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来

其他

杂谈20220227,俄乌战争:菜鸡互啄,中国空军大换血,还有歼10CP出口。

M88发动机,第一个版本都比较惨,重新折腾10年站稳。PS:今天就到这里,肩膀开始有点疼了!
2022年2月27日
其他

杂谈20220211,QW12肩扛导弹躲过8发干扰弹,AG600水机03架起航。

怪异的很,今天特别懒,不想码字,难道去找个女朋友会比较有效?还是继续,先说QW12防空导弹世界首创躲过8发干扰弹的事情。中国算是过去20年对肩扛导弹最热衷开发的国家,没有之一,一个国家开发的型号,几乎等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总和,航展上密密麻麻的型号,看得吓死人,对于军事强国来说,基本一个国家一个型号,而且几十年长期不变,现在的俄罗斯是SA18,美国是毒刺,法国是西北风,瑞典是RBS70,英国是星爆,但是我们不,一个国家十几个型号!这一次的看点是,靶机连续释放8枚红外诱饵弹,我国国产的前卫-12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在飞行中丝毫不受干扰,精准击中目标,抗干扰能力超强。据了解,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同类导弹公开展示过这样的实力。让我们看一看这一次的公开打靶过程,先是靶机起飞,飞到合适的位置,然后让肩扛导弹导引头捕捉,打靶过程中,导弹是从靶机的尾部攻击,这也是肩扛导弹的常态。这是火箭助推起飞的螺旋桨推动的靶机,机身结构很简单,自动布局类似初教6,平直机翼,加后垂尾平尾,当然,没座舱,这种飞机最大速度并不快,估计最大速度在200-300公里每小时,工作高度大多在50-2500米之间。该靶机模拟战场常见的喷气飞机并不太真实,速度高度对不上,而且尺寸也对不上,好在肩扛导弹一般打击低空飞行目标,飞的低也不算啥大问题,玻璃钢制造,便宜耐用,尺寸很小,比任何战斗机尺度都小得多,但是该机采用活塞发动机,热信号比较低,可以比较真实的模拟极端情况下的敌机热辐射,另外一方面造价也比较低廉,假如采用喷气发动机推进,一个发动机动不动就是几万十几万,靶机价格太大,损失不起。可以看到,飞机起步不久,立即抛掉了尾部的助推火箭,减轻重量和阻力,正常的设计,我们看这个飞机尾部,好像有一个红色的堵盖,或许尾部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减速伞,假如打靶失败,靶机还会降落,经过修理重新使用。有意思的是,该机机翼尖端和垂尾根部还有闪烁的灯光,有可能用于夜间打靶提示,这也是很好玩的事情,但是按照解说,这些闪烁的灯应该是靶机的红外光源,就这一点来看,这个小飞机的活塞发动机热信号太微弱,导引头无法捕捉,我们也可以看到肩扛导弹导引头的能力局限。上面箭头是导弹,白烟是尾焰,红圈中间白点是靶机,我们国家导弹的无烟火药有点渣,为了高能量加了金属粉末,燃烧后就会喷烟,这是不得已的事情,也是我们国家精细化工的一个短板写照。就这个角度来看,这次打靶,很有意思,导弹采用了高抛弹道,假如要选择的话,从上到下,看到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靶机。这个角度看的更清楚,上面的白线是导弹飞行轨迹,最上面的亮点是靶机本体,准确来说是靶机的光源,可以看到很亮,下面4对分叉的弧线,从一个起点出发横向抛射,很快就以大弧度下坠,这就是红外干扰弹。就这个角度来看,红外干扰弹很亮,这是其一,和靶机的红外光源类似,甚至更亮一些,另外一个,也可以看到,干扰弹的阻力很大,很快就减速下坠,这是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目前来看,肩扛导弹采用了高抛弹道,从特别高的地方追击,靶机和干扰弹分的比较开,在导引头成像下,就容易分开,或许这是这一次命中的独特模式,假如我们思考一下,把靶机和干扰弹相对位置做点调整,假如靶机抛射干扰弹后向下俯冲,结果会如何?假如是这种格局,干扰弹在上面飞,靶机在下面,或者干扰弹在后面密布,飞机在前面飞,靶机高度比干扰弹更低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前卫12导弹能否继续完美命中目标呢?或者,继续增加难度,靶机投放干扰弹时机更巧一点,从导弹的角度来看,靶机正好被干扰弹完美掩盖,又会如何?另外一个角度,我们看到,导弹通过特别设置的弹道程序,采用了高抛弹道,飞行高度较高高,明显超越了靶机,选择逻辑或许是,视野里面看到很多亮点,但是就选择最前面的一个亮点,反正是尾追模式,干扰弹都是在后面,飞机都是在前面,或许,这就是成功的诀窍!实际上,这个打靶,对于红外干扰弹的数量还是很敏感的,假如是苏27那种一次喷出几十发,比较大面积的掩盖,而且干扰弹都向上飞行,在这种态势下,前卫-12导弹能否继续命中,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当然,我们也不能给苏27单向开金手指,对于俄罗斯战机,还有一个导弹预警能力的考验,能否准确快速发现来袭导弹,还是一个问题,而且要保证有足够高的置信度,而不是虚惊漫天。事实上,即使目前最先进的红外成像导引头,面对苏27和米格29这种密密麻麻的红外干扰弹屏障,不被欺骗的概率也不算很大,这也是世界各个大国,不管红外成像空空导弹装备多普遍,现在还大量装备红外干扰弹,逼格更高的飞机,开始装备激光炫目自卫系统,直接照花导弹的红外头!飞机不盲目爬升,平分转弯,或者向下小角度俯冲,向后布置了一个很密集的热焰丛林,敌人的红外导弹导引头,还是很难看穿的,事实上,箔条弹对雷达制导导弹也有类似的功效,就几秒钟的大面积杂波,还是很难处理,虽然可以通过速度门进行筛选,但是也必须有好几秒懵逼时间。总体来说,这个导弹的抗干扰设计,还是很有新意,对于一款便宜的红外点源肩扛导弹来说,不能指望更多了,除了日本人那种bt到极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本国的肩扛导弹上使用红外成像之外,谁都舍不得。随着中国红外器件疯狂发展,在不远的将来,或许真的会从点源红外,升级为红外成像导弹系统,那时候抗击红外干扰弹或许更容易,事实上,也要考虑激光照射的问题,解决起来也并不特别困难,某些行家说了,给导引头加个光栅滤镜就是,并非完全无解。这就是本次杂谈的主角导弹:前卫12,可以看到,在前卫2上发展,采用了中红外双波段,多元导引头(多点的意思,猜测可能是8点),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射程500米-6公里,射高估计在3公里,这个和靶机的飞行高度也类似。下面还有几个新型肩扛导弹-前卫-18改和前卫19.大家可以看到,最大射程少了1公里这是更新的前卫19导弹,特别强调强烈光电对抗,攻击超低空目标,而且数字化导引头,这是亮点啊,可以进行很灵活的编程提高性能,探测距离更远,不知道是不是成像头,再等等。这是我国最近些年,装备很多的导弹,前卫2,比较早,后续基本都从这个发展过来。这是法国血统的FN6肩扛导弹,山寨了法国人的棱锥红外导引头罩和多点红外头,阻力比较小,法国人也非常恼怒,最近些年,大量外销,在中东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现在脱开今天导弹打靶的事情,将题目做大,转到肩扛导弹技术上,进行一点点讨论。二战后,世界各国都跟随纳粹德国的脚步,疯狂发展各种型号的导弹,大型的防空导弹,中小型的防空导弹,还有单兵肩扛导弹,这就是导弹技术的内涵扩散!1966年装备的红眼睛肩扛导弹是世界各国肩扛导弹的鼻祖,美国人打造了这种导弹的级别架构,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固定桶装,红外被动导引头,外带瞄准镜,探索到敌方目标,会滴滴滴的叫,提醒射手可以发射,而且红眼睛导弹瞄准镜还有两个圈圈,套在中间的飞机就比较合适,在小圈内太远,大圈内太近,暂时找不到图,这是很早时候看资料的印象,这种套路最后也被俄罗斯人的头盔瞄准具抄走了!为了简化控制系统,红眼睛采用了滚转弹头设计,操纵舵面就需要一对就可以,这种设计很快就普及开来,保证导弹滚转,技巧其实很简单,就是尾部的稳定舵面有个1度的安装角,假如人家不说,自己看,很难发现这个诀窍!除此之外,该导弹的发动机还有些名堂,发动机变成4个小喷管,喷管也有围绕中心的一个倾斜角度,持续形成滚转力矩,导弹射出后,每秒转12次,这也是肩扛导弹的特色之一,未来假如采用红外成像设计,就必须采用三轴稳定设计,而不能继续滚转,否则会带来巨大的信号处理困难。红眼睛导弹使用效果不错,也被俄罗斯人山寨,这就是sa7导弹,但是美国人也没有自满,在1981年推出了毒刺导弹,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全新的红外导引头,具备了一定的前向攻击能力,主要变化是,采用硒化铝冷却设计,提高了对飞机蒙皮的红外辐射捕捉能力,不仅仅是追尾喷管,这是一个最大的亮点。红眼睛导弹成功之后,毒刺导弹在阿富汗大放异彩,击落了大量俄罗斯飞机,也成为很多国家山寨的对象,俄罗斯也不例外。该导引头也是破天荒的采用了红外和紫外双波段,就也是极度超前的设计,我们的前卫12导弹也是后生晚辈,紫外分辨飞机和天空背景,过滤红外干扰,紫外波段发现目标后才发射,然后是红外传感器起作用!然后说说法国人1988年交付的西北风导弹,这也是法国人的一个特点,世界第一做的不多,但是出手的时候往往会很有特色,西北风导弹在总体设计上大幅度抄袭了美国人的设计,但是在细节上却有巨大创意,最大的创新就是尖锥头罩,相比美国毒刺导弹的球形头罩,阻力小不少,导弹可以飞更快更远,这是第一!法国人在细节上,非常重视创新,总体架构布局不一定像美国人那种出彩,第一个搞。这个导引头设计采用更先进的四元锑化铟制冷导引头,发动机采用了斜置的7喷管设计,结构更复杂,出筒转速高达20转每秒,比美国导弹更快,但是也更稳定,麻烦就是控制系统更需要精确和快速。弹头采用1公斤炸药和1850个钨合金小球,而且还破天荒采用了触发和激光近炸引信并重,激光近炸引信作用距离3米,有很好的抗干扰特性,红外干扰弹根本干扰不了激光引信,这也是中国很多肩扛导弹跟随学习的特色之一。法国人特别讨厌单纯的抄袭,在很多细节上都别出新招,或者叫精雕细琢,这也是法国武器虽然价格昂贵,但是销路还不错的原因。反过来看我们国家的肩扛导弹发展,肩扛导弹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最早是美国的红眼睛,后来是苏联的SA7,然后是美国的毒刺,在阿富汗大放异彩,中国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了SA7和毒刺的实物,然后就是漫长的仿制过程,大家都知道,SA7山寨成了红缨5肩扛导弹,毒刺导弹山寨成了前卫1导弹,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还得到了法国人的西北风导弹,然后就是大名鼎鼎的FN6肩扛导弹,就这样,我们收集齐了几乎所有大国的珍宝,然后自己不断改改改改改改!然后就是疯狂的卖卖卖!肩扛导弹的事情,基本就这么结束。下面随便提一下AG600水上飞机,最近03架飞机出厂满街都是新闻,其实飞机出来了几个月,突然有报道,其实就反应了一个,之前造出来的飞机性能非常不乐观,不得不大幅度修改。AG600飞机估计会载入史册,首飞就遭到无数军迷和网友质疑,设计之初就没有特别做好定位,来回大幅度修改设计,这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几十亿就这么莫名其妙没了!某些网络消息是,大幅度修改设计以提高抗浪指标,从2米提升到3米左右,尽量提高恶劣天下的适用性能,还有可能采用电传操纵,提高飞行品质。这是最新的03架,很多细节都有很多文章写过,不再多说。剩余很多细节对比,就不赘述了,总体原则是,尽量向变态的日本US2看齐,实际上,也做不到,日本人的US1和US2,真是疯了,四周都是大海,还做一个超短的起降距离,很难理解,假如在陆地狭窄水域还可以考虑。US-2水上飞机的特点,该机本身是US-1A的改进型,研制阶段称作US-1AKai。改进的重点是着水和离水的操纵性能,还有机载设备。US-2采用了电传操纵系统、综合仪表板和增压式座舱,换装了AE2100发动机,螺旋桨由3叶改成6叶,减轻了主翼、消波板和浮舟的重量(这些部分估计就是AG600飞机03架改进的重点)。它的整体性能有了质的提高:飞行高度几乎是前者的两倍,达到6100米;飞行速度由原来的490公里/小时提高到555公里/小时;最大航程由原来的3800公里增加到4600公里;水上滑跑起飞距离却整整缩短了38%,由735米减少到460米,而水上着陆最短距离减至220米(载重36吨)。该机可以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王,例如加拿大“投弹手”CL-415的起飞距离为814米(载重约18吨),着陆距离为665米;俄罗斯“别里耶夫”Be-200水上飞机的起飞距离为1400米,着陆距离为800米。从很多细节对比来看,AG600改进的目标应该是日本的US2飞机,难度不小反过来看,俄罗斯人的BE200水上飞机,有点疯狂,采用了喷气发动机推进,飞行速度特别快,类似大型客机,实际上用处有限,取水地点和灭火点距离不会特别远,采用昂贵的喷气发动机来折腾有点大材小用,而且该机的抗浪指标不高,在中国海域不太好用,一样是2米,和最初的AG600指标一样。俄罗斯人别出心裁,搞出了喷气推进的高速水上飞机,但是市场推销结果却很失败。全世界对水上飞机比较用心的,就是日本,俄罗斯,以及加拿大,前2个国家都是比较牛的,日本搞了世界最大个,所有高新技术全部堆积起来,也也包括吹气增升,俄罗斯人走了高速路子,而加拿大人比较好的控制了飞机的尺度,在自己内陆水域比较容易起降和取水,价格也不贵,CL-215和CL-415卖得也不错,这是比较聪明的主。全世界范围内,灭火任务谁都很重,但是采用水上飞机灭火的国家并不很普遍,大部分国家还是直升机,固定翼飞机,主要优点是反应快,维修保养简单,下水的飞机,死重大,还有维修保养困难,腐蚀极其严重。水上飞机起降方便,但是代价也很大,和普通陆地机场起降飞机相比,非常昂贵,用起来不算特别好。美国灭火飞机,大型都是大型客机货机在机场快速灌装灭火机,或者直升机就近取水,都没有搞专用灭火的水上飞机。某些网友讨论的,给南海岛屿运输武器和人员,在目前中国修建成功大型综合基地后,需求基本报废,固定翼飞机运输点对点更快,少部分地方,可以从这些基地出发派船更快更省钱。某些人说的海上救援,对中国周边,海上船只很多,这个救援任务也不少,但是很少需要这么大的飞机,一次救援50多人,发生概率太低,不合算,出动一次代价太大,直升机,或者喷气机投掷大型救生设备更合适,比如俄罗斯的伊尔76改救生机,或者运7也可以,而且现在有遥控技术,救生设备可以直接对准落水人员快速行驶。PS:今天就到这里!
2022年2月11日
其他

美国出售最强F-16,菲律宾空军实力暴涨,中距对空导弹突然解锁

这一次军火销售,一共12架飞机,包含武器和配件等服务,单价高达2.025亿美元,堪称天价,这也可以看出,几乎和美国最新的F-35战斗机同价格,坑你没商量。
2021年9月8日
其他

伊朗:学习中国自力更生,武装直升机管够管饱!

伊朗人将美国进口的贝尔214民用直升机改装成武装直升机,自主研发实力也不可小看
2021年1月2日
其他

中国反舰导弹世界第一?一夜之间,被老大哥俄罗斯反超!

就技术储备而言,中国和美国俄罗斯在同一水平,但是变成型号却落后俄罗斯一步
2020年12月15日
其他

歼10背后的故事,雷强访谈录

雷强:具体的过程和指标不能说的太仔细,这个评选既要看飞行员身体素质,体能,反应速度等等,也要看飞行员的飞行技术和处理飞机空中特殊情况的经验。另外飞过什么样的飞机,飞过那些飞机都有很大的关系。
2018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