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21年12月18日至19日,山东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医学语言与翻译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大学临床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心、医学语言文化与翻译研究会(筹)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会议邀请到我国医学语言与翻译学研究领域的十位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围绕临床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医学语言学、叙事医学、语言康复治疗、医学人文、医学英语教育、医学翻译等议题进行学术探讨。研讨会采用腾讯会议和腾讯直播结合的方式进行,参会规模达600多人,主要包括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薛佩军、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致开幕辞,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临床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马文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从语言言语疾病、老年语言、医患语言、医药术语、应急语言服务、语言抚慰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语言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李宇明教授强调,语言与卫生健康关系密切,要加强规划布局,把语言与健康的诸多问题列入到“健康中国”和医学教育规划当中。复旦大学陈忠敏教授以听觉器官的生理解剖及其作用为切入点,分别介绍了低频敏感度与语言的元音格局、遮蔽效应与频率的选择特点以及听神经放电特点与语流分段的关系,从发音器官与听觉器官互补的角度重新解释了人类语音感知的有关特点。北京大学郭莉萍教授聚焦叙事医学的标志性方法——细读,将细读看作医学院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她指出,医学院校的外语类课程可以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医学生关注细节的能力、阅读“病人”这一特殊“文本”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隐喻解读、视角转换等培养医学生的叙事能力和共情能力。北京语言大学高立群教授梳理了失语症解释模型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认知神经模型、语言学模型等。他结合语言学模型在解释和预测语言障碍过程中的工作原理,重点阐释了底层结构治疗法在失语症康复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南京师范大学梁丹丹教授汇报了其团队围绕“汉语普通话声调感知的神经机制”开展的两项实证研究。该研究采用ERP技术从习得和老化两个方面获取数据,实验结果支持范畴化知觉模型,为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关键证据。陕西中医药大学李永安教授从中医经典著作的价值及其译名的作用着眼,聚焦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素问》等著作的译名详细剖析,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医翻译的一些问题。他指出,中医翻译应遵循信息性、简洁性、回译性等原则,科学地译出经典著作的译名。山东大学齐鲁医学主任医师雷大鹏从病因、分类、诊断和治疗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了嗓音疾病的各种影响因素,如行为、生理、心理、药物等,对嗓音疾病作了详细分类。然后重点介绍了嗓音疾病的规范化治疗,并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简要点评。同济大学黄立鹤副教授从健康与语言交际的关系出发,指出语言是健康的重要生物标记,也是进行健康活动的重要媒介。他从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呼吁学界运用更多研究方法,拓展语言与健康的研究格局,结合实际问题加强科普、服务社会。南方医科大学李清华教授探讨了“新医科”和“新文科”背景下医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其作用,强调新时代医学英语教育的宗旨是服务“新医科”。他以南方医科大学英语专业的建设情况为例,针对我国医科院校英语专业建设及其改革提出了一份重要方案。山东大学马文教授对国际临床语言学学科发展及本土化建设作了细致梳理和展望。他围绕国际临床语言学学科发展情况、临床语言学与语言障碍研究、临床语言学与语言治疗师职业能力建设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充分论述了临床语言学在汉语人群语言障碍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在小组发言环节,大会设立5个分会场,来自国内三十多所高校的50余名与会代表围绕医学语言学、医学翻译、医学人文、疾病文学等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参会者展开讨论交流。会议闭幕式由马文教授主持,李清华教授致闭幕辞,呼吁学界同仁重视医学与语言、文化、文学、翻译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合力推动该交叉领域研究在我国的开展。本次会议安排紧凑,气氛热烈,收益良好。会议的成功举办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医学与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交叉融合。通过本次会议,学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医学语言与翻译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在“新文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