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豫网言

其他

“舆情洁癖”要不得丨焦点网谈

洁癖,是指太爱干净,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社会交际。而在一些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身上,也有一种洁癖,叫“舆情洁癖”,见不得网络上有关于本单位的一点杂音,把正常批评和争议当成舆情去“应对”,这说到底是一种高级黑。一“舆情洁癖”其实是不懂网的体现,具体表现为运用行政思维去看待网络现象,很容易导致用力过猛。错把舆论当舆情。有些领导干部最怕看到的是,涉及本单位的政策引发争议或者受到批评,网上稍微有一点动静,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马上要求撤回新闻发布,或是联系相关部门要求“灭火”。更有甚者,就连正面宣传也不允许上热搜、上热门。其实,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大广场,谁也不可能做到“零差评”,有舆论争议并不意味着形成了网络舆情,而应该认真倾听网民的声音,广泛收集和采纳来推动完善工作。过于紧张的本身,还是网络素养不够,或是对工作没有信心。错把关注当压力。有些领导干部遇到出圈了、火爆了,也有一种畏惧心理,总觉得在聚光灯下不自在,怕犯错、怕失控,本该趁热打铁的亮点工作,反而要求缓一缓,降一降热度。其实,怕被关注的背后,还是怕工作出现纰漏怕被问责,害怕舆论关注带来蔓延风险,宁愿以沉默作为保护色。这看似是一种对网络的重视,实际上是不会用不善用网的表现,与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的要求有差距。错把控制当胜利。网络是属于全体网民的,不是哪一家开的,也不是一个声音说了算的。有些职能部门为了确保绝对安全,对网络上各种热闹如临大敌,不敢轻易参与讨论。比如,很多部门喜欢开通微信公众号作为政务新媒体,因为可以“控评”,批评的、负面的声音留在后台不放出来,甚至都不开通留言功能。而开通政务微博的部门,也很少敢与网民展开互动,生怕捅了“马蜂窝”。图源:视觉中国二“舆情洁癖”之所以存在,背后是“舆情恐惧心理”在作怪,是自身网络工作能力本领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体现。来源于认识的偏差。不了解网络平台的发展趋势,不了解网络算法的投其所好,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征规律,将网络上的声音放大化,以自我臆想擅自提升“网络热度”“舆情热度”。比如,若是常在网络平台检索相关负面争议信息,那平台就会根据算法推荐,源源不断地推送类似信息,就会使其形成讨论很热烈、舆情已爆发的心理压力,说到底,属于“自我多情”了。来源于权力的任性。忽视了网络交往的平等性特征,不愿意接受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现实,不尊重谁都有发声的权利。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对网络也应采取行政化管理,只要一发生舆情,不管是单纯的情绪吐槽,还是理性的批评建议,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改进工作,或是正面回应消除误解,而是要求“一删了之”。权力不可任性,互联网也不是真空,包容多元是互联网的生命力所在。来源于未知的不安。总认为网络是洪水猛兽,自身缺乏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专业素养,所以,难以判断网络舆情的走向,不知道“将走向何方”“会炒向哪里”,对于正常批评与争议有升级恐惧,不敢承担下一步的风险与后果,索性在萌芽苗头状态即予以掐除。这种处置方式,其实是小题大做,过分小心谨慎,不仅会助长更为偏激的声音,更是对坚守正能量的一种退缩。图源:视觉中国三“舆情洁癖”的发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被迫原因,还需要职能部门领导干部自己先“祛魅”,用正常心态看待网络声音。要学网懂网用网。作为职能部门领导干部,网络关是必须要过的一关,学网懂网用网是必修课。争取网络舆情的早发现、早预判、早处置,关键的是把线下的事做好,然后科学把握回应时机、回应方式、回应级别、回应内容、回应渠道,不要害怕说、强硬说、不会说,更不能“躲、拖、推、删”。要欢迎网络监督。要有“闻过则喜”的境界,将网络声音作为广义的问卷调查途径,积极收集、整理,及时组织分析、研判,将网民的批评与建议转化为转变工作方式的有效助力。要注重扩宽网络监督渠道,建好网络问政平台,摒弃“网络洁癖”,努力养成在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习惯,每一次网络舆情都是一次考验,也是扭转形象树立良好形象的契机。要放松心态对待。网络是一个话题频出、热梗频发的地方,不能拿现实工作环境去套换网络交流氛围。对于存在的误解,相关职能部门不妨一笑了之,甚至可以用善意玩笑的方式展开互动,在沟通中消除网民的偏见。重视舆情很有必要,但别患上了“舆情洁癖”。我们相信,只要展现出不回避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担当和姿态,“好事能说好,坏事也能好好说”,广大网民定会以善意回应诚意。
1月31日 上午 8:01
其他

“封神”里的古都朝歌丨大河风物

这个夏天,随着《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电影的火热,封神之地——古都朝歌,因其神秘而浪漫的气质火爆“出圈”。作为电影故事发生地,鹤壁这座北方佳城再次迎来闪耀时刻。古都朝歌正是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这里流传着数不胜数的“封神”传说。面朝淇水,手抚青砖,看过电影中的封神故事,再来看朝歌城,铁戈争鸣、将相美人恍若眼前。在这里,触摸朝歌、寻味封神,感受朝歌民众对“朝歌”情结的长情奔赴与守护。“封神”不只天上有7月20日,以古都朝歌为背景的神话史诗电影《封神三部曲》之《封神第一部》上映,讲述了商王殷寿与狐妖妲己互相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昆仑仙人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的故事。日前,该电影在郑州举行“溯源”首映礼,导演乌尔善称,“来河南路演意义非常,电影与这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海报《封神演义》开篇道:“后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名曰纣王,都朝歌。”故事便在朝歌徐徐展开。一眼“封神”,回味无穷。古往今来,世事沉浮,但朝歌底蕴、封神遗存之于鹤壁,始终是辉煌的存在。如果你曾来过鹤壁,你会发现,这里最耀眼的不是高楼大厦,不是车水马龙,而是星罗棋布的“封神”遗存、闪耀且神秘的朝歌古韵。摘星台:比干在此摘心,演绎忠肝义胆;纣王、妲己在此夜观星象。古灵山:纣王在此降香。纣王殿:纣王在此练兵备战。鹿台阁:纣王登上鹿台投身火中,商朝湮灭。淇水关:与鹿台阁隔水相望,大将军黄飞虎镇守于此。纣王墓:书写着纣王功过是非,墓北100米,便是姜王后墓和苏妲己墓。还有,朝阳山是纣王采暖行宫、清凉庵为纣王避暑行宫、金牛岭是朝歌城防、花窝是纣王的花园、钜桥是纣王的粮仓、草店村因纣王装卸运输粮草而得名……朝阳山——纣王采暖行宫古灵山——纣王降香处淇县黄洞乡纣王殿村——纣王练兵处滑动查看更多朝代更迭,历史印记不会磨灭。时代变迁,文化底蕴不会消亡。在这方土地,殷商遗迹众多,遍地是历史,处处有“封神”,那浩如烟海的历史遗存,令人感叹,当真是“豫”见鹤壁,筑梦封神。淇县处处有“朝歌”可以说,朝歌是淇县的最大闪光点。回眸历史,朝歌(淇县)不止一次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朝歌城是商代最后一个君王商纣王的国都,是周朝最大的诸侯国卫国的都城。3000多年前,商王武丁将国都迁到了沬邑,是朝歌城的奠基者,商纣王帝辛将沬邑改名为“朝歌”。在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故有“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里诸侯朝灵山”。武王伐纣,纣王于牧野兵败后,兵撤鹿台而亡。鹿台阁“朝歌”原意为喜迎朝阳、高奏凯歌,是商纣王纪念平定东夷大获全胜而取的名字。朝歌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先秦诸子中。《左传》首先把朝歌同商的都城联系起来。《史记》卫康叔封卫和牧野之战的记载,确证了朝歌作为商朝都城的具体位置,此外,《史记》一书中有18处把朝歌作为地名。楚汉战争时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周灭商后,朝歌是周王朝在东方的军事战略基地,“三监之乱”后,卫康叔又封于此,直至卫顷侯正式建立卫国,定都朝歌。朝歌作为卫国国都,一直到卫熬公被狄人灭国,不得不迁都,卫国衰弱。自武丁大帝到卫懿公,前后600余年,淇河流域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最发达地区,辉煌鼎盛荣极一时。淇县厚植朝歌文化底蕴斗转星移,刹那千年。今日朝歌,魅力依然。在淇县的大街小巷,经常会与“朝歌”撞个满怀,比如朝歌老街、朝歌门楼、朝歌路、朝歌遗址公园、朝歌主题演绎,广告牌上的朝歌酒楼、朝歌美食,一座朝歌城,散落在这座小城的大街小巷、市井烟火。“封神”是朝歌城中孩童吟唱的歌谣,是爷爷讲的百听不厌的老故事,是朝歌人世代流传、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码。盛世朝歌今犹在电影《封神三部曲》为全国影迷认识朝歌古城、了解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打开了一扇神秘玄幻的“窗口”。而对于鹤壁来说,当艺术的光影照亮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朝歌表达”便有了灵动鲜活的出口。朝歌遗址公园“建议《封神第二部》《封神第三部》来鹤壁举办首映礼,这样更有历史意义。”《封神第一部》郑州“溯源”首映礼上,来自鹤壁的嘉宾与导演互动,为家乡的“扬名”激动不已。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弦歌不断,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今日之朝歌,是真诚的朝歌、热情的朝歌、好客的朝歌、开放的朝歌。当下,鹤壁人民仍在书写“封神”故事。首映式上,鹤壁向全国票友发出诚挚邀请:看《封神第一部》,免门票游鹤壁A级景区。电影上映期间,鹤壁还举办了封神“淇”妙夜暨首届朝歌封神文化节文旅消费季活动,推出封神之夜嘉年华、封神之旅自驾游等子活动,上演“武士迎宾”“纣王降香”“朝歌盛世”等情景剧,再现“朝歌风云”。朝歌老街实景演出鹤壁还推出“封神溯源”主题旅游线路和沉浸式体验活动,营造“盛世朝歌”浓厚氛围,用各项特色活动将“封神”韵味感拉满,让广大游客走进鹤壁,触摸朝歌、寻味封神,让“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可触可现。游封神之地,品古都朝歌。鹤壁乘势而上,用创意整合文旅资源、用活动演绎朝歌传奇、用流量书写“封神”故事。淇水悠悠,最忆是朝歌,视野尽处,是烟火人间,更是壮志未央。电影的热映是天时,透明的历史是地利,鹤壁人民的守护和热情则是人和。朝歌城乘风而起,描绘出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一场天与地的双向奔赴。本稿图片及视频来源:鹤壁文旅、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张胜旗/摄、鹤壁日报、鹤壁新闻网、鹤壁融媒、淇县文旅等。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红旗渠精神永在丨焦点网谈

《国家记忆》根脉
2023年4月5日
其他

古城社火闹元宵 丨 大河风物

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直接反映出中国人对过年过节气氛的一种期盼。西方有狂欢节,中国有社火会。过大年,赶庙会,看社火,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过年的习惯,没有看社火就很难谈得上过了一个热闹年。所谓社火,社是传说中的土地之神,火即火神,人们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火而舞”,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一年忙碌的人们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空闲下来,通过扮演各种杂戏自娱自乐,卸去一年的疲惫,满怀朝气地迎接新春。宋代画家刘履中的《田畯醉归图》,是一幅表现村人春社宴饮后醉饱归家的乡间风俗画社火是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方文化血脉与故土乡情得以重温的绝佳机会。疫情三年,社火这一民俗文化,在很多地方暂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兔年新春,年味儿终于又回来了!今天,今豫网言带你沉浸式体验一场热闹的社火。闹春:倾城社火过大年浚县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间艺术之乡。淇、卫之间,自古便是文化昌明之地,从《诗经》中的卫风,到明代的威宁伯王越,浚县这片土地诞生过多少奇情壮采。这里的人们,也早已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深埋心中。植根于民间、以原生态面貌广为人知的浚县社火,已有千余年历史,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2008年,浚县民间社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看社火,最热闹的当数正月初九和十六的拜山,初九祭拜大伾山,十六祭拜浮丘山。祭拜那天,下至三四岁、上至七八十岁的居民,你耍高跷,我扭秧歌,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热闹的年味。时隔三年“华北第一大古庙会”再次开启这不,正月初九,清晨七八点钟,古城青石板路上已摩肩接踵,游人从各个方位奔向鼓楼,欢声笑语在胡同里回荡。各个村委会大院的忙碌已近尾声,社火演出的队伍装束停当,扭秧歌的媒婆、踩高跷的姑娘,也经过了拍底色、画腮红、扑粉、上眉眼、画口红几道程序的细致勾描。当地有“上山饺子下山面”的说法,集体大锅里捞一碗饺子垫肚,一队队的表演者便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开来,齐聚鼓楼周边,来回其间。吆喝声最大的,定是各村推举出来德高望重负责社火组织的会首。招展的旌旗,喧天的锣鼓,热烈的油彩,攒动的人海……用春晚经典小品里的话说,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这里是古城社火的出发点,也是当天社火首秀的舞台,所有的绝活儿,都要在这里集中展示。各方社火队伍将依次通过鼓楼门洞,走完古街,前往大伾山。舞龙队伍在人群簇拥中穿过浚县古城人群翘首以盼的目光,都呼唤着这么一场充满仪式感的释放。往东看,是一排排林立的刀枪剑戟;往西看,是高跷队伍的旗帜飞扬;往南看,数十头雄狮正踊跃而来,当先一条长身夭矫的巨龙如波澜翻滚;往北看,竹马款段、背阁巍然,参差错落,高下相倾。赤、橙、黄、绿、青、蓝、紫,世间所有鲜明的颜色似乎一齐袭来,在眼前幻化出万花筒,令人眼不能开更舍不得阖。各方社火队让人目不暇接浚县社火队多,自然讲究个“赛”字,比拼的味道很浓。以武术为特色的社火队,将一张大鼓推进鼓楼门洞,鼓槌在壮汉们之间移交,每次轮换都要在刹那间释放所有的洪荒之力,让鼓点直冲激昂的顶峰。接着迅速推来一辆小车卸物装台,一位红衣红裤、长身玉立的艺人抱拳环揖,而后登地窜身上台,秀出几个惊险动作,便一记后空翻飞跃而下,落地干净利落,赢得阵阵叫好声。在会首的催促声中,后面等待着的群鼓队伍立即上前填补,数十位花枝招展的姐妹热烈起舞,搭配着飞扬的流苏,眼波流转间迎合游人互动,碎玉般的鼓点散落在人群的耳畔。背阁:凌空背阁是少年当地特色的民间表演形式“背阁”,是摄影师们最热衷拍摄的对象。4到9岁的小男孩小女孩,装扮成经典戏曲人物,宽大的服装掩盖住下面的“机关”,人物若凌空站立在成年人的肩头。盔甲鲜明的背阁小演员们,明亮的视觉语言是浚县社火的底色6岁的许特装扮成小悟空,屹立在背者头顶,在热闹的人群中如鹤立鸡群,格外显眼俊俏。背阁小演员凌晨三点便开始起床化妆,一旦开始表演几个小时不能喝水,妈妈一路护送陪伴,趁着歇脚的间隙,便赶紧将孩子揽在怀中抚慰鼓励。在妈妈陪伴下耐心化妆的6岁“小孙悟空”许特上边的孩子加上固定的金属架,背者要承担起三四十公斤的重量,而更重要的是对平衡的掌握,背阁时整体重心与平时完全变了,需要重新适应并掌握。老背阁手逐渐“退役”,正值壮年的村民及时补充,并不觉得出在社火上的“力”是个苦累活,“打小记忆里就有背阁,一代代传承到现在,哪能说丢就丢?”高跷:鼓槌声声家国情高跷资深玩家张春生,刚从山西赶回,鞍马劳顿,顾不得休息,便投入到老家浚县社火演出中,他领头的高跷剧团活跃在晋鲁豫多个景区,对观众口味的剧烈变化感受最深,当短视频越来越流行惊险刺激的一时之快,他坚持细心地守住传统。高跷演员们盛装出行,演绎着古老的故事和悠远的传说“浚县高跷有自己的传承,发源于庆祝丰收、祭祀火神,有一个欢庆、祈福的源头,尤以情节取胜,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展开。”在教徒弟时,他注意根据天赋和身段打造角色,他没考虑过后继无人,身旁20多岁“坤角”徒弟是一位大学生。千年浚县社火,雄狮飞龙之间,处处可见青春洋溢的少年面孔,不少手里还举着手机直播。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老家的社火是春节最美好的记忆,接过祖辈传下来的唢呐,踩着自费买来的高跷,舞动手工打造的竹马,套着大头娃娃扭着秧歌,扮成征战沙场的武将,在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里,尽情绽放这片土地所孕育的生命活力。人们从各处赶来,赴这场久别重逢的“精神盛宴”在这一天,那一刻,不管是卷着裤脚劳作的农夫,在他乡打拼卖力的小伙,还是围着锅台辛苦哺育儿女的村妇,一旦社火的鼓点敲响,大家还原成了孩童模样,天真快乐,满头是汗,脸上带着满足与得意。站在豫北小城的十字街头,抖落心壳深处的包装,尽情表露那份属于正月的喜乐,我们似乎也不再是远道而来的陌生人,眼前的一个个小城居民,都仿佛成了相识多年好久不见的朋友,真想上前轻拍下肩膀,说一声:朋友,你可真让我想念。为什么我们对社火恋恋不忘?对中国人来说,文脉与乡情,是对情感释放和人间烟火的最好滋养。
2023年2月3日
其他

岳飞故里回荡《满江红》丨大河风物

张艺谋执导的《满江红》领跑春节档,成为又一部现象级影片。片中高潮时吟诵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更是让观众心潮澎湃。《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流传近千年的词作,出自生于河南汤阴的民族英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手。伴随着电影《满江红》的上映,大年初五起,岳飞故里汤阴面向全国游客推出福利:凡在岳飞庙景区入门处熟练背诵《满江红》的游客,即可免费游岳飞庙景区。
2023年1月28日
其他

河南观星6000年∣大河风物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元旦伊始,四季开启了新的轮回。诗仙李白曾有诗云:“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那河南古人是如何知道一年有365天的?这源于我们对浩瀚星空从未停止的仰望与追寻。古人之所以要看天,进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原因就在于要利用天文观测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时间成为了原始农业产生的一个知识基础。所以古人去天上找,观天来决定时间。“天文”一词的含义,在古代就是天上的图像,文就是纹样的意思。观星辰6000年前的郑州大河之畔,勤劳智慧的先民制陶器,记农时。劳作之余,仰望浩瀚苍宇,认真地在陶器上绘出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彗星纹等丰富多彩的纹饰,后人将他们生活的地方亲切地称为“星空下的村落”。绘有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彗星纹等纹饰的陶器
2023年1月3日
其他

2023,每个小小心愿都值得被看见

嵩山当嵩山峻极峰沐浴到第一缕阳光,当黄河小浪底的水波在晨曦中泛起金色,当沉寂的二里头遗址从睡梦中醒来,当兰考焦桐树上的鸟儿开始欢唱,我们知道,中原大地新的一年——2023,它来了。这是新的一年,新的一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小心愿。街头餐馆的老板希望:2023,来吃面的客人再多一点,自己的手头能宽裕一点;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希望:招工的单位更多一点,给的待遇更体面一点,自己的职业生涯能有个好的开端;路上奔忙的外卖小哥希望:取餐时少排点队,每天能多送几单,最好没有超时的情况出现;买了房子的小情侣希望:自己未来的家建得更好一点,更快一点;单位和家里两头忙的宝爸宝妈希望:再也不要有网课了,让神兽回到校园;憋了三年的公司白领希望: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担心隔离不用做核酸去看大美山川;进城务工者们希望:工地上的条件能不能再好一点,不要遇到拖欠工资的伤心事儿;……
2023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