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C ZJU

其他

学术活动 | “巴迪眼中的国际秩序与‘我们’”线上讲座顺利举办

2022年4月18日下午,由浙江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组织的“巴迪眼中的国际秩序与‘我们’”线上讲座成功举办。讲座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主任阚阅教授主持。讲座围绕法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伯特兰·巴迪新著《世界不再只有“我们”:关于国际秩序的另类思考》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展开探讨。讲座邀请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一等秘书,本书译者宗华伟老师主讲,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吕一民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对外关系部门官员王玮博士作为与谈人参与此次活动。校内外近200位参与者线上聆听了此次讲座。宗华伟老师分享由两部分构成。在第一个部分,她探讨了本书中体现的巴迪的国际秩序观。当下普遍意义的国际秩序观念有其历史渊源,源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具有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是由少数国家治理的寡头体系。在这种背景下,以西方主导的“我们”国际秩序以少量G7国家领导。尽管国际社会发生大量变化,全球化特征显著加强,政界学界依旧采取这种思维惯性下的国际秩序,产生了现实断裂和“智识懒惰”的弊病。巴迪认为,当前国际秩序正由国家间性转向社会间性,国际体系呈现混沌且非对称性的特征。这要求当下不能采用二元对立和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而需要走出自我,采用“他异性”逻辑,与不同的惯习和意识形态理解、包容与并存。讲座第二个部分主要涉及宗老师在教科文组织第七次执行局特别会议乌克兰议题上的工作及其作为巴迪在本书观点的现实映射。本次特别会议共形成24段决定,举行16次投票,各国辩论十分激烈。以法方外交官为代表的“我们”体系强烈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且拒绝同俄方代表沟通,释放了强烈信号,形成定性的话语体系。而俄方则是本书中他者的现实代表。事实上,多达24国不愿意就此议题发表态度,说明以美欧为领导的世界格局并未能全面反映世界的声音,且欧洲仍难以想象“他异性”的存在。随后吕一民教授对本书展开了点评。他首先感谢主讲嘉宾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优秀的中译本,并邀请他撰写推荐序。吕一民教授表示,在首次阅读时,本书就已留下深刻的和良好的印象。以巴迪为代表的法国知识分子能够在众多论著中展现研究成果,呈现高度、广度、深度的同时也散发温度,是当下学者应该学习的特点。吕教授认为,本书具有字数精炼而内容详实、言辞犀利抨击智识懒惰和不恰当的路径依赖、博采众长的跨学科性、强调社会间性与国家间性的现象以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优点,读完发人深省,深受启发。王玮博士结合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研究主题展开评述。他指出,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欧洲和欧盟迫切需要寻找在当下国际格局的扮演角色。欧洲在北约保护下对俄展开制裁,但无法掌控也难以维护自身经济利益。这对于中国的现实启示为,在处理中美关系时需放置在中美欧俄的四者关系来看。另外,他指出二十世纪美国国际关系大师频出,且具有相似的学界兼从政背景。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推进国际组织研究上,需要充分借鉴西方“旋转门”的发展经验,培养更多的国际组织人才。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者就战后法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转向、法国发挥文化软实力与避免新殖民主义、社会结构变化背景下法国公共知识分子立场的变化,以及法国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发挥国际影响力等问题与三位专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撰文
2022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