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投资部落

其他

刚刚,17亿美元!国产ADC再现王炸级BD交易

2023年12月20日,港股上市医药公司翰森制药宣布:与跨国药企GSK签订许可协议,GSK将获授予全球独占许可(不含中国大陆、香港、澳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证监会放出王炸,未盈利Biotech逻辑改写

2023年8月27日,在万众期待之下,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救市政策,包括降低印花税、IPO收紧、降低两融保证金、规范减持等多项内容。以此次政策工具的种类和力度来看,堪称王炸级别的救市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的规范减持政策,从医药投资的角度来看,可能深刻改写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医药行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逻辑,尤其是对于未盈利的Biotech企业而言。本次新政策规定: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对于未盈利的Biotech来说,这条新规可谓招招直击命门。影响一:相当部分的已上市Biotech,创始人短期将无法变现目前已经在A股上市的未盈利Biotech,主要是科创板“标准五”的那一批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处于破发状态,即使没有破发的,短时间内也没有利润。可以说限制减持的每一条规定,这些公司都完美符合。以后,即使改善生活的需求再迫切,这些公司的控股股东(大部分是创始人),也不能在二级市场减持哪怕一股。只有等到公司开始盈利,且将利润的30%分给所有股东之后,创始人才被允许在二级市场套现。说实话,科创板开板4年了,通过“标准五”实现IPO的医药企业也为数不少,但是能达到以上标准的,实在屈指可数。影响二:暂时满足减持条件的Biotech公司,可能加速减持相应地,对于极少数暂时满足以上减持条件的企业,很有可能会抓住短暂的机会窗口加速减持。对于Biotech企业来说,能够盈利并且分红,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下一年度只要销售有个波动,或者临床试验费用突增一下,极有可能就又亏损了。也就是说,即使今年满足减持条件,谁也无法保证明年仍然满足,那么合理的选择就是抓紧机会减持。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影响三:账上有钱的Biotech会谨慎研发、加速回购很多Biotech虽然破发了,但是IPO融到的钱还在。这笔钱怎么花,在减持新规之下,显得非常玄妙。像以前那样开一堆管线,可能不是理性的选择了,这会造成亏损增大和盈利遥遥无期。砍掉不必要的管线,降低高昂的研发成本支出,力保几个后期管线可以盈利,才有可能满足减持的条件。如果股价处于破发状态,眼看明年有可能盈利,那么回购拉升股价,也有可能成为Biotech们的理性选择。影响四:未盈利Biotech的上市热情受损过去的4~5年,整个行业享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创新药械公司的IPO盛宴。无论是做创新药还是创新器械,成立之后迅速融资,迅速推进临床,迅速推荐IPO,动作快一点的5~6年就能迎来IPO敲钟的荣耀时刻,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推动这一现象的核心底层逻辑,是IPO之后二级市场套现的巨大财富效应。在以二级市场套现为终极目标的逻辑下,只要IPO成功,就胜利到达了终点,至于公司是否能够取得商业意义上的成功,甚至公司是否盈利、管线研发是否成功,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在本次减持新规出台后,这种玩法至少在A股可以划上休止符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底气,在公司IPO之后可以实现可观的盈利,那么实控人几乎没有套现的可能性。所以,很多实控人,即使有对赌协议在,可能也不会那么配合资本去推进公司的IPO进程,至少不会那么的急迫。完全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不符合人性。即使进入到IPO的流程,创始人可能更希望压低发行价,因为过高的发行价是以后的减持障碍。IPO高价发行的状态,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变。影响五:中国创新药市场的并购时代或将来临目前为止,虽然国内的Biotech公司已经超过千家,但是通过并购实现退出的案例,还是凤毛麟角。每一个创始人都有一个IPO的梦想,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随着减持新规的出台,IPO对于很多药企的创始人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公司卖给行业更大的玩家,会成为一种务实的选择。至少从套现的角度来说,并购的速度和效率要快很多。医药研究报告分享营收集与分享全市场主流医药研究报告每天仅需0.8元畅享超过1300篇精选医药研究报告未来一年新增额外500篇
2023年8月27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核酸检测,出现离职潮!

核酸就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1宏观今天看到一个新闻,挺有意思的。沈阳多个核酸点竟然停止检测了,疑因是拖欠工资。纳尼?!作为疫情经济的最大既得利益者,核酸检测行业居然没钱发工资?有大白在网上发布罢工消息后,还被约谈删帖。看到这样的奇葩情况,不少网友调侃道:既然都发不出工资来了,干脆以后就不做了吧。你好我好他也好,岂不美哉?沈阳肯定不是孤例,上海的核酸检测行业也出现了一些状况。我们小区有一个核酸检测点,每天工作时间为上午八点到十点、下午两点到四点,周末也是如此。但进入7月以来,有点变化了,有时只有上午检测,有时只有下午检测。这周一我一大早去做核酸,又发现新变化,亭子直接没人了,只看到告示:周一和周二暂停检测。然后我就直奔最近的文化广场,又发现个异常:一般是两人作业,一人扫码一人捅,但这次只有一人,扫捅一肩挑。我就越来越感到纳闷了,上海的常态化核酸检测政策没变化啊,检测频率和检测费用跟6月份还是一样,这业务没有减少,怎么员工还减少了?常态化核酸检测是活久见,常态化核酸检测的用工难更是活久见了。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今天看到沈阳的这个新闻,我才想到:核酸行业的老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那就是账单结算。2结算核酸亭的工作人员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而是奔着工资来的合同聘用员工。但核酸检测的业务款没那么容易拿到。核酸检测是市民免费的,本来账单是国家医保和地方财政负责结算,比例一般是8:2,富得流油的医保基金承担80%。但5月末,国家医保局发文:拒绝支付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费用,地方财政自己想办法。众所周知,地方财政穷得叮当响,没钱的。那么,庞大的核酸检测人员的工资谁来付呢?今天我们不聊地方财政的困难,这是一道送命题,也是公认的问题,没啥好聊的,举世公认的事情,聊不出新意。业务款可以延期结算,工资可不能延期,一个月不发,员工就人心惶惶。网上看到一个报道,何云峰是某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5月底招聘了70名核酸检测员工,但7月初就全部辞掉了。仅仅坚持了一个月而已。原因很俗气:开销太大了,财政周转不开。何云峰坦言,自新冠疫情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该中心业务收入几近腰斩,加之各种政府补贴未及时发放,资金周转本就很艰难,不降薪已经是能力极限。现在招聘了70名核酸检测人员,每月增加了20-30万元的开销。但迟迟不见上级的财政兜底,何云峰难以支撑下去,该服务中心用自己的钱支付完员工一个月的薪水后,不得不全部辞退。在辞退前,何云峰开了个大会,开诚布公:如果能接受延迟工资发放,可以留下来继续干,我十分欢迎;如果不愿意,社区中心负责结清大家本月的工资,大家好聚好散。结局十分现实:所有人员全部选择领取本月薪水然后走人。他们宁愿待就业,也不愿“妥协”接受工资延期支付。真现实啊,说好的社会责任感呢?说好的抗疫大局呢?其实我想说,这70人干得好样的!何云峰绝不是唯一一个辞退大白的社区领导,这70人也绝不是唯一一批辞职的大白。大部分大白都是核酸公司的员工,核酸公司与何云峰所在的社区中心没啥区别,无论是社区中心的财政兜底,还是核酸公司的业务款,都来源于地方财政。作为“自己人”的社区中心都难以拿到钱,核酸公司就更难拿到了。3核酸公司核酸检测公司的业绩暴增,这已经不是新闻,人尽皆知。但是,业绩喜人,不代表公司的现金流好,这是两码事。比如,公司做完了10亿的订单,成本7亿,不管公司有没有收到10亿的业务款,都能确认10亿的营业收入和3亿的利润,报表反映的业绩十分好看。但如果公司只收到了2亿的业务款,根本就不够覆盖7亿的成本,相当于公司自己垫钱在干活。报表是十分好看,但公司的现金流其实很紧张。就跟你买房是一样的,房子价值1000万,看起来你有1000万资产,十分霸气,但房子不产生现金流,你每月还得还房贷,日子过得相当紧凑。这就叫人前潇洒,人后流泪。核酸检测公司就是这样的。你如果仔细分析核酸公司的财务报告,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收入和利润都是暴增暴增,但收到的现金流不多,应收账款也是暴增。现在上市公司还没有公布半年报,以核酸龙头万泰生物的一季度报表为例,2022年一季度的收入超过2020年全年,但收到的销售现金不及2020年,最终导致一个结果:2022年的应收账款是2020年的6倍,远远超过收入的涨幅。另一个龙头金域医学也是一样的现象。背后都反映了业务款回款难的问题。这还是国家医保局同意结算的情况下产生的,现在国家医保局拒绝结算了,核酸公司就更难收到业务款了。现金流就会更加紧张。8月份核酸公司会密集公布半年报,到时候大家看一看就知道了。4财政常态化核酸检测必须坚持,那就得用钱说话。这就只有一个选择:羊毛出在羊身上,加税。近日上海人的朋友圈都在转发一个新闻:上海免费的核酸检测延长至8月底。这是第二次延长了,上一次是延长至7月底。为什么不在6月直接宣布免费至8月底或者更晚呢?这其实是一个看菜吃饭的问题。要注意上海7月的一个新政策:上海社保最低基数由原来5975元调整为6520元,原来最低缴费2250调整为2455每月,增加了205元。按照混检最高3.5元的价格,以及每人每月15次的检测频率,一人多缴纳的这205元,能够支撑4个人的免费核酸检测。上海的社保缴纳人数是400万,由于有很多人的缴费基数超过最低标准,因此上海此次上调社保基数,增加的缴纳额足够覆盖全上海的核酸检测费用。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上海此次上调基数,是低调进行的,是在税务官网上公布了,媒体也很少报道;而在以前,都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疫情当下,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当然,上海不是孤例,今年7月,全国31个省市都公布了最新的社保基数,没有一个是下调。来源:小炒说隆重推出医药研究报告分享营每天仅需0.8元畅享超过800篇精选医药研究报告未来一年新增额外500篇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GE医疗涉及数据泄密?GE医疗:已辟谣,目前不存在数据泄露的情况

近期,网传“武汉政府约谈GE,GE涉及数据泄密,武汉协和超声下网……”对此,GE医疗中国发表声明称,网传“武汉市政府就信息数据泄露一事约谈GE公司”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9月23日,健康时报记者向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影像科、放射科多位医生证实,该院GE医疗设备均正常使用,没有下网的通知。GE医疗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内容纯属谣言,已经辟谣了。GE公司没有被约谈,且合规守法。公司已经发布了声明并且对不实谣言采取了投诉、报警、发律师函等法律行动。最早写这个内容的文章已经下架。”此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影像科主任医师杨亚利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医院GE的超声设备均正常使用,科室并未接到下网、停止使用的通知。关于GE被武汉政府约谈的消息,也没有听说过。此前流传的谣言:
2021年9月23日
其他

美国放弃新冠疫苗专利:一个美丽的童话

所以,短期来看,“放弃新冠疫苗知识产权”这事,还会有大量的扯皮和拉锯,中间涉及各种复杂而漫长的谈判与利益分配;距离真正落地还差十万八千里,甚至于能不能真正落地,还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2021年5月6日
其他

三甲医院骨科医生聊关节耗材的集采

欢迎扫码添加小编,加入“医药投资交流群”
2021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