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党的建设研究】杨德山:关于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中四重关系的几点认识
作者:杨德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文刊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3期摘要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应该正确处理四重关系,一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关系;二是与“中共党史”学科的关系;三是与党的建设工作布局的关系;四是与党校党建教研工作和机关党建研究的关系。自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之后,一些高校通过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成立专门教研机构、公开建设方案等方式表示了对这一工作部署的响应和支持。也有一些学者发表了他们对这一学科建设的见解。受此启示,本文拟从“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四重关系入手谈谈自己的看法。01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关系将“党的建设”从政治学以及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中分离出来,并且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单列为一个独立二级学科,应该说是正当其时,实至名归,认祖归宗。先说所谓“正当其时”。众所周知,高等学校重视“党的建设”研究还是新世纪之后的事情,且呈现出愈来愈热的趋势。这一方面缘于党和政府层面的重视和倡导,在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党史·党建”类9项,党建仅3项,占30%。而在2017年的指南中,“党史·党建”类100项,党建达50项;在党史的50项中,还有9项是党建史,就是说党建占了近60%。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党建”,显示出2000年仅有33篇涉及,到了2016年达516篇。这表明,将“党的建设”单立为一门专门学科条件已经成熟——上有政策支持,下有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现有8900多万党员、450万个基层组织,目前正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需要专才,但我国高校恰恰没有设置“党的建设”专业为党务工作部门输送成千上万的专门人才。所以,“党的建设”专业的设置不但正当其时,而且正应其急。再说所谓“实至名归”。如果按照原来“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学科建设范围规定,“党的建设”(即“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就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及其历史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学科”。这显然与“专门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的“中共党史”学科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关注的是理论、现实问题,后者关注的是实践、历史问题。显然,即使按上述对“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研究对象和范围的表述,它也应该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即“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学科所要研究的内容及理论性、实践性特征正与之契合。最后再说所谓“认祖归宗”。“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学科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我们看到,自新时期之初恢复以来,政治学如何发展,一直是其学科内部争论不休的问题。仅就其中的“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学科建设要求而言,应该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基础上,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中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在政治学界,由于长期以来受西方政治学的影响,一些人公开鄙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反感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认为“过时了”“失败了”,另一些人在新世纪后,以深化对党的“历史方位”认识为端由,以政党转型和政党现代化议题为切入点,套用西方政党学理肢解党建理论,解构党建实践,得出了南辕北辙的结论,误导了不少天真烂漫的青年。这些都给“党的建设”研究和学科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目前中国共产党定性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正需要在“四个自信”前提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各个方面对此做出科学的说明。将“党的建设”归之于这个学科下,既能拓展其他几个学科的研究视域,更能保证其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有效性。02与“中共党史”学科的关系按照此前教育部对国内各学科的划分归类,“党的建设”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严格地说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内涵于“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这一二级学科之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不只意味着“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这一学科后面去掉了括号中的内容,而是以此为基础重新设立了一个与之并列的新的二级学科“党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与其还不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这就决定了“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学科建设有着不同的要求、规范和标准。但是,两者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按照最新权威性解释,“中共党史”研究的对象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或三条主线:“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1)其中的“自身建设史”,即“党的建设史”本身就是“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的主干学科,“理论创新史”也是党的思想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不懈奋斗史”则是了解“党的建设”发展必具的背景性、基础性知识。可以说,离开了“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支撑,“党的建设”学科将失去坚实的基础,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成为浮华的文字堆砌,无味的空洞说教。同样,“中共党史”研究如果不注重三个组成部分或三条主线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忽视从“自身建设史”的角度研究“不懈奋斗史”,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使人产生角色模糊、错位感觉,如有些论述党史事件的作品浮于皮相,不够深入;有些微观党史研究的文章呈表象化、碎片化特征;有些人物研究著述曲解真实,引起争议,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最大的原因就是有些不懂得“党的建设”基本常识和知识的作者,不是从“党”“党性”“党组织”的角度,而是从所谓“价值中立”的“纯”历史学角度认识和研究党的历史。怎样才能使“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姓“党”?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确切地说以“党的建设”为指导、为保证,从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中共党史”归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或者将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党的建设”改成“党的建设和党的历史”或“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应该是一种妥当的选择。03与党的建设工作布局的关系党的建设工作布局是指党对一定时期内党建工作整体规划和宏观布局。近40年来,党建工作布局因应党情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变革当中,且成日臻完善之态。改革开放初期党建工作总体布局一般表现为“一个目标,三个建设”,即我们党通过适应伟大的变革,把党建设好,从而“能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应当体现这个指导思想”,到党的十九大这一总体布局已经发展为“一个根本原则,一条指导方针,一条工作主线,六个建设,一个基本要求,一个基本目标”的最新格局,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少人还以此为据,做过党建理论构架的说明。不可否认,中国共产党党建实践和理论创新是推动“党的建设”学科向前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建设毕竟与实际工作有不少区别。首先“党的建设”学科关注和研究的专门对象是什么?或者说它与一般党建理论有什么不同?按“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中相关内容的规定,结合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它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学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政党理论);中国共产党本质特征和社会定位,自身建设的历程、经验和规律;现实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重要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这显然与“大党建”以及“一条工作主线,六个建设”的“小党建”理论内容不同。更与一般的专门研究政党发生发展、功能体制、内部构成、运行机制、体制模式等要素构成的政党学不同。而且它不仅仅做单纯的理论和学术研究,也关注实际的应用。其次“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包括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或者说它与一般党建理论体系有何不同?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党的建设”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干课程类,诸如“党建学概论”和“党建学原理”,主要介绍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指导思想、实践基础、历史发展、学科构成;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定理,及其逻辑关系、基本构架等。二是实践历程类,主要是“党的建设”基本发展过程,包括党建理论的丰富完善,组织的设置和运行机制沿革,党内法规建设历程,重大党建事件及其历史影响,重要人物党建理论和实践贡献,等等。三是原著经典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的学说名著,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党建著述,共产主义政党建设重要文献,中国共产党党建重要文献等。四是比较研究类,即将“党的建设”学科体系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置于世界政党政治范围、马克思主义政党谱系和国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视野、中国政党史和中国近现代革命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分析,以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特色,拓宽研习者的认识面,深化对中心问题的理解。五是现实活动类,主要包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的现实理论的阐释,对实践问题的调研,以及基层党建工作实务的介绍,等等。如此,“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和工作布局中所涉及的内容自然包含,也只是包含在学科体系和主要研究方向之中,后者的内涵更为丰富。04与党校党建教研工作和机关党建研究的关系“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始自大革命时期的党校教育,中共中央党校设立专门的党建教研部已经有66年时间。目前该教研部依教研工作之需设立“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党的建设原理”、“党的领导与领导科学”、“世界政党比较”、“政党制度”等5个教研室,这也可以视为党校系统“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体系和研究方向的标配。经过多年的探索,党校系统的“党的建设”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成熟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以中央党校为例,主体班教学,以教研室集体备课、专人专题性讲授、主讲人下班交流辅导的教学制度坚持多年,全日制脱产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培养体制完备,而且多年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材体系(包括教学中的参考书目)。党校系统“党的建设”学科的建设历程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及经验,对于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自然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别还需注意:首先,服务对象不同。党校党建教学主要是为现任的党政干部服务,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高校面对的是青年学生,目的是让他们了解党建的基本知识和常识,以提升他们政治社会化的理性认识水平和未来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教学侧重点和方式不同。党校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专题性教学和讨论为主;高校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要传授内容,课堂系统性讲解为主要方式。再次,学制不同。党校以短期、阶段性(1个月、1季度、半年、1年不等)培训为主;高校以相对稳定的体系化、周期性教学为主。第四,科研侧重点不同。党建研究领域的全部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学术、理论、政策。党校系统的研究侧重在后两者,而高校侧重在前两者。从现实党建研究的整体状况看,最重要的力量是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主管的全国党建研究会系统。它所组织的党建研究侧重于“宣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决策和要求,研究党的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现实性、针对性、专题性、对策性是这类研究的主要特点。而高校的党建研究侧重在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发展历程、经典原著等方面,主要为教学服务。当然,在全国党建研究会指导下,关注现实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也是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能使两者的研究取向结合起来?笔者以为,高校的党建学科建设一是要厚积学术、理论力量,为现实的机关党建研究提供坚实的、持久的专业和人才力量支持;二是要以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为导向,不断促进学术、理论研究内容和方式的革新和发展。而机关的党建研究则应该关注、尊重和吸收高校学术和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使现实党建研究的成果更具历史深度、更具现实宽度、更具未来长度。征稿启事:本研究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的投稿电子信箱:cpchtstudy@ruc.edu.cn本刊已出版的论文可在中国期刊网(CNKI)的“文献”检索。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来稿,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附《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20-2021)选题指南一、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研究二、中国共产党百年专题研究三、中国共产党历史人物事件研究四、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史研究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研究六、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史研究七、中国共产党历史学科史研究八、中国共产党历史学理论方法研究九、海外中国(中共)学研究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研究
2020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