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有因有果有安排
有一句民间俗语叫“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是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原文是“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很多人都相信这句话,的确也有不少佐证。往远了说,秦始皇的家底那么牛,传到二代也都散架子了。再往近代看看,李鸿章和袁世凯这两位家大业大吧,他们又能传几代呢。李鸿章家族除了拥有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机构的股份,还有不少不动产,但是传到了第三代,李鸿章的一个孙子竟然是饿死的。袁世凯的家业传到第二代,他的儿子袁克定穷到连窝窝头都吃不起了,好在袁克定最后寄居在表弟张伯驹的家中,他才没有被饿死。清末首富盛宣怀,家产多到数不清,大部分都传给了儿子盛恩颐。当年,盛恩颐出生的时候,是慈禧给他起的这个名字。上海第一辆奔驰汽车是盛恩颐的,跑马场里有70多匹马是他的,黄河路一带整条街的房子都是他的,最后他却穷困潦倒、身无分文,病死在一间门房里。距今八十多年前,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曾在当时的《申报》上发文说,他在上海住了50多年,他所见到的富人,后代没有不衰落的。聂云台在文中提到了很多阔佬,有家产三千万银元的江西周翁,传到子孙手里十几年就败光了。还有家产四千万银元的某某人,家产八万万银元的哈同花园主人等等。他们之中,有富不过二代的,也有富不过一代的。既然说到了“富不过三代”,顺便也说说“穷不过五服”这个事吧。俗话所讲的,“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原意是说贫穷状态不可能在五代人之内持续地存在,贫苦人家五代之内总有翻身的时候。但是也有人解读说,人要是一直穷到第三代可能就没有后人了,还谈什么五服翻身啊。这种解读听着像是一句玩笑话,讲的却也不无道理。要是真的照这样推算,如今的人应该都是富贵人家的后代呢,之所以大部分人都没能继承什么像样的财物,那可能是因为祖上有败家的先人喽。当然,这些贫富的现象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总是有一些特例的,总会有家庭打破一些传统的说法。比如,英美都有传承几百年的家族和买卖,至今生意兴隆,代代相传,长盛不衰。隔壁日本,小松市一家温泉酒店已经传了40多代,有1000多年了。老美是新兴国家,到2024年才建国248年,但是人家也有富过三代的家族,像洛克菲勒家族,福特家族,肯尼迪家族等等。有人说,这是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西方人都很自私,他们对金钱财产看得比命还重,谁要是动他们的钱包房子土地什么的,他们抄起家伙就拼命。但是很多东方人的生性就比较大度,他们视钱财为身外之物,只要能活着,留着小命在,其他的无论什么都能毫不犹豫地舍弃。为此,这些人还有一套诸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理论依据。所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都是他们说唱给别人听的,他们在心底里是赞同“瓦全”的。众说纷纭之中,类似这样的解读还有很多不同角度的阐述,篇幅有限,不方便一一列举,个人觉得,好像说得也不是很对,但又让人一时讲不出是哪里不对?不过有一件事,还是值得重点提一提的。那就是西方有些家族的创始人,他们会在处理财富问题上提前假定自己的后代是个败家子。于是,他们在生前设立各种基金,在保障家族后人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其他就靠子孙自己奋斗去。也有人说,他们不把财产直接传给子孙是为了避免高额的遗产税,从这个方面解释也有一定合理性。不过,看到他们的后人富贵过了三代,觉得他们的做法也不单纯只是为了避税吧。西方人和事,今天一时半会儿是搞不明白的。那就先不说西方了,咱们来说一个宋朝的人吧。宋代商业发达,富豪人家也多。这里要讲的人在宋代却算不上富豪,算是小富吧,但是他们的家族却传了几十代也没有穷过。这个人两岁丧父,随母亲改嫁朱姓人家,继父为他取名叫朱说。成年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辞别母亲和继父,独自外出求学。苦读期间,他每天煮一锅粥,待粥凝固后将其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食用。26岁时,朱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司理参军,后来又任兴化县令、苏州知州等职。朱说38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两年之后,40岁的朱说更名为范仲淹。不久,西夏李元昊称帝,51岁的范仲淹受命领兵戍边西北,抵挡西夏军,迫使西夏李元昊求和。57岁时,范仲淹主政邓州,写下《岳阳楼记》,文末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至今。60岁时,范仲淹调任杭州,他用毕生积蓄在苏州老家购买了1000多亩田地,成立了“范氏义庄”。从此,范仲淹的个人财产不再归属他的子孙与任何特定人所有,而是将整个范氏族人指定为受益者。只要是范氏族人,都可以享受领取口粮、领取衣料、借住义庄房屋等待遇,另外还有各种福利,诸如结婚时可以领取一笔费用,科考时可以领取一笔费用等等。义庄的事物由专人负责管理,族人负责监督,此外还有各种奖励、处罚、取消福利资格等一系列相关措施。范仲淹留下的这个义庄,前后运行了800多年,范氏族人在义庄田产的保障下,生活衣食无忧。范氏族人当中,隔几十年就出一个进士。义庄在延续期间,范氏后人秉承范仲淹的遗愿,不断捐出财产扩大义庄的规模,传到满清宣统年间时,范氏义庄的土地已达5000多亩。如今,那里是苏州市景范中学。你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说说而已,他设立的范氏义庄,就相当于现代的基金会,而且在某些方面胜于现代的基金会,他真的是为自己的后代着想了,说到做到。反观很多曾经大富大贵的家族,家财万贯,良田万亩,却连三代都传不下去,最后败落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人世沧桑,钱似流水;曾几何时,大唐一片盛世繁华,最后却沦为破败。斗转星移,几番轮回;谁家的祖上没阔过呢,为什么后代又返贫了呢?是不是一代代的人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没有设身处地为子孙后代着想的结果呢。日月一眨眼,少年白发生,人生匆匆几十年,有些事情是想不明白的;贫穷也罢、富贵也罢、传家能有几代人,都是人间一场有因有果的安排。✎推荐10万+阅读链接:李家父女的朋友圈画一段往事独特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