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跟着运来兄搭建自己的生物信息小书房。趁年轻,读几本硬书,到老了慢慢反刍。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岁月的雕琢,那种一见倾心的感觉慢慢变得迟钝,久而久之,只能在记忆中搜寻。像进化一样,在严丝合缝的中心法则之下,总有有趣的意外发生。说实话,巴顿的这本《进化》在我的购物车里面已经很久了,一直由于它的封面而耽误了购买的进程。当打开这本书的邮递包裹,在前言中看到一张从月球上俯瞰地球的插图时,从这个视角讲进化,我就知道:这本书不简单。她不仅是生物的进化史,不仅是生物故事的雕栏玉砌,也不仅是达尔文海上航行的不时瞭望。那是一部生之凯歌,一副发现与探索的瑰丽画卷,是唤醒万物的惊蛰之鸣。所以,才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看到化石为我们讲述远古的生命故事,更感受到分子化石那惊人的探秘功能:细胞器如何进化16sRNA如何刻画系统进化树物种间那叹为观止的多样性中却蕴含着那样简单的保守性分子化石关联了进化和发育,谱写了现代遗传学的新篇章。以上的字里行间,你也能感受到我读这本书的高昂状态,于是每读一部分都不免感叹。关于细胞器在真核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通过内共生形成细胞器,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在他们进入真核生物细胞之前,都是独立进化的个体。当他们进入真核生物细胞之后,作为细胞器,他们的基因组会不断减少,转移到核内或者丢失,只保留其核心功能。细胞器基因组的减少,反映了他们生活环境的稳定,因此放弃了很多独立生存必须的基因。关于多细胞生命起源在漫长黑暗的深海里,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无细胞到有细胞,不止经过亿万斯年。在无数个偶然的沟壑中几个单细胞生物偶然聚在一起。一开始他们彼此感觉不到,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可以通过彼此释放的小分子感受到对方,并根据各自处的环境为这个小沟里的细胞提供能量和信息。这就是最早期的菌落。后来啊,又不知道过了多久,这个沟壑中的菌落之间的基因开始平移共享,功能开始分化,分工开始形成,这就是多细胞生物的雏形。每个细胞都出让一部分安全感,构筑更大的安全感。关于寒武纪造物主在寒武纪慷慨地点燃了多细胞生物的万花筒,成千上万种生命形态仿佛一瞬间出现在这颗蓝色星球的深海里。这是进化的飞跃也是发育的奇迹。这一时期的物种像一个炸开了锅的百宝箱,发育过程几乎动用了千百年之后的人们才知道的所有遗传学机制。那时候还没有人,但是人所需要的所有零部件,在不同的物种身上分别发育着。然而,寒武纪的陆地上依然荒凉辽阔,寸草不生,因为生命还没有走出海洋,也无法品尝未经过海水折射的阳光。那个时候,陆地,只有沙土和岩石,没有土壤。所有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都是远古生命的躯体构建的。关于生命登陆奥陶纪和志留纪见证了陆地的绿化,领衔这一次生命新突破的是藻类,带领生命蹒跚走出海洋摇篮,直面富含紫外线的阳光和更多的未知挑战。比起说,生命登上陆地是因为海洋生物极大丰富以至于容纳不下,才被迫登陆。我更愿意相信,蕴藏在生命密码中那进化与适应的原始动力:只要有条件,生命总会前赴后继地突破可能性。我赞美不断探索的藻类,它们重塑了地球的面貌,谱写了更为波澜壮阔的生命进化史。是漫长的海洋生物进化为藻类具备这一能力提供了可转移的基因流和基础原件。仰望浩瀚星空,地球生命亿万斯年的进化,何时再有新格局:冲出大气层,奔赴更为辽阔星际空间?谁又是继藻类之后,可以打开生命新可能性的物种?石破天惊的诗句最后引用一段话,作为本期读《进化》的结尾,我们双向奔赴,热爱生命。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上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不知经过亿万斯年;从有生命到有人类生命,又不知经过亿万斯年;从有人类生命至有人类生命中之一的我的生命,至有我这样的一个人,我怎能不自视为生命史上的一支无比辉煌灿烂的生之凯歌!试想,从给我以生命的原始人远祖算起,为了种族的生存、发展,世世代代,经历了多少艰险!多少危难!多少多少回的饥馑冻馁!多少多少回的病魔追寻!多少多少回的刑戮相加,多少多少回的水火交侵!多少多少回的置之死地而复生!我怎可不惜之,敬之,珍之,爱之,而随便虚拋浪掷我难得享有的一生!又怎可不惜之,敬之,珍之,爱之,而随便虚拋浪掷我难得享有的一死!我的生命,我的理智,我的良心,绝不会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