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工作室

其他

李政涛教授谈如何修炼校长的价值领导力

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前提。校长的价值领导力,及校长对某一核心价值的理解、运用、转化和创造的能力。其中的关键词是转化。要弄清什么是校长的价值领导力,必须先弄清文化以及学校文化的内涵。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即学校师生和领导者有特色的生活方式,有特色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文化,我有两个基本的认识:第一,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人的活法,而生活方式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价值观或者价值取向。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之路与职业之路。我曾看过一个材料,日本松下公司创办第一年就做了一个250年的发展规划,它的创办人讲,松下公司是一个培养圣贤之人的地方,我们最好的产品是人,电器只是附带的。也许正是这样的价值取向,才使松下公司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依然基业常青。文化的力量首先是一种价值的力量。此外,作为一种文化的生活方式还包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第二,文化就是文和化的通融、转化。对于校长而言,文就是你的办学思想、你对教育的理解等;化就是通过你的管理,把你的“文”化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去,化到你的中层干部以及师生的日常言行中去。所以,文化就是“文”以“化”之、以“文”“化”之。那么,校长的价值领导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对社会主流价值的理解力和把握力校长的一个重大责任就是把社会的核心价值、主流价值通过学校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包括民主、科学、和谐、发展、公平、自主、自觉、尊严、幸福等等。校长有义务、有责任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并把它渗透在学校的办学之中。二、对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中主流价值的选择力和执行力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流价值包括:1.学生立场。何谓学生立场?我很认同叶澜教授的观点,第一,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一样,都是将教与学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教与学是一个整体,所以现在我进课堂,既不单纯看教,也不单纯看学,而是看教与学互动生成的质与量。第二,它意味着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第三,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或者发展需要。这三句话构成了学生立场。2.成事、成人。过去我们管理事的意识很强,但很少考虑事成了,人成了没有。比如:课题做完了、计划做好了,但干部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能力有没有因为做这个事变化了、发展了?3.培育生命自觉。特别优秀的顶尖人才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非常自主、非常自觉,他们从不用上司催促,总是会主动寻找新的工作任务。这样自主、自觉的人,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培养的人。在我看来,生命自觉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明自我,及对自我的生命自觉。孔子很早就告诫我们,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都要学会明自我。比如:所谓三十而立,不仅是说人到30岁要成家立业了,更是说,人到了这个岁数,自己这辈子要追求什么、有什么人生信念,要自主、自觉地立起来了。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培养的人。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曾提到一个观点,教育就是立人。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从立人开始,而以人立结束,即让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站立于宇宙、自然、社会之间,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立。对于教师而言,什么叫明自我?就是要学会策划自我的职业生涯。现在很多学校都让教师做三年、五年的发展规划,这一点非常重要。策划自我的前提就是明白我,就是要明白,作为一个教师,我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潜势又在哪儿。二是明他人,即对他人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敬畏。之所以把敏感放在尊重和敬畏的前面,是因为没有对他人生命存在的敏感,就不会有对他人的尊重。这种敏感和尊重一定是表现在各种生活细节之中的。三是明环境。一个有环境自觉的人首先会主动挖掘这个环境中的有利资源。比如: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这么长时间了,有谁逛过校内的书店(这个书店是上海市教育类图书最全、最新的一个书店)?(注:我在那学习两周,几乎每天都去,买了几包书)其次,他会对环境中潜藏的对自己发展不利的因素保持必要的敏感,能找到它、规避它、化解它。如果一个人既能明自我,也能明他人,更能明环境,他就是一个有生命自觉的人。三、对本校主流价值的提炼力和变革力一个校长进入一所学校后有两大任务:第一个任务要承接学校的传统,不要做革命性的改革家,不要匆匆忙忙就颠覆和否定传统,因为没有传统就没有根基。第二个任务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再造新传统。这样的校长功德无量。传统是什么?传统的核心就是学校的主流价值,它是一所学校的魂、神和气。那么,我们怎样提炼出属于自己学校的主流价值呢?每个校长都可以想一想:我校最核心的文化传统是什么?我们能用几个字把学校的主流价值提炼出来吗?四、对主流价值的渗透力和转化力校长的价值领导力最终体现为对学校确立的主流价值的渗透力和转化力,体现为“文以化之”或“以文化之”的能力。这在校长价值领导力中是最核心、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渗透、转化的基本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化。我曾到重庆的一所小学调研,上午校长介绍学校在教学变革中的几个历程、几个板块,下午我们召开骨干教师座谈会,我发现这些教师讲的一些概念和上午校长讲得差不多,这说明,校长的语言变成了教师的语言,教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用校长的语言方式和概念表达自己的经验。这就化进去了。2.视角化。我们每个人都会带着一副“眼镜”看世界、看教育、看课堂、看学校,甚至看自己的人生。我们出去听报告、参加会议,就是去学习、掌握新的“眼镜”,即看问题的新视角。如果我们的干部教师能够学会用校长的“眼镜”看问题、策划和评价自己的工作,那么,这位校长就做到了渗透和转化。3.体制化、机制化、制度化。校长要把主流价值观“化”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去,先要在管理体制、管理架构上实现转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把原来的德育处改为学生发展部,以体现学生立场,有的学校把原来的教务处、科研室并成课程教研室,以强化课程意识、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同时把科研化在教学中,使其日常化,这就在体制上、管理架构上体现了主流价值观的要求。接下来是要在机制上渗透主流价值观。最后要关注制度,制度与机制不同:机制是学校运行管理中的魂魄,而制度是让机制能够顺利运行的载体或抓手。所以机制是魂,制度是体。制度是从理念到行动的中介。校长要让干部、教师、学生把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或核心理念变为行动,就必须从制度抓起。什么是好的学校制度?那就是有魂魄、能够把主流价值观渗透其中的制度;什么是不好的学校制度?那就是魂不附体或魂不守舍的制度。如何在制度中渗透、转化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比如:怎样的制度设计能体现民主的价值观?一是方案制定的全员制。二是项目决策的表决制。三是计划实施的部门制。四是监督评价的述职制。就拿监督评价来说,一个学年过去,怎么评价干部做得好不好?不是写一个报告总结一下就完了,述职制要求的是研究性述职或答辩性述职,全体教师现场提问,这样就把述职的过程变成了研究的过程。民主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即实现了转化和渗透。再举个例子,怎么通过制度体现协作的价值观?怎么才能让不同的梯队之间形成互动、协作的关系?我们的做法是:每周有一天上午安排各梯队的互动。第一节课,由第三梯队的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上课,其他教师听课。第二节课,上课的教师自己反思。第三节课,第二梯队的教师出场,上与第三梯队同样的内容。第四节课,所有教师集中,第三梯队的教师先说课、反思,第二梯队的教师评第三梯队的课,并说自己的课。最后,第一梯队的教师出场,既要点评二、三梯队的课,还要对第二梯队的评课做出点评。这样,各个梯队就能够充分的协作互动起来。最近我们提出要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什么叫现场?教室上课即上课的现场,听别人的研讨课、观摩课及听课的现场。中小学教师大量的时间是在现场中,所以现场学习力的提升至为关键。进入现场要带好两个东西:第一,带好我的钉子,牢固地盯住上课教师的语言点和思想点,不要让我的注意力轻易分散。第二,带好我的钩子,把他的价值观和思想钩出来,钩到我自己的课堂中去。提升现场学习力光讲道理不够,要靠制度。比如教师在校内听本校老师的课,听课后要做到三个一:至少发现这个老师一个亮点、指出一个缺点、提出一条改进的建议。学期末检查教师的听课笔记,看有没有落实三个一。而校外听课制度就不能是三个一了。校外一讲就完了,经常是听的时候很激动,听完很平静,回去很麻木,一动不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听课教师回来后,要上两种课中的一种,第一种叫样板课或典范课,即如果外校教师的课上得不错,那么你可以照葫芦画瓢,给全组甚至全校教师上课,而且要讲出那位教师的课好在哪里?你为什么欣赏?第二种叫改进课或移植课,即你觉得外校教师的课不错,但不一定适合我,因此就不能照葫芦画瓢,必须改进后要上课。这就是实现转化的过程,把听的上出来、做出来,不能光听不做。这就是制度的价值。4.团队化。通过团队的打造来渗透和转化学校的主流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现在很流行打造领导团队、教研团队、教师团队等,但有的学校的团队不像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而更像一个团伙。团队和团伙有什么差异呢?我认为团队有四大特征:第一,认同性。干部师生达成了一种价值的共识。第二,自主性。每个干部教师都能自主遵循学校的主流价值观,都能在校长不在的时候自觉地做好岗位内的事情。第三,思考性。比如一年过去了,我们反思一下,如果学校改革的绝大部分策略、做事都是校长自己想出来的,那说明学校还没有形成团队,全校只有校长一个大脑在思考问题;如果有很多措施都是由教职工提出来的,就说明有很多个大脑共同思考学校的发展。这就是团队。第四,协作性。大家有协作的意识、协作的制度、协作的行为。总之,当学校所有的团队都能共同言说、理解、运用校长的观点或理念时,校长的价值领导力就得到充分的实现了。5.环境化。环境化就是校长要把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化到学校的物质环境中去。这需要校长具备对环境的敏感。冯恩洪校长给我讲过一个故事。2000年他到广州出差,入住著名的白天鹅大酒店。进去前,他不由自主地把北风吹乱的头发捋一捋,把卷起的裤脚放下去。这时他突然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又不是去相亲?他观察,周围的很多人都跟他一样,进酒店大门前,都要把自己修饰一下。为什么?带着这个疑问,他走进酒店,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刚才在外面还随地里面的环境异常整洁和优雅,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受到约束。这就是环境即课程的道理。他反思,为什么我们学校三令五申,要求学生不要随地吐痰,但效果始终不佳?第一,建平的校园环境是清洁工打扫的学生不会珍惜。第二,建平的校园环境还不够整洁和优雅。因此他回到学校后就从这里开始了物质环境的建设。如何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尊重转化到学校的环境设计中。第一,学校的墙壁、楼道,处处都从孩子的视角设计,而不是从成人的视角设计。我们都知道“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但说谁的话?我们说的常常是成人、名人的话,这当然有必要,但还要说学生的话,甚至家长的话。这就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第二,让孩子们来参与学校环境的设计。这样做就能体现和渗透学校尊重的主流价值观。6.课程与教学化。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把校长的、学校的主流价值通过课程体现出来。如我们说要坚持学生立场,那些就要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尤其是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因此,新基础教育教学设计的方案第一项是教学目标,第二项就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其中重点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渗透、转化学生立场。
2020年11月2日
其他

教师必须掌握的10项教学技能

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条件是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用丰富的知识以启发引导学生,具备扎实而全面的基本教学技能,化理念为方法,化规则为秩序,化规定为智慧,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用技能的方式外化出来,将抽象的教育理论用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将划一的教育规则用操作的方式凸显出来。这也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1.导入技能。教学导入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铺垫后继学习、沟通师生心理。好的教学导入要合情入理、因课制宜、简洁明快、灵活多变。忌为导入而导入,忌导入时间过长,忌不顾学生心理,忌远离教学主题,忌教师演独角戏。2.讲解技能。讲解要有启发性、要生动易懂、要针对学生、要精讲。精讲体现了教师的讲解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精讲就要做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避免繁琐,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内容精选,语言精练,方法精当,效果精彩。要注意反馈与调控,在讲解时适当运用手势、体态、眼神、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3.表达技能。一个好教师,应该是一个运用教学语言的大师,这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教师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与学生交流、解惑答疑。如不善表达,讲不出来,要教好学生恐怕很难。如果教师本来就知识平平,再加语无伦次,表达混乱,要教好学生恐怕更难。运用语言要有科学性,概念要准确,逻辑性强;说得准确,条理清楚,不颠三倒四,逻辑混乱,既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也不能不得要领、没有主旨、越说越糊涂;说得简明,言简意赅,让学生在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深刻印象,浅显易懂为好;说得生动,富有感染力,语言要可亲可信、巧说为妙,切忌枯燥呆板,更不能故弄玄虚;说普通话,语言要规范,要合乎语法和逻辑;运用语言还要有艺术性,说话要清楚、明白、易懂、形象鲜明,表达要生动、活泼、有趣味、流畅贯通。有时还借助表情和气势,以态势助语言。4.提问技能。教学提问可以检查已学知识,进行教学反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调控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锻炼口语表达,提高学习能力。教学提问要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难易适度、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提问内容过于浅显,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学生没有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提问就成了形式;如果过于深奥,层次过高,超越学生智力范围太远,则学生无从动脑;如果不疼不痒,则学生无意动脑。提问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要让学生可望可及,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提问应该避免徒具形式而不注重提问的作用,表面上有问有答、热闹非凡,但所提问题没有多大价值,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除了浪费时间、误人子弟而外,毫无意义。提问不能频率失当,过高则学生大脑高度紧张,容易造成认知疲劳和心理厌倦;过低则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易形成思维惰性。问后要总结,如果对学生答问采取放任的态度,答问不正确的不予订正,不完整的不予补充,零散的意见不予综合,肤浅的认识不予深化,那么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完整的认识。另外课堂教学提问忌过分控制学生、忌随意提问、忌重复提问。5.指导技能。教学指导不仅要向学生传道授业,还要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教师通过精彩讲解、实践演示、创设情境、设置矛盾等方式为学生指明方向、点拨重点、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跃跃欲试、寻根究底、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过程互动来拨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解决问题;教师指导不是代替学生去寻找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比较、归纳、综合,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思维方式在思考中获得,思维品质在思考中提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逻辑结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如果教师只用单调的方式方法指导学生,不但缺乏针对性,还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忌盲目、忌越俎代庖、忌缺乏耐心、忌简单机械,应该想方设法、灵活处理、巧妙指导。6.倾听技能。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或发表意见时常常词不达意、词义含糊、表达不清,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能从词不达意中听出真意,从含糊的话语中听出主旨,必要时,或给予补充,或给予概括,或给予引伸,或给予升华,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概念、学懂知识。如果教师不善听、不会听,就会抹掉学生表达中的闪光点,或误解学甚至听不懂学生的意思,势必出现肯定失当、批评有误,使学生不能准确地掌握知识。7.对话技能。对话是联结师生的纽带。好的教学对话可以实现师生知识共享、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等。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往、对学生真诚以待,师生要相互尊重、交流合作。教师在对话中教学,学生在对话中学习。在师生共同的合作对话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业提高,达至师生双方的成长。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8.板书技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能记忆住的信息,85%来自视觉,10%来自听觉,5%来自嗅觉和触觉。讲解所传递的信息转瞬即逝,仅凭听觉记忆是不够的。有了板书,学生不仅听而且看,一目了然,能形成整体印象,条理化的、揭示内在关系的板书有助于学生理解,进而促进记忆;板书可以辅助教学,提高效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记忆,减轻负担;板书内容要简洁概括,形式要美观大方,结构要系统条理,布局要协调合理;板书忌烦琐冗长、忌无个性、忌讲写脱节、忌乱写乱画、忌只讲不写、忌随写随擦。9.结课技能。研究表明:下课前的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经过发散期之后进入反弹期,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反弹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及时回顾所学内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课堂及时回忆要比6小时以后回忆的效率高出4倍。教学结课可以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理清纷乱的思绪,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好的结课,会使教学更有深度,更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的真谛;结课要水到渠成,自然妥帖,结构完整,首尾照应,语言精练,紧扣中心,内外沟通,立意深远,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拓宽知识面、增强各种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活动的空间;结课忌紧急刹车,草率收尾,既没有梳理总结,也没有回顾练习,更不会留有余地、回味无穷;结果要画龙点睛,忌虎头蛇尾,忌画蛇添足,忌故弄玄虚,忌信口开河,忌延时拖堂,结课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心剂而不能成为催眠剂。结课是课堂教学结束的地方,但结课最忌的也是真的完了。结课是课堂教学一个段落的结束,但不是教学的结束,更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对后面的课有个交待或对后续的学习有个指导,上下勾连、前延后续、承上启下。10.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必须目中有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的本质在于智慧的创造与传播,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带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模式的革新、教学智慧的创造,乃至教学效益的提高。课件制作要精心准备,但是要注意避免重课件制作,轻教学内容,不能过分注重课件制作的形式效果,却忽视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忽视了整体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只是教学辅助工具,要通过教学课件更好地彰显教学内容,忌花里胡哨,眼花缭乱,华而不实,本末倒置。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动态过程。没有预设,就没有方向;没有生成,就没有生机。课件播放忌机械化、程序化、无序化,知识点虽一览无余,但走马观花,印象平淡,重难点知识被滑过而不留痕迹。运用信息技术要设计灵活多变、可供选择的课件,同时为课堂生成留出空间。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每堂课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不能把信息技术神化,不能机械地以是否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判断一堂课的标准,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实际的教学效果而不在于他是否运用了信息技术。
2020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