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对于电影,我有种迟来的兴趣。或许,还被某种固有的偏见影响。文化是有等级的,一本诗集胜过一部电影,金棕榈、奥斯卡亦无法与诺贝尔或布克奖相提并论……电影,必须是大众的艺术。如今,你要承认,我们不仅进入一个视觉年代,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众年代,电影是这个时代的创造力中心,就像莎士比亚时代的舞台,或巴尔扎克的印刷业。我度过青春的九十年代,也是中国电影业的辉煌岁月。从《活着》、《霸王别姬》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小武》,不同代际的导演都呈现出他们的最佳时刻。八十年代的诗歌、思想上的能量,似乎顺畅地转移至电影与流行音乐。但彼时的电影业,似乎总在苦苦挣扎,在国内与国际观众间,在价值与市场之间,或许正是这挣扎让他们获得能量。在我这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中,姜文占据着尤其特殊的位置。这篇文章写于2018年夏,因拍摄《十三邀》姜文这一期而作。▲画面内容来自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十三邀”一等候电梯时,突然想起一则旧广告。四幅照片并列,依次是一瓶伏特加、一辆劳斯莱斯、一张海明威头像,照片下分别写着酒、车、作家。我忘记了第四张,应该是广告主,它标榜自己就像前三者一样,在各自领域有着不言自明的号召力,符号价值甚至超越行业本身。这个广告刊登在某一期《Life》杂志上,这份早已停刊的杂志是我视觉意识的开启者。尽管愤愤不平,我却不得不承认,一张照片有时的确抵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