亿元。同一天内,华夏基金也发布旗下华夏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的合同生效公告,从公告内容来看,该基金募集期间有效认购6216户,净认购金额为2.3亿元。回顾一个月前,首批8只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于11月25日正式获批,并于11月29日同日“开闸”认购。直至目前,首批产品已全部结束募集并相继发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其中,富国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成为首只结募的基金,并于12月16日率先发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综合来看,首批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募集净认购总金额达到29.4亿元。据此前公告显示,首批8只产品中有7只设置了5亿元的募集上限,南方北证50成份指数发起式则将募集规模上限设置为4.99亿元。目前,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和汇添富基金旗下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均触及上限,嘉实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募集金额为4.95亿元。此外,华夏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富国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招商北证50成份指数发起式、南方北证50成份指数发起式募集金额则分别为2.3亿元、2.67亿元、1.7亿元、2.8亿元。若从有效认购户数来看,此次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也确实获得不少投资者认购。其中,易方达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有效认购户数高达14779户,招商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发起式有效认购户数为8189户。此外,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富国基金旗下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发起式基金认购户数也均超6000户。就上述募集情况,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直言,作为跟踪北证50成份指数的首批指数型基金,也是公募行业的创新产品,多数基金设置5亿元的募集上限,但只有部分基金达上限,可以说发行热度是不及市场预期的,这可能与2022年权益市场表现较差,指数产品的发行难度加大有关。但同时,雒佑也肯定了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发行的意义,他认为,首批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的发行也标志着北交所指数化投资的开启,投资者投资北证标的也有了相对准确及时的投资工具。此外,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作为增量资金补充北交所标的流动性,也能对北交所未来的行情提供支撑。广发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基金经理刘杰也认为,设立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便捷、低成本的北交所投资渠道。业内普遍看好长期性价比对于首批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的跟踪标的,雒佑评价称,北证50成份指数涵盖了北交所中流动性、规模、成长性最好的一批标的。从估值来看,截至12月29日,北证50成份指数的市盈率为17.55倍,市净率为2.6倍,已经跌到了较低的水平,非常具有长期性价比。从成长性来看,北交所上市公司相关财报数据并没有低于预期,展现了比较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对股价也有支撑力量。图片来源:中证指数官网据中证公司公开信息显示,北证50成份指数是北交所首只宽基指数,由市值规模和流动性选取排名靠前的50只证券组成,截至12月29日,北证50成份指数的前十大权重股包括贝特瑞、吉林碳谷、连城数控、颖泰生物、诺思兰德等。刘杰认为,北交所上市公司中不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它们不仅位于基础产业的核心领域,更是凭借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产业内竞争优势。未来北交所公司,尤其是其中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成为资本市场长期关注的重要一环。对于后续建仓思路,刘杰认为,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主要是根据指数基金的投资目标进行建仓,进行被动式指数化投资。在构建目标仓位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成份股的自由流通市值、流动性等因素,按照可行的进度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仓,同时对于可用的现金资产辅以银行存款等现金管理类投资,增加整体基金的收益。北京某公募市场人士也对后续建仓提出看法。他认为,目前整体市场情绪正在处于一个逐步恢复的时期,当前股价也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例如当前北证50成份指数整体市盈率仅有17倍,具有很强的建仓价值,现在应该是较好的建仓时机。在该市场人士看来,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应该会尽量以匀速的方式进行建仓。不过,由于个股的流动性存在差距,不同股票可能也会选取不同的匀速方式,最终达到整体建仓的同时对市场的冲击也最小。就北证50成份指数及相关基金的后续发展趋势,雒佑展望称,“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关注北交所,北交所在制度建设上也会不断完善,有望助推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规模、回报的不断扩大”。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也认为,北交所及专精特新主题受到政策支持,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更代表中国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趋势。未来随着北证50指数影响力的扩大,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投资价值会被更多的投资者认可,将为投资者和北交所带来更多的发展红利。*相关链接*100万到期变1.71万谁之过,补充协议公司是否知情?北京嘉怡财富回应来了直击公募年终总结(一)|分红稍显拮据,年内同比缩超8%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直击公募年终总结(二)|愁愁愁!发行同比缩水近五成 新发产品屡屡折戟,还有新基难逃清盘

临近年末,公募基金年内发行成果也逐渐浮出水面。在年内市场震荡不断、基金赚钱效应差的背景下,新基金发行市场可谓频频遇冷。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年内新基金发行份额合计为1.49万亿份,同比减少近五成。爆款方面,年内发行份额超百亿元的产品也较2021年同期大幅减少。与此同时,还有25只(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在年内发行的新基金相继宣布募集失败,其中更有6家基金管理人连番遭遇新品发行折戟。此外,年内还有179只产品在优胜劣汰背景下黯然离场,当中更包含4只在年内成立的新品。新发份额同比大缩水市场震荡不断,年内新基金发行份额也较2021年同期下滑近五成。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年内新发基金数量为1523只,发行份额合计为1.49万亿份,较2021年同期的2.96万亿份减少49.66%。从基金公司的新发规模来看,截至12月29日,2022年至今,汇添富基金以年内首募661.22亿份的规模暂居首位,同期,还有广发基金、招商基金的年内首募份额超500亿份,分别为548.7亿份、523.48亿份。从新发数量来看,华夏基金则以多达54只的新发基金暂居首位,汇添富基金及富国基金则分别为45只、44只,紧随其后。具体到单只产品看,2022年至今,仅有8只新基金的发行总份额超百亿,其中,招商添安1年定开债以约150亿元的发行总规模排名首位,而广发、平安、国泰以及嘉实旗下的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期基金则均以100.02亿元的发行总规模紧随其后。此外,还有汇添富、招商、工银瑞信旗下的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期基金发行规模也达到百亿元关口。反观主动权益类基金方面,2022年首发规模最多的产品为明星基金经理陈皓担纲的易方达品质动能三年持有混合以及前公募“冠军”赵诣掌舵的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2只基金的发行规模均逼近百亿元,分别为99.11亿元、99.07亿元。而2021年,则有22只新基金的发行规模超百亿元,其中包含16只主动权益类基金。针对年内新发基金遇冷的情况,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评价道,今年以来全球权益市场以下跌为主,国内市场方面,A股主要股指在年内全线下跌。受全球股市走弱影响,年内权益基金发行明显放缓,投资者认购情绪不足,导致年内新发基金份额明显缩水。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也表示,“今年的股市行情不好,基金的盈利效应没有显现出来。不仅没有‘爆款’,甚至连发起式基金都在增多”。从基金成立日来看,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剔除非结构型基金,2019-2021年,发起式基金的数量分别为192、222、318只,而2022年至今,已有350只发起式基金成立。那么,为何同业存单基金在年内更受投资者欢迎?贾志认为,“今年权益市场表现不如意,市场情绪相对谨慎,而同业存单AAA指数基金跟踪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该指数主要投资于主体资质较优的AAA级同业存单,交易活跃流动性强,同时此类基金不收取认购费和申购费,且满7天后不收取赎回费。综合来看,同业存单AAA指数基金具备低风险、高流动性、低费率等特征,因此在权益市场弱势行情中,该类基金更容易受到投资者追捧”。25只新基发行折戟在权益市场走弱的同时,年内也有多只新发产品相继宣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年内共有中银证券低碳成长6个月持有期混合、上银丰和一年持有期混合等25只新基金发行折戟。相关公告显示,上述25只基金均因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导致基金合同不能生效。例如,中银证券低碳成长6个月持有期混合的基金合同约定,自基金份额发售之日起3个月内,在基金募集份额总额不少于2亿份、基金募集金额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且基金认购人数不少于200人的条件下,验资通过后才可向证监会办理基金备案手续。图片来源:巨潮资讯网值得一提的是,中银国际证券、同泰基金、长城基金、新疆前海联合基金、长信基金、平安基金6家基金管理人旗下均有2只新品在年内宣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针对相关产品发行折戟的具体原因及后续改进措施,基丁君发文采访部分基金管理人,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相关回复。除新品发行不顺利外,部分存续基金在年内运作也并不顺利。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年内清盘的基金数量已达179只。而在上述的清盘基金中,也有4只在年内成立的新品。例如,7月成立的富国中证500ESG基准ETF、5月成立的国金惠利纯债A以及2月成立的汇添富国证生物医药ETF联接A均在11月完成清算;此外,在1月成立的汇添富中证沪港深500ETF联接A也于今年10月清盘。“年内基金发行失败和清盘,主要是股票市场低迷和基金产品同质化导致。为降低发行失败率和清盘率,基金管理人应注重加强产品的差异化,突出产品差异化;此外,管理人应加强自身投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市场遇冷情况下,历史业绩更容易导致新基金募集规模的分化”,贾志如是说道。王群航则认为,清理不再有存在价值的小微基金、迷你基金等,既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体现,也是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切实之举,因为这些基金之所以做不大,均与业绩表现不佳有较大关系。21家机构年内“颗粒无收”在部分基金管理人接连遭遇发行折戟、存续基金清盘的同时,基丁君注意到,截至当前,年内仍有21家基金管理人“颗粒无收”,且多为中小型公募。具体来看,北信瑞丰基金、第一创业证券、国都证券、华宸未来基金、华创证券、华鑫证券、合煦智远基金、江信基金、金信基金、凯石基金、明亚基金、睿远基金、天风资管、天治基金、先锋基金、新疆前海联合基金、新沃基金、益民基金、长城证券、中庚基金、中科沃土基金21家基金管理人在年内均未有新基金发行。但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中庚基金将在1月9日-13日发行新基金“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股票”,该产品的拟任基金经理为明星基金经理丘栋荣。此外,在前述年内“颗粒无收”的基金公司中,合煦智远基金、江信基金、金信基金、凯石基金、明亚基金、先锋基金、益民基金、中科沃土基金已连续两年,即2021年、2022年均未有新品发行,且目前也未有正在发行或等待发行的产品。针对连续两年未有新品发行的原因,基丁君致电部分基金管理人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相关回复。贾志则直言,基金管理人长期不发新基金可能与市场环境和投研能力有关。年内市场环境持续低迷情况下,新发基金募集和建仓都相对困难,中小型基金公司营销能力和投研能力相对不足,新发基金容易募集失败,出于谨慎考虑,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尚未新发基金。此外,在今年行情下,新发基金建仓不易,中小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不足,难以保证业绩,容易出现“短命”基金。综合而言,贾志认为,“中小型基金公司出于谨慎考虑,在年内未发新基金。与此同时,中小型基金公司各方面资源有限,在市场情绪低迷行情下,以管理好老基金为主要目标,以现有持有者利益为先。不过,中小型基金公司不发新基金,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管理规模”。*相关链接*100万到期变1.71万谁之过,补充协议公司是否知情?北京嘉怡财富回应来了直击公募年终总结(一)|分红稍显拮据,年内同比缩超8%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同期生”规模垫底、迷你基占比超四成 成立近20年的天治基金还要慢跑多久

董事长离任、董事团队“换血”、基金经理频变,“出道”近20年的天治基金似乎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2月29日,基丁君发现,近日,天治基金发布关于董事变更的公告表示,天治基金董事在最近12个月内变更超过50%。此外,公司第六届董事会任期现已届满,董事、独立董事也迎来换届。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家成立近20年的“老”公募,天治基金各方面“成绩单”却难言乐观,最新一期管理规模还在“同期生”中垫底。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天治基金还应探索制度化、常态化运营管理机制,通过人才引进及管理模式优化来扭转当下局面,迎来“转身”。基金经理更迭不断天治基金在近日迎来董事团队换届。12月24日,天治基金先后发布关于董事变更及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高管变更公告显示,天治基金原首席信息官闫译文因工作调整原因于12月24日离任,由公司总经理徐克磊担任首席信息官、财务负责人。图片来源:公告截图同日,天治基金公告称,公司董事在最近12个月内变更超过50%,根据《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选举马铁刚担任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单宇不再担任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此外,因第六届董事会任期届满,天治基金选举马铁刚、徐克磊、李龙浩、王怀波担任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选举周鹏、周佰成、张光剑担任第七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其中,李龙浩、王怀波为新任董事,周佰成、张光剑为新任独立董事。除担任公司董事外,马铁刚还有另一重身份。9月17日,天治基金官宣马铁刚成为公司董事长,原董事长单宇因工作安排原因离任。据公告显示,马铁刚曾任长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董事长、党委书记等,并于2022年7月加入天治基金。“领头羊”变动之余,天治基金旗下基金经理一岗也在年内更迭不断,“新人”占比更超八成。据同花顺iFinD显示,截至12月29日,天治基金当前在任基金经理共有6人,整体来看,天治基金旗下基金经理任职平均年限为2.74年,变动率高达37.5%。2022年上半年,天治基金旗下基金经理频频“出走”,仅一季度就有尹维国、王洋两位任职年限分别达七年、八年的“老将”离职。此外,今年二季度,天治基金原基金经理TIANHUAN也因个人原因离职,任职年限为3.69年。另据公开信息显示,上述3位基金经理离任前分别为天治基金研究发展部副总监、固定收益部总监和量化投资部总监。从“留守”名单来看,当前仅有一位基金经理许家涵为天治基金目前连续在任七年的“老员工”,其余5位基金经理则均于近三年才开始管理基金,其中最新任职的基金经理为李文杰,于今年9月27日上任。在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看来,导致基金经理频繁变动主要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业绩、规模不理想,基金公司通过“换将”改变业绩表现。此外,也可能是公司内部治理出现问题,导致大量人才流失,为迅速弥补基金经理的空缺,也会出现基金经理频繁更换的情况。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则认为,“基金公司高管变动也会使得部分基金经理离职,此外也有部分基金经理选择‘公转私’去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对于基金经理频频变动对基金产品的影响,雒佑表示,会给基民造成基金管理不稳定、内部不信任的印象。此外,基金经理变动,相关投资体系也会发生变动,导致投资方向可能会发生漂移,因此,基民可能会基于不信任而选择赎回基金,对基金净值、规模造成打击。“出道”近20年仍是中小公募据天治基金官网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注册资本1.6亿元,股东为吉林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两大股东出资比例分别为61.25%、38.75%。但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这家成立近20年的“老”公募却跑不赢当年的“老同学”。从管理规模来看,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天治基金旗下基金共计14只(份额合并计算,下同),资产净值合计61.12亿元。其中,非货币管理规模合计55.91亿元,在190家基金管理人中排名第128,相较去年同期的54.75亿元仅同比增长2.12%。回顾2021年同期,天治基金的非货基规模在173家基金管理人中排第120位。若对比同在2003年成立的基金公司来看,天治基金可谓发展缓慢。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与天治基金同年成立的有广发基金、兴证全球基金、景顺长城基金等11家基金管理人。截至三季度末,广发基金的非货基规模高达6900.74亿元,在同业中排名第三;而景顺长城基金的非货基规模也达3649.9亿元。此外,同期成立的兴证全球基金、华宝基金、长信基金的非货基规模也分别为2991.28亿元、1285.27亿元、657.84亿元。针对管理规模增长缓慢的原因,龚涛直言,主要可能还是天治基金的内部管理问题。目前,基金行业资源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类似自由竞争后进入寡头垄断阶段,这是必然的经济规律,所以小型基金公司基本难逃被并购重组或“卖壳”的命运。毕竟目前基金行业的严格规则决定了所谓同业竞争,这也是比拼股东实力和资产管理水平的过程。此外,基丁君注意到,目前,天治基金旗下已有多只产品沦为“迷你基”。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天治基金旗下14只产品中,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有6只,占比超四成。具体来看,天治量化核心精选混合的规模不足200万元,仅为171.93万元。此外,天治转型升级混合、天治新消费灵活配置混合规模则处于1000万元边缘,分别为1120.39万元、1233.39万元。整体来看,天治基金旗下规模最大的产品为天治天享66个月定期开放债券,达40.96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半年报数据显示,该产品的机构投资者比例高达100%。针对“迷你基”占比过高的情况,龚涛表示,这意味着基金公司旗下产品被清盘的风险很高,若基金资产净值连续多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并达到基金合同约定的清盘条件,则会自动进入清盘程序。“‘迷你基’过多会造成基金管理规模的频繁浮动,给外界形成基金公司管理能力不稳定的形象,一旦基金遭遇业绩滑坡,基民挤兑,‘迷你基’很容易被市场出清。对于投资者而言则比较容易发生投资标的的清盘,从而造成损失。”雒佑解读道。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则认为,传统基金公司的优势在于规模,通过募集资金达到规模效应,来分摊运营成本,取得较高投资回报。而较小规模基金的开发,产品个性化可能得到体现,但其必须要找到兼顾个性化及运营效率的模式,才能够得到满意的收益回报。中长期成绩单不佳除规模“硬伤”外,产品业绩亏损也成为天治基金发展中待解的痛点。从在管产品来看,截至12月28日,天治基金旗下业绩数据可统计的共有19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其中包括11只混合型基金、6只债券型基金以及2只货币市场基金。但从年内甚至近一年来看,有八成产品的收益率告负。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8日,天治基金旗下11只混合型基金的年内收益率悉数告负,年内平均收益率为-27.79%。其中,6只产品跌超30%,另有3只产品跌超20%,而天治新消费灵活配置混合也以低至-39.05%的年内收益率暂时在公司各类产品中垫底,同时,跑输同类产品年内平均收益率23.45个百分点,并在2085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2056名。若从近一年来看,上述11只产品的近一年收益率也纷纷告负,同样的,天治新消费灵活配置混合也以近一年-39.2%的收益率排名末位,且跑输同类平均收益率24.41个百分点。中长期来看,天治基金旗下混合型基金的表现也有分化。数据显示,上述11只混合型基金中,天治低碳经济灵活配置混合以高达51.69%的近三年收益率暂居首位,跑赢同类产品平均收益率18.06个百分点,在数据可取得的1798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375名。但与此同时也有天治财富增长混合、天治新消费灵活配置混合、天治量化核心精选混合A/C份额的近三年收益率告负,依次为-1.65%、-6.93%、-8.3%、-9.33%。事实上,不仅权益类基金,天治基金旗下固收类产品也表现平平。整体来看,在数据可取得的6只债基中,有5只产品的年内收益率乃至近一年收益率均为负,年内平均收益率为-5.8%。其中,天治可转债增强债券C以-16.31%的年内收益率和-15.55%的近一年收益率垫底,分别跑输同类产品年内平均收益率18.28个百分点、17.66个百分点,而表现最好的产品则为天治天享66个月定开债,年内收益率和近一年收益率分别为3.66%、3.71%,跑赢同类平均收益率1.7个百分点、1.61个百分点。若从近三年来看,数据可取得的5只债基收益率均收正,天治稳健双盈债券、天治可转债增强债券C、天治鑫利纯债债券C、天治可转债增强债券A的近三年收益率均超5%,分别为5.3%、5.48%、5.89%、6.85%。在旗下产品业绩不佳的同时,基丁君注意到,2022年以来,天治基金也未有新基金成立或待发行。针对业绩不佳及未在年内发行新基金的具体原因,记者发文采访天治基金,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相关回复。针对如何有效改进天治现状,雒佑建议,天治基金可以通过吸收培养实力较强的基金经理,从根本上扭转业绩不佳的局面。在初期或许可以通过考察学习或以合作模式学习其他优秀基金公司的投研框架、经验来重塑自身的投研实力,以此赢得基民信任。王剑辉则认为,基金公司的整体表现是由综合因素、各个环节来决定的。基金公司首先应从自身机制设计出发,包括薪酬管理、人才引进方式及渠道各方面进行深入梳理,找出自身的弱点进行对标管理。在王剑辉看来,“假设基金公司处于较不利的局面,通过优秀人才的引进、优秀机制的设置,也可能产生一个较大的飞跃,去形成综合回报机制,让更多人才有兴趣加入。天治基金有望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吸引优秀人才来达到比较理想的扭转业绩的效果”。“长期而言,天治基金需摸索制度化、常态化的运营管理机制,在逐步完善过程中,保持基金公司的长久生命力。”王剑辉总结表示。*相关链接*100万到期变1.71万谁之过,补充协议公司是否知情?北京嘉怡财富回应来了直击公募年终总结(一)|分红稍显拮据,年内同比缩超8%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100万到期变1.71万谁之过,补充协议公司是否知情?北京嘉怡财富回应来了

在2022年市场震荡不断的背景下,投资者圈中流传着一句话——“你不理财,财不离你”,而这一戏言也在近日被再次提起。12月28日,“女子100万投资基金到期损失98万”这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据悉,有投资者投资了北京嘉怡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嘉怡财富”)旗下私募基金,100万元本金四年亏损仅剩1.71万元。与此同时,还有多位投资人因投资产品亏损严重且未在约定时间内收到足额的补足款,决定状告北京嘉怡财富旗下基金经理李文东。该事件一出,引起业内热议,而北京嘉怡财富相关人员也在接受基丁君采访时道出事情原委。图片来源:微博100万本金四年亏剩1.71万12月28日,“女子100万投资基金到期损失98万”这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事情源于中国裁判文书网近期公布的多份民事裁定书。据了解,在12月初,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了10份合同纠纷一审民事裁定书,10位投资人状告北京嘉怡财富旗下基金经理李文东在协议到期后并未向原告返还约定的投资款。民事裁定书公开内容显示,来自北京朝阳区的宋女士于2017年11月投资100万元认购北京嘉怡财富旗下的“九强次新成长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李文东为投资经理。直至2021年12月2日,案涉基金净值已由0.0314元降至0.0171元,投资损失已达98.29万元。换言之,宋女士投资的100万元在这四年期间仅剩1.71万元。此外,2017年期间,来自北京西城区的李先生也先后投资北京嘉怡财富旗下的私募基金“嘉怡-私募学院菁英322号基金A类份额”累计145.98万元,但完成申购后,该基金单位净值不断下跌,直至2021年12月,李先生仅赎回到账金额12.85万元。即在该基金运行的四年里,亏损幅度达91.2%。另据相关民事裁定书披露,彼时作为投资经理的李文东均与相关投资人签订补充协议表示,若投资人在约定的三年时间内不进行资金赎回,李文东以个人名义担保“基金净值从2018年12月2日开始算起在三年末恢复到1元以上”。如果届时基金净值不能恢复到1元,李文东负责给投资人补足至1元,补足后基金投资者可以进行赎回。在和李文东签订补充协议后,相关投资人均如约一直未进行基金赎回,但李文东却未履行补足款支付义务,直至相关投资人发现损失情况严重并决定起诉李文东。图片来源:中基协中基协信息显示,北京嘉怡财富成立于2015年1月19日,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并于2015年9月18日在中基协登记。目前,北京嘉怡财富在中基协的状态为“协会注销”,因期限届满未提交专项法律意见书遭中基协注销登记,注销日期为2022年6月24日。针对相关情况,基丁君致电北京嘉怡财富进行采访,相关人员独家向记者表示,“有关基金净值在三年内未恢复至1元以上,李文东将给投资者补足差额的补充协议,其实是李文东和投资人私自签订的合同,公司对此并不知情”。另外,该人员也表示,在上述合同签订一年多后,公司才了解到相关情况,并劝说投资人赎回,但投资人因签订前述补充协议,故未进行赎回行为,同时也基于此前的顺利合作选择继续信任李文东,但直至损失惨重才决定起诉李文东。警惕未设置预警线私募基金图片来源:微博在上述事件冲上微博热搜引起业内热议的同时,还有媒体发起“你认为理财亏损过多投资人应该追回损失吗?”的话题投票,其中有9748人认为“理应追回”,还有5156人选择“自认倒霉”。对此,有投资者戏言“你不理财,财不离你”,更有投资者直言“这种基金要是真有问题,就应该严厉打击,这和诈骗没啥区别”。图片来源:微博与此同时,基丁君注意到,有投资者表示,“私募基金一般都有止损线,会在亏损达到25%-30%的时候强制清仓保护投资者利益,这个基金绝对有鬼”。针对这一情况,记者也向北京嘉怡财富前述相关人员进行求证。该人员向记者解释,“并不是所有私募基金都会约定止损线,若基金合同约定则有,未约定则无,而投资者在签订合同时也了解这一情况”。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德怡也向基丁君表示,私募基金的止损线一般为合同约定的风控措施,不具有刚性约束,不会必然导致强制平仓。近年来,一些私募机构新设产品已逐步取消设置止损线。是否存在止损线,要看私募合同约定,法律和监管对此没有强制性规定,虽然早期的私募基金倾向于设置止损线,但近年来的新产品则倾向于取消止损线。财经评论员郭施亮也提到,未必所有私募基金都有预警线、止损线,一般来说部分私募基金可能会把基金份额净值低于0.8设置为预警线或止损线。对于私募基金跌幅明显的原因,郭施亮认为,私募基金亏损巨大可能与基金经理未设置合理止损线、预警线有关,同时也可能与频繁调仓换股等因素有关,从而加剧净值“缩水”力度。投资私募也需注意风险等级那么,导致北京嘉怡财富前述产品产生巨额亏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西筹科技总经理安嘉晨认为,“这么巨幅的亏损可能是投债爆雷,或者是做衍生品高杠杆爆仓之类的原因”。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则提到,私募基金亏损巨大原因还是与其合约相关,私募产品在正常情况下较少有巨大亏损只有两种情况可能导致这一现象。首先是产品投向问题,若是股权类型的私募产品,由于私募股权投资本身属于高风险投资,产品投资失败后存在清零的可能性。其次是产品因杠杠、对赌等原因造成巨大亏损。所以投资者一定要看清私募产品的产品说明和合同约定。图片来源:中基协中基协信息显示,北京嘉怡财富注销时未在系统提交清算的产品共计10只,均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安嘉晨看来,除了投资风险以外,私募基金潜在的风险因素还有对私募管理人是否熟悉、对策略是否了解基本原理等问题。投资者应该确认私募的销售机构和管理人是合规的,在中基协是有信息可查的。北京嘉怡财富前述相关人员则向基丁君表示,由于公司目前涉及诉讼,所以无法注销,但相关私募基金业务均已暂停。对于如何挑选稳妥的私募基金,龚涛建议,投资私募产品需要对产品类型有基本了解,比如,高风险高收益的如股权私募或结构化产品的私募(即高杠杆产品)可能令投资者血本无归,但也确实存在一夜暴富的可能。而中高风险的产品则是股票型产品,主要看合同中约定的止损位及违约条款;低风险产品即固定收益类型产品,如国债、货币市场基金等,但一定要与公司债区分开,因为私募公司债也是高风险,也有可能导致分文无归。郭施亮也直言,“投资私募基金可能会遇到资产配置不合理、止损预警线设置不明确、频繁投资或换股、基金经理水平不足等问题,建议筛选靠谱基金经理,尤其是经历过一轮以上牛熊行情的基金经理更稳妥”。*相关链接*直击公募年终总结(一)|分红稍显拮据,年内同比缩超8%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直击公募年终总结(一)|分红稍显拮据,年内同比缩超8% 债基却逆势增长占比超七成

2022年已接近尾声,年末基金管理人纷纷下起“红包雨”,年内分红榜单也将“出炉”。12月27日,易方达基金旗下易方达裕景添利6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发布公告表示,将自12月29日起开始分红,同一日,还有82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宣布将开启分红。但从年内整体情况看,公募“红包”有所缩水,同比缩超8%。就细分类型产品看,债基扛起分红“大旗”,占分红总额超七成,有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年内分红缩水可能与今年市场环境表现不佳有关,未来净值表现较强、跑赢同期市场指数的基金分红意愿会更高。“红包”变小分红次数却增加12月27日,易方达基金发布公告表示旗下易方达裕景添利6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将自12月29日分红,基准日基金份额净值为1.19元,可供分配利润达2.64亿元,分红面向权益登记日在易方达基金登记在册的基金全体持有人。在同一天内,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包括交银施罗德基金、海富通基金、华夏基金等基金管理人旗下共82只基金分红,其中,29只基金年内累计分红已超过10次。整体而言,截至12月26日,今年以来全市场公募基金分红总额达2395.04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2604.34亿元同比减少8.04%。具体来看,截至12月26日,年内分红最多的产品为富兰克林国海深化价值混合A,分红金额合计为37.54亿元,易方达裕祥回报债券、国投瑞银优化增强债券A/B则分别以34.22亿元、32.96亿元的分红总额排名第二、第三名。包含上述3只产品在内共有27只基金分红总额超过10亿元。不难看出,今年公募的“红包”相较去年同期稍显“拮据”。2021年基金分红金额最多已超百亿元,第二、三名也均超过50亿元,且彼时已有34只基金的分红总额超10亿元。对于年内分红总额减少的原因,财经评论员郭施亮直言,公募年内分红缩水可能与今年市场环境表现不佳有关,基金管理人的分红意愿也有所下降。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认为,2021年公募基金分红规模创历史新高,今年应该难以达到。此外,按有关规定,公募基金分红对单位净值和当期盈利有一定要求,因此分红缩水可能与市场波动影响下公募基金的整体业绩表现有关。正如上述人士所说,若从年内市场表现来看,截至12月27日,上证指数下跌14.95%、深证成指下跌25.25%、创业板指下跌28.99%。在上述情形影响下,基金净值也普遍不佳,具体来看,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26日,股票型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为-20.62%,2459只股票型基金收益率告负,占比98%;混合型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则为-16.45%,5748只混合型基金收益率告负,占比96%。虽然分红总额有所下滑,但从分红次数上看,共有2006只基金年内累计分红3948次,较2021年同期的3616次同比增9.18%。其中宝盈核心优势灵活配置混合A、博时裕盈纯债3个月定期开放债券最多,年内分红次数达12次。降低管理压力、提升回报率成主因就细分类型而言,2022年债券型基金仍旧是分红主力。数据显示,截至12月26日,债基年内分红总额达1705.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575.65亿元同比增长8.24%,在年内全部基金的分红总额中占比达71.2%。截至12月26日,除了上述总榜单内排名靠前的易方达裕祥回报债券和国投瑞银优化增强债券A/B外,长城悦享增利债券A、中银证券汇嘉定期开放债券发起式、蜂巢丰瑞债券A等共13只债基分红总额超过10亿元。对此,郭施亮表示,年内债基分红总额占比增多,与债基自身的稳定性优势有关,债基分红可以提升回报率与吸引力,债基走势稳定性也强于混合型基金或股票型基金。同时,基金分红一方面可能与基金管理人控制管理规模有关,基金机构希望通过分红降低产品规模,把投资利润分给投资者,以减少产品规模过大的管理压力;另一方面则是提升基金回报率,以此种方式留住基金投资者。正如郭施亮所说,年内部分分红总额较多的产品基金规模也相对较大。目前分红总额暂居榜首的富兰克林国海深化价值混合A,截至三季度末,其基金规模为93.82亿元。而同样作为年内分红总额较多的易方达裕祥回报债券基金规模达350.97亿元。杨海平则表示,债基分红占比提升,与债基规模占比相对较高有关。业绩较好的债基选择分红,也使得投资者收益“落袋为安”。展望2023年,郭施亮预测,“未来分红金额变化可能仍旧与市场环境影响有关,但不同基金的分红能力会有所不同,净值表现突出或跑赢同期市场指数的基金分红意愿或会更高一些”。*相关链接*金价上扬、业绩表现也不俗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欲购从速! 基金也放“元旦假”、12月29日起这两类产品暂停或限制大额申购等业务

临近元旦假期,有两类基金再次扎堆暂停大额申购等业务。基丁君注意到,仅12月27日当天,就有多家基金管理人发布旗下合计25只货币市场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在元旦假期前暂停大额申购或转换转入业务相关公告。此外,也有不少债基宣布在元旦假期前限制大额申购等业务。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货基和债基在当前时点限购主要是为了避免闲置的大额资金在节前涌入,导致原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被摊薄,并建议有相关布局计划的投资者提前做好资金安排。多只基金将在元旦假期前限购。公开资料显示,12月27日当天,包括工银瑞信基金、海富通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在内的多家基金管理人发布旗下货币市场基金于元旦假期暂停大额申购或转换转入业务等相关公告,其中包含工银瑞信薪金货币市场基金、海富通货币市场基金等25只货基。除限制大额申购或转换转入业务外,也有部分产品明确指出将暂停部分直销或代销机构申购,甚至暂停所有渠道的申购办理。其中,兴银现金增利货币市场基金于12月29日起暂停代销渠道申购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永赢天天利货币市场基金则于12月30日起暂停直销机构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办理;而渤海汇金汇添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多只产品则是直接暂停全部申购(含定期定额投资)业务的办理。从暂停相关业务办理的起始日来看,均集中在元旦假期的前两个工作日,即12月29日和12月30日。例如,渤海汇金汇添金货币市场基金将自12月29日起暂停相关申购以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的办理;银河钱包货币市场基金则自12月30日起暂停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投资的业务办理。但部分基金管理人也表示,上述产品的相关业务办理自1月3日起自动恢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申购受限,但相关产品的赎回业务不受影响,不过,投资者于12月29日赎回基金份额的将于12月30日起不享受基金份额的分配权益;12月30日赎回基金份额的将于下一个工作日(即2023年1月3日)起不享有分配权益,但仍享有赎回当日和整个节假日期间的收益。整体来看,有关基金管理人均在公告中指出,此次暂停货基相关业务的办理是为保证基金的平稳运作,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对此,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进一步解释道,货基集中在节假日前暂停大额申购主要是为了防止大额资金涌入摊薄原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因为当大额资金涌入后,如果没有足够好的投资品种让基金经理购买,则会导致基金原有的收益被摊薄。此外,基丁君注意到,12月26日,也有24只基金发布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等业务的公告,其中包含多只债券型基金宣布在元旦假期暂停相关业务的办理。例如,南方升元中短期利率债、金鹰添祥中短债等均自12月29日起限制大额申购、定投和转换转入业务,限额均为100万元。同样地,相关产品也将于1月3日自动恢复相关业务的办理。针对债券也选择在当前时间点暂停相关业务办理的原因,华南某大型公募内部人士向基丁君直言,“其实债基限购的原理和货基在节假日前暂停申购的原因差不多,一般在节假日前,资金都不会闲置下来,而限购也是为了避免大额申购会摊薄原持有人的收益,所以基金管理人为了保护原持有人利益而进行这一操作”。针对上述业务暂停办理的情况,部分基金管理人也在公告中敬请投资人提前做好交易安排,避免因交易跨越假期原因带来不便。杨德龙也建议,投资者在节假日前或节假日期间需要使用资金的,应充分考虑资金到账所需时间并提前足够时间提出赎回申请。*相关链接*金价上扬、业绩表现也不俗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金价上扬、业绩表现也不俗 多只上海金ETF规模却告急,原因为何

12月以来,多只上海金ETF相继发布可能触及清盘情形的提示性公告。12月26日,天弘基金发布公告称,截至12月23日日终,天弘上海金ETF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不满200人。若拉长时间至12月来看,先后有大成上海金ETF、南方上海金ETF发布可能触及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原因均是与相关产品连续多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清盘线”有关。此外,公开数据显示,当前有多只上海金ETF的最新规模不足5000万元,其中更包含多只在年内成立的新品。然而,反观上海金的价格则在年内节节攀升,截至12月26日,上海金午盘价为407.07元/克。3只上海金ETF或触及清盘又一只上海金ETF或将触及清盘。12月26日,天弘基金发布公告称,截至12月23日日终,天弘上海金ETF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不满200人。根据基金合同约定,若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该基金应当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程序进行清算并终止,且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图片来源:公告截图但天弘基金也在公告中指出,天弘上海金ETF目前处在正常投资运作中,敬请投资者结合该基金的投资方向和市场判断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天弘上海金ETF的规模为5122.79万元。针对如何改善相关产品运作情况等内容,基丁君发文采访天弘基金,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相关回复。事实上,上海金ETF规模告急在近期并不罕见。基丁君注意到,自12月以来,已有包括大成上海金ETF、南方上海金ETF发布可能触及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例如,12月23日,大成基金发布公告称,若截至2023年1月5日日终,大成上海金ETF的基金资产净值持续低于5000万元,则该基金已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将触发基金合同自动终止的情形。若出现上述情况,则自2023年1月6日起,该基金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并停止办理申购、赎回等业务。同样地,南方基金也于12月21日发布公告称,截至12月19日,南方上海金ETF已连续超过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并提示投资者注意。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基金产品从申请到发行,一般都会有市场调研分析,布局的方向都是满足投资者需求、有希望能够“长大”的产品。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产品清盘一般都是会尽力避免的,基金公司也会采取加大营销力度等手段,避免产品清盘。尤其对于一些中长期配置价值明显的产品来说,走过了市场低谷期,可能就会迎来产品的发展壮大。规模迷你成“通病”整体来看,规模迷你已成为上海金ETF的“通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三季度末,数据可取得的14只(份额合并计算)上海金ETF及联接基金的合计规模为8.33亿元,较2022年一季度末的19.75亿元以及二季度末近9亿元的总规模均有所下滑。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具体来看,截至三季度末,包括建信上海金ETF联接、平安上海金ETF、南方上海金ETF等8只上海金ETF的合并规模均低于5000万元。其中,天弘上海金ETF发起式联接基金的合并规模仅为1159.67万元,在同类产品中暂居末位。值得一提的是,多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上海金ETF及其联接基金均为年内成立新品。数据显示,除发起式基金外,平安上海金ETF、南方上海金ETF、大成上海金ETF、嘉实上海金ETF均为2022年3月成立的新品。针对上海金ETF规模普遍迷你的情况,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认为,上海金ETF是被动指数产品,各家产品规模的差异取决于设立产品时的战略决心,成立时间的早晚以及营销推广的投入等。对于投资者而言,通常还是会选择规模更大、流动性更好的产品。若从业绩情况来看,在年内市场震荡的背景下,作为跟踪黄金这类避险资产表现的上海金ETF则有着不错的收益。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3日,数据可取得的13只上海金ETF及联接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的年内平均收益率为7.04%,且相关产品的年内收益率均超6%,其中,建信上海金ETF以7.93%的收益率暂居首位。若从年内成立的新品来看,除天弘上海金ETF发起式联接A/C份额外,其余产品成立至今的收益率均为正。另据上海黄金交易所官网显示,12月26日上海金午盘价为407.07元/克,较年初的371.11元/克涨9.69%。那么,在金价攀升且相关产品业绩表现尚可的情况下,为何还有多数上海金ETF的规模告急?某大型公募内部人士向基丁君直言,“可能是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因为这类产品都是指数型基金,且都跟踪金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跟踪黄金的主题基金了。同时,2022年以来大宗商品波动虽然比较大,但是黄金相对比较避险,而目前投资者对市场预期不断确定性加强,反而可能在长期上不那么追求避险了”。某公募高管也表示,由于上海金ETF是由不同基金公司发行的品种,因此成交量会有所差异,若成交量过小、基金规模过小会导致出现触及清盘的情况,因此投资者也倾向于选择成交量大、规模大的ETF进行交易,所以成交量小的产品规模可能也会越来越小。此外,上述高管还提到,“虽然黄金价格在年内表现比较强劲,但这并不会致使所有黄金ETF的规模上涨。预计在2023年,欧美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加大,黄金价格或继续向好,所以从投资上来看,上海金ETF的投资趋势还是向上的”。贾志也表示,对于上海金的中长期价格表现仍看好。*相关链接*公、私募调研热情不减,年内次数同比增超37%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公、私募调研热情不减,年内次数同比增超37% 制造业仍受青睐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下同)调研热情不减。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四季度以来,基金公司调研次数共计2523次,相较去年同期有所降温。但若将时间拉长至今年以来,年内基金公司调研次数则同比增超37%,迈瑞医疗、容百科技、埃斯顿等个股备受关注,冲上年度基金公司调研榜首。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年内公募基金调研次数提升与市场环境有关,此外,多位分析人士看好2023年A股发展,并认为后续市场投资信心有望进一步回暖。制造业仍受青睐2022年已接近尾声,年末基金公司调研热情也有所降温。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四季度以来,基金公司调研次数为2523次,相较今年三季度环比减少536只,对比去年同期也减少了7.72%。若仅从12月以来看,截至12月25日,A股市场共有259家上市公司被基金公司调研,调研总次数为374次。具体来看,12月以来,截至12月25日,祥鑫科技、埃斯顿、稳健医疗等个股获基金公司关注。其中,祥鑫科技的基金公司调研总量达到98家,排名第一。同期,埃斯顿和稳健医疗则分别被84家和61家基金公司调研,排在第二和第三。此外,获超过50家基金公司调研的还有英杰电气、伟星新材和昌盛机电。基丁君就年末基金公司调研降温的原因发文采访部分基金公司,但截至发稿暂未得到回复。在细分行业方面,从所属证监会行业来看,制造业仍是近期基金公司调研的重点。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12月以来排名靠前且有所属行业显示的前十只个股中,制造业占据八席,其中细分类别则包括机械设备仪表、电子元件制品等。此外,家禽饲养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如益生股份、上海钢联也凭借49家、42家的基金公司调研数排名靠前。对此,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基丁君表示,当前整个市场实体经济或者说智能制造有一定优势,制造业经济往往更受市场关注。英大证券首席专家李大霄也认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有完整产业链及完整产能,制造业产业门类更齐全,因此制造业也更加有优势,自然也会激发更多机会,成为基金公司调研的青睐对象。后市A股投资信心有望回暖虽然四季度整体调研次数有所下滑,但回顾2022年全年,基金公司调研依旧火热,更呈现出增长之势。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共参与调研A股2126家上市公司,年内调研次数达到1.16万次,较2021年同期的8454次同比增长37.01%。年内来看,迈瑞医疗获得254家基金公司调研,容百科技、埃斯顿则分别获232家、187家基金公司调研,包括高测股份、炬光科技、华阳集团等共17家上市公司获得超150家基金公司调研。对于年内基金公司调研次数增长的情况,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公募基金调研频率提升,一方面与市场环境影响有关,市场具备一定赚钱效应后,公募基金调研积极性增加,市场投资信心增加。另一方面是公募基金加快调研步伐,或与中长期战略投资需求有关,资产配置积极性提升。而对于基金公司选择调研个股都会考虑哪些方面,郭施亮认为,公募基金调研时更加看重公司基本面、市场环境回暖趋势、市场估值水平等,同时基金调研或与基金公司资产配置需求有关,或参与部分优质资产的定增计划,实现战略部署布局。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备受基金公司关注的个股股价也在四季度迎来上涨。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祥鑫科技个股四季度上涨11.35%,同期,埃斯顿、稳健医疗则分别涨7.97%、0.01%。新年将至,江瀚对于未来基金公司的调研方向也给予了新的预测,他表示,“新的一年基金公司调研方向应该还是会集中在几个方面,智能制造是其中之一,此外,新能源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或也在其中。医疗健康、数字经济也有望成为重点”。而对于A股的后市走势,郭施亮直言,“2023年A股市场投资环境或好于2022年,在稳增长,促就业的大环境下,A股市场投资信心有望进一步回暖,房地产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也能够回暖,有利于房地产产业链、银行、家电等行业表现”。*相关链接*A股迎第42家上市券商!首创证券首日涨停,涨幅43.99%又一家公募“壕”掷6000万自购互联互通再升级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A股迎第42家上市券商! 首创证券首日涨停,涨幅43.99%

年内首家上市券商正式“登陆”A股。12月22日,首创证券作为A股第42家上市券商在上交所上市,首日涨幅43.99%,达到上市首日涨幅限制。公开资料显示,首创证券首次发行价格为7.07元/股,发行市盈率22.98倍,发行后总股本2.73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为19.32亿元。除首创证券外,年内还有东莞证券、信达证券首发过会,且信达证券也于12月获证监会核发IPO批文。整体来看,券商上市申请审核在年内呈现提速趋势。有观点认为,券商申请审核提速与注册制稳步推进等因素有关,未来发行步伐有望提速。随着上市钟声敲响,A股正式迎来第42家上市券商。12月22日,首创证券于上交所举办敲钟仪式,正式登陆上交所主板。上市首日,首创证券表现优异,公开数据显示,首创证券股价盘前涨19.94%,开盘后涨至43.99%,达到上市首日涨幅限制;截至下午收盘持续涨停,最新价报为10.18元,总市值278.3亿元,流通市值27.83亿元。同日,证券板块指数则先涨后跌,收盘跌幅为0.66%,报收1107.266点。截至下午收盘,在证券板块50只个股中,除首创证券外,还有中银证券、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兴业证券、国信证券、国投资本、长城证券、华泰证券8只个股实现上涨。图片来源:首创证券公开资料显示,首创证券成立于2000年,是北京市国资委所属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证券公司。据首创证券介绍,目前公司已形成资产管理类业务、投资类业务、投资银行类业务、零售与财富管理类业务和研究业务等均衡发展的业务结构,并在资产管理业务和固定收益投资交易业务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首创证券总资产326亿元,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1.13亿元,净利润8.59亿元。另据首创证券此前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结果公告,其首次发行价格为7.07元/股,发行市盈率22.98倍,发行后总股本2.73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为19.32亿元,全部为新股发行,无老股转让。首创证券在此前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中也指出,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公司及全资子公司资本金,增加公司营运资金,发展主营业务。同时,首创证券拟使用本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用于公司的营运资金的金额为18.69亿元。首创证券表示,公司将紧紧抓住证券行业历史性发展机遇,坚持推进“以资产管理类业务为核心引领,以零售与财富管理类业务和投资银行类业务为两翼支撑,以投资类业务为平衡驱动”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扩大特色业务竞争优势,加快传统业务转型升级,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致力于将公司打造成为一家特色鲜明、受人尊敬的金融服务商。整体来看,年内券商上市申请审核较2021年明显提速,反观2021年,仅财达证券一家券商上市,彼时,其余申请上市的券商也未有新进展。除首创证券在年内首发过会并获得批文成功发行外,2022年以来,还有东莞证券、信达证券首发过会。此外,证监会也于12月15日下发核准信达证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批文,核准其公开发行不超过3.24亿股新股。公开数据显示,除上述机构外,目前还有华宝证券、开源证券、财信证券等多家券商申请上市。在财经评论员郭施亮看来,券商若实现成功上市,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效率,同时可以借助资本市场打造自身影响力,构筑券商平台的竞争力。但郭施亮也提到,上市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券商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平台提升净资本,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同时对增强自身竞争力与行业地位具有积极影响意义。整体来看,年内券商申请审核提速与注册制稳步推进等因素有关,未来券商发行步伐有望提速。*相关链接*又一家公募“壕”掷6000万自购互联互通再升级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又一家公募“壕”掷6000万自购

又一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12月21日,中庚基金发布关于中庚基金、基金经理(拟任)及员工认购旗下基金相关事宜的公告,宣布将共同出资不低于6000万元认购旗下基金产品。若拉长时间至年内来看,已有多家基金管理人纷纷自购。东方财富Choice显示,截至12月21日,年内公募基金管理人净自购金额已达67.07亿元,同比增长16.86%。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自购不仅是以“真金白银”彰显对A股的信心,也为市场带来了丰富的增量资金。基金自购年内同比增超16%12月21日,中庚基金发布公告表示,中庚基金、基金经理(拟任)及员工将共同出资不低于6000万元认购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运作股票基金(以下简称“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股票”)。图片来源:公告截图值得一提的是,同日,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股票的基金份额发售公告中,基金管理人表示,该只基金将自2023年1月9日起至1月13日止通过基金管理人指定的销售机构公开发售,其中,直销机构仅接受机构投资者认购。公告显示,该基金的募集期限不超过3个月,募集规模上限为20亿元,采用末日比例确认的方式实现募集规模的有效控制。对于新发基金的具体情况以及进行自购的背后原因,中庚基金在接受基丁君采访时表示,中庚基金及员工等拟认购新基金不低于6000万元是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和中庚基金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据中庚基金介绍,从港股投资机会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复苏、海外资金流出边际改善、南向资金定价权加大,港股市场蕴藏战略性和系统性的投资机会。自下而上看,代表中国传统经济基石的龙头企业、央企;以及代表新兴力量的公司如科技、医药等创新型公司,这类公司在香港市场估值定价便宜、基本面风险低甚至不乏盈利弹性和成长性。除中庚基金外,基丁君注意到,下半年以来还有财通资管、兴证全球基金、上海国泰君安资管等发布其运用自有资金或固有资金认购旗下基金的公告。至于自购原因,上述机构均在公告中表示,自购是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以及公司主动投资能力的信心。若拉长时间至年内来看,更有多家基金公司自购。东方财富Choice显示,截至12月21日,年内公募基金管理人净自购金额已达67.07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57.39亿元同比增长16.86%。其中,债券型基金净申购金额达24.21亿元,占总申购金额的36.1%,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则分别占18%、27%。整体来看,年内已进行自购的基金管理人已超100家,其中,嘉实基金凭借21次的自购次数成为年内自购次数最多的基金管理人,年内净申购金额达2.8亿元。长江资管则以8亿元的净申购金额成为年内自购数额最大的基金管理人。看好慢牛行情是主因那么,基金管理人自购一般是出于哪些考虑?瑞融资产首席研究员梁晓曼对基丁君表示,主要是因为基金公司认为目前处于市场底部区域,并看好明年市场的慢牛行情,同时,这一举措也有望给市场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此外,基金公司自购也是基金公司自有资金的投资需求,基金公司自有资金不能投资股票,而旗下公募基金算是比较理想的投资标的。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今年以来,由于资本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下跌,很多基金出现了亏损,投资者对于基金未来的表现缺乏信心,公募基金公司通过自购来提升信心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这与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有异曲同工之妙。“基金公司自购不仅以‘真金白银’彰显对A股的信心,也为市场带来了丰富的增量资金,”杨德龙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公司自购还可能与今年基金发行较难有关,在自购中发起式基金占比较大,基金公司可能以自购来‘过关’,保证基金成立,”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直言。正如他所说,从今年以来的具体情况来看,以低门槛成立为特点的发起式基金成为基金公司自购热点。仅从嘉实基金来看,在其年内的21次自购中,有19次自购为发起式产品。基丁君统计发现,年内基金公司自购的434次中,名称中含有“发起式”的产品共计326只,占比高达75%。综上,对于基金公司自购的未来发展趋势,杨德龙也有了新的预测,他表示,“现在市场有所回暖,预测后续可能会有更多基金公司参与自购。但是目前来看,投资者恢复信心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基金公司通过自购也更有利于提振投资者的信心,成为良性循环”。*相关链接*互联互通再升级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一月内2只年内新品相继清盘 均剑指这类基金

不足一月,已有2只ESG主题基金相继清盘。12月20日,华润元大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产品华润元大ESG主题混合将自12月21日进入清算期,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成立至今不足半年便匆匆清盘。此外,成立于今年7月的富国中证500ESG基准ETF也于本月完成清算,而清算原因则与相关产品的规模“迷你”有关。若从ESG主题基金整体的年内表现来看,有超九成产品的年内收益率均告负。有业内人士指出,相关产品表现不佳是受短期因素扰动,若从中长期来看,ESG主题基金的投资价值仍存。另据公开资料显示,当前仍有多只ESG主题新基正在发行中。2只主题基金相继清盘又一只ESG主题基金宣布清盘。12月20日,华润元大基金发布公告称,经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了《关于终止华润元大ESG主题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有关事项的议案》,该产品的最后运作日为12月20日,将自12月21日进入清算期。图片来源:公告截图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华润元大ESG主题混合成立于2022年6月23日。换言之,成立不足半年,这只产品即匆匆清盘。针对华润元大ESG主题混合成立不足半年即遭清盘的原因,基丁君致电采访华润元大基金,相关工作人员则表示,一切以公告内容为准。基丁君注意到,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该产品A/C份额的基金资产净值合计额为63.14万元。另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华润元大ESG主题混合A/C份额成立至今的收益率分别为9.64%、-2.3%。无独有偶,12月以来,还有一只在年内成立不久的ESG主题基金清盘。据悉,富国中证500ESG基准ETF由于基金资产净值连续5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条件。在12月2日完成清算后,基金管理人也于12月6日发布该产品的清算报告。图片来源:公告截图清算报告数据显示,富国中证500ESG基准ETF成立于2022年7月28日,截至最后运作日的基金资产净值约为451万元。不难看出,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已有2只在年内成立的ESG主题基金相继清盘。中长期投资价值仍存整体来看,在年内市场波动的背景下,ESG主题基金在年内的表现也欠佳。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在数据可取得的34只ESG主题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中,有32只产品的年内收益率告负,其中有7只产品的年内收益率跌超30%,最低至-32.92%。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看来,ESG主题基金的投资策略主要偏重于环境、社会和治理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在过去两年,在全球经济动荡以及国际局势带来的对传统石化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的背景下,“可持续、绿色、低碳、共享”的ESG理念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因此导致主题基金收益表现不佳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王红英也强调,ESG主题基金出现亏损主要是由于短期局势影响,从长期来看,ESG投资的价值仍在逐步提升,因此也不能因为短期投资的亏损否认其中长期投资价值。正如王红英所说,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近三年数据可取得的7只ESG主题基金中,相关产品的收益率均收正,其中,易方达ESG责任投资股票发起式、华安低碳生活混合A的近三年收益率均超过50%,分别为50.73%、52.49%。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也在近日公开表示,2022年,中国大型资产所有者对于可持续投资理念的接纳程度上升,为ESG投资体系提供更多长期资金支撑。特别是全国社保基金会面向国内启动可持续投资产品招标,意义重大;资产管理者ESG实践深化,公募基金产品与ESG投资策略的融合愈发深入,特别是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督促行业履行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私募股权基金的提升绿色绩效行动与绿色投资策略信息披露较上一年比例增长显著,ESG主题理财产品发行数大增;可持续融资工具的规模和数量双升。而在个别存续基金“黯然离场”的同时,也有“新兵”拟入场。据公开资料显示,广发ESG责任投资混合在12月19日发布公告称,该产品拟于2023年1月4日-17日期间公开发售,募集上限为80亿元。此外,当前还有中银证券低碳成长6个月持有混合、英大碳中和混合、格林碳中和主题混合、华安碳中和混合等多只产品正在发行中。展望未来,王红英认为,长期来看,ESG符合人类的社会价值,也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价值。虽然目前判断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主要以其财务指标作为主要指标,但长期来看,ESG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将有望成为未来判断上市公司长期增长的重要指标。*相关链接*超600只基金采用、还有多只新品也“选”它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互联互通再升级 港股主题ETF年内增超五成、南北向产品日均成交额环比翻倍

内地香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化。12月20日,基丁君关注到,近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同意两地交易所拟以双向扩展的形式,进一步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近年来,在证监会有序推动下,内地与香港在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以下简称“ETF”)方面互联互通更加紧密,港股主题ETF年内更已增超五成。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扩展将提供跨市场资产配置的更多机会,预计沪深港通主题基金会借此机会加大创新力度,为投资者跨境资产配置,分享两地资本市场发展红利提供便利。内地香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再升级12月19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表示将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图片来源:证监会公告显示,沪深股通标的范围调整为市值50亿元人民币及以上且符合一定流动性标准等条件的上证A股指数/深证综合指数成份股,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的A股。此外,在现行港股通股票标的基础上,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内符合有关条件的在港主要上市外国公司股票,即属于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市值50亿元港元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的在港主要上市外国公司,根据现行规定纳入港股通;将沪港通下港股通标的范围扩大至与深港通下港股通一致,即沪港通下港股通纳入市值50亿元港元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证监会表示,两地交易所及登记结算机构将调整完善相关业务规则,积极推进技术系统开发及测试、投资者教育等各项准备工作。在相关交易结算规则和系统准备完成、获得所有相关的监管批准、市场参与者充分调整其业务和技术系统后,上述扩大方案方可正式实施,准备时间需要3个月左右。事实上,这已不是年内沪深港通标的的首次扩容。此前,11月5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就表示,持续完善沪深港通机制,优化交易日历安排,将不可交易天数减少一半;扩大交易标的范围,先后将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科创板股票和ETF纳入标的范围。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认为,毫无疑问,此次双向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再次升级,对于完善两地资本市场资金定价、风险管理等市场功能,提升两地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扩大两地资本市场影响力作用明显。此次双向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是内地资本市场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性开放的成果,对于内地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重要意义。北向ETF
202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