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起高楼

其他

倪大姐终于还是走了

听着嘟嘟的挂断声,柳擎宇压住心头的怒火,恨恨地放下了电话,他哪里听不出石振强电话里的不耐烦和应付的语气,柳擎宇的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想到了县里景林水库一旦发现险情所带来的重大后果。
2023年9月1日
其他

他们享受免费医疗,却阻止给人民免费医疗

人民医院原本是为人民服务的地方,然而,在医改的过程中,却逐渐变成了少数特权群体的专享服务。医院的腐败现象暗藏的是对贫弱群体的无助和冷漠,这一切在李昌平的揭露下浮出水面。是时候正视医疗行业的腐败问题,还给人民医院应有的公正与为民服务的意义。"
2023年8月25日
经济

深度谈剥削

老师在课堂上说:“企业老板是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而发财的”。有个学生举手反问老师:“如果您投资一亿元办企业,我也投资一亿元办企业。我的一个亿变成了十个亿,这是剥削了员工的剩余价值。而您的一个亿亏光了,还负债累累,您的一个亿是不是员工剥削了您?否则您的一个亿怎么会没有了?”老师知道现实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企业,无言以对。学生又说:“我因为赚了钱,给员工的待遇很高。您因为亏了本,给员工的工资很低,最后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下去,那么,我和您究竟谁是剥削者呢?”老师目瞪口呆。学生继续说:“假如我的一个亿是在一个大城市买了一块好的地,一个员工都没有雇佣,只是捂盘了五年,地价不断上涨,最后变成了十个亿,我剥削了谁呢?是剥削了员工的剩余价值吗?假如您的一个亿是在一个偏远的山区买了一块地,也是一个员工都没有雇佣,只是捂盘了五年,地价不断下跌,最后连银行利息都付不起,一个亿没有了,那么您是被谁剥削了呢?如果您不被人剥削,钱怎么会没有了呢?同样的资本,投资方式一样,一个赚钱,一个亏本,资本能产生剥削吗?”马斯克说:剥削来自权利,而非资本,没有权利的撑腰,资本只会讨好顾客和员工,哪敢恣意妄为?——马斯克说的对么?延伸阅读:【社会认知】马斯克理论详析:为何剥削人的只能是强权而不是资本!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斯克说:剥削来自权利,而非资本,没有权利的撑腰,资本只会讨好顾客和员工,哪敢恣意妄为?如一个社会消灭了企业家才能,那么也就消灭了真正的劳动,这方面,半个世纪前“大跃进”运动中那些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提供了最为深刻的例子,那样努力的劳动,换来的却是大饥荒。可见,该褒扬的不是“劳动”,而是对它进行恰当的配置的“企业家才能”,和推动制度的变革,允许人们发挥企业家才能的人的心智和勇气。几年前在丹麦做访问学者,发现这里的人们生活比较悠闲,并不像很多中国人那样拼命工作,但生活水平却很高,我当时就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们不努力工作也能过上好日子?后来想明白了,有比努力工作更重要的东西——资本积累。北欧国家早已建立了有助于资本积累的制度,数个世纪积累下来的资本没有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而遭受破坏,因此,他们现在可以坐享丰富的资本积累所带来的“资本红利”,而中国呢,刚好相反,不是中国人不努力劳动,而是我们一直没有建立有助于资本积累的制度,并且历史上频发的战乱和灾难也使本来就很稀少的资本不断地耗减,这样,换算到每个人头上的资本数量就极其有限。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引入大量的外资是重要原因之一。但至今,这个道理并很多人仍然没有认识到,他们还被一种错误的理论所支配,即“资本剥削劳动”,资本和劳动之间是对立的关系,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或建立工会这样的组织,才能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概而言之,他们认为如要改善劳动者的境遇,人为的干预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这种错误的观念,我们有必要予以批驳。一、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劳动者真实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之上的,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须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在自由的市场经济当中,凭借银行体系和股份制等企业制度,资本积累的速度总是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这就意味着相对于资本,劳动变得更为稀缺,人均占有的资本数量不断提高的,相应地,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由于劳动相对于资本的稀缺性,我们要任何对“劳动力过剩”或“失业”等概念的滥用。“劳动”是劳动者牺牲他的闲暇去交换他的物质生活资料(工资),失去劳动——劳动力过剩或失业——意味着这些劳动者即便愿意牺牲他们的闲暇,也找不到一份能够满足他们生存的工作,这种情况除非是劳动者为自己设定了最低的生活水准(工资水平)或工作条件,或他们可以不需要通过牺牲闲暇,就能有一份有保障的收入时才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在自由市场中,劳动力过剩或失业总是自愿的。要注意的是,资本的形成离不开企业家才能这个关键因素,单独的机器、厂房等物品不是资本,单独的劳动力也不是资本,是企业家用他独特的隐含知识,把这些物品和劳动力组合之后,物品和劳动力才成为了资本,也即它(他)们成为了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达到企业家某个目的的手段,成为了具有某种生产力的东西。可见,如一个社会消灭了企业家才能,那么也就消灭了真正的劳动,尽管他们也许看上去仍然是在“劳动”,这方面,半个世纪前“大跃进”运动中那些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提供了最为深刻的例子,那样努力的劳动,换来的却是大饥荒。可见,劳动和美好生活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该褒扬的不是“劳动”,而是对它进行恰当的配置的“企业家才能”,和推动制度的变革,允许人们发挥企业家才能的人的心智和勇气。二、最低工资法并无必要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现在人们的工资水平早已超过最低生活所需,规定最低工资的做法,是想使人们能够过上一种超过最低生存线之上的、较为体面的生活。若高于市场决定的工资率的最低被强制执行,那么可以想象的结果是“制度性的失业”,企业家宁愿不雇佣工人、不生产,以避免亏损。有人认为,规定一个最低工资,可以把那些只能支付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淘汰掉,而留下那些能支付高工资的优秀企业,这样就可以达到迫使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这种做法明显是拔苗助长,产业的升级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而绝不可能通过提高企业生产成本的办法就能实现,如这种办法可行,世界上早就没有落后国家了。相反,如最低工资低于市场决定的工资水平,那么最低工资就是无效的、多余的。事实上,资本积累的结果,是市场的真实工资水平超过了劳动者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准,人们可以少劳动就可以生活得比较舒适,这使最低工资法变得没有必要。在劳动力市场中,每个人都有他愿意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如一般说来,移民愿意接受的工资水平比当地人低,如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高于他愿意接受的工资,从而导致他失业,这就损害了他的利益。若在规定最低工资的同时,政府又有较好的福利保障,那么人们就倾向于选择失业了,这一幕其实正在西班牙、希腊等欧洲国家上演,西班牙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年轻人“失业”,但我们认为,这种失业并非他们真的找不到工作,而是由于他们从政府那里得到的福利,加上他们不工作所享受的闲暇的价值超过了他们工作的价值,所以他们“选择”了失业。最低工资法和古典经济学家常犯的一个错误有关系,古典经济学家关注价值理论,他们探究劳动这一要素的价值时,得出的结论是工资取决于“最低的生活费用”,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李嘉图。在边际革命之后,经济学们才开始改变这种观点,认识到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决定没有什么两样,都服从边际法则。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决定论,在理论上虽然已经失效,但却以“最低工资法”这一法律形式保留了下来。在自由的市场中,劳动者可以免于被雇主盘剥,因为市场使劳动者有更多的选择,劳动者可以跳槽,另一方面,资本和劳动都是资本家达成其目的之所需要素,两者之间绝非对立的关系,雇主不善待员工,支付一个与劳动的贡献相当的工资,对他也不利。三、事业单位、政府和国企难贯彻分配正义在正常的自由市场中,工资和劳动的贡献是对应的,如工资高,劳动的贡献也应该是高的。这也是检验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没有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的尺度。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工资和劳动的贡献不对应的情况非常常见。在一些垄断的部门中,人浮于事,却享受高工资和高福利,如最近被媒体曝光的山西文水县女副县长王辉“吃空饷”长达十五年就是一例。在这些垄断行业中,较高的工资不是因为劳动的贡献大,而是因为有“制度租金”,或者说“权力租金”。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不是因为公务员这一行业的劳动贡献有多大,从而有更大的回报,而是公务员的权力租金比较高。而这些部门之所以获得了超正常回报,又是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的。我们看到,真正的剥削来自滥用权力,而非资本。在这些垄断行业中,普遍地存在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纳说的“假装就业”的情况,他们并不创造价值,只是显得很忙,但却享受着高福利。这种局面有被打破的迹象,最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发布,对事业单位改革给出了顶层设计和时间表,我们希望这个改革是真正朝着劳动力市场化配置的方向迈进的,事业单位改革完成之后,公务员也要改革。建立在市场中的交换关系基础上的分配关系,才可能是正义的,而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国企,都难以贯彻这样的原则,从而人为地制造分配的不正义。
2023年7月31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一夜之间恢复746个核酸采样点,济南几个意思?

毕竟在单位的人员基本工作时间与核酸检测点的基本工作时间是重叠的。当你需要进行核酸检测的时候,上班时间出不去,下班时间还需要到24小时的核酸检测点排长队,不知道这样的时间设置,是否有利于人们群众需求?
2023年1月19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省纪委副书记嫖“洋妓”被抓,原因呵呵

杜湘成北京嫖“洋妓”,震动湖南政坛2007年4月11日,在湖南省政府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纪委有关负责人通报了2006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查办大案要案的情况。其中提到:“省纪委原副书记杜湘成,因公在北京出差期间,与一外国女子进行色情活动,执纪违纪,影响很坏,被开除党籍。”当官方首次证实一年多前发生的杜湘成嫖娼案时,湖南政坛为之震动。颇有戏剧色彩的是,杜湘成在湖南曾以“反腐斗士”享誉一方。杜湘成因为查办常德市原纪委书记彭晋镛巨额贪污案而闻名。他当时就该案接受新华社专访:“纪检干部和领导干部也是人,也有各种欲望。作为纪检监察部门领导干部,必须经受得住考验。”最终,他自己却没有经受住考验,栽倒在女色面前。寂寞之旅2005年岁末,年满52岁的杜湘成已在湖南省纪委副书记一职上任职数年,他似乎对这个正厅级的职务不再满意,所以,选择时为自己的仕途获得更进一步的晋升,成了杜湘成年过半百之时唯一想做的事情。杜湘成选择了走上层路线,他把同级或下级似乎从来不放在眼里。在过去30年工作历程中,他将自己活动的轴心锁定为两个点,一是省城长沙,一是首都北京。围绕这两点连线,杜湘成也颇为低调而又处心积虑地经营着自己的官运仕途。2005年12月24日,杜湘成飞抵北京,跟以往不一样,他并没有选择住宿在湖南省驻京办。这次出差,他选择了下榻国谊宾馆。2005年12月26日,周一,跟北京城里忙碌的人们不同,开完会的杜湘成反倒显得无所事事了。特殊礼物这时候,商人李庚找到了杜湘成。他们的关系非比寻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杜湘成在北京的非职务消费,都是来自于李庚的支持。当然作为回报,杜湘成需要为李庚任何合法非法的生意保驾护航。两人在北京的日子里,李庚总是设法为杜湘成安排丰富的娱乐节目。在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李庚购置了一套公寓作为其办公场所。从雅宝路延伸至三里屯,这一带活跃着大量的洋妓。比如一个位于日坛宾馆旁边、名曰“五星城”的娱乐场所,门面毫不起眼,却偏偏是寻欢者的天堂。所有人都要掏出5美元的门票钱,买了票,异国“探春“之夜就可以开始了。李庚是这里的常客,他早已有意将“杜书记”发展成为他的“下家”。对杜湘成而言,这并非新鲜事。按杜湘成事后的交代,他听说湖南长沙就有这样的生意,所以,他控制不住想试试。李庚将杜带到了这里,任其挑选。破门而入杜湘成选中了阿里克桑德拉——一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美女。外界说她来自白俄罗斯,这一说法后来被北京警方否定了。阿里克桑德拉24岁,一个金发高鼻的女孩,肤色白净、身材丰满。据说,除了第一声生硬的“你好”之外,她不会说其他中国话。按照最初的打算,李庚建议杜湘成将其带回宾馆,但杜湘成很不赞同这一提议。第二套方案是去李庚的住所,这样可保安全。但略经权衡,杜湘成又否决了这一方式。他直接将阿里克桑德拉带到了第三个地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锦江大厦604号。这仍然是一个临时租用的公寓式宾馆。当晚,正当杜湘成与阿里克桑德拉苟且之时,北京警方破门而入。在警方的审讯室里,杜湘成初期拒不承认,且态度十分嚣张。他试图通过手机疏通关系,但是,警方阻止了这一行动。他们没收了他的手机,直至他供述并愿意在书面材料上签字。但杜湘成很清楚这些行规,他没有主动承认。后来,警方带来一名翻译,终于从阿里克桑德拉口中找到了突破口。摊上大事杜湘成没有想到,自己小心翼翼三易嫖娼之地,仍被警方捉到。直到接受警方审讯时,杜湘成才知道自己有多“背时”。那次被查,并不是什么人举报,也并非警方的临时突袭。按警方的说法,2005年底,中国已与俄罗斯达成共识,计划次年初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恰逢此时,北京警方受命普查在华的与俄罗斯有关的外籍人士。这实际包括了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人员。目的是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显然,阿里克桑德拉被列入到了这份敏感人物名单当中。一个细节是,彼时阿里克桑德拉的赴华签证已到期,其未正常返国自然纳入中国警方的视线。有关杜湘成嫖宿洋妓的报告很快分成两份,一份递交湖南省委,一份直呈中央纪委。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茂林公开表示:“这个事情很严重。”王茂林此前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后任全国扫黄工作小组组长。他愤慨地表示:“共产党员嫖娼要开除党籍,作为纪委领导干部嫖娼,影响非常坏!”案发后,中纪委下令彻查杜湘成,湖南省很快将杜湘成撤职,并调查其经济情况。原湖南郴州纪委书记曾锦春因巨额贪腐被枪决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法广:佩洛西8月4日入台,F22护航

来源:202402备受瞩目的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亚洲行已启程,在其访问行程上,传出台湾被列为“暂定”。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引述两位消息人士的话说,佩洛西率领国会代表团7月29日离开华盛顿。其中一位消息人士28日下午看到了访问行程,目的地包括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台湾标明“暂定”。佩洛西在29日每周例行记者会被问及此事时,以安全考量为由避答,但她说,“我很兴奋,如果我们去了那些国家,你们沿路会听到有哪些国家,听到我们将会有的交谈……我们有着全球性的责任。”法广30日报导,有消息称,佩洛西将于8月4日经菲律宾克拉克美国空军基地访问台湾,在台北会见蔡英文。5日下午,其座机会降落在东京横田美国空军基地。美国政治新闻机构Politico报道,官方仍未正式确定访台行程,但3名知悉行程计划的人士说,美国防部正在推动相关准备工作。据美国媒体报道,为了在佩洛西最后决定仍去台湾访问时确保她和代表团的安全,美国军方已经制定了周密的安全计划,增加调集在印太地区的军力,在佩洛西飞往台湾的途中以及她抵达后逗留台湾期间,美军的战机、军舰、侦察机,以及其他的军事设施会对她进行多层交叉的保护。一位台湾媒体人在新闻节目中说,尽管胡锡进建议“伴飞”,但是,由于美军的严密保护,这种“伴飞”根本做不到,否则,将直接引发冲突。目前,佩洛西访台已成为中美之间一个危险游戏。如果佩洛西最终没有访台,则老太太认怂,中方和解放军全胜,因为中国的严正警告起作用了,而美军置身事外。否则,只要佩洛西飞抵台北,会晤蔡英文,或到立法院发表演讲,则佩洛西得分,中国居于下风,因为我们的震慑没有起到效果,而美军得分,因为安全保卫工作到位、有效。中国网友所说的“击落”、“活捉”完全是给嘴巴过生日,不值得理会,真正需要分析的是中国军方的态度,无论是“不会坐视不管”、还是“强有力措施”,到底有多大的内容涵盖?实际上,中国军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震慑成功,佩洛西绕过台湾,要么面对其执意访台,只能被动应付。中国网友信口就说“击落”,但中国军方不会,而且也不可能这样做。为什么只是“被动应付”?因为当佩洛西的专机往台湾飞的时候,无论是从日本启程,还是从其他地方飞,中国空军能做的已经很有限了。至于“伴飞”,我认为那只是老胡的意气用事,真正能“伴飞”的是美军,或者前往迎接的台军,假如解放军的战机“伴飞”,则势必和美军发生冲突。当然,中国不怕冲突,只是如果当真准备和美军在空中迎头相撞,那为什么不把事先的话说得再明白、再狠一些,让佩洛西在从华盛顿出发前,就直接把台湾从行程上划掉,认为它是不可能完成的旅行?可以说,这是一场心理战。当佩洛西决定前往台湾时,她就认定中国拿她没办法,中国军方的反应也只是有限度的。而对中方而言,如果不抱着真和美国刀兵相见的决心,则势必既要浪费资源,如战机燃油,又要考虑反应的动作怎样做到合适,最后,还是无法阻止佩洛西在退休之前实现两脚踏上台湾岛的盘算。胡锡进的话我向来不看好。我不知道,当老胡说“伴飞”的时候,他测量过解放军的战机到底距离佩洛西的专机有多远,才算“在适当距离”上吗?毫无疑问,距离佩洛西最近的将是美军战机,很可能是全球战力最强的F-22“猛禽”,那么此时,我方军机在哪里?如果我们上去飞一趟,不影响佩老太在专机上吃点心喝茶水读《纽约时报》,那又有什么意义?假设老胡对某人说,我要把你女朋友抢过来!我支持,那就真要去抢。如果人家两人手拉手去看电影,老胡也尾随进去,坐在离对方八丈远的地方不时瞄上一眼,丝毫不影响人家欣赏感人的爱情故事,那我只能说,老胡,你何必浪费一张电影票呢?至于解放军战机飞进台湾岛,台湾从官方到军方到民间,都认为这“绝对不可能”,因为台军战机会起飞拦截驱逐,甚至直接引爆台海战争。当然,老胡也可以这样说:我就是要把你说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先把喜欢说狠话的老胡放到一边,让金灿荣教授出来说说,佩洛西有没有胆量去台湾?另外请杜文龙、房兵、宋忠平这些军事专家讲讲,如果佩洛西真要往台湾飞,我们能不能“伴飞”,拦截,甚至直接和美军战机发生空战?只有对前一问题给予否定回答,后一问题给予肯定回答,那么老胡的狠话才有实际意义,否则,就只能是又一次的说说而已。
2022年8月1日
其他

怀念一份报纸:《南方周末》

你可以不当记者,但是如果当了记者,你必须是个好记者。〈南方周末〉这样教育它的记者。于是,这份报纸一度成为了中国报纸当仁不让的精神指针。这是一个神话般的报业孤本。(来源:博客中国)在这个记者节,我们萌生了这样的念头——追踪寻访南方周末走向鼎盛时期的骨干记者,他们在南周的光辉岁月,他们的个人变迁,他们对时代与新闻的思考......以他们这个群落的历史,来述说转型期中国的故事和中国新闻的演进。他们虽然现在大多已不在南周,甚至有些已经没有在媒体,但是他们在中国新闻史上的符号意义,却历久弥新。而他们的困惑与尴尬,也逼视出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作为与南周有着近似定位与追求的区域新兴媒体,我们无意于以此攀龙附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试图复制是愚蠢的。我们仅仅作为记者,以这些文字向那些优秀的同行致敬,并对个人新闻价值观,做一次提醒和梳理。感谢10余位受访者认真回答我们的问题。同时,由于时间与资源的局限,我们遗漏了很多重要的采访对象,谨此致歉。一群记者和他们的时代——寻访南方周末黄金一代之一《南方周末》前著名记者——现任《南风窗》总编陈菊红,写了一篇后来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文章——《离开》。在文中她这样写道:“那些金子一样的日子,闪亮得让人不敢相信。”正是在这些金子般的日子里,一群追求理想的人,带着一张报纸,走入了中国新闻发展的黄金时代……那些金子一样的日子“南周”记忆1995年,这个年头是南周的第一个分水岭。此前的《南方周末》是一个以刊登文摘稿件以及娱乐八卦新闻为主的报纸。但是《南方周末》又不同于一般的文摘报,渐渐有了一些大特写和纪实文学一类生猛的稿件。当时,它在严格意义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记者,名叫朱德付。朱德付,现任京华时报总编。自1988年中山大学硕士毕业踏入《南方日报》后,就一直在中国报界赶路;到《南方周末》,是他进入报界最初的一段履历。其后在《南方周末》“官至”编委、新闻部主任的朱德付日前在接受信报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当初进入“南周”纯属偶然。当时的“南周”还是一份娱乐化的文摘周报,报社当时安排几个年轻人进去,无非是想让其做得更娱乐化一些。谁知这些年轻人不安份,他们觉得在那么如火如荼的改革年代里尽编些家长里短的“八卦新闻”,很没劲。“南周”的内容及作业方式就此转型,从过去一张靠裁裁剪剪拼凑而成的娱乐小报,迈向一份自采自编为主的综合性新闻周报。跨过1995年的门槛,从此便开始了这金子般的日子,一群自称为“雅典公民”的新闻理想者,开始在“南周”旗下聚集。前南方周末记者,后来成为国内著名报纸发行人的谭军波以其职业经理人的思维,将2001年前的南方周末分为清晰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左方时代,北大毕业的左方是有着理想主义、自由主义与启蒙主义思想意识的领导。他奠定了《南方周末》的精神基调。第二阶段,游雁凌时代,即转型期。从一份文化生活报转型为综合性大型新闻周报。发行突破100万,广告收入几千万。在全国形成了真正的影响力。第三阶段,江艺平时代,即鼎盛期。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产品最成熟,广告过亿。《南方周末》成为南方报业乃至全国报业的“黄埔军校”。谭军波说,那些年,值得珍记的事件很多,如连载《文革十年史》一文差点令报纸停刊,发行过百万,90年代初扩版成功等等。孙保罗,前南周主力记者之一,在接受本报的采访时说:“这样的日子,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应该是1995年到2001年吧。在这段不长不短的时间里,那张总令人有点那么牵挂,或爱或恨的报纸,带着一群人改变了命运,也开始走向她的宿命。”当记者打电话要求采访的时候,南周当年著名的法制记者郭国松正在北京给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演讲,“面对那些满脸青春如我等当年的年轻人,我忍不住给他们读了一段《南方周末》1999年的新年祝辞:《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郭国松说:“今天在这里读到这样的语言,我仍然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谭庭浩,1991年夏天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分配到当时的南方日报社,历任《南方周末》“人与法”版记者和编辑、“阅读”版编辑,2001年,出任南方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谭庭浩告诉信报记者:“上世纪90年代的‘南周’,更像一个家庭作坊,很有家的温馨。现在,每当我回想起‘南周’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感恩的心情。毕竟对一个刚大学毕业的人而言,第一份工作就能够遇到一个没有人事纷争、能够畅快淋漓做事情的媒体,确实是种幸运。加之当时的《南方周末》,在中国还是一枝独秀,一篇稿子发出去,洛阳纸贵的时候很有个人成就感。”谭庭浩说。中国新闻的黄金时代,就在这种氛围下——拉开帷幕。人才聚集“南周”转型期,也是“南周”人才大引进的开始。1996年9月,“南周”扩版,报纸的稿源成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周末》就通过招聘,欲将全国各地的优秀记者收归旗下。杨海鹏,1999年被招聘入“南周”记者队伍,在接受信报记者采访时说,“因‘南周’当时积累了一些资本,并要找全国最好的记者,所以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新闻人的大聚集。”曾任一版编辑的方三文在“南周”成名之后,被他故乡福建武平的一个热爱《南方周末》的大学生称之为“巨大的传奇”。而方三文说,自己最初加入“南周”时,也有一个这样的“巨大的传奇”在诱惑着他,“当时我觉得,《南方周末》就是中国最好的报纸,最好的媒体,也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到现在为止,我都为当时能进《南方周末》感到幸运和自豪。”孙保罗加入的时间与方三文差不多。临上去广州的飞机,他被父母逼着吹了个头并且穿上了件西装,这身打扮更象“一个县乡镇企业局的副局长”,大家见了,露出忍俊不禁的表情。但是就是这个“乡镇企业局的副局长”,因为“报道了贵州省的负面新闻”被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列为“不受贵州欢迎”的人。孙保罗第一次到广州报到,沈灏用摩托车接上他,在五羊新城的小街里飞快穿过,到一家酒店聚餐。便很羡慕沈灏的摩托车,后来知道那是公家的。孙保罗回忆说:“我还记得2000年新年的一天,开完周会,在报社的走廊上的公告栏里,我看到了一封信,信旁边贴着一个手工做成的扇面。信的大意是:我从你们的文章里知道,你们是一群为民请命,不畏强权,铁肩担道义的好记者。我知道你们经常面对各种引诱、压力、威胁,甚至是凶狠的报复,但是作为一个80高龄的老人,我尽管很想,却无法拿着武器跟在你们后面去保护你们,保护你们就是保护这个社会的良心……我无法表达我对你们的感情,只能够在这个自己做的扇面上写下你们的名字来祝愿你们健康幸福。”“在一排熟悉的名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我站在那里,热泪横流,因为感谢上苍,我这一生终于有了可以值得自豪的最珍贵的奖励。”比方三文幸运的是,孙保罗坐到了陈菊红的对面。“刚到广州的时候,新闻部办公室共五个人,陈菊红是唯一的女性,而我就坐在她前面。我在外面采访,有事找领导或者编辑,总是她先接电话。而这个人最后成为了我的妻子,现在成为我儿子的母亲。”余刘文1997年10月份离开《成都商报》,谈及离开的原因,余刘文说,一是“个人感情问题”,其二是自己老想做大稿。他曾经花了42天采访,做了一篇《心香泪酒祭吴宓》一书引起的官司的深度报道。不过日报的生产流程显然不能经常让它的记者花上40多天去做深度报道。到周末以前,余刘文实际上只看过两次《南方周末》。决定去是因为看到一个由沈灏、孙保罗、方迎忠等做的一个三峡截流的专题,标题是《美丽的三峡我的家》。“当时全国99%的媒体的三峡报道基本都是一个调子,只有南方周末说‘NO,我还有些其他的感觉和想法’。这种感觉俘获了我。”余刘文说。著名杂文家鄢烈山看过他写的吴宓的报道,给当时的主编江艺平说:“不错不错。”第一次出差回来,江艺平就拿来合同说:“签字吧,小余。”比方三文、陈菊红等稍晚,李玉霄是1999年正式进入《南方周末》的。当1997年《南方周末》黄金时期开始的时候,李玉霄还是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而李玉霄对《南方周末》“感兴趣”,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特别是小平逝世那期,我的印象最深。”李玉霄说。1998年毕业,李玉霄来到南方周末实习,1999年正式成为《南方周末》记者队伍的一员。1988年,杨海鹏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年的老师,之后还做了4年的法官,在法院研究室工作。由于研究室还有接待记者的任务,所以杨海鹏经常与媒体接触。“我觉得他们写得还没有我写得好,待遇还比我高,所以我就进了报社。”杨海鹏说。1993年开始,杨海鹏到《上海青年报》做了四、五年记者,之后便参与创办《申江服务导报》。一年之后,加盟南周。“南周为青年的我带来很多欢乐,可以实现年轻人那种游侠梦,也包括我对中国形势的判断,这对以后我的生活有很大帮助。”一个象征提起“南周”这一时代,不得不提起的一个人就是江艺平。提起江艺平,老“南周”人总是不吝赞誉之辞。陈菊红在《离开》一文中写道:“江艺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温和,亲切而纯净的,具有桃李不言的诱惑力。”“江艺平非常有才华,她和丈夫用文言文探讨国学问题,其文采和思想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但是她很低调,无为而治,每一个编辑记者都可以和他当面讨论稿件得失,甚至忙的时候她可以去当编辑的校对。”余刘文回忆说。人们惯常称江艺平时期的《南方周末》为“江艺平时代”,李玉霄立即否定说:“不应该这样说,我们一般叫她江艺平老师,提起江老师,想到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她那种人格魅力,那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染力。”说起江艺平的亲和力,李玉霄举了几个例子,在电梯里,出电梯时,江艺平肯定主动让别人出去;在楼道里与江艺平面对面走过来,距离四、五米的时候,就会发现,她肯定有一个细微的“让”的动作。至今一个细节让李玉霄清晰记得,在1998年实习的时候,李玉霄与从菜市场回来的江艺平相遇,江艺平拎着菜告诉李玉霄,《南方周末》决定吸收他进记者队伍。另一个重要的人钱刚,时任南周副主编,现任香港大学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亦是“南周”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在这样的氛围里面,每个人都在自由烂漫的开放。南周人是理想主义者,也都是一些散漫的、晚上不睡觉的家伙。陈菊红在〈〈离开〉〉中写到:摄影记者方迎忠,办公桌以乱著称,基本上是一座小山。你跟他要图片,他就说,我有,但要找。你急,说看你这里这么乱,什么时候找到。他就说,乱不怕,你们千万别动,谁一动,我东西就找不着了。所以当你看到那小山不见了,那猫在小山后面的平头也不见了,叫人半天也愣不过神来。陈菊红为了编辑内部刊物〈〈马后炮〉〉一直工作到深夜,为的是第二天的周会上大家可以人手一本。“我的同事方三文和连清川像两个游魂一样突然在12楼晃出来,帮我把它们订好,然后我们一起去五羊新城的“一品轩”吃了粥。回来的时候,天都有了亮光。”陈菊红写到。因为一年到头都在出差,“我一年只有一个多月在广州”,方迎忠说。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氛围很好,但是也经常争论。尤其是半年业务讨论会上,经常拍桌子,不过一下来马上就好了。“后来有人说南方周末派系林立,我不承认,《南方周末》只有阳谋,没有阴谋。”余刘文接受采访时为自己曾经的团队正名。之二他们的新闻时刻朱德付:6年追踪刘秋海事件朱德付是《南方周末》从一张娱乐小报转型为新闻周报的第一个记者。就是这位“第一个记者”,在南周的岁月中创下了诸多当时新闻界乃至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他操作过建国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桩新闻报道“刘秋海事件”(前后跨度6年),他离开南周后其他记者还接着进行了追踪,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说他是“为民请愿第一人”。四万多字的长篇特稿《寒梅苦争春》,在两个月内连续刊发完,这在当时的中国报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南方日报》在国内首开新闻连载之先河,以《我不是一个坏女人》为题在25天时间内将这篇特稿与《南方周末》同步刊发。一时间,引得南方甚至全国洛阳纸贵。谭庭浩:“人与法”成了“第二个头版”谭庭浩初入南方日报社,适逢《南方周末》由4版扩至8版,于是,与同期入驻的新人一起被派往了南方周末,“那时的《南方周末》还是一份文化性、副刊性很浓的报纸,‘人与法’是扩版后新增加的版面,决定尝试一下自己专业外的领域,就选择了做‘人与法’的责任编辑。”谭庭浩与陈朝华其实是轮流做编辑和记者,名字写前面的,才是当月真正的责编,另一个则在外面跑新闻,下个月二人轮换。90年代,法制报道开始在中国呈星星之火,当时《南方周末》的“人与法”,也多是“一些男盗女娼的故事”,可读性是当时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就是这个第五版的“人与法”,被做成了当时“南方周末的第二个头版”,1995年下半年,“人与法”版出现了后来颇有影响的“西窗法雨”栏目(第一二期名为“西窗法语”),每期一文,一直到1997年4月11日才最后结笔。“文章作者‘一正’并不是我,而是当时中山大学法学系的一位年轻教授,他是学西方法律史的。”以西方的法眼看中国的现象,对那个时代的法律意识有很好的社会启蒙作用。不久,花城出版社就将“西窗法雨”结集成册。余刘文:很多黑暗超出我的想象力到《
2022年7月2日
其他

突发重磅: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被查!此前已有多名“粮官”落马!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图片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号张务锋简历张务锋,男,1960年10月出生,汉族,山东莱芜人。1979年12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历任山东省工商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7.11-2000.08
202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