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是中国首批刑事技术警察,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他看痕知枪、观弹识人,是痕迹检验界的一枚“定海神针”;六十余年刑侦生涯,他朴实纯粹、淡泊名利,将毕生献给公安事业;他就是全国刑侦专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崔道植。去年,现为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刑事技术支队的民警王璐和同事,有幸拜访了这位“刑侦大咖”。下面就跟随作者,一同走近崔老,感受耄耋刑警的人格魅力。2020年新年,我和同事吴昊随时任支队领导钟涛去沈阳出差,公事处理完以后,钟支说想去哈尔滨看望崔老,希望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老一辈刑事技术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对崔老的最初印象就是来自钟支给我们讲过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物质相对匮乏的上世纪90年代初,崔老受公安部委托来京参与一起重大枪支案件的侦办工作,在实验室里闭关工作了两天,等到第三天崔老从实验室里出来,手里拿了两张纸,一张是两天实验的成果,也是后来该案件侦破的关键性数据,崔老把这张纸交给钟支(当时还是小钟),拿着第二张纸问小钟:“王府井怎么走,我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小钟同志拿着这张纸一看,满满的一页写的都是:**科的小王要**品牌的旅游鞋;**科的小李要**品牌的围巾;**科的小张要**品牌的糖果等等,可以说是最早的“代购清单”了。当时的崔老已经是全国顶级的枪弹专家、黑龙江省公安厅科技处处长,小钟同志说“崔老师,这点小事您吩咐一声,我们早就能办好了,怎么还能让您亲自去呢”。崔老说“这是我的小同志们交给我的事,我必须亲自办”。小钟同志拗不过崔老,陪着崔老在王府井商场按照“代购清单”一样一样的买了一天,最后没买到的东西又去西单商场补齐。第二个故事是2000年左右,一次枪弹研究成果验收会上,各地专家对某单位的研究成果表示一致认可,唯有崔老一再列举各类实验数据和案例告诉大家,这样的成果是存在瑕疵的,不能作为一项严肃课题的结论。多位专家提出可以在成果后续的研发工作中进行修订和改进,崔老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惜得罪在场的领导和专家,最终拒绝在项目验收书上签字。这两个小故事是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他对同事或者下属的极致呵护;一种态度是他对工作或者信念的极致坚持坚守,也是在见到崔老前,我对崔老的认知。到达哈尔滨是晚上的7点多,钟支的同学来接我们,在去宾馆的路上说:“刚才我给老三(崔老师的三儿子)打电话,说了你们要看崔老的事,老三说母亲(崔老师的爱人)今天早上走了,刚刚出殡,没有告诉任何人,是崔老的意思”。钟支一时语噎,过了良久,点燃一支烟,说了一句“一周前还好好的,怎么说没就没了”。那天晚上气氛很沉重,钟支不时感慨世事无常,置身于崔老痛失爱人的悲伤之中,我和另外一位同事也在担心冒昧的拜访,会不会打扰到这位86岁高龄,又刚刚失去爱人的老者。第二天的早上,我们仍然心情忐忑,钟支说“岁末年初,难得能有合适机会见面,我们还是按照原计划看望崔老,但是见到崔老要克制,不要让崔老伤心”。我们跟着钟支从百年老街穿行去往崔老的家中,一路无语,那是一月份的哈尔滨,刚下过雪的冰城,耀目的白光中夹杂着阵阵寒气,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是一座坚强的城市,孕育着坚强的人民。大约9点钟,我们到达崔老的家中,叩开家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精神矍铄,满眼流露着慈祥笑意的老人,他的身材瘦而弥坚,中等身高,身着青灰色夹克服,左胸前挂着的党徽格外醒目。“快进来、快进来”崔老慈爱地招呼着,一把将我们从门外拉进了屋,虽然初次见面,我们和他却没有一丝的距离感,亲切的像自己的亲人。我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来,崔老招呼我坐在暖气边上的座位,“这里暖和,坐这里”,挥手之间,白衬衫的袖口上缝补后又磨损的痕迹隐约可见……崔道植崔老,全名崔道植,出生于1934年,原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处长,是国内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全国著名痕迹检验专家,1955年从警至今,检验鉴定的痕迹物证超过了7000余件,平均每3天鉴定一件罪案痕迹,无一错案。崔老参与了建国以来绝大多数疑难涉枪案件的侦办,被业内视为疑难案件痕迹检验的“定海神针”,用钟支的话说,是所有刑侦人的男神。计划半个小时的拜访时间,但是在交谈过程中,崔老热情而克制,足足聊了三个小时,意犹未尽。这三个小时里,崔老收敛悲伤,用平和的言语和我们回顾过往、探讨未来,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情,透露出的对刑侦工作的痴迷和热爱,让我深深折服,就是在这三个小时里,我最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平凡、什么又是不凡,体会到平凡是生活的本色,不凡是对生命的追求”。崔老和我们谈论的第一个话题,就让我震惊不已,一位已到耄耋之年的老人,能清楚的记得1986年第一批刑警学院毕业的大多数学生名字,他向钟支一一询问,他想起来的这些学生后来有离开刑事技术岗位的,为什么脱离了岗位,在岗的又做出了哪些贡献,不时的称赞这一批人为我国的刑事技术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我感叹崔老惊人的记忆力,很多人都可能只有一面之缘,但崔老能详细的描述出是哪一年哪一个案件什么原因见到了谁。崔老说“并不是因为他记忆超群,而是他有整理案件的习惯,每个案件不管简单繁杂,只要出完现场,都要详细记录案件的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因为白天工作忙,整理案件常常都是在夜里做,熬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70岁的时候,崔老还自学了做PPT,不再做文字的记录,每个案件做个PPT,有图片、有动画,不管案件破了没有,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看,每次看就会有不同的体会,看的多了就刻在了脑海里,想忘也忘不掉了”。钟支回顾了很多崔老主办的大案要案,有震惊中外的“白宝山案”、骇人听闻的“甘肃白银杀人案”等等,在每一起案件中崔老似乎都有“独门秘籍”,能够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弹壳、弹头上的纤如发丝的痕迹。对于这样独到的“功力”,崔老的解释非常的朴实,他说:哪有什么“独门秘籍”,不过是认准了一件事就要做到底,一个实验做一次没有用、做十次、一百次也没有用,做一千次的时候可能就有用了,不要轻易的放弃,就会有结果。崔老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如此,为了研究猎枪的弹道理论,他拍下了我们国家生产的所有猎枪弹壳的痕迹,拍了三千张照片,记住了每张照片的特点,到后来,甚至看到猎枪的弹壳痕迹,他能够一口说出这个猎枪的产地。我是一名指纹检验工作人员,崔老在侦破的所有案件中有一起让我特别关注:2002年黑龙江某县城,一对母子在家中遇害,现场遗留的报纸上只留下半枚带血的指印,当时几乎所有的指纹检验专家都认为“指印特征少,不具备认定条件”,嫌疑人被抓了两次,又因证据不足被放了两次,案件拖了5年也没有任何进展。崔老作为一名枪弹专家,没有放弃这唯一的证据——半枚残缺的指纹,他鏖战了两天两夜,对上百份指纹仔细比对,最终在一个嫌疑人的左拇指印中,发现了足够多的特征点与现场血指印相符合。就是这些特征点,让嫌疑人认了罪。崔老说所有的痕迹物证都是珍贵的,检验的方法都是相通的,不管是枪弹、指纹、足迹还是其他的痕迹,重要的不是多么精湛的技术,而是对待案件的态度,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抓住犯罪分子,更是温暖那些受害人的家属,为他们找回公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崔老做的工作看似很平凡,是我们每名刑事技术警察的日常工作,而不同之处在于总结思考、在于锲而不舍、在于对待案件、对待工作的敬畏感。我们也会时常写各种各样的总结,很少沉下心来去思考,更缺乏总结提炼,总在想着每个案件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这次的经验下一次未必能用得上。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要做不同的实验,但是我们很少能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更不会穷尽所有的方法。西汉陆贾的国学著作《新语·慎微》里有一段话: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崔老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宝级”的专家,正是因为他把这些平凡的事情做到了极致。第六季《奇葩说》决赛辩论的题目是“终其一生成为一个平凡的人,该不该后悔”。在节目开始前,节目组对现场观众进行了采访,大家的关注点不是该不该后悔,而是如何定义平凡和不凡。有人说平凡就是碌碌无为,一无所成。不凡就是功成名就,留名青史。如果没有见过崔老,我想我也会这样认为。崔老朴实纯粹、淡泊名利,86岁依然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所有的出行工具都是公共交通,最体面的衣服除了警服就是那身青灰色夹克和袖口补了又补的白衬衫,在这个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这无疑是平凡的。但是他坚守自己的梦想,不忘来时的初心,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踏实,每一天都充实,每一次出场都散发光芒,用无数个平凡的举动创造了不凡的价值,这不就是和平年代的平凡英雄吗?“终其一生成为一个平凡的人,该不该后悔”,如果我也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我无怨无悔。离别之际,钟支对崔老说:听闻师母仙逝,请您节哀,还有太多的工作需要您。崔老第一次提及爱人,他说:她这一辈子为我和这个家付出了太多,我很想念她……作者王璐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同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刑事技术支队八中队副中队长。共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评为公安部刑事技术信息化特长专家,2020年度首都刑侦榜样,2021年度首都公安青年榜样。素材来源:刑侦总队刑事技术支队、人民网责任编辑: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