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琅琊榜

其他

透视邮储银行2022年财报:从主动授信里迸发的「三重价值」

社会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银行社会价值的产生就是最大程度上服务好这些个体的过程,其自身也会接收到社会的正向反馈。作者:叶冬编辑:董云峰银行是经济的晴雨表。最近又到了透视各家银行业绩的财报季,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财报季显得尤为特殊,因为疫情结束后中国经济正在逐渐回暖,各项经济指数开启增长模式。与此同时,银行的年报也大都显露出增长势头。在众多年度账单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无疑较为出色。根据邮储银行3月30日发布的2022年财报,截至2022年末该行资产总额突破1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75%;负债总额13.2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29%;经营发展持续向好,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能力继续保持优良。不同银行因为规模大小、业务特色等差异,某些时候不具备可比性。但是,有一项业务是所有银行都必须擅长且重点布局的:授信。可以说,授信基本上是银行与用户建立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管理风险的重要环节。如果要深入分析一家银行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就得先了解其授信业务,摸清其基本盘。通常来看,判断银行授信业务有三杆价值标尺——用户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在这三者之间都有建树并且取得平衡,才会更有竞争力。毕竟,在市场天平偏向用户的当下,无法取得用户青睐就没有立身之本;难以实现更大商业化,就做不到可持续发展;不能跟整个社会的发展保持同频,长期下来就会被时代抛弃。这“三重价值”,本质上都是创新推动的。因为创新,所以产生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进而迸发价值。银行也必须凭借创新,才能构筑长期价值的“护城河”。01授信里的“用户价值”业内有句话叫“无授信,门难进”。没有银行的授信记录,用户很难与银行建立信贷等业务关系,在有资金需求时无法借助银行解决燃眉之急。当然,如今银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且市场偏向用户,因此银行往往会为用户主动授信。形象地来说就是:在晴天时未雨绸缪,在雨天时递上雨伞,由此创造用户价值。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银行授信业务也应该以满足用户需求、扩大用户数量为首要任务。在此进程中,邮储银行表现出色。年报显示,邮储银行主动授信业务自2022年9月启动以来,实现了规模的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末,邮储银行主动授信名单库规模已超7,000万人,累计授信超500亿元。就整个行业来看,这两项授信成绩比较出色。那么在此背后,邮储银行究竟做对了什么?事实上,授信并不是简单地根据信用进行额度分配,其中存在非常复杂的过程,大致上包括授信领域、风控管理、授信效率、服务体验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不掉链子,才会实现更为优质的授信业务。在授信领域上,“三农”等资金需求量大的行业,都是值得主动授信和普遍授信的板块,邮储银行精准地洞察到这些授信需求,并且推出独特的主动授信模式。总体上看,邮储银行主动授信模式采用的是总行集中化运营模式,建立全流程、精细化的漏斗式监控,形成数据驱动的服务优化和风险管控闭环管理。拿其零售信贷主动授信来说,首先不同于其他国有大行,邮储银行背靠邮政集团,零售基因突出,从成立开始就差异化地定位为零售大行。其次,如今随着消费回暖零售复苏,邮储银行也在积极开拓零售信贷主动授信业务模式。那么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呢?邮储银行发挥出大数据智能风控模型的优势,为零售信贷主动授信名单客户打造专属风控方案,形成差异化的定价和额度策略,实现风险管控与客户体验的平衡,这其实就是科技创新的一种表现。在效率上,邮储银行深入分析零售信贷客户需求特征,通过研究客户行为偏好提供“千人千面”的产品方案和营销策略,如此一来就能提升信息高触达、需求高转化。在申请转化上,邮储银行还整合产品和IT资源,大幅精简、优化产品线上申请、审批流程,打造“秒批秒贷”的优质客户体验。多个环节下来,邮储银行在零售信贷主动授信上就能精准化、低成本触达客户,实现风险管控、业务发展、客户体验的有机平衡。不仅在零售信贷主动授信领域,在其他多个板块上邮储银行都在推进这种主动授信模式,并且取得不俗成绩。02挖掘“商业价值”的路径让用户获得授信、缓解资金难题的同时,银行自身也能获得发展和业绩增长。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邮储银行就把主动授信,作为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将其变成触达客户的“金手指”。那么,授信究竟是如何创造商业价值的呢?大部分企业商业价值的挖掘,都绕不开“降本增效”四个字,银行同样在这上面能够挖掘出巨大价值。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已经成为既定趋势,这意味着农村投资力度大、农业经济稳定,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同时,农民持续增收、农民信用良好,也印证着“三农”金融需求旺盛,银行可以从中推动自身商业化。但是,“三农”领域里的小微客户数量非常庞大,如果采用“一户一策”的授信模式,成本非常高。这时候,需要通过普遍授信模式降低成本,同时利用技术来提高审批效率、分散风险。邮储银行就走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其持续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并研发信用户贷款产品,开展并稳步推进农户普遍授信试点,以农户小额授信为切入点,为村内农户提供批量开卡、理财、手机银行等综合服务。比如,邮储银行分别在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选取5个试点村开展农户普遍授信试点工作。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按照“整村授信、应授尽授”思路,围绕信用村信用户,通过集中时间、批量宣讲、走村入户、10分钟授信等方式,实现行政村全面综合金融服务。除了降本,挖掘商业价值的另一关键在于增效。“三农”金融领域以小额贷款居多,在以往的传统信贷模式中,往往会存在授信不够精准、效率低下、流程繁琐等弊端,这往往会抑制“三农”金融的发展,也会阻碍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始终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邮储银行,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效率低下的授信难题,比如通过大数据主动挖掘客户的信贷需求,创造性地为农户开展精准画像,实现主动授信,用金融活水“贷”动乡村振兴。技术创新,总是能转化为市场成果。财报显示,2022年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线上放款笔数占比超95%。事实上,相对其他许多国有大行,邮储银行在农村地区本身就拥有多重优势,比如具备覆盖最广、下沉最深的网络优势,齐全的产品体系,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队伍,良好的品牌美誉度等等,这些优势能够转化成商业价值。而且叠加邮政速递、电商、物流等综合服务,邮储银行还能挖掘出更大商业价值。03迸发“社会价值”的正确方向在商业价值之外,迸发社会价值是所有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德鲁克的理念中,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使命和某种特殊的社会职能而存在的;任何企业得以生存,都是因为它满足了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实现了某种特殊的社会目的。因此,企业的本质是为社会解决问题,最高维度的价值就是社会价值。从社会角度出发,乡村振兴、数字化、助力小微企业无疑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邮储银行不仅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而且还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乡村振兴方面,邮储银行勾勒“让绝大多数农户都有邮储银行授信”的梦想,事实证明它正在加速实现这个梦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邮储银行已建成信用村超38万个,评定信用户超千万户,涉农贷款余额1.81万亿元,涉农贷款服务客户数超440万。在这背后,是邮储银行推动主动授信和总部直客运营,发挥创新意识运用数字化技术挖掘存量客群,批量生成主动授信白名单,并且通过科技赋能线下作业模式等方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企业的发展动能可分为“快变量”和“慢变量”。“快变量”是浅层次的,比如营销、宣传等等,短时间内可以发挥成效,但长期来看成效不够稳定和持续。深层次的内因则是“慢变量”,比如技术创新等等,它们也许需要更大量的投入,但能真正为企业提供长期的发展能力,可以看出邮储银行在布局更多的“慢变量”。助力中小微企业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因为它们是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力量。中小微企业信贷,也是邮储银行深耕多年、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邮储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04%;线上化小微贷款产品余额1.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031.46亿元,增长56.53%。在这些成果背后,是邮储银行持续通过创新优化数字化营销体系、数字化产品体系、数字化风控体系、数字化运营模式、数字化服务方式“5D(Digital)”体系,不断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完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社会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银行社会价值的产生就是最大程度上服务好这些个体的过程,其自身也会接收到社会的正向反馈。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邮储银行全年个人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10%,占营业收入的70.28%,同比提升0.68个百分点;服务个人客户6.52亿户,管理个人客户资产(AUM)13.8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83%。在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打造一家优秀的银行是一场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的“马拉松长跑”。在这场“马拉松”长跑中,信贷业务是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也是“长跑”的主要动力。透过邮储银行在主动授信上的动作和成果可以预测,未来应该让主动授信成为信贷业务腾飞的翅膀。The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六大行零售金融版图:工行AUM最高,农行客户最广,建行赚钱最多

End银行股沉浮信用卡十年激荡迎接人民金融时代银行开始反客为主了大财富管理时代的理想与现实
2023年4月4日
其他

迎接人民金融时代

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将是一切金融活动最大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人民金融时代,全面到来。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一、1997年以来,5年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成为惯例,但在去年并未落地,相当于预告了这场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二、13项机构改革内容,从第二项到第六项均为金融相关,可以理解为金融领域更受重视,也可以理解为在决策层眼中金融业的问题更为突出。金融领域的党建引领、巡视整改,还将进一步加强。三、大央行方案落空,在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金管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金管总局获得了原来属于央行的金控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不过金控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基本规则制定等仍归央行。此外,支付、征信以及统筹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依然还在央行。四、央行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均划归金管总局,由此将形成一个统一的金融消费者/投资者保护机构,这与资管新规的思路一致,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观。当前金融产品往往跨机构、跨行业,一旦发生风险,会涉及多个金融监管部门,容易“踢皮球”。五、地方金融监管权限进一步上收。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隶属于各级政府的地方金融监管局将被削权。作为补充,调整央行的大区分行体制,按照行政区设立分支机构,同时撤掉作用有限的县级支行。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去年河南村行事件引发的冲击波,不亚于前些年的互金乱象。六、此次金管总局、证监会均被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而非直属事业单位,所有金融监管人员都被纳入行政编制,按照国家公务员统一规范管理,执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标准。原银保监会、证监会的参公人员,可能要降薪,并且间接拉升了金融业的降薪预期。七、前不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表《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文,16次点名金融,5次提到风险,其中提到“破除‘金融精英论’”受到广泛关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组长徐加爱曾指出:“过去一个时期,金融领域全面从严治党基础薄弱,金融‘特殊论’‘例外论’倾向突出。”八、一言以蔽之: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将是一切金融活动最大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金融为民,无问新旧。人民金融时代,全面到来。九、金融板块尤其是银行股,以及金融科技板块,面临的估值压力将更为凸显。The
2023年3月8日
其他

银行有点难:大财富管理的理想与现实

过去近两年,商业银行在基金代销市场的整体份额萎缩了大约10个百分点。在残酷现实与远大理想之间,还隔着相当遥远的距离。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2021年3月,招商银行公开提出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掀起了中国银行业的大财富管理热潮。如今,两年过去了,银行业在财富管理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诸如努力走出单一的销售导向,通过数字化创新提升用户体验,部分银行开始探索财富管理开放平台,等等。但从基金代销这一颇为重要的细分领域来看,银行业的大财富管理战略知易行难,其落地成效依然有待观察:过去近两年,商业银行在基金代销市场的整体份额萎缩了大约10个百分点。作为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主场”,银行理财同样处在艰难的转型之中。截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在残酷现实与远大理想之间,还隔着相当遥远的距离。01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发布的公募基金代销机构保有规模百强榜单,去年四季度,股票+混合公募基金(权益类)保有规模合计5.6525万亿元,环比微降0.95%;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非货类)保有规模合计8万亿元,环比下降4.16%。虽然市场整体小幅下挫,不同类型代销机构的表现却分化显著。尤其是权益类产品,券商上升势头迅猛,商业银行下滑趋势较为显著。从权益类公募基金规模排名来看,在这100家代销机构中,券商占据53家,与去年第三季度持平;银行26家,环比减少1家;独立基金销售机构19家,环比增加1家。具体到市场份额,截至2022年四季度,商业银行权益类保有规模合计28868亿元,环比下降5.92%;券商保有规模12570亿元,环比增长7.62%;独立销售机构保有规模14501亿元,环比增长1.52%。值得一提的是,在权益类基金代销市场中,去年四季度,中信证券、华泰证券首次进入前十,保有规模分别达到1417亿元和1226亿元,环比分别增加342亿元和36亿元。基金代销前十强(2022Q4)有人进,就有人落。同期,农业银行和民生银行跌出了前十。02如果将考察周期进一步拉长,银行在基金代销江湖所遭遇的挑战,还要更加严峻。2021年一季度,这是中基协首次公布基金销售机构保有规模的时间点。从2021Q1到2022Q4,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从21.56万亿元增长到26.03万亿元,市场在跌跌撞撞之中持续向前。在此期间,商业银行纷纷发力大财富管理,基金代销则是必争之地。可惜,面对相对动荡的市场环境以及激烈的竞争,大多数银行交出的答卷都充满了失落,面临保有规模缩水、市场排名下滑的窘境。2021年一季度,上榜的100家代销机构的权益类保有规模合计为54295亿元,非货类保有规模合计为65148亿元;这100家机构中共有31家银行,它们权益类保有规模合计33183亿元,占比61.12%,非货类保有规模合计37708亿元,占比57.88%。到2022年四季度,前100家代销机构权益类保有规模达到56525亿元,非货类保有规模为80079亿元;在这100家代销机构中,银行数量下降到26家,其权益类保有规模28868亿元,非货类保有规模38927亿元,占比分别下滑至51.07%、48.61%。基金代销百强格局变迁(权益类)概言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商业银行在基金代销市场的份额占比整体下滑了10个百分点。03新金融琅琊榜整理了公募基金销售排名前20的商业银行的相关情况。从2021Q1到2022Q4,共有13家银行的权益类保有规模出现负增长,就连招行、工行、建行等领头羊亦未能幸免,农行更是缩水超过一半,浦发、光大下降三成左右;其余7家银行实现了正增长,包括平安银行、邮储银行、江苏银行等。商业银行权益类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变化(2021Q1-2022Q4)从排名变化来看,14家银行市场排名下滑,4家银行排名不变,仅有兴业银行和江苏银行的排名出现了上升,其中,兴业银行从2021Q1的第11名上升到了2022Q4的第10名,江苏银行则从第46名上升到了第37名;排名下滑最严重的是华夏银行,从第45名掉到了第29名。权益类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排名在非货类保有规模口径之下,哪怕市场大盘增长如此显著,仍有超过一半的商业银行未能实现正增长。整体上,过去这两年,随着以蚂蚁基金、天天基金为代表的独立销售机构强势崛起,以及越来越多券商发力追赶,银行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04通往大财富管理的征程,比想象中更坎坷。诚然,我们不应该过度关注短期数据指标,但除了越来越响亮的口号,商业银行需要拿出更强的决心与力度,这关乎体制机制变革,以及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创新。在2021年6月发表的《财富管理不是救命稻草》一文中,新金融琅琊榜曾写道:市场对财富管理的认知过于乐观了。现阶段,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与资本市场的起伏密切相关。过去两年财富管理业务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股市行情推动的结果。而我们距离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尚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当然,大环境都在变好,居民财富累积、资管新规落地、资本市场改革……但是,行业的差异化、精细化,从销售驱动到投顾驱动,都是比较长的故事。对商业银行而言,这条路没有捷径。难而正确,久久为功。The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银行开始「反客为主」了

对平台企业而言,从金融业务,到云业务,乃至整个B端市场,越来越多高墙已经竖立起来。银行在云市场的“反客为主”,不过是历史进程的缩影。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建行云的高调发布,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节点。不只是建行,工行、招行等金融巨头在科技服务领域的布局,也已经相当深入。终于,商业银行开始“反客为主”,试图在数字新基建领域后发制人。这不仅关乎银行业转型升级的未来走向,还有可能对数字化/科技服务赛道带来深远影响。一1月31日,建设银行在北京举办“建行云”发布会,首批推出三大类10个云服务套餐,为行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建行对云服务的探索,始于2010年启动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在系统重构初期即引入云计算,建设云平台,推动IT架构转型;2013年,建成了当时金融行业规模最大的私有云——建行私有云;2018年,上线可提供互联网服务和行业生态应用服务的专有云,形成了建行云;2021年,投产采用全栈信创技术构建的云计算平台。在发布会上,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称,该行不断研究、丰富和打磨“建行云”这一新型基础设施,依托数字新基建在全国进行算力布局,规划环京、中西部等四大数据中心集群,以“技术+业务+应用”为驱动,逐渐成长为云计算领域最具专业性的金融集团之一。田国立指出,“建行云”已进入自主可控、全域可用、共建共享的新发展阶段,成为金融科技战略代表性成果之一,以信息化数字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如今,“建行云”支撑了建行的三大业务板块:网点通过智慧政务平台可办理80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助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裕农通”将现代金融服务延伸到县域乡村的千家万户;“建行生活”平台提供场景服务,帮助商户引流获客。值得注意的是,发布会上,建行推出“云霄”生态合作计划并公布首批39家“建行云”生态合作伙伴,田国立为中国电子、腾讯、阿里、华为等首批生态合作伙伴代表授牌。二银行搞科技,建行或许是最高调的一家,但并非唯一。从2015年兴业银行旗下兴业数金成立以来,至今已有超过20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摸索期,部分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具备了对外输出能力,产品与服务体系渐趋完善。其中,宇宙行旗下的工银科技提供数字金融、数字政府、数字产业等三大领域的服务,核心产品包括社保统筹管理系统、医疗信用综合监管平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等业务应用平台,以及架构资产管控平台、金融级分布式平台、金融级云计算平台等金融级技术平台。相比工银科技的“大而全”,招行旗下的招银云创选择了一条相对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定位为财务数智化服务商及银企场景化联接平台,已形成集团企业司库、场景化费用管理、业财融合分析三大数字化产品体系,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成立最早的兴业数金,以“兴业云”为依托,涵盖支付结算、理财销售、投融资、数字人民币等“N”种场景;同时推动“卫星遥感应用平台”“智慧物联网系统”“生物资产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此时此刻,耳边响起了工行董事长陈四清数年前的金句:“金融科技不是‘独角兽’的专利,我们传统银行一定会在科技领域打一个大的翻身仗。”三金融巨头的高歌猛进与科技巨头的愁云密布,形成了反差。在2022年,阿里云虽然实现了13年来的首次财年盈利,但陷入增长瓶颈。其中2022年三季度,阿里云营收增速首次降到个位数,只有4%。腾讯云的增长步伐也慢了下来。去年前三季度,腾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整体收入增速为4.6%,较前几年下滑明显,市场普遍将之归因为云业务的疲软。故事的另一面是“国家队”的强势扩张。在互联网云厂商进入调整期之际,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国资云”,借政务市场之风快速崛起,营收增速普遍超过10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建行云为代表的银行云势力,是快速崛起的“国资云”的一部分。四国资云这么猛,平台企业怎么办?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22年9月,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规模达到11.96亿户,同比增长2.5%,C端增长空间逼近极限。看上去,B端业务依然空间广阔,但其中最核心的云业务,互联网巨头正在失去统治力。作为数字新基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资云主导是浩浩汤汤的历史大势。何去何从?决策层的期待在于国际化。去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在此背景下,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将投入70亿元,继续建设国际本地化生态,并在欧美亚多地增设6个海外服务中心;腾讯云宣布成立出海生态联盟,将充分吸纳赋能出海伙伴,以平台的思路来推进中国企业出海的全面服务。遗憾的是,来自内部的合规压力,叠加来自外部的“脱钩”压力,互联网巨头的国际化之路难言轻松。放眼全球云市场,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等三巨头的合计份额超过60%,并且领先优势还在持续扩大。但国际化这块硬骨头,看样子非啃不可。五金融与科技,终究是截然不同的业务。在当前阶段,银行的云业务以及其他科技服务,更多是与主业相结合,尤其面向政务领域和重点企业客户,具有天然的优势,也可以形成一定的互补效应。然而,银行的科技板块,要想真正走出去,在母行之外形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证明自己。此外,步子迈的越大,越有可能遭遇合规上的不确定性。人们看得到互联网巨头的统治力,却容易忽略它们经年累月的庞大投入。在云业务方面,从亚马逊、微软、谷歌,到阿里、腾讯,都是数百亿乃至千亿级别的资金投入。更残酷的是,就算成为市场头部企业,盈利依然困难重重。无论如何,对平台企业而言,从金融业务,到云业务,乃至整个B端市场,越来越多高墙已经竖立起来。银行在云市场的“反客为主”,不过是历史进程的缩影。The
2023年2月4日
其他

招商银行App 11.0:大财富管理时代的微创新与深服务

近年来,招行单个MAU的平均AUM持续走高,显示了经营效率不断提升,也意味着MAU有着更高的含金量。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在当下,App还能带给我们多少惊喜?无论国内外,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App了。更进一步,这几年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早就进入瓶颈期。我们似乎走过了本轮技术红利期的顶点,那些激动人心的颠覆性的东西越来越少。但这并不代表银行App就没有升级空间了。它不该只是与线下网点并行的渠道,也不该仅仅是传统银行服务的延伸,而是蕴藏着更多的可能性。放眼全行业,招行很早就从平台与生态的视角出发,将App作为运营重点,并以此为支点向“3.0模式”进化。透过最近推出的招商银行App11.0,招行在不声不响之间,将银行App的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此次迭代中,招行聚焦大财富管理,通过全方位、全周期的微创新与深服务,诸如全面优化“TREE资产配置服务”、焕新推出“五星之选”、全面升级陪伴服务等,带给客户更好的体验、更强的获得感。正是一个又一个的微创新与深服务,缔造了招商银行App迥异于同业的体验,并且进一步放大了招行在财富管理方面的优势。事实上,哪怕是1%的微小提升,一旦汇聚起来,就是大升级,在经年累月的迭代之后,终将走向质变,率先进化为“新物种”。这正是招行在大财富管理时代的制胜之道: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01从销售平台到投顾平台从产品销售向投顾模式转型,是财富管理行业正在经历的一次重大变革。与资管机构、券商等角色相比,商业银行离客户最近,向投顾转型实际上最符合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逻辑起点,这是招行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招商银行App的进化方向。其背景是,随着投资者不断走向成熟,产品的风险属性、底层资产、波动率等逐渐成为决策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理财销售模式已然过时。金融机构需要通过资产配置、产品优选等投顾服务,帮助投资者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这需要强大的投研能力,以及KYC与KYP的精准匹配。资产配置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2021年,招行推出“TREE资产配置”服务体系,从客户视角出发,关注客户的长期性、个性化需求。在招商银行App11.0中,全面优化升级的“TREE资产配置服务”体系,引入客户风险偏好因子及市场研判,通过模型算法和专家规则,给予客户明确指引。招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跌宕的市场行情下,我们从年初开始就不断向客户输出配置的整体策略,以‘低波稳健’为主轴,适度关注市场波动,并持续对持仓进行检视与动态再平衡”。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招行的资产配置服务累计触达客户超过200万,通过定期检视与持仓优化,绝大部分客户应对市场波动更加理性,资产稳定性更高。好配置需要有好产品来承接。招行不仅通过3000多个客户标签实现深度KYC,亦通过700多个量化指标、以及与时俱进的选品体系,对在架的5万余只财富产品进行深度刻画。以极具口碑的“五星之选”基金为例,作为业内最早推出的产品优选体系,“五星之选”创立于2007年,15年间穿越多轮周期波动,具有时间长、沉淀多的独特优势。这一次,招行依托自主研发的财富管理投研平台“财富Alpha+”,进一步优化定量模型、指标,升级定性研究框架,重塑全市场领先的基金优选体系。新的“五星之选”全面升级,先区分股债大类、后结合仓位时长、行业板块划分和投资风格等因子进行分类,均衡打底,并及时关注把握阶段性主题,从上万只公募基金中优选五星产品200余只,以白盒化选基的形式展示给客户;同时配套了基金筛选器,以“分类导航+标签筛选”的方式,使客户可根据自身的配置需求进行个性化的筛选和排序,一键选出好基金。早在10.0版本,招商银行App就已与财富Alpha+平台打通,从而保证了选品人和客户视角的完全相同。在11.0版本中,招行更是将选品方法论与“五星之选”榜单白盒化展示,客户甚至可以通过App的基金筛选器做进一步验证。表面上,各家银行App都在主打财富管理,给到客户的服务相差不大,但从里子来看,以投顾为核心,以长期主义为追求,招商银行App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始终走在行业最前。02从内容级陪伴到沉浸式陪伴“今年,所有资产、所有策略、所有客户、所有渠道,都要被考验一遍。”这是一位资深金融从业者的感慨。2022年以来,在多重不确定性之下,资本市场波动剧烈,尤其11月中旬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更是给财富管理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荡。陪伴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以往销售主导的财富管理文化里,一旦客户完成买入,服务就完成了大半,甚至可以宣告结束,也就是一锤子买卖。而在投顾模式下,买入动作仅仅是陪伴服务的开端,帮助客户长期持有、提供更多获得感,成为财富管理机构的头号任务。如果说配置与选品主要考验着金融专业能力,那么陪伴服务就是对数字化运营能力的挑战。对金融机构来说,前者可以逐渐学习养成,后者则步履维艰,因为金融基因与互联网基因的融合并非易事。为更好地陪伴客户财富成长,从2019年起,招商银行App开始着手构建以内容为依托的财富陪伴体系,经过与客户数亿次的交互,招行陪伴的方法论渐次清晰。以陪伴中台为依托,此次App11.0全新上线功能级陪伴,并以统一标识对陪伴体系进行品牌化展示,进一步增强客户对陪伴服务的感知。针对基金分红、基金经理变更、产品开放、到期赎回、净值波动、收益分析等40余个关键事件,构建包含购买陪伴、持仓陪伴、赎回陪伴、收益陪伴等在内的自动化功能级陪伴体系,并相应部署收益锦囊、理财行为等个性化策略60余个,以无处不在的体系化陪伴服务,全面覆盖“售前—售中—售后”的投资全旅程。对内,招行全面联通了App、网点客户经理、网络经营服务中心等多重渠道,“人+数字化”的体系化服务优势不断增强。在11.0版本中,招行重点强化了陪伴服务的对内共享,即打通陪伴、财富W+(招行内部财富管理经营平台)等平台,将对客户的陪伴共享给客户经理,帮助他们更精准、更贴心地服务客户,实现“同源、同频、同服务”。对外,招行不断丰富和完善大财富管理生态圈,以“招财号”财富开放平台为基础,携手更多优质伙伴打造财富陪伴闭环,帮助客户理性应对市场波动。招行还专门打造了合作机构全场景策略看板,为机构提供及时、详实的陪伴效果反馈,让他们更精准地了解客户需求、优化陪伴内容。与此同时,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加精要、直观的市场解读与策略,招行携手合作机构共同打造“财富智库”,在专业视角的加持下输出可视化、降维化的观点,帮助客户在几分钟内快速看懂市场、把握机会、缓解焦虑。此外,招行开始探索“互动圈子”,聚集投资习惯和偏好相近的客群,激活他们之间的陪伴、决策辅助与投教。当前,财富号入驻机构已达到137家,累计生产陪伴内容3.6万篇,服务人次近3.5亿次,陪伴内容对非货公募基金和净值型理财AUM的覆盖率已接近90%。另一组数据则直观地彰显了陪伴服务的威力:截至目前,招行陪伴服务所覆盖客户的规模已突破3000万,较上年增长275%;累计服务次数3600万次;有陪伴客户AUM的流失率仅为无陪伴客户的1/4。在上述负责人看来,“11.0版本就是以沉浸式陪伴为目标的一次服务升级”。03数字化与专业化交相辉映2022年的震荡与挑战,不过是全行业迈向大财富管理时代的一段插曲。越是非常时期,越是考验财富管理机构的能力与定力。招行相关负责人指出,无论理财跌破净值还是基金大幅回撤,都是对投资者的一个教育,而只有客户意识到风险,专业才会有用。因此,在目前的这种环境下,对于真正想做强财富管理的机构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数字化+专业化,锚定大财富管理,锲而不舍做精做细、做深做透,这是招商银行App11.0所交出的答卷。如今,打开招商银行App11.0,我们会发现每款理财产品都被拆解得明明白白。比如产品底层资产是投资股票、债券还是低波动资产;如果投资权益,其仓位占比如何等,都被以一个个标签的形式清晰展示出来。招行App产品经理将此形象地称为“投研标签导购”,无论投资者想安稳理财、稳中求进,抑或是通过权益资产追求收益进阶,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产品。投研标签导购只是本次迭代的一个缩影。在银行App日渐同质化的今天,招商银行App正是通过一个个细节上的微创新,以及直击痛点的深服务,以数字化的方式进一步释放与增强财富管理的专业化优势,将差异化、精细化的普惠金融服务带给亿级客户。需要指出的是,前端的流畅与细腻,植根于底层的繁复与艰辛,犹如一道道看不见的“护城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招商银行App何以成为行业标杆。用招行的话说,这叫做“用冰山之下的复杂,换取冰山之上的简单”。以看似简单的“资产时光机”为例:通过资产时光机,所有客户都能够以日为刻度,回溯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资产余额、大额交易、投资收益,帮助客户从每日变化的资产轨迹中分析收支行为,掌握财富积累的效率。但这背后,却意味着所有系统、所有数据不仅要实时调取,还要在指定时点做镜像,并由统一的指令传输、汇总、加工、回检。还有基金持仓透视,可对客户所持有的基金进行全局性考量,清晰展示其股票、债券、货币等大类资产分布,并可根据基金的底层资产,穿透式分析其行业分布、重仓股票、投资风格、基金经理等关键信息。这背后是11.0版本对“财富Alpha+”投研能力更深层次的应用。“底层能力越强,我们对客户痛点与需求的洞察就越精准,提供的服务就越深入,这是这几年招行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前述招行负责人强调,唯有将复杂、困难留给自己,才能将简单、易用留给客户。正是数字化与专业化的交相辉映,铸就了零售之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截至今年9月末,招行零售客户达1.82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年初增长5.2%,零售AUM接近1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2%。其中,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数量、AUM均实现10%以上增长。另一方面,当前招行核心客户的有效月活率已稳定在85%以上,且核心客户两次访问App的间隔时间已缩短至5天。这表明,当前招行已经实现了AUM与MAU的深度融合,在数字化与专业化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近年来,招行单个MAU的平均AUM持续走高,显示了经营效率不断提升,也意味着MAU有着更高的含金量。为什么是招行?在去年发表的《招行的第三条道路》一文中,我们写道:招行不仅是银行里面最会做互联网平台的,也是互联网平台里面最会做金融的——在流量上领先于银行同业,在转化上领先于互联网平台。这两端的优势叠加产生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了招行的竞争优势。据中金公司测算,2030年中国居民金融资产规模有望达486万亿元,大财富大资管产业链收入规模有望提升至3.5万亿元,仅销售端收入就有望提升至1.3万亿元。在零售之王进化为大财富管理之王的征程上,招商银行App11.0是一个重要节点,但更令人兴奋、更值得期待的节点,还在后面。The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微众银行进击大财富管理

即将迎来8周岁的微众银行,从消费信贷、小微金融到财富管理,三大业务板块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里,大财富管理是少有的确定性之一。随着居民财富增长和大众理财意识提升,财富管理行业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末,中国个人金融资产规模已达195万亿人民币,据波士顿咨询(BCG)预计,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未来10年将以10.6%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受益于数字化浪潮全面席卷,数字财富管理的崛起更是势不可挡。BCG最新报告测算表明,过去六年,中国数字财富管理渗透率已经从2016年的24%攀升至51%;预计到2030年,中国数字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358万亿元,渗透率也将提升到67%。作为中国首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一直走在数字金融前沿。11月30日,微众银行正式宣布推出“微众银行财富+”品牌,全面升级财富管理服务,致力于以买方视角的金融产品甄选、专业有温度的服务体验以及先进的金融科技与应用,打造专业、安全、高效的一站式数字化财富管理服务。截至2022年10月末,微众银行与超110家财富管理领域的机构开展了深入合作。另据微众银行2021年报披露,到去年末,该行资产管理规模已经突破1.5万亿元。01天时地利近年来,在资管新规引领下,净值化转型基本完成,银行、基金、券商、信托、保险等共同发力,构筑了一个百花齐放的财富管理市场。从银行理财来看,2022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新发行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47.92万亿元;截至6月底,理财产品存续3.56万只,存续余额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券商资管等在内的资管业务总体存量达到68.51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产品总量达到10010只,存续规模为26.79万亿元。对投资者而言,他们要面对的是数千家金融机构以及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要想从中有效识别和挑选,无疑是个艰难的挑战,如何把合适的产品匹配给合适的人,成为摆在机构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虽然很多商业银行都可以代销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产品,但它们往往又是银行理财的发行方,因此在中立性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挑战;而不管是券商、基金,还是近年来成长迅速的第三方基金代销机构,由于历史原因又无法代销银行理财。另一方面,当前财富管理市场呈现出普惠化、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等特点,投资者对财富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用户体验变得至关重要,传统的财富管理服务模式面临重塑。一类更开放、更高效的机构角色也在大财富市场中快速发展壮大起来,微众银行就是颇具代表性的其中之一。而这种角色也与微众银行的定位和特色天然契合:作为中国首家数字银行,它既有着持牌机构的金融专业能力,又有着数字银行特有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来说,“微众银行财富+”品牌的推出,可谓天时地利。02买方视角从简单粗暴的销售主导到以买方视角为核心的服务主导,这是大财富管理时代的必由之路。对财富管理机构而言,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销售思维,切换为客户服务思维;从以产品为中心,切换为以客户为中心;从赚取申赎费用等短期收益,切换到以客户收益体验为KPI。这是因为,在全面净值化的环境下,由于风险与收益更为匹配,投资者需要主动关注海量产品背后的运作策略差异,还要忍受资本市场和产品净值的高波动性。此时,财富管理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从单纯销售产品的渠道升级为帮助客户做资产配置、财务规划并长期陪伴客户的“专业顾问”。BCG指出,中国数字财富管理机构需要以智慧、专业且有温度的财富管理服务为导向,打造五大核心能力,其中一项正是“买方视角的产品与服务”——沿客户服务全生命周期,以“买方视角+产品严选”贯穿理财全流程。买方视角正是微众银行财富+最突出的特征。据微众银行行长助理方震宇介绍,微众银行财富+将从四大方面构建核心能力:一是从买方视角出发,提供专业财富管理服务;二是持续完善品种丰富的投资理财货架,向客户提供涵盖全市场优质银行理财、基金、券商资管、保险等品类的金融产品;三是运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提供7*24小时一站式数字财富管理服务;四是提供个性化、有温度的服务体验,努力消除“数字鸿沟”。
2022年12月2日
其他

个人养老金时代来临,招行先拔头筹

在个人养老金基础上,可以衍生出一整套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因此实际撬动的金融业务空间还要更为可观,尤其有望为大财富管理开辟新蓝海。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个人养老“第三支柱”全面启航。11月25日,人社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可通过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或商业银行等渠道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23家商业银行、11家理财公司、14家证券公司、7家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和6家保险公司等。围绕个人养老金的鏖战正式打响,首当其冲的则是资金账户之争。在此次人社部官宣之前,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早已跃跃欲试,建成了个人养老金业务全流程系统,招商银行App上线个人养老金相关专区,并提前开放了开户预约。早在2019年6月人社部下发《关于开展商业银行与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信息平台对接的函》开始,招行就积极行动,成为了人社部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首批系统对接银行。随着相关政策和细则的陆续出台,招行充分发挥自身的零售金融与技术能力优势,提前建成了个人养老金业务全流程系统,包括有序开展了养老账户开立与系统对接、养老财富产品储备、养老金融平台建设等全方位准备工作。在这场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比拼中,招行奋楫争先,加速打造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商,为第三支柱的建设添砖加瓦。这也正是招行坚持金融为民、践行责任担当的体现。01个人养老金时代个人养老,兹事体大,关乎国民福祉与社会稳定。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在全国人口中占比18.70%,与2010年相比,这一比例上升了5.4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然而,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对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依赖程度较高,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发展偏缓,而以个人养老储蓄投资形成的第三支柱仍在起步阶段。要想健全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亟需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2022年以来,第三支柱衔枚疾进,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开业,启动养老储蓄试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展至“十地十机构”。11月4日,人社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11月18日,银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启动个人养老金业务铺平了道路。一个崭新的个人养老金时代降临了。参照海外养老体系改革经验,许多国家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在大力发展后占比达到养老保障体系总量30%以上;对比我国当前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超6万亿的规模,未来中国个人养老金总量将具有万亿级别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住户存款规模高达116.59万亿元。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将会越来越多的存款“搬家”到个人养老金账户。浙商证券研报认为,从储蓄转移角度来看,结合海外经验与我国国情,居民储蓄是第三支柱的最大潜在来源,预计10年内转移规模可达3.38万亿元。中金公司预计,到2030年,我国个人养老金或将迎来1-3万亿元增量资金。此外,在个人养老金基础上,可以衍生出一整套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因此实际撬动的金融业务空间还要更为可观,尤其有望为大财富管理开辟新蓝海。02招行先拔头筹个人养老金时代的到来,开启了金融业新一轮竞赛。根据《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养老金业务主要包括:资金账户业务;个人养老储蓄业务;个人养老金产品代销业务(包括代销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个人养老金公募基金产品等);个人养老金咨询业务。不管是储蓄还是代销,以及更多的衍生服务,都离不开资金账户这个前提。《暂行办法》规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具有唯一性,参加人只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确定账户,因此银行作为投资者开启个人养老金之旅的“首站”,具有先发优势。从《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重磅!工行手机银行8.0亮剑,确立数字化时代新标杆!

全面解密工行最重要的一次手机银行升级。来源:轻金融作者:李静瑕在银行业,谈到高频迭代创新最为集中的平台,毫无疑问手机银行是其中之一。作为银行业线上与线下经营最重要的窗口,手机银行连接了庞大的用户群和交易量;对内,连接了银行各个业务部门、分支机构、网点;对外,连接了各类生态和无数合作伙伴。可以说,手机银行的强弱,直接决定了银行经营转型的成败。纵观手机银行的创新与变革,离不开行业标杆的引领和推动。其中,率先跨越5亿用户里程碑的工行手机银行,成为最多客户选择的手机银行。这背后,是工行始终保持敢为创新天下先的魄力,勇闯技术“无人区”,最终在强者如云的手机银行时代脱颖而出。在大部分行业,如果没有那些标杆龙头公司,整个行业都会暗淡许多。全球少数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公司中,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行业巨头有如下共同点,一是它们均是强大的平台化公司,都追求极致的创新;二是它们都是行业颠覆者,深刻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2022年11月18日,工行迎来最为重大的一次手机银行升级——用8.0重新定义手机银行新形态,充分发挥数字化经营一盘棋和综合金融实力,持续不断突破行业的创新边界,引领移动金融变革之先。所谓巨头地位,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追求极致中,逐渐确立下来。01以客户为王:“最大”与“最好”App从未如此重要。在离柜率超过90%的当下,对于去网点较少的用户来说,一个银行App就是一家银行。不少银行寻找新增长模式的过程中,手机银行都是“一号工程”。提及手机银行创新,在股份行中,涌现了招行这样的手机银行强劲选手,相比之下,国有大行手机银行面临着更大的难题。这是因为股份行的用户群分布较为集中,覆盖了主要核心区域,头部股份行也仅有1亿多个人用户。国有行则不然,用户量更多,个人客户数在6~8亿之间,并且分散在各个区域,想要精准全面的覆盖并不容易。从这个角度看,国有行手机银行承担着不一样的使命。长期拥有“最大”手机银行的工行,从未停止创新和前进,实现“最大”与“最好”,成为工行手机银行的目标。通过多年的精耕细作,工行手机银行各项数据傲视群雄。从用户量、月活用户数据来看,工行均位居手机银行第一。目前,工行超5亿的手机银行客户占全行个人客户约70%,近1.7亿的月活用户,月动户率达到34%。在第三方权威机构评测中,工行手机银行位列行业TOP50榜首。从粘性指标看,工行稳居大行第一。据中金公司数据,截至2022年9月,工行手机银行日活用户(DAU)居行业第一;人均单日启动次数为2.74,位列国有行第一。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工行手机银行取得了较高的用户忠诚度。从“最大”到“最好”,并非一蹴而就。从1.0到8.0,历经十余年,工行手机银行创新从未停止。这一次,历经1年匠心打磨,18大类服务重塑,500余项功能提升,8.0成为工行最重要的一次手机银行升级。纵观此次8.0升级,最为重大的创新是在业内首家推出“发现”页签。体验“发现”后可以发现,这是智能化服务、数字化运营与客户体验的一次重大跨越。一方面,有强大的智能化后台支撑推荐。“页签”的智能化服务,涵盖了客户画像分析、陪伴导航、智慧大脑产品推荐、资讯与活动个性化推荐等,满足客户想要的场景服务需求。在标准化首页满足80%客户、80%核心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发现页签为每一个客户发现他此刻最想要的服务。另一方面,还支持用户进行灵活组件拼装与产品、服务配置。这是手机银行前所未有的功能创新,通过客户标签、行为历史预判客户潜在金融需求,再通过乐高式服务组件,帮助客户轻松DIY最想要的界面与功能。这种组件化定制的体验,在以往一般仅在操作系统层面才支持,现如今在手机银行中也实现了。为什么要做“发现”?工行的初衷,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让客户发现此刻最想要的金融服务、最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只需要打开手机银行,简单一下拉,就能一目了然,真正实现了“千人千面”与个性定制。这些创新,有助于更好地覆盖长尾客户、挖掘潜力客户、激发和引导潜在需求。曾经,手机银行更新迭代浩繁又琐碎。而工行通过“发现”页签底层灵活的架构就实现了灵活的组件拼装和产品、服务配置,从而无需研发投产即可发布面向各类重点客群的专版、专区,赋能精细化客群运营,实现手机银行客户端轻量化升级。对整个手机银行的发展来说,工行历经十二年磨剑,推动手机银行创新与服务能力上升到了新的层次,大大拓宽了行业创新边界。028.0连接未来:“着眼于明日”的创新“所有组织必须做好抛弃现在所做一切的准备。”在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看来,每一个组织为了生存都必须进行创新。要做好创新,不仅需要“着眼于贡献”,做出开拓性的、有创意的贡献,更要“着眼于明日”。当下的手机银行,正处在关键的转型关口。一方面,从2018年开始,手机银行开始往平台化转型,行业竞争加剧,但存在界面、产品、服务严重同质化,以及客户旅程复杂、体验不佳。不解决这些难题,手机银行就难以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从移动互联网到AR、VR、元宇宙等新技术层出不穷,都在让传统“人货场”的经营逻辑重构,给了手机银行更多创新空间。布局手机银行,就是布局未来。如何做出既“着眼于贡献”又“着眼于明日”的创新?这需要围绕用户需求,给用户带来价值创造和极致体验。致力于将创新性、引领性作为自身目标的工行手机银行,此次8.0升级,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深度应用无所不在。除了率先推出“发现”页签,“财富”平台是工行手机银行8.0升级另一个重大突破点。数字化转型加速、市场需求快速转变,推动财富管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必争之地,银行纷纷加大力度布局财富管理。归根到底,任何金融服务的本质,都是最大化满足客户的价值创造。这正是工行“财富”平台,即开放式财富管理平台上线的初衷,不仅为用户提供投教宣传、产品研选、投资陪伴、营销活动四位一体的服务,同时,秉承价值投资理念,从全市场产品中精选超额收益好、持有体验佳、投资风格稳的产品。为此,开放式财富管理平台打破原有的封闭系统,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开放财富生态。一是由工行直接经营的“公域空间”,打造了“工银研选”服务;二是搭建了开放式财富社区“财富号”,聚合基金、理财等优质合作伙伴的服务资源。正如工行手机银行8.0的那句Slogan“发现你的财富之美”,通过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能够帮助客户实现更多价值的同时也在推动客户发现自身更多的可能性。“精细化的创新无处不在”,工行手机银行8.0不仅着眼于推进当前的手机银行服务创新,还面向未来布局。具体来看,一是创新适老化与年轻态。养老与年轻一代是银行细分客群必争之地。对于长辈,工行在操作上做减法,在内容和服务上做加法;同样,工行也为Z世代打造了数字空间。全新青春版,推出了“财商、低碳、公益、权益”四大星球服务体系。二是打造最“轻”的手机银行。功能丰富与操作简便,如何兼具?这是手机银行需要破解的一大难题。工行不仅实现了组件化定制,还打造了有史以来最简洁的手机银行操作界面,38个栏目、100余项常用功能精装修,关键核心交易的响应效率提升了超过20%,登录、理财分别提速30%和40%。三是集成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与用户建立更深的纽带。手机银行始终是创新前沿最为集中的平台。8.0首次基于工行新一代“知客”运营平台焕新,大幅提升定制化研发和智能化服务能力,更快速、更精准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创新推出“数字藏品馆”、“炫彩刷脸”等小而美、小而精的体验细节,力求完美、止于至善。未来的手机银行会是怎样的?“平台的”、“开放的”、“生态的”或都是理想中的关键词。同时,能否实现生态化、平台化转型,亦是手机银行的生命力。工行手机银行8.0坚持平台化、生态化发展方向,创新财富服务数字化营销、运营和管理模式,通过对全量客户的分层、分类服务,打造全新的个人财富管理生态,最终形成了银行、合作方、客户三方共赢的全新生态。03“全行一盘棋”思维,实现三大重塑每一次手机银行升级,都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银行调动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外界能看到的科技与服务,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创新支撑藏于海平面之下。这些看不见的支撑,凝结了银行的综合金融实力、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能力,最终形成了各个手机银行的差异。只有勇于打破行业现状、实现自我变革的银行,才能走得更快、更远。工行手机银行8.0对架构、机制、服务的重塑,都是前所未有的。首先来看重塑架构。底层的平台架构,是银行金融服务的根基,决定着金融服务的设计思路、用户体验与满意度,敢于重塑底层架构,“宇宙行”有极大勇气。中后台技术支撑,可以极大提升运营效率。工行推出的全新一代企业级数字化运营“知客”平台,对手机银行进行“底盘换代”。基于该平台,新版手机银行大幅提升了智能化与定制化服务能力,通过1.7万个页面埋点、每日300亿条的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客户行为的毫秒级响应。全新的平台架构,还带来了手机银行性能上的提升。在工行手机银行8.0版中,每日近3亿条批量短信可实现分钟级准实时发送;客户可查询长达12年内交易数据与收支分析。底层平台架构的更换,产生了新的交互方式与客户服务手段。其次是机制重塑。随着金融服务走到平台化阶段,银行创新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集团式协同创新。历来践行“全行一盘棋”思维的工行,很多大型工程都是举全行之力攻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来抓。手机银行正是“全行一盘棋”最为重要的一个工程。众所周知,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不是技术,而在于突破传统的组织、制度和机制。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工行推动体制机制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敏捷协同转变,增强数字基因灵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与业务融合创新的文化和环境。8.0的升级,就隐藏着工行数字化转型的深厚内功,包括技术实力、自下而上进行系统性变革,提升横跨客户部门、产品部门、渠道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从而集成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采用组件化、模块化机制,大幅提升敏捷研发效率。最后是服务重塑。对底层平台架构的重塑,旨在为手机银行的智能化升阶,在全新的智能化平台架构支撑下,工行手机银行全旅程引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上,工行以数百种智能算法为支撑,在客户使用的核心环节、交易中提供个性化、引导式的旅程服务,例如基于客户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等需求提供个性化资产配置建议及投资决策辅助工具;8.0还升级推出了基于搜索数据动态加权计算的搜索热榜,支持手机银行各项功能服务和产品,对客户形成有效的引导。在提升运营效率方面,借助“知客”将客户经理的信息和服务推向线上,支持客户在线上了解并联系客户经理、购买客户经理推荐的产品等;同时,建立手机银行客户旅程地图服务,为运营人员提供可视化的客户路径网络分析功能,进一步提升手机银行运营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新技术带来新变革。技术的支撑之下,重塑架构、机制、服务正在为银行铺就新的发展之路:找准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更大价值,刻求客户极致体验。这一切,也将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不二法门。04结语一个多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是,大企业足够强大了,如何还能持续保持创新活力、把握未来?互联网巨头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每一次成功创新之后,亚马逊都会归零,重新回归创业第一天,开始寻找下一个创新点。”使得亚马逊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秘密,是一直信守“创业第一天”的口号。金融行业巨头亦然。无数次的变革与创新,成就了今天的宇宙行。工行手机银行8.0是一次创新成就的集大成之作,是工行连接未来的一次重大升级。这些创新能力和强大平台的锻造,必将支撑工行在未来数字化竞争中获取先发优势。The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解码邮储银行:未来已来,远方不远

长期来看,邮储银行有望通过财富管理体系升级和中收跨越战略,依靠内生资本补充实现轻资本发展。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在40余家A股上市银行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个独一无二的标的。从业务规模和网点分布来看,它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国有大行;从经营特色与市场估值来看,它更接近头部股份行。这使得邮储银行既有着国有大行的影响力与品牌优势,又兼具股份行的成长性与灵活性。近年来,邮储银行坚定不移推进差异化、特色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聚焦能力建设苦练内功,构筑可持续性的综合竞争优势,打牢持续发展的能力根基,业务经营稳中有进,不断释放成长潜力。邮储银行经营业绩一直保持稳健增长。今年前三季度,邮储银行实现归属于银行股东的净利润738.49亿元,同比增长14.48%。与此同时,邮储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保持优良,不良贷款率仅为0.83%,居于行业优秀水平;拨备覆盖率404.47%,风险抵补水平充足。今天的邮储银行,已然是一家高成长、高质量、高站位、高科技的国有大行。展望未来,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上,邮储银行堪称最具想象力也最值得期待的银行之一。高成长:跑出比肩股份行成长加速度过去十年里,邮储银行的成长速度冠绝六大行,比肩头部股份行。从资产规模来看,从2012年到2021年,邮储银行总资产从4.90万亿元增至12.59万亿元,累计增长157%,位列六大行之首,逼近同期招行、兴业的增长速度。不仅是资产规模,从营收到盈利,邮储银行的成长性同样突出。2012到2021年,邮储银行的营业收入从1267亿元,增长到了去年全年的3188亿元,累计增长152%;同期净利润从283.7亿元增长到了765.3亿元,累计增长170%。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错综复杂且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之下,邮储银行的这股高成长势头始终不减。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邮储银行资产总额13.5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3%,其中客户贷款总额超过7万亿元,达7.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81%,较上年末增加6,977.70亿元,同比多增426.75亿元,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前三季度,邮储银行净利润保持两位数增幅,归属于银行股东的净利润738.49亿元,同比增长14.48%;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和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0.76%和13.90%,同比分别提高0.02个百分点和0.22个百分点。这就是邮储银行:以国有大行的身姿,跑出了头部股份行的加速度。高质量:中收跨越战略稳步推进谋划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金融业的鲜明特征之一。对商业银行而言,唯有在中间业务上实现突破,才能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原因在于,中间业务具有资本占用少、风险小、客户粘性高、收益稳定性较强等特点,是银行优化收入结构、增强经营能力的有效途径。依托近4万个营业网点、超6.5亿个人客户,邮储银行虽然中间业务起步晚,但发展快、空间大,也令市场充满期待。当前,邮储银行以中收跨越战略为着力点,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推进能力建设,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奋楫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邮储银行通过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和客户经营能力,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236.39亿元,同比增长40.3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率达9.20%,同比提高2.13个百分点。这背后,邮储银行的中间业务呈现全面开花之势,代理保险、信用卡、理财、投行和交易银行等业务收入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在贯彻落实国家减费让利政策的基础上,邮储银行加快推进财富管理战略升级,持续深耕代理保险、基金等业务,推动AUM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代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47.17%。截至9月末,邮储银行AUM年新增超万亿元,达13.60万亿元。与此同时,在信用卡方面,邮储银行加强商圈推广和运营,完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带动客户和消费交易规模增长,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20.52%;在交易银行方面,积极推动数字供应链业务发展,丰富线上融资场景,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50.62%;在投资银行方面,积极拓展债券承分销业务,壮大银团贷款业务规模,发力资产证券化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33.44%。干净的资产负债表、良好的风险管理以及优异的资产质量,不仅是邮储银行的核心标签,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支撑。截至9月末,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0.83%,居于行业优秀水平;拨备覆盖率404.47%,风险抵补水平充足。高站位:强化国有大行责任担当2007年3月,邮储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定位于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这意味着邮储银行从一开始就坚持了高站位。近年来,邮储银行牢记和践行“国之大者”,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力服务实体经济,持续深耕普惠金融,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发挥好国有大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普惠金融的先行者和推动者,邮储银行长期深耕小微金融市场,持续深化小微金融数字化转型,加大对小微企业等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提升小微金融发展内生动力。截至9月末,邮储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5万亿元,在客户贷款总额中占比超过16%,居国有大行前列;线上化小微贷款产品余额1.0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03%。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为乡村振兴“主力军”,邮储银行加速推进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截至9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7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23.77亿元;评定信用村36.20万个,评定信用户634.35万户。同时,邮储银行精准聚焦“专精特新”、科创企业等代表中国经济转型方向的目标客群,持续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信用贷款额度;依托“科创e贷”产品及科技产业链开发项目,为科创企业提供线上融资,“专精特新”及科创企业贷款客户数超过2.30万户。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二十大报告的一大重点。邮储银行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和目标,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截至9月末,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657.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11%;累计成立碳中和支行、绿色支行、绿色金融部等绿色金融机构19家。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作为既有百年历史积淀又朝气蓬勃的年轻国有大行,邮储银行始终着眼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坚持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邮储力量。高科技:业技融合加速数字化转型今年以来,邮储银行在金融科技上不断发力,持续推进科技助推能力建设。4月23日,邮储银行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投产上线,为大型银行中率先同时采用企业级业务建模和分布式微服务架构打造的全新个人业务核心系统;通过使用通用服务器,进行云平台部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核心系统解决方案,是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实践。这标志着邮储银行核心科技能力的蝶变升级,为推动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目前,该系统已成功迁移近80%的客户,系统运行平稳,存款交易平均响应速度提升37.50%。从三季报来看,到9月末,邮储银行已完成年度上线目标工程239个,其中企业手机银行、信贷反欺诈系统、金融市场电子化交易系统等42项重点工程全面投产上线。在人工智能方面,“邮储大脑”图像识别功能应用于光伏贷、邮享贷等新场景,日均影像识别量超过41.67万笔;流程机器人(RPA)应用于理财参数维护、国际结算账户核对等20多个场景,业务笔数超2.28万笔。在云计算方面,邮储银行持续优化云管理平台功能,推进容器化建设和应用微服务化,建立云原生的运维管控体系;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展业等201个系统实现私有云平台部署,云平台日交易量达到5.89亿笔,占交易总量的93.30%,云技术应用继续保持同业领先水平。在大数据方面,邮储银行大数据平台整合接入行内145个业务系统,全行数据资源实现统一接入、集中存储及高效加工;数据中台能力不断增强,累计上线178个数据服务内容,为营销管理、客户分析等9大分析场景提供支撑。值得关注的是,邮储银行已启动集约化运营三年转型计划,按照“前台业务后台化、后台业务集中化、集中业务专业化、专业处理共享化、共享服务云端化”的方向,将前台业务上收集约运营,目前已开展零售信贷、托管业务、小企业集约化贷后管理等业务集约运营试点。随着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不断深入,以及运营模式的日益革新,邮储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渐入佳境,也为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结语10月26日,邮储银行披露定增预案,计划向不超过35名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450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按照定增方案,邮储银行定增发行价格为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普通股股票交易均价的80%和本次发行前最近一期末经审计的除息后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值二者孰高者。由于控股股东中国邮政集团不参与认购,市场普遍预计邮储银行此次将引入市场化投资者,进一步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或将溢价参与定增,无疑将展现新股东对于邮储银行长期发展的充分信心。可以期待的是,随着资本金的有力补充与新股东的引进,将为邮储银行进一步打开增长空间,推动邮储银行零售和财富管理转型。长期来看,邮储银行有望通过财富管理体系升级和中收跨越战略,依靠内生资本补充实现轻资本发展。“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时,银行业经营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商业银行经营分化的趋势愈加明显。”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早前表示,我们深知这是一场爬坡过坎的“马拉松”,邮储银行要想成为一家优秀银行,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的发展,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未来已来,远方不远。The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信用卡「护航」双11,扎根实体经济,助力美好生活

作为除了个人住房贷款之外最重要的消费金融工具,信用卡连接着消费者和消费场景,必须做好提振消费与服务实体经济的连接器+放大器。策划:董云峰编辑:叶冬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刚刚落幕的“双11”依然可圈可点。其中,天猫双11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共有29万品牌、数百万中小商家、主播报名,超过2100万商品参与;京东双11全过程实现“超越行业增速”的交易结果,零售购物用户数再创佳绩;抖音电商内参与双11活动的商家数量同比增长了86%,7667个直播间销售额超过百万元。历经14年,双11逐渐成为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少了新鲜感,却多了自然而然,以静水流深的姿态持续激发着消费活力。14年间,随着信用卡与移动支付的融合不断深入,信用卡之于双11,也就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在各大平台“放大招”抢占市场的同时,银行信用卡带着双11专属活动纷纷入局,满减、红包、返现齐上阵,为双11“保驾护航”。以行业领军企业招行信用卡为例,在今年双11期间,通过经典的“加鸡腿”活动实打实给客户补贴,以低门槛、多回馈进一步激活消费力,为实体经济添柴加火。据悉,在消费复苏的情况下,招行信用卡双11期间手机支付交易总额继续保持了增长态势。这不仅是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聚焦服务国家消费转型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更是发挥了信用卡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正规军、主力军、压舱石作用。01连接器+放大器:招行信用卡扎根实体经济,多举措提振消费在此次双11中,招行信用卡不仅仅扮演传统银行的信贷、支付角色,更是借力“加鸡腿”这一极具互联网玩法的活动躬身入局,一边连接数亿消费者,一边连接着万千商户,给用户带来实惠,助力商户交易回暖。截至目前,招行信用卡流通卡量超过1亿张,今年上半年实现交易额2.39万亿元,均位居行业领先水平。基于如此量级的业务规模,不仅是双11,在一年中的多个重要时点,招行信用卡都紧紧把握消费热点,顺势推出惠民营销活动,发挥信用卡“连接器”和“放大器”的作用,持续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而这也是金融机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以618大促为例,今年618期间,招行信用卡手机支付交易总额超1200亿。除了发力线上手机支付,招行信用卡还在线下联动38座城市、300余个商圈,推出61.8元购100元商圈消费券活动,覆盖客户数超2000万。在中秋、国庆消费旺季,招行信用卡又加码推出“金九银十天天消费券”活动,联合山姆、星巴克、麦当劳、盒马等大牌商家,为持卡人送上吃喝玩乐购优惠福利。此外,招行的“两票”(饭票、影票)业务已经成为连接了上亿消费者与10余万家优质商户的重要桥梁,并通过给予客户多样化的消费场景和权益福利,以更优惠的消费选择和更便捷的支付体验,增进客户的消费需求和消费频率。上述数据背后,投射出信用卡行业与国民经济血脉相连,承载着人间烟火气,也是助力焕发消费活力、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所在。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9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45亿元,同比增长2.5%,充分展现出中国消费的活力和经济的韧性,这也为信用卡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02有温度的信用卡,助力美好生活二十大报告更旗帜鲜明地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同时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过往的发展经验表明,消费金融的高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消费灵活性和便利性,有效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有力促进了消费崛起。可以预期的是,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背景下,我国消费金融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消费金融也将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信用卡与消费息息相关,消费是实体经济的主引擎。作为除了个人住房贷款之外最重要的消费金融工具,信用卡连接着消费者和消费场景,必须做好提振消费与服务实体经济的连接器+放大器。一方面,信用卡显著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方式,让更多人愿意接受“先消费、后还款”的消费方式,激发了社会消费活力;另一方面,信用卡通过分期业务,在金融业、制造业与服务业三者间构建了重要纽带,为实体经济提供增长助力。在此过程中,信用卡不仅是消费信贷的体现形式,更逐渐成为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助力者。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整个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78万亿,增加到2020年末的15.13万亿,五年翻了三倍。在这15万亿里面,银行信用卡占据了主体规模。再看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200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83万亿元,到2021年上升到44.08万亿元,其中仅网上零售额就高达13.09万亿元。自2013年起,中国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截至去年末,中国信用卡发卡量已经突破8亿张,全年交易额超过40万亿,透支余额达到8.6万亿。依托良好的监管环境与庞大的内需市场,一个规范健康发展的信用卡行业,必将持续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助力国民追求美好生活,这正是信用卡行业的使命必达。The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蚂蚁消金增资落定,互联网消金“入海”

互联网消金以及其他新金融力量,犹如一条条河流,纵使百转千回,都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各项监管要求,全面汇入持牌金融的大海之中。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蚂蚁归航,渐入佳境。在一年前发表的《蚂蚁回归航路》一文中,新金融琅琊榜总结道:一度“偏航”的蚂蚁回来了,这既体现了蚂蚁集团自身的纠错能力,也彰显了中国监管层的智慧。在此过程中,蚂蚁的扩张步伐有所放缓,也牺牲了一些短期利益,但同时,收获了更高的发展质量,以及更可预期的未来。11月14日晚间,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下称“蚂蚁消金”)增资方案落定,包括蚂蚁集团、杭州金投数字科技、舜宇光学、传化智联、鱼跃医疗、博冠科技、重庆农信投资在内的多家公司将参与本轮增资的股权认购。公告显示,蚂蚁消金本轮总增资金额为105亿元,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将达185亿元。消费金融业务被视为蚂蚁集团数字金融业务的核心板块,是蚂蚁集团整改工作的一大焦点。经历了年初的增资变化之后,蚂蚁消金的增资方案终于落定,也让这家公司得以完成自己在整改工作中所承担的任务。01蚂蚁消金这一年去年11月,花呗、借呗陆续启动品牌隔离工作,开业不到半年的蚂蚁消金迎来重任。对蚂蚁消金而言,一边是规模庞大的存量业务平稳过渡,一边是亿万用户的服务和体验,要想完成这个整改腾挪,并非容易之事。那么,过去这一年里,蚂蚁消金都做了哪些工作?品牌隔离是重中之重。根据整改方案,花呗、借呗成为蚂蚁消金专属品牌,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服务则独立为银行信用购、信用贷类服务。截至目前,不少用户的借呗已经更新为“信用贷”服务,部分用户的花呗也更新为“花呗”和“信用购”服务。据了解,这一工作仍在继续,未来会逐步覆盖到更多用户。一年来,以倡导理性借贷为核心,蚂蚁消金的陪伴服务体系也越发成熟。通过“账单助手”功能,蚂蚁消金为用户提供预算设置、超支提醒与额度管理等服务,帮助用户提升自己的金融消费能力。数据显示,上线初期,使用这一功能的花呗用户平均账单金额下降5%,借呗用户的平均借款余额则下降了11.3%。此外,蚂蚁消金还在线上、线下不同渠道探索金融科普工作。在线上,蚂蚁消金打造了金融教育平台知信学堂,以小程序形式进行金融科普,倡导理性借贷。蚂蚁消金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为新市民群体提供金融支持——通过“新市民陪伴计划”,关注新市民在安家、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我在此前的《蚂蚁消金的“必修课”》一文中有过总结:对于一家拥有超过10亿用户的金融科技开放平台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必须有着更强的担当与使命感,更多关注用户、行业与社会。蚂蚁集团的消金业务也由此开启了自我变革,这里面既有监管要求,也有主动调整。02增资为整改重要一环此次增资方案的落定,将令蚂蚁消金在全面合规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众所周知,蚂蚁消金需要承接的用户量级众多,如何有序、平稳地推进整改,是个错综复杂的大工程。在整改方案中,蚂蚁集团确立了“两不加,两不降”原则,即“不增加消费者成本、不增加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成本,不降低消费者服务体验、不降低风险防范标准和要求”,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那些失败的零售转型

零售转型的最终成功,有赖于企业文化的变革。不少银行零售转型归于失败,正是因为未能形成与零售转型要求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作者:秦季章编辑:零售新逻辑过去十余年来,国内商业银行零售转型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太多,大多数银行虽然通过零售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零售业务的较快发展,但鲜有银行像招行、兴业、平安等零售转型标杆行一样,零售占比接近或超过一半,成为主要的增长引擎。为什么?因为大多数银行对于零售转型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因而在组织零售转型过程中,存在战略、战术以及文化上多方面缺失。从反面进行总结,不无借鉴和启发意义。战略上的缺失零售转型首先是战略行动,需要战略清晰并有效执行。战略被认为旨在解决“做正确的事”的问题,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但战略本身也有“正确地做事”的问题——从规划到执行都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可许多银行在零售转型战略层面并没有正确地做事,这是导致零售转型未竟全功的首要原因。1、战略规划方面的问题。战略规划是零售转型的起跑线,不少银行因为管理层尤其是一把手偏于主观武断,输在了起跑线上。与公司、投行、科技、风险等专业相比,零售显得不那么高深,任何人尤其是银行管理者都不乏想法且自以为是——每个人都是银行的零售客户,至少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发表点意见。因此,不少银行的零售转型战略规划,更多地来自于管理层的主观意志,而没有正确深入地调研,更没有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标杆行的先进经验。这样制定出来的战略,目标符合管理层的愿望,并可能激动人心,但不一定切合实际;路径是一些零散举措的拼凑,被编成气势不凡的成套文字,但实质上不成体系,当然不足以指引零售转型这样的大变革。2、战略定力方面的问题。零售转型成功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而且初期投入大,所以特别考验战略定力。不少银行的管理层不能遵循零售转型的投入产出规律,在零售转型的投入与产出预期上不切实际,不能保持定力。有的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不愿多投入人财物资源,尤其是在人员投入上没有充分认识到零售人力密集型的特点,无论是增加一线营销人员还是总分行管理人员,都不分青红皂白卡脖子,人员总量严重过剩的城商行农商行尤其突出;有的急功近利,不考虑零售的产出周期,比照成熟业务,投入资源即要求高回报,在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压力下,一线不得不竭尽全力冲指标,顾不上夯实基础,动作变形;有的左右摇摆,初期舍得投入,对产出的要求也不太高,但一两年之后,看到效果不明显,听到日渐增多的质疑声音,信心开始动摇,对零售转型的战略投入减少乃至断供,致使转型偃旗息鼓,直至不了了之;此外,有的管理层更换后,不管过去零售转型战略如何,热衷于“重打锣鼓另开张”,另搞一套新花样;同时“一朝天子一朝臣”,将原来的零售管理人员大面积更换,代之以“信得过”的人,甚至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人,零售转型当然不可能一以贯之。3、战略执行方面的问题。战略执行比战略本身还重要,常有人说:一流的战略加二流的执行还不如二流的战略加一流的执行。不少银行对战略执行管理不到位,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缺乏严密的跟踪、督导、反馈、修正机制,一旦战略规划与实际出现偏差——这是难以避免的,战略和战略执行就分道扬镳,零售转型逐渐失去了战略引领。即使注重战略引领,一些银行并没有将零售转型上升到为一把手工程,从总行到分行到支行的一把手,主要以会议文件部署落实,而非真正置身其中,没有及时了解、发现和解决转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寻找、激励和发展转型追随者,没有预见、分清、排除不时遇到的各种变革阻力。一些置身其中的一把手,不少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经验主义或主观主义的影响,不遵循零售转型的规律,不尊重专业意见,致使零售转型战略一步一步偏离正道。
2022年11月1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金融科技伦理指引:金融为本,科技为器

除了技术支持,科技公司不能染指属于金融业务范畴的操作,这为“断直连”等工作提供了依据。金融科技领域迎来了风向标式指导文件。2022年10月9日,人民银行下发了《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JR/T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平安银行信用卡智能化再进阶:寻找风控与体验的最优解

在信用卡行业步入存量时代之后,行业“内卷”更为剧烈,风控与体验的平衡更是重中之重。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在厮杀激烈的信用卡行业,比拼的究竟是什么?对发卡机构而言,风控是根本,但从客户的视角出发,体验好才是王道。正是客户体验上看似微小的差异,深度影响着开卡率与活跃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卡机构之间的差距。然而,极致的客户体验——交易场景的顺滑,与风控要求往往存在冲突,如果不能解决这种矛盾,要么影响客户体验,牺牲转化效率与客户口碑,要么影响业务安全,将发卡机构和持卡人推向不确定性的风险中。尤其在信用卡行业步入存量时代之后,行业“内卷”更为剧烈,风控与体验的平衡更是重中之重。科技是唯一的解。依托金融科技,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智能化手段,在确保优质用户体验的同时不断提升风控能力,将安全与体验深度融合,护航客户用卡旅程。而智慧风控进化到最后,一定是回归到客户体验的服务型风控。知易行难。在行业里,平安银行信用卡率先做到了。01智慧风控打造极致体验关于智慧风控的最新面貌,不妨从近期的两个小案例说起。刁某在口袋银行APP发起了一笔2,5000元的交易,系统结合其交易习惯和风险特征,实时预警到刁某可能正在遭受“刷单类”电信诈骗,立即通过APP弹屏提示客户可能正在遭遇诈骗,并通过漫画展示了该骗术的诈骗手法。刁某随即意识到风险并取消了该笔交易。李某申请办理平安银行信用卡,提交申请后平安银行实时识别客户为有车客户且车险即将到期,预估客户接下来对于车险需求较大,故实时推送给业务员这一关键线索,业务员给李某推荐办理平安车险,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是平安银行信用卡最新升级的智慧风控体系驱动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Smart智慧风控经营平台、LEO实时交易风险评估系统、智能反电诈机器人。其中,Smart平台以“火眼金睛”洞察客户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若客户有更高层次的金融消费需求,平台为客户推荐更适配的高端卡片,提供更高价值的金融服务。Smart平台还可以优化客户所需,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针对客户最关心的支付体验问题,平安信用卡首创LEO实时交易风险评估系统,在用卡交易瞬间,实时捕捉客户需求和风险形态变化,从评估等级,到识别需求,到匹配服务动作,整个过程仅需23毫秒,创业内领先支付速度。自系统投入使用后,今年前7月,累计服务超900万客户,挽回失败交易2770万笔。在完成产品推荐、额度授予后,平安银行信用卡还通过业内首创的“智能反电诈机器人”,主动通过文字提醒、弹屏漫画、AI语音电话等多种形式智能唤醒客户,提示客户核实诈骗风险,在精准拦截诈骗资金的同时,不会对客户用卡体验产生丝毫影响。自上线以来,平安银行已成功唤回1.9万余名被骗客户,成功拦截资金近4亿元。面对客户不断变化的交易需求,平安信用卡创新实现从“客户级”升级为“交易级”风险管理模式,将风险管理模式前置,从事后风险管理推向事前、事中,预判客户所需,实时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服务的需求,为客户实时提供金融产品推荐、安全支付服务、用卡欺诈防范等一系列服务。这正是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服务型风控,凝结着平安银行深厚的风控积淀与强大的技术能力。02存量时代的风控进化金融是一门经营风险的生意。风险管理是生命线,也是底线。长期以来,稳健、保守乃至刻板,是人们对金融机构风控体系的固有印象。在传统的风控体系之下,金融机构可获得的数据以及分析维度都相对有限,为了自身资产安全,也为了客户权益不受到伤害,它们不得不谨慎从事,有时候宁可“错杀”也不能容忍出错。换言之,传统风控不仅伴随着业务效率的让步,更牺牲了客户体验。在线下网点主导的时代,传统风控的弊端尚未成为巨大痛点,但在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经历了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全方位“塑造”,客户普遍对用户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快,更要安全。在信用卡行业全面步入存量时代之后,跑马圈地、迅速做大规模已成过去时,维护好现有客户、稳住基本盘才是正经事,发卡机构必须依托金融科技,进一步提升风控能力与运营能力,不断满足客户对体验的期待。体验固然重要,安全底线也不容退步。在数字化时代,在便捷性出现飞跃的同时,风险性随之上升,利用新技术的新型网络犯罪形式层出不穷,网络黑产危害日益突出,给信用卡安全带来了更为严峻挑战。实现用卡安全与用卡体验的完美平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存量时代的信用卡行业之争,表面上是用户体验的比拼,归根到底则是风控体系的进化竞赛。谁能率先实现突破,谁就在存量时代进一步占据了先机。在此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启动了“智能化银行3.0”时代,平安信用卡依托“五位一体“新模式,深化存量客户经营,积极探寻客户价值所需,全面升级智慧风控能力,在金融风险管理的同时着重提升客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做好服务型风控。从Smart平台到LEO实时交易风险评估系统,再到智能反电诈机器人,最核心的特征是实时性,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风控对用户体验的影响降到了近乎零的水平,实现了有效风控与极致体验的统一。在平安银行“新三年”战略中,智慧风控被视为“定海神针”。全新升级的智慧风控能力是金融科技赋能银行的重大创新成果,对推动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早在2016年,平安银行掀开零售业务变革的序幕,以科技创新全面重塑银行机体;2017年起,平安银行推动风控智能化变革,从以人工作业规则为主的风控1.0阶段,到以模型为主、系统决策相辅的风控2.0阶段,再到由人工转变为全面智能化、传统风险管理全面转变为价值管理的3.0阶段。当前,在“五位一体”新模式指引下,平安银行信用卡正在通过智慧风控等专业服务,深入“以客户需求为驱动”的发展模式,持续打造“省心省时省钱”的客户体验,推动信用卡稳定高质量发展,为客户、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彰显了中国平安对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专业性的坚守。2022年7月,中国平安升级公司品牌标识为“专业·价值”,明确在“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的愿景追求下,深入践行“专业创造价值”的核心文化理念。回归本源,行稳致远。The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信用卡十年激荡

激荡十年,发卡量从3亿张增至8亿张;股份行崛起,行业格局大变;存量时代到来,数字化愈演愈烈。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在金融领域,若论非凡十年,不可不提信用卡行业。从2012-2014年狂飙突进,到2015年的急刹车,再到2016-2019年的大发展,以及疫情以来的低速增长,十年间信用卡行业跌宕起伏,经历了监管变革、市场周期与疫情突袭,从跑马圈地走向精耕细作,从增量时代迈向存量时代。再往回看,2003年曾被视为中国信用卡元年,也是所谓黄金十年的开端。2012年恰好是黄金十年的尾声,也是激荡十年的起点。在黄金十年,国有银行凭借网点和品牌上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领先;过去这十年,随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兴起,数字化能力逐渐成为决定行业格局的关键变量,这才有了招行、平安等股份行的强势崛起,甚至是弯道超车。归根到底,既是中国经济起飞与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亦体现了市场化的胜利:以客户为中心、体制机制创新、科技的力量,取得了成功。这正是激荡十年带给我们的启迪。01起起落落,从3亿张到8亿张据央行公布,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全国共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8.07亿张,环比增长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银行股十年沉浮

中国银行业不一样,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会将银行业带往何方?未来十年,答案终将明晰。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十年。过去10年间,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几乎增长了2倍,净利润基本翻番。从市值变化来看,增长幅度相对有限,然而分化显著。目前A股共有42家上市银行,不过在10年前,这一数字为16家,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本文盘点10年来这16家上市银行的市值变化。我们选取了上市银行2012年9月末的市值,与2022年10月14日的市值,进行对比。市值分化10年间,这16家上市银行的总市值从5.33万亿增加到了7.72万亿,增幅为44.81%。在走势上,国有大行的增长相对偏缓,内部差距也不算太大;股份行与城商行的整体增长更为迅猛,不过分化极其剧烈,有的出现负增长,有的则暴增超过6倍。16家上市银行市值变化(单位:亿元)截至目前,四大行依然领先。其中,工行以1.55万亿的市值位居第一,建行紧随其后,市值为1.37万亿,农行、中行的市值接近1万亿;从增幅来看,建行达到37.94%,工行、中行不到20%。与10年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建行扩大了对农行、中行的优势,距离工行越来越近——二者的市值差距已经从10年前的超过3000亿缩小到了不到2000亿。四大行还是四大行,然而作为曾经五大行之一的交行,颓势较为显著。与10年前相比,交行的市值增长不到10%,并且被招行和兴业后来居上。尤其是招行,其最新市值为交行的2倍多——实际上,去年下半年,招行股价处于巅峰期之时,差距还要更为惊人。在股份行里,市值较10年前增幅最高的是招行、平安和兴业,分别达257.57%、232.54%、164.86%,堪称过去10年来崛起势头最强劲的股份行。其中,10年前平安银行的市值仅为673亿元,在股份行处于垫底位置,如今虽然较去年的巅峰期回落明显,仍位居股份行中游。过去10年,民生银行是唯一一家市值负增长的银行。在2014年末一度冲击4000亿之后,民生银行的市值一路下滑到如今的1497亿,较10年前缩水6.61%。三家城商行的发展轨迹同样充满戏剧性。曾经的城商行一哥北京银行,早已不复当年的荣光,市值被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反超。尤其是宁波银行,10年来市值增长6.6倍,从261亿元上升到1982亿元,力压多家股份行,堪称行业传奇。中西分流市值虽膨胀,市盈率在萎缩。10年间,上市银行净利润整体增长1倍,市值增长却不到0.5倍。除了招行、宁波银行等,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市盈率都较10年前有所下降。到目前为止,国有大行与股份行市盈率整体在4倍左右,其中招行、平安分别为6.12倍、5.48倍;三家城商行市盈率差距较大,北京银行不到4倍,宁波银行超过9倍。美股十大上市银行(单位:亿美元)相形之下,市值靠前的国际大行,市盈率大多在8-10倍,较10年前变化不大。这也造成了中资银行的市值排名出现下滑,目前工行市值已经落后于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2022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行榜(基于一级资本),前20名中资银行占据半壁江山,且四大行占据了四强。多年来,持续强劲的基本面与整体低迷的估值,令众多中外投资者倍感困惑。市场逐渐形成共识:中国银行业不一样,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以及相对独特的估值逻辑。10月16日下午,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几乎同时发布公告,均强调: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助力稳住经济大盘。这条道路会将银行业带往何方?未来十年,答案终将明晰。The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手机银行,太卷了

“银行卡只是一个产品,App却是一个平台,承载了整个生态。”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农行搞事情了。9月14日,农行对外公布,截至8月末,农行掌银注册客户数突破4.4亿户,月活跃客户数达1.7亿户。农行官方新闻稿指出,从版本1.0到7.5,农行掌银在1.7亿MAU中迎来了十周岁生日,成为金融同业MAU最大的App。不过,按照最近披露的中报数据,工行手机银行月活与农行旗鼓相当;从易观千帆等第三方统计来看,工行手机银行月活始终处于行业第一的位置。根据易观千帆最新公布的2022年7月份手机银行月活榜单,工行手机银行以1.24亿居首,紧随其后的是农行、建行,其手机银行月活分别为9998万人、9507万人。而在今年3月份披露的2021年报里,建行表示:个人手机银行用户规模、月活用户数、交易量、应用市场下载量等指标同业第一。有趣的是,农行2021年报同样声称:截至2021年末,手机银行注册客户超过4亿户,月活客户超过1.5亿户,位居同业第一。手机银行竞争之激烈,由此可见一斑。不管之于零售转型还是数字化转型,手机银行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乃至生死攸关的一役。从拉新到促活,从提升用户体验到拓宽使用场景,围绕手机银行的“内卷”早就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这是一场天王山之战。01行业格局不妨透过2022年中报窥探头部商业银行的个人手机银行最新情况。在此主要考察六大国有银行以及手机银行业务数据较为突出的招行、中信和平安三家股份行。鉴于各家银行的数据口径存在差异,本文的结论仅供参考。从用户规模来说,国有大行遥遥领先。截至6月末,工行、建行与农行的手机银行总用户都超过了4亿户,工行更是逼近5亿户;邮储与中行分别为3.35亿户、2.45亿户。在股份行中,招行旗下两大App——招商银行App累计用户数1.78亿户,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1.32亿户,合计3.1亿户;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44亿户,较上年末增长6.6%。从月活规模来看,工行、建行、农行相差不大,位列第一梯队。其中,工行月活超过1.6亿户,建行月活1.56亿户,农行月活1.64亿户。相比建行与农行在2021年报里的“打架”,在此次中报里,两家大行均保持了“克制”,工行一如既往地提到“保持同业领先”。除此之外,仅有招行两大App合计月活过亿:招商银行App月活跃用户数6,513.63万户,掌上生活App月活跃用户数4,212.98万户,二者合计月活达1.07亿户,且19个场景的MAU超过千万。中行手机银行月活为7367万户;交行手机银行月活为4055万户,同时信用卡App——买单吧达到2496万户,二者加起来为6551万户;中信、平安手机银行(口袋银行)月活分别为3015万户、4839万户。我们还可以通过月活用户占总用户的比例来考察整体活跃度。上半年,月活用户占比最高的是农行,达到37.79%,其次是建行,也达到了36.92%;招行、平安、工行和中行在30%-35%,最低的是邮储,仅为14.63%。02平台之争手机银行,或者银行App,已经不是一个应用或者渠道这么简单。工行中报指出,将手机银行App建设作为全行基础性工程与“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支撑,加快服务、场景、运营等方面创新,打造“最好手机银行”。建行聚焦流量价值创造与用户体验提升,实施“建行生活”与手机银行共同发力的“双子星”战略。截至6月末,“建行生活”App累计注册用户超6600万户,日活约400万户。农行称,将充分发挥线下网点资源和线上流量资源两个优势,以数据为纽带统筹线上线下两大经营阵地,进一步推动经营模式的转型。邮储提到,持续提升手机银行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致力将手机银行打造成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招行比较早地放弃使用手机银行这一提法,以App取而代之,并率先将月活确立为“北极星”指标。上半年,招行持续提升“人+数字化”能力,经营模式从客户经理管户为主向“管户+流量”双模式并进升级。中信构建多边开放的一体化运营及全渠道协同平台,赋能内外部机构通过中信银行App等渠道协同开展数字化运营。上半年,支持基金公司、理财子公司、百信银行入驻,陪伴内容触达用户超1亿人次。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拨开金融场景建设的迷雾:从流量红利到场景红利

迷雾背后,金融场景经营变革,实则是金融机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较量。要想笑到最后,不仅要有强大的技术能力与运营能力,更要在机制变革与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起来。当互联网平台以场景为突破口,从“汇、存、贷”等多个路径闯入金融领域,既对金融机构形成了挤压,又在很大程度上催化了金融场景经营变革。而能否扭转场景建设中的被动局面,也将是决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一年前,中国银行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是国内首个以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行业发展白皮书,展现了中行对金融场景构建方法和运作模式的综合性分析与总结。8月29日,《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2.0》(简称《白皮书》)如约而至,直击金融场景建设与数字化转型的命门,代表了领先金融机构的最新智慧结晶。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白皮书》在聚焦C端场景的同时,还就B端场景进行了前沿性探讨:如果说打造C端场景生态是金融机构出于防卫的被动自救,那么搭建产业融合的B端生态则是基于自身优势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动担当。在《白皮书》看来,金融场景建设是金融机构践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的一次守正创新,也是顺应数字经济、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然选择。“金融场景建设是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上的一场变革,是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在《白皮书》前言中,中国银行行长刘金指出,金融机构既要有创新突破的技术和力量,搭建敏捷运营中台,助力自身及产业数字化转型,又要有自我革新的魄力和勇气,变革机构组织架构、适配金融场景生态模式,更要与政府、企业、同业深度合作。01金融场景建设的变与不变过去一年来,各金融机构在金融场景上做了不同的探索。有的发挥集团联动优势,有的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自身资源禀赋,还有一些中小银行依靠区域特色进行有益探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行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样本。2020年以来,中行将场景生态建设作为全行五项重点战役之一,打造跨境、教育、体育、银发四大战略级场景,实现客户触达和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从中行2021年报来看,去年其战略场景基础平台建设基本完成,业务应用创新推广稳步加速,共计触达用户超过1亿次。工行2021年报提到,去年其聚焦民生保障领域,大力打造智慧政务、智慧社保、智慧教育等服务场景。围绕医疗、教育、出行等民生热点领域,上线了20余个“金融+行业”的云服务生态圈,对外输出
2022年8月31日
其他

中信银行的进位之战

除了亮眼的业务数据,更值得关注的是中信银行整体“势”的变化:随着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落地,这家银行从里到外展现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投资者正在重新审视银行股的投资逻辑。过去多年里,市场常常在对公和零售之间做选择题,“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观点深入人心。但是新冠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稳增长压力,使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同样遭遇了扩张步伐放缓、信用风险抬头、盈利空间收窄的困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市场看到那些业务结构更加均衡的商业银行有着更强的抗周期能力,而公私联动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也决定了更强的发展后劲。其实,放眼全球,不管是市值最高的摩根大通,还是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都是全能银行的典范,凭借整体均衡的业务结构而稳如磐石。在股份行里,也有一家业务结构均衡、以综合金融为特色的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是它的传统优势,同业业务一直是它的强项,零售业务在近年来的发奋赶超后冲到股份行前列,如今三大板块正以齐头并进的态势,推动该行全速迈向价值创造银行。这就是中信银行。上半年,中信银行A股、H股分别比年初上涨2.81%、14.58%(复权),总市值比年初上涨6.28%(复权),股价和市值涨幅在可比股份行中位居前列。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信银行首次跻身前20名,综合表现在中资银行中与招行、工行位列前三位,股份制银行第二位,并在多个细分榜单中表现居前。最新出炉的中信银行2022年中报显示,上半年该行继续推动“342强核行动”实施,着力提升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规模稳步增长,业绩持续突破,多项核心指标稳居股份行前列。除了亮眼的业务数据,更值得关注的是中信银行整体“势”的变化:随着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落地,这家银行从里到外展现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中信集团兼中信银行董事长朱鹤新指出,行稳才能致远,没有良好的治理基础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没有稳健的风险内控体系就不能创造可持续的回报,没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就没有基业长青的保障。只有久久为功,才能锻造出“撒手锏”,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01三大板块齐头并进延续了去年年报的靓丽表现,这份中报依然足够抢眼。上半年,中信银行效益明显提升,净利润325.24亿元,增速12.03%,保持两位数增速;非息收入占比(31.9%)站上30%,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轻型发展战略成效显著;业务规模平稳增长,存、贷款规模双双突破5万亿大关。更重要的是,中信银行三大业务板块呈现齐头并进态势,犹如“三驾马车”驱动该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实业”综合平台优势,中信银行对公业务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截至6月末,该行对公综合融资规模9.3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188亿元,同比增幅7.1%,存量与增量均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在打法上,中信银行通过“商行+投行”一体化,完善产品体系,推动轻资本业务转型。上半年,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达3798亿元,规模和数量继续保持全市场第一;实现地方债资金承接规模达1431亿元,超过上年全年水平;深化股权投资顶层设计,投放规模近5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0%。在客群方面,中信银行不断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对公中小型客户经营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基础户和有效户分别较年初增长4296和2556户;主动聚焦新经济领域市场主体,与2000多户专精特新“小巨人”和4000多户上市、拟上市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中信银行还重点构建了十大类超300家机构的生态圈,充分挖掘生态圈主体在资金、资产、客户、产品、渠道、牌照等多维度、多视角价值;深耕“大协同”场景,在中信金控的引领下,主动发挥集团协同优势,积极完善中信协同平台,实现集团内金融子公司全覆盖。从零售来看,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发力,中信银行零售业务早已步入增长的快车道。上半年,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新零售战略和体系更加清晰和深化,业务产能充分释放,多项核心指标创历史同期的新高。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中信银行零售管理资产规模跨越3.7万亿关口,年增2258亿元,创历史新高,增量位居股份行第二;在外部市场承压的大环境下,零售信贷逆势增长,规模超1.5万亿元,排名保持股份行前二。在财富管理方面,上半年中信银行个人理财销售2.4万亿元,保有量较年初增长12%;在普益标准综合理财能力排名中名列全国性银行第二,在中证金牛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银行理财综合能力排名中位列全国性银行理财机构榜首。金融市场板块的表现同样强势。上半年,中信银行加强市场研判,较好把握住了市场机会,金融市场板块实现营收145.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3%,占全行营业净收入约14.4%,较上年同期提升2.15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市场板块初步完成从业务经营向客户经营的转变,朝着“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方向稳步迈进。上半年,同业核心、高价值、高成长客户数增长36户,达到515户;一体化经营交叉带动同业代销、同业负债、金融债销售、资产托管等业务规模增长1832亿元。“上半年的经营发展,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态势。”正如方合英行长所言,“稳”的根基持续夯实,“好”的势头持续巩固,“进”的动能持续积聚,“新”的气象持续显现,充分体现了全行坚定不移加快高质量发展、勇于赶超同业的意志力、凝聚力和团队战斗力。02资产质量拐点明确相对沉重的历史包袱,是前些年压制中信银行估值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信银行从“控新”“清旧”两端发力,加强风险化解处置,打好资产质量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持续向好,赢得了外界一致认可。2021年无疑是转折之年。这一年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74.6亿,减少60亿;不良贷款率1.39%,同比下行0.25个百分点,为2015年以来最好,且11年来首次实现量率“双降”。进入2022年,在疫情持续冲击与稳增长压力之下,中信银行资产质量拐点仍然进一步明确:全行不良贷款减少19.4亿元,不良贷款率1.31%,比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量率变动在行业中表现较优,且已实现连续7个季度良率“逐季双降”。其中,中信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继续下降至1.82%,较年初减少0.23个百分点,已然轻装上阵;零售业务在规模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资产质量仍保持稳定。从趋势来看,中信银行逾期贷款自2019年以来持续量率双降,逾期贷款率为2014年以来最好,而不管是正常类迁徙率还是关注类迁徙率,同比均显著下滑,显示新发生问题贷款情况向好。与此同时,中信银行资产质量的底气也越来越足,拨备总额、拨备覆盖率水平显示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该行拨备计提424.2亿元,同比减少29.5亿元;拨备覆盖率上升17.08个百分点至197.15%,为2014年以来最高。在备受关注的房贷方面,中信银行早在3年前就未雨绸缪,调整对公房地产融资授信敞口和结构,加强统一授信政策和集中度管控,相关风险大大降低。数据显示,中信银行现有房地产对公业务98.4%有抵质押物,货值比约2:1,信用类贷款占比只有1.6%,全部集中在行业头部企业;在区域分布上,房地产贷款在一二线城市余额合计占比超9成;当前房地产行业贷款拨备率为7.23%,为对公贷款平均拨备率2.2倍。历史包袱的出清,得益于风控体系的升级。从2019年起,中信银行提出打造“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风控体系,不断完善“全产品、全机构、全客户、全流程”的统一授信体系,实施了行业研究、授信政策、审批标准、营销指引、资源配置的“五策合一”,建立了专职审批人、“两个主责任人”等机制。此外,采用“人防”与“技控”相辅相成的手段,通过限额量化管理、审批专家经验和大客户深入摸排,在强化集中度管控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随着风险管理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风险成本的持续下降,为中信银行释放业绩势能打下了基础,其盈利天花板将被不断打开,为估值提升创造了充裕的空间。面对资产质量这道“坎”,中信银行“轻舟已过万重山”。03内部改革焕发活力除了不断向好的业绩数据,中信银行“势”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去年以来,以优化组织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提升科技组织力为重点,中信银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落地,进一步激活了该行内部的执行力与创新力,构筑起支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零售板块,中信银行去年将原零售银行部与数字金融部合并,成立财富管理部,完成了线上线下团队的整合重构。同时,积极推进分行零售组织架构优化,加快分行中台建设,扩大对二级分行零售业务管理赋能半径,优化管理模式,进一步释放产能。在对公板块,总行层面成立公司金融板块市场营销委员会,推动对公一体化经营和跨板块协同。以前台化为导向,探索优化公司板块内部架构设置,推动大客户经营上移,总行层面合并公司银行部和战略客户部,实现客户部门与产品部门更好协同。在金融市场板块,中信银行围绕同业客户一体化深度经营,重塑组织体系。总行端以同业客户营销委员会为统领,增强板块内、板块间在业务推动上的协同;分行端以分行金融同业条线为主,搭建统一销售团队,鼓励具备条件的分行建立同业客户营销微会员,统筹区域内同业客户一体化经营。此外,在风险管理方面,中信银行强化协作分工,将原授信审批部与授信业务管理部的部分职能合并,成立授信执行部,实现“审—管—检”一体化运营机制,对全行贷投后管理进行了全面重构,有效地激发了组织活力。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中信银行组建了一级部门大数据中心,近千人大数据支撑团队,计划用3年时间扩展至2000人,基本形成了以“业务引领、前台赋能、中台沉淀、底座支撑”为特点的数字化新打法,同时升级业数融合模式,畅通业务、数据人员交流学习和融合运营通道,共同开展数字化创新,支持业务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方合英行长看来,新理念、新变革,正在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颠覆性重塑,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也随之改变。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经验思维”到“数据思维”,从“传统营销”到“智慧营销”,一切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一定会在这些战略新兴领域进行角逐,同时也将是一场特色化与差异化经营的大比拼。在综合融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三大核心能力加速构建的驱动下,在集团协同、金融科技、风控体系建设的强大支撑下,中信银行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赶超进位,朝着重回股份行竞争前列的目标昂首前进。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已逐渐显现。The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金融失格

马老师在2020年末所遭遇到的怒吼,金融机构或许也感受到了。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在真银行存钱,却被当作假存款,沦为金融难民。按揭贷款,资产界的神话,银行业最重要的压舱石,遭遇动态还贷风潮。有没有发现,近期关于金融机构的谣言四起,从南京银行、盛京银行、恒丰银行到华兴银行……这背后,一部分国人对金融业的不信任乃至抵触情绪,到了一个高点。无法承认,这一次金融机构多少是失格的。而马老师在2020年末所遭遇到的怒吼,金融机构或许也感受到了。在一个充满了撕裂与折叠的世界里,互联网平台或者金融机构,民企或者国企,都会付出代价,或早或晚。当个体遭遇体制性的失格,在漫长的精疲力尽与无可奈何之后,终于走到了以烂制烂。一个危险的共识似乎在形成。01一个月前,当河北唐山事件发酵之际,河南村行事件也在愈演愈烈。它们所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前者考验人们对社会治安的信仰,后者考验人们对银行体系的信仰。有关部门的应对是失当的。大多数受害者第一次听说了所谓的新财富集团,被告知他们的存款行为可能涉及到违法犯罪。把钱存进正儿八经的持牌银行,怎么就不是存款了呢?在网络上,有人指责他们贪图高收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有过一句名言,“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其实,他们的存款利率普遍在4%-5%。最离谱的莫过于“赋红码”事件:部分储户的河南健康码以“正在实施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入境人员”的理由赋予红码,一进郑州就被带走隔离;还有人刚进郑州时是绿码,被发现是讨说法的储户后,很快就变成红码。经历了接近两个月的煎熬之后,7月10日,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储户聚集在郑州,事件进一步出圈。当晚,官方宣布正在加快核实相关信息,制定处置方案。很快,7月11日,储户们等来了垫付方案。据许昌市公安局最新通报:2011年以来,以犯罪嫌疑人吕奕为首的犯罪团伙通过河南新财富集团等公司,以关联持股、交叉持股、增资扩股、操控银行高管等手段,实际控制禹州新民生等几家村镇银行。警方披露的犯罪细节则令人震惊:利用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和该犯罪团伙设立的君正智达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自营平台及一批资金掮客进行揽储和推销金融产品,以虚构贷款等方式非法转移资金,专门设立宸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删改数据、屏蔽瞒报。换句话说,这几家村镇银行,除了银行牌照是真实、合法的,其他的一切都涉嫌非法。作为金融消费者,除了认牌照,还需要火眼金睛吗?这十多年来,监管部门又在做什么呢?02按揭贷款也要走下神坛了。它是银行业最重要的资产,可能没有之一。从余额来看,建行、工行、农行都超过5万亿,中行接近5万亿,邮储、交行、招行、兴业的个人房贷余额也在1万亿以上;从占比来看,5家国有大行均超过了30%,其中建行高达34%,大部分上市股份行的占比也超过20%。它更是最为稳赚不赔的优质资产。据轻金融统计,绝大多数上市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都在1%以下,甚至多数不良率都低于0.5%,远低于银行零售贷款整体的不良率。考虑到按揭贷款的获客与维护成本极低,并且期限长,这项业务的实际利润极为可观,堪称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压舱石。就在这几天,网络上流传出来的集体断供项目已经超过200个,涉及河南、湖南、河北等至少20个地区。项目名单与涉及地区还在不断扩大。很少有人真的希望断供,他们的诉求大体相似,都是希望开发商尽快复工、交房,否则将强制停还按揭贷款。说到底,就是被房子烂尾逼到走投无路了,只好一哭二闹。一些购房人将矛头对准了银行,指责贷款方存在诸多失责,诸如违规在房屋主体结构未封顶前发放按揭贷款;将按揭贷款资金违规划入非监管账户;未积极履行资金监管方义务,导致预售资金支出不明。如果说前些年还有房价上涨的红利安慰着烂尾楼的受害者,那么在楼市整体横盘数年,以及开发商一个个扑倒——或真死或假死的情况下,受害者找不到任何坚强的理由了。长期以来,面对信贷违约,征信都是金融机构的“大杀器”。可是,当一个人只能吃泡面的时候,谁还会在乎健康不健康呢。何不食肉糜。这么好的人民,想做房奴而不得。某小区购房人发布的停贷声明写道: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征信对我们来说,也就是一个纸老虎,一个随时可以丢到垃圾桶的枷锁……我们万千祥子,要丢掉那些枷锁,让抢我们钱、砸我们车的人知道祥子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羔羊。为什么要将他们逼到这个份上呢?03最近关于个别银行的流言满天飞。最早是与河南村行事件相关的南京银行,引发种种猜测。对此,南京银行7月13日深夜做出澄清:商业银行代理村镇银行清算是根据相关规定依法合规开展,是一项常规的代理业务。盛京银行则在前几日被传在支付宝上无法提现,之后盛京银行与支付宝都出来做了声明:根据监管要求,盛京银行与蚂蚁财富合作的存款产品已经于2021年初终止合作,存量用户通过支付宝进行资金提现至今一切正常。恒丰银行被牵扯进来,则有些无厘头——有个名为“王思聪”的推特账号发了一则消息,之后王思聪旗下公司普思资本发布声明称王思聪从未在“推特”上注册过任何账号。针对破产传闻,恒丰银行在官方微博表示,已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最新的流言,则与广东华兴银行相关。7月14日,网上流传了一份截图,称“该银行已经取不出钱了”、“华兴90%的资金流进了房地产,收不回来”。随后,该行发布声明:相关信息为恶意造谣,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将依法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当下无疑是银行业的多事之秋,公众的神经已经极其敏感,这类消息一经传出,便会快速传播和发酵,给相关机构造成困扰乃至冲击。需要注意的是,金融业所面临的这种不信任乃至抵触情绪,将令众多中小银行的处境雪上加霜;在业务层面,受影响较大的可能是消费金融业务,尤其是催收环节,令本就嚣张的反催收势力更为猖獗。在昨天的发布上,央行再次抛出了2021年四季度的央行评级结果:在参评的4398家银行业机构中,高风险机构数量仅占银行业参评机构的7%,但是资产规模仅占银行业参评机构的1%。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中小银行的央行评级均处于安全边界内。可是,就算资产规模的1%,也是3万多亿。究竟是一粒尘,还是一座山呢?The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蚂蚁亮出了家底

十八岁的蚂蚁,领悟了。它或许也走过了“至暗时刻”。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自两年前的那份招股书之后,关于蚂蚁集团的核心信息,外界所知甚少。6月1日,蚂蚁集团发布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这不是一份例行公事的ESG报告,披露了不少干货,也传递了一些重要信号。在当前的时点上,蚂蚁又一次亮出了家底。这或许意味着,它已经走过了“至暗时刻”。01蚂蚁的集团介绍发生了变化。从这份报告到官网,同步做了更新。蚂蚁集团起步于2004
2022年6月6日
其他

蚂蚁消金的“必修课”

发生在蚂蚁消金身上的变化,集中体现了蚂蚁集团在新时期的进化逻辑。而蚂蚁财富在投资者教育与陪伴服务方面的实践,同样一脉相承。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去年6月开业以来,5亿用户的蚂蚁消金,始终是行业焦点。过去这一年里,在其他头部消金机构依然强势扩张之际,蚂蚁消金一方面稳步推进花呗、借呗的品牌隔离,另一方面则围绕理性借贷教育,持续加码陪伴服务。过去十年,整个消费金融行业都将增长作为最重要的事,但现阶段,尤其是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消费金融机构需要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同时,加大理性借贷教育,提升用户的信贷管理能力。这件过去容易被忽略的“小事”,现在成为了行业必修课。从2020年下半年起,围绕理性借贷和金融服务适当性,花呗、借呗展开了一系列调整举措;以2021年9月“账单助手”的上线为标志,蚂蚁消金的陪伴服务体系初步成熟。这也是蚂蚁集团走向未来的总基调。01增长之上2015年前后,花呗、借呗相继诞生,引领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大潮。适逢中国消费金融的黄金年代,依托与金融机构的广泛合作,花呗、借呗用了5年时间,积累了5亿用户。同期,银行信用卡与消费金融公司也在高歌猛进之中,业务规模快速膨胀。增长,是彼时最重要的关键词。从业者忙于跑马圈地,与互联网不同的是,金融业务相对使用和理解门槛较高,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处于“先用再学”的状态时,让用户具备相应的金融工具管理能力,就成为了机构和行业不可回避的责任。这亦是蚂蚁消金业务在集团暂缓上市后的反思之果。回过头看,暂缓上市成为其重新审视自我的契机:对于一家拥有超过10亿用户的金融科技开放平台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必须有着更强的担当与使命感,更多关注用户、行业与社会。蚂蚁集团的消金业务也由此开启了自我变革,这里面既有监管要求,也有主动调整。从2020年11月起,借呗及备用金在页面推出醒目的黄条提醒:请理性借用,贷款不得用于购房、投资理财等;此后不久,花呗根据审慎授信的原则,陆续重新评估、调整了部分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额度。2021年1月,花呗、借呗上线理性消费自助管理新功能,用户可便利地调整额度、付款顺序,还可以开启花呗闹钟,当每月账单超过提醒金额时,花呗将发出消费提醒;同时上线了年化利率展示,使用户更直观地了解借款成本。在前期一系列理性借贷举措的基础上,2021年9月,花呗正式上线消费管理工具“账单助手”,为用户提供花超提醒、账单管理、还款建议等理性消费服务,便于用户按需管理支出,防止过度消费。比起直接降低额度、断贷,更健康的方式是用管理工具让金融小白用户养成更理性、更可持续的金融消费习惯。截至目前,已经有1.7亿用户通过账单助手设置了理想账单金额,还有6700万用户主动订阅了花超提醒。另外,蚂蚁消金近期的一份消费者调研结果显示,在10212名受访者当中,超过六成的人将不理性借贷的原因归结为“个人自制力差,消费不懂得节制”;超过7成的受访者认为,提供消费金融产品的机构,有必要提供账单管理工具,加强告知和提醒,让自己花钱有规划。蚂蚁消金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数字表明,用户有这样的诉求,且用户愿意跟我们一起来做信贷管理。”02共同成长在疫情反复与稳增长压力之下,消费金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42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83亿元,同比下降11.1%。据央行统计,今年4月,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其中,不含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减少1044亿元,同比少增1861亿元。可以看到,居民的消费意愿与消费能力,都处于相对疲软的状态,这给消金行业的资产质量与业务拓展都造成了冲击。而消金用户在特殊形势下的管账能力,尤为值得关注。这正是蚂蚁消金在当前阶段的核心KPI:不再以规模和速度为导向,而是聚焦用户的信贷健康度,不仅要帮助用户消解过去累积下来的账单压力,还需要提升他们面向未来的信贷管理能力。未来依然可期。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仍有着可观的发展空间。据麦肯锡预测,2025年中国狭义消费信贷余额相较2020年将翻番,从约15万亿元增至约29万亿元,市场将逐步转向规范化的成熟经营模式。在此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增长点来自新市民。今年3月,银保监会和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不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针对3亿新市民,直接的信贷资源倾斜固然重要,不过从长远来看,要想变得可持续,更需要帮助新市民成长起来,提升他们的消费金融管理能力。这意味着,蚂蚁消金力推的理性借贷教育等陪伴服务,就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03更负责任发生在蚂蚁消金身上的变化,集中体现了蚂蚁集团在新时期的进化逻辑。作为国内最大的消费金融平台之一,蚂蚁消金的最新使命在于,通过数字手段帮助新市民等小白群体扩大信贷可得性,同时通过花呗、借呗等“国民度”极高的产品,以深度的陪伴服务,逐步让金融机构去理解、触达这些用户,进而提供更多、更厚度的信贷消费服务。这已然超越了传统的商业逻辑。而蚂蚁财富在投资者教育与陪伴服务方面的探索,同样一脉相承。诸如,通过支小宝、基金诊断、指数红绿灯、基金PK等各类小工具,蚂蚁财富反复向用户传递一些老生常谈的理念:不要追涨杀跌、不要频繁交易。2020年,蚂蚁获得国家级投资者教育基地牌照,并在支付宝上线“蚂蚁投教基地”,一些基金公司等机构也纷纷借助支付宝上的基金讨论区、直播,试水更多投教内容。这一切,既是蚂蚁集团立足长远、践行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也是以自律推动金融科技伦理建设的体现。去年3月,蚂蚁集团公布了其制定的数字金融平台自律准则,提出消费信贷平台应遵循“适当性原则”进行额度授信;平台应重视金融伦理,主动承担起金融教育的责任,帮助用户提升理性消费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一位蚂蚁集团内部人士称,“在目前的形势下,追求金融适当性比单纯的金融普惠更加重要。这也是蚂蚁消金从IPO暂缓之后,面对社会负面舆论最大的反思,即在高速的业务增长中对社会和用户的变化重视不够。”这样的变化,也是一股全球性的趋势。2019年8月,181家美国顶级公司CEO在商业圆桌会议(Business
2022年5月27日
其他

那些跌落的银行

说个“鬼故事”:全国共有4000多家银行,而本文所提及的基本都是Top100。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乍看上市银行财报,形势大好。2021年,59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归母净利润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2.31%,部分银行更是增幅超过20%。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低基数的结果。有些银行的盈利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甚至仍处于负增长状态。诸如在港股上市的天津银行、广州农商银行、锦州银行、哈尔滨银行、盛京银行,它们在去年的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20%以上,盛京银行甚至降幅达到65%。哪怕没有疫情影响,部分银行也早就进入了事实上的瓶颈期,乃至下行期——他们的业绩最高点甚至在2019年之前。那些跌落的银行,是中国银行业光鲜背后的另一面。01我国4000多家银行,上市银行不过数十家。按理说,上市银行代表了银行业最优秀的群体,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作为曾经的城商行明星,锦州银行2015年末就登陆了港交所,一时风光无限。不久后,这家银行的乱象就浮出水面,其资产质量问题在2018年爆发,高峰时期为2019年,不良贷款余额376.85亿元,不良率达到7.70%,同时连续两年大幅亏损。从2019年7月开始,在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介入下,锦州银行先是引入了工商银行、信达资产、长城资产战略入股,之后又引进央行控制的成方汇达与辽宁省国资控制的辽宁金控,累计注资达180.90亿元。2021年,锦州银行实现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降33.3%,仅为巅峰期的一个零头。2017年,锦州银行净利润一度达到90.90亿元,如今看来,不过镜花水月。相比锦州银行,盛京银行与哈尔滨银行看上去不算太糟,但三家银行的跌落轨迹高度相似,均体现了东北区域性银行所遭遇的困境。2017年,盛京银行的净利润也一度达到75.74亿元,此后开始下滑,并在2020年急剧萎缩到12.32亿元。去年全年,盛京银行实现净利润4.31亿元,同比下降65.02%。还有哈尔滨银行,去年该行净利润2.74亿元,同比下降63.24%。而在2017-2019年,这家银行的净利润分别达到52.49亿元、55.49亿元、35.58亿元。今年4月,哈尔滨银行原党委委员、行长吕天君,以及原党委委员、副董事长、董事会秘书孙飞霞,均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02上市银行尚且如此,何况绝大部分未上市的呢。龙江银行,全国为数不多的省级城商行之一,同样境况不佳。财报显示,去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44.07亿元,同比下降4.15%;净利润7.32亿元,同比下降22.49%。在资产质量方面,去年末其不良贷款余额为40.0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31%,远高于同业水平,较2020年增加了1.12个百分点。4月13日,黑龙江银保监局一次公布28张罚单,直指龙江银行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问责不到位等19项违法违规事实。监管部门对龙江银行处以罚款1260万元,该行9家分支行及18名相关责任人也被处以罚款。在此之前,龙江银行高管纷纷“落马”。黑龙江省纪委监委官网显示:2020年12月,龙江银行原党委副书记、行长关喜华因严重违纪违法,并涉嫌贪污犯罪、受贿犯罪,被开除党籍。2021年1月,龙江银行原监事长李久春因严重违纪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违法发放贷款犯罪,被开除党籍。2022年3月,龙江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辉因向管理和服务对象放贷获取大额回报、把金融审批权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严重破坏金融市场秩序等行为,被开除党籍。早在2014年9月,龙江银行首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杨进先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其罪状包括收受贿赂、拥有双重国籍、为亲属提供便利等。张建辉正是他的继任者。对银行业而言,东北地区的考验无疑是艰巨的。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73%,同期大连、吉林、黑龙江不良贷款率分别是5.95%、2.81%、2.4%。去年六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全部下降,不过建行、农行、交行和工行的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率均在上升,其中建行更是增加0.86个百分点至3.81%。辽宁保监局未公布不良贷款数据,但披露了去年辖内银行业(不含大连)亏损246亿元。而从上市银行披露的情况来看,交行、光大和民生等银行在东北地区已经连续出现了亏损。03不只是东北。一边是净利差收窄,一边是坏账压力,这是所有银行都在面临的挑战。一旦遭遇黑天鹅,风险就可能集中爆发,将银行拖入泥潭。以汉口银行为例,去年这家银行实现净利润12.16亿元,同比增长19.26%。不过,该行在2019年的净利润一度达到21.49亿元。在疫情突袭的2020年,汉口银行计提了29.61亿元的贷款减值准备,较上年增加超过10亿元,其不良率从1.71%上升到2.93%,拨备覆盖率从240.71%下滑到136.52%,拖累净利润被腰斩至10.20亿元。截至去年末,汉口银行的不良率依然维持在2.87%的高位,拨备覆盖率仅为135.24%,距离2019年巅峰期的面貌,还很遥远。跌落更明显的是武汉农商行,它一度是全国农商行的尖子生,各项经营指标都排在行业前列。2014年,武汉农商行的监管评级达到2A级,被评为全国农商行“标杆银行”。与汉口银行一样,武汉农商行在2020年业绩降至谷底,净利润跌破10亿元。2021年,武汉农商行重返增长轨道,全年实现净利润10.47亿元,同比增长10.43%。遗憾的是,早在十年前它的盈利就超过了10亿元——2011年,武汉农商行盈利11.23亿元,同比增长35.32%。2013年,武汉农商行的净利润首次达到20亿元,并于2014年达到23亿元,此后就一直在24亿元上下徘徊。这股疲软的势头在2019年全面暴露,当年净利润跌破20亿元。同年9月,银保监会披露了武汉农商行存在的21个违法违规行为,并依法对该行罚没合计937.86万元,同时对14名责任人员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从资产质量来看,2018年,武汉农商行的不良率一度达到3.59%。经过连续多年的消化,到2021年末,该行不良率仍然达到2.55%,好在拨备覆盖率回到了191.08%。值得强调的是,武汉农商行所遭遇的困境,不完全是疫情所带来的。2013年以来,在资产规模倍增的同时,为何这家银行的业绩却原地踏步乃至走向倒退?这样的增长陷阱,更值得思考。04广东南粤银行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例子。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该行总资产2062.53亿元,同比减少14.27%;202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52亿元,同比减少33.73%;净利润4.23亿元,同比减少72.52%。南粤银行前身为湛江市城市合作银行,2011年9月更为现名。借着曾经的政策红利,2010年前后,南粤银行先后成立了广州分行、深圳分行、重庆分行,开启了狂飙突进的扩张步伐,资产规模快速膨胀,但其公司治理与经营能力并没有跟上来。从2014年至2020年,南粤银行的营收增速一直处于逐年波动下降的趋势。在激进的扩张时期,各种问题都很容易被掩盖,一旦增长慢下来,遭遇发展瓶颈,矛盾就会随之爆发,高管的频繁变动则是典型症状。2017年,南粤银行便有行长、行长助理、副行长、董事会秘书等四位高管离职;2018年,空缺一年多的行长之职由原广州农商行副行长陈武担任;2019年,该行董事、常务副行长甘宏辞任;2021年10月,掌舵南粤银行长达14年的党委书记韩春剑被免职。这家银行的股东问题也在恶化,两家主要股东——新光控股与金立通信均陷入破产,它们所持有的的南粤银行股权也均被冻结。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末,南粤银行成功引入粤财控股为控股股东,由一家民营企业控股银行,转变成为省级金控背景的国有控股城商银行,资本金大幅提升至193.77亿元,跃居至全国城商行第六位。在粤财控股的加持下,今年以来,先后有20多家国有、股份制和大型城商行与南粤银行洽谈授信,500余家同业机构对其审批了有效授信额度,金额总计近2500亿元。谁叫它出生在广东呢。南粤银行也算因祸得福。052020年8月,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由学术总顾问吴晓灵牵头完成了《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提升服务小微企业质效——当前中小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专题报告。这份报告指出:部分中小银行治理体系和内控体系不够健全,存在股东大量关联交易掏空银行资金或内部人控制导致风控审批制度形同虚设的风险,这是当前中小银行治理和经营中最重要的风险来源。国内出现问题的银行基本都存在这种现象。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曾总结:包商银行、锦州银行暴露了公司治理失效、内部人控制、监管不力、“猫鼠一家”、内外勾结、违法犯罪、金融腐败等问题。本质上都是人的问题。06说个“鬼故事”:全国共有4000多家银行,而本文所提及的银行,基本都是Top100。不过,据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或许无需过度悲观:从趋势看,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减少一半,连续6季度下降。2021年四季度,全国高风险机构数量316家,总资产仅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The
2022年5月11日
其他

15家银行信用卡年报盘点

信用卡行业正在进入以存量经营为核心的新常态。2021年,以促活、调优、融合为重点,全行业的变革继续加速。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年报季落幕,又到了信用卡行业年度盘点时刻。本文选取了信用卡业务规模最突出的15家商业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行和9家股份行。先盘一下核心业务指标:势不可挡的邮储,持续奋进的平安,艰难重振的浦发,都是信用卡行业在2021年浓墨重彩的一部分。然后简要分析一下行业的最新动向,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又可以细化为三个关键词:促活、调优、融合。最后说一说信用卡App的情况。除了招行和交行的强势,光大、浦发的进取,同样值得关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发卡量口径:招行、平安、浦发为流通卡量口径,交行为在册卡量口径,邮储为结存卡量口径。这五家银行的实际累计发卡量要高于这些口径。01核心业务指标分析行业还在低速轨道中。据央行统计,截至去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8.00亿张,同比增长2.85%。从发卡量来看,五大行整体佛系,增幅基本在2%左右,作为后发者的邮储继续高歌猛进,发卡量增幅达到12.93%。股份行表现更积极,华夏、广发和浦发的发卡量增长都超过10%,其中华夏高达16.11%,浦发在2020年的负增长之后显著反弹;招行流通卡量增长仅为2.90%,延续了2020年以来的稳健策略。从交易额来看,整体表现疲软,招行、平安依然领衔,分别达到4.76万亿、3.79万亿;邮储、兴业和中信增幅较快,均超过14%;工行、建行、中行与华夏等出现小幅负增长,光大、民生、浦发也基本原地踏步。从贷款余额来看,尽管发卡量增长有限,但发卡行加大了对存量用户的经营力度,因此整体增长相对可观。其中,邮储信用卡贷款余额同比增长高达20.90%,可谓一枝独秀;平安、农行也分别增长17.40%、15.50%。从不良率来看,主要商业银行信用卡的资产质量普遍有所改善,其中,农行、中信、浦发的表现相对突出,不良率下降幅度超过50个基点。农行信用卡不良率仅有0.99%,是唯一一家低于1%的银行。仅有部分银行披露了信用卡业务收入情况。招行依然一骑绝尘,总收入达到867.54亿元,并且唯一一家实现正增长;浦发虽然发卡量和贷款余额均显著回升,但是业务收入连续三年负增长,去年总收入380.79亿元,较上年下滑15.33%;此外,邮储声称信用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22%,却未公布具体收入数据。02促活、调优、融合去年末,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督促银行转变信用卡粗放发展模式,不得以发卡量、客户数量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在此背景下,信用卡行业正在进入以存量经营为核心的新常态。2021年,以促活、调优、融合为重点,全行业的变革继续加速。整体而言,新增发卡大减速之后,活卡成了重中之重,发卡行普遍加大了对优质客群(尤其是优质年轻客群)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强化信用卡与借记卡的融合,进一步做大客户价值,提高整体经营效率。在促活方面,交行提高对年轻优质客群的吸引力,全年新增活户同比增幅38.88%;平安聚焦获客经营一体化,推进队伍转型升级,推动综合化经营,促进客户实动;兴业持续推进客户画像的精细化迭代,打造特色品牌营销活动,客户活跃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华夏联合多家头部平台强化持卡人动户,加强客户精细化管理提高活客动能。在调优方面,招行不断调优客群结构和资产结构,夯实业务基础,强化组合韧性,实现“质量、效益、规模”动态均衡发展;兴业实现白金卡产能及发卡占比显著提升,客群结构不断优化;光大持续优化客户结构,加快引入收入稳定的年轻消费客群;民生迭代信用卡全民星计划客户成长体系,做大成长型客户、星级客户。在融合方面,邮储深化与邮政代理合作引荐发卡,交叉销售获客占比30.10%;招行推进借记卡和信用卡的融合获客、融合经营,“双卡”客户占比62.61%,较上年末提升1.91个百分点;平安持续推动借记卡与信用卡融合,双卡率较上年末上升9.9个百分点,本行卡还款率上升4.5个百分点;广发信用卡向“利润+零售引流服务中心”转型,助推做大做强零售业务。可以看到,精细化、数字化、综合化都是应有之义。03信用卡App竞争升级App是至关重要的抓手。随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多家银行信用卡App的绑卡量与月活数据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在同业里,招行仍是扛把子。2021年末,“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1.27亿户,期末月活跃用户数4,593.44万户,同比稍有下滑,但仍稳居同业信用卡类App前列。交行信用卡“买单吧”APP累计绑卡用户7,026.58万户,月活用户2,657.26万户,金融场景使用率和非金融场景使用率分别为82.99%和
2022年5月5日
其他

平台监管拐点将至?

监管的平衡点与中间道路,只有可能在发展过程中,在市场主体的相互博弈中,在从业者与监管者的互动中,逐渐探索出来。一言以蔽之:发展是硬道理。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从种种迹象来看,一场政策层面的“纠偏”已经开启。其背景是,2022年以来,疫情的往复与俄乌战争的爆发,不仅给国内稳增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还使得提升国际竞争力显得空前迫切。对金融科技而言,“规范发展”四字,有望告别重规范、轻发展的阶段,走向健康、持续发展的新时期,这也将是平台企业加速国际化的新起点。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新课题,金融科技的治理,考验着监管层的智慧与勇气。归根到底,整顿是为了治理,规范是为了发展,而不是走回头路。监管拐点不远了。01透过近期决策层的公开表态,可以看到明显的风向变化。3月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谈及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时,较此前释放出了更多的温和信号:这些平台开展的金融业务,因为有一定的创新性,过去没有纳入我们的监管,现在正在逐步纳入监管,有一个过程。在整改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涉及很多方面,非常复杂,但总体上我们觉得有充分的信心把整改做好。3月16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其中重点提到:关于平台经济治理,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完善既定方案,坚持稳中求进,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金融委的这番表态含金量十足,除了强调整改工作要“尽快完成”,还将落脚点放在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这很难不让人想到此次欧美针对俄罗斯所使出的新一代“金融核武”——以谷歌Pay和Apple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迷雾中的招行

如果招行将不再是招行,我们对银行业还能抱有多少期待和想象?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灯塔行”坠入了迷雾。招行不一般:零售之王,中国最佳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上的“银行茅”。一次意外的高管变动,将招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之中,拖累其股价暴跌,市值蒸发逾千亿。这样的意外,发生在其他任何一家国内银行身上,都很难引发如此巨大的震荡。如果是高管变动频繁的六大国有银行,大抵会波澜不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我们已经听腻了,但在2022年,我们从未如此深刻地体会过。那些曾以为坚固的东西,在眼前灰飞烟灭。在此背景下,笼罩着招行的这层迷雾,既有市场对招行未来走向的担心,也体现了投资者对银行业生存环境的忧虑。如果招行将不再是招行,我们对银行业还能抱有多少期待和想象?芸芸众生,又有几人不是惊弓之鸟。我们都在迷雾里。01不管田惠宇出于何种原因被免职,都无碍他是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之一。在田惠宇时代,招行继往开来,终成霸业。招行的零售业务延续了高速成长,不仅甩开了其他股份行,很多方面还超越了国有大行,对公与金融市场业务也保持良好势头,不管是营收与盈利增速,还是资产质量与拨备覆盖率,始终保持在全行业顶尖水平。在此期间,告别了四万亿时代的银行业步入“白银时代”,上市银行股价普遍萎靡不振,而招行几乎是一骑绝尘,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全国性银行,与建行不相上下,并直追工行。在零售展翅高飞的同时,田惠宇还将“金融科技银行”与“大财富管理”烙在了招行身上,前瞻性与执行力均为业内罕有。田惠宇个性低调,给外界以“人狠话不多”的印象,在为数不多的公开场合,时不时爆出金句,也因此颇受欢迎。诸如2020年6月,在招行2019年度股东大会上,田惠宇说,我们都称自己是“农民”,商业银行很大程度就像农民一样,得勤奋,得按规律做事,不要乱来。2021年6月,田惠宇在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讲到,商业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护城河”,如果不主动求变,昨天的“护城河”可能变成明天的“沼泽地”和“泥潭”。同样为人所称道的还有他的年报致辞,有洞见、有情怀、有力量,引领了银行高管在年报中“说人话”“讲干货”的风气。他说过,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他说过,没有穿越牛熊的产品,只有穿越牛熊的服务;他说过,文化是最底层的核心竞争力;他说过,价值观永远高于KPI……在2021年报里,田惠宇写道: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永远让我们心怀敬畏,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内心崇高的道德律。”做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的“连接器”,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就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而“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则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样的人离开,是所有银行人的损失。02从基本面来看,今天的招行已经足够完美。去年全年,招行实现营业收入3,313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现净利润1,199亿元,同比增长23.20%;资产质量继续向好,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不良贷款率0.91%,拨备覆盖率483.87%。截至2021年末,招行零售客群突破1.7亿户,零售AUM突破10万亿,托管规模接近20万亿,资产管理规模突破4万亿。从软实力来看,招行独树一帜,以开放融合推动组织模式进化:通过构建开放、融合、平视、包容的轻文化体系,打造专业能力强、开放融合度高、员工体验佳的高效队伍,形成3.0发展模式的组织竞争力。用田惠宇的话说,科技与文化,正在成为招行大财富管理的两只“翅膀”,隐形而有力。但招行并非无懈可击——其他银行所面临的挑战它也要经受,而且还需要面对作为行业领军者的种种压力与不确定性。毕竟,从金融科技银行到大财富管理,招行很大程度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尽管招行在线上获客与运营方面走到了行业最前面,但由于营业网点和客户基础远不及四大行,加之线上开户始终没有放开,所以招行面临着相对突出的流量瓶颈,从而制约了零售业务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招行目前力推的大财富管理,短期内既面临同业的竞争,更有蚂蚁、天天等互联网平台的冲击;而且,大财富管理是一个比较长的故事,要想脱胎换骨,建立稳固的护城河,并不容易。对此,田惠宇很清醒,他在招行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招行还是销售机构,我们的能力、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渠道方面,不是体现在投研和资产配置方面。如果投研和资产配置的能力上不去,我们还不敢拍胸脯说我们就是很牛的财富管理机构。”“我觉得招行朝大财富管理3.0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回过头看,不妨将田惠宇的这番话作为临别前的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03在后田惠宇时代,招行何去何从?这取决于内外部的诸多因素,除了人事调整,还要看战略能否稳定、文化能否延续。换句话说,35岁的招行,还能不能像从前那样朝气蓬勃、开拓进取?招行成长为今天的招行,用了二三十年时间,但招行变得不像招行,也许五年十年时间就够了。还记得十年前比肩招行的个别股份行吗?至今还在深渊里挣扎。然而,很多东西,不是招行自身能决定的,也不是母公司招商局集团能决定的,还要看历史的进程。田惠宇的突然离去,有其偶然性,但招行的“另类”能够持续这么多年,也有偶然性。不得不承认,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发展、创新、进步,并不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在历史的长河里,多的是漫漫长夜与无尽煎熬。近日关于招行的文章挺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某自媒体写的这段话:这些年,招行盈利增长良好,那么也意味着对于实体经济的贡献相对同类大型银行略显不足。在我看来,利润增长与让利实体或许应该更为平衡,尤其是在实体较难的大背景下。看上去胡说八道,却又歪打正着,戳到了要害。当前,在实体性、普惠性的基础上,金融业又有新作业:人民性、政治性。这背后,金融业需要背负更多,承受更多,不可抗的那种。招行首任掌门人王世桢曾经感慨:“招商银行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深圳改革开放的良好氛围和优越环境,政府对商业银行从不干预,这是非常难得的。”这家银行早已成为一面大旗,是灯塔般的存在。因此,在这个节点上发生意外,牵动的不只是招行人的心,甚至不只是银行人的心。迷雾之下,没有例外。祝福招行。The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生死存亡”之战,兴业银行向体制机制动刀!

“我们要全面建设数字兴业,把支行网点建在各类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APP上,让我们的金融服务融入更多的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场景,促进产业一体化、公私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在上市银行财报季进入高潮之际,兴业银行拿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从业绩数据来看,截至去年末,兴业银行总资产达到8.6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98%;营业收入达到2212.36亿元,同比增长8.9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6.80亿元,同比增长24.10%,重回两位数增长,且为近年新高。同样备受瞩目的还有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的年报致辞。在简短的致辞中,吕家进字字珠玑,致敬了兴业银行过往34年的峥嵘历史,并描绘了这家银行面向未来的新战略与新路径。其中,数字化转型是重中之重。吕家进提出,要全面建设数字兴业,把支行网点建在各类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APP上。为此,兴业银行以空前的力度和决心,启动体制机制改革。“经过数月集思广益,我们开始实施科技、零售、企金三大条线组织体系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科技支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推进公私联动。”吕家进在年报致辞中强调,推动总行按照战略功能分工,将部门职能进行跨条线设置,鼓励全行建立各类任务型敏捷组织,不断打破“部门墙”“条线墙”“公司墙”。自此,兴业银行奏响了数字化转型最强音:继往开来,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组织体系变革,打破看不见的“墙”,汇聚全行上下之力,全面建设数字兴业,培育下一个五年乃至十年的新动能。01组织体系大变革“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死存亡之战。”去年年中,履新不久的吕家进在全行工作会议上如是说。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也在此次年报中指出,身处数字时代,各行各业都在上演数字化转型的生死时速,金融同样面临几千年行业发展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他提到,“我们把数字化转型视为生死存亡之战,贯穿到战略转型的方方面面。”数字化转型为何如此重要?在年报里,吕家进以清晰有力的语言作出了诠释:在科技日新、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不对称问题大为缓解,金融运行的底层逻辑从财务三张报表转向数据第四张报表,从大数定律转向大数据,从“二八定律”转向“长尾理论”。金融逐渐卸下拒人千里的冰冷面孔,变得更加普惠、更有效率。我们要全面建设数字兴业,把支行网点建在各类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APP上,让我们的金融服务融入更多的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场景,促进产业一体化、公私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既然是生死存亡之战,就必须将变革深入到灵魂层面,从顶层设计切入,打造新动能,构建新格局。这亦是监管层希望看到的。在今年初出台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中,银保监会指出: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统筹推进工作;推动机制创新,实现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带动,改进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适变而变,兴业银行选择在科技、零售、企金等条线做出主动调整。在科技方面,成立数字化转型委员会、金融科技部、数据管理部、科技营运部、网络安全部,重构兴业数金公司的内设部门,形成一委员会、四部门和一公司的架构。其中,通过设立数字化转型委员会、金融科技部,加强对全行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提升科技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管理能力;新设数据管理部,加强对数据资产的管理和应用,解决当前数据资产管理碎片化等问题。在零售方面,将零售条线组织架构调整为零售平台部、财富管理部、零售信贷部、私人银行部、信用卡中心五个部门。其中,通过设立零售平台部,提升远程集中运营客户的能力;设立零售信贷部,深化零售信贷业务的集约化、数字化经营。在企金方面,将原有部门职责进行重构,逐步形成公司金融部、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普惠金融部(乡村振兴部)、机构业务部、交易银行部(国际业务部)、企金风险管理部等六部门。不难看出,兴业银行希望变得更敏捷、更灵活,这是未来银行的必备素质。02是再造,更是新生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正如央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所提到的那样: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彻于业务运营全链条。从元素到思维,从全流程到全链条,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浩大繁复,可谓知易行难。这次组织架构改革仅仅是兴业银行新一轮变革的一部分。该行还将从考核评价、薪酬分配机制、业务流程重塑、信息系统建设、人才队伍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其中,在人力资源方面,兴业银行近年来的投入力度之大,在行业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根据去年初出台的新一轮五年规划,兴业银行计划在三年内将由科技背景的人员占比提升到7%,五年后争取达到10%。从年报来看,去年兴业银行科技人员实现倍增,已经接近完成原定的三年目标:截至2021年末,科技人员3303人,占全行员工总数比例约6.45%,较上年末提升超过1.5个百分点。除了人才引进,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兴业银行自上而下构建“5+N”培训体系,旨在更新员工数字化思维、理念、技能,推动全集团人人学科技、懂科技、会科技,壮大“BA(业务分析师)+SA(系统分析师)”复合人才队伍。“我们要深度开发人才第一资源。”吕家进指出,“创新是兴业银行的生命,人才是驱动创新的根本……我们不断打破思维枷锁,鼓励首创精神,鼓励员工以合规的方式,创造性解决各类现实问题,让爱拼会赢的经典曲目广泛流传。”年报显示,兴业银行持续加强数字化转型的统筹规划,加大信息科技投入,去年该行科技投入63.64亿元,同比增长30.89%,占营业收入比重上升至2.88%。吕家进称,“今年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按照5%这样一个比例来安排,做到上不封顶。”据了解,近期兴业银行正紧锣密鼓地整合零售、企金、同业与金融市场条线现有的线上渠道资源与产品资源进行整合升级,拟打造更加开放、强大的线上服务品牌。这一切,旨在通过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构建连接一切的能力,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建立起全新的数字化经营体系及配套的风险防控体系,在数字时代立于不败之地。数字化转型之于兴业银行,是再造,更是新生。03知难而上,久久为功数字化转型的成效正在不断彰显。“F端、G端、B端、C端场景生态平台建设全面开花,项目超过3,000个,数字星火燎原,‘连接一切、生态赋能’不止是梦想。”陶以平在年报致辞中表示。过去这一年,通过坚持不懈建生态、搭平台、扩场景,兴业银行连接一切的能力不断强化,生态赋能全面提速。在F端,兴业银行加快构建金融机构财富云,截至报告期末,财富云已上线65家合作行渠道;完成同业与金融市场统一门户上线,实现同业与金融市场业务统一品牌、统一服务。在G端,兴业银行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普惠金融新生态,福建金服云入驻110家金融机构,累计解决融资需求1,041.06亿元;正式上线“兴业普惠”,并向省外推广;完成医疗综合支付服务平台等总行级平台建设,累计上线各类医疗机构39户。在B端,上线“兴业普惠”平台,实现全方位、线上化、场景化融资服务,赋能中小微企业成长,至去年底对接外部平台274个。新增场景生态平台建设项目落地1,015个,总数达3,174个,覆盖日均结算性存款同比增长68.57%至2,011亿元;与多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初见成效。在C端,兴业银行迭代手机银行开发,融入鸿蒙生态,APP月活跃用户(MAU)达到1,563.1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6.85%;运用分布式技术支持“好兴动”千万级服务能力提升,统一积分、统一商城顺利交付,累计绑卡2,574.2万,较上年末增长34%。兴业银行的“三张名片”也因此更加闪亮:绿色银行方面,积极推进与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对接,开发绿色金融贷款类指标超300个,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财富银行方面,财富产品统一货架等项目顺利投产,成立“财富银行科技创新工作室”,全面提升创新内力;投资银行方面,启动投行资产业务管理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债券发行承销、资产证券化等产品能力,构建平台化服务支撑业务创新管理。这背后,兴业银行的数字化技术基座日益坚实。去年,该行有序推进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建设,加快构建平台型组织;加速推进集团统一线上财富管理平台、零售信贷数字工厂、远程银行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上线企金互联网门户,基本建成新一代云化科技基础设施;加强与头部互联网公司交流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数字人民币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展望2022年,兴业银行管理层在年报中指出,坚持“网点兴业”要稳,“数字兴业”要进。深刻认识数字时代的一系列变化,紧密围绕“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加快经营模式转变。不过,从客观上来说,距离真正的“数字兴业”,兴业银行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而且,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超凡的定力与毅力。在业绩发布会上,当被问及转型的投入与产出时,吕家进给出的答复是: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应该是前低后高的,特别是短期的效果未能显现出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科技领域继续加大投入,先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知难而上,久久为功。这正是兴业银行屡屡创造业内奇迹的密码。The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这家股份行被低估了

在不远的未来,零售业务占比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进入同业第一梯队。这是中信银行定下的战略目标,也将成为这家银行华丽转身的里程碑。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随着大财富管理市场朝深度发展,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从业者越来越意识到资产端的重要性。在最近的一份研报中,华泰证券总结道:在银行财富管理的赛道上,跑马圈地初期,客户端掌握广阔渠道和优质流量的银行最先登上舞台中央;而中长期来看,能否在产品端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体系、能否在资产端获取优质的实体资产,将成为中长期比拼的胜负手。沿着这条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那些对公实力出色、综合金融能力强大的银行,在财富管理领域有着更强的发展后劲,也值得更多关注。中信银行就是如此。在股份行里,中信银行以“最佳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为愿景,在对公方面一直是佼佼者,而随着中信集团协同力度的不断加强,作为协同主平台的中信银行,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全牌照优势,还将是“一个中信、一个客户”发展战略的最大受益者。在中信银行2021年年报中,中信集团董事长朱鹤新指出,集团对银行的发展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银行进位争先,在业务协同、金融科技、资本补充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赛道布局上持续加力,充分发挥出银行在集团发展中的“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从年报来看,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发力奋进,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已经“脱胎换骨”,大财富管理锋芒初露,展现出全新的气象。这也驱动了中信银行整体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多项业绩指标创下新纪录。2021年全年,中信银行实现净利润556.4亿元,位居股份行第三名,净利润增速13.6%,为近八年新高;营收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46亿,同比增长5.1%;ROA、ROE迎来自2013年以来的首次同比双升。与此同时,中信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截至去年末,不良贷款余额674.6亿,减少59.9亿;不良贷款率1.39%,同比下行0.25个百分点,为2015年以来最好,且11年来首次实现量率“双降”。随着不良包袱逐渐出清,为该行释放业绩势能打下了基础。在轻资本战略的推动下,中信银行的收入结构也在快速改善。去年该行非息净收入达到566.6亿,同比大幅增长28.2%;非息净收入占比27.7%,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其中,理财、代理销售、支付结算、信用卡回佣等重点轻资本中收均实现较快增长。展望未来,依托对公业务与综合金融方面的优势,中信银行的大财富管理有望厚积薄发,迎来“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链的正向循环,推动其零售业务与整体经营业绩不断突破,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或许会是中信银行价值重估的引爆点。01中信零售银行崛起背靠中信集团,中信银行的对公业务一直作为传统优势,被市场所认可,在业内树起了品牌和口碑。随着战略演进,中信银行愈发认识到加快发展零售业务的紧迫性,零售转型大幕就此拉开。自2015年开始,中信银行启动第一个“三年规划”,推进“一体两翼”战略,即以对公业务为“一体”,零售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为“两翼”。以此为起点,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2018年起,中信银行开启了第二个“三年规划”,即2018-2020年的三年规划,并调整了战略定位,从“一体两翼”走向“三驾齐驱”,目标是实现“公司业务要轻而强,零售业务要大而强,金融市场业务要活而强”,推动零售转型全面加速并深化。2021年,站在新三年发展规划的开端,中信银行确定了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的发展思路。这一次,该行不仅进一步提升了零售业务的地位,还聚焦到了财富管理,并将其推至C位。中信银行管理层曾指出,财富管理是银行竞争“蓝海”,中信集团有优势,中信银行有传统,共同富裕也为财富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将成为银行提升盈利能力、推进轻资本转型的长期优质赛道。此次战略调整的效果立竿见影,带动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进入爆发期。透过该行2021年财报,我们看到了一份堪称惊艳的零售成绩单。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信银行财富管理规模达3.67万亿元,其中零售管理资产规模3.48万亿元,零售信贷规模超2万亿,可比口径均排名股份行同业第二;全年实现大财富管理(理财+代销+托管)中间业务收入149.6亿元,同比大增56.2%。同时,中信银行零售拓客再上新台阶:个人客户数近1.2亿户;私行客户数超过6万户,三年复合增长率21%;贵宾客户总数超过100万户,三年复合增长率14%;信用卡在股份制银行里第二家实现了亿级发卡。就整体实力而言,除了招行,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已经不弱于任何股份行,甚至到了直追个别国有大行的时候。“全行零售业务已经发生质的变化,迈进‘新零售’发展阶段。”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表示。02新零售,新打法在零售信贷渐成红海之际,财富管理依然大有可为。中信银行的雄心是,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牵引打造“新零售”,全面深化“主结算、主投资、主融资、主服务、主活动”的“五主”客户关系,打造客户首选的财富管理银行。为此,中信“新零售”明确了“四环、两翼”的发展路径。其中,四环指的是“板块融合、全行联动、集团协同、外部联结”,两翼则是“数字驱动”与“生态建设”。板块融合被放在了第一环。中信银行推动组织变革,总行成立财富管理部,促进“全渠道承载全产品、服务全客户”;整合更名零售金融部,在机制体制上加速零售板块融合,发挥一体化经营优势,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提升快速反应能力。下一步,该行还将加快推动分行端零售板块垂直管理,加速释放产能。在体制机制变革的基础上,中信银行将全行联动作为第二环,促进“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链的正向循环:“财富管理”持续做大AUM规模,形成稳定资金来源;“资产管理”发挥信银理财牌照优势和银行强大资产组织能力,为财富管理打造有竞争力产品货架;“综合融资”立足打造综合融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优质客户和资产获取能力。此外,将“投行+私行”和代发业务作为发挥公私联动优势的“着力点”。依托中信集团,中信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由此构成了第三环,包括客户共享、能力共建、产品共销与品牌共塑——立足“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原则,共同做强、做优“中信幸福财富”统一品牌。为了向客户提供更多综合服务,必须走出去,与外部联结起来,这正是第四环。诸如去年全年,中信银行基于消费场景的信用贷款全年增量超过600亿;今年一季度,银基合作开放财富平台“幸福号”关注客户超过68万。这四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犹如“四级火箭”推动中信银行“新零售”走向腾飞,而“数字驱动”和“生态建设”这两翼,则扮演了火箭推进器的角色,将进一步打开中信零售银行的发展上限。其中,数字化贯穿经营管理体系,成为“新零售”基因和驱动力。在开放生态之下,持续通过能力引入、产品服务聚合、场景嵌入等方式,拓展业务范围,强化全产品供应能力,提高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这套新打法的落地,离不开大手笔的科技投入与强有力的数字化转型。2018-2021年,中信银行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9%,2021年总投入超过70亿元;全行科技人员超4000人,两年翻两番。中信银行还成立了由行长方合英任主任的数字化转型办公室,统筹推进全行数字化转型。在不远的未来,零售业务占比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进入同业第一梯队。这是中信银行定下的战略目标,也将成为这家银行华丽转身的里程碑。03价值创造银行近年来,银行股整体行情低迷,“破净”呈常态化。从2021年全年来看,银行板块(申万一级)跌幅为4.58%,超过7成个股价格下降、8成破净,其中以城商行、农商行跌势最猛,跌幅最高者接近腰斩。相形之下,去年四季度以来,美国银行股表现亮眼,标普500银行指数市净率持续提升,已经达到次贷危机以来的高点水平。其中,摩根大通的最新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大幅领先于工行、建行。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的成长性,这样的估值差距并不那么正常。就基本面来说,市场的反应过于悲观了。根据央行发布的评级结果,在2021年Q4全国439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4082家评级处于安全边界内,资产占比近99%;其中,资产占比70%左右的24家大中型银行评级持续优良,部分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居于国际领先。如果再考虑到分红回报,当前银行股的安全边际已经相当之高——包括中信银行在内的部分上市银行的股息率已经远远超过了银行理财产品。2021年度,中信银行拟分派现金股利147.78亿元(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208.4亿元),每10股派息3.02元(上市以来最高),占合并后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28.08%,达四年来最高。实际上,今天的中国银行业,其内部分化正在加剧。尽管转型的路上困难重重,但一些领先的商业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决心,自我革新,快速转身,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在年报致辞环节,方合英表示,中信银行决心以“归零”的心态重新出发,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以“奋进”的状态策马实干。他指出:“我们不遗余力地推动“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转型,千方百计地‘稳息差、拓中收、去包袱、做客户’,就是为了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力求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不断积累内生发展动力,努力成为一家‘令人尊重、有口皆碑’的价值创造银行。”依托中信集团这艘金融航母,随着综合金融与集团协同潜力的持续释放,以及资产管理与综合融资两大优势的加持,在迈向财富管理“蓝海”的征途上,中信银行有基础,有底气,更有后劲。可以预期的是,一旦中信银行能够打造出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将客户资金端和融资端需求更有效地连接起来,就可以更好摆脱对资产扩张的依赖,减弱对行业周期的依赖性,成为轻资本、弱周期的价值创造典范。这样的中信银行值得期待,更可以期待。The
2022年3月25日
其他

新市民,谁的蓝海?

对持牌消金而言,新市民正是它们的主战场。而随着助贷监管的持续趋严,以及地方银行跨区域展业被叫停,消金牌照的价值还将进一步彰显。天时地利人和。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最近,“新市民”成了财经圈最热的词。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银行业和保险业将更有针对性地支持扩大消费、扩大投资,包括做好对新市民的服务工作。话音刚落,3月4日,银保监会和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不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将新市民推向了“C位”。对金融业来说,服务好3亿新市民,既是责任与担当,更是机遇和空间。在这片新崛起的蓝海上,谁将脱颖而出?01风口之上谁是新市民?根据《通知》给出的定义,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3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简言之,新市民对应的是那些脱离了农村、在城市基本站稳脚跟、但又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的群体,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户籍制度有关。截至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6.7%,中间相差的18个百分点,正是新市民的主力群体。然而,新市民的概念并非首次提出。去年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就提到了“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时隔一年,新市民被作为政策重点反复提及,可以视为决策层推进稳增长与共同富裕大计而作出的战略部署。作为城市化进程中规模扩张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群体,如果解决新市民融入城市的痛点,从金融端服务其就业创业、居住、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实际需求,就能更好地激发这3亿人的消费动能,不仅可以为稳增长作出更多贡献,还将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通知》指出,银行保险机构要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金融服务,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面对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金融机构围绕新市民的工作与生活消费所产生的业务机会,有望成为新的蓝海。在马上消费研究院看来,新市民为金融业带来了新机遇,也将促使金融机构以新产品、新模式提供服务。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服务“新市民”,需要金融机构围绕“新市民”在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等方面的需求,将金融服务嵌入到这些需求场景中,使得“新市民”的这些需求能够借助金融机构更便捷、低成本的获得。另一方面,银行保险、消费金融等机构在数字化发展中可以借助网点功能转型升级,基于社区化线下服务“新市民”工作与生活消费需求,并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借助基层组织建立并完善新市民数据库,为信贷和保险服务完善信息和风控支撑。02谁的蓝海蓝海所在之处,必然伴随着深刻的痛点。正如郭树清所提到的那样,“由于这些人离开农村,没有确定的工作岗位,有的是个体工商户,有的是农民工……他们到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会要求出示单位的收入证明,显然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困难的。”翻译过来就是,新市民在城镇居住时间较短,个人信用信息缺乏且缺少有效抵押物,传统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很难有效覆盖这类群体的金融需求。换句话说,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不能较好地兼容新市民的特点与需求,其结果是大部分新市民处于主流金融体系的边缘位置,他们所获得的金融服务,无论广度还是深度上都相当欠缺。不过,得益于我国数字金融的兴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成为活跃的金融消费者。在此背景下,距离新市民最近的金融机构,不仅有国有大行,更有新兴的互联网银行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它们是最熟悉这片蓝海的玩家。以马上消费为例,凭借数字化能力,该公司自主研发了智能风控、智能获客、智能营销、智能客服等一系列系统,通过0物理网点和纯线上服务,大大增加了金融服务的通达性和可及性,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并通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降本增效。目前,马上消费的业务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3C数码、旅游运动、生活服务等百万个消费场景;截至2021年12月末,累计服务县域、农村用户超过3362万人、2778万人。这背后,马上消费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前提下,已经刻画出了较为全面的用户“信用画像”,为超过650万征信白户创建了信用记录,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这场围绕新市民的金融服务竞赛中,突出的数字化能力与风控经验,无疑令马上消费占据了先机。正如马上消费副总经理林亚臣所言:数字金融使传统金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而对数字金融阶段来说,这还是刚刚开始。未来,在服务城市新市民方面,数字金融将发挥更大作用,在这个领域耕耘的金融机构,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03重估消金新市民的政策东风,给高质量发展中的消费金融市场注入了强心剂。《通知》指出,针对新市民在进城、落户过渡阶段的差异化金融需求,为其购买家具、家电等合理提供消费信贷产品;探索通过地方政府补贴贷款利息等方式,依法合规对新市民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等提供金融支持……这些都意味着机会。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通知》将坚持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放在了首位,强调“坚持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这将促进金融机构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实现平衡,也更有利于新市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新市民相当于在遍地红海的消费金融市场,造就了一个新蓝海,这也昭示着消费金融行业新一轮冲刺周期的到来。从近期南京银行拟控股苏宁消金,到早前宁波银行拟收购华融消金,受异地展业限制的头部城商行,都在加快布局,努力将消金牌照收入囊中。因为这块牌照代表了消费金融领域的“正门”,并且是罕有的全国性金融牌照。因此,尽管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激烈,且合规要求不断提升,但在当前的金融业里,消费金融始终是至关重要的板块,也是最重要的盈利来源之一。其背景是,消费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去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经达到65.4%。从长期来看,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远没有到见顶的时候。风口之上的3亿新市民,就是最好的证明。对持牌消金而言,新市民正是它们的主战场。而随着助贷监管的持续趋严,以及地方银行跨区域展业被叫停,消金牌照的价值还将进一步彰显。天时地利人和。The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金融科技战降临,时间不多了

Pay的支付功能。这意味着,俄罗斯人在自己的国家没法再使用来自美国的电子钱包,也不能将他们的银行卡与美国钱包绑定。根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29%的俄罗斯人使用谷歌Pay,20%的人使用Apple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银行App,大洗牌降临

经历了过去十年的各自为政、遍地开花,银行App走到了从分到合的历史转折点,集中化的趋势不断凸显。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上线5年的建行龙支付App没了。意料之中的事,近年来银行App的下线并不鲜见。这不代表收缩,恰恰相反,银行对App的投入力度只会继续上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App都会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心,也是银行业竞争的主战场。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银行App的大洗牌不可避免。重整与加码12月24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龙支付App将于12月27日下线。后续将逐步关停各项服务,龙支付App将无法注册、登录及使用。龙支付于2016年11月正式推出,是建行推出的统一支付品牌,具备建行钱包、建行二维码、全卡付、龙卡云闪付、随心取、好友付款、AA收款、龙商户等八大功能。根据此次公告,龙支付所有功能、权益、场景可通过中国建设银行App、建行生活App中的龙支付模块继续使用。用建行官方口径来说,龙支付的下线,伴随着“建设银行App、建行生活App崭新开始”。其中,建行生活App是建行打造的一个线上生态服务和运营渠道平台,拥有引入外部互联网合作伙伴的生态场景服务和能力,满足用户“金融+非金融”的行为习惯和服务需求,是主打本地生活服务的一款生活服务类App。2021年以来,建行生活App在全国各地陆续铺开,在地方分支机构的支持下,声势相当浩大。在最近的新闻稿中,建行生活被称为“与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并列的两大核心‘双子星’App之一。”在新金融琅琊榜看来,龙支付的下线,与其说是建行对旗下App进行“瘦身”,倒不如说是重整与加码,这也体现了当前的行业趋势。此前在12月18日,广发银行停止广发直销银行App服务,将相关功能迁移至广发银行App;10月9日,邮储银行宣布将停止邮储生活App服务,并关闭App下载入口;8月27日,兴业银行宣布将终止“兴业企业银行”
2021年12月27日
其他

招行的第三条道路

在“3.0模式”之下,招行既要同业异构,又要异业同构,走出一条超越同业又无惧异业的第三条道路。在这条路上,招行每走一步,都是在探索商业银行的极限。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招行不一样。这是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到的事实,也是资本市场上日渐稳固的共识。招行如今的市场口碑与估值溢价,在中国银行业是独一份的存在。有些看好招行的人,会将其与互联网公司对标;而在一些保守者看来,招行终究只是一家金融机构。招行当然不是互联网公司,但仅以金融机构去概括,又显得过于笼统,乃至不够客观。事实上,在互联网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之外,招行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同业异构与异业同构齐头并进,坚守金融机构的专业与审慎,同时贯彻互联网公司的开放与敏捷,实现金融能力与数字化能力的统一,以及金融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融合。对此,招行行长田惠宇的阐释是:扎实的零售基础、领先的科技能力使我们得以摆脱传统经营模式的老路,金融服务的复杂性又决定了我们不能走互联网公司“纯线上化”的道路,因此我们提出走“第三条道路”,着重探索“人+数字化”的服务模式。而大财富管理,正是第三条道路的落脚点。招行在2021年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以金融能力叠加数字化转型,将“轻型银行”推向更高级形态,朝着轻资本、弱周期的“新物种”持续进化。透过刚刚发布的招商银行App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蚂蚁回归航路

在一定程度上,从企业的偏离到监管的纠偏,本身就是一次良性的互动,也是新生事物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不要浪费一次好的危机,对蚂蚁如此,于监管亦然。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作为蚂蚁集团金融业务整改的重头戏,花呗、借呗的品牌隔离尘埃落定。11月24日,花呗发布公告显示,花呗正式启动品牌隔离工作:花呗将成为蚂蚁消金专属消费信贷服务品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消费信贷,将更新为“信用购”类型的服务。就在不久前,同属蚂蚁消金的借呗也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更新至“信用贷”页面展示。自一年前暂缓上市以来,在监管“领航”之下,蚂蚁集团的整改动作频频:下架银行存款产品、主动压降余额宝的规模、消金公司成立、花呗上报征信、花呗借呗启动品牌整改,等等。曾经一度“偏航”的蚂蚁集团逐渐回归航路。在此过程中,蚂蚁的扩张步伐有所放缓,也牺牲了一些短期利益,但同时,收获了更高的发展质量,以及更可预期的未来。这也意味着,中国政府近年来所探索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取得显著成效。不管之于蚂蚁还是全行业,无疑都是幸事。品牌隔离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是蚂蚁集团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业务,也是主要营收来源之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末,蚂蚁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贷款余额为2.1万亿元,其中消费信贷余额17320亿元;去年上半年,微贷科技业务收入285.86亿元,在总收入当中的比重达到39.4%,为第一大收入来源。不过,随着消费金融行业整体环境的变化,该项业务面临越来越多的监管压力,因而成为整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今年6月3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按照整改方案,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金开业6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金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根据花呗此次发布的公告,花呗将成为蚂蚁消金的专属消费信贷服务品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独立审批授信的消费信贷服务将以信用购的名义对外展业;二者的免息期保持一样,仅可用于消费,不可取现。除了品牌隔离,花呗与信用购在产品定位上也有所区隔。未来花呗将整体遵循小额、普惠、分散的原则,主要满足用户日常的中小额消费需求,大部分用户的额度在1万元以内;信用购可以满足用户更高的额度需求,授信额度一般接近用户原来的花呗额度。据了解,目前部分用户的花呗已经更新为花呗和信用购,未来这一工作将分批、逐步覆盖到更多用户。对用户来说,这种品牌隔离带来的影响很有限。在体验方面,花呗、信用购服务在免息期、查账、还款等核心体验上保持一致;费率方面,花呗公告介绍称,信用购的费率将保持稳定,未来其费率由金融机构独立审批和确定,同样会遵循普惠原则,尽可能让利用户。借呗与信用贷也是如此:在品牌隔离过程中,用户的服务体验不会受到影响,开通、查账、计息等核心流程不会发生变化。总而言之,通过品牌隔离,花呗、借呗与其他金融机构独立运营的消费信贷产品形成了有效区隔,有助于用户更充分地了解服务提供方的信息,避免品牌混同,也有利于蚂蚁平台消费信贷业务的合规、有序发展。回归航路走得太快,就容易偏离最初的航向。客观上,监管介入起到了“领航”的作用,是一次促使蚂蚁回归航路的契机。过去一年里,蚂蚁集团围绕风险纠偏强化合规,正视平台责任强化消费者保护,紧锣密鼓的整改成为主旋律,平均两周就会有一个新动作。2020年12月,蚂蚁集团率先主动下架了互联网存款类产品。这是在12月15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再次谈及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存款问题后,首个下架存款产品的互联网平台。随后,今年1月,蚂蚁集团积极响应即将施行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的持牌要求,将支付宝保险平台的运营主体转移至蚂蚁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2021年以来,蚂蚁集团的整改动作还包括:宣布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申设个人征信公司,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将借呗、花呗全部纳入消费金融公司;完善公司治理,遵守公平竞争的法律规则,规范关联交易等。值得一提的是,据天弘基金半年报披露,截至6月30日,天弘余额宝最新规模为7808亿元,环比一季度降幅达19%,甚至低于2016年同期。近几年来,蚂蚁一直在主动压降天弘余额宝的规模,并且自2018年5月起开始面向基金行业开放,陆续接入29只货币基金。蚂蚁集团也积极推动开展支付行业的“互联互通”。截至10月份,支付宝已向银联云闪付开放线上场景,首批覆盖85%淘宝商家;在线下,支付宝与银联云闪付在包括北京、天津、广州等全国多个城市已实现收款码扫码互认,计划明年3月份覆盖全国所有城市。此外,从去年底至今,花呗、借呗已经采取了多种手段,帮助用户强化负债管理意识。其中,今年9月,花呗上线“理性账单助手”工具,截至2021年11月上旬,其用户数超过3500万,累计发送消费提醒超过7000万条,用户平均账单金额下降5%。透过上述整改动作可以看到,一度“偏航”的蚂蚁回来了,这既体现了蚂蚁集团自身的纠错能力,也彰显了中国监管层的智慧。放眼全球,金融科技依然方兴未艾,而金融科技监管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在一定程度上,从企业的偏离到监管的纠偏,本身就是一次良性的互动,也是新生事物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不要浪费一次好的危机,对蚂蚁如此,于监管亦然。The
2021年11月25日
其他

1亿张信用卡!这7家银行做到了

随着信用卡行业整体步入中低增长阶段,还有哪些银行会跻身亿张俱乐部呢?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最近,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宣布,累计发卡量正式突破1亿张。至此,中国信用卡亿张俱乐部成员正式扩容为7家银行。按照跻身顺序,先后是工行、建行、招行、中行、农行、交行、中信。根据公开资料,平安信用卡和广发信用卡,有望在不久后加入到亿张俱乐部中来。再往后一点,大抵还有光大信用卡。鉴于信用卡行业越来越转向存量竞争,且数字化的类信用卡产品日渐成熟,市场格局的固化很难避免。拍脑袋的话,未来5-10年,可能就这10家亿级发卡行了。01扩容之路工行是中国第一家进入亿级俱乐部的信用卡发卡行。在2014年财报中,工行宣布,其信用卡发卡量突破1亿张,跻身全球前三大信用卡发卡行之列。彼时。工行的发卡量、消费额、透支额均保持同业领先。第二家完成这一壮举的是建行。2017年5月26日,建设银行对外披露,龙卡信用卡的发卡总量已达10030万张。紧随建行之后的并非是国有大行,而是招行。招行2017年财报显示,其信用卡累计发卡10022.72万张。2018年8月末,中行在中期业绩报告里改变了发卡量的统计口径,用“累计发卡量”替换了此前的“有效累计发卡量”,并披露当年6月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10371.77万张。这一年11月,农行发布新闻稿,宣布信用卡累计发卡量突破1亿张,成为第五家发卡量超亿张的商业银行。再往后,交行在2019年财报中披露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1.2亿张。该行很可能也在2018年完成了破亿的成就。回过头看,2017-2019年是一段疯狂的岁月。2017-2019三年间,市场累计发卡量从4.65亿张飙升到7.46亿张,其中仅2017年就新增发卡1.23亿张,平均每月新增超过1000万张卡片。比起国有大行,部分股份行的扩张步伐还要更为激进。在信用卡行业从2020年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之后,亿张俱乐部的扩容速度就明显放缓了。一直到11月1日,中信银行信用卡宣布,累计发卡量正式突破1亿张,成为第二家迈入亿级规模的股份制发卡行。也是第七家信用卡亿张俱乐部成员。02存量时代在新形势下,还有哪些银行会晋级呢?一个是平安信用卡。截至2021年6月末,该行信用卡流通卡量达6,652.74万张,较上年末增长3.6%。按照常见的70%左右的流通卡量/累计发卡量比重测算,平安信用卡的累计发卡量大概率在9000万张以上。另一个非常接近亿张大关的是广发信用卡。据新金融琅琊榜了解,今年1月,广发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已经突破9000万张。如果该行维持2020年10%的新增发卡速度,今年末很可能实现破亿。除了这两家银行,相对有希望的是光大银行。截至6月末,光大银行累计发卡量达到8390万张,较年初新增349.98万张。不过,由于其发卡增速明显放缓,大概还需要2-3年。现阶段,浦发、兴业与民生的累计发卡量在六七千万张的水平,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它们想要再上一个台阶,并不那么容易。相对可惜的是浦发银行,经历了2015-2017年的大跃进,其从2018年以来逐渐走向收缩。截至今年6月末,其流通卡数4501.04万张,基本停留在2019年末的水平;信用卡贷款余额3675.14亿元,甚至低于2017年6月末的水平。此外,不得不提的是邮储银行,该行在今年中期的发卡量也就4000万张,但在上半年刚刚成立了信用卡中心,并且引进了招行原副行长刘建军出任行长,不排除逆势而上,所以不容小觑。在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的背景下,发卡量的快速增长往往意味着比以前更高昂的代价。这一点,在部分发卡机构身上已经有所显现,也是各家银行必须面临的挑战。从中报来看,行业主流还是求稳。诸如招行声称,其信用卡业务向“平稳、低波动”的经营模式转型;平安银行则首次将实动率(活跃客户占流通客户的比例)明确为信用卡业务经营发展的北极星指标。一个精耕细作的时代迎面扑来。The
2021年11月5日
其他

银行业「军备竞赛」升级

越来越多银行意识到,没有体制机制的变革,没有开放、包容的氛围,金融科技的研发与应用都会受到极大制约,数字化转型很可能重蹈“中体西用”的覆辙。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十四五时期,将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在上一个五年里,从电子化到移动化,从信息化到智能化,从场景化到生态化,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重塑不断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大步向前。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银行业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从科技资金投入,到科技人员配置,商业银行正在以空前的加速度启动冲刺。如今,这场军备竞赛持续升级,并且超越器物层面,向软实力层面延伸。越来越多银行意识到,没有体制机制的变革,没有开放、包容的氛围,金融科技的研发与应用都会受到极大制约,数字化转型很可能重蹈“中体西用”的覆辙。从2017年开始,一些上市银行开始在财报中披露科技投入与科技人员的相关数据,我们也得以更多了解这场军备竞赛的具体情况。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家银行对科技人员的统计口径不尽一致,诸如是否纳入了外包人员、是否包含了数据分析等岗位的人员,所以科技人员数量及占比的横向比较存在一定的瑕疵。01工行投入居首,建行、邮储势头强劲工行最新的中报没有披露相关数据,好在过去两年的年报均有所交代:2020年,金融科技投入238.19亿元,金融科技人员3.54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1%;2019年金融科技投入163.74亿元,金融科技人员3.48万人,占全行员工的7.8%。在行业里,工行的科技人员数量与占比遥遥领先,甚至比建行多出2.1万人。建行的势头相当强劲。从2020年初到今年6月末,该行的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从10178人上升到14012人,增加接近4000人,其中2020年全年增加3000人,科技人员占比也从2.75%提升到3.79%。在资金投入上,建行在2019、2020年分别达到176.33亿元、221.09亿元,与工行旗鼓相当,也是银行业最高水平。银保监会曾公布,2020年,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分别为2078亿元和351亿元,同比增长20%和27%。这意味着,工行、建行的资金投入占到了全行业的两成以上。农行方面,从2017年到2020年,其员工总数从48.73万人下降到45.90万人,科技人员数量从6256人上升到8056人,人员占比从1.30%上升到1.8%。去年其科技投入总额18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四成。中行的相关信息披露比较少:2020年,信息科技投入167.07亿元;2019年,信息科技投入116.54亿元,同比增长15.15%。邮储,科技底子薄,但是这两年力度不小。今年上半年,其信息科技投入52.0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30%;2019年以来连续两年实现总行科技队伍翻番,其中上半年总行IT队伍增加到2299人,全行超过4000人。2019、2020年,邮储的信息科技投入分别为71.97亿元、90.27亿元,占比分别为2.96%、3.15%。另一家大行——交行,截至今年6月末,金融科技人员达到4,028人。2019、2020年,该行的科技人员数量分别为3460人、3976人,占比分别达到4.05%、4.38%,科技投入分别为50.45亿元、57.24亿元。尽管招行资产规模不及大行,金融科技投入并不逊色。2019、2020年,招行的科技投入分别为93.61亿元、119.12亿元,力压邮储。不过,今年上半年,招行的科技投入为50.55亿元,被邮储反超,这也从侧面显示了邮储的强势。截至6月末,在招行总人数减少的情况下,研发人员较上年末增长4.47%,达9279人,比农行还要多。兴业银行没有正式披露过科技投入与科技人员的数据,不过根据该行的新一轮五年规划,计划在三年内将有科技背景的人员占比提升到7%,五年后争取达到10%,每年度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3%,其野心与力度不容低估。光大银行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科技投入17.0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21%;全行科技人员1943人,占全行员工的4.26%。2020年全年,该行科技投入51.50亿元,增长51.29%,占营业收入3.61%;科技人员1965人,增长27.43%,占全行员工的4.24%。平安银行方面,2021年6月末,全行科技人员(含外包)约8500人,上半年IT资本性支出及费用投入同比增长18.4%。02加快机制变革,释放科技创新活力过去数年里,商业银行纷纷加码金融科技投入,尤其在基础设施与科技赋能等方面不遗余力。尽管如此,商业银行所特有的稳定性、安全性决定了,这些转型布局很难深入到体制机制的层面,诸如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割裂始终存在,在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上相对滞后,成为制约转型进一步深化的重要阻碍。可喜的是,领先的商业银行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开始探索机制创新,不断提升金融创新响应效率和供给能力,激活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在工行“科技强行”的“五位一体”中,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的“敏捷”被放在了第一位。上半年,工行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以“解决技术难题、填补市场空白”为目标,选取4个攻坚克难揭榜项目和12个敏捷响应挂帅项目试点实行揭榜挂帅;公开合理遴选项目负责人,择优成立业务与科技融合的挂帅团队。建行中报提到,该行持续开展“创新马拉松”活动,培养创新文化,发现创新人才,塑造创新品牌;依托产品创新实验室平台,形成支持战略性项目研发、前瞻性项目孵化的常态化创新机制。同时,加强众创平台推广,建立常态化创意统筹机制,广泛调动基层创新智慧,激发自主创新活力。中行全力推进“绿洲工程”建设,深入开展企业级架构建设,以全局统筹、一体规划的视角,着力打破内部竖井,为敏捷响应客户需求、快速跟进市场变化、灵活支持一线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上半年已基本确定一期试点领域实施方案,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邮储银行在上半年开展新一轮领军人才选拔,打造“青年、骨干、领军”三级人才梯队,激发科技队伍干事创业活力;优化完善IT专项奖励分配方案,开展信息科技岗位资格认证工作,有力提升IT人力专业化管理水平。还有招行,该行通过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持续支持新能力建设与新模式探索,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上半年,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新增立项192个,新增上线项目350个,全行累计立项金融科技创新项目2298个,累计上线项目1724个。
2021年9月13日
其他

生死存亡之战!兴业银行全面提速数字化转型

兴业银行目前正在加强全行企业级架构的顶层设计,解决系统部门化、数据碎片化、业务流程断点等问题。同时,将科技作为全行要务,针对突出问题,用至少三年时间打好攻坚战。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死存亡之战。”在近期召开的兴业银行年中工作会议上,履新不久的董事长吕家进振聋发聩、掷地有声。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兴业银行新一轮五年规划启航之年,该行正式迎来新任掌舵者。吕家进此前主政邮储银行多年,是该行改制、引战、登陆H股的主导者之一,2019年起先后在交行和建行担任副行长,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广阔的视野。对于银行业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吕家进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他近些年为数不多的公开发声中,大多与数字化、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等关键词密切相关。兴业银行新一轮五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数字化转型工作要贯穿始终,并提出“构建连接一切的能力,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愿景。吕家进到任后,明确表示
2021年8月31日
其他

超级金融航母:四个关键词解码工行中报

在这份中报里,我们看到了工行的稳健、担当、突破与布局。这四个看似平淡的关键词,也为我们理解这艘超级金融航母提供了一把钥匙。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2020年至2024年,在不同情景下,银行业累计收入可能减少1.5万亿至4.7万亿美元。”这是麦肯锡在今年3月发表的《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0)》中给出的预测。麦肯锡认为,伴随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银行业将面临严峻的经营性挑战,这种局面可能持续到2024年以后。在基准情景中,全球银行业收入将蒸发3.7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行业逾半年的收入。逆境之下,中国银行业依然坚挺。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21年1000家世界银行排行榜,中国共有144家银行上榜,合计持有一级资本高达2.96万亿美元,接近美国上榜银行的两倍。在前20榜单中,中资银行从2020年的7家增加到9家;四大行巩固了全球银行业的领先地位,连续第四年包揽前四名;而工商银行自2013年《银行家》发布该榜单以来,一直稳居第一。究其原因,首先要归功于卓有成效的疫情防控,促使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奠定了银行业平稳健康的基础。除此之外,中国银行业还做对了什么?透过刚刚出炉的工商银行2021半年度报告,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此次工行交出了一份好于预期、优于同期的年中答卷:经营基本盘保持平稳,高质量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加大对“六稳”“六保”支持力度,以高质量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稳定恢复;持续推进转型创新,各类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以高质量管控防范化解风险,让风险应对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在这份中报里,我们看到了工行的稳健、担当、突破与布局。这四个看似平淡的关键词,也为我们理解这艘超级金融航母提供了一把钥匙。01关键词:稳健工行究竟有多大?截至6月末,工行资产总额超过35万亿元,员工总数43万人,向全球超920万公司客户和6.9亿个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国际排名来看,工行连续九年位列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和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榜首、位列美国《财富》500强榜单全球商业银行首位。多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以及经济周期的波动,工行始终坚持稳健发展,一步步迈入世界领先大银行之列。在史无前例的疫情面前,工行稳如磐石,尽显大行风范。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264亿元,同比增长6%;拨备前利润3326亿元,同比增长5.7%;净利润1645亿元,同比增长9.8%。客观上,此次业绩增长有上年基数效应的影响,不过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在同步增长,表明工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在稳步回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持续显现。从资产质量来看,各项指标全面向好。截至6月末,工行不良贷款率1.54%,比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1.97%,比上年末提高11.29个百分点。不仅如此,今年上半年,工行的逾期贷款、逾期率、关注贷款、关注率均比年初下降;同时,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创历史新低,连续五个季度保持为负,有效遏制住了去年疫情发生以来不良率反弹的势头。工行在财报中提到,该行构建了“全面、全球、全员、全程、全额、全新”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按照“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的风险治理路径,深入实施资产“入口、闸口、出口”全流程防控,调结构、促化解、优处置多管齐下,有效管控各类风险,实现资产质量指标企稳改善。稳健,堪称“宇宙行”最厚重的底色,也是该行得以穿越周期的最朴实的真谛。02关键词:担当上半年工行仅手续费就减免了200多亿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基本接近于中信、民生、光大等股份行上半年的全部盈利。作为全球第一大银行,工行有着极其知名的品牌和强大的实力,本可以凭借种种竞争优势获取更大的利差、更丰厚的利润,却始终立足长远,与实体经济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从投融资总量来看,上半年工行新增贷款和债券投资增量均保持金融机构前列。6月末,境内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10.3万亿元,在同业中率先突破1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末增加8,901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从资金流向来看,坚持精准直达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半年项目贷款增长9%,重点支持了“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等补短板项目;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落地首单“碳中和”债券、首笔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保持同业领先;投向制造业的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提高,且贷款规模均居同业首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超过40%,超额完成监管要求。在疫情对经济造成冲击、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工行继续采取“降、免、延”等方式向企业减费让利:上半年,新发放贷款利率比2020年下降13BP,其中新发放普惠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18BP,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56BP;认真落实各类费用减免政策,累计减免手续费200多亿元;疫情发生以来,已累计为16.3万户公司及个人客户办理贷款延本延息,涉及贷款2万亿元。为了加强服务乡村振兴,工行设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与“乡村振兴办公室”,制定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并发布了工银“兴农通”乡村金融服务品牌。工行还与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该行每年投向乡村振兴领域的融资将不低于1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投向乡村振兴领域的贷款已经超过8000亿元。面对河南等地汛情,工行第一时间安排部署支持企业防洪抗灾和灾后复工复产,已向河南投放防汛救灾贷款130多亿元,累计为当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抗洪救灾专项贷”30多亿元。可以看到的是,以工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不仅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中流砥柱,也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头雁效应”显著。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长期来看,加大对“六稳”“六保”支持力度,以高质量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稳定恢复,既是帮扶客户,也是成就自己。担当,是国之重器的本色,也是大智慧的体现。03关键词:突破工行已经连续三年位列英国Brand
2021年8月30日
其他

先买后付的崛起之谜

先买后付在国外的崛起,不仅是作为消费金融工具,更是移动支付手段和新型消费平台,有着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体验。但在国内,偏弱的市场痛点、趋紧的金融监管,导致其想象空间相对有限。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在国外,先买后付(Buy
2021年8月17日
其他

23万亿,公募基金仍是少年

目前中国公募基金市场在全球的占比大概在5%,而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占比已经达到17%。实际上,哪怕国内所有公募基金加上银行理财,也赶不上一个贝莱德。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这两天梳理公募基金行业数据的时候,被一些细节惊到了。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3万亿元,上半年新增规模超过3万亿,其中接近一半为权益类(股票+混合)产品。犹记得,2013年底的时候,公募基金市场总规模也不过3万亿元。上半年不是什么牛市,相反,市场比较动荡,大部分前两年涨势凶猛的板块都回调明显,赚钱效应大幅下降。按照历史经验,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甚至面临萎缩风险。唯一的解释是,在居民资金涌向资本市场的大趋势面前,一切短期波动显得无足轻重。历史潮流,浩浩汤汤。01不知不觉间,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的规模差距越来越小了。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起步不算早,1998年出现第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和公募基金产品。不过,银行理财的起步还要更晚,2004年才诞生了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得益于银行体系的种种优势,银行理财发展迅速。到2013年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44,525只,理财资金账面余额10.24万亿元。相形之下,公募基金的成长要坎坷得多。除了在渠道资源上的劣势,更受制于前些年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不稳定,2007年公募基金规模一度冲到3万亿,但经历了大熊市之后,直到2013年底才恢复元气,再次回到3万亿,相当于同期银行理财规模的三成。近年来,公募基金快速发展,银行理财却在强监管之下艰难转型,导致二者的差距不断缩小。从最新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3月末,银行业理财市场规模25.03万亿元,同比增长7.02%;同期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2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9.59%。目前,银行理财仍然是大头。但未来大资管子行业第一的名头,花落谁家还不好说。02公募基金何以崛起?根本上,公募基金的成长有赖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更离不开平稳健康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在监管层面,公募基金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强制托管、信息披露等先进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并成为整个资管行业的标杆和典范。同时,公募基金始终坚持开放发展,市场主体与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投资范围逐步扩展,陆续推出QDII、QFII、RQFII、互认基金、港股通基金,以及FOF和REITs等。这种开放还体现在对新技术、新模式的积极探索。诸如余额宝的横空出世,正是公募基金开拓求变的结果,通过唤醒国民理财意识、培育互联网理财习惯,极大促进了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这些年来,公募基金行业一直走在时代前沿,通过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引领了财富管理行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概言之,公募基金顺应大势,抓住了中国经济起飞与资本市场大发展的东风,不仅努力做好自己,也充分了利用新技术、新力量。所谓天时地利人和。03中国公募基金市场还很小。现实是,在中国居民投资的总盘子里,公募基金仍是相当边缘化的角色。到目前为止,国人的大部分钱都砸在房子里面。据央行统计司去年公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房产是其主要构成,占家庭总资产的八成;金融资产占比仅20.4%,比美国低22.1个百分点。而在金融资产中,国人近40%投向了现金、活期存款及银行定期存款,26.5%投向了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等,公募基金只占到3.5%。申万宏源近期的一份报告提到,未来十年可以对标美国20世纪90年代时期:1990-2000年,美国居民持有股票和非货基与储蓄比值提升了1.4倍,居民金融资产中股票占比提升19个百分点。基于此,申万宏源预测,在中性情景下,2030年居民持有股票和非货币公募规模将达122万亿元,其中偏股公募基金市场将达58万亿元。当前股票+混合基金不到8万亿元。04放眼全球,结论会更直观。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3月底,全球公募市场基金规模为64.63万亿美元,同比大增34.82%。其中,美洲市场和欧洲市场的占比分别达到52%和34%,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市场仅占总规模的14%。按照一季度末21.56万亿元的管理规模计算,中国公募基金市场在全球的占比大概在5%,而目前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占比已经达到17%。在结构上,全球市场的股票基金规模为29.76万亿美元,混合基金规模为7.95万亿美元,二者合计占比接近6成;中国公募基金的权益类占比仅为1/3。实际上,哪怕国内所有公募基金加上银行理财,也赶不上资管巨头贝莱德(BlackRock)的管理规模(8.68万亿美元)。是差距,也是空间。05我们处在一场大爆发的开端。市场主体的多元化,资管产品的多样化,都是应有之义。其中,在资管新规之下,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其公募产品与公募基金的形态已然趋同。不过,中国银行业的特质与特长决定了其更适合固收类产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最核心的权益类产品,大概率还是由公募基金占据主导。还可以期待的是,财富管理市场将从卖方销售模式向买方投顾模式进阶,在盈利模式上逐渐摆脱对销售佣金的依赖,更多的根据AUM向客户收取资产管理费,投教、陪伴等客户服务的重要性亦将日益凸显。对领先的财富管理机构而言,需要加快打造开放平台,构建财富管理生态圈。今年7月,招行正式推出财富开放平台与“招财号”;而早在2017年6月,蚂蚁财富就宣布全面开放并推出“财富号”。不管是投顾模式还是开放平台,智能化都是大势所趋。波士顿咨询曾测算,智能化可为整个财富管理市场带来25%-50%的AUM增长和15%-30%的收入提升,并通过提升财富管理机构全价值链的效率与效能,实现25%-50%的利润率提升。最终,用户都将是受益者:更低的费率,更好的服务。The
2021年8月5日
其他

建行在搞大事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原本看似空洞的口号,如今看来,都是金科玉律。可惜互联网平台领悟的太晚了。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无论好与坏,时代在继续。中国互联网平台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大型金融机构趁机加快了反攻步伐,乃至直捣黄龙。建行值得关注。过去一年,这家银行打造的本地生活平台“建行生活”,从新经济高地杭州起步,已经初战告捷,正在向全国更多城市推广开来。它会是类似于支付宝的存在,还是第二个掌上生活?目前还言之尚早。但这代表了金融国家队向互联网领域发起的新一轮猛烈攻势。毕竟,金融与互联网,很大程度上是同源的。01去年夏天,蚂蚁官宣启动上市,史上最大IPO拉开大幕。2000亿美金、3000亿美金……关于蚂蚁估值的猜想,令人血脉贲张。那是互联网平台在新金融领域最高光的时刻。尽管事后看来,更像是梦幻泡影。彼时,在杭州,蚂蚁大本营,一个叫“建行生活”的App悄咪咪开始了试运营,来自建行总行的项目组驻扎一线、亲自上阵。可以想象的是,如果那会建行发了新闻稿,告诉大家要上线一款本地生活App,而且是在杭州率先落地,免不了要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冷嘲热讽。卧薪尝胆的建行生活团队,不可能预知到后面的剧情。他们几乎是在对手的狂欢声中熬过了几个月。历史的进程是神奇的。2020年11月28日,在蚂蚁上市被叫停之后没多久,“建行生活”App在杭州正式面客推广,不过基本没有什么宣传。前几天,一位建行的朋友转发了一篇题为《BAT的金融人,正「含恨」回归银行》的文章,并写道:蚂蚁3000亿美金要登顶的时候是我们继续咬牙在银行里刨土,还直接扎到杭州这个互金高地起步。此一时,彼一时。国家队开始接收“国军”资产了。02是时候浮出水面了。7月17日,建设银行在杭州举行“建行生活”App浙江全省开城仪式。官方新闻稿称,“建行生活”App是一款立足于本地生活的一站式生活场景服务平台,集美食、外卖、充值、打车、电影演出、缴费、建行生活馆等十大场景于一体。与此同时,平台提供信用卡、钱包等金融服务,还为用户推出了专属数字信用卡——建行生活卡,自动绑定建行钱包使用,满足用户“即申、即用、即享优惠”的需求。“建行生活”过去一年来在杭州的成绩单也得以曝光:入驻商户超5000户,注册用户破100万户,日活超15万户,发行建行生活卡超3.6万张。这一次,建行就高调多了。总行副行长张敏以及各相关部门领导,浙江省分行行长邵斌,来自全国的部分一级分行行领导,以及平台重点合作商家代表参加了此次启动仪式。张敏在致辞中称,“建行生活”App是以互联网模式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站式生活场景服务平台,建行诚挚邀请各家商户加入,携手将“建行生活”推向全国。邵斌指出,与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平台相比,“建行生活”与众不同,是以人民为中心,目的不在于获取平台的利润。“建行生活”更强调反哺客户、反哺社会,捍卫信息安全。从公开信息来看,除了浙江全省,“建行生活”于5月份前后在青岛和成都实现了落地。03不得不说,建行的政治站位高。在2020年报中,董事长田国立表示:未来金融的发展路径应是义利兼顾、以人为本的,一切痛点皆是机遇……坚持人民至上的新金融理念,以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经营为依托,持续在住房租赁、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大行作用,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方面提供金融方案。就在最近,建行发布了《金融科技战略规划(2021-2025年)》,对集团金融科技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总体部署,推进金融科技战略纵深发展。据《建设银行报》报道,《规划》推出了“TOP+2.0”。具体而言,在核心技术(T)方面,从单一技术到多技术融合应用(MIX);在能力开放(O)方面,从业务开放拓展为业务、数据和技术生态全面开放;在平台生态(P)方面,从单一平台到融合的生态体系,从平台建设到建设运营并重;在体制机制(+)方面,深化“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与企业文化,深化集团一体化协同和平台运营组织保障。《规划》同时明确,持续打造“建行云”和“I-CCB”(“我的建行”)两个品牌,聚焦“金融科技的领跑者、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新金融生态的开拓者”三个战略定位,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价值创造”五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这些原本看似空洞的口号,如今看来,都是金科玉律。可惜互联网平台们领悟的太晚了。The
2021年7月21日
其他

金融「铁幕」全面降落

在重重“铁幕”之下,金融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可以策马奔腾的草原了。再强大的赛博权力,也必须从属于世俗权力。就像风吹一阵就过,而草永远是草。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今非昔比。从第三方支付,到银行存款、银行理财,再到互联网贷款,一副横贯金融领域的铁幕已经拉下。往大了说,针对互联网平台——数字“豪强”的“铁幕”,正在降落。本世纪以来,科技+资本所形成的霸权,正在遭遇强力遏制。人心早已大变,那些关于技术的期待与幻想,大多走向了反面。一个全新的时期。01滴滴一声,震惊寰宇。在滴滴静悄悄登陆纽交所之后,7月2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公告,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继“滴滴出行”全网下架后,滴滴旗下另外25款App也被要求下架。7月10日,网信办公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要求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接受网络安全审查。从蚂蚁事件到滴滴事件,事态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走向了难以言说的地步。环球时报评论指出:国家不能够任由互联网巨头成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则制定者,标准一定要掌握在国家手中。决不能让任何一家互联网巨头成为比国家掌握还详细的中国人个人信息的超级数据库,更不能给它们对那些数据的随意使用权。隶属于人民日报旗下公司的“踏浪青年”公众号,更是将此事上升到了“关乎国运的全面战争”:中国从民间到高层,都极其担心滴滴为了快速上市,以打包上交大数据的方式,和SEC做了交易。一旦此事为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递了刀子。在这场关乎14亿中国人的网络战争里,中国将处于极其被动的战略地位。敬告“滴滴”们,万万不可端起饭碗吃饭,放下饭碗卖国。中国绝不能因为你们的一己私利,就前功尽弃,输掉这场关乎国运的全面战争。挺吓人的。02数据即资产,即权力。在低隐私权红利之下,数据给中国互联网平台带来了可观的财富与权势。它们对数以亿计国民的了解与洞察,可能超过了有史以来的一切权力系统。所有平台的崛起都是带着原罪的。当时局扭转,数据问题也就成了这些互联网平台的死穴。以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之名,没有平台是无辜的。大多数技术精英与资本精英终究摆脱不了幼稚病,他们合作打造的数字王国,还远远没有到大而不能倒的地步。即将生效的《数据安全法》第二十四条写道:国家建立数据安全审查制度,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进行国家安全审查。依法作出的安全审查决定为最终决定。当互联网平台大到一定地步,就必然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平台再大,大不过天。03相比滴滴所遭遇的,助贷“断直连”更细微,却同样折射出了时代风向的巨变。据媒体报道,监管部门要求网络平台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即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从业者过去半年来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助贷业务被纳入征信范畴,而征信必须持牌。如此一来,互联网平台需要通过征信机构与金融机构进行数据合作,现有的助贷商业模式有可能被颠覆。概言之,互联网平台恐怕不能直接拿数据与金融机构做生意了。2013年以来,凭借数据优势,互联网平台在金融领域攻城拔寨,从汇到贷再到存,几乎无往而不利。金融业务又反过来提升了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权力。在此之前,央行在2017年通过第三方支付断直连,为商业银行的“汇”建立了一道“铁幕”。进入2021年,监管层正式叫停互联网平台存款,并明令禁止互联网平台销售银行理财,为商业银行的“存”降下了“铁幕”。而自2017年末现金贷整治至今,留给互联网平台的空间越来越窄。随着轻资本/分润模式下的助贷被纳入征信,信贷“铁幕”亦落了下来。如今,面对金融领域,互联网平台或许会恍如隔世: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可以策马奔腾的草原了。金融“铁幕”全面降落。04还有似乎更加匪夷所思的。7月8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向互联网平台“开炮”:目前存在多个市场主体多头收费的问题。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通过导客引流来收取费用,这可能就占到6%、7%,再加上一些提供风险缓释措施的市场主体收取6%、7%,真正银行收的可能也就是4%、5%,坦率地讲也不多。下一步既要规范银行端收费,同时还要在与融资收费相关的其他市场主体方面加大规范力度,包括大型互联网平台,以及其他一些提供风险缓释措施的市场主体等。“坦率地讲也不多”,很有意思。确实是不多,但是借得到的人更不多。确实是不多,但是银行基本躺着挣钱。从市场的角度,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条理由去反驳郭武平。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有些东西,超越了市场的范畴。互联网平台加大“让利”力度,已然板上钉钉。尽管互联网平台不是国企,更不是慈善机构,本没有“让利”的义务。今年两会期间,某人大代表建议“规范微信支付不合理收费行为,大幅度降低微信支付手续费”,此后政府工作报告直截了当地要求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尽管,就连官方都承认中国支付手续费大幅低于国际水平。时局如此,“让利”也罢,“担当”也罢,躲不过去的。05过去十年,是数字“豪强”全面崛起的黄金时代。十年里,互联网平台与政府及国民之间,整体处在“蜜月”阶段,推动互联网平台一步步成长壮大。在疫情突袭的2020年,这股强劲势头达到巅峰,业务规模与市值/估值再创新高。盛极而衰,物极必反。这一次,不仅是政府的态度出现重大变化,国民的态度更是发生了大转弯。曾经的时代英雄,被赶下神坛,沦为另一个极端。最终,打压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权力、遏制互联网平台的金融扩张,成为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还有一个很典型的言论是:这些年,互联网巨头们,钱也该挣够了。眼下经济不太景气,它们是不是该顾全大局,多出点血呢?哪怕不符合市场规律,哪怕并不那么公平。这番话,似乎也没有毛病。毕竟,我们跟欧美不一样。我们有自己的道路。认清形势,放弃幻想。再强大的赛博权力,也必须从属于世俗权力。风吹一阵就过,而草永远是草。The
2021年7月12日
其他

银行业升维之战:无场景,不金融

中国银行最新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指出: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机构的服务形态和竞争内核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其核心不再是单一产品与业务的角逐,而是场景与生态的竞争,本质是数据资产作为生产要素的竞争。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银行业走到了迭代升级的历史转折点。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商业银行面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在异业冲击与转型压力之下,一些银行提出打造第二曲线,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然而,银行业无法回避存、贷、汇等核心业务被撼动的事实。银行人需要直面主要矛盾,积极升维求变,通过对第一曲线的重塑实现蜕变新生。这场大重塑,堪称“惊险的一跃”,而破局的关键何在?中国银行最新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简称《白皮书》-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以查看报告PDF)给出了答案。这是国内首个以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行业发展白皮书,是中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对金融场景构建方法和运作模式的综合性分析与总结。《白皮书》开宗明义: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机构的服务形态和竞争内核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其核心不再是单一产品与业务的角逐,而是场景与生态的竞争,本质是数据资产作为生产要素的竞争。在《白皮书》看来,构建场景丰富、万物互联的金融场景生态,不仅是中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责任担当,也是自我革新优化金融供给、主动求变实现竞争突围的必然选择。得场景者得天下。对商业银行而言,随着新经济蓬勃兴起,如果没有场景生态,就会越来越远离用户,洞察与服务能力不断被削弱,最终被用户所抛弃。银行还是银行,但银行不能再是过去的银行。面向未来,银行必须进化为更强大、更灵巧、更智能的物种,场景建设则是背水一战,无路可退。无场景,不金融——正是银行业这场升维之战的核心。01重新定义金融场景场景不是一个新词,也并非互联网所特有。在线下占据主导的时代里,各行各业都有过一些场景实践。以银行业为例,住房按揭业务与房屋销售的融合、信用卡分期与汽车销售的融合,都是将客户的金融与非金融需求进行融合的尝试。进入本世纪,数字化浪潮愈演愈烈,尤其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大量交易由线下迁移到线上,推动场景生态全面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到衣、食、住、行、娱等各个领域。目前我国网民总体规模逼近10亿,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从应用层面来看,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9.81亿,网络新闻用户7.43亿,网络购物用户7.82亿,网络支付用户8.54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9.27亿,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8.43亿户。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切入金融领域,包括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内的新兴参与者逐步向支付、理财、融资、汇款、外汇等传统银行领域渗透,为商业银行带来严峻挑战。场景,正是互联网企业搅局金融行业的“大杀器”。商业银行要想应对这一挑战,抢夺数字化时代的制高点,需要在更高的维度上重新审视场景及其价值。在此背景下,《白皮书》对金融场景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金融场景,就是将金融服务下沉到相关非金融服务中,打造一站式服务与极致消费体验,敏捷响应、高效满足特定客群需求。从金融到非金融,再回到金融,最终落脚点还是服务。基于场景生态的数据资产转型,则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全新增长点。《白皮书》提到,传统模式之下,商业银行的数据资产缺乏高频化的非金融数据支撑,面临诸多困境。通过场景生态建设,商业银行将金融及非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既扩展了金融服务范围、又补充了非金融数据,极大提升了数据资产管理水平。一旦数据资产成功转型,将有力促进金融场景的获客、活客、留客,服务用户全生命周期,改善服务体验并提升触达效率,最终提升发展质效。02场景生态建设浪潮面向未来,商业银行必须加入这场升维之战。《白皮书》指出,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机构的服务形态和竞争内核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其核心不再是单一产品与业务的角逐,而是场景与生态的竞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球最具价值的前100家银行中,70%以上已通过建设开放银行·平台等模式投入场景生态建设浪潮。中行无疑是重要的先行者。这家银行早在2012年就提出开放平台的概念,并在2013年正式发布中银开放平台,开放了1600多个接口,涉及跨国金融、代收代付、移动支付,以及地图服务、网点查询、汇率牌价等服务。依托金融科技,近年来中行主动构建场景生态圈,将银行服务逐向平台化、场景化服务转变。2020年,中行将场景生态建设作为全行五项重点战役之一,通过打造跨境、教育、体育、银发四大战略级场景,实现客户触达和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中行还在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港口等领域推进场景探索。在中行2020年报中,“场景”一词出现了52次。据年报介绍,去年中行的四大战略级场景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对客户和业务边界拓展作用逐步显现。在银行卡业务方面,中行打造“大教育”场景,服务范围拓展至中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等蓝海领域;在交易银行方面,大力推动全渠道综合对公金融服务门户——智能环球交易银行(iGTB)平台建设;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打造“中银智荟”客户权益体系,拓展“衣食住行游娱学养”非金融场景生态。还有建行,其场景生态布局在圈内亦广受关注。围绕网点转型,建行探索出了“智慧政务+劳动者港湾+社区综合服务”的路径,构建以网点为中心的社区生态圈,下沉服务重心融入网点周边社区生活,同步打造B站、汽车等网点主题生态场景。招行在线上线下均有着不俗的经营能力,致力于让客户在“网点+App+场景生态”中获得更多综合化服务。截至去年末,招商银行App和掌上生活App的MAU达1.07亿户,23个场景的MAU超过千万,其中“饭票”和“影票”两大场景的交易额近100亿元。这些银行朝着“新物种”渐行渐近,也在不断改变人们对商业银行的刻板印象。03引进来+走出去场景生态建设,知易行难。对此,《白皮书》结合自身及同业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论:以“数字化+生态化”构建核心内容,以“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开放赋能。《白皮书》建议,基于金融场景对于行业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同时突破多个场景难度较大,商业银行需要集中力量选择最具发展前景、与自身禀赋相契合的行业方向进行突破。从业界实践来看,目前银行业参与金融场景建设,按照“引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向不同,主要分为融入、整合、共建三种模式:一是融入模式。商业银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API、SDK、H5等方式进行标准化封装,优选账户、支付、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走出去”融入到客户聚集的场景生态,提供“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二是整合模式。商业银行通过股权投资、并购等方式,与特定垂直领域的平台企业深度合作,将关联场景纳入商业银行的场景生态中来,打造综合金融场景平台。三是共建模式。强监管之下,商业银行与非银机构各自回归本源,由跨业竞争逐渐转向跨业竞合,结合自身禀赋,围绕特定客群,合作共建金融场景生态,一站式满足客户金融与非金融需求。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商业银行需要结合目前互联网盈利模式探索一条与自身经营逻辑一致的建设路径,具体包括:流量创造、用户打标、客户转化、价值挖掘。其中,实现场景获客,开放用户体系是必要条件,即打破账户通道壁垒,支持用户手机号注册,支持多家银行卡绑定。《白皮书》强调,商业银行如果坚持“闭关自守”,场景建设的底层逻辑就无法成立;“场景”也就仅仅是分流营业网点运营压力的线上渠道,无法实现流量获取和用户转化。这意味着,金融场景生态建设需要与开放银行战略布局相结合,“走出去”势在必行。当前,商业银行在不断探索“开放”的新定义,实现流量的立方式增长。诸如去年中行开放银行加快标准化嵌出,涵盖账户、
2021年7月7日
其他

银行网点的死与生

面对互联网平台的冲击,线下固然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可是没有网点的话,金融机构又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或者优势呢?微众与网商,都是无法复制的个例。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关于银行网点的讨论从未止息。布莱特·金在《BANK
2021年7月2日
其他

财富管理不是救命稻草

对待财富管理,不能像发展消费金融那样急功近利,更不适合大干快上。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可以通过相对粗放的手段实现规模扩张,财富管理就很难。这意味着,只有头部机构才有机会吃到财富管理这块蛋糕,最终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财富管理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赛道。对银行业而言,当前财富管理业务的重要性可能被高估了,而市场的预期则过度乐观了。事实上,财富管理不仅无法成为许多银行的救命稻草,反而会是加速行业分化的催化剂。01眼下,财富管理已经取代消费金融,成了金融业的顶流。在银行业,从招行到兴业、中信,纷纷高举财富管理大旗,将之视为下一阶段的战略重点,更是令财富管理的热度迅速蹿升。今年3月,在招行业绩发布会上,行长田惠宇表示,一直以来,银行是个亲周期、重资本的行业,招行梦寐以求把自己变得相对弱周期、轻资本一些。而大财富管理是招行穿过未来的迷雾所能看到的、离3.0模式最贴近的方向。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在2020年报致辞中称:兴业银行要努力成为全市场一流的财富管理银行,打造更加开放的投资生态圈,从全市场开展产品“选秀”。而在去年底,中信银行联合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信信托、华夏基金、中信保诚基金、中信保诚保险等七大金融机构,升级“中信幸福财富”品牌体系。麦肯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底,中国个人金融资产已达205万亿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未来5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10%左右,市场空间巨大。看上去很香。02财富管理是典型的轻资本业务,有着良好的抗周期能力。不过,财富管理真有那么赚钱吗?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版图中,这项业务的分量究竟有多重?很多分析都提到,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正处在美国八九十年代的发展阶段。那么,不妨看看美国三大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数据情况。国信证券最近的一份研报显示,在2019年,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的资产与财富管理板块,对公司收入的贡献分别是11.5%、21.4%和18.5%,对公司净利润的贡献分别是7.9%、15.5%和9.0%。谈及财富管理,银行业往往言必称摩根大通,但其财富管理业务的贡献远没有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美国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贡献之所以相对偏高,要归因于2008年收购的投行巨头美林。说回国内,我们以招行为例,去年全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904.81亿元,其中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85.24亿元,占比不到10%。招行已经是极限了。03财富管理业务被赋予了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重任。从行业现状来说,在银行年报口径全面“费改息”之前,信用卡分期收入才是大多数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头。据轻金融统计,2019年,建行、广发、工行、民生的信用卡分期收入超过200亿元,中行、农行、浦发的信用卡分期收入也都在百亿以上。从占比来看,2019年,
2021年6月18日
其他

城商行信用卡大跃进

在新金融琅琊榜统计的25家城商行当中,大多数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贷款余额均呈现高增长态势,个别银行的增速甚至超过80%。这场大跃进的背后,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平台的影子。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纵使没有疫情,信用卡行业迈向低增长时代也是必然。原因在于,前些年发展得太快、太充分了。2017-2019三年间,市场累计发卡量从4.65亿张飙升到7.46亿张,其中仅2017年就新增发卡1.23亿张,平均每月新增超过1000万张卡片。2020年,信用卡行业的发卡量增长速度降至4.26%。从上市银行年报来看,大部分的国有大行与股份行,均显著放慢了发卡增速,一些前期扩张激进的银行,仍在持续收缩。有意思的是,一些头部城商行,正在取代全国性银行,成为信用卡行业开疆拓土的主力军。在新金融琅琊榜统计的25家城商行当中,大多数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贷款余额均呈现高增长态势,个别银行的增速甚至超过80%。这场大跃进的背后,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平台的影子,它们正是众多地方银行在信用卡市场搅弄风云的推手。过去两三年里,那些经验与能力更有优势的全国性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纷纷选择降速乃至刹车,而不少城商行却大举跃进,个中风险不可不察。要知道,一些全国性银行,如今还在为上一轮信用卡大跃进埋单。从信用卡发卡量来看,截至2020年末,共有11家城商行的累计发卡量超过了100万张,其中仅有上海银行在去年末发卡量突破千万张,遥遥领先于同业;紧随其后的是广州银行与江苏银行,发卡量分别达到451.21万张、412.66万张。北京银行在2017年报中曾披露,当年末信用卡发卡量突破300万张;但在过去三年的财报里,该行并没有披露该项数据,仅在2020年报中提及:信用卡新增客户同比增长
2021年5月17日
其他

信用卡行业2020复盘:兴业逆势进击,渤海不良飙升

大跃进不常有,历史性的机遇可遇不可求。在存量竞争时代里,信用卡行业格局的分化与固化,仍是主旋律。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年报季落幕,又到了复盘信用卡行业的时候了。2020,全行业比预期更坚韧,各项数据指标整体稳中有升。在增速上较2019年进一步放缓,与2017、2018两年的狂飙突进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是平淡的一年,还是有些东西值得一说。本文将分享5张数据图表,并稍作分析。从累计发卡量来看,五大行与招行大幅领先,早早就超过了1亿张。目前招行流通卡量接近1个亿,其累计发卡量大概率与建行相差无几;交行为在册卡量口径,其累计发卡量在2019年末已经超过1.2亿张。紧随其后,中信、广发的累计发卡量在9000万张上下,突破1亿张大关指日可待。平安信用卡去年末的流通卡量为6425张,预计其累计发卡量也到了1亿张左右。去年发卡量增幅超过10%的发卡行,包括中信、广发、光大、邮储、华夏,其中邮储银行发卡量大增18.32%。此外,信用卡业务规模较小的渤海银行与恒丰银行,去年末的发卡量增幅分别达到111.90%、31.79%。从交易额来看,疫情之下,全行业整体表现还算平稳,大部分银行仅有微弱的增幅或者降幅。去年全年,工行信用卡累计交易额2.58万亿元,同比下降19.88%;而兴业银行信用卡累计交易额为23107亿元,同比大涨17.17%。此外,渤海、恒丰的信用卡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29.98%、128.81%。在该指标上,招行、平安的优势已经相对稳固,其余大部分银行都在2-3万亿之间;中行信用卡的年度交易额不足2万亿元,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从贷款余额来看,建行、招行、工行位居前列,优势显著。招行信用卡在去年继续大幅扩张,将原地踏步的工行挤到了第三名;建行也毫不松懈,同样以两位数的增长,将信用卡贷款余额做到了8000亿元之上。与交易额的格局类似,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在四五千亿元的水平。其中,邮储、兴业扩张势头强劲,同比增幅均超过了17%;农行信用卡的贷款余额也较上年提升14.40%。从资产质量来看,疫情的冲击实实在在,大多数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但幅度相对温和,整体表现好于预期。信用卡不良率最低的是建行,依然维持在1.40%;不良率最高的是渤海银行,达到了6.26%,民生银行信用卡的不良率也达到了3.28%。工行、农行、交行等三家大行,是去年仅有的信用卡不良率同比下降的发卡行;不良率上升最快的是渤海银行,同比上升接近4个百分点。从业务收入来看,仅有少数银行披露了该项数据,招行仍然一骑绝尘,总收入达到825亿元;中信银行信用卡的总收入也达到了61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浦发信用卡的总收入,从2018年开始连续两年缩水,2020年全年降至450亿元,同比下降15.25%,甚至低于2017年的488亿元。与之类似,光大信用卡的总收入也出现了负增长。总结而言,经历了2017-2018年的跨越式发展,那些风控优良的银行得以不断扩大优势,建立属于自己的霸业,而那些节奏把控不够好、风控不够扎实的银行,仍在继续付出代价。大跃进不常有,历史性的机遇可遇不可求。在存量竞争时代里,信用卡行业格局的分化与固化,仍是主旋律。The
2021年5月13日
其他

发卡量直奔1亿大关,广发信用卡平台化战略显成效

在信用卡行业整体低增长的2020年,广发银行是为数不多实现发卡量显著增长的商业银行之一。截至去年末,其累计发卡量8,934万张,较年初增长10.22%。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2020年,信用卡行业愈挫愈勇。在疫情大考中,信用卡行业展现出了强劲的韧性,各项业务迅速企稳回升,为消费回暖与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日公布的广发信用卡2020成绩单,为全行业的逆势奋进增添了生动的注脚。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广发信用卡新增卡量、收益率、卡均透支等核心指标在业内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不良贷款率低于同业平均,资产质量保持较优水平,实现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夯实了股份行一流信用卡品牌的市场地位。作为广发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信用卡业务的强势表现,助推其零售银行及信用卡业务在全行营收占比过半,零售有效客户增量同比增长72.96%,私行客户破万。广发银行整体业绩同样靓丽:截止到2020年底,该行总资产突破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01%;本外币贷款余额1.80万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1.83万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4.76%和15.68%,增速均居股份制银行前列,总存款、公司贷款、个人存款规模同业排名进位。01全力抗疫,发卡量即将破亿受疫情影响,去年信用卡行业依然逆势向上,不过增速较前些年进一步放缓。据央行统计,截至2020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78亿张,同比增长4.26%;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6张,同比增长3.91%。广发银行是为数不多实现发卡量显著增长的商业银行之一。据年报披露,去年末,广发信用卡累计发卡量8,934万张,较年初增长10.22%。据了解,今年1月,广发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已经突破9000万张,直逼1亿大关——到目前为止,仅有国有大行和招行完成了这一壮举。从年报来看,面对疫情,去年广发信用卡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为扶持餐饮商户,“发现精彩”APP本地生活平台制定了补贴计划、营销专案、食品安全险赠送、“获客宝”计划等7项帮扶措施,携手平台商户共战疫情。在疫情有所缓解之时,为助力航空商旅市场尽早复苏,广发信用卡发行“一卡可兑60多家航空公司机票”的广发尊旅信用卡;随后又推出广发东航洲际联名信用卡,一张信用卡串起“金融—航空—商旅”圈中的三方优质客群。与此同时,在信用卡高端市场,广发信用卡针对高净值人群推出广发鼎极无限卡;向优质消费金融客群推出大吉大利卡;作为运通国内首批合作银行,面向年轻网购及信贷客群推出广发运通卡,创新实现“跨平台消费优惠、信贷消费联动”经营模式。聚焦大湾区客群的消费需求,广发信用卡在“发现精彩”APP与航空公司同步首发推出“湾区随心飞”产品,服务大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支持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专项活动和专属产品等形式与成都当地特色经济深入融合,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围绕大众衣、食、住、行、娱等各个领域的消费需求,广发信用卡持续打造精准消费场景,推出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消费需求。诸如在出行领域,聚合携程、途虎养车、广汽蔚来、红旗等多家出行及汽车品牌或者服务平台的产品服务,让用户在“发现精彩”APP就能轻松完成购车、保养、买保险等汽车类服务。可以看到,广发信用卡总是能够快速切入不同消费场景,这不仅依靠对市场趋势和公众普惠金融需求的洞察,还得益于对发卡流程的再造:行业内率先推出线下场景的“即发、即享、即惠”快速发卡模式,将获客、申卡、审批、激活、消费等环节一站式打通。02科技驱动,平台化战略显成效依靠对市场趋势和公众消费金融需求的洞察,广发信用卡以“发现精彩”App为核心,持续推动生态圈建设。据年报介绍,广发信用卡持续加强线上经营,拓展消费场景,推动客户绑定发现精彩APP和第三方支付,利用支付终端的品牌曝光和无感体验,全面抢占线上消费金融服务市场。去年11月,广发信用卡举办“发现精彩”App
2021年5月12日
其他

从黑马到新王,平安银行信用卡加速换挡升级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蓄势,平安银行信用卡成功打造了一套由统一视角、持续的互动、科技的执行三大支柱构成的智慧经营体系,旨在通过优化客户触达和客户体验提升信用卡实动率,向成为国际先进信用卡中心的目标全面前行。作者:董云峰编辑:叶冬继2月份公布超预期的2020年报之后,平安银行最新公布的2021年一季度报告,再度引发市场瞩目。财报显示,一季度,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17.88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净利润101.32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净利润增速创造了2015年以来的最好成绩。零售业务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平安银行零售AUM余额28,0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零售客户数11039.9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0%。平安银行信用卡总交易金额达到8871亿元,同比增长14.2%。投资者给出了热烈回应。4月21日,平安银行股价上涨6.09%,领涨银行板块;并且已经连续三日大涨,累计涨幅超过14%。在当日举行的平安银行2021年一季度业绩发布会暨零售开放日上,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表示,2021年是平安银行深化转型的第二年,一季度的优异业绩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平安银行将继续保持业务全面增长势头,打造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和有温度的客户经营体系。平安润物细无声,春风送暖入民心。“有温度”一词看似平淡,却暗含了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换挡升级的内核:精耕细作,以客户为中心,从大零售彻底向客户综合化经营转型,通过“更懂您的智能银行”,打造“有温度的金融”。01百尺竿头自2016年开启零售转型以来,平安银行大零售业务以增速致胜,从过去的“第三梯队”跃升至“第一梯队”,从“零售黑马”跻身为“零售新王”。平安银行信用卡作为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尖兵,其在2016年-2018年间进入发展快车道,于2017年7月流通卡量超过3000万,到2018年11月突破5000万,2019年年底突破6000万张,截至2020年末,其流通卡量达到6425万张,较上年末增长6.5%,在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作为新王,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也走到了一个升级跃迁的关键路口:要增长,更要内功;要规模,更要质量。对此,平安银行有着清晰的认知。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近期公开表示,如今的平安零售业务体量不一样了,很多业务条线都已翻倍,此时再要追求高速增长是比较难的;而在过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内功还需要修炼,有些基础没有打得太牢。“我跟我们每个业务单元都这么说,宏观地看,每个业务团队都值得表扬;但微观地看每一个客户,服务都还不够好。”蔡新发认为,“只要用户价值挖得深、服务体验做得好,零售金融还处处有蓝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倡导有温度的服务、五星服务的原因。”这也是平安银行信用卡全面升级业务发展策略的原因。依托金融科技优势,平安银行信用卡不断加大精耕细作力度:围绕重点客群进行精细化经营布局,持续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及服务;依托线上平台积极推动场景化经营布局,全方位满足客户用卡及消费需求;同时依托自主核心科技强化智能化服务布局,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及经营效益。在此次零售开放日上,平安银行提出,将承接“三张名片”定位,贯彻“四化策略”打法,大零售彻底向客户综合化经营转型,推出开放银行、AI
2021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