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上墙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我曾是父亲“最不喜欢”的孩子

作者:仔仔。1、我和父亲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相处起来总是疙里疙瘩,更少沟通。这种状况持续到我二十多岁。在《母亲这辈子》一文中,我讲到过我的童年和母亲因我所受到的屈辱。记忆中,父亲对我总是板着脸。我认为是祖父对我的厌憎,使他不敢对我温和,他觉得我给他带来了更多痛苦,所以讨厌我。母亲的愁苦和泪水,他在祖父面前的唯唯诺诺,和对我的冷漠,让我对他又惧怕又蔑视,还夹杂着愤恨。后来回想,那时父亲几乎每天都板着脸,并不单单对我。祖父的残暴,家庭的痛苦,工作又因“救母亲”一事长期受到压制,他的心情又怎么能好的起来。一年夏天,记不清因为什么原因了,祖父和父母又大闹一场,还把我们小厨房的锅碗瓢盆砸个稀巴烂,并点了把火。火扑灭后,我们发现,母亲不见了。虽然家里大小吵闹不断,但母亲是第一次扔下父亲和我们三个孩子不打招呼独自出走。父亲带着哥哥出去找母亲,我和姐姐边打瞌睡边等。直到第二天早上,他们俩回来了,没有找到母亲。父亲让我们先睡觉,他再找别人帮忙一起去找。睡醒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我们去敲父亲的门,没有开,跑到外走廊扒着窗户看到他正趴在桌子上写东西。哥哥敲着窗户叫他,他看了看我们,把正写的几页纸放进抽屉打开了门。父亲拿出一包蛋糕给我们吃,并说他出去找母亲,哥哥要跟着去,他说不用,就自己出去了。蛋糕是小方块形的,那时是稀罕物,不到过年过节是吃不上的。我所有的注意力都被蛋糕吸引了,刚塞了一块在嘴里,哥哥说别吃了,跟着咱爸去找妈妈。父亲走得很慢,我们很快追上他,他摸摸哥哥的头又摸摸姐姐的头,看了我一会儿,蹲下来说,跟你哥哥姐姐回家,把蛋糕吃了,以后别淘气了,好好读书。然后转身继续向前走,依然走得很慢。我们原地站了一会儿,哥哥拉着我和姐姐跟了上去,一直到河边。父亲沿着台阶走下护坡,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我们坐在护坡上看着他。他似乎和石头融为一体,纹丝不动,就那么呆呆地坐着。不知道过了多久,夕阳西照,他全身笼罩上一层橙红,又渐渐黯淡,消失,天擦黑了。鬼使神差般,我突然一连声大叫起来:爸爸,爸爸……接着跑下台阶,冲到他面前,哥哥姐姐也跟着跑了下来。父亲慢慢回过头,我清楚地看到,两行泪从他眼里缓缓滚落下来。跟父亲关系缓和后,我问过他,那个下午他在房间写的是什么,又为什么去河边坐那么久,他不回答,反问我为什么突然叫他。2、上小学时,很多同学都会用一种信纸写作文,信纸抬头印着大红色的各个单位的名称,比如某棉纺厂、某供销社、某局等,我很是羡慕。母亲偶尔会拿几页写过几个字的废信纸给我们,但父亲连废信纸也不会拿回来一张,虽然领用办公用品并不困难。圆珠笔流行起来的时候,同学们拿着父母从单位领回来的互相攀比,我非常羡慕。有一天回家,看到父亲桌子上放着一支圆珠笔,比一般的要粗一些,拿起一看,是红黑蓝三种颜色的,按一下出来一个笔芯,太高级了!这要拿到学校,同学还不得羡慕死我?我心里虽然有些惴惴不安,但顾不得想许多,迅速拿起笔塞进书包。第二天上学,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外班有的同学也跑来看这支三色圆珠笔。晚饭时候,父亲盯着我们三个看了一圈问,谁拿了我的圆珠笔?哥哥姐姐都说没拿,我心虚地低着头啃馒头,不敢看他。“主动说出来,我不罚,要是让我翻出来,哼!”我嗫嚅着,从肚子里咕哝出一句,是我拿的。母亲担心父亲揍我,赶紧先于父亲批评我:不管偷偷拿谁的东西,都是偷,以后不准再这样。父亲没再说话。不久,他给我们三个都买了一支三色圆珠笔。母亲说,要让你爸爸占公家一点便宜,那可真比登天还难。只有一次,父亲破天荒地“占”了公家便宜,至今还常常被当成笑料提起。一个暑假的早上,下夜班的父亲回来,立刻把门窗都关上,母亲说大热天的,就早上一点凉风,还关上门窗,你干什么呀。父亲紧张地压低声音,别嚷嚷别嚷嚷(其实母亲说话从来没大声过,何谈嚷嚷),母亲也跟着紧张起来,问他又发生什么事了。父亲小心翼翼地拿出带饭用的铝饭盒,抠了几次才打开,满头大汗。我们都围过去看,饭盒里装着几块煤炭。母亲愣了一下,笑起来,调侃父亲:你不是从来不占公家便宜吗,怎么偷起公家的煤来了?还教训孩子不准偷东西?“不是偷的,可能是锅炉工运煤时候掉在路边的,我捡的,捡的!”父亲急忙解释,汗水顺着脖子流。看着父亲的窘态,我们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3、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某机关工作,很快就厌倦了,觉得自己“德不配位”,决然辞职。母亲没有阻拦,她一直认为,孩子大了,就由自己选择未来,即便是磕磕绊绊,也是自己的人生。父亲刚开始坚决反对,认为我太天真,自己去创业,诸多困难是我想象不到的。但我一直就不愿听他的任何建议,他也知道无法说服我,只谈过一次就不再干涉。有几次他想了解我公司的经营情况,被我不耐烦地打断了,就再也不过问。有一年做完一个工程,很久无法拿到剩余的工程款。请客吃饭,送礼,各个庙的大小神都拜了,依然不给结账。眼看到年终,工人的工资要发,工程材料款要结,我心急如焚。正当我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无计可施的时候,母亲打电话让我马上去结账,我将信将疑地到了甲方,果然一分没少顺利拿到余款。母亲告诉我,你爸爸平时不问你,但一直关心着你的事业,看到你天天愁眉不展,偷偷去你公司问清楚情况,跑到甲方去,当着他们的面打通纪委一个老朋友的电话,声称如果不给你结账,这个年他们就换个地方去过吧。过年时,我给父亲买了两瓶好酒,那夜我们俩都喝多了,他拉着我“哥俩好五魁首”的大呼小叫,母亲没有阻止我们,在一旁一直笑。刚到外地做工程的时候,只有春节才回去一次,父亲仍然寡言,默默地听我跟母亲讲这一年的情况。听完总会重复一句:别只报喜不报忧,有难处跟家里说。过完年踏上返程,母亲总是坚持送我出小区,而父亲则坐在卧室桌子前,不是忙着看书,就是忙着看电脑,我走进去说:爸,我走了。他只嗯一声,头都不抬。我心想,到底是最不喜欢我。一次出了小区才想起忘带了东西,我让母亲帮我看着行李,急匆匆跑回家。父亲开了门,他没想到我会回去,慌乱地用衣袖擦着眼睛,嘴边还挂着泪。“爸!你?!”“没事没事……我那个……”我抱住父亲,久久说不出话。那一刻,我与父亲的芥蒂完全消融。母亲说,其实你每次走后,你爸都会躲在房间流泪,总是念叨:仔仔自己在外面,又是个遇事自己扛的犟种,不知道会受多少委屈,作多少难。父亲,就是那个也许说得不多,却做得最多的人,就是那个在你困顿时伸出有力臂膀排忧解难的人,就是那个你越长越高大,他越来越年迈的人。4、父亲老了,病了。父亲退休几年后祖父才去世,压在全家头上的一座大山终于坍塌了,可父亲也病倒了,心肌梗塞,幸亏抢救及时。母亲说,父亲的心脏早就有问题,总是悄悄开点药吃,从来没有多说过,连母亲也不知道会这么严重。父亲不像有的人,遇到愁苦之事就喝酒解闷,或者跟别人倾诉排解,而是经年郁结于心。病愈后,父亲好像变了一个人,渐渐开朗起来,还经常跟我们开玩笑,我才发现原来父亲这么幽默,这么有趣。之后每年,父母总要出去一个月,到处旅游。父亲七十多岁时,最险峻的华山,他没有坐缆车,而是自己爬上了山。直到2019年,父亲起夜时突发脑出血,我半夜接到电话就赶去高铁站坐第一趟车回家。父亲在ICU病房,前三天不允许探视,第四天允许一个亲人进去五分钟,我们都守在门口。护士出来说,哪位是病人某某的小儿子,病人要见他。我没想到父亲第一个要见的人居然是我,急忙穿好消过毒的一套东西,跟随护士进了ICU。父亲躺在病床上,闭着眼睛,鼻孔插着输氧管,头上蒙着一圈网状的纱布,还搭着一个看似很沉重的东西,四周各种仪器,滴滴、哒哒地响着。爸!我哽咽着叫他。他睁开眼睛,努力对我微笑着断断续续地说:就知道你会回来。别哭,我没啥事,阎王爷嫌我瘦,不要我。他们也是的,叫你回来干什么,你那么忙,又得耽误生意。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他抬了抬手示意我靠近点,我俯身握住他冰凉的手,把耳朵贴过去。“仔仔,我有个卡,在那本《家谱》里面夹着,你在外面,用钱的地方多,这些年你哥姐有事,我们都给过,只有你倔,给你也不要。这次回去就带走吧,密码是你生日……”父亲喘息了一会儿又说:“别告诉他们,兄弟姐妹都各有各的家了,能避免的矛盾就避免,你妈都不知道,我怕她犯糊涂说漏嘴。万一我不行了,一定照顾好你妈,这辈子我愧对她,你们三个你跟你妈感情最深……”“爸,您说这些干嘛,您不会有事的,很快就能好。”我打断父亲的话,泣不成声。五分钟到了,我走出ICU时,回头看父亲,他原本高大的身躯萎缩在病床上,瘦小枯干,毫无生气。经过精心治疗,父亲逃过了一劫,但左侧身体留下后遗症,胳膊和腿都不听使唤。除了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父亲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做各种锻炼,还用右胳膊捶打左胳膊左腿,牵来拉去。他说:我现在练的是老顽童周伯通的左右互搏,等我好了就成了武林高手,再去华山论剑!我的父亲,晚年变成了一个老顽童,相比他年轻的时候,我更爱现在的他。相关阅读:母亲这辈子-END-点击关注往期精选
2022年6月19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一次惊心动魄取核酸检测报告的过程

作者:南宫踏舞,退休,居于广西小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前几天,已经十多年未见面的西安某艺术馆馆长木南先生携陕西交响乐团协会会长李夏河老师一行五人到广西贺州看望我。我们一起吃美食逛美景聊友情,时间过得飞快。他们计划6月7日下午从广州飞西安,因为李老师晚上还有演出。上午九点我们刚好在医院附近吃了早餐,他们就近做了核酸,然后开车离开贺州直奔广州,准备从白云机场飞西安。下午我还在睡着呢,接到木南老师从白云机场打来的电话,他说他们的核酸报告居然还没出来,要我赶紧去医院查看,想办法拿到他们的核酸检测纸质报告,马上拍照片发给他,等着上飞机呢!上午九点做的核酸,现在要上飞机了,居然还没拿到核酸检测报告?这下把我吓醒了,他们急我更急。从我家到医院也不是多远,平时开车也就十分钟左右,但是这会已经是下班时间,路上公交车、私家车、外卖骑手、摩托车、共享单车川流不息,到处堵着走不动,木南又不停打电话催,真是把我急出一头汗。有人说,平时不是4个小时就可以出结果了吗?怎么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还在手机上查不到?我也不懂,因为我从来没做过核酸,我宁愿不出门,也不会让他们把我的喉咙捅来捅去。老李车技不错,左突右闪,不到十分钟终于到了医院。我一路小跑先到检测点,各种扫码,问工作人员到哪里取核酸报告,答五楼。百米冲刺进了就诊大厅,左右两边都有电梯上五楼,看右边的刚好可以上。上到五楼,空旷无人,我大声喊:“有医生吗?核酸报告在哪里取?我朋友在白云机场等着登机呢!”喊了两遍,还是没有一个人影。我想是不是在左手那边的五楼?没办法,我又坐电梯下一楼,赶紧跑去左手边电梯,但是两部电梯一部上了十一楼,一部上了七楼,不知道要等到啥时候电梯才能下来。这时木南电话又打过来了,我没等他开腔就说:还没拿到,拿到马上拍照发给你。我找到楼梯口,开始跑上五楼。本来我昨天陪他们游黄姚古镇,登上龙鳞台,昨晚腿抽筋,今天疼得都走不了路。这会也顾不得许多,一口气跑上五楼,看见一个护士小姐姐,马上问:“核酸报告在哪里取?我朋友等着上飞机呢!”小姐姐头也没抬,说“那边五楼!”天呐!我说那边五楼没人啊,她就不再搭理我。我能有啥通天本领?只好靠双腿又跑下一楼,然后又坐电梯上五楼。这次五楼有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在机器跟前打印报告。我说年轻人,求求你们帮帮我,我朋友要核酸报告等着上飞机呢。女孩说你输入就诊卡。我说哪里有就诊卡?是今天早上九点在核酸检测点做的核酸,他们说那我们就不懂了。这时电话又打过来了,木南说飞机还有十分钟就起飞了可不可以快一点?我心里想,你就是杀了我,我估计你们今天也上不了这趟飞机了。我当时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这疫情到底啥时候是个头?折腾老百姓到底要折腾到啥时候?那些利益集团难道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丧心病狂,没完没了了吗?关键时刻,我这个人总是有贵人相助的!突然,天降下来一个大白!额的神啊!是上夜班的医生来了吗?我赶紧把情况用两句话说明,他打开电脑,飞快录入姓名。不到一分钟,只需要一分钟,然后,然后两张核酸检测报告就从打印机那里跑出啦!哈哈哈哈哈!我赶紧用了30秒拍照,然后微信发给木南老师!一会木南老师发语音过来:我们登机了,太感谢!上面的文字都是我发在朋友圈上的。哦呦,一会就有五十多条留言。我的老读者麦子说,你这叙述,如看动作片一样惊心动魄。让我这个准备明天做核酸,后天登机出发的人又增加了一层不能确定的恐惧。心被突然出现的某种状况被隔离的焦虑一直压着。唉,但愿一路顺利吧。我知道,在佛山生活的麦子每年五月到十月都要回甘肃老家陪父母,今年因为疫情已经耽误了一个月。希望我取核酸报告的过程不会给她造成心里阴影。刚看到有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喉咙本来就是阻断病毒的天然屏障,你天天捅喉咙天天捅喉咙,不得病才怪!真心希望能回到疫情以前的日子。-END-点击关注往期精选
2022年6月9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拆违与安居

作者:青禾,退休“七零后”。一、一场运动差不多是上海疫情初起的时候吧,某地拆除违章建筑也正式拉开序幕。为了表示对这一行动的重视,市里成立了拆违指挥部。宽敞的指挥部办公室墙上,挂出了全市拆违进度图。大概是从抗疫中得出的启示,全市各区县均被冠以“XX战区”的名号,每天有专班收集信息,并在进度图上标示。各单位,各“战区”你追我赶,好一幅“大跃进”的生动景象!在这一巨大热情推动下,各涉违人员所在单位,所在小区很快被动员起来。于是,宣传单、书面通知、电话、微信、约谈,送组织部处置,送纪委问责,限制上班,甚至限制小孩上学等等跟进措施层层加码,一个比一个更别出心裁,更有想象力!是抗疫吗?是战争吗?——明明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可是,现在似乎都习惯用运动的手法,甚至是“战时手法”。二,历史的累积近几十年,随着城市迅速扩张,人员流动加速,城市规划似乎赶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有些管理缺乏长远目标和相应规范,左右摇摆,使得无论是管理执行者,还是市民,都会在一定的灰色地带脱轨。违建的形成有着很长的历史原因。一是旧小区物业管理不到位,住在一楼的居民为扩大居住面积,把阳台或者花园改成住房或储物间等临时棚屋。二是旧小区的顶层,由于年久失修,出现漏雨问题,有的就自行采取平改坡的方式解决。在改屋顶的时候,因为没有统一规范,也因为居民自己出钱,就干脆用轻型材料做成储物间,甚或做成规整的一层楼,用于自住或出租。三是有些私建房屋的房主,缺乏法律和安全意识,任意加层。四是城乡结合部,往往管理松散,情况更加复杂。在各种状况形成的过程中,又因为相关部门疏于管理,或者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缺乏解决方案。比如屋顶漏雨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顶层居民无法居住也是事实,按正常程序,应该由相关部门统一从住房维修基金中开支,统一维修。但一些地方或许对于房改房管理还没规范,或许不愿意拿钱,最终造成了户主各自行动,花样百出。更令人费解的是,这种明显的违建房,又居然办了产权证。既然能办产权证,跟进的户主就更多。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突然不能办产权证了,后面跟进的自建房就成了身份不明的存在。日积月累,合法与不合法,连相关部门自己也难以说清楚。历史终于走到了必须面对违建的时刻。三、一个老人的经历拆违命令一出,在职公职人员和党员不敢有误,先行动手。有些退休公职人员,大都跟随儿女住在外地,也只能从外地赶回老家。老年人大都考虑问题比较细致,加之年纪大了比较容易忧虑。比如,屋顶拆除后漏雨怎么解决?儿女不在身边,满屋漏雨时有没有能力应对?老人收到书面通知后,首先找到社区,社区说第一步只管拆除,至于后续修复方案以及何时修复要等指示,漏雨问题无法答复。老人只好再找街道,街道答复与社区一个口径。四月正是南方雨季,不瞅准哪怕连续三天的无雨天,根本不敢动手。但是离通知的最后期限越来越近,单位,社区每天的催促电话一个接一个。老人只好先请队伍拆除了室内所有设施,搬走了一应家具,只剩下屋盖和四面墙壁。然后写了书面拆除方案,拍了照片。再去找城建,城管,执法大队,原工作单位,以及组织部、纪委。一是表示拆除的诚意,二是请求批准按最后期限推迟几天,以避开连续的雨天。恰逢四月疫情似火,老人不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只好步行,每天走两万多步,在六七个部门之间反复说明情况。终于在精疲力竭之时,有一个拆违单位的负责人被说服,口头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并不肯在他的申请书上签字。多日奔走总算有了结果,安下心只等天晴。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刚刚心安之时,通知拆除的最后期限那天,他所在的单位领导被约谈了。而此之前,已经有数十人被组织部停职,数十人被纪委追责问责。几个相关部门的人立即通知老人到社区办公室,要求必须在第二天拆除,以达到全市党员和公职人员“拆违清零”目标。并要求当场写承诺书。老人查了天气预报,两天内都有阵雨,但来人不管不顾,一直僵持到半夜。与此同时,他远在数百公里外的老伴,也被单位电话督促。到此,老人夫妻双双被逼到死角,电话上欲哭无泪,心如刀割。退无可退,老人只好忍痛签下承诺书。第二天,拆违队伍进场,好在当天阴天,勉强平安。但是,看着天气预报第二天的阵雨,看着拆光了屋盖,一片狼藉的屋顶,和完全裸露在雨水灾难中的住房。老人忧心忡忡,几近崩溃。惟有再三恳求施工队天亮即进场,与阵雨抢时间。施工队厚道,次日六点工人们准时到场开工。可是仅仅工作一小时,暴雨提前到来。尽管把雨水引至楼梯走道,屋顶破损处还是直接灌到楼下居室。家里锅碗瓢盆全部顶上,大漏处还是一桶接一桶的提往厕所。对于一个七十岁的老人,那感觉说是天塌地陷也不算夸张,他已经彻底被击垮了。没有办法,向单位求助,可督促拆除时天天电话的领导,居然没一个人理睬。没有人来见证老人满屋的雨水,更没有人试图去理解老人一再发出的灾难警示。仿佛只要拆除了,便一切与他们无关,他们应该享受的只是“拆违清0”的胜利。那一天,不知道有多少户人家被漏雨困扰,漏雨如注的视频不断在微信间传递。受灾户很希望有一个平台表达最起码的诉求,可他们的哀求无人听到,更无人回应。四、反思写到这里,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可此事中反映出来的公Q力简单粗暴,实在让人难以释怀。实事求是的说,拆违没错,但面对如此复杂的历史累积,如何拆,并不是一件简单到可以用运动方式解决的问题。按说,应该先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各种情况,然后分门别类拿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不仅仅是拆除,而是要包括拆除后的修复问题。更复杂的是,已经办理产权证的如何由户主和政府分担责任。已经交易过的房子则涉及更多后续纠纷。还有,拆除后失去住所的人如何安置等等事宜,岂是一纸拆除通知可以解决?当然,据说拆违文件中,关于拆除后的复原问题也有规定,涉及到的七八个部门也都有分工。可是,理论不等于实践,一旦一刀切运动起来,文件便一文不值。这种法规与执行的脱节,层层加码,随处可见。比如,公职人员未按时拆除者,上报到纪检部门,涉及单位连坐处分。更有甚者,本人不能上班,子女不准上学。本来,乱像的起因源于历史的累积:屋顶漏雨,管理部门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互相推诿,倒逼住户渐行渐远。进城务工人员工资低廉,租不起正经房屋,一些擦边地带成了廉价的安身之所。还有,违建房居然合法化进入交易。这难道纯粹是民众的责任吗?农村情况则更加复杂。据了解,这次拆违,还涉及农民的宅基地。山里农民,习惯于在和正屋分开的地方搭建猪圈牛栏,以避免难闻的气味和蚊虫。还有搭建专门的柴屋,以避免火情。按说,这种居住习惯很符合实际情况。山里农民聚居者不多。(如果聚居,自当有另一种布局。)但在执行中,有些地方居然将柴屋,牲畜屋也列在拆除之列。还有,随着农业模式的改变,原本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户,有些变成以生产水果蔬菜为主。为了收获和交易方便,便在自家稻场搭建了仅为遮风挡雨的棚子,有些地方竟然也将其列为违建。这到底是在鼓励乡村经济转型,还是拆违压倒一切?难道就不能在两者之间找到更优方案?更何况,就大部分情况而言,那根本就不是问题。再说拆违的时间安排,为什么恰恰在雨季。从三月到六月,这次城里第一批拆除的屋顶,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修复,已经经历了数十场大雨,雨水从顶楼漏到了一楼。电表报废,电线短路,家电毁损,衣物发霉,家具腐烂,真正是一户拆违,户户受灾。那些受连累的住户找到政府,政府则全部把责任推给顶楼。住户之间引起的后续纠纷,已经成为更大的麻烦。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老房子的墙体本来就比较脆弱,经长期渗水浸泡,会不会出现更大危险,实在难说。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历史问题,有着多种选择。可以下命令,一刀切,显示某种魄力和气势;也可以因户施策,因地制宜,细致贴心的解决。当然,后者很麻烦,或许还要俯下身子跟老百姓商量。如果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相信有关方面并不难做出选择,毕竟冰冻三尺,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温度。拉长一点时间,躲过雨季,未必就不能被上级理解,而于老百姓而言,却可以免去雨灾的恐惧和困扰。可是,看起来如此简单的选择题,现实的答卷令人极度费解。那些随处可见的雨瀑视频和漏雨后果,是密切了干群关系,还是加大了撕裂?是增进了对公Q的信任,还是失望?更令人担心的是,那些买了违建房的社会人员,如果继续“战区手法”,他们会不会露宿街头?总是说民生无小事,难道到了实践中,就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END-点击关注往期精选
2022年6月9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共同的读者

作者:汉水伊家,村医。前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让我想起了一段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我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到离家有100多里地小县城里上学。100多里地在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今天,驾车不到1个小时,就能从出发地到达目的地。可在那时,群山深处的老家,离县城似乎相隔十万八千里。平时,经过我老家河道和公路上的,只有一艘客船和一辆班车,朝发夕返。如错过了客船或班车经过的时间,或遇到暴风雨天,大雾天,或大雪天,我们就不得不中断与县城的交通,无论遇到再大,再紧要的事,就只能听天由命。交通闭塞,信息落后,不但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带去许多不便,而且无形中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交际、处世之道。这也是20年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后,大家被迫选择了搬离故乡的原由之一。大家饱受交通不便,发展落后,上学、求医等艰难之苦太久了。因此,能从偏远的小山村到梦寐以求的县城里读书,对我们全家人来讲,是件十分高兴的事。何况,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有一个农家的孩子,能到县城里读中学,也是件令人羡慕的事。而不像今日,“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中学生多如牛毛,大学生也不在是“天之娇子”,加上大学生求职难,就业难,很多人便认为读书无用,会读书不如会挣钱。上世纪90年代初,知识仍代表着荣誉,代表着力量。那时,我最大的爱好是阅读。每逢周末,为了排解不能回家的思念之情,学校门前街道两边的书摊,便成了我的精神乐园。也正是在那时,我认识了《读者》。而那时的《读者》,还不叫《读者》,叫《读者文摘》。据说,因《读者文摘》与国外的一本畅销杂志同名,涉嫌侵权,惹上了官司,后更名为《读者》。自从我与《读者》结下了不解之缘,《读者》便成了我日常的随身所带之物。闲暇时,阅读浏览,如与一个挚友促膝交谈;又如沐春风,如饮香茗。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了10几年,直到我成为一名村医,才慢慢中断。2002年,我传承父亲的衣钵,正式成为一名走村入户的村医。平时除了阅读一些有关医疗方面专业书籍,《读者》仍是我的最爱。我时时会被书中的一些文章打动,有了感想,便产生一种强烈地有人来共同分享的冲动。而那时,在偏远的山村,跟自己年龄差不多大的年轻大多外出打工去,能找个有相同爱好和志趣的人,是件十分困难的事。这时,一头秀发,满身散发着茉莉花香的她走近了我身边。她是我们那里每天朝发晚归的一辆客车的售票员,30岁左右的样子,樱桃嘴,鹅蛋脸,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如丝绸般落在后背上,充满青春与秀美。由于我经常坐她的车外出办事,或偶尔请她从城里给我带药,我们便十分熟悉了。一天傍晚,她与客车师傳把车停好后,到我家玩。当她看到我家桌子放着的一本《读者》时,惊讶地问道:“你也爱看《读者》呀?”我笑着点了点头。她接着说:“我也爱它,你可以把它借我看看吗?”“当然可以了。”我爽快地答应,并与她开起了玩笑:“我很高兴与你这样的美女成为共同的读者。″她听后莞尔一笑。从此,我与她成了共同的读者。她每看完一本之后,会来找我换一本新的。时间长了,我便找到她的阅读规律,知道她大多2-3天会看完一本,然后来换。而如果2-3天后,她不来换,我便会主动给她送去。慢慢地,我们之间形成一种默契。然而,在发生了一件事后,我们的这种默契被打破了。一天,我坐她的车去城里购药,中途突然惊醒。我平时坐车爱坐在客车的最后排,人少时可以躺在座位上睡觉,人多时可以趴在前边座位的后背上睡。那天,我趴着正睡得香,突然被一阵激烈的争吵声惊醒。我抬头一看,发觉她与一名刚上车的穿着十分朴素的乘客吵得正酣。我仔细的听了一下,明白了事情发生的经过:由于那天的乘客特别多,穿着朴素的乘客刚上车,她怕人多顾不上验票,没等那位乘客脚站稳,便上前索要车票。那位乘客以客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太厉害,站不稳,双手需紧紧地抓着客车货架才能维持身体平衡为由,商量着下车时再买票。她便怀疑那位乘客有故意逃票之嫌,硬要他马上买票。几番争执过后,那位乘客正松手准备掏钱时,客车一颠,一巴掌正好“拍打”在她头上。她顿时变争吵为辱骂,污言秽语从她樱桃小嘴中脱口而出,从A地一直骂到B地,足有十来里地。我差点认不出她那张因生气而有点扭曲的鹅蛋脸了。从那以后,她再找我借书时,我便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她。我认为,爱《读者》的人,应该有一颗怜悯心、友善心和包容心。而她从口吐污言秽语那一刻开始,跟我就不是共同的读者了。前天,我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视频,也是在车上,两个乘客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争执,然后上纲上线。视频中那个满口飙英文的女士的表现,让我突然想到了当年的她,心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视频结尾的一段话说得特别好: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样,中国便是什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我深表赞同。-END-点击关注往期精选
2022年6月7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高考日看家教非常之道

作者:大帅铁哥,讲课、码字为职业生涯。6·1儿童节刚过一周就是高考日子了:6月7到8日好日子呀!这个日子,早一天6·6大顺呢?预兆着考试必然顺利。结束那天6月8,预兆着今后一路发呢!真好意头!好意头的高考,是不是告别童年、少年的方式?还是成年礼的重要仪式?各人去发挥美好想像吧!但这个时候,考生家长比其考生子女还要紧张。考生家长的紧张,是它关系到小孩的前途、家庭的荣誉。我也曾经是高考学生的家长,那时,想陪孩子上考场,但孩子拒绝了,我们只好作罢。我时过境迁了,但也感受到现在家长有增无减的紧张。许多家长除了陪同小孩到考场学校外,还提早订好附近的午休酒店。家长的紧张表现,也潜移默化地造成了小孩的紧张。于是有网文提早给家长出主意。
2022年6月6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于无声:归去来兮心犹在 ,万水千山粽是情

作者:于无声,走了很多路的老男人,没有梦想,何必远方。①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民间流传有多种说法,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2022年6月3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一砚翁:莫让爱国的浮词遮蔽屈原高贵精神的光辉

作者:一砚翁,一个喜欢说真话的老头。今年的儿童节和端午节靠得很近。日前恰巧看到一幅微信图片,一个小孩的头像下,写着一句哈佛校长福斯特的话:教育的目标是确保学生能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受到这句话的启发,面对这孩子天真无邪的目光,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八旬老人的责任。为此,在端午节即将来临时,我想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什么是我心目中真实的屈原,什么又是关于这方面的“胡说八道”。有一种看法,说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他抱石沉江是以身殉国。七、八十年来,似乎成为定论。其实,这里的所谓“爱国”,是现代人硬贴到屈原身上的标签,是有些人歪曲历史、把古人现代化的惯用把戏。这种把戏搞得最娴熟的要首推大名鼎鼎的郭沫若。他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屈原研究》等诸多著作中表达了这种观点,先说屈原是“民族主义诗人”,后又改为“爱国主义诗人”,并称屈原是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首都郢城后,才悲愤自殺,是“殉国难”。据史料记载,秦国有两次攻陷郢城,郭氏所指哪次,不明确。但有人考证说,“屈原自沉是在郢都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由此可见,郭氏立论证据不牢,站得不稳。更有甚者,他还把屈原定位为推动新兴社会制度成长,坚决反对没落社会制度复辟,始终同广大人民共同斗争的革命领袖人物,称他是“伟大的革命政治活动家。”说屈原那时的诗歌改革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诗兴起“别无二致”。你看,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多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就差一点说出屈原姓郭了。郭沫若常以屈原自况,他曾很老实地承认,“我委实自比过屈原”。原来如此!尽管目前对此人仍有争议,但起码在我心目中,他早已沦为专事帮腔帮闲的犬儒了。再回到爱国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列国争雄,攻伐不断。那时,中华大一统意义上的国家尚未建立,爱国主义的观念也就难以形成。为了图强争霸,各国急需人才,于是竞相招贤纳士。而那些士人,哪里有事做就去那里,人才流动,自由得很,并不拘泥于原来出生的地方。所谓“朝秦暮楚”,“晋才楚用”就是当时状况的写照。比如齐国有个叫田文的,史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三千,凡有一技之长的都可收于门下,其中不乏“鸡鸣狗盗之徒”。此人善权变之术,初为齐相,后又任魏相。孔子也想做官,他大概不曾想过只为自己所在的国家服务,而是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仁政礼制,可惜到处受冷遇,遭此困厄,才不得已退而著春秋,做教师。可谁也不曾料到,这位当时很不吃香的士人,一个芝麻大的小国也不接纳他的人,后来竟做了泱泱中华两千多年的老师,直至今天,人们仍在不时聆听老先生的教诲。按著名学者易中天的说法,春秋时期的士人是有风骨,讲操守的。像孔子,你不欣赏,决不屈从,一语不合,拂袖而去。墨子、庄子、孟子等也是这样有品位的正人君子。到战国也即屈原那时,许多士人则毫无底线,商鞅、张仪、苏秦之流都是不讲操守的人。张仪对楚国,挑拨行贿设骗局,样样都来,都是上不了台面的阴谋诡计。这些人实际上不能称士人,而是专门从事歪门邪道的宵小之徒。小人大行其道,君子到处碰壁,是时事所致。有道是,时事坏烂生兇顽。像张仪干的那些破事,孔子肯定不会做,屈原也绝对做不来。屈原是什么人?是士中之士,是君子中的君子。对他的评价,我最折服的是司马迁和鲁迅。司马迁在其《屈原列传》中称《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太公还盛赞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推此志也,可与日月争光可也。”鲁迅十分推崇屈原诗作神思飞跃的想象力和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称“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尊矩度”,“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激赏屈原的高贵人格,盛赞他“怀内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司马迁和鲁迅对屈原的评价语言不多,但句句客观精准;郭沫若评价屈原话语万千,却虚幻不实,离屈原精神甚远。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被谗,放遂沅湘,壮志难酬,忧愤难抑,抱石自沉,实为殉志,何谈殉国!正确认识屈原,莫让爱国的浮词遮蔽他高贵精神的光辉。屈原,一个高处的伟大灵魂,为后人如何为诗,如何为人树立了标杆。这标杆,是精神的耸立,高万仞,立千载。人们仰望着,虽不能及,但从不曾把目光移易。每年端午节,都仰望一次,怀想一回。每一次仰望,每一次怀想,都是一次深刻的唤醒,唤醒良知,找回丢失的自我,从而把我们的心灵从低微引向高迈,从混浊引向清纯。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在这高贵成为稀缺之物的当下,这种仰望和怀想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我以为。写毕于2022年6月3日凌晨1点-END-点击关注往期精选
2022年6月3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郑因:因为父亲

作者:郑因,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搬运工、护士。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若干。获湖北文学奖·优秀文学编辑奖、省文联优秀作品编辑奖、中国散文学会成立三十年编辑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题图:1979年平反后,父亲专门去总场拍了这张照片。那年,父亲才46岁。一、1992年4月9日,父亲下班后买了一把菠菜,回家便坐在客厅的小板凳上择菜,择完菜站起来的时候,突然栽倒了。与此同时,我在烟台参加的一个文学笔会正进入尾声,大家频频举杯,说一些“苟富贵,毋相忘”之类半醉半醒的疯话。“父病危,速归”的电话追到烟台火车站的时候,我乘坐的列车已驶离车站半小时了。车到兖州时我下了车,到孔子的家乡曲阜去了。等我来到父亲的病床前,已是父亲中风后的第4天。父亲身上插着导尿管、氧气管,手腕上扎着吊针。我看见有两颗泪珠从父亲的眼角悄悄地滑了出来,我拿手绢替父亲擦拭的时候,父亲的眼皮跳动了几下,慢慢地睁开了眼睛。父亲睁开眼睛就看见了我,父亲声音喑哑但却十分明确地说:“荣荣你回来了,快回去喝汤,我给你煨了排骨汤。”当时父亲的主治医生在场,她十分惊讶地说,“你父亲一定最爱你!他昏迷了4天,病危通知下了4次,你一回来他就醒了,还晓得要你回去喝排骨汤。”我一下子就泪如雨下。二、
2022年6月2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质点:当六月终于来临

作者:质点,00后,在校大学生。当六月终于来临在五月的最后一天送别了多年未打理的长发詹尼佛还不太习惯突然变矮正疑惑这是岁月的消磨还是托尼的剪刀在一个属于孩子的节日里不是孩子的人需要庆祝其实孩子也正在疑惑难道不是每一天都是节日么在梧桐树覆盖的道路的绿中在阳光和猫咪同样蹲守的角落里在一座城市的骨骼慢慢地苏醒时五月默默隐去了六月终于来临当炊烟渐渐成为一种陌生的消息当越来越多的名字被数据记住而在记忆里消失铁链生了锈——人们不再开口当许多之必要成为许多之不必要五月的梧桐絮是自由的像暴雨中刺破雨幕的一棵树正如人们无法描述一朵云从明变暗的旅程一只细腻的伏在窗格的光一片单薄的冷一团模糊的热人们也始终无法描述六月是如何到来当六月终于来临-END-点击关注往期精选
2022年6月1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吟诗作赋:罗大佑“童年”线上演唱会,一扫《童年》的阴霾

虽然我的作品没有被翻唱的经历(因为我的作品大多是针对时事的),但今年初我创作的一首《索连情歌》被人用在其创作的视频中。有朋友问我的意见,我说只要他不是用于商业目的……他只要跟我说一声,我会很开心的。
2022年5月28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平静长篇小说《自渡舟》节选

作者:平静,籍贯辽宁凌源,现居兰州。凌源市作协会员。自幼行动不便,因残无法入学。长期坚持写作,有小说、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飞天》《甘肃日报》《中国残疾人》《兰州日报》《华夏文明导报》《白银日报》《人生十六七》《自强文苑》《岷州文学》《文风》《自强》《牛河梁》等报纸杂志。多年来在文学的世界里探索生命与真理,不断思考人生价值与存在意义,喜欢从哲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向往佛学修禅。平生清净,一无所求,唯修心性,以文会友。
2022年5月25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给予我两次生命的母亲

作者:柳舟,汨罗江边一愚生,60年代人,生命力顽强,自号“愚溪之柳”。因渡学生且渡己,又号“柳舟”。①母亲出生于1940年9月,战火已烧过了汨罗江。母亲去世于2021年12月,大家都正期盼新年的到来。窗外的漫天飞雪,难道向母亲预告了又一个苦难的春天?②日本投降时,母亲正五岁,进村小学习,成绩优秀。初小没读完,汨罗江再临战火,母亲被迫辍学。风云变幻又三年,母亲已和外婆一般高了,分担了不少的家务,能裁剪自己的衣服。汨江连续两年的山洪,水田颗粒无收,农家全靠旱地薯类食物活命。天灾磨砺了人的意志,母亲像个男孩一样健壮有力,和她父母一起,在洪流的残迹中开垦了一片新田地。十四岁的母亲已有外公的体魄,更有外婆的美丽,弯弯的眉梢下是充满睿智的双眼,灵秀靓丽的脸上充满青春的活力。日子却从来不受个体的安排,汨江成立了人民公社,外公家的田地都归了公。母亲选择出嫁了,婆家在罗江边上的曹家山。何姓男人比她大七岁,是个手艺人。开始生活还不错,可一年后有了我的何姓哥哥,就变得一团糟了,何父的手艺被停止,被要求参加公社的农业生产劳动;母亲要带着孩子出集体工。集体食堂总是吃不饱,孩子也经常因少奶水而饿得哇哇叫。何父性情大变,总是把怨气撒在母亲身上,打得她遍体淤青。忍无可忍,母亲向公社请求离了婚,带着两岁多的孩子回了娘家。这次失败的婚姻,在母亲的心灵造成了深重的创伤。孩子被何父接回曹家山时,她更悲痛欲绝!时光总不停步,生活总得继续。母亲在娘家又成了主劳力,妹妹也四五岁了,又添了一个可爱的弟弟,一家五口生活得虽贫苦却也自有欢乐。可是,外公长年劳累,却又食不果腹,得了“饿痨病”,在两年后的春天凄然过世了。此后,外婆多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而没到劳动年龄的弟妹无法吃到一顿饱饭。母亲体恤外婆的辛劳,又心疼弟妹的饥饿。作者的母亲③母亲嫁给父亲时,父亲也于两年前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比父亲高了一个头,看上了父亲诚实的心地和农家必需的体力。两家相同的遭遇更成了他们感情牢固的基础。母亲也认同了父亲家里特殊的成员组合。母亲在家里的第一个身份是孙媳妇。老娭毑是个很能干的女人,日本兵入侵汨罗前,独自在汨江中游的新市镇开了一家“红荷饭店”,生意异常红火,积攒了不少银两。老爷爷是个勤奋的行脚商,也有可观的收入。可是,老爷爷被日本兵打死了。老娭毑带着儿孙只捡回了一堆骨头,然后卖掉了饭店,回家置办了一些田地,准备安居。然而,过了不几年,田地也不例外地都归了公,戴上了顶“富裕中农”的帽子。没被划作地主,原因是态度老实。老娭毑的脸上添了皱纹,没有了笑容。乡邻同情她的遭遇,时常送点蔬菜与她,也是最好的心药。但,老娭毑脾气越来越大,在忧郁中渐渐老去。母亲来时,老娭毑已七十九岁。老人需要孙媳妇的服侍,而善良的母亲正是她中意的人选。相处了一个月之后,老娭毑把全家的担子和“特权”都交给了母亲,并寄予了“特别”的厚望。母亲的第二个身份是儿媳兼学徒。爷爷六十九岁,已经是个青光眼盲人,他比老娭毑更需要儿媳的照顾。爷爷是在接连失去父亲、挚友、妻子之后,泪流太多,加之连遭洪水光芒刺激,眼睛渐渐失明。爷爷的挚友叫刘文友,曾任某镇苏维埃政府秘书,后又任过国民政府某保保长。爷爷那些天文地理知识和水浒西游之类的故事,都来自这位文友爷爷。可“伪”保长的身份,害得这位博学爷爷丢了他年轻的命。爷爷极度悲伤而极度恐慌,差点与洪灾中飘摇的漓壁房同归于尽。幸好坚强的老娭毑骂醒了他,这才有了我们的祖孙缘。爷爷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逐渐恢复了生活的信心。母亲去田间地头劳动,爷爷就按时拄着拐杖把我送去吃奶。聪颖的母亲,也在艰辛而清淡的岁月里,学会了爷爷所知的许多奇招怪术。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了爷爷的一句话,“老子把一甲子年纪丢到汨罗江里去喂鱼,就跟你同年”。母亲的第三个身份才是尽全职的妻子和疼孩子的娘亲!父亲受老娭毑溺爱,自身生活能力差,不会做饭,不会洗衣,生活上完全依赖于母亲。在生产队劳动时,父亲虽然不会任何技术活,却是个最受欢迎的人。他力气大,挑担总比别人重;他不怕死,下石灰打农药等伤身体的活,都抢着干;他本性善良,总是急人之急,毫无心机。为了多挣工分,父亲过早地得了大肠下垂症,却从未缺过一天工。母亲白天坚持集体劳动,夜晚承揽全部家务。我们总在母亲的捣衣声中安然入眠。作者的母亲姐弟三人④一家七口人,全靠父母劳动工分换来口粮,怎能活呀?年年超支,年年借粮。一碗米饭就是奢侈品,母亲是从来不吃的,她说她喜欢吃红薯,它又香又甜。我懂点事时,就问母亲:“我们家里怎么总是没有米饭吃?你和父亲只吃红薯,怎么行呢?”母亲说:“我们家里人多,收入少,所以米饭就少。老娭毑和爷爷人老了,吃多了红薯会败肠胃。”“我们一家的工分不是比**家还多吗?我也一千多分工啊!”母亲望了我一眼,轻声说:“我们家过去欠得多,只盼你快长大,有些事只有长大了才能明白。再说,你们几个长大了,我们的生活就好了,不要与别人比现在。”我似懂非懂,但再也不跟弟妹争饭吃。我上二年级时的那个春天,母亲得了牙疤瘤,半边脸肿得如巨大的石榴。即使痛得冷汗直流,也没听见她哼过一声。老娭毑叫父亲卖掉了壕围上的一棵樟树,助母亲去二十几里地外治病。母亲坚持不去,模模糊糊地说要留着钱籴米保全家人的命。老娭毑生气了,流着泪说:“再不去,你就没命了!”父亲和堂叔抬着母亲去了医院,三天后就回来了。母亲消瘦的脸上毫无血色,我既惊且怕,大声哭了起来,弟妹们也跟着大哭。母亲伸出枯瘦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用眼神暗示我不要带头哭闹。这个事情被生产大队某干部知道了,并没有关心我母亲的病情,却责令生产队把我家壕围上的树都挖走了,连同树蔸。老娭毑骂了几句,父亲噙泪沉默。
2022年5月25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吟诗作赋:歌词终成谶语,《青春》在世间传说

”。我知道这便是谶语了。一个民谣歌手于渐暗的都市之中看到一片金黄的落霞,我想,脚下的电动车或装甲车瞬间都会灰飞烟灭。那时只有梦,关于青春,关于字游,关于穿越天堂的旅行。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下
2022年5月24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梅玫: 悼沈庆,和那段终将成为过去的岁月

作者:梅玫:一个热爱沈庆的歌的70后。1、2022年5月23日,一个在北加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夏清晨。
2022年5月24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于茗:自传体小说《化蛹成蝶》(节选)

作者:于茗,坐标辽宁。编前语:作者是一位只读到初中二年级的脑瘫患者,用时六年,用两根手指奇迹般地敲击出长达十一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让生命化蛹为蝶》。本文节选其中三章,以飨读者。第二章
2022年5月23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几个身边的小人物,他们不应被淹没的遭遇

终于,四妈被打得受不了,便谎称说有一罐银元藏在灶台下面。她趁民兵们去扒灶台时,放下怀中的孩子,跳入门前的汉江,溺水而亡。民兵们扒掉了灶台,灶堂的火点燃了灶台边的柴火,将四妈放在柴火边的婴儿活活烧死。
2022年5月22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青禾:疫情下的最美老师

作者:青禾,退休“七零后”。隔离在宾馆的孩子隔空喊话由于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在你无法确定的任何时空,几乎都有它鬼魅般的身影在游动。就在前些时,外孙女所在的班,老师刚上完两节课,突然接到通知,她是密接者,须立即回家,收拾日常生活用品,等候集中隔离。在接到通知的一刹那,她来不及多想,即刻离开学校回到家中,可就在收拾好东西,等待隔离车辆的期间,老师的情绪一下子崩溃了。她想起了与她朝夕相处的孩子们,想起了那些一直热心支持她的家长。她知道,因为她,全校紧急停课,封闭核检。而她所在的班,孩子们都属于次密接,不能跨出教室,需要直接到指定地点隔离。她忍不住失声痛哭,忍不住深深自责,她只是吃了一个早餐啊,却已经与那个隐身的鬼魅相遇。她知道那不是她的错,可无意之中,孩子们都必须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这是她最大的痛。当她在家长群一再表达痛惜之情时,所有的家长,都宽慰她,劝解她,让她放下包袱,安心隔离。晚上,她班上的学生全部被接到了三星级酒店,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家长陪同。她当然没有孩子们的待遇,但当她得知孩子们的一切后,心里特别安慰。第二天,一封信发给每个孩子。《战疫季,在一起》——致
2022年5月21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红珍:520,愿我们都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别人

作者:红珍。坐标南昌。胆管癌患者。喜欢唱歌写文的不老文青。怀敬畏之心,敬天地,敬神明;怀慈悲之心,爱生活,爱自由。题图:作者,曾经长发飘飘的年代。1.一早看到张凯讲的笑话,他说这是每年都要讲的一个笑话:一个年轻人去庙里问禅师:5.20这天应该怎么过会更有意义?禅师拿了两个鸭蛋,一个是生的,一个是咸的,砸在年轻人头上。禅师问年轻人:哪个蛋砸得疼?年轻人回答:咸的蛋疼。禅师说:闲得蛋疼就去找点事做,没事和日历较什么劲……我当然哈哈大笑。没办法,笑点低。2.化疗掉头发严重,护士小姐姐说,剪了吧,不然掉得到处都是,太脏了。昨天,回家让老妈帮我剪。小时候我的头发都是她给我剪的。一年级时留的大辫子,因为没人有时间帮我编,被老妈给剪成了“游泳头”,从此再没留起来过。到初中,更是被她剪成了“男孩子头”。按理说,她的水平值得我信任。可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她老人家再没了自信,贴着我耳朵一剪子下去,顿时引发了灾难:把一个文艺女青年瞬间变成了农村老大妈。赶紧制止住她,剩下的我自己剪。无奈回天乏术,只能去楼下理发店(原本想着,反正最后要剃光的,理发费能省则省)。没想到,理发师的水平也不咋地(主要是那一剪刀之后,想理好没两把刷子还真不行。而那位理发师,恰好就没那两把刷子),成功把我变成了城市老大妈。原本还在心疼,觉得好像掉发也没那么严重,一头秀发剪得这么难看着实可惜。今天一撸,还是有不少头发掉下来,又得到安慰:剪得也不算冤枉嘛——化疗还没结束,鬼知道后面会怎么样。未雨绸缪,听病友建议,从拼多多买来小花帽。怕戴着难看,不敢多买。结果收到货一试戴看着还行,想再多下几单,每天换着戴,化身为百变村姑。也不错。化疗期间猛吃,长胖了不少。又不敢减肥,因为每一粒脂肪都是对抗癌细胞的子弹。所以,我现在就是胖胖的老村姑。长发飘飘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咯。今天520,又要入院,开始第四期化疗。算下来,端午节可以在家里过,还不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3.
2022年5月20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中国经济开始复苏?!

作者:走四方。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云南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进一步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因为疫情全国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会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在重庆,用镜头记录以下这些片段。2022年4月13日的重庆火车北站候车大厅,空空荡荡,只有零星的几个落寞身影。2022年5月16日,重庆市以往最热闹的江北金融街上的外卖小哥们,耐心地等待着每一单生意,愁容满面。
2022年5月20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历史中的冷笑……

作者:惕知堂主,60后,生于津门,喜书善绘,游戏文字之平常人也。很久没有翻看刘继卣先生的画册了,偶尔看见他以《西游记》为题材的画作:“大闹天宫”组画、“三打白骨精”的各个版本,以及“猴王出世”连环画等,感觉还是那么精彩与熟悉……
2022年5月18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母亲这辈子

作者:仔仔,苟活于世的幸存者。(一)早就想动笔写我的母亲,一构思就不能自已,泪眼模糊。母亲的大半生都是泡在苦水中的。在别人眼中,母亲是非常幸福的:儿孙都很争气,事业有成,学业优秀,家庭和睦。那些与她同辈的老人大多故去,已经鲜有人知她饱受苦难的过去。前些年,母亲身体还可以的时候,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写她的回忆录。全家人包括小孩子都知道,此时绝对不能去打扰她,所有人说话都压低了嗓门。她走出书房时,大多数时间两眼红肿,我们就尽量找轻松的话题,或者让小孩子表演节目逗她开心。这些年在外漂泊谋生,每次回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母亲手写的文稿录入电脑。虽然曾经听母亲零零星星讲过她的经历,但每次录入文稿,我还是会泣不成声,甚至放声大哭。录入的过程,就是跟随母亲的记忆重走一遍她的人生路。时常在心里想,如果是我经历了母亲所经历的一切,我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吗?(二)母亲是外婆家最小的孩子,和大姨相差十几岁。外公在城里教书,外婆带着几个孩子在农村种地。一场运动,书生意气,耿直的外公,本就是地主子弟出身的他,因为一句话丢了公职,被发配回老家。文弱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满腹才华无可用之地,好在村里人淳朴,让他负责写一些标语之类写写画画的事情记工分。那个年代,工分就是果腹的口粮。那三年,饥饿如一场瘟疫蔓延开来,外婆竭尽全力弄来吃的养活全家,野菜,树皮,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吃了,但外公还是喃喃地重复着想吃一碗面咽了气。此时,大舅和母亲正抱着一小袋到外公学校求来的面粉往回赶。年少丧父的母亲,牢牢记住了饥饿的滋味,一有风吹草动,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屯粮食。两年多的疫情期间,她让我们屯过数次粮食,家中储藏间至今还有十袋米面,还有挂面、方便快餐等,堆得小山似的。外公去世前不止一次跟母亲说,好好学习,考师范学校,就不会挨饿了,还有补助款。由于背着右派子女的帽子,母亲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几度无学可上。好不容易高中毕业,她报考了师范类院校,虽然高考成绩优异,却接到一封这样的信:“由于招生名额有限,今年你未被录取”。母亲到处去打听情况,最后问到了答案,她这样身份的学生,过不了政审这一关,无论成绩再好,基本都不会被录取。母亲不甘心,独自一人,顶着烈日四处奔走,最后见到了当地负责录取的最高领导,她用那个人的话质问这位领导,“我属于可以团结的,可改造好的人,想要为新中国的建设做贡献,为什么不给我机会?”或许是母亲的执着和真诚打动了这位领导,她被降格录取,幸好还是她心心念念的师范类学校。母亲在学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好,深受同学和老师们的喜爱,毕业时最喜欢她的老师想要让她留校任教,又因为她的身份问题几经波折,那位老师想尽办法,据理力争,母亲才暂时以校工身份留校。母亲说,那位老师是改变她命运的贵人,终生不忘。母亲的自传中有一篇文章,是她求学时候写的,题目是“出身真的高于一切吗?”其核心表述,正是质疑“血统论”。(三)母亲所在的学校与驻地部队搞联欢,在一片灰蓝色女孩子中间,身穿连衣裙的母亲大方得体,引人瞩目。当时已经是连长的父亲一眼看上了她,而母亲也被来自北方高大健壮的父亲吸引。当然,身份问题再次给他们的爱情带来了困扰。父亲的上级组织认为母亲小资产阶级情调严重,成分又不好,对他的结婚申请不予批准。几经争取无果,年轻气盛的父亲一怒之下,放弃在部队的前程,回了老家到武装部工作。母亲跟着父亲一起,离开了江南水乡,来到相对贫瘠的中原。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更大的苦难就要降临了。祖父是个老革命,但他封建家长意识严重,再加上有一定社会地位,非常蛮横,在家里说一不二,一个不顺心就砸盆打碗;在单位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张嘴就是我某某年参加革命如何如何,同事又讨厌他又怕他,私下给他起个外号“活阎王”。这样一个“根红苗正”的老革命,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儿子娶回出身、成分都不好的女人。何况他早跟曾经的战友定了亲,就等我父亲提拔为营长后结婚。父亲带回母亲,准备结婚的事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时间家里鸡飞狗跳,祖父天天骂骂咧咧,放言如果他们敢结婚,就断绝父子关系。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对祖父基本是唯命是从,我一度认为他是个愚孝的典型,甚至因此有些看不起他,因而曾经故意对父亲诸多违拗。如果不是母亲的记录,很难相信,当年为了跟母亲结婚,父亲违背祖父的意愿,宁可断绝父子关系。现在回想,大概因为在婚姻大事上没有听祖父的话,父亲心里有愧疚,所以后来才会对祖父逆来顺受吧。那个年代提倡的婚姻自由,倒是很坚决,只要组织批准,祖父也无法阻止他们的婚姻。父母的婚礼是在单位食堂简单举行的,父亲这边一个亲人也没去。婚后,父母住在单位宿舍里,不久,祖父托人带话,让他们回家去住。他们都以为婚也结了,祖父大概只能接受了,就高兴地搬回了家。搬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五点多,祖父便咣咣咣砸门,叫母亲起来做饭,告诉她这是家里的规矩,以前是祖母早上做饭,从今往后,我母亲必须每天早上早起做饭。父亲想要争辩,母亲觉得也是应该的,就顺从了。父亲是家中的长子,也是独子,两个姑姑当时还在上学,从此,母亲要做一家六口人的饭。她是南方人,开始想做些家乡的饭,让全家尝个新鲜,没料到被祖父一顿臭骂,说不合口,端着的碗说摔就摔。母亲虽然委屈,也没有顶嘴,默默地学习做各种北方面食,吃那些对她来说又咸又辣的北方饭菜。有一次,祖父竟然把滚烫的热粥带碗一起砸向母亲,母亲再也忍不下去了,要父亲跟她一起搬到单位宿舍去住。祖父痛骂父亲不孝顺,白眼狼。为了阻止他们搬走,祖父到父母的单位多次闹腾,撒泼打滚,要单位把父母的工资和粮票只能交给他,那些人都怕这个活阎王,只好答应了。没有工资,没有粮票,是根本无法独立生活的。父母只好忍气吞声继续住在家里。后来,我的大哥诞生了,或许是长孙的到来,让祖父那颗冰冷坚硬的心柔软了一点,那两年,虽然仍旧磕磕绊绊,但他没有过分折腾。(四)母亲到中原后,在一个学校继续从事教学工作,不久,轰轰烈烈的运动席卷全国。母亲多次跟父亲讨论所发生的一切,她敏锐地觉察到更大的错误正在发生。父亲被调入军管会工作,也有着同样的疑惑,他了解母亲的性格,多次提醒母亲,谨言慎行。可我的母亲,天性倔强直率,又因为自己的出身和外公右派的身份带来的坎坷遭遇,比别人多了些深刻的思考,这一切注定在某种时刻,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引发轩然大波。学校经常组织批斗会,母亲大多找借口推脱掉。有一次她还没下课,学校就开始开批斗会,母亲推脱不了只好参加。批斗的对象是一位女教师,她的生父早年是国民党的,又去了台湾,这个秘密被发现后,运动刚开始,她就从讲台被赶到了厕所。只要有批斗,不管哪个山头哪个派系,都会把她揪出去狠狠折磨一番。这次被人发现她把某语录书垫在屁股下面坐着休息,在当时,这可是大逆不道的惊天大罪。批斗会上,轮到母亲发言时,她无法违背自己的心去辱骂谴责女教师,母亲沉默一会轻声说,“她对人挺好的,不是坏人,他父亲是什么人,跟她有关系吗,你们这样做对她不公平。”一句话炸了窝,出身本就不好的母亲很快就成了同情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典型,并且要在全校师生批斗会上,陪着一群“牛鬼蛇神”挨斗。回家后,她没有告诉父亲,怕影响父亲的工作,让父亲担心。开批斗大会那天,声势浩大,市里的相关部门都到场了,父亲所在的军管会也不例外,当坐在主席台的父亲看到母亲胸前挂着牌子被押上来的时候,惊呆了。母亲记录中这样写道:我脖子上的牌子很重,用一根细铁丝挂着,简直要勒进肉里,疼痛难忍,想要抬起头,就会勒得更疼。我听到很大的嘈杂声,心想一定有很多人,会不会挨打?会不会让我也坐喷气式(一种把人的两个胳膊尽力向后架起,非常痛苦的被批斗姿势)?如果回家后被发现受伤了怎么解释?正在想着,一道人影蹦到眼前,脖子一轻,我抬起头看到了他,我的丈夫,凶神恶煞一样挺立着,一手托起我胸前的牌子,一手握着枪,大声吼道:“这是我老婆,军属,哪个王八蛋乱扣帽子的?谁敢批斗她,老子毙了他!”就这样,母亲被父亲抢回了家。第一次看到这里,我怎么也难以跟心目中那个对祖父唯唯诺诺的父亲对上号,他还有这么英勇的高光时刻吗?母亲给我的答案是确定的。我问父亲怎么那么大胆,他闷声说:“我知道你看不起我在你爷爷面前懦弱无能,他是我爹,我没办法,外人想欺负你妈,哼,来试试!”父亲的英勇虽然救下了母亲,也惹下了祸端,并惊动了祖父,这位一辈子坚持“原则”的老革命,不得不想办法保他的儿子平安。事情平息后,祖父命令父亲必须跟母亲离婚,如不离婚,就彻底断绝关系,这次说到做到。这样吵吵闹闹,没有一天安生日子,母亲实在忍无可忍,同意了跟父亲离婚,她不想再继续呆在这样一个家里,更不想连累父亲,唯一的条件是带走所有孩子。当时我的大哥五岁,二哥三岁多,姐姐一岁多,而我,刚刚在母亲肚子里萌芽,她还不知道。父亲不肯,一遍一遍地求祖父,盛怒之下,祖父拿起菜刀就要砍父亲,母亲大喊着我们现在就走,放过他吧。(五)母亲带着三个孩子连夜离开家,住进学校宿舍。没住几天,学校就以孩子太吵闹为由要求母亲搬走。一位好心的男同事,把自己家的老房子借给母亲住,说是房子,其实就是个不到十平米的窝棚,四处漏风,紧挨着货运车站,火车隆隆驶过,窝棚的地皮都跟着颤动,摆放的东西也跟着一起叮当作响,晚上根本无法正常睡觉。住的问题勉强解决了,吃的问题又摆在眼前,由于母亲的工资和粮票都是祖父去领,她只好放下面子,找同事借钱借粮票,在一切物资定量,凭票供应的年代,谁家也没多少富余,从不向娘家张口的母亲,第一次写信向亲人求助了。直到此时,外婆才知道母亲这些年过得有多么痛苦,之前母亲为了不让亲人担心,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偶尔有娘家人来,她也让父亲想办法安排在外面吃饭,住宿,外婆家的亲人都以为她生活得还算幸福。从未出过远门的外婆,和大舅二舅一起千里奔波来到中原,见到窝棚里的母亲后抱头痛哭。外婆家虽然诸多艰难,但对于我母亲这个最小的孩子,所有人都疼爱有加,大姨早早嫁人,贴补娘家,也是为了让母亲能上学。现在知道母亲遭了这么大的罪,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他们心疼得要命。外婆拧着小脚找到父亲单位,没有哭也没有责骂,只告诉父亲,“你家不要她,我来带走她,通知你一声,我们来得清楚,去得明白。”父亲扑通一声跪下,“我没保护好她,我不会不要她,我被父亲关起来好几天,出来后到处找她,学校说她搬走了,也没去上班。这些天我一直在找她,找不到啊,她在哪里您带我去吧。”母亲决意跟父亲分开,所以让同事保密,不告诉父亲她住哪里。外婆领着父亲来到窝棚,父亲看着眼前的情景,泪就下来了。父亲也离开了家,住进窝棚,外婆和舅舅把能留下的钱和粮票都留了下来,回去后又寄来一些用品和食物。父母带着哥姐安顿了下来。尽管外婆家不断接济父母,物资匮乏的年代,依然捉襟见肘。那时,家里煮饭取暖用的是煤球炉,而煤是紧缺的。紧邻铁路货站的窝棚,此刻成了得天独厚的宝地,母亲发现铁轨边经常有从火车上掉下来的煤沫,小煤块,于是带着五岁的大哥去捡,居然解决了烧煤的问题。大哥才五岁,已经很懂事,经常帮母亲做事,看顾二哥和姐姐。一天傍晚,大哥提着小篮子去捡煤,母亲在窝棚里做饭。停靠的火车下面铁轨中间,大概有更多散落下来的煤块,大哥钻进去捡煤,不料,火车突然启动了……五岁的大哥就这样离开了。我十岁之前,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大哥,所有人刻意回避这件事。直到有一次,二哥惹母亲生了很大的气,母亲哭着重复喊一个名字,并说如果你还在,该多好啊,我追问父亲,才知道这段让母亲肝肠寸断的往事。从此,只要提到大哥,母亲就会哭很久很久。那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辈子也无法愈合的创伤。母亲的文稿,关于这一段的记录是凌乱的,破碎的,纸面上的泪痕清晰可见。我边录边掉眼泪,为我那个没有见过的,早夭的大哥,为我备受痛苦煎熬的母亲。父亲说,那段时间,母亲处于痴傻疯癫的状态,每天不吃不喝,只是哭。父亲为了避免她睹物思人,把和大哥有关的东西,和仅有的几张照片都烧掉了,后来发现,有一把小木头枪(大哥唯一的玩具)和一张大哥的百天照,被母亲一直装在身上。有时母亲会拿着小木头枪和照片跑到大街上找大哥,逢人就问,父亲意识到她的精神出了问题,只好把她送到精神病院治疗。虽然搬过几次家,但那把木头枪和那张照片,至今还锁在母亲床头的柜子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应该会多次拿出来,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摸索,那是她第一个孩子留给她唯一的念想。我只看过一次大哥的照片,一个笑得很灿烂的孩子,眼睛清澈有神,如果他还活着,一定会很帅,很优秀。母亲说,她没有见过比大哥更聪明更懂事的孩子。母亲被送进精神病院后,检查出已经有了我,或许新的生命给她带来了安慰和希望,她奇迹般地很快好了起来。(六)祖父得知大哥的消息,并未后悔是自己把母亲他们赶出来造成的后果,一口咬定铁路边风水不好,也不再提断绝关系的事,让父亲带着母亲哥姐回家住。母亲怀着我遭受这样沉重的打击,前几个月没怎么吃东西,营养更谈不上,为了弥补,母亲强忍悲伤,尽量多吃。父亲告诉祖父,大哥刚刚离开,母亲还怀着孩子,请祖父不要再找事折腾。万没想到,祖父之前听说借住窝棚给母亲的是个男同事,就骂过母亲不规矩,现在一顿胡乱推理,居然认定我是母亲和那位男同事的孽种,夺过母亲手中的饭碗,让她带着肚子里的孽种滚出去。母亲的泪已经流干了,她收拾了几件衣服再次离开家。对追出来的父亲说,我离开也好,他(祖父)如果起坏心给我偷偷下了什么药,孩子就保不住了。父亲又痛又气,告诉祖父要走就都走,他也不在这个家呆了。祖父把菜刀塞进父亲手里,拉着他的胳膊,让父亲朝自己脖子上砍,歇斯底里地说,你敢走,就先砍死我,你不敢砍,我立刻把全家都砍死,再自己死。我的父亲对祖父又恨又怕,无可奈何,只好偷偷地把母亲安排在同事家里,偷偷地去送营养品。几个月后,我诞生了,由于营养跟不上,再加上母亲过度悲伤,我出生的时候还不到五斤,像个小猫仔。而母亲没有奶水喂我,我第一口食物是炼乳,之后主要是小米粥上面撇出来的米油。满月后,父亲拿着我的照片回家告诉祖父,“孩子已经出生了,你看看这眉眼,五官,跟我小时候有多像,这就是我的孩子,你别再乱猜疑了。”祖父同意母亲带着我回家,还假惺惺地让祖母给母亲加强营养,看看是否能有奶水。母亲以为祖父回心转意了,便放松了警惕。一次祖父说抱我出去玩会,母亲还很惊喜,因为之前的三个孩子,祖父很少主动抱过,她哪里知道,祖父把我抱出去扔到了垃圾箱。母亲看到祖父自己回来,就知道不妙,追问我的下落,祖父得意地说,我扔了,我能让家里养一个孽种吗?母亲疯了一样冲出家门,边跑边喊,一些邻居跟着出来帮忙找,幸好垃圾箱离家不远,找回了我。母亲紧紧抱着我回到家,压抑多年的愤怒,屈辱,悲伤一起爆发,她第一次对祖父大喊大叫,发誓如果祖父再敢这样,一定会跟他拼命。然而,暴虐骄横的祖父并未因此收手,他认为母亲不过是吓唬他而已。之后又趁母亲睡着和去厕所的时候,把我扔过两次,一次比一次远,第三次找到我时,已经是被扔的第二天,我被冻得没有了呼吸,找了一夜的母亲抱着我送到医院,医生告诉她,这孩子没救了。
2022年5月15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长沙和迈阿密,一样的悲剧,不一样的结尾

作者:追梦人。四海漂泊,一路追梦。(一)北美时间周三(5月11日),据相关美媒披露,佛州迈阿密-戴德县公寓大楼倒塌事件受害者家庭,已与保险公司及其他被告达成一项近10亿美元的和解协议。该和解协议仍在等待法院最终批准。一旦法院和各方敲定和解协议,这项集体诉讼中的9.97亿美元赔偿金将交给倒塌事件的遇难者家属以及幸存者。当地媒体报道指,法官Michael
2022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