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乡贤

其他

「三针神医」叶财德

福建来的针灸推拿中医当然可以指导上海防疫不要一提福建乡贤就说莆田游医,明明泉州的电信骗子也很厉害的。他明明来自福建泉州,而非福建莆田,可对针灸推拿中医师、国家防疫专家,为什么网上总是不断恶猜呢?这太不公平了。毕竟,他是代表国家级水准的专家,且在上海防疫一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围在楼门口的狗笼子等硬隔离措施,据说就来自这位专家的主意。三针神医在对外宣传中,2015年的叶财德与其他中医的排面差不多:三甲医院都查不出的病痛,他三针就扎好了。2015年11月3日,CCT视《人口》栏目以《“北漂”中医叶财德》为题报道说,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叶财德刚毕业,谢绝了当地一家三甲医院的高薪聘请,决定来北京发展。初到京城,叶财德不但饮食上不习惯,连居住都只能选择见不着阳光的地下室。为了保证自己的衣食住行,他到一家社区医院工作。报道举了一个例子。患者权万刚头晕发蒙,去了几家大医院,钱花得不少,但头疼的问题却一点没有得到缓解。他做了CT、核磁共振、脑流图,大夫都没发现什么问题。眼前的年轻医生叶财德,成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叶财德一检查,发现他风池穴附近的肌肉有点紧张。权万刚对这个解释觉得有点不相信,但叶财德说,两次基本可见效果,三次就能恢复好。才三针就能好?这让权万刚觉得很不可思议。权万刚说:「我在三甲医院看了看,效果也不是很佳,这回他给我开了三针,但是我前两针扎完以后,感觉明显有提高,过去那些症状基本没有了。」一个年轻的中医,三针就给治好了,这让老权很是感慨:社区医院虽然规模小,但有不次于三甲医院的医术。其实,叶财德在采访中说,扎完之后,两小时就缓解了。老权的说法,还是太保守了。从此,小叶的医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更令权万刚奇异的是,叶财德还能为一位不戴胸罩女的士治皮肤疾病:真不愧是全能医生呀!原来这位女士得的是带状疱疹,叶财德给挑破了,这样就好得快。而一般的大夫不敢这么做。按理说,他没有这方面的医学知识,但他还是尽自己所能,跨界行医了。以此看来,他后来成为公共卫生专家,敢开那样的社区隔离清单,也是其来有自。这让记者不禁想问:这个年轻的中医大夫,究竟有什么魔力,能有如此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医术呢?我也想问!巧遇高人武侠小说和中医一样神奇,其中最神奇的桥段,是主人公一定会巧遇世外高人,或者得到一本荷花宝典,从此功力精进,成为绝世高手。叶财德同样也不例外。在京城的前几年,看着女同学们在朋友圈晒孩子,而他连女朋友都没有,几次考博都没考上,叶财德需要新的出路——直接成为国家级医疗专家。这时候,生命中的贵人方教授及时地出现了。与上次头疼的患者不同,这位患者是腰疼,自然很快就妙手回春了。在新闻播报中,方教授是中国医学院鼠疫研究员,而在字幕上,他又是个社区居民「方教授」,且一直到节目最后,这位方教授一直没有名字。后来看镜头中一篇论文的作者,可能是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生「方喜业」?为了证明我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全球前列,八旬高龄的方教授,想写一部《中国鼠疫科学》,但在电脑打字方面,有一定难度。节目虽然没说,但我估计,叶财德帮他打字了。一开始,方教授觉得叶财德擅长的针灸与鼠疫有点距离,「其实我想错了:科学之间是有相互关联的。所以后来我就把他的名字也写上。」这可能是叶财德进入公共卫生领域的惊天一跃吧!两人成了忘年交,叶财德从方教授身上学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方教授则看到了小叶的质朴与才华。这种关系,也促使叶财德进入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方教授的女儿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毕业,有个小姐妹,两人关系不错。经由方家介绍,叶财德如愿娶到了这位姑娘!不是女婿,胜似女婿。无论是医学专业道路,还是婚姻大事,遇到方教授,叶财德甚至比武侠小说的主人公还幸运!毕竟,上次既学到降龙十八掌、又喜提美女的,是郭靖大侠!惟一美中不足的是,方教授无意间泄密了:这篇论文,叶财德的名字是“也写上”的,而非他真的参与了研究过程、拿到了研究结果。当然,瑕不掩玉,这不会对叶财德的发展有任何影响。疫情机会自从方教授为他打开「天眼」,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主任叶财德的视野,就绝不是针灸推拿那么简单了。「三针神医」的招牌,已远远不能显示他的能耐。2015年,叶财德主动报名前往湖北省十堰市进行南水北调对口支援。但对叶财德而言,新冠疫情才是难得的一飞冲天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上天是不会给第二次的!他敏锐地抓住了机会!2020年2月6日,作为新冠肺炎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成员,叶财德出征武汉。作为最后一支撤离武汉的专业队伍,他所在的社区防控小分队得到了孙副总的多次表扬,小分队也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XXXXXX防控工作先进集体」。3月11日,《北京日报》以「北京大夫守护武汉49个社区」为题报道了叶财德的事迹。一战封神!此时的叶财德,早已不是那个「三针神医」,也不是鼠疫专家,而是社区公共卫生专家。此后,他辗转于广州、厦门、天津、吉林等地,作为社区防控组组长指导当地的抗疫工作。每到一地,他都留下了「冲锋陷阵、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口碑。2021年,叶财德获得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尤其是2021年9月,叶财德衣锦回乡,到福建厦门指导防疫工作,《莆田晚报》有报道。在见到方教授前,心灰意冷的叶财德,已经准备打包回到闽南老家。此番回到厦门指导工作,不知他心中作何感想。封锁上海滩2022年4月,他到上海指导防疫工作。中国新闻社和《健康报》有报道。也正因为中新社的这个报道,叶财德终于破圈、一鸣惊人,为天下知。此时的叶财德,已是北京市丰台区铁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非中心下属康复科主任,他应该早就不亲自给人针灸推拿了吧。在上海,他发表了六点重要指示:1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合肥逆向风投:标兵还是标本?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一波放开封控的大潮中,两个长三角大城逆流而上显示了担当和作为合肥被称为最会风投的城市,在整个长三角城市齐刷刷撤除围档的这几日,合肥上演了一出最美逆行,推出了更严的防控措施。有人认为,合肥这是风投上了瘾,逆向风投了。其实,长三角还有一个城市也有类似操作:苏B车牌的无锡市,不过当日就叛变了。这可能是长三角城市近期最大的风投了。合肥的风,合肥的使命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自12月5日起,这些长三角城市,不约而同迈出了「开放」的步伐,不再强制核酸,打开交通卡口。就连山东一个小县城,4日通知所有官员全部吃住在办公室,结果旦夕惊变,与济南的公厕打码一样,隔夜即作废,当官员们扛着被褥前往办公室时,被通知不用了,全部开放。观望,是慎重的表示,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直到这次齐刷刷大家一起开放,有责任大家一起扛。是的,小县城的主官们,完全是看上面的意见行事,偶露峥嵘,不免沦为笑话。但在此时,合肥迎风站了出来:不但不开放,还将地铁给停了:合肥的会议指出:防控疫情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当下疫情传播风险急剧上升,防控更要寸步不让!前些年,合肥市政府投资了不少商业项目,被称作最懂风投的城市。那么,此次合肥又想投什么?要知道,早在5月12日,合肥领导在一次会议上高调宣布:不管是「来的客人」,还是「返的家人」,合肥都诚挚欢迎,绝不拒之门外。希望来自中高风险和其他疫情发生地人员,无论是否提前报备,都可随时光明正大地来。结果,两天后就有到达合肥者自愿返回出发地,绝不再从合肥市域范围内任何高速、国省道口下道。合肥的风向,变得就是这么快。那么这一次,合肥想投什么?从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来看,似乎是想在一片溃败中,做那个中流砥柱:战疫急转直下,个别地区撤退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撤退也得分批有序,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万一想再跳出火坑呢,起码得有个人拉一把。即便是各地为了团结部分群众而赴汤蹈火跳火坑,但也得有人在火坑之外接应,这个任务也很艰巨。看起来,似乎是抱定了为中华民族、甚至全人类留下最后一粒火种的使命感。无锡的「叛变」在这三年中,无锡在长三角城市中一直特立独行,这次也不例外。从现在看来,全国仅西安、锦州、合肥、无锡四个大城在坚定地按既定计办。5日的无锡,在长三角城市中独二份地发出了这个通知:这不是偶然的。9月份时,我一位厦门朋友突然在微信群里说:「无锡疫情管控真的让人无语,半夜来要拉我去隔离,说厦门是风险地区。我所在区域属于低风险区域,不能隔离。」说话间,隔离点门口到了——是一个物流园。一系列投诉也没停:被捉去后,朋友从一开始的不可思议、震惊、愤怒、不服、暴跳如雷、到处打电话投诉,到被稳住、接受命运的安排,甚至安慰自己、自得其乐,仅用了8个小时。虽然后来也有类似不吃饭的抗议,但没用,直到满7天才放出来。但这次,无锡的身段好像有点柔软,早上才发坚定不移通知,下午就宣布「叛变」:怪不得合肥在找同类时,只列了西安、锦州,却漏了无锡。合肥:我有钱!还想赚钱!合肥独树一帜的底气,看起来是「我有钱」。在富甲天下的长三角地区,能喊出「我有钱」这句话,对合肥来说,可谓千年难遇吧。1-10月,合肥财政收入跻身省会城市前10,增幅高达6.97%。正因为弹药充足,合肥还可以坚持坚持,为国断后掩护。除了有钱,好像还想继续搞风投赚钱:早在五月份,合肥就成立了全资国有的检测机构——合肥民福生物医学。这这这……其实在1910年选择进宫做宦官的,可不止合肥一地。12月1日,江西萍乡花1300万元公帑建成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山东大面积用国债建之方舱……投资尚未收回,怎可转言放弃?那篇为合肥辩护的文章说:相比之下,西安等地更加难能可贵,依然在咬牙坚持。昨天西安也召开了疫情防控会议,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继续保持清醒头脑,阻击疫情。为什么这么说尼?因为西安穷啊,哈哈,合肥一有钱,这说话的中气……不知西安看到这番表扬,是该开心,还是窝火。下一站,华西村?有些话,官方不好说,要靠民间说。比如「合肥做出这样的决定,体现了合肥市领导的担当,更加科学精准地理解了二十条的真谛,尽最大能力去答好这份党和人民发下来的答卷」这种话,合肥自己总不好意思说出口。但通篇,就是这个意思: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很欣慰的是很多地方还在坚守,包括锦州,也包括西安,合肥态度更是坚决。绝对的中流砥柱啊!哪怕全球、全国都放开了,合肥也要做最后一个孤臣:你不说撤,我绝不下火线!那篇文章还用谭嗣同的话作为结尾: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颇有「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气概!关键是,这下,全国上上下下都看到了合肥,合肥成功了!但是,合肥好像也没有做好守节的准备,而是为自己留了后路:国家出台非常明确的放开政策,合肥会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倾巢之下,合肥已经完全失去了独善其身的最后一丝可能,突破临界值的成千上万的日增病例让当前的防控收益已远远小于放开,在无情的现实压力下,合肥就只能选择调整。因此,站在十字路口展望,你可以预见到的是:如果所有的阵地都注定会失守,合肥会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太悲壮啦!但我觉得,合肥大可不必如此悲情,做不成标兵,也可以做标本:南街村、华西村、大邱庄的前景,也不是没可能。这些村庄为1958年发起的三年公社化运动保留了历史遗迹,合肥也完全可以为这场为期三年的抗疫,保存一份标本。以后的合肥,永远是下面这个样子:但我还是为合肥捏了把汗:本来静静悄悄无人声,这事就算过去了。现在让他这么惊天一立,等于把过去都摆上桌面,就算想蒙混过关也不可能了。你说,这次风投能成功吗?想跟我学写作吗?点右侧《毕业生写不好推文,找不到工作?》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毕业生写不好推文,找不到工作?

这世界最难的事是求职的找不到工作,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听说我们一次性招了两名新媒体编辑,一家大型新媒体机构领导对家传创始人朱子一老师说:「快说说,你们怎么招的?」朱老师说:「我看了7000余份简历,从中挑了两个人。你要是有我这份勤奋,说不定也能!」「你以为我不勤奋啊?我看得眼睛都快瞎了!boss就是个骗子,花了钱,看的还是那些简历……」是的,大家都说招不到合适的人,那为什么有那么多想从事新媒体的同学又找不到工作呢?还是不匹配啊!为了这个事,朱老师还写了篇文章,也有10万+阅读量,可惜被举报掉了,所以这个是重发的,大家可以参考下《举报完了我,还想来上班?》这是找不到工作的!「我是学这个专业的,所以我要找这类工作」——对不起,工作单位不是学校,不是因为你学了这个专业,所以就要请你来。而是因为你会干这份工作,所以才要请你来。换句话说,你要证明自己能干,而不是学过!「我很少写作,但我工作后自然会多作输出的」——对不起,一个没有输出欲望的人,大学四年里竟然没有写作训练,竟然以为到了工作单位才开始训练,这是不是?还是那句话,有为才有位!「我学习能力很强的……」——对不起,工作单位不是学校,可以培训、提高,但不会从零开始让你学习,毕竟招的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小学生。「平时我主要混饭圈,不太关心那些时事」——对不起,不关心公共事务的人,难道一入职就突然学会公共表达了?对这类同学,建议你趁早转行。「我写过推文,我会排版」——对不起,如今还有人不会操作软件吗?很多人误以为新媒体就是作视频网红,真的不是。尤其是公众号编辑,难度有时甚于在报社当记者。没有单篇阅读量5000以上公众号文章的同学,就不要出来找工作了。很简单,你和好工作之间,只缺一样东西——一篇好文章。如果更直白一些,就是一篇爆款!反过来,如果你写过20000甚至50000以上阅读量的文章,那么恭喜你,你的收入水平,会高于已经入职的老编辑,身价至少两倍起!所以,能帮你找到新媒体编辑工作的凭据,不是什么专业,更不是什么大学绩点(朱老师带硕士研究生必修课,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10万+如此简单?大家可能不太能理解,我们的四个公众号,竟然没有专职编辑,大家都是临时有空写一篇,毕竟我们主业其实是做家传。但在朱老师的培训下,大家都得心应手。从时事类的《父亲被官员入户殴打,幼儿冲出来救人。老天啊,请收了这些恶人吧!》,到人物类的《谨防胡锡进走进俄领馆》,到财经类的《南方上缴财税首超8成,国家的大船越来越重了》……是的,我们自己的号没了……上个月,我们搞了三个10万+。如果你觉得这很难,那么,我要跟你说的是,10万+如此简单!南方报业前调查记者、浙报集团三家报社副总编辑、浙江大学史学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员、家传创始人朱子一老师,会带大家逐篇分析,我们的每一篇10w+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我们没有高深的理论,但会让学员亲自体悟一篇爆款产生的过程和原因!朱老师将从选题、写作角度、能力训练三个层面讲解一个新媒体人是如何炼成的。毕竟我们主业其实是做家传,有人听说我们的记者一周就能完成一本书的采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接下来的三个月,我们会用三节课程来解答这两个问题。如果你即将面临毕业求职,希望从事新媒体有关的工作;如果你是在校生,且有强烈的文字输出欲望,那么,欢迎你加入我们的这套课程。这是个入职培训目标:找工作。目标:理解10万+产生的逻辑,并作实训!通过这次训练,如果完成一篇5000+阅读量的文章,你就已经位于Top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人过了70岁,一定要做这件事

人活一生,有人被不断追忆,有人则如浮云,走后无人提起最近,网上一个热帖流传,让人颇为伤感深圳创业者记录,扔了吧我在深圳买二手房时,原房东刚过世不久,子女就卖了房子。房间里堆着好多老人留下的相册、奖章、日记、书籍。我打电话让收走,房东说他人已经出国了,处理不了,你们扔掉吧。翻了翻这些东西,大概都是老人一生的回忆吧,到老了还在珍藏,保存得很好。有三本相册,里面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应该是个意气风发的理想青年。还有各种朋友的照片,背面写着落款和祝福,也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其中有老伴年轻时的照片,保存得跟新的一样,底片还在,仔细地包好了。照片都仔细地过了塑,保存得很精细。五本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从十五岁到七十多岁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飞扬、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给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地打拼的欢乐和孤独。最后儿女都成家了,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的追忆和思念。还有很多奖状、奖章,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到深圳后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还有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从这些东西里,可以大概勾勒出老人的一生轨迹:是个大家庭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受尽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职工,无忧无虑地长大,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年代到大兴安岭当知青,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进了国企后,从技术员做到了副总工,遇到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然后下岗,又出来打拼,在这安家。把子女培养成才,送出国外,老伴走了,孤独地度过了最后6年。我看着这些照片、笔记本到半夜,唏嘘不已,沉默无言。这些老物件承载了老人一生的美好与辛酸,子女却弃之若敝履。我把认为重要的挑出来,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老版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其他的在群里送人了,剩下的送到了废品站。唉,人生再精彩,人一走,你所有的珍藏珍爱,别人看都看不懂,可怜你一世酸甜苦辣!!北京老干部日记,扔了吧将这个故事分享到微信群里,一位朋友说,他也碰到了差不多同样的事:我在北京工作,以前从一位司局级老干部的儿子手里买了一套房子,虽然很老,但内部装修很好,直接拎包入住。书架上摆满了纪念章、笔记本、书籍,打电话给那位儿子,他说父亲不在了,东西不要了,让我随便处理……好多东西我都没舍得扔,里面有毛选、刘选、邓选、马恩列斯著作、学习笔记、各种照片、合影、纪念章、青春记忆……这段话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的结语是: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你自己如果不给自己一个说法,你就相当于没有来过这个世上。「人走之后,世界不会记得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曾来过。」有些老人节俭了一辈子,想给孩子多留些钱,结果却是这般结局。老人在世的时候,没有机会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节俭,他们只当是你吝啬,还嫌弃。如果你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让他们有空看看,定然不会如此误解!这不是虚言,一位晚辈读了父亲的家传,当场失声痛哭:原来误解了父亲大半辈子!家传的使命曾经负责老年报的管理工作多年,家传创始人朱子一教授的记忆里,此类遗憾不胜枚举。10年前,一次寻常公派赴台考察,改变了他后半生的职业志向。那次,台湾随团记者张姿慧无意间提起,其父内战时被抓壮丁到金门,常因思乡而流泪。她和弟弟长大后,怕勾起父亲的伤心,从不敢问与老家有关的任何事情。待她人到中年,才惊觉人应该知道自己从哪来,而此时父亲已过世多年,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谨防胡锡进走进俄领馆

胡锡进的特约丢了资深还在舆论场昨日巨震:胡锡进的《好球时报》特约评论员头衔,丢了。以前,是下面这样的:这个动作,可一点不亚于去年《谁是李光满》的公众号名称丢了。稍微了解一下胡老师恋栈的程度,就该知道,这简直就是不邀请老同志开会了的羞辱。胡老师如今只剩下个「资深媒体人」的头衔,从明面上看,跟我们家传创始人朱子一好像一样了。对于那些阴阳怪气的公知而言,这不意外,他们早就说过,等到右边的朋友都消失了,胡锡进迟早会成为坐在最右边的那个人。果然,微博上一搜索,右边的公知们已经被清理干净了,因此看不出动静,最开心的竟然是昔日正能量界战友。如@侠骨柔情的杨华
2022年9月9日
其他

对不起唐郑丹人民,南方给你们养了虎!

谁把病猫喂成了老虎这是个问题近日,北方三城唐山郑州丹东接连发力,大戏轮番登台:先是唐山铁骑800米的路程,规定5分钟内到达的,用时28分钟;散步的速度是20分钟。可真是沉稳得紧呢!随后,郑州冯副书记和张书记在沒有动机的情况下,违法为全国人民赋红码。事先没有动机、事后没有好处,他们这帮人,可真是糊涂得紧呢!紧接着,丹东铁骑被7旬老汉凌厉的掌风一击倒地,可真是绵软得紧呢!这三起事件的铁骑,全出自政法系统。如果把这三个城市放在版图上看,很不幸地,两个曾经是出义和团的省,一个是义和团地区移民区。同时又是经济的塌陷区。多少年来,这些地方的「老虎餐」,大都是南方地区转移支付的。很担心,下一个热点也会自出这一带。当然,吉林已经封省几个月,不提也罢。唐山会罚!对唐山来说,取消「全国文明城市」的流动红旗,领导升迁当然受影响,但几个流氓及其保护伞首先打掉的是公务员的饭碗:每位官员每年两三万元的额外奖金,没有了。虽然去年的GDP在河北各市排第一,甚至寄予厚望,但2021年唐山政府债务率的增速还要高于GDP增速。查了一下数据,2021年,唐山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17.3亿元,而收入为552.7亿元,有近40%是靠转移支付的。只看市本级的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3.4005亿元,支出203.1664亿元,收入只占支出的1/5多一点。如果其他都要靠转移支付的的话,比例将近80%!再看唐山2022年的收入预算:罚没收入与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在同一档次,均为20多亿,差不多是个税的一半。想想去年同处河北的霸州的大规模罚款,这地方如果还能营商,正当生意的利润率怕是很难支撑。郑州紧平衡作为河南第一市,郑州的这番操作,最为大胆,直接拆台国家最基础的防疫设施健康码。郑州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223.6亿,支出完成1624.4亿元,看起来还不错,只有1/4差额。但整个财政收入构成本身很有意思,包括了各种转移支付。市本级就更有意思了,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3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上年结转、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债务转贷收入等转移性收入996.7亿元,收入合计1248亿元。看到没有,转移性收入是自己收入的将近4倍!当然,比唐山的将近5倍还是要好一点。当然,这一千多亿也不都是自己花掉了,市本级支出为610.4亿元。哪怕如此,支出也是收入的2.4倍多。郑州如此,河南其他地市可想而知。丹东「深刻反思」可怜的229万丹东人民,在铁骑惊世一摔之前,已经沉寂了两个多月。这位忧心于经济动都不能动的热心市民,或许没有意识到,死的活的无所谓,急诊输血总会源源不断啊!毕竟,去年丹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8亿元,而支出198.4亿元,收入正好是支出的零头!而在收入结构中,罚没收入达到5亿,是一般公共收入的6.2%,远高于正常城市的1%—2%区间!你敢去这地方投资吗?看丹东的作为,也确实有这种混不吝的劲儿:由于无法理清疫情传播链条,怀疑病毒可能从鸭绿江对岸乘风而来,因此呼吁住在鸭绿江边的居民南风天气尽量不要开窗。一小区检出阳性感染者,整个单元拉到沈阳隔离14天,解封回家后才发现阳性感染者住在另一单元。丹东的盖子,竟然是「寻衅滋事」的看病老头揭开的:从此,全国人民终于看到了那地方的灯光,与对岸一样黑!昨日,丹东市终于决定部分恢复正常生产生活,但有人马上说,那不过是做给外地看的。丹东市长说,下一步将广泛听取民声民意,深刻反思、查找不足,补齐短板弱项,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公布、尽快解答,有效落实疫情防控、惠民惠企、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等政策,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筑牢群防群控防线。南方「养」虎,北方遭殃越是衰落的城市,饿肚子的老虎越是凶猛、人口离开得越快。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唐山市常住人口为仅为771.85万人,一下子回到2013年的人口水平。郑州原来常住人口有1260万人,水灾加疫情后,离开了279万人。丹东2021年年末户籍总人口229.1万人,全年迁入人口0.8万人,迁出人口1.3万人。看看空间经济学最常用的夜晚灯光图,就更一目了然:2020年,河北人均从发达省份获取转移支付2645.01元,河南2771.29元,辽宁1856.55元。见《南方上缴财税首超8成,国家的大船越来越重了!》这些钱都用来干什么了呢?不是给你家小孩上学用,而是主要用于官员开支。作为一个南方的纳税人,我很对不起你们这些地方的人民。我们出钱给你们养了一帮猛虎!半生奋斗,苦难一生为国生财富,为家担风雨家传在全国各地专业写作创业史、家传为每一位奋斗者立下丰碑为后世树立奋斗榜样为企业赓续百年文化基因请按下图三秒钟,识别二维码加微信推荐关注,防失联◆
2022年6月25日
其他

父亲留下一屋子奖状,儿子说扔了吧。世上从此没了那个意气奋发的青年!

人活一生,有人留下了功,有人留下了德,有人留下了言。但无论是功还是德,若没有“言”来记录,一切皆如浮云。这几天,网上一个帖子,在长者和年轻人中一起火爆热传,就让人颇为伤感。深圳创业者记录,扔了吧我在深圳买二手房时,原房东刚过世不久,子女就卖了房子。房间里还遗留好多老人的相册、奖章、日记、书籍,让卖房人来收拾,卖房人说你们都扔了吧。屋里还有很多老人留下的东西没收拾,联系上卖房的人。他说人已经出国了,处理不了,你们扔掉吧。仔细翻了翻这些东西,大概都是老人一生的回忆吧,到老了还在珍藏,保存得很好。有三本相册:相册里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站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应该是个意气风发的知青。还有各种朋友的照片,背面写着朋友名字,哪一天惠赠留念的。也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其中有老伴年轻的照片,保持得跟新的一样,底片还在,仔细地包好了,照片都仔细地过了塑,保存得很仔细。五个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从15岁到70多岁里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飞扬、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习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为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地打拼的欢乐和孤独。最后儿女都成家了,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的追忆和思念。还有很多奖状、奖章,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来到外地后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还有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从这些东西里,大概勾勒出老人的一生轨迹:从小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是个大家庭,受尽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职工,无忧无虑的长大,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到草原当知青,然后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进了国企后,从技术员做到了副总工,遇到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然后下岗,又出来打拼,在这安家。把子女培养成才,送出国外,老伴走了,孤独地度过了最后6年。我看着这些到了半夜,唏嘘不已,沉默无言。这些老物件承载了老人一生的美好与辛酸,子女却弃之若敝履。我把重要的挑出来了,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老版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其他的在群里送人了,剩下的送到了废品站。哎,人生再精彩,走了可能连子女都记不住了,你所有的珍藏珍爱或许在别人眼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怜你一世酸甜苦辣!!北京老干部日记,扔了吧无独有偶,在微信群里,一位朋友说,他也碰到了差不多同样的事:我在北京工作,以前从一位司局级老干部的儿子手里买了一套房子,虽然很老,但内部装修很好,直接拎包入住。阳台上有个柜子,里面装满了老干部很多纪念章笔记本书籍等,打电话给那位儿子,他说父亲不在了东西不要了让我随便处理……好多东西我都没舍得扔,里面有毛选、刘选、邓选、马恩列斯著作、学习笔记、各种照片、合影、纪念章、青春记忆……这段话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的结语是,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你自己如果不给自己一个说法,你就相当于没有来过这个世上。“人走之后,世界不会记得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曾来过。”也有些孩子只要钱、只要房子,其他什么都不要。我们也碰到过,长辈想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子女冲过来反对:写这种无用的东西干什么?只有浪费钱!在他们看来,除了钱,都是无用之物。你的生死,你的精神,都是零,根本不值一提。你存了那么多钱留给后人,究竟图个什么?40年前的传记手稿其实,很多人还是很孝敬父亲的。那些扔掉日记和照片的子女,未必是不孝顺,而是他真的无力收拾那么多东西。试想,在你90岁时,你的儿子也六七十岁了,他自己的一生,也已经厚重无比。你指望他来帮你整理,有没有可能?他自己的东西,屋子里也放不下了。就这件事,杭州的叶女士最有发言权。她的父亲是位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爷,后来参加了革命,早在1979年就英年早逝了。这么多年来,她们兄妹一直怀念父亲,但可以流传下来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随着自己年事已高,再不着力记录,晚辈是根本完不成的。直到去年疫情期间,他们翻出了父亲留下的一箱日记,想大概梳理一下之后交给家传整理成一本传记。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竟然发现了父亲生前自己写好的将近三万字传记!大喜过望,他们马上请家传记者补充采访了父亲最后的一些事迹,最后写成了一本五万余字、五十多张珍贵图片的传记。她说,读父亲的传记非常感动,让她知道了一些父亲生前从未告诉过她的事。书中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书出来后,亲友们纷纷索取阅读,成为家族盛事。从此,父亲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晚辈将有可以传承家族光荣的载体,不再被历史湮灭。像叶女士这样的孝子孝女,当然有很多。地主家庭出身的义乌人赵桂勤经过商、做过村支书,心底一直有块未解的疙瘩。他在外地工作的女儿了解到家传后,一定要让老父亲讲述家族史。书稿审校时,因为想到历史的坎坷,过于悲伤,老人难过了好久。但女儿的孝心,让他开怀。在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和杭州图书馆、家传联合举办全国首届家传书展时,父女俩亲自将家传送到馆里,签名留念。他的故事在《快乐老人报》发表后,全国各地的读者打电话或写信与他交流,共同回忆那不堪的过往。2020年底,钱江晚报和杭州日报发表了一篇新闻,在家传—中华个人记忆博物馆的平民口述史传记中,62.5%是由子女发起并支付采写费用的!虽然都说养儿防老,但主动为父母写传并支付费用的,55%是女儿或孙女。不要考验子女的孝心这两年,我们见识了很多这样的故事。有人总觉得还早,以后再说,而错过了让父亲讲述的最佳时机,“子欲记而亲不讲”。我们见过了太多的遗憾:子女终于有空想写下父母的事迹了,父母却又不在了。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沽名钓誉,从而不敢动手。更多的人,则是子女没有耐心听,自己也没有能力完全地写下来。我认识的一位1946年在大学期间入党的地下党,自传写了6年,还是完不成。毕竟,家传写作还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会帮我们整理。这其实是对子女孝心的考验,是不慈!所以,我们一直在劝那些有写作和记录能力的长者,一定要将文字和图片整理出来做成书,方便后人传承。如果不懂,一定要尽快找专业的机构和记者帮忙。你的后代,能带走一本200页的书,能一代代传承一本书,历千年而不辍,但他们带不走一屋子的资料,你不整理,你一走,这些东西就全成了废品,你的人生,也就跟没有来过一样。你所有的珍藏珍爱,或许在别人眼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后人就算有心,也无力完成整理工作了。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卡尔·贝克尔法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那么,你就是你自己的历史学家,你要完成自己的历史记述!世事激荡,家族沧桑,父辈已老但无论怎样,人不该如烟散去家传在全国各地专业写作传记给长辈一个历史席位给孙辈一本独门家书给家族一条百年脉络想尽孝心,请按下图三秒钟◆
2022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