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好书精选

其他

《论美国的民主》典藏版:社会科学领域的“圣经”

如果按收藏程度分类,世上的书大致可分3类,一类是1次也无需收藏的“有毒之书”,一类是需要收藏1次的“有益之书”。然而,还有一类“特别之书”,不仅内容上值得收藏,更因其内容、版本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典藏级的传世经典”。这样的经典,放在信仰领域首选《圣经》,而在社会科学领域,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当在此列。今天推荐的这套《论美国的民主》(独家典藏版),便被书友们评价为“无论曾拥有过多少个版本的《论美国的民主》,这一典藏版都不容错过”:“社会科学领域的圣经,先知托克维尔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提起托克维尔,最广为人知的往往是两个标签:“旧时代的先知”“新世界的守夜人”。他书写旧时代,却预言了至少200年的人类趋势;他见证了初生的民主,却预见了大众民主、甚至“变异民主”的风险;当然,对熟悉政治学脉络的读者而言,他不仅是可以与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等巨擘并肩的思想家,更因他对诞生现代政治的两场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最透骨的分析、最深刻的洞见而被誉为“近两百年来政治哲学第一人”,而《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不仅集其思想之大成,又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毫不夸张地说,托克维尔的思想属于现代世界的“原知识”,而他两百多年前对民主所做的预言,早已成为“托克维尔定律”,持续预言着今日世界。正是如此,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才在引进国内后大受好评,市面上更一度流传了质量良莠不齐的近百个版本——其中自然不乏精品,好比商务印书馆推出的“绿皮精装本”,然而,对这样一部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巨著,市面上一直缺少一个真正与之相配的版本。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了《论美国的民主》典藏版,并在精装本基础上进行了3大升级:◎开本译本全升级,进阶阅读仪式感《论美国的民主》堪称中译本最多的书籍之一,数年间推出过超16个中译本。而典藏版选择的是不仅是公认最权威的“董果良先生译本”,更升级了开本尺寸与印制标准,让文字排版更和谐,阅读体验更舒适。◎奢侈品级工艺,永不过时的传世典藏一本书的用料,往往决定它的收藏、鉴赏品级。《论美国的民主》采用凹凸压痕烫金工艺,配合顶级进口纸张内页,给人视觉触觉双重享受。◎与圣经同源的装帧水准,馈赠亲友的绝佳礼品《论美国的民主》采用与圣经同源的装帧标准,书口全银边包裹,结合暗红色精装皮面与布艺烫金函套,堪比“欧洲传世古籍”的定制标准,让本书不但为个人书房增色,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总之,本书中的权威内容(民主启示),不但对进入21世纪后的国人更具空前意义,其典藏级版本,更是值得每一位认可托克维尔,甚至早已收藏过精装版《论美国的民主》书友们的绝佳典藏。我们深知典藏版价值,与出版社多方协商,获得国内唯一典藏版授权,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论美国的民主》(先知独家典藏版):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

Orwell,1903-1950),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著有《1984》、《动物农场》等。奥威尔参与过欧洲的左翼运动,其作品与思想值得爱自由的人深入思考。1.
2022年10月30日
其他

羞愧感:失格时代最缺的一味药

以专业主义立身: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却又高度协作,但却没有一个“爱国”的职业,爱国精神只能寄生于世俗的专业主义。享誉世界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学者,是国家的名片,是实至名归的爱国者。4.
2022年9月16日
其他

库页岛的沦亡史

本文选编自《库页岛往事》,作者:卜键
2022年9月5日
其他

你有你的规矩,世界另有规矩

所以,跪拜在中国只是一种世俗礼仪,最早在《周礼》里便有记载。随着汉代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皇帝作为天下万方的宗主,自然应该接受臣民和外邦的跪叩,以示尊崇,这是中国的“规矩”。
2022年9月4日
其他

曾欲称霸世界的帝国,为何最终“自取灭亡”?

1991年12月25日,对来往于莫斯科红场的市民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一天。没有人真正在意,在克里姆林宫旁的绿色圆顶建筑上,飘扬着的是熟悉的红色旗帜,还是代表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傍晚的电视讲话结束后,戈尔巴乔夫和他最亲密的幕僚喝着闷酒,没有收到感谢,也无人表达同情。帝国的终焉,似乎经常呈现出“悲剧的意味”,不过,这不代表它对世界的影响会随之消失。阿富汗乱局、克里米亚争端以及冷战的阴影,依然影响着30年后的世界。站在当下,回首那年发生的一切,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困惑:曾欲称霸世界,力量如此雄厚的帝国,为何最终“自取灭亡”?这究竟是一场突发事件,还是复杂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不更透彻地理解苏联的解体,就很难真正理解当下的世界。想要做到这一点,单凭几张图片或几段叙述显然不够。没有了解过亲历者的所见所闻,苏联就是模糊的存在,更谈不上大变革中每个普通人的欣喜、惊讶、愤怒或忧伤。提到亲历者,有一个人的名字总是绕不开,他就是前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自1987年起在苏联任职的他,亲眼目睹这个帝国一步步走向最后的终焉。大幕落下,身在美国的马特洛克陷入了深思:苏联如此解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整个过程真的是必然发生的吗?谁应该为苏联的解体负责?整个世界未来又该走向何方?为了解答这诸多的疑问,找出帝国真正的“死因”,马特洛克在卸任后重返学术界,将所见所闻整理成了70万字左右的《苏联解体亲历记》,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华盛顿邮报》评论道:“这本书shou次全面讲述了从1987到1991年的惊人事件,并且仍然是同类书中蕞好的一本”。《外交事务》杂志也不吝溢美之词:“他在书中展现了苏联关键人物的回忆录中也没有的洞见”。有关苏联解体的书籍数量繁多,这本书能从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大抵有以下三点:◎双重身份,内外视角剖析苏联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生活在苏联的人们,亲身感受这一复杂帝国的他们,能看到“铁幕”背后的故事;一类是其他国家的苏联研究者,很少受苏联社会影响的他们,能够真正做到“旁观者清”。在这本书中,得益于马特洛克的双重身份,对苏联解体的观察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双重视角——外交官的身份,让他得以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与整个改革;学者的身份,又让他成为一个旁观者,在任教期间深入追问苏联解体的答案。
2022年9月3日
其他

戈尔巴乔夫逝世:他终结了苏联,但“乌托邦”的梦魇仍在继续

据塔斯社报道,莫斯科时间8月30日晚,戈尔巴乔夫在俄罗斯中央临床医院去世,终年91岁。戈尔巴乔夫将被安葬在莫斯科西南部的新圣女公墓,紧邻其妻子所下葬的墓地。说起戈尔巴乔夫,很多年轻人估计没多大印象,知道他名字的,也是因为他是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并因为他的“无能”,导致苏联解体。可当我们了解了苏联历史,或者读懂了戈尔巴乔夫,就会发现,他并非传说的那么“无能”。要知道,当时苏联,不可谓不强大;社会控制,不可谓不严密……只要戈尔巴乔夫狠下心,那么苏联或许依然存在。但他还是选择了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或许在有些人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叛徒”。在前苏联国内,被称为改革派、自由派的很多人却鄙视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扰乱了前苏联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此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急于求成的改革,最终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但同样有人并不这么认为。戈氏被称为红色帝国的终结者,主动拥抱了市场经济、法治和民主自由。同时代的老布什、科尔、撒切尔夫人对其都有很高评价,毫不吝啬地将之称为世纪伟人。戈尔巴乔夫尽管并未打算要摧毁苏联和苏共,但是他的政策和力量导致了这个结果,他终结了苏联,改变了世界。·
2022年8月31日
其他

“唐山事件”的背后——一场“庶民的胜利”

昨天上午,检察机关公布了“唐山恶意伤人事件”的最新进展:28名涉事犯罪嫌疑人被起诉,背后8名“主要保护伞”被彻查,被留置。消息一出,很多人第一时间“卸了心口郁结之气”,评论区转发、点赞最多的,也是“正义虽然迟到,但不会缺席”。单就一个社会热点而言,不可否认,这一处理结果已触及当下司法的天花板。不过,如果我们透过热点再看便会发现,3个月前,我们曾忧心的关于唐山一类事件背后“司法、经济、社会维度”等根本性问题,却没有随着“通告”得以改善,当下,反而更加严峻。-1-“唐山一案”的处理结果,更像21世纪的“庶民的胜利”,却很难说这就是法治的胜利。因为法治恰恰不是让正义在专项行动中才能得以“伸张”,真正的法治,不需要太多的民意,也不需要经常“从严从重”。正因为司法改革的不完善,才有“保护伞”盛行之下司法的形同虚设,如果不是事件本身令人发指,持续引发舆论海啸,将一个法治事件转变为政治事件,很难想象会有现在的结果。然而,读徐小群教授研究中国司法改革的专著《现代性的磨难》不难发现,法治的首要之意,恰好是排除政府的干预。而“严打”恰恰与法治精神相悖。-2-细数历次“严打”,大多都是“黑社会”性质的活动,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威胁到政治生态。而“黑社会”或者地痞流氓之所以大量出现,并非政府惩戒力度不够,而是市场环境被破坏后,批量制造的大量失业者和无业游民。吴敬琏先生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有大量例证指出,每每经济下行带来的失业问题,才让“黑社会、保护伞”等愈加猖獗,最终扰乱了社会秩序。当下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和民生形势,再加上一些地方极端抗疫政策导致的不满和愤怒,当务之急是回归科学和市场,如果只一味强调严打,不仅“治不了本”,甚至适得其反。而这才是唐山事件最应该引起警觉,但却一直被严重忽略的地方。-3-目前看,唐山一案基本“尘埃落定”,随着时间流逝,这件事很可能会被淡忘。即便如此,我们明显能感受到的是,“热点年年有,今天不仅特别多,还一再突破底线”——从铁链女,到唐山事件,再到最近频频爆发的荒唐不经的“抗疫”操作.....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是,现代化的观念进入中国已经一百多年了,市场经济、全球化也几十年了,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变,但为何还会有这么多挑战底线的事件。这是因为,单一领域的改变,比如某些观念、经济制度,都相对容易,但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社会”,却很难短时间改变。以至于“超稳定结构”“国民性”才成了经久不衰的议题。因此,在法治、经济之外,还要更深入地去了解中国社会史:包括阶级关系、
2022年8月30日
其他

​历史的仲裁: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蒋介石?

简单地将蒋介石视作一个“独裁者”,一个如其他政党领袖般,拥有党政军的绝对权威。而没有意识到,自他掌权开始,就一直深陷国民党内复杂的派系斗争之中,很难“乾纲独断”。●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他做了一个梦,之后“拯救”半个中国,却让亿万人卷入荒诞浩劫

更忽略了一个关键人物:风头被杨秀清、李秀成等盖过,前期不带兵作战,后期宅于后宫,表面是配角,却塑造无数天国信徒的太平天国幕后操盘手——洪秀全。
2022年8月28日
其他

《伪满洲国》:一部庶民的悲歌

这本书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其叙述的真实性,等于重建了当年的生活史,光准备资料就长达七八年。迟子建并没有彻底否认日本人,也没有完全美化中国人,正如迟子建所说:“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赋予人性的意义。”
2022年8月27日
其他

极端环境下,如何保持“人”的生活?

直到作家去世,也没有看到自己这部小说的面世。在被“逮捕”抄没二十年后,这本书被拍摄为缩微胶卷偷运至瑞士才得以出版,并引起巨大轰动。而在苏联境内,这部小说直到苏联解体前夕的1988年才被发表出来。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美元背后的秘密

TRUST:我们信仰上帝美国宪法规定政教分离,但国民大多数信仰基督教或新教各派,比如美国总统就职典礼结尾总是God
2022年8月2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叔本华:人生的三种境界

人生的三种境界文:叔本华
2022年8月23日
其他

张五常:中国历史都是泪水,只有他成功改革中国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说,“中国历史翻来翻去,都是泪水,只有邓小平一个人,成功改革中国。”记者:对邓小平主导的中国经济改革,如果让你做评判,你能打多少分?张五常:100分。满分。我在1997年的文章中说得很清楚,他75岁开始改革,做了十多年,还没有做完就退休了嘛。虽然他的工作还没有做完,但是也可以给他个A+了。记者:在中国的改革中,领导人的意志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不是?张五常:这不是意志的问题,邓小平能做到的,是其他人做不到的。中国两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思路这么清晰的一个领导人,他说话不多,但是思路很清晰。其次是,他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因为他18岁就是党员了,三下三上,他的判断是很准确的,而且很明显他是没有私心的,是为了国家好。一般人到了70多岁就已经糊涂了,但他70多岁头脑还那么清晰。记者:你说邓小平改革的思路非常清晰。但似乎他对现代的市场经济理论并没有很深的研究,他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也表明他对改革的方向不是很明确。张五常:他比一般教授精通很多倍了,好些大名家跟邓小平是没得比的。邓小平的主要理念是,你想要社会有进步,一定要鼓励每个人发挥个人所长。这个是他的主要观点!这些话是中国的老子说的,后来斯密也这么说,弗里德曼也是这么说的,这也是张五常讲的。但是我们只是会说而已,邓小平却能做到。这个是普通常识,但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相信这一点呢?他们听过,但是不相信。可是邓小平相信。他说了很多次——你要社会有进步,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你要鼓励每一个人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是邓小平的信念。他相信、他明白,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张五常对邓小平的评价可能略显夸张,但却基本上描述了客观事实。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关键时期,一个重要的选择就可以决定命运,对于个人如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是如此。“改革开放”这样一个重大选择,决定了中国4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中国若想延续这种社会的繁荣,则不可以忘记邓小平当年的选择,以及他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这本书不只是给邓小平一个人,而是给一个时代立传。资料非常出格,内容硬核、真实、“实事求是”。正如本书的出版者所说,《邓小平时代》“能够告诉读者中国发展道路从哪里来,向何处去。”《邓小平时代》堪称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中文世界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同等分量的著作,而作者傅高义几乎是目前英文世界最有资格写邓小平的学者。
2022年8月21日
其他

为什么对每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却常常难以实现?

分利集团越多、越强大,市场就越是受到限制,越多的资源离开价值创造部门,用于游说、贿赂,就越是打击努力工作和创新的积极性,经济增长越慢,并因分配的不公平,社会冲突就越多,国家走向衰败。
2022年8月20日
其他

“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日本侵华初期,国民党还不能对日宣战。为什么?日本在东亚的侵略目标,未必说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相反的,正因为中国古老落后,可以掠夺的现成物资太少,急功近利的日本,虎视眈眈,他们还可北进苏联,南进东南亚。而此时的中国,已经弱得不能再弱了。所以,中国搞个“合纵”“连横”,扳回局势,也未可知。然而,张学良来了!!!“西安事变”一爆发,伺机而动的契机一纵即逝。接着“卢沟桥事变”随之而来,我们回避不了,只好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了。在捉蒋前夕的东北干部会议里,几位比较成熟的将领问张学良:“抓住蒋介石以后,下一步怎么办?”张少帅说:“捉了以后再说!”事隔两周,弄得地球倒转,举世哗然,少帅又主动把蒋送回南京去。杨虎城、周恩来等闻言大惊,群问放掉蒋介石以后,下一步怎么办?少帅答:“放掉以后再说!”两个“再说”,不但改写了中国近代史,也改写了世界近代史。▲“西安事变”时群众游行以上选自唐德刚先生《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夹叙夹议的讲述是甲午年的第一次中日战争和14年的抗日战争。唐德刚深入“西安事变”、“汪精卫投敌始末”、“日本侵华罪行”等历史实情,带读者反思两次中日战争里中国之得失。“西安事变”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拐点,若无西安事变发生,中国近代史极可能改写,整个亚洲情势,乃至当今世界的情势,也将大大不同。看清历史的逻辑,方能看清当下的世界,然而西安事变的真相究竟如何,始终难有定论。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主角。蒋介石在世时,那是禁忌;等到蒋殁世,好不容易张学良结束软禁,也动念想写一本口述历史,并因缘际会主动找到唐德刚口述历史。▲右:张学良,左:唐德刚唐德刚写的历史多是像这样,根据历史亲历者的口述编写而成。口述史,不是录音机一录,整理出文字这么简单,十分考验人的功力。他对“西安事变”,对张学良,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人物都有极其深刻的见解。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人类的愚蠢和疯狂一如既往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先生曾不无沉重地说:“重读《第三帝国的兴亡》,感到世界面临的考验、人类的愚蠢和疯狂一如既往。”李敬泽的话夸张吗?一点也不。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那段永远也不该遗忘的历史。自1931年当上德意志国总理之后,希特勒就开始着手把这个纳粹国度打造成所谓的“全新的第三帝国”。
2022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