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论古代文法理论中的“顿挫”内容提要虽然学界曾围绕杜诗的风格问题,对“顿挫”概念的内涵作过一些讨论,但它在古代散文理论及批评中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需要专门探讨。“顿挫”是古代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笔法,也是古代文话和评点中的一个常见概念。概括起来讲,它在古代散文领域主要有三层不同但却相通的含义,即文章结构、意脉、节奏或声调等方面的曲折起伏、萦回摇曳或陡然跌落。这三层含义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在散文创作及其批评中,追求变化和曲折、反对直白与平弱的审美倾向。明确“顿挫”的理论内涵,有助于更加细致、准确地把握古代散文的内部结构或音韵节奏;而揭示它蕴含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观念,则有助于更深入地领会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传统和美学精神。引言■“顿挫”是古代文法理论之中十分值得注意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它经常出现在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文话和古文评点之中。不过,从现存文献来看,最早将“顿挫”用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是陆机,他在《遂志赋》的序中就曾说冯衍《显志赋》有“抑扬顿挫”的特点①。另外他还在《文赋》中说,“箴顿挫而清壮”②,对“箴”的文体特征进行了扼要总结。钟嵘《诗品》在评谢朓诗后说:“朓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③钟氏在此虽然说的是二人论诗时的情绪,但他在作对比的过程中,实也触及了谢朓诗的风格;显然,在他心目中,“顿挫”乃是谢朓诗的艺术特点之一。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曾用“感激顿挫”四字评价陈子昂的《感遇》诗④,这表明“顿挫”在文学理论领域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采用。不过,在“顿挫”概念的运用上,杜甫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他在《进〈雕赋〉表》中说:“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⑤后来,人们普遍以“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主导风格。关于“顿挫”在上述语境中的内涵,主流的观点认为它是指情感或韵律的起伏曲折、富于变化,这从当前最为流行的文学史教材中就可窥见一斑。今人对“顿挫”概念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这一层面,其实这是很不够的。南宋以降,随着文话的出现和散文评点之风的兴起,“顿挫”概念被广泛运用于散文理论和散文批评之中,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到了明清时期,由于评点之风臻于极盛,文章技巧的总结更加深入和细致,所以“顿挫”在散文、骈文及八股评点中被运用得更加广泛,其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古文理论家和评论家普遍认为,“顿挫”乃是古代文章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行文技法,有的论者甚至将它视为古文的本质属性之一。比如孙琮说:“文章妙境,全在几个低徊、几个顿挫。”⑥张秉直也说:“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沉郁顿挫,虽司马氏不过焉,要其义只是反覆详尽耳。魏叔子谓文之感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