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报

其他

这些总台元宵晚会的隐藏知识点,刚刚开学的你get到了吗?

点击上方“中国电视报”关注我们寒假作业赶完了吗?新书的书皮包上了吗?新发的课表记住了吗?新学期第一周,灵魂三连问,直击各位大中小学生的心灵!等等,还有一条重要的问题没问:如果老师同学问你,假期都学了哪些知识?你怎么回答?各位小伙伴,不妨了解一下总台元宵晚会上,沈阳、长沙、西安、喀什四地分会场带来的礼物中,隐藏的传统文化知识。下滑阅读本文,知识点5分钟get√沈阳
2月27日 下午 8:36
其他

老易、郎朗沈阳见,没想到“春晚等着你”还是连续剧

点击上方“中国电视报”关注我们1月30日晚,沈阳零下20多摄氏度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建筑工人老易终于和他的偶像郎朗见面啦满面笑容的老易显得有点局促郎朗对他送上了热情的问候还幽默地问他“吃酸菜没?”随后郎朗特意仔细地看了看老易的手“很结实啊。”在郎朗的热情邀请下老易弹奏了一曲《梁祝》偶尔的错音、漏音“出卖”了他内心的紧张而在一旁认真倾听的郎朗对老易的演奏报以掌声“不错不错,直抵我的心灵!”老易向郎朗请教如何让自己的演奏变得更好郎朗亲自演示了如何在弹奏中加入和弦、如何练习音阶“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听得仔细连呼“受益匪浅”当初老易隔空喊话郎朗之所以得到迅速的回应是因为郎朗被老易对于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所打动“易大哥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憧憬还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这很令人感动虽然他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能够感受到并表现出音乐中的美我很想当面和易大哥切磋一下一起感受音乐的乐趣。”二人分别前郎朗向老易送上自己的钢琴专辑并题字“亲爱的易大哥祝您练琴越来越棒!您的郎朗”老易捧着这张专辑露出灿烂的笑容“郎朗老师真是太好了我真是太幸福啦。”网友们纷纷祝福“没想到他们的故事还有后续的后续春晚这波走心了。”老易想见郎朗全国网友帮喊话1月19日收到总台“春晚等着您”邀请函的建筑工人老易在“春晚等着你”主创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总台光华路办公区一层大厅演奏琴声琅琅《梁祝》《我的祖国》《追梦人》……引得众人驻足围观他有些害羞地面对镜头说“有机会的话我想郎朗老师能不能指导指导我”视频发布后热心的网友们喊话郎朗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郎朗迅速回应并发微博表示“易大哥,看到了您的视频为您热爱生活的精神点赞感谢您的喜欢!也很期待见到您!”钢琴里藏惊喜去北京看春晚今年1月18日记者来到深圳给老易送去一份惊喜“春晚等着你”邀请函把它提前藏在老易的那台“水泥”钢琴里走进老易的宿舍记者借口让老易秀一手钢琴想让他自己动手拆惊喜盲盒老易打开钢琴盖就要弹奏差点“无视”邀请函还是在记者的提示下老易才注意到邀请函后来得知自己可以去北京观看春晚老易激动到双手颤抖钢筋扛起的是生活钢琴弹奏的是梦想2023年6月12日总台一则报道《农民工大叔弹钢琴走红:“街头的琴声”温暖一座城》迅速被各大新闻网站和新媒体平台转载这则报道的主角正是被称为“老易”的建筑工人易群林58岁的易群林是湖南岳阳人近20年一直在深圳做建筑临时工2023年4月老易陪着一位需要修理手机的工友第一次来到距离工地50多公里的华强北步行街见到地铁口附近设置的一架公益钢琴小时候自学过钢琴弹奏的老易止不住“手痒”上前弹奏一曲弹奏之初老易不免紧张局促没想到一曲终了他收获了围观群众的掌声和鼓励于是他一口气弹奏了10多首乐曲“人家一鼓掌,我心情就好了慢慢就没那么紧张了有种被大家认同的感觉回来的路上都好快乐好开心的”整个过程被老易的儿子小易用手机记录下来发布在网络上也许在老易看来这次街头演奏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然而就是这个视频让全国网友见证了一位普通的基层工作者坚持追梦的力量大家纷纷为老易点赞“这双手弹得出浪漫,扛得起生活”“可筑神州大厦,可奏华夏乐章”“一手是生活,一手是梦想”这次老易受邀看春晚能得到偶像郎朗的指导是他努力奔跑、一路向阳的见证当一位普通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网友们替老易开心“你开心我们也开心因为你代表我们普通老百姓”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开启春晚之旅有点“苦”更多甜初次来到北京的老易还开启了他的“春晚之旅”品尝了人生中第一杯咖啡觉得有一点苦第一次前往天安门觉得很激动很开心……老易说“我昨天还在工地干活今天就来到了这里到这里这么大的舞台真的挺开心的”因为央视的报道“老易”成了易群林的代名词他感到很快乐“我很喜欢大家这样称呼我很亲切”老易,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那个“他”因为坚持自己的热爱坚持自己的梦想一有机会就发光出彩他的这趟圆梦之旅还在继续……
2月1日 上午 9:26
其他

“我与《中国诗词大会》”主题征文火热开启,订报还有额外惊喜!

点击上方“中国电视报”关注我们人生自有诗意,诗意岁岁相期。已陪伴观众走过8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又紧锣密鼓地筹办起来。8年时间,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背起小书包,《中国诗词大会》在成长,很多同学也都在《中国诗词大会》的陪伴下成长起来,并爱上诗词。在和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最受大家欢迎的节目之一。也许我们无法亲临现场参加节目比拼,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诗词和“诗词大会”的喜爱。你觉得背诗难吗?是什么契机让你爱上了诗词?你是从什么时候起,喜欢上了《中国诗词大会》?你想对《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或者选手、嘉宾说些什么?《中国电视报》诚邀热爱诗词的你写下自己与《中国诗词大会》的故事。优秀征文作品创作者将有机会获得《中国电视报》限量版文创小礼物,更有机会进入“诗词大会”云上千人团!笔墨已备好,礼物已就位,还在等什么?赶紧来看看征文须知吧!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尼格买提:珍惜总台给我“试试看”的机会

点击上方“中国电视报”关注我们尼格买提1983年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06年进入央视主持益智类节目《开心辞典》,现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开门大吉》《星光大道》节目主持人,《你好生活》节目制片人、主持人。从2015年起,连续9年担任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曾获第十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电视节目男主持人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二届“十佳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称号。向上滑动阅览去采访尼格买提之前,曾不止一次地想过,这位在电视上被观众如此熟悉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在荧屏之外会是什么样子?想象中的场景,可能是在聚光灯下,伴着丁达尔现象投射的粉尘光柱,看他带着招牌笑容走来;也许是在幕布后边黑乎乎的候场区,看他熟练地绕开脚下的各种道具和电缆,拿着提词手卡和工作人员讨论细节;又或者是在一个灯火通明的圆形会议室里,看他坐在有他名字的桌牌前,握着桌上的台式小麦克风发言……停!现实是,在一间仅有3张桌子、两名顾客的小小咖啡厅,看他戴着棒球帽、穿着黑色的T恤走进来,熟稔地向店员点一杯咖啡,然后选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他喜欢冰美式,也喜欢甜掉牙的甜点,假如此时再加上一个笔记本电脑,就成了一个在咖啡店加班的普通上班族。离开了我们在电视上熟悉的场景,他看起来那么真实而又简单。这,就是生活中的尼格买提啊,他从不吝于向别人展示真实的自己。骑共享单车到天安门广场去看降旗、绕着什刹海观景、到隆福寺逛夜市。可能因一家小店门口的月季花而驻足,停下车进去喝一杯咖啡,又或者被某个摊档飘出的香味吸引,寻到一份街边美食大快朵颐。不怕被别人认出来吗?尼格买提说:认出来就大方打个招呼,然后挥手道别。不必墨镜口罩遮遮掩掩,这样反而更容易让别人留意。既然生活中的尼格买提这么简单随意,那采访也就可以大胆些,赶紧先抛出那个酝酿了好久,但是有点“过分”的问题:你都40岁了,还被人叫“小尼”,你听着别扭吗?于是,采访就由这个有趣的“年龄”话题开始了。谈年纪四十岁,只要热爱生活,就依然是个少年@记者您今年刚刚迈入40岁,会觉得自己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吗?@尼格买提关于年龄这个事情,我和同事们也经常会开玩笑提起。我们几位主持人会互相调侃:撒贝宁已经年近半百了,康辉已经年过半百了。而我则是40岁的年纪,不上不下,有点尴尬。上次录节目,有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对我的称呼有点特殊,她可能是想叫“小尼老师”,又想叫“小尼哥”,最后脱口而出是“小尼老哥哥”。我第一次意识到,“啊,原来我现在已经是一个‘老哥哥’了”。今年4月份,我刚刚迈入40岁的门槛,感觉内心有了一些变化,有了更多紧迫感和强烈的危机感。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这样的年纪还在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而且为之不懈努力。青春其实跟年龄无关,只要你热爱生活,就可以永远是个少年。我觉得,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40岁了。@记者俗话说“四十不惑”,意思是40岁的人会更加通透,少了很多困惑,您有这种体会吗?您觉得40岁的尼格买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尼格买提40岁的年纪,惑也不惑。面对年轻的孩子时,我“不惑”,我能用我的经验去帮助他们;和那些比我年长的朋友们在一起时,我会有“惑”,我仰望他们,向他们学习。至于40岁的小尼应该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也有过困惑。17年前,我刚进入央视工作的时候,大家都说我身上最强烈的标志就是阳光和笑容。多年来,我这个标签似乎没有改变过。现在有同事给我的评价是“阳光大透明”。这其实对我是个提问:作为一个主持人,我身上能被人记住的特质,就只有“阳光”以及“透明”吗?一直以来,我也曾尝试改变。但后来发现,做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事情,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最近,我和自己和解了。如果这是我的本色,那“阳光大透明”也挺好。我就做个透明的玻璃窗,让阳光照进来,给观众带去温暖,那我的使命就达成了。谈性格放下焦虑享受过程,也喜欢一个人转悠@记者听您的讲述,您的性格中似乎有比较纠结的一面,是这样吗?@尼格买提我是一个挺容易焦虑的人。我们录制《你好生活》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各种意外和突发状况,我作为制片人,这个时候就会很焦虑,会想很多事情:最初的计划实现不了怎么办?接下来要怎么调整?有同事告诉我:“试着放下焦虑,享受这个不断调整的过程。”那次在内蒙古草原,露天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突然下起了大雨。我独自举着雨伞站在暴雨如注的天空下,突然想起同事跟我说的那句话。这时候,我开始理解这种释然的感觉了。@记者不工作的时候,您是更多地喜欢和家人朋友相聚,还是享受独处?@尼格买提除了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我更多的时间喜欢一个人出去转悠,这应该也算是一种独处。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单纯而快乐。我会骑一辆共享单车,到天安门广场去看降旗,也可以绕着什刹海去转一圈,或者到隆福寺去逛夜市。然后发现一个小小的咖啡馆或者路边的“脏摊儿”,坐在那里一边看着路人一边发呆或者发掘一些美味的食物,这对我来说是件特别幸福的事情。如果偶然发现上次去的美食小店关门了,再也吃不到好吃的食物了,我会感觉特别遗憾,后悔当初没有多吃几次。我也不会把自己遮盖得严严实实的,偶尔遇到认出我的观众,就打个招呼,然后继续我的美好旅程。也可能是我太喜欢瞎转悠了,所以大家都见怪不怪了。有人在网上说,“今天在三里屯碰到小尼了”,然后就有人留言说,“一点都不奇怪,我经常在鼓楼、后海看见他”。谈伙伴继续“主持人团建”,一起攒出一台“村晚”@记者新一季的《你好生活》已经播出,这次和朋友们又做了哪些新事情,经历了哪些新故事?@尼格买提《你好生活》已经做到第四季了,一些观众说很喜欢这种“主持人团建”。这一季,我们和前三季不同,改成大家聚在一起完成一台“村晚”。我们请了撒贝宁当总导演,还有很多同事们朋友们加入其中,选演员、挑节目、看场地、试音响……所有人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完成这件事。我们会丢掉剧本,到村子里随便转转,发掘一位大姐来演节目,或者在观众席里,随机请一位大哥来唱歌。不要摆拍,不要预设,不要表演,把这些可爱的人从生活里拽出来,攒一台别具一格的“村晚”,这个过程特别美好。录制四季《你好生活》以来,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我们总台的主持人特别能拼命,特别不矫情,彼此之间配合度特别高。和这些朋友们在一起,总能很快找到工作状态,也能激发出彼此的潜力。就因为这种默契,才有了《你好生活》里动人的真实和更多惊喜。在草原上举办“村晚”那天,撒贝宁说要给大家一个惊喜。他突然把灯关了,大家抬头就看见了草原的星星,夜空可太美了。@记者和这些同事们朋友们在一起,您更多地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尼格买提在《你好生活》里,我既是主持人,也是制片人,所以会考虑得更多一些。我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像个制片人了。我和导演组讨论着让杨帆表演呼麦、让任鲁豫演奏马头琴、让朱迅表演跳舞,对这个节目创意感到特别兴奋,说到兴高采烈时突然发现,怎么把自己忘了?主持人小尼演什么节目?我完全是制片人思维了,把自己是主持人这个事儿给忘记了。不过也没关系,有撒贝宁在,不缺主持人,我不用管他,他自己发挥就够了!说到撒贝宁,我跟他在那达慕大会上体验过一次摔跤项目。当时我俩面对面较量,他突然没站稳要往后倒。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撒贝宁脚上有伤,我不能压伤他!要不然节目录不下去了!结果就是我的脸重重地撞到了地上,还好撒贝宁没事。看着我满脸鲜血,任鲁豫急了:赶紧上医院!我临走前还叮嘱现场导演:你们别等我,赶紧接着录!经过医生检查,没有什么大碍,简单处理了一下,我就又回录制现场了。
2023年10月22日
其他

总台人物|陈子隽:我想拍不一样的科学纪录片

点击上方“中国电视报”关注我们陈子隽资深纪录片导演。代表作品《手术两百年》《大地之上》等。作品曾获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系列纪录片、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纪录片、第九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系列纪录片、第二十五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年度作品/最佳编导两项大奖、中国龙奖特等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纪录类一等奖等。向上滑动阅览2019年夏天,一部并未大张旗鼓造势宣传的医学科普类纪录片《手术两百年》意外走红。这部被不少人误认为是BBC专业大咖拍摄的纪录片百分之百中国制造。
2023年6月18日
其他

总台人物|康辉:“工具箱”里有“几把刷子”

点击上方“中国电视报”关注我们“现在网友都在讨论什么‘社恐’‘社牛’,其实我真的是有一定程度的‘社恐’,跟完全陌生的人在一起,就会很局促,不知道要说什么。”这是我们不熟悉的康辉,不似《新闻联播》里口若悬河的“播神”,也迥异于网络上幽默犀利的“康怼怼”。对一个以“说话”为职业的人来说,这样“一言不合”就喜欢“缩进自己小天地”的性格多少有点儿拧巴吧,所以康辉说,“如今看来,我做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份很奇特的机缘”。直到今天,坐上《新闻联播》主播台时康辉仍会紧张,只是不同于初出茅庐时的忐忑,“太熟悉”之后的“打点十二分精神”,是为了“不辜负”。“我一直觉得不是说你坐在这儿了,你就天然配坐在这儿,那只能证明你原来做的工作被认可,而你只有在这个岗位上做得更多、做得更好,才不辜负这个岗位。”这些年,从不断刷新的口播纪录到刷爆朋友圈的《主播说联播》,从“出道即巅峰”的《大国外交最前线》到“央视频”上风生水起的《康辉说》,康辉意外地成为“热搜体质”,不断尝试新事物的背后,似乎也在开发着自己的“无限可能”。对此他笑言,“我这么‘社恐’的人,真的不敢说喜欢挑战,但有时候你不想迎上去也得迎上去。可能个性当中多少总有一点好强的东西吧,总想证明,我努力了就可以做到,从小到大这点好强一直支撑着自己。”媒体融合,不进则退。躬身入局,为《新闻联播》代言,他愿意做这样的“网红”。这是一份责任感,也是使命感。走进职业生涯的第30个年头,他说不管是播音基本功的锻炼还是各种新媒体领域的探索,都是有用的积累。“好比我有一个工具箱,螺丝刀、钳子、镊子⋯⋯都在工具箱里,时时打磨保养,随时拿起来就能用。工具越多越好,就越得心应手。像慎海雄台长说的,要真正做到‘有几把刷子’,会‘十八般兵器’。”曾经,康辉的一段有关“少年感”的解读在网上刷屏,他说少年感不是“白衬衫”“露脚踝”,而是“眼睛里始终有一道清澈的光”。“努力地去试每一个选项”“给自己拿到一个高一点的平均分”,在他的眼里,我们也分明看到了那一道光。记者:去年您又一次刷新了自己的口播纪录,《新闻联播》61分钟口播13143个字,全程无卡顿零失误,但这已经不是您第一次“惊”到我们了。2020年11月3日,同样是您坐镇《新闻联播》,22分38秒超长口播,被夸上热搜。这样的“惊人”纪录背后有哪些秘密?康辉:(61分钟)这么长的口播稿,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可以向大家坦言,这段口播是录制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这样更能保证安全。但说实话,这样的录播与直播相比,压力并不会小多少,必须要求自己像直播一样一遍过,更何况这样长篇幅的稿子,中间如果断了之后从头再来,不一定能保证第二遍录的状态就更好。所以只有调动自己所有的专业储备、基本功,包括体力,做好充分的准备。体力体现在哪儿?要保证你的气息足以支撑你的声音、表达从头到尾保持一样的状态。61分钟,需要把劲儿使匀了。记者:这么大的文字量,换成我们,就是照稿读,也做不到每个字都能读准。康辉:其实它的难,不是说能够撑住,读下来没有错,就行了。我们的专业要求表达需要无限地靠近精准。只有把内容吃透,才能该用情的时候用情,该用力的时候用力。22分38秒那一次,虽然播出前8分钟才拿到定稿,但等的其实是《新闻联播》的摘发稿,文件全文在18:00左右央视新闻就已经发布了,我一直在熟悉内容。尽管最后的播出稿只摘发了差不多1/3,但如果你不熟悉全文内容,对这1/3的表达肯定是有损伤的。我不相信哪个主播天生就有这种本事,什么都没准备,上去就播,还能完成得很好,我不相信有这样的“神人”。其实在《新闻联播》的日常播出当中,每条新闻背后也都有很多需要准备的东西,特别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工作重心等等的了解。记者:您为什么能把播音做到如此极致?康辉:先澄清一下,不是说这活儿除了康辉就没人能干了,我相信我们团队的每个伙伴关键时刻都能冲得上去!因为我们都是专业人员。可能不了解这项工作的人会觉得,普通话标准一些,把稿子念出来就行了,真的不是这么简单。我们不是“念”,是“表达”,不仅要逐字逐句准确,更重要的是要让人听出来它是精准的表达,态度、分寸、火候都要到位,而不是念了一堆字,每个字都正确,但人家听不明白你念的是什么。这“照本宣科”的背后,学习和成长空间是很大的。我们刚工作的时候,还有一项重要的训练,就是自己动笔写稿、改稿,让它更适合口语的表达,要让观众听众不用费神,哪怕是手上在做其他事情,不经意间就能够听清楚、听得懂。记者:“江湖”上流传着很多您的“神级救场”案例,感觉不管是遇到重、难、急稿,还是提词器突然失灵等意外状况,您都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康辉:只要是人不是机器,就不可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只不过有些人能控制着不让旁人看出来。我其实一直是焦虑感特别强的人,这种焦虑我觉得除非哪天我不干这个工作了,否则不太可能把它完全消除掉。你让我毫无准备地去做一个工作,我会心里很没底。不仅是直播或录制节目的时候,甚至有时候主持一些会议、论坛,我会习惯性地催着工作人员,能不能提前把内容给到我,好先做准备。他们挺奇怪的,说“康老师您不用急,对您来说这不是小菜一碟么”,但我真不这么看,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二三四五走程序,我也不能拿张纸上去念完就完事,要有标准。录节目的时候,很多编导会说“没事我们会给您打印好手卡”,我也常要求“能不能再多给我一些空白手卡,我可能需要在上面写一些东西”。写一写,对我来说脑子里就有画面了,最后那些手卡上密密麻麻的字,别人看不懂,我自己清楚就行。我想说的是,准备,不厌其烦的准备,真的非常重要。《新闻联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准备着会碰到意料之外的情况,“风平浪静”和“波澜起伏”,对我们来说,都是“日常的一天”。记者:融合传播时代,是不是对主播也有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会播新闻,还要会采访,更要懂新媒体?康辉:媒体融合是大趋势,不能逆着潮流走。总台成立近5年来,慎海雄台长一直强调守正创新,“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新媒体的阵地必须去占领,让我们的声音在这个平台上传播得更广、更远。比如《主播说联播》,我们之前也做主播评论,但怎样在很短的时长内把事情说得清楚又有趣味,是一个挑战。记者:这几年您还带着手机和自拍杆,在《大国外交最前线》带来生动精彩的独家Vlog。康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国外交最前线》现在变得更“硬核”了,我们正在尝试把评论功能放进去。像“行李箱里装什么”“补光灯神器”这样的花絮大家是喜欢看,但如果只能提供给大家这些,就不是《大国外交最前线》,而是变成主播“旅游秀”了,这也是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跑偏的。去年G20巴厘岛峰会,能拿到进入主会场许可的媒体记者很有限,我和时政新媒体的同事只能在外围拍摄一点街头的影像,怎么才能结构好这一条短视频?最后我们是从巴厘岛的风光与东道主的热情导入,落到“在这么美的地方开会,大家更应该有事儿多多商量、有事儿好好商量”,提醒某些国家不要“只奔着吵架来”,挑战面前更需要共克时艰。有了更多评论色彩,即使不是在“最前线”,也有“最前线”的气质和锐度。记者:这些尝试也让您在新媒体平台有了很多“粉丝”,成了“网红”,但您说“这样的‘网红’我愿意做”?康辉:许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认识我不是从电视上而是从手机里。我觉得一定要让这些网络平台上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先要看到你、认识你、接受你、喜欢你,你才有可能把他们的关注点引向大屏,引向《新闻联播》,让他们也从《新闻联播》这个记录、观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去了解国家大事。所以,这些年我做的很多尝试,都是在拓展空间,也是在寻找边界。如果向前走了三步,发现需要退回来一步半,那也是向前进了一步半。如果一直不往前走,就只能原地踏步。记者:您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了是网友眼里“行走的活字典”,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学习的榜样。很好奇有没有什么是您特别不擅长的?康辉:
2023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