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本专栏将聚焦这样一群人大青年——他们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他们深入基层、乡村、街巷着眼身边事,关心身边人体悟“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青年责任基于所学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前沿问题让我们共同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激昂青春本期呈现的是“案例中国”项目访谈记录引言“案例中国”注重案例研究、深耕实地调研、强化过程管理、突出成果集成,经过一年多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本次接受采访的江瑾贤同学、李星烨同学和王博文同学所在团队都在“案例中国”项目中获得佳绩。他们就“参加‘案例中国’项目的初衷”“选题聚焦与研究深入”“调研困难和解决办法”“收获和提升”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壹江瑾贤同学与其团队参与了2021年“案例中国”项目。他们基于对四川省泸县及其下辖多个村庄的访谈调研和案例研究,总结出泸县在宅基地改革推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对作为深化农村改革重要环节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做了深入研究。Q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参加“案例中国”学术实践项目?相比于原先的大创模式,你觉得有哪些改革创新?我们也是在做大创的时候发现“案例中国”这个改革很不错,就希望能尝试一下。“案例中国”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教师负责和成员配合,还有一个是“轻立项、重结项”。①教师负责和成员配合首先是在项目过程中,老师会深入参与,在研究方向确定、实地调研、论文撰写等方面都给了我们大量帮助和建议。其次,“案例中国”由老师设立项目、遴选团队,遴选出的同学在能力、专业上都比较互补,在讨论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属于不同学科体系的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所碰撞出的思维火花。②“轻立项、重结项”老师会在立项时定下选题大方向,后续的研究、调研都需要发挥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觉得“案例中国”项目更重视整个调研过程和培养过程,我们组八位成员都对这个课题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团队在调研地合影)AQ泸县宅基地改革制度是原有的学术议题,你们是怎么在原有的学术项目上做更深的研究?我们小组一开始查阅了很多文献,发现宅基地改革三权分置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一开始和老师商量想研究宅基地资格权,但在实地调研第一天做了一些访谈后发现坚持原有的议题不太现实,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梳理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重新明确了问题导向,将视线转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虽然临时换题比较仓促,但所幸我们之前搜集了很多关于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情况,因此这方面的文献储量、知识储备足够支持我们开展后面的项目。AQ深入地方调研时,有遇到什么困难吗?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们一开始想使用比较常见的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但是因为调研时间有限,收集样本数量可能不够等原因,项目辅导员师兄建议可以使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之后我们团队深入调研了八个村庄,在每个村庄与十余位村民、干部进行深入访谈。我们对这种访谈形式很满意,因为单对单的访谈可以让我们的研究更有深度,更加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在刘老师和熊雪锋师兄(项目辅导员)的帮助下,我们在泸县的调研过程都很顺利。另外,泸县当地村民干部对大家也都很热情。(团队调研照片)AQ产出论文、调研报告后,团队有将其反馈给四川泸县吗?如果有的话,泸县对这个成果有什么反馈?第一是我们有给当地的干部反馈过,我们将包括文献梳理、八村案例研究和项目论文的调研报告给泸县农业农村局干部看过,他看完表示做得很好。第二是我们创建了一个公众号,在公众号里面发布了八个村的案例研究报告,公众号吸引了当地很多干部、群众的关注,收到了很多正面反馈。AQ请问参加此次调研给你带来的主要收获是什么?或者说参与“案例中国”项目有什么收获吗?①参与度高,锻炼学术能力我觉得“案例中国”项目基本上是我们团队里每个人到目前为止花的精力最多、参与程度最深的一个项目。一来我们最开始对整个项目进程的规划充分,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能够积极完成各阶段目标;二来项目持续时间比较长,在过程中整个团队都配合得很好,后来大家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从研究探讨到实际调研,再到创立公众号、撰写案例报告,团队中的每个人都经历了一次很难得的学术锻炼。②实践成果丰厚从最后的实践成果来看,我个人认为我们组也是取得了比较丰厚的实践成果,创办了公众号,撰写了八个村庄的案例分析报告,还用文章参加了一个研究生论坛并获得了优秀奖。A贰李星烨、王博文与其团队参与了2021年“案例中国”项目。他们基于湄潭县耕田公司进行案例探讨,应用所学为改进传统小农的生产组织效率,进而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有益的思考,归纳了推动茶产业高品质发展的“公司+村集体”模式。Q为什么选择参加“案例中国”学术实践项目?相比较小创主赛道和青年专项赛,“案例中国”最吸引你的点在哪里?A报名参加“案例中国”学术实践项目是被它的项目设计和理念吸引。“案例”意味着聚焦某一重点案例,可以把一个地方、一个问题、一个现象结合具体鲜活的事例吃透弄懂;“中国”则说明这个项目会让我关注有中国特色的问题,让我走到中国大地上。我希望能多增近对案例分析的了解,也想实实在在地做一些调研。Q为什么会选择聚焦茶产业?A“案例中国”是由老师确定项目主题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等选择感兴趣的课题。我对项目列表研究了很久,因为本身对茶产业比较感兴趣,又与农业经济联系较紧密。同时导师陆方文老师是做随机实验的,我觉得跟着陆老师,可能有机会看到一些比较有趣的实验性的设置,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课题。(团队成员在茶园调研)Q深入地方调研时,有遇到什么困难吗?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A我们调研的时候有受到一些当地负责同志的帮助,他们会帮忙一起规划行程、联系访谈对象等等,所以调研过程总体还算顺利。最大的困难可能在于问卷调研,我们做的问卷都是面向农户的,所以虽然有了当地负责人的牵线搭桥,但是最后对农户的访谈还是要组员一起完成,可能有时会面临农户农活繁忙配合度不高,或者农户对问卷问题了解度不够的情况。比如,我们第一天使用的农户问卷有18页,包括了很多详细的数据问题,但实际交流中发现农忙中的农户并没有空闲依次回答,再结合同学们对湄潭方言的理解有限,我们在当天晚上就对问卷进行了复盘,大幅缩减修改后浓缩到6页,只保留了以选择题为主的必要问题。这极大提高了调研效率并增加了问卷结果有效性。我们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也对问卷调研慢慢摸索出经验,这也是增进团队协作的好机会。Q可以看到你们团队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和调研报告非常优秀,那么团队是否有将其反馈给当地吗?如果有的话,当地对这个成果有什么反馈?A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与当地的负责人有很多的交流,他们对我们的调研帮助很多。相应的,参与我们的调研的同时他们也对耕田模式做了更深的了解。所以我们的调研报告其实是我们共同的作品,最后我们的调研成果也发布在了当地的《湄潭报》上。(团队合影)Q请问参加此次调研给你带来的主要收获是什么?或者说参与“案例中国”项目有什么收获吗?A参加“案例中国”项目的主要收获是在调研中深刻认识到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现实中的问题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不能太快地下一个单一的判断。我们在阅读文献和走访群众中发现,几年前的模范并不代表十年后还依然先进。这对我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要对一切选择路径和现实的复杂性保持开放的态度。如果我们做研究的时候,总认为我们看到的这个点一定是全面的、正确的话,可能很多时候得到的结论反而是狭隘的、具有误导性的。而调研能够深入现实,读懂复杂性,避免产出偏狭和误导性的结论。“案例中国”学术实践项目于今年6月结项,两百余名师生走到天南海北的基层一线,围绕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展开深度调研,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用知识解决切实问题。人大人在祖国大地的“大书本”上深耕、探索。在首届小创千百专项赛和小创主赛道上,人大学子又有怎样的经历与感悟?下期推送,敬请期待!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