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于“国学”观念的由来演变陈来“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在京师建立的国家级官学。近代文化所使用的“国学”观念起于20世纪初。这里的“国”是本国之义,“学”是学术之义,“国学”即本国的固有学术。中国近代以来所说的“国学”是相对“西学”而言,即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这是“国学”概念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普遍用法。汉字语词“国学”的这种意义在东亚地区被广泛使用,如韩国有“国学振兴院”,韩国人所用的“国学”就是指韩国本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日本有“国学院大学”,以传承日本文化和精神为宗旨,日本人所用的“国学”是指日本本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日益陷入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激发起了人们更强烈的民族救亡意识。甲午战争之后出现的国学概念是与这种民族救亡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1904年,邓实在上海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力倡“国学”,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晚清这些人士提出“国学”概念,都是为了激励人们的爱国心,期望通过捍卫国学、保存国学来救亡保国、保种保教。如邓实主张“国以有学而存,学以有国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