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民好好说

其他

自然指数(NI)主要评价四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

Count)。NI排序一般以WFC为指标。为保证综合性评价的客观性,WFC加权分数式计量数是对FC进行的加权平均,用于校正不同学科发布的论文数量不均衡。(图片源自网络)附图1.
2022年2月13日
其他

说说元宇宙之六:互联网大厂的数字帝国梦

依托互联网提供商业服务的众多大厂在经过不断起伏和长期飞速发展之后,当前已进入发展方向难寻和相对饱和与增长乏力的阶段。互联网大厂们亟需找到新的增长点,来刺激和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财富。因此,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元宇宙新名词,恰好成为了全球互联网大厂战略布局的最新广阔舞台。当然,在此前的Web2.0时代,互联网大厂就开始在尝试打造一个个“数字帝国”——制定游戏法则,推行身份认证,试图发行自己平台的“货币”,通过交易提成、摊点收费等方式进行“收税”。在给用户们提供实惠和便利服务的同时,他们不断筑牢“帝国”利益的城墙,通过垄断和占有大量用户数字资产进行不当得利。如今,各大互联网厂商坐拥少则数千万多则数十亿的用户,希望通过进军元宇宙来继续扩大势力范围(数字帝国疆域),拥有更多元的变现和收益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更为可观的高额收益预期,还可以以技术创新为理由与政府监管部门抗衡。以VR和AR设备为例,通过技术不断改善,逐渐变得用户友好和价格可接受后,它们极有可能成为用户未来接入元宇宙的必需品,就像如今已经极为普及的智能手机。而许多互联网大厂早已投资收购了相关设备厂商,并推出了各自的VR和AR设备,为的就是能够提早抢占终端和元宇宙市场。另一方面,作为各自元宇宙的“地主”、核心资产持有者以及规则秩序的构建者,大厂们可以凭借足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传统运营方式之外,设计出全新的方式来获取收益,如数字资产交易、数字地产租赁等。事实上,如今的游戏账号、服饰道具、虚拟土地和货币等数字资产,作为资产貌似是稀缺的,但供应是可以无限的,开发成本也是递减的。对互联网大厂来说,基于元宇宙的“数字帝国梦”很宏大也很美好。但要想真正实现理想的元宇宙形态,还可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要在运营模式上打破惯有的思路,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定支撑保障的系统,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政府监管部门的参与,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数字代币的互换、契约交易的公平、违法犯罪的惩处,等等。首先是解决数字资产的开放问题。面对虚实交融的全新数字生活和数字社会,用户对其个人数字资产的高度拥有感,是元宇宙场景持续运转的重要前提。相应地,这些数字资产能够在多方平台自然无障碍地流动,而非封闭于某个大厂的某个平台,也将是元宇宙场景发展的大趋势。要做好这一点,首先不是技术的打通问题,而是思路的开放问题。这不是一两个大厂自己能解决的,需要制定技术标准和法律规定,政府立法部门要有前瞻性预研。更重要的是,要完善针对数字资产的确权体系和法律保障。财产权是文明社会的基石。如果说,动物世界遵循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那么人类文明起始于对财产的占有和保护意识,发展于资产确权和保障体系。元宇宙的核心同样在于对数字资产和数字身份的承载,即数字资产的属性分类与归属,这是信息时代的文明保障基础。在元宇宙场景下,只有明确了数字资产的属性和权利人,市场交换和分工协作才成为可能。相应地,合同制度和交易规则也将成为必需,也就是文明社会的契约精神。以法律保障合同交易的履行也成为必须,因为法治水平越高,对权利的保护也就越充分。所以,元宇宙必须通过全新的法律和制度,来制约大厂们不断膨胀的野心和欲望,来保护个人的数字资产和权利,推动数字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些都将是人类全面进入数字文明,或者说是进入元宇宙所要考虑并逐步解决的。我们相信,人类未来所需要的元宇宙,必然不是大厂把持下的元宇宙,而是一个更加平衡、开放、权利得到保障的元宇宙,来承载我们的数字文明。(责任编辑李宝进,图片源自网络)推荐阅读:科学与真理的区别医学与医疗的区别科学研究要分类评价,如何分类?引进预长聘制“Tenure-track”的是与非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与建造的区别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和发展途径是什么?科技论文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论文与期刊就好比饺子与锅成功的实验发论文,失败的实验数据也很有价值为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叫好,为下一步改革思考对教育“内卷化”的再思考信息社会将产生新的教育形态高等教育发展要跨越“三重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2022年2月12日
其他

什么是新医科

新医科是指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将设立新的医科专业或改造原有的医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新医科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了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开设了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
2022年2月11日
其他

什么是新农科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人类社会已经由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时代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且正深刻影响并重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也不无例外地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育部2019年工作重点中指出要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明确提出要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展本科专业三级认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双万计划”中也强调突出示范领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那么“新农科”的内涵具体是什么呢?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将不断丰富和利用传统农业知识的重要作用,原有的传统农业知识体系与新技术叠加更适应未来“三农”发展的需要,而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的一些知识将会进入“新农科”的知识范畴,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学科的研究问题发生转移。其次,传统农业学科门类在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有所欠缺,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将弥补此前传统农业知识的不足,原有院系专业学科的设置可能不足以体现交叉学科特色,专业学科需要更加灵活的设置,新农科研究的组织可能会是更具体的某个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等。最后,新农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培养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新农科人才需要掌握更多智能化时代的知识和新型技术,其培养方式上也将要求应用更多的电子化、信息化技术,同时由于人工智能也会涉及伦理问题,也应该注重科技伦理方面的培养。总之,新农科是指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将设立新的农科专业或改造原有的农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新农科的出现是建立在新经济、新兴产业的基础之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新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而学科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载体,必须顺应发展进行创新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农科建设是指2019年启动的以“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主的一系列新农科的建设事项与建设工作。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新农科建设时指出,重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9年6月,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省安吉余村,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这是高等农林教育战线对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认识、新思考,对高等农林教育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画好了“施工图”。宣言中指出,新时代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高等农林教育责无旁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林教育重任在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等农林教育义不容辞;打造美丽幸福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作为。2019年12月,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研究了新农科建设发展举措,提出了新农科改革实践方案,推出了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来自全国55所涉农高校的150余位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参加会议。新农科建设已奏响“三部曲”,“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将从微观层面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新农科建设将重塑农业教育链、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新农科建设将构建农林教育质量新标准,主动布局新兴农科专业,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推进农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李志民,责任编辑赵艳玲,图片源自网络)【参考文献】[1]
2022年2月10日
其他

什么是新文科

“新文科”是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传统文科的课程中,开展文理交叉,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了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必须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1],会上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被任命为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相比工、医、农类新学科,“新文科”的概念出现较晚。2020年11月,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齐聚山东大学,共商新时代文科教育发展大计,共话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此次会议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会上,依托山东大学成立的“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发展新文科既是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又源于对文科教育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尤其体现在教育上,首先,文科教育通过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开发潜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帮助个体成为全面发展、与文明社会相伴的人;其次,文科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掌握自己所处时代和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个体与时代、与社会的相互认同;再次,文科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园地,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而且是历史文化的创新活动[3]。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如果说科学教育是“求真”的过程,那么文科教育则多为“求善”、“求美”的过程[4]。新文科的“新”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传统文科重视专业培养,专业划分明显,学科建设任务清晰,但是人才培养难以博通,容易形成专业壁垒,制约人才全面发展。在学术研究上,我国文科教育学术原创能力不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结合现实不够,使得传统文科在某些领域未能实现超越和创新。与此同时,互联网等新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不能依靠单一学科,必须多学科协同,于是,在多学科交叉边缘上出现了新兴的文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5],如人工智能与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结合产生的智能社会科学学科,再如信息技术在文科的渗透所产生的社会计算、空间计量经济学、计算语言学等新兴专业。可见,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是新文科的主要特征。新文科建设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等新兴领域。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方向和主要目标。建设新文科,需要通盘考虑、系统变革。在办学制度上,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进行现代治理,实行教育家办学。各高校要在国家战略部署和宏观政策指导下,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做出办学调整、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新文科。在教学方式上,要摈弃形式主义的学科交叉、潦草简单的课程拼盘、照本宣科的授课方法,构建跨学科的复合课程群,探索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和数字人文教学方法,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学生把握、提炼、论证和解决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在培养模式上,要打破院系专业之间、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推进教书和育人的有机融合,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努力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创新意识、高度社会责任感、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在评价体系上,要对文科教师适度松绑,减少绩效考核与发表论文等硬性要求,消除功利、浮躁的办学风气,倡导学术自治、教授治学,建立学术共同体评价体系,重视教师的真实教育能力与教育贡献[1,
2022年2月9日
其他

“新工科”到底新在哪儿?

“新工科”的叫法起源于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随后,“天大行动”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建设方向,而到了形成“北京指南”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通过,自此“新工科”进入公众视野,得到了教育、科技、经济等各行业关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吹响了了工程教育改革的号角。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一个月后,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提到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可见新工科的建设正逐步由思想理念走向实践行动。“新工科”特指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新工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新工科的出现是建立在新经济、新兴产业的基础之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而学科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载体,必须顺应发展进行创新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工科是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是在传统上信息类四大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包括近十年来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还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业方法升级改造的工科专业。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目前,智能化、脑认知、芯片、精准医疗、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创新业态催生大学教育转型,传统的理科和工科已不足以应对时代变革,专家认为我们要重构一些核心知识,原来的老知识要升级换代。新工科是科学、人文、工程的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新工科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实践能力,可以将技术和经济、社会、管理进行融合,在技术和产业中起到引领作用。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通识教育、学科交叉和跨界培养。通识教育旨在构建数、理、化、文、史、哲等全面的知识体系,使新工科人才能够具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具备跨时空的思维能力、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跨学科的终身学习能力。智能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学有专攻,多专多能”,唯学科交叉和跨界培养方能实现。从新工科人才的分类特征分析,从智能时代对新工科人才的要求分析,交叉融合、跨界培养是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的必然选择。新工科的建设刚刚起步不久,已取得良好开端,不仅拟定612个项目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新设多个新兴专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另外天津大学等高校还设置了新工科实验班,旨在培养我国最紧缺的新兴行业领军人物。随着新工科的逐步实施,会有更多的高校加入到积极探索和深化改革的队伍中,将有利于国家教育的创新,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李志民,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2年2月8日
其他

您可能属于新世纪的文盲

不要以为您能识字看书,会玩微信就不是文盲了。本世纪之初,联合国就重新定义了新世纪的文盲:第一类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是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如很多交通标志、体育运动符号等);第三类是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良好的传统知识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
2022年1月29日
其他

哪些国家实行了同一层次学位再分级?

学位制度是指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获得者的资格、学位评定、学位管理而设立的规章制度,是国家或高等学校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通过授予一定称号来表明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等级的制度。学位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据记载,在1130年,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首次授予一位研究古罗马法的学者以博士学位,不久又出现了硕士的称号。现代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位制度一般有所不同,有3个,4个甚至是5个等级,但每个等级划分中,一定会有学士、硕士、博士这三级,有些国家或地区还会有副学士,副博士这样的等级。在学位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位设置有着本地独有的特色,为了激励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对在校学习效果得到学校的认定和便于社会区分,比如在同一层次学位上实行再分级。以英国为例,学士学位是高等教育阶段的第一级学位,通常授予完成3年大学学习的学生(一般情况下,英国的高中是四年学制,大学三年学制)。根据课程和专业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文学学士、理学学士、法学学士和工程学士等类别,而从等级上划分,则有两种类型:荣誉学士学位(Honours
2022年1月27日
其他

什么是大学?

大学是一种功能独特的社会组织,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学术机构。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大学的起源近现代大学起源于11、12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是发源于西欧本土的产物。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创办前,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存在了数千年。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拜占庭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但古代文明没有产生过类似于中世纪大学这样拥有特权的师生组成的行会、管理体系、固定的课程及学位制度。“大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译名,最初是行会的意思,在12-14世纪常常用于表示一些合作性团体,14世纪后才逐渐与“大学”有了特定的联系。11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系(faculty)和学院(college),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雇佣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近现代大学直接起源于11、12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这一时期之所以兴起大学,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一)城市的复兴、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为大学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二)12世纪的文艺复兴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知识基础。(三)中世纪社会的客观需要导致了大学的产生。中世纪著名的大学有5所,分别为博洛尼亚大学,塞莱诺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对中国这样的原有文化深厚、文化发达的国家,现代大学的产生是一种移植和转型相结合的双重起源模式。正是通过移植西方大学制度和传统教学机构创造性地转化这两者的结合,产生了一种中西融汇的中国大学。中国较西方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展较晚,第一所具备大学要素的学校出现于1594年天主教所办的澳门圣保禄学院,开启了中国教育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序幕。而北洋西学学堂和京师大学堂等学校得到了政府强力支持,在相当长时间担负着重要角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大学的发端。大学的功能最初大学的社会功能是培养神学、医学、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教会的附庸,从属于教会并为教会服务。大学属于社会的边缘性组织,教会则是社会的“轴心”机构和主导型组织。大学的职能也仅限于为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储备工具性人才。19世纪初普鲁士的“洪堡改革”,为世界大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是提出了创新的大学理念。核心是大学为追求知识进步而生存,大学和学者都在献身于纯知识的追求中不断进步,实现道德完善。二是推动了大学组织形态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哲学学科的地位,新设了大量新兴学科教授教席,有力推动了自然科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发展。20世纪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大学功能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社会边缘组织变为社会中心组织。20世纪开始,鉴于学校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国家开始颁布法令,制定预算,全面介入国民教育事业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大学形式上依然维持自主管理,但越来越依赖国家财政,更多地考虑政府政策和纳税人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教育民主化运动,要消除种种社会不平等现象,必须大力改造大学教育,促使大学承担更多地承担起教育民主和社会公平的使命职责,大学敞开生源之门,“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再向“普及教育”阶段发展。经过20世纪的发展,21世纪大学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更大变化。今日大学的社会功能已经多样化,除了作为学术组织外,既是政治组织,也是经济组织;既是社会组织,也是文化组织。大学担负着推进社会公平公正的作用,需要满足有意愿并有条件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必须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科技政策目标,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从整体上而言,大学已经成为职业培训组织,成千上万年轻人离开中学进入大学学习,都是为了在未来寻找一份好职业。从文化功能看,大学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大学的文化功能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从大学的发展能看到,大学的功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丰富。(李志民,责任编辑景然,图片源自网络)参考文献[1]贺国庆.
2022年1月24日
其他

全球主要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十)

俄罗斯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从近年各种流行的大学排行榜中搜寻,人们很难在前100甚至前200所中看到俄罗斯大学的名字。但是,在国际顶级奖项如诺贝尔奖、舒尔茨奖等得奖学者中,来自俄罗斯(前苏联)的学者却不在少数,那么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是怎样的呢?谈到俄罗斯的大学建设,不可不提及苏联。苏联国民教育为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传统和财富。高层次人才培养是战后苏联能迅速恢复国家实力、提高科技水平、称雄世界的基础。俄罗斯继承苏联主权独立后,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也一直没有停止。尤其在2000年后,俄罗斯国内形势趋于稳定,教育秩序恢复和制度重建的实质性改革开始起步。俄罗斯联邦政府自2006年起先后启动了国家优先项目(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2022年1月23日
其他

全球主要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九)

印度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根据联合国2016年统计,中国和印度共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两国经济发展迅速,都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经济体。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印度开始重视高等教育发展,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来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印度曾有过辉煌的高等教育历史,如历史上的Takshashila和那烂陀,曾经是国际学生向往和汇集的地方。印度有长达两个世纪的英国殖民历史,直到1947年才获得独立。因此,印度的高等教育有着深深的英国殖民烙印,印度大学的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独立之前,印度只有20所大学,500所学院,不到21万名学生。独立之后,印度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2014-2015年度报告统计显示,自独立至今,印度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增长了40倍,学院数量增长近82倍,入学人数增长了127倍。到2018年底,已经有大约1000所大学,36000多个独立学院和11000多个研究所。数量的发展是一个方面,而质量的追求,尤其是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同样重要,印度的高等教育显然还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在QS2019-2020世界大学排名中,只有24所进入2019-2020的世界QS
2022年1月22日
其他

元宇宙能给教育带来什么?

1月9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中译出版社和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联合发起的全球首家「元宇宙教育实验室」举办“2022首届元宇宙教育前沿峰会暨元宇宙教育实验室系列丛书首发仪式”活动。峰会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以《元宇宙能给教育带来什么》为题作演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
2022年1月21日
其他

全球主要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八)

德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德国的许多大学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十九世纪末,德国超越英法,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物理、数学、化学和工程等许多科研领域都聚集了最杰出的研究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国是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但如今,当人们谈及世界一流大学时,可能很难会立刻想起德国的任何一所大学。德国大学在全球排名的表现也佐证了这个现象。2004年,时任德国联邦教育部部长的Bulmann女士首次提出在德国打造数所哈佛式精英大学,希望籍此培养世界一流精英人才,重塑德国大学的辉煌。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005年6月德国启动“卓越计划”(initiative
2022年1月20日
其他

全球主要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七)

法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着双重割裂的现象,一是承担大众教育任务的“大学”(Université,相当于其他国家所称的综合大学)与肩负精英人才培养使命的大学校(Grande
2022年1月18日
其他

全球主要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六)

加拿大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人口仅有3000多万的加拿大有七所大学进入排行榜前200名,其中三所高校入选世界前100名,分别为University
2022年1月17日
其他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五)

香港地区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众所周知,香港地区拥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年亚洲大学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位列第三、四、七名,可以充分反映出香港地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卓著成效。下面来介绍一下香港地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情况。1.
2022年1月16日
其他

全球主要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四)

沙特阿拉伯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历史上,阿拉伯人对世界的贡献十分重大,主要在数学,文学,哲学等领域上,特别是在数学领域,大家今天用的阿拉伯数字,代数和三角学,主要是阿拉伯人的贡献。阿拉伯人崇尚科学,不仅在世界科技上有过突出贡献,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的成就也辉煌一时。只是到了近代,阿拉伯世界才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沙特阿拉伯得益于石油产业,其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面临着产量降低的危险,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的经济体系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衰退,甚至可能爆发危机。沙特政府深刻意识到沙特未来的持续发展更需要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开发。作为中东最大的国家以及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沙特政府希望在阿拉伯世界建立主导地位并全面提升其国际地位及影响力,并意识到高等教育在国际合作与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长期以来沙特的高等教育遵循伊斯兰教育理念,形成了重文轻理的传统,人才培养与国内就业市场的供需严重失衡。基于上述经济转型、政治战略和高等教育自身局限的考量,沙特政府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让未来的沙特摆脱对石油经济的依赖,通过政治、经济、人才等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来确认沙特在中东地区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地位。2016年4月,政府发布《沙特阿拉伯愿景2030》(Saudi
2022年1月15日
其他

全球主要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三)

新加坡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长,大学数量也不算多,但少有的大学都在短期内实现了大学世界排名的飞速跃升,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顶级名校,根据2019QS世界大学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排名11,南洋理工大学排名12,由此可见,新加坡一流大学的建设有其独到的经验,而政府的大力投入、国际化战略和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谓是其中的关键。新加坡政府历来重视教育,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仅次于对国防的投入,且在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中,高等教育的投入占较大比重。此外,政府每年还拨出专项经费和各类研究基金支持各大高校。大学自主改革后,政府拨款40亿新元设立教育储蓄金。为鼓励大学积极吸纳捐款,政府采取配套措施,根据捐款额数,以数倍的比例给学校资助[1]。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计划。1997年,新加坡制定了“东方波士顿计划”,提出将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为此,要求这两所学校全方位地向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并邀请国际知名高校的专家针对高校录取标准、教学科研环境、本科生课程体系和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等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1998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十所顶级大学计划”,并在5年内就引进了10所世界一流大学,并通过这些大学从欧美、亚太和东南亚地区聚集了一流的专家、高校师生。2003年,新加坡启动了环球校舍计划,提出要使新加坡的所有学校成为“同类学校中的第一流”[2]。这一系列计划不仅增强了新加坡大学师资力量的国际化,更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化资源。根据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周刊评选结果,新加坡的大学国际化程度排名全球第1,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师生来源国际化程度高。新加坡政府规定,公立大学本科生中外国学生所占比例为20%,研究生中60%来自外国。在教师招聘中,新加坡政府用大量研究经费和丰厚的薪酬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人才。(2)学科建设的国际化程度高。新加坡世界一流大学对课程设置采用了国际化的评价标准,实行校外评审制度和国际学术咨询小组咨询评议制度,从而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课程质量。(3)国际合作项目众多。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全球顶尖跨国公司等组织的合作,开展学位课程的联合培养、关键领域的科研合作等活动,这些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国际化的平台和视野,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质量。新加坡大学注重实际的教育效果,在人才培养上以实用性为原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追求,同时还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实施了“博学计划”,通过跨学院的综合课程,提供多元学术训练,理工科学生要掌握一些人文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文科学生也要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为不同学科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另外,新加坡大学校园基础设施一流,校园科技化程度高,使得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为培养独立与自由、严谨与自律的优秀人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李志民,责任编辑罗文斌,图片源自网络)参考文献:
2022年1月14日
其他

全球主要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二)

韩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日益凸显。韩国历届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发展,韩国国民的大学升学率曾高达82%,是世界最高水平,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韩国政府的首要课题,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支持并促进韩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1.
2022年1月13日
其他

全球主要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一)

日本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大学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90年代末开始,日本针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改革。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日本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也卓有成效,在QS2019世界大学排名中,有5所日本大学进入世界大学TOP100。1992年,日本学术审议会向政府提出了建立卓越中心(Center
2022年1月12日
其他

世界大学知多少(六)

大洋洲有多少大学大洋洲有14个独立国家,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为发达和知名,也是主要人口聚集地。大洋洲的众多国家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教育资源最丰富,大学基本上集中在这两个国家。澳大利亚是人口小国,却是高等教育大国。全国虽然仅有2000多万人口,但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34%(仅次于美国的36%,中国仅为8.9%)。目前,澳大利亚共有42所大学,其中38所州立大学、2所国际大学、2所私立大学,大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拥有世界级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学术水平较高,高等教育由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两部分组成,其学历资格更被世界各国广泛承认。澳大利亚八校集团是世界级名校。1999年9月,由8所科研教学水平领先的公立大学所组成的八校集团(Group
2022年1月10日
其他

世界大学知多少(五)

非洲面积大约为302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拥有着富饶的物产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同时也是人口第二大洲(12亿人)。由于种族冲突、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极大的贫富差距、各地发展不均衡等等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使非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也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不发达的地区。非洲大陆共有54个国家,共有高等教育机构近1500家,但能称得上大学的教育机构不超过500所。非洲的高等教育在法律和政策制度层面上也存在阻碍,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非洲各国的法律环境各有不同,许多国家甚至根本没有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对非洲国家来说,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使得该地区的初等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有较好的收益率,也吸引的更多国际上的捐赠,而高等教育却被忽视。2000年非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2.5%,远低于世界评价22.9%的水平,而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入学率更低。教育公平问题也十分突出,高等教育的质量仍然堪忧,研究生教育仍然不发达,其对科研和创新的贡献也非常有限。非洲大陆对全球知识的贡献率仅约1%。近期,世界银行发布《次撒哈拉非洲高等教育》报告显示,该地区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不断提升,但贫富群体在教育程度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第一,1970-2013年,该地区高等教育入学率增幅为每年4.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8%,但即便如此仍为全球最低,由于中小学教育普及、青年人口增长、就业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等因素,这一增速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第二,私营教育机构蓬勃发展,1990年到2014年,该地区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从100增长到500家,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则从30增加到1000多家。非洲高等教育当前状态可以说是挑战与潜力共存。非洲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有入学率、研究生教育、不断攀升的高等教育成本、与经济社会和工业发展相关的科研和创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需要建设更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并且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和在线课程提供创新性的培训。同时,教师和培训人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一大批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教师到了退休年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急需改善,以便吸引更多的人从教和就学。非洲大陆应与私立机构合作来提高入学率,提升教育质量。薄弱的基础却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十年来,非洲一些国家被认为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这些国家也逐步意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影响力。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发展议程中心,越来越受到非盟国家的重视。《非洲科学技术创新战略》
2022年1月9日
其他

世界大学知多少(四)

拉丁美洲大约有15000个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大学约4500所。整个拉美地区在校生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37%,贫困人口出身的学生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25%。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拉美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在阿根廷、智利、古巴、乌拉圭和委内瑞拉,适龄青年的毛入学率已超过50%[1]。超过一半的拉丁美洲高等教育在校生都就读于私立院校,国家和私立中介机构的联合促成了拉丁美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经过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大众化改革,拉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从政府主导的公共教育发展模式转变为产业化的新自由主义教育发展模式。伴随全球化浪潮,各国开始着手寻求教育国际化的新模式,把最新的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在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传播和创造新知识[2]。在这种模式下,私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拉美地区成为世界上私立高等院校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许多国家在传统教育部的基础上,另外成立了专门负责高等教育的机构来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政策。为保障教育质量,大部分拉美国家建立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高等院校办学进行质量考核评估,政府依据评估结果划拨教育经费。大学之间还联席建立了“校长联合会”,就大学发展问题协商达成协议,然后与政府协商谈判,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3]。根据2019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拉丁美洲地区排名前十的大学在世界大学中的排名分别为73、113、118、132、178、204、208、272、275和361。其中,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Univerisidad
2022年1月8日
其他

世界大学知多少(三)

亚洲是世界上很大的一个洲,人口数量多,高等教育规模也很大。亚洲地区共有高等教育机构8000多家,大学近5000所,但亚洲的高等教育现状有明显的区域性。有一小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可以算是“富裕亚洲”,比如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等,他们的高等教育水平较为普及,学术体系也比较发达。第二类国家可称为“亚洲巨人”,比如中国和印度,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快,高等教育进步也很快。第三类是“中产阶级”,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受到历史上殖民地的因素影响,这些国家学术体系较好。还有一类是“贫穷的亚洲”,几乎无法在世界前五百的大学榜单上看到这些国家。(QS发布2021亚洲大学排名,5所中国内地高校位列亚洲前十
2022年1月7日
其他

世界大学知多少(二)

欧洲作为曾经的世界经济中心,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地,拥有很多古老且实力雄厚的高校。欧洲地区共有大学近2500所,在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总共有369所来自欧洲的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粗略估计在所有进入排名的大学中占了38%的比例。英国是欧洲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的大学数量最多的国家,总共有76所大学,紧随其后的是德国和法国,分别有45所大学和39所大学进入排名。但是,瑞士是除了英国之外有大学进入排名全球前10位的另一个国家,这就是有着顶尖高等教育系统的小型欧洲国家的典型代表。一、英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目前约有大学90多所,高等学院123所,高等教育学院50所。这其中有29所大学进入了世界排行Top200,可见其大学发展水平之高。英国大学除白金汉大学为私立外,其余均为公立,大学可自主设置不同课程,并根据开设课程授予各级学位;高等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大部分为私立机构,可提供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各类课程,除本科课程外,还设置很多专业性课程或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设计特殊课程。独特的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得益于英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议会、政府、专业机构以及高校分工协作,使得优质教育资源体系可顺利运行,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面的高等教育保障体系。二、德国德国有300多所高等学校,其中综合大学82所,高等专科学校136所,艺术、音乐院校46所。有12所大学进入排行Top200,学生择校时,更看重专业排名,德国大学比较偏重理工科,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类大学并不多。德国大学执行宽进严出制度,其高校学历含金量之高也是世界公认的,且由于德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上大学并非是唯一出路,因此入学率在工业国家中并不突出。三、荷兰荷兰有57所大学,其中有9所大学进入QS世界大学排行Top200,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国土面积小,但却拥有不少顶尖学府。荷兰大学分为H类(应用技术类)和U类(综合类)两种类型,H类采用理论结合实践式教学,U类则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四、瑞士瑞士有12所大学,其中7所大学进入QS世界大学排行Top200,教育和科研在世界上处于顶尖地位,入学率超过80%,大专院校数目不多,但教育水平普遍较高。瑞士的大学都是由国家创办的,同样秉承宽进严出的标准,学制灵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专业。五、法国法国的高等教育分为综合性大学、高等专业学院、高等技术学校和承担教学任务的科研教育机构4类,共有87所公立综合性大学,
2022年1月6日
其他

世界大学知多少(一)北美洲大学概况

大学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机构,传承着人类文明与发展重任。大学最早从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起来,经历上千年的历史,已从最初单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发展成为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高等学府。如今,大学的水平决定着国家的水平,大学的高度奠定了国家的高度。大学的分布及质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高等教育水平越高,科技实力强,社会越发达;社会越发达,也将更重视教育,教育发展水平随之不断升高。这些在各类世界大学排行中可得以充分体现。要准确统计全世界的大学数量不是易事,据估算全世界大学约有一万七千多所,本文对一些重要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以各大洲成篇短文介绍大学分布及各国高等教育特点,给读者提供参考,若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北美洲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大洲,大学数量也最可观,北美地区高等教育机构总共约近7000个,其中大学近4000所(本篇不包括墨西哥的大学,其数量计入拉丁美洲地区)。一、美国作为全世界领先的科技中心,不仅大学数量众多,且是世界上最优秀大学的集中地。据统计,美国共有5762个高等教育机构,称之为大学的有3600多所。根据2019年版QS世界大学排名(下文涉及排名统计时,均采用此排名),前四名均由美国大学包揽,Top20中,美国大学有11所,Top200中,有48所大学来自美国。美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2/3,属于高等教育普及阶段。但是,自2010年至2017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呈现连年下跌的趋势,职业价值取向、信息技术普及带来的知识获取便利、高昂的学费以及经济环境带来求学观念的改变等都对高等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美国高等教育采用学分制。美国大学本科一般学制为四年,每年的入学和毕业时间主要分为春、秋两期:9~12月为秋学期,
2022年1月5日
其他

可重复验证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科学有四大要素,第一要素指科学的目的是发现规律;第二要素指科学的精神是质疑、独立、唯一的精神;第三要素指科学的方法是建立起逻辑化、定量化、实验(试验)的方法;第四要素指科学的可检验性,即科学发现的规律必须可重复验证,不能被别人重复验证的规律则不能称之为科学新发现。理解了这些要素,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发展科学。科学实验作为检验理论、验证事实、发现知识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实验的可重复增加了实验为真、知识为真的可能性,起到科学事实是否成立的判据功能。只有当某些现象能按照定律或规律性重复发生时,我们才确信这些现象不仅是一个孤立的巧合,就形成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现象,往往是一去不复返的,因此无法对现象反复地观察。但人们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手段使被观察对象重复出现,反复进行观察研究,对历次的实验结果加以核对,总结其规律性。自然界凡是存在某种规律的事物现象,原则上是可以在主体间相互重复检验的。科学不关心孤立或巧合的个别现象,实验可重复性是科学知识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为判断科学活动的可靠性提供依据,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科学知识的公认性。因而,可重复性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可重复性是自然科学基本假设,即事物与现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规律,不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从理论上讲,任何成功的科学实验都应该可以在不同的研究主体间重复检验。科学关心的是适用于所有时空所有人的普遍规律,自然科学规律不能因人而异。只有通过研究事物与现象之间发现了重复性,科学规律才具有客观性与预测性。为了保证科学规律的客观性,任何人声称的新科学发现,要想获得承认,就必须向社会公开,以便使之能够置于同行的监督下,其他人按照其公开的程序和方法都能对实验进行重复性检验。科学不承认“神秘现象”,也不认可与“意识”有关,公开发表了论文,就有责任公布实验程序和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可以由论文作者之外的同行,按照论文中描述的条件,重复出实验结果。不仅可以再现那个“现象”,而且应该达到或接近那些“质和量”等指标。科学实验的重复性是指用相同的方法在正常和正确操作的情况下,由同种技能的操作人员,在相同的实验室内,相同的测量环境,使用相同的仪器,对相同试样作多个单次测试结果,相同的待测量的连续多次测量结果有一致性的称为可重复性。由于自然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科学实验在现代科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研究的课题日益复杂,日益多样,使得科学实验的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多样,实验设备越来越复杂,实验规模越来越大。也有人争论说:随着科学研究的多学科和交叉新兴学科的发展,科学实验可重复性原则在科学实践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近代生物医学等复杂性学科,使得实验对象、环境、指标等条件非常复杂,初始条件很难精确控制,
2022年1月3日
其他

传统学术期刊需要转型发展

传统纸质媒体宣布停止发行恐怕已经不能算是新闻了,对那些喜爱阅读纸质期刊的人们来说,虽然难免伤感,但却无可逆转。利用互联网发表论文是开展学术交流的时代要求,能够有效解决纸质期刊发表周期过长和发表过程中的学术不端等问题。发表周期过长不但导致作者的科研成果丧失首创性、时效性、引领性,也会使读者难以及时获得科研动态、研究进展及最新的技术方法。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新的科研成果能够提前一年交流,对科技进步价值不可估量。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学术期刊也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特点,否则,同样会像纸质新闻媒体一样走向没落。传统期刊应尽快建立或合作建立网络发布论文的平台,让作者自助并自主发布论文,提高效率。通过技术手段减轻编辑部的工作,比如,用纠错软件解决校对问题,发现学术不规范问题等。新技术对传统信息介质的传播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冲击是难免的。当科研新发现和发明已经通过互联网为学术界所共知时,纸质期刊由于某种原因仍然不能发表相关进展,使得传统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新技术带来的传统新闻媒体的倒闭趋势已逐渐加快,传统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下滑同样不可避免。一些国际大出版商早已顺应时代发展,如美国的John
2022年1月2日
其他

发挥学术共同体匡正科研风气的主体作用

(本文是应CCCF主编刘云浩教授之邀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撰稿,原文刊载于《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第17卷,总第190期,2021年12月,第12期,p33-35)发挥学术共同体匡正科研风气的主体作用李志民风清则气正,优良的科研风气不但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和科研人员的成才之基,也是传承科学家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底层逻辑,直接决定着科技事业的成败。长期以来,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一直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科技管理部门和广大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有关学术不端的消息不绝于耳,每次都会成为引爆舆论的热点,难免引起社会各界的焦虑。虽然这绝不是学术界的主流,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任其蔓延,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就会受到侵蚀。这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涉及的方面很多,是一项长期任务。除了在制度建设、工作机制、教育引导、监督惩戒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枢纽作用,推动我国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理性看待“学术不端”问题从2020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科技部19号令《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与2006年科技部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相比,19号令覆盖更全面,适用的违规主体从以往各类文件中的以科研人员为主,扩展到了科技活动各环节的参与主体,包括第三方机构人员;对违规行为的界定更加清晰,详细列出了几十条,比如针对咨询评审专家的“打招呼”“走关系”请托等;处理措施更加明确,包括约谈、取消资格等10类……如此细致入微的规定,引发了科研圈两极分化的热议:有人拍手叫好,认为治理违规问题将有章可循,该规定将成为学术不端的“解毒剂”;有人却觉得是扬汤止沸,只是相关表象的“止痛药”,对其最终落地并不看好。一些人表示疑虑:不断出现并引起社会巨大争议的“学术不端”,是否会越来越多甚至“失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辩证和清醒地看待。当前,由于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对新闻传播速度、渗透力的增强,很多人仅仅通过一些报道就认为科研圈、学术圈乱象横生,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新闻传播路径的多元化以及传播效果的集中放大效应所造成的。其实,我国绝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在兢兢业业搞科研,踏踏实实忙学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科技创新生态不断改善,作风学风建设取得进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得到弘扬。在这样的风气引领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科研不端现象,但这与经济腾飞时期各行各业弥漫的浮躁心态有关,与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有关,与近年来大量增加的科研人员数量有关,还与学术共同体没有真正参与到对不端行为进行处理的工作中有关,等等。当前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的数量,虽然没有精确统计,但如果与早年相比,绝对数量可能增加不少,但是相对比例不会增加太多。实际上,科研规范是在实践中逐步确立的,当前科技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时间积累不够。中国真正意义上全面重视科研,大规模地开展科研活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满打满算不过40余年,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是发展中的必然现象。解决问题要靠发展,靠改革,任何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优良风气的凝聚都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完善的。重视学术共同体枢纽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我们穷国搞科研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防安全问题。为了早日实现科研目标,我国采取行政主导、计划投入和过程监管的办法。今天,我们的国力增强了,科研投入和科研人员大幅度增加,国家要求科研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因此,科研活动的种类和目标都呈多元化趋势,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科研管理到底应该是目标管理还是过程管理,怎样才能符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科研活动与工业生产截然不同,科研管理要给科研人员足够的自由度,要宽容失败。不是每项科学研究都必然成功,试图按照计划方式获得科研结果,很容易导致学术不端。要改变这种现象,就不能用从工业模式下抽象出来的过程管理来管理科研活动。用行政的思路来解决科研、学术方面的问题相对困难,有时候这看起来是制度问题,其实是引导和主体缺位的问题,这个主体就是学术(科学)共同体。实际上,要想真正提升科研道德水平,实现学术风气的清明,除了基本的法律条文和政府规定之外,关键还是要发挥学术共同体同行评议、同行监督的作用。关于学术共同体的定义见仁见智,通俗来讲,就是相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基于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研究领域、文化精神、兴趣目标,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形成的社会群体。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学术共同体对于科技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是科学范式的根本一环。学术评价、标准、分歧,所有学术上的问题只有依靠学术共同体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学术共同体在科研风气引导和建设方面的枢纽作用,是通过学术自律(规范)和学术评价来实现的。一方面,学术共同体享有一定的威望,可以引导或影响政府有关科学方面的决策,并遵循着科学精神、求实创新、严谨治学、注重诚信、珍惜责任等学术规范,具有强大的自我净化功能。譬如,一旦有科研人员被学术共同体认定为“学术不端”,违背学术道德,就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失去“学术生命”,将永远无法在学术圈中立足。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很多时候,发生学术不端的争议以后,我国的学术共同体处于缺位状态,大家都不愿意得罪人,也不愿意承担责任,都等着有关部门给出处理意见。而行政部门只能按照行政思路来处理,这不符合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的实际情况。这说明当前我国学术共同体还不够成熟,自身能力、主动性、责任心亟待提升,而国家对于学术共同体的重视程度也应该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专业领域的艰深课题,连相关领域的学者都未必通透,更勿论普通大众了。学术大师、先进成果、优秀研究项目,没有办法由政府、媒体、公众来认定,只能通过学术共同体来评判。在破除“四唯、五唯”的过程中,来自学术共同体的分类评价、同行评价愈发重要。鉴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积累性的特点,对科学研究成果要进行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开展全面的综合评估,将同行评议与其他多种评估手段结合起来,围绕知识价值进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机构对比、国际比较等。评估内容不仅包括近期论文的产出和引用,更应包括其长期的综合影响,突出同行评议的价值评估。对科研进行分类评价,使科研真正回归于认识世界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本来目的,真正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同行评价是科技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尤其是对于定量方法难以测度的科研活动的价值评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它主要是依靠科学家群体对同一学科领域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研究成果进行各自独立的价值评议过程。完善同行评价制度,要把学术评价的权力赋予同行认可的合格评议者,防止“赢者通吃”的弊端,有效防范和查处评议专家滥用学术权力的不端行为;提高评价活动的透明度,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专家公示制度,防止不当利益的影响和干扰;制定规范化的评议规则和异议处理程序;建立健全评价专家的科学诚信考核机制,将缺乏科学诚信的人剔除等。科技部2020年正式印发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中,明确了许多新的评价考核标准,比如基础研究类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鼓励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高质量成果的考核评价权重最高可增加到50%……相比之前主要依靠论文数量的定量评价,无论是代表作、标志性成果,还是“三高”论文,显然更需要发挥学术共同体同行评价的作用。清风正气呼唤科学家精神要想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就必须呼唤科学家精神。失去了科学家精神的支撑,学术共同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要想培育科学家精神,就必须强化学术共同体的地位和作用,两者互为因果,只有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学界清风正气。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国家领导人最近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表明了党和国家全面优化科研生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的坚定决心,这就更需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部门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进一步加强和凸显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当今世界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广大科研工作者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科学规律、严谨求实、诚信为本、敬业报国,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攻坚克难,砥砺创新,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年1月1日
其他

​科研评价改革的他山之石:

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学科交叉是科研常态,设立交叉学科要坚持“问题导向”关于教育的矛盾观点是如何形成的?通往“元宇宙”的关键技术VR是什么?通往“元宇宙”的关键技术AR是什么?莫名其妙的“元宇宙”
2021年12月30日
其他

科研评价改革的他山之石:

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学科交叉是科研常态,设立交叉学科要坚持“问题导向”关于教育的矛盾观点是如何形成的?通往“元宇宙”的关键技术VR是什么?通往“元宇宙”的关键技术AR是什么?莫名其妙的“元宇宙”
2021年12月29日
其他

说说元宇宙之五:元宇宙概念背后的互联网进化与数字文明时代

如果把1969年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之间的计算机首次连接作为开端,互联网至今才50多年的历史。对照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以及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这个短短时间诞生出来的虚拟世界“元宇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该如何理解元宇宙的概念?元宇宙的出现以什么为标志?它与我们的现实物质世界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它将经历怎样的发展过程?这些可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我们可以从物质世界人类文明的演进大致看出端倪。物质世界的人类文明起始于对财产的占有和保护意识,动物世界中,两只蚂蚁争夺一块面包、两只猎豹争夺一块肉,遵循的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个人拥有私有财产之后,才让人类告别了丛林法则,财产权是文明社会的保障。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了大量数据资产,且数据资产处于权属不明确和弱肉强食的状态,资产价值的创造者难以享受应得权益,大量本属于国民资产的数据被网络平台垄断且不当得利。刨除炒作因素,我们理解当下所讲的元宇宙是指一个沉浸式的虚拟空间,用户可在其中进行文化、社交、娱乐活动,但其核心在于对数字资产和数字身份的承载,即数字资产的属性分类与归属,也就是信息时代的文明保障基础。明确了数字资产的属性和权利人,市场交换和分工协作才成为可能,这时候就需要有代币,合同制度和交易规则也就成为必需,也就是文明社会的契约精神。然后,必须有法律保障合同交易的履行,法治水平越高,保护网民的权利越充分。制定相关法律就会有政治博弈或妥协,代表不同利益的派别或政党。这些都是数字文明或者说是元宇宙过程所要逐步解决的。有了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以看出元宇宙不仅需要硬件与软件的共同构建,还需要很多新技术作为支撑,包括防身份篡改、数字货币监管、公平交易规则、数字法律保障等等,因此它的发展过程将是漫长的。而Web3.0正是其必经之路,它是构建元宇宙的底层技术基础。从互联网的形态角度来看,在Web1.0时代表现为涌现出来的各大门户网站。而在Web2.0时代,则表现为通讯工具、社交服务、游戏娱乐、生活工作、探亲出游等层出不穷的满足人类生活各种形态的互联网产品。那Web3.0时代呢?这将是分布式理念大显神威的时代。凯文·凯利在《失控》中系统阐述了分布式的理念。他从研究蜂群开始,到自组织、生态圈、工业生态、网络经济、电子货币直到人工进化,成功预言了当今的热门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数字货币等。基于分布式理念的Web3.0将是构成元宇宙的技术基础,也是我们分析元宇宙概念的重要钥匙。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中,分布式理念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中心化巨头的垄断,极大地鼓励个人价值的发挥到,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个人的隐私得以有保障,日常的信息交互也变得安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中所有重要领域,从工作方式、社交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身份认同都进入数字化时代。从物质世界人类文明的类比看,元宇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虚拟,而是把真实世界虚拟化,让真实更真实,让虚拟更虚拟,让真实虚拟化,让虚拟真实化。那时候,互联网对人类生活不仅是全渗透,而是重度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有分析认为,再持续10-20年,我们就将进入元宇宙。那时对我们来说,或许数字世界要远比物理世界更重要,这就是最终元宇宙开始的时刻。因为在那一刻,我们的虚拟生活将会变得比我们的现实生活更重要。对于元宇宙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互联网的发展和演进会不会就此到达终点。随着数字与现实世界的愈发模糊,以及数字与现实身份的互融,人类社会将为此面临道德、法律甚至技术上的全新挑战,而这也将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解决所要面对的问题,去推动整个网络空间的再次进化,使之真正成为人类发展进步和文明延续不可或缺的疆域空间。(责任编辑李宝进,图片源自网络)推荐阅读:科学与真理的区别医学与医疗的区别科学研究要分类评价,如何分类?引进预长聘制“Tenure-track”的是与非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与建造的区别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和发展途径是什么?科技论文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论文与期刊就好比饺子与锅成功的实验发论文,失败的实验数据也很有价值为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叫好,为下一步改革思考对教育“内卷化”的再思考信息社会将产生新的教育形态高等教育发展要跨越“三重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2021年12月28日
其他

说说元宇宙之四:

最近与元宇宙同样火热的,是有关Web3.0的话题,且这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强关联。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代表着互联网从最初的单向信息传递,逐步进化到交互、融合与智能的时代,这也造就了元宇宙概念的基本内核。也就是说,元宇宙场景和应用展示背后其实是互联网操作平台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逐步演进的产物。万维网(World
2021年12月27日
其他

说说元宇宙之三:从计算机专用机房到AR眼镜,元宇宙是互联网高阶展示形式

2021年年初,横空出世的“元宇宙”概念催热了资本,燃爆了市场,有人把它作为炒作的噱头,有人断言元宇宙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形态,有人认为元宇宙是“人类自救的诺亚方舟”。但沿着信息技术发展的脉络审慎看待,所谓元宇宙不过是互联网展示平台的高阶形式,是从最初的计算机空调机房到家用电脑,到智能手机,再到VR头盔和AR眼镜等之后的产物。从50多年前的一个军事科研项目起步,互联网可谓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中央复杂,末端简单”信息传播规律,掀起了一场信息传播革命,人类逐步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这场革命已经波及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现在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快捷,无论我们是在家里休闲、上班工作、采买或是出售、酒店甚至是火车和飞机上,也无论我们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而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使用互联网可是一件非常具有仪式感的事。在那个桌面计算时代,计算机还是贵重的科研设备,空调机房成为大学师生和科研人员上网的主要场所。第一批接触互联网的这些“幸运儿们”,往往要先登记排队,换上拖鞋再进入机房,规规矩矩地坐着,小心谨慎地操作,才能从那方头方脑笨重的显示器中一窥互联网世界的神奇。随后,网吧也开始出现。1996年早春的一天,北京中关村竖起了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一千五百米。在这块广告牌以北1500米处,是当时的瀛海威(Information
2021年12月26日
其他

说说大学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大学的使命就是立德树人。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先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使我国教育迈进世界中上行列,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的转变,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特别是近30年以来,高校科技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2015年之后启动的“双一流”建设为中国大学发展注入了更大活力,高校应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发展战略,优化自身学科布局,夯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重点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要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互联网正在推动人类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和社会赖以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已经异军突起,成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构建学习型社会,搞好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一环。面对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大学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是立德树人。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因此,当前大学的重点任务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此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重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领军科技人才。针对我国实现经济腾飞关键领域,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学者等,形成一批数量庞大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提高人才的培训层次和水平,使大学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推荐阅读“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后,给大学领导提个醒:“双一流”建设不仅仅是你们关心的学科排名,至少还包括另外四个方面科研人员必备的四个科学素养中国科研人员用中文发表论文是责任也是义务呼吁各大学取消对发表SCI收录论文的奖励孩子是否出国留学,什么时候去留学?互联网改变教育并非危言耸听“北大退档”事件提醒应将高考的隐形功能显性化教育信息化要重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求学校培养出大师是不尊重教育规律高考不再是“一考定终身”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美国的大学是如何治理的建立对大学的淘汰机制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不分“教学岗”和“科研岗”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是模糊的素质教育是知识升维过程,论知识的五个维度大学校长任期不宜过短大学的行政级别为什么去不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有勇于担当的大学校长破除“四唯”后我们该怎么进行科技三评?不属于同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参加评议不能叫做同行评议。教授的评价标准说说大学的初心
2021年12月24日
其他

说说大学的初心

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最初的大学与宗教紧密联系,办大学主要是培养牧师和僧侣,因此,神学是当时大学教育的核心科目。后来出现了世俗的学校,这类大学的目的在于“传授”学问而不在于“发展”知识;再后来出现了大学不应该传授实用知识,而是以文理科知识为主的博雅教育的思想,认为大学的职责就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培养人的价值观。19世纪西方许多国家开展的“新大学运动”在高等教育史上意义深远,“新大学运动”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还要研究和发现新知识,既将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代表性人物是德国的洪堡(Wilhelm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破除“四唯”后我们该怎么进行科技三评?

科技评价“破四唯”的顶层文件颁发已经三年多了,不少大学和研究机构等部门仍在观望,“破四唯”行动进展缓慢,或者说破“四唯”进入攻坚阶段。2018年,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出通知,将联手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四唯”指的是在科技项目评审、科技人才评价和科研机构评估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核心是唯论文,因为现在的高层次学历、职称和奖项也基本上靠论文来支撑。这次的破“四唯”,主要是针对面向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科技评价中的重论文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对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激励不足;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够;开放评价、长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科技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破除“四唯”后唯什么?实际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说的很清楚。2018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给出了答案:“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可以看出,“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最根本的是建立同行评议制度。同行评议是科技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尤其是对用定量方法难以测度的科研活动的价值评估,具有的较高的可信度。主要是依靠科学家群体对同一学科领域,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各自独立的价值评议过程。还要防止“赢者通吃”的弊端,为了所谓的权威性,盲目请所谓的权威,一定要记住,不属于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参加评议不能叫做同行评议。科技评价应当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先进行分类,再根据评价的目的选择最适当的方法。如果评价信息主要用于帮助被评价者改进工作时,如:评价用于学科建设、团队发展、学校整体等,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定性的评价对改进工作更有价值;而当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比较、评比、升级时,在同类比较下给出定量评价更为适合,在分类评价客观准确的条件下,评先进工作者、晋升职称、提高待遇等,用得分多少更能减少争议。科技评价要针对不同的科研活动和评价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避免过分强调短期量化考核指标的简单做法。要加强引导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要建立合作成果的公正评价机制,促进科学家之间研究工作的交流协作。要防止与评价结果相关的激励措施诱导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急功近利的行为。基础研究要以同行评价为主,重点评价科研诚信与学风、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评价工作效率和开放程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公开数据,引入公开数据占一定比例的权重评价方法。开放学术界公开参与评价办法,实行网络投票等占比例评价。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项目要由科技成果应用方主导评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忽悠,减少学术不端。应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移推广、科学普及等科技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无论如何改革,我们都应该记住,科技评价的核心目的是提高科研的质量,要把鼓励原创性、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价值作为科研评价的首要原则,而不是发表论文。论文是科研过程的副产品,不是科研的主业。(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推荐阅读:科学与真理的区别科研资助方式应从“竞争立项”逐步转变为“择优选人”科学幻想不等于能成为生活现实,说说“元宇宙”科技评价改革是“三评”改革,不只是“人才评价”改革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要与时俱进科学研究要分类评价,如何分类?重量和质量的区别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要为民间科学家正名引进预长聘制“Tenure-track”的是与非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与建造的区别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和发展途径是什么?科技论文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论文与期刊就好比饺子与锅成功的实验发论文,失败的实验数据也很有价值如何判断论文被引用的价值关于科技论文的题名关于科技论文的摘要为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叫好,为下一步改革思考对教育“内卷化”的再思考信息社会将产生新的教育形态高等教育发展要跨越“三重门”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能有效阻止少数自媒体的歪理邪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2021年12月20日
其他

不属于同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参加评议不能叫做同行评议。

科技评价“破四唯”的顶层文件颁发已经三年多了,不少大学和研究机构等部门仍在观望,“破四唯”行动进展缓慢,或者说破“四唯”进入攻坚阶段。2018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三评中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为了落实中央精神,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出通知,将联手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四唯”的核心是唯论文,因为现在的高层次学历、职称和奖项也基本上靠论文来支撑。可以看出,“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最根本的是建立同行评制度。同行评议是科技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尤其是对用定量方法难以测度的科研活动的价值评估,具有的较高的可信度。主要是依靠科学家群体对同一学科领域,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各自独立的价值评议过程。一定要记住,不属于同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参加评议不能叫做同行评议。要把学术评价的权力赋予同行认可的合格评议者,防止“赢者通吃”的弊端,为了所谓的权威性,盲目请所谓的权威;有效防范和查处评议专家滥用学术权力的不端行为;提高评审活动的透明度,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专家公示制度,防止个人不当利益的影响和干扰;规范化的评议规则和异议处理程序;建立健全评审专家的科学诚信考核机制,将缺乏科学诚信的人剔除等。学者在参加同行学术评议评审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严谨客观,公正公平;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侵占他人的成果,尊重同行对自己评审意见的质疑,以科学的态度回答同行提出的学术问题;发扬学术民主,开诚布公,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杜绝学术腐败。以科学精神评议评审学术问题,不掺杂情感和好恶。大力推进国际同行评议,尤其对国家重要且非保密研究领域或学科及重大项目的评价要有国外专家参与。建立完善科技评审专家库,增加外国专家比例和研究开发一线中青年评审专家的比例。完善评审意见的反馈机制、评价申诉制度以及重大项目评审结果公示制度。实行专家组定期轮换制度,不能把真正的同行专家排除在外。完善评审专家信誉制度,重大项目的评审应采取记名投票方式,评审专家名单应分级分类向社会公开,增强评审专家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也便于同行专家监督其评审意见的公正性。应重点关注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类"非共识"项目,可以实行前期评价和后期评估相结合,允许科学研究尝试和失败,允许调整方向等,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鼓励原始性创新活动。同行评议是学术共同体内成员之间的义务和权力,同行评议的目的不是要证明评议人精于鉴别错误的能力,也不证明评议人比被评议人更权威。评议人有鉴别和提供建设性意见并帮助被评议人解决科研工作中的缺点的责任。评议人应当尊重被评议人的学术自主权力,评审意见应该遵守学术规范并经得住同行公众再评议。(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推荐阅读:科学与真理的区别科研资助方式应从“竞争立项”逐步转变为“择优选人”科学幻想不等于能成为生活现实,说说“元宇宙”科技评价改革是“三评”改革,不只是“人才评价”改革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要与时俱进科学研究要分类评价,如何分类?重量和质量的区别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要为民间科学家正名引进预长聘制“Tenure-track”的是与非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与建造的区别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和发展途径是什么?科技论文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论文与期刊就好比饺子与锅成功的实验发论文,失败的实验数据也很有价值如何判断论文被引用的价值关于科技论文的题名关于科技论文的摘要为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叫好,为下一步改革思考对教育“内卷化”的再思考信息社会将产生新的教育形态高等教育发展要跨越“三重门”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能有效阻止少数自媒体的歪理邪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2021年12月19日
其他

真理是如何产生的?

人们对真理的理解和定义非常多,这里说的真理特指唯物主义的真理,不包括宗教信仰的真理。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并不局限于自然界。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正是基于这种客观性,真理又是唯一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并不是说真理是绝对正确的,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当真理超出了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时,真理就变成了谬误,所以任何真理都具有时间上的相对性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真理的内容主要来自于科学探索。科学是人类对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探索,通过不断探索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探索过程就是自然界真理的产生过程。科学新知识必须经过实验或观察并经得起重复检验,科学是对真理和真相永无止境的追求。1)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实质在于扬弃。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实现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正是由于这种对事物的消极因素的否定、积极因素的肯定的矛盾运动,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真理的发展同样也遵循这个规律。2)
2021年12月16日
其他

科技自立自强要建设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律和制度环境

党中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客观地讲,在涉及刑事案件或公民个人切身利益时,当事人都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殊不知,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样需要依据法规和制度来管理。法治国家的内涵更是体现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依法行政,依规管理,并非仅靠个别诉讼案例来体现法治。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以个别领导的好恶改变已经形成的管理规则,甚至个别权力部门超越法律行使部门规章,屡见不鲜,但常常熟视无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投入增长速度较快,经费总规模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为提升科研水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经费增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国的科技实力也要跨入世界前列。科研不能浮躁,不用整天高喊创新,要创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法律和制度环境氛围,科研水平靠积累,逐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的梦想。要转变科技管理方式。尽管我们进行了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包括最近几年的科技体制重大变化,但目前我们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经费投入、人员晋升等方面的管理仍然沿袭计划经济的模式。科技管理体制没有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研发经费要更多的来自企业投入,而不是企业从政府要研发经费。要加强科研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学术团体的自律作用,减少行政审批程序。要努力为科研人员营造一种公平表达、诚信无欺和乐于奉献的有利于创新的科技管理方式。科技评价不仅是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国家宏观管理和科研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科研机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技评价要由相关利益方(使用方)主导,才能对科技成果水平的真实性有效监督。科技创新要重视科技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引导科技人员发挥自身潜能和创造力,而不能靠工业生产方式的经费管理和工作量考核,科技评价要激励研究成果的创新。科技人员潜能的挖掘关键是利益分配问题,评价体系的导向要达到国家利益与科技人员利益相协调,不能只讲奉献。奉献很重要,但只能对科学完人要求。社会上的功利与浮躁之风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术界,科技的功利导向影响科学和技术发展。政府科技工作是以功利为主的指导方针;科技的评价体系是功利的指标,成果转化率,奖励等级,论文数量,期刊层次等;科研人员的工作动力是功利价值取向,评职称,涨待遇,晋职务;学术界内部环境是功利的氛围,以利己主义的心态参与学术活动,学术道德的约束力下降。严重的名利导向使科研人员无法以探求真理的心态专注科研,只能把申请经费和发表论文当成科研的全部目的,殊不知论文只是科研工作的副产品。谈科技创新时关注提高科学水平的人很多,其实科学认知提高取决于很多方面,要重视制度建设,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科学已取得很大成就,它扩大加深了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但不宜夸大科学的作用。自然界没有认识的东西还很多,科学本身也在继续探索和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认识还十分有限。要靠制度约束一些“权威”专家的忽悠,防止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入到某些人不切实际的欲望膨胀。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忽悠往往打着科学的旗号,打着国家利益的旗号行一己之私。一旦让他们忽悠成功,后患无穷,忽悠大师会层出不穷。老百姓不要迷信书本和专家,科研人员不要迷信权威。政府规划上大科学工程时一定要理性,要经过严谨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充分听取利益相关各方意见,不以领导意志决策,也不以“权威”专家意志垄断决策。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营造一个使科技人员能发挥潜能,逐步成为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的制度环境。国家曾引进多批人才,在不同时期个别项目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水平仍然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不相称。人才不能光靠引进,要建立良好的用人环境,没有良好的用人环境,人才也会变成庸才,还会产生“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副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心。现在需要真正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了,彻底改变目前的科技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不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不然,再多的钱也难堆积成创新型国家。(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推荐阅读:科学与真理的区别科研资助方式应从“竞争立项”逐步转变为“择优选人”科学幻想不等于能成为生活现实,说说“元宇宙”科技评价改革是“三评”改革,不只是“人才评价”改革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要与时俱进科学研究要分类评价,如何分类?重量和质量的区别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要为民间科学家正名引进预长聘制“Tenure-track”的是与非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与建造的区别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和发展途径是什么?科技论文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论文与期刊就好比饺子与锅成功的实验发论文,失败的实验数据也很有价值如何判断论文被引用的价值关于科技论文的题名关于科技论文的摘要为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叫好,为下一步改革思考对教育“内卷化”的再思考信息社会将产生新的教育形态高等教育发展要跨越“三重门”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能有效阻止少数自媒体的歪理邪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2021年12月15日
其他

科学是人类对真理和真相永无止境的追求

今天说的科学特指自然科学,不涉及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科学是中性词,科学不代表正确或高尚,科学不能自高自大,科学家也不能自认为高人一等。科学是人类对真理和真相永无止境的追求,通过不断探索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科学新知识必须经过实验或观察并经得起重复检验。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给“科学”下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没有公认的定义并不等于就没有了公认的判断标准。一般认为科学有四大要素,第一要素是科学的目的,发现规律;第二要素是科学的精神,质疑、独立、唯一的精神;第三要素是科学的方法,建立起逻辑化、定量化、实验(试验)的方法;第四要素是科学的可检验性,即科学发现的规律必须可重复检验,不能被别人重复检验的规律则不能称之为科学新发现。理解了这些要素,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发展科学。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假说、新的学科产生,并不断证伪、不断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论。但科学的基本假设一直未变,就是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因而,任何把物质现象与主观意识相关联的研究都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科学具有理性特征,是基于常识、逻辑、质疑与实验的判断结果;科学具有探索性,科学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得来的;科学具有实证性,凡是科学的事物及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实证或证伪;科学具有风险性,未知世界运动规律存在不确定和不可知性;科学具有共享性,科学成果影响全人类。科学不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是追求卓越的过程,使人类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未来;科学不是某个具体思想,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生活向更美好发展的思想源泉;科学不是权力,是人类对管理和利用自然世界美好未来的憧憬;科学不是金钱,却是人类社会积累财富并得以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就是实事求是,科学是客观事物属性和自然规律的反映:科学是对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总结,是人类认识达到成熟阶段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对经验资料进行抽象、总结和归纳而成的系统理论;科学要运用经验的方法,形象构思的方法,逻辑的方法;科学与宗教和迷信相对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知识,并不等于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科学是经过实践检验和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只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知识,并不证明客观世界是按照人类认识规律运行的。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局限性,科学也不例外。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一盏明灯,但其所照亮的领域是有限的,而未被科学照亮的世界又是动态的、变化着的。(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推荐阅读:科学与真理的区别科研资助方式应从“竞争立项”逐步转变为“择优选人”科学幻想不等于能成为生活现实,说说“元宇宙”科技评价改革是“三评”改革,不只是“人才评价”改革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要与时俱进科学研究要分类评价,如何分类?重量和质量的区别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要为民间科学家正名引进预长聘制“Tenure-track”的是与非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与建造的区别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和发展途径是什么?科技论文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论文与期刊就好比饺子与锅成功的实验发论文,失败的实验数据也很有价值如何判断论文被引用的价值关于科技论文的题名关于科技论文的摘要为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叫好,为下一步改革思考对教育“内卷化”的再思考信息社会将产生新的教育形态高等教育发展要跨越“三重门”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能有效阻止少数自媒体的歪理邪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2021年12月14日
其他

提高中文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有利于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由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科研投入不断加大,加上评价的数量导向,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和国际影响不断提高。尽管论文引用率有待提高,但中国发表的论文总数近十年来稳居世界第一,其中在国际期刊上以英文发表的论文数去年也达世界第一。长期以来,我们的科研是以跟踪模仿为主,发展到现在少数领域处于“并跑”,个别学科处于“领跑”状态。能不能在国际上成为科技的“领跑者”,在国际国内环境没有重大改变,科研投入继续增加的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科研机构和人员能不能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取决于科技评价机制和导向。国家相关部门已经于三年前启动了破“四唯”行动,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掌控人事晋升和分配资源的相关部门改革进展不力,及具体科研机构和大学长期习惯于采用简单化的管理方式,加上以论文为主的评价导向形成了一部分人的职业利益优势等阻力。这种长期采用的评价体系就是一套教条的SCI崇拜的量化体系,它已经严重扭曲了中国科技的健康发展。即便是由专家组成的各种评审组,也是根据申报材料,数数SCI论文数目,引用数量,就可以得出评审结论,几乎不须去考察论文的内容和实际水平如何。学术共同体的认知模式已经被这套量化绑架,直接导致了学术不端现象屡屡发生,也导致一些国内学者很少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或不发论文的现象。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需要高水平的科学家,需要科研团队支撑,也需要科研辅助人员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整体国民科学素养的高度。我们今天遇到的许多技术上“卡脖子”的问题,看似科研攻关问题,实际上与国民科学素养直接相关。高峰都是从高原上拔起的,没有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难以实现。没有全民科学素养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当多数研究人员不仅不发表中文论文,也不阅读中文论文成风时,势必影响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国人的科学素养。由于国际出版集团的霸王条款规定,论文版权归他们所有,SCI崇拜也导致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国家财政科研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所研发出来的成果,如果发表论文,应规定用本国官方语言来发表,方便资助者检查验收其工作成效,方便与国内同行的交流,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也体现出学者对国家的尊重和忠诚。未来的国际合作会进一步加大,现在的国际合作主要以请对方的教授来中国做访问学者、互访的合作为主,随着我国学术评价和学术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进一步提高合作的形式,比如转变为科研课题的合作,有竞争有合作,中文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学术交流的主体语言是随着世界强国的变化而变化的,中世纪后的意大利文化昌盛,学术论文的主体语言是拉丁语;英国美国强大后,学术交流的语言才逐渐变成了英语。牛顿的论文是用拉丁语写的,爱因斯坦的论文是用德文写的,都没影响其对科学的贡献。中国学者要逐步养成为用中文写论文而自豪。我们要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成为“领跑者”并不无可能,关键是别浮躁。(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推荐阅读:科学与真理的区别科研资助方式应从“竞争立项”逐步转变为“择优选人”科学幻想不等于能成为生活现实,说说“元宇宙”科技评价改革是“三评”改革,不只是“人才评价”改革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要与时俱进科学研究要分类评价,如何分类?重量和质量的区别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要为民间科学家正名引进预长聘制“Tenure-track”的是与非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与建造的区别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和发展途径是什么?科技论文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论文与期刊就好比饺子与锅成功的实验发论文,失败的实验数据也很有价值如何判断论文被引用的价值关于科技论文的题名关于科技论文的摘要为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叫好,为下一步改革思考对教育“内卷化”的再思考信息社会将产生新的教育形态高等教育发展要跨越“三重门”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能有效阻止少数自媒体的歪理邪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2021年12月13日
其他

推进“双一流”建设 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学科交叉是科研常态,设立交叉学科要坚持“问题导向”关于教育的矛盾观点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谁发出的?中国的第一个网页服务器中国大陆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
2021年12月12日
其他

在亢奋和浮躁的状态中难以有效治理学术不端

经济腾飞时期,整体社会都处在亢奋和浮躁的状态中。表现在科技领域,以量化为主的评价体系,导致拼凑和抄袭论文的现象不断发生;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导致对研究成果不恰当的包装和忽悠盛行;一些科技成果在未经同行认真评议的情况下,就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企图借此获取优先权和社会荣誉。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严重破坏了科学发展的正常秩序,并在某些媒体不恰当的夸大和舆论导向下,进一步助长了浮躁风气。从长远的引导上来讲,科研评价的核心目的是发掘科研人员的潜力和提高科研的质量,要把鼓励原创性、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价值作为科研评价的首要原则,而不是论文发表的载体。特别要重视那些具有战略意义和产业变革性意义,但却需要长期坚持且可能存在有失败风险的重大科研问题。从科研机构主体来看,研究机构和大学自身要有作为,在注重科研成果数量的同时,应强调科研的质量和基本伦理原则性。真正落实中央关于破“四唯”精神,应尽快取消以论文发表载体为指标的奖励制度,奖励对解决实际科技问题有贡献的人。研究机构大学应该制订科研行为规范,既要注意保护科研人员不受各种可能的干扰,也要防范有人进行违反伦理原则的研究,维护学校名誉和学术地位。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国对处理科研不端行为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导致了处罚的力度明显不够,致使很多科研不端行为责任者不必承担很高的违规成本。当前需要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界定科研不端行为的范围、明确处理不端行为的组织和调查处理及举报的程序等。从科研人员职业认知的角度来看,影响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把科学家当成一种职业,然而,当科学家成为一种职业时,会导致违背科学精神和原科学动力及目标的偏移。导致了科研人员对如何拿到经费超过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关注、如何评价为领先水平超过了对真正创新的精力投入、对头衔晋升的渴望超过了对学问和人品的追求。我们常说,科学研究是阳光下最纯净的事业,事实上很难做到。仅就论文看,由于人性的弱点,往往只发表了符合科研人员预期的结果,与预期相反的数据往往不会公开发表或故意忽略。不符合预期的结果也有价值,如果能公开,至少可以减少科研的重复投入。相关部门应制定政策,要求所有实验数据备案公开。政府部门也不能急功近利,有了科研投入就要求取得直接经济效益是不现实的。由于政府是科研资助的主要来源,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但动机和效果是两回事,过度干预会产生相反效果,尤其是在科研选题方面。科学发展史表明,重大科学突破几乎都是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结果,而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科学突破往往离不开科学家的直觉与灵感,是否对当时的生产实际有用或无用没有直接关系。科研管理要给科研人员足够的自由度,要宽容科研失败。并非每项科学研究都能成功,试图按照计划方式获得科研结果,搞不好就导致学术不端。对于科技评价要针对不同的科研活动和评价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分类评价标准,避免过分强调短期量化考核指标的简单做法。要加强引导性评价,并建立合作成果的公正公开评价机制,防止与评价结果相关的激励措施诱导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急功近利的行为。(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推荐阅读:科学与真理的区别科研资助方式应从“竞争立项”逐步转变为“择优选人”科学幻想不等于能成为生活现实,说说“元宇宙”科技评价改革是“三评”改革,不只是“人才评价”改革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要与时俱进科学研究要分类评价,如何分类?重量和质量的区别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要为民间科学家正名引进预长聘制“Tenure-track”的是与非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与建造的区别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和发展途径是什么?科技论文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论文与期刊就好比饺子与锅成功的实验发论文,失败的实验数据也很有价值如何判断论文被引用的价值关于科技论文的题名关于科技论文的摘要为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叫好,为下一步改革思考对教育“内卷化”的再思考信息社会将产生新的教育形态高等教育发展要跨越“三重门”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能有效阻止少数自媒体的歪理邪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2021年12月11日
其他

自主创新并非全指原始发现和发明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工艺和品牌等。自主创新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原始创新,是指研究出人类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二是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深入研究并有效集成,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三是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充分进行消化吸收的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形成新的学科理论或新的产业群。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对于科技后发国家来说,往往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先行,因为原始性创新需要有厚实的科研基础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且短时间内难以产生明显效果。同时,科学发现是一点一点逼近,技术难题是一步一步攻克,重大颠覆性成果少之又少,媒体报道的重大成果基本上是宣传用语。我们讲尊重科学家瞬间闪光的思想,这些闪光思想也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小突破,在原来难题上解决了一步,与重大成就相距甚远。不要迷信什么大师,大师往往是一代人集体智慧的代表。大师不是神,大师本身是由社会环境、时代机遇、自身的聪慧和个人努力等因素造成,其形象是多数人智慧的集成。高等学校有很强的科研力量,有良好的科研基础设施且学科综合互补,还有大量的博士生参与研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应该有更大的贡献。但现在的状况是重复研究、跟踪模仿研究多,高校内部的学科整合及资源、成果共享很难;小课题、小项目很多,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少,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或成果更少。(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推荐阅读:科学与真理的区别科研资助方式应从“竞争立项”逐步转变为“择优选人”科学幻想不等于能成为生活现实,说说“元宇宙”科技评价改革是“三评”改革,不只是“人才评价”改革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要与时俱进科学研究要分类评价,如何分类?重量和质量的区别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要为民间科学家正名引进预长聘制“Tenure-track”的是与非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与建造的区别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和发展途径是什么?科技论文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论文与期刊就好比饺子与锅成功的实验发论文,失败的实验数据也很有价值如何判断论文被引用的价值关于科技论文的题名关于科技论文的摘要为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叫好,为下一步改革思考对教育“内卷化”的再思考信息社会将产生新的教育形态高等教育发展要跨越“三重门”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能有效阻止少数自媒体的歪理邪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和外延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科技成果能有效地转化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和种类很多,包括技术转让,但不能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技术转让。科技成果转化至少包括新的科学知识转化到课堂,教给学生,写进讲义;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科技咨询、人员培训;科研人员自己投资或科研机构投资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专利及推广实施,等等。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各类科技成果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加强、效率的增加等。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因此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终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来实现的。简言之,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成果从创造地转移到使用地,使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或知识得到增加,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经济和社会得到发展。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仅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转移,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生产出新产品、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成果转化大多指这种类型的转化和转移,通常所讲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实际上就是指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数与研发单位拥有技术成果总数的比。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和种类很多,主要分为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两类,并且这两种方式也并非泾渭分明,经常是相互包含的。其中,直接转化包括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或合同研究,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等;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往往通过各类中介机构来开展,如通过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通过高校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施转化,以及通过科技咨询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等。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首先需要政府作后盾,提供政策鼓励、金融与环境支持。其次,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则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则存在于技术市场化的全过程的各阶段,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催化剂。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发力,尤其是资源配置、评价导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以及社会创新意识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在加快。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提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市场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型创新创业得以蓬勃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入渠道日益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环境更加优化,功能完善、运行高效、逐步建成适应市场机制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法不妥。不知从什么年代起,社会上人云与亦云的跟着说“科技成果转化率”。甚至有的政府部门官员也跟着说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多少比例,远高于中国等,有这样说法的官员至少是个昏官懒官。数学上的“率”是指所占比例,科技成果转化率应该是“科技成果被转化的数量与科技成果总数量之比”。科技成果的种类繁多,技术开发类的成果,知识发现类的成果,文化传承类的成果等等。即便是根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所定义的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也是很难统计出准确的成果数量概念的。科技成果被转化的数量更是难以统计,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和渠道很多,新知识转化到课堂,新技术生产出产品商品,转让专利,提供咨询等等。简单的数学知识,当一个“率”的分子和分母都不是确定数时,这个“率”肯定就是胡扯。如果非要用一个“率”来证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建议用专利实施率来表示,国家专利局对有效专利有严格的定义和统计数量,专利的实施数量也便于统计。只有当分子和分母都有准确数值时,“率”才有价值。(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推荐阅读:科学与真理的区别科研资助方式应从“竞争立项”逐步转变为“择优选人”科学幻想不等于能成为生活现实,说说“元宇宙”科技评价改革是“三评”改革,不只是“人才评价”改革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要与时俱进科学研究要分类评价,如何分类?重量和质量的区别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要为民间科学家正名引进预长聘制“Tenure-track”的是与非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与建造的区别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和发展途径是什么?科技论文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论文与期刊就好比饺子与锅成功的实验发论文,失败的实验数据也很有价值如何判断论文被引用的价值关于科技论文的题名关于科技论文的摘要为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叫好,为下一步改革思考对教育“内卷化”的再思考信息社会将产生新的教育形态高等教育发展要跨越“三重门”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能有效阻止少数自媒体的歪理邪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2021年12月9日
其他

科技评价不能成为一部分人的自娱自乐

科技评价要破除“四唯”的顶层文件颁发已经三年多了,不少大学和研究机构等部门仍在观望。破“四唯”行动进展缓慢,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评价体制和政策的制定始终没有脱离“计划经济”“政府主导”的束缚,就“科研”评“科研”,评价指标单一,重论文数量轻质量,不注重研究成果应用的评价方法已经成为惯性,这种评价方法实际上也形成了一些学科和一部分人的利益,动他们的蛋糕,自然会有反对的声音。长期形成的这种以评价基础研究的指标来评价所有类型的科研(事实上,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中只有10%用于基础研究)的方法,也就是说用只可以评价约占10%从事基础研究者的指标来评价所有科技人员,这显然是不靠谱的。这就直接导致了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极其不重视,一味地追求论文数量、追求获奖数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解决科研评价与经济社会脱离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科技评价既是科技管理的工具,是对科技活动进行规划、决策、管理、监督的手段,也是学术共同体对科技发展内在的、基本的学术认识活动,是对科研产出和影响的价值判断。评价应以学术共同体为主,兼顾科技管理,坚持独立、客观和公正的原则。科技评价既要减少计划的成分和政府主导,也要防止科技评价成为一部分人的自娱自乐,现行的主管部门主导的封闭评审要彻底改革,要逐步建立开放评价机制,防止学术大牛之间的互评互帮。要把学术评价的权力赋予同行认可的合格评议者,防止“赢者通吃”的弊端,切勿为了所谓的权威性而盲目请“权威”;要有效防范和查处评议专家滥用学术权力;提高评价活动的透明度,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专家公示制度,防止不当利益的影响和干扰;规范评议规则和异议处理程序;建立健全评议专家的科学诚信考核机制,将缺乏科学诚信的人剔除出评审专家库等。学术界要诚信自律,学者在参加同行学术评议活动中,严谨客观、公正公平地履行职责;以科学精神评议学术问题,不掺杂个人情感、利益和好恶;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侵占他人成果。而参评人也要尊重同行对自己评价意见的质疑,以科学态度回答同行提出的学术问题。科技管理部门要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开放评价规则。制定和完善评价答辩、公示、反馈、申诉、举报和回溯评价制度;加强开放、多元的国内外专家数据库建设和共享;健全随机、选准、回避的评价专家遴选机制;健全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增强评审专家的社会责任感;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重点评价科研诚信与学风、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应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移推广、科学普及等科技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评价工作效率和开放程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公开数据,引入公开数据占一定比例的权重评价方法。开放学术界公开参与评价办法,实行网络同行大评价等占比例评价。(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推荐阅读:科学与真理的区别科研资助方式应从“竞争立项”逐步转变为“择优选人”科学幻想不等于能成为生活现实,说说“元宇宙”科技评价改革是“三评”改革,不只是“人才评价”改革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要与时俱进科学研究要分类评价,如何分类?重量和质量的区别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要为民间科学家正名引进预长聘制“Tenure-track”的是与非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与建造的区别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和发展途径是什么?科技论文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论文与期刊就好比饺子与锅成功的实验发论文,失败的实验数据也很有价值如何判断论文被引用的价值关于科技论文的题名关于科技论文的摘要为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叫好,为下一步改革思考对教育“内卷化”的再思考信息社会将产生新的教育形态高等教育发展要跨越“三重门”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能有效阻止少数自媒体的歪理邪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
2021年12月7日
其他

论文网络在线发表与传统期刊发表的优劣比较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论文网络在线发表作为一种新的论文发表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由于传统学术出版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期刊订阅费用逐年高涨,严重阻碍了学术交流与传播。开放存取或开放存取(open
2021年12月6日
其他

如果科技评价改革没有明显的受益者,谁来支持改革?

科技评价体系并非某个举措或者几个政策性文件,而是一个惯性很强的文化生态现象。任何评价体系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持续过程,这需要科技管理者、科研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尤其是适应科技发展规律和关注政策的延续性。经历了三十多年的SCI崇拜、唯论文的荼毒,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多年以来科技评价的改革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什么有时候对国家有利的好政策在落地时会出现不到位甚至走样的结果?如果从对立面去考虑这问题,你说SCI不能评价技术开发类研究,我说SCI对基础科研公平客观,这样的争论只会钻进胡同而不得其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妨换位思考,我们这样来问,“如果评价改革没有受益者,请问谁来支持你的改革?”改革不能凭空拍脑袋,想要一场改革落到实处,不如先想清楚改革将让谁为之受益。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原本的“阻力”恰恰可以很好地转为“动力”,助推改革之路。改革的阻力来自评价的主导部门,也来自被评价对象。在高校,评价的主导部门担心如果取消以论文计量为主要指标的考评,会导致学校整体排名的下滑;被评价对象则担心,采用定性评价方法会带来更多的人情纠缠,导致比定量评价更加不公平的现象出现。于是,科技评价的改革就往往原地踏步观望。追根溯源,我们必须正视矛盾的起源——科研几乎所有环节都是市场机制,而评价仍然是计划体制;科研经费主要用于科技开发,不到10%
2021年12月5日
其他

突破慕课(MOOC)发展的难点在哪里?

慕课(MOOC)概念自2012年进入中国已有几年时间(不算MOOC考古出来的时间),到如今,国内几大慕课平台已经打造了数千门慕课课程,其发展之迅速有目共睹。短短几年时间,慕课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规模值得肯定,并不像有些拒绝变革的人说的MOOC消声灭迹了。慕课对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地补充作用,特别是对职场人员的学习提高。慕课的本质是开放共享(Open,Online),在中国有很多真正想学习的人能有机会接触到平时无法接触的老师,尽管改变命运不能仅靠一张屏,但它对于促进教育公平还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慕课没有像当时有些人宣传的那样让大学教师失业,但是推倒名校围墙的效果还是有的。另外慕课对于在我国推行网络混合式教学的教改而言,提高教育质量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至少现在大部分教师已经认可翻转课堂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了。最重要的是,教育行业大多数人的观念有所转变,不再拒绝变革了。与其他行业受到互联网影响而改变的范围和幅度相比,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慕课在教育领域还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最主要是慕课目前在学习机制上并没有解决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对于大部分慕课学习者,难以坚持学习、完课率低下的原因。慕课只是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或一种学习渠道,必须有很好的教学监督、督促、助学服务才可以实现良好的结果。由于这一原因,很多商业的慕课网站像Udacity等国外平台都开始建设每门课的导师团和服务体系设计,就是这样的目的。因此,慕课是很好的学习途径和手段,给有学习意愿的人多提供了一种选择,但还要基于慕课来配套线上线下的教学服务,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学习效果。慕课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MOOC平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平台方是慕课资源的组织者、推广者、运营者,平台的号召力决定了平台能吸引到什么层次的老师、什么课程,是否有官方背景、是否和教师职称评选挂钩都会成为平台的潜在竞争力。
2021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