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启示录

其他

张海涛: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特征与转向

此文的书写是为了探索2000年后当代艺术特征和现象,以及现实背景与艺术的密切关系,抓住艺术生态发展的规律和艺术价值判断的变化两个基本点展开论述,不是罗列缺乏判断力的文献,也没有像传统的艺术史把艺术家个案及事件案例放在首位,侧重2000年作为节点的艺术生态概论的书写,而不是大而全为目的的线性艺术史,我认为归纳、概括艺术特点与现象比个案研究更有意义,因为有了论点就有了态度的表达,艺术案例也自然有了归纳的依据。798艺术区2000年后的社会变革和当代艺术的关系2000年后的社会与艺术一样,具有全球化、国际化、城市化、市场化、去精英化、多元化、娱乐化、平面化、无中心化、媒介化、数字化、科学化、未来感的特征。2000年后的艺术特征可以看出艺术生态逐渐脱离线性的历史脉络,由90年代的强调现实社会与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向具有普世价值特征的民主与法制、异质共生、虚实同构的趋势发展。中国2000年加入WTO,当代文化、经济也加速了国际化交流、城市化和市场化的速度。GDP由第三大经济体跃居第二大经济体后,艺术的产业化成为必然,资本运营成为主流,中国试图摆脱历史的束缚,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力,然而国民人均收入依然偏低,贫富差距很大,财富还是由少数人占有,需要改变民生福利和完善民主法治制度,虽然城市化基建发展迅猛,然而社会缺少国际化和社会的包容性,国民素质和幸福指数也有待提高,这也是中国一直依然成为不了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艺术品拍卖天价和画廊的主导对艺术价值判断标准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影响着评论家和策展人对艺术价值判断的标准,中国本土机构和个人对艺术品的收藏开始起步,但更多的藏家建立在保值、保险、升值的目的,而不是为学术性推动为前提,对于艺术收藏需要艺术家更年轻化、媒介更边缘化。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政府参与主办,2000年798艺术区的出现,2004年后798、宋庄官方机构管委会的出现,将民间自发的艺术区进行了体制化管理;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实验艺术工作室”,代表当代艺术教育的合法化,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国家画院对当代艺术合法化承认并设立当代艺术研究部门和招纳民间艺术家进入,标志着当代艺术逐渐从地下走到地上,然而对于独立影像和大型行为艺术项目的审核依然严格,没有得到合法化承认,2013年后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开始,中国的独立影像目前依然举步维艰。虽然艺术出现无中心化和多元化的融合,表面上民间与官方、独立与商业对立的界线也在逐渐的被模糊化,出现互通交流的现象,艺术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2000-2010年的艺术依然存在官方和民间、合法化和不合法化、主流和非主流等隐形而矛盾的线索,现实社会与艺术特征表象是“公私合营”,但日常各种活动潜在的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2000年后的当代艺术也是七十年代末星星艺术思想启蒙的延续,80年代的新潮艺术具有一种纯粹的草根、民间、非体制、现代性话语对抗的特征,但当时的社会环境依然以体制内集体主义模式为主,下海潮成为“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探;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计划经济过于集中后内部分化,缺少活力,保守与开放的力量冲突后需要发展私有市场经济,缺少活力、腐败等诸多因素必然导致新一代的下岗潮流,这也是计划经济不适应快速的经济改革造成大规模的矛盾冲突,也是中国必然要发生的必经之路。在90年后开始有所变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员工下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球化市场经济的现代文化演变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直到当代艺术体制内外逐渐互相渗透。2000年中国成为全球化一部分必须推行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路线,而又要理论上要求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文化与制度,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2003年前非典依然体现出集体主义的全民化的管控能力,之后试图将市场化走向国际化道路;2005-2008年西方“热钱”及国家内部循环经济刺激,引发艺术市场泡沫、天价拍卖、群体卖画、798画廊大量入驻现象,很多艺术家一夜“暴富”,与90年代西方接纳中国当代艺术时的情景一样荒诞成为当代艺术被激活的“虚象”,中国当代艺术被西方当作差异性猎奇的对象,然而依然成为国际艺术生态中的“拼盘”。以钱衡量一切价值让人们,道德缺失没有了理想的价值观,困惑、喧杂、网络化、平面化,这是经济市场化后出现的各种问题。2008市场经济危机后艺术被迫的回归纯艺术本身,泡沫资本附加的条件是不可靠的,官方与非官方合作,体制内开始参与介入当代艺术:如官方对双年展、美展、美术馆、学院、媒体、机构都设置当代艺术的板块,艺术区、教育的产业化诉求、与艺术市场取向一致。如何借用经济这个杠杆之下发展文化,又让艺术不至于成为经济的附庸,平衡资本与艺术独立性的关系成为2000年后的主要话题。社会现象与艺术的特征有着相互作用的特征,艺术的思潮和现象越来越碎片化,各玩各的,很难在形成像90年代一样的艺术流派,更多的是新媒介方式带来的社会变革,尤其是数字化媒体、互联网、智能自媒体、元宇宙带来的生存方式的改变。艺术史特征与艺术生态、艺术本体的价值判断标准不断变化有关,所以艺术史不只是艺术家和作品的历史,也是策展人、评论家、机构、教育者等艺术管理工作者的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中国艺术现象从90年代对意识形态、波普化、媚俗、卡通、极端伦理、感性禁忌、文化殖民、后殖民的关注转向2000年后对全球化、本土化、青春伤害、微观叙事、个体价值、自我个性、个人话语权、城市化、都市化、流行文化、新新人类、新媒介、时尚、消费、暧昧、娱乐、新伦理、媒体化、后人类、科技化、信息化、山寨文化、80后90后00后网络化、智能化、未来艺术等等话题的关注,都与我们生存的背景的变化是分不开的。798艺术区创意广场一、艺术生态特征全球化、国际化:异质共生2000年后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进入全球互联的时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信息和利益互相影响,将出现两个价值观点的讨论:国际交流频繁与国际化的融合语境,将差异性价值趋同为普世化,公共面对全球生存问题;另一观点国际化更要强调差异性多元化、独立个性。一、全球化会加剧一元化话语权力的竞争力,经济决定权利的一体化语境下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显得尤为重要,起到平衡经济价值判断一切的作用。“中国式”的当代艺术是全球语境下区别于现在西方的艺术,它具有本土的气质。中国目前的当代艺术中有两点区别于西方的优势:一个是当下中国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还有一个就是中国传统经典的文化资源。这两点与西方具有差异性,可以与西方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进行对话。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找寻体现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现实生存感受、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针对性,找到不同于西方的价值和生态体系。二、全球化对民族化的挤压,政治卷入全球化体系中后,与其被动融入,与全球化构成一种紧张或疏离的关系,不如通过去身份化、本土化、政治化、原创性推动全球化再平衡,争取国际普世价值话语权。当今世界依然存在极端的地域性与差异性、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普世价值与狭义民粹主义的对立关系,国际之间差异与牵制虽然重要,但极端自私贪婪、差异容易造成各种利益冲突(表现最突出的是政治战争和经济战争),甚至触及现代文明非线性相悖发展。全球化时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体制、种族、宗教特征不同,但我们迫切需要超越个体恩怨,解决国际间面临的共同生存困惑,即现代化发展带给我们的文明“倒退”的问题,如:生态与经济危机、信仰缺失、战争问题、科技伦理、食品与恐怖安全、网络暴力,甚至外太空带给我们的殖民危险等等,这样必须搁置利益冲突、包容共生,才能使世界生态良性发展,这也是“异质共生”的意义所在。2005年殖民主义逐渐退潮,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2000年后艺术家可以通过驻地计划、访问学者、国外做展,空间位移国际化,流动不是简单地一体化也必然会有差异性,至少生活背景就不同。另一方面,海外美术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接纳2014年和2015年进入”井喷“。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海外的奖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艺术国际化的趋势。从地下到地上,多元化、无中心化2000年后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主流与非主流的界限突破,2000年政府参与的上海双年展,标志着体制内外的界限被打破;与此相比双年展的外围展《不合作方式》唱出了对台戏,态度展与敏感的媒介行为艺术、独立影像一起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两条线索,然而这两条线也时常交织,经济改革也影响政治体制的权威,招安与否成为争议性的话题。《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改变了90年代当代艺术不合法的现状,从地下走到地上。其实官方对于双、三年展与其打压不如参与进来,否则适得其反,三、双年展逐渐成为文化品牌,主办方由于官方机构的参与成为合法化因素;和中国被国际化一样与其排斥,不如参与到国际化的竞争之中,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如果不去争取,永远没有机会。当代艺术与体制合作是否会丧失批判性的立场,作品是否会成为宣传工具,出现形式化、装饰性特征,只关注保险系数高的的话题,实验的根本是否必须自我边缘化,上海双年展是否代表中国当代艺术会日趋正常化?这些都是2000年后争论的焦点话题。2000年后的艺术多元化、庞杂、碎片化、各玩各的、非线脉络、微观个性化、无中心、无主体、无自我定位、无诉求、无明确归类、一地鸡毛、数字化很难找到内在逻辑,无特征成为一种特征。不像80、90年代脉络清晰,那时激情在条件压制限制中做艺术,很多展览无法正常进行,2000年后又逐渐受到市场限制。
2022年12月11日
其他

【展讯】《我的元宇宙》——都市圈·元宇宙数字艺术展

《我的元宇宙》都市圈·元宇宙数字艺术展策展人:顾振清、张海涛展览总监:李菲参展艺术家(按姓氏字母排序):A.yang、EIEvision团队(孙金龙+刘淼文+丁思雨)、Enlightens.Art氤艺术(成卓+肖弘弢)、陈文令、陈晓东、古原、胡帅、黄河山、LEYU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长文】张海涛丨未来世生存档案:未来学与未来艺术学的定义及思潮

目录引言:一、未来学的概念与简史未来学的定义未来学简史未来学研究领域及方法论未来学的时间性及特征“未来学”相关著作及代表学者反乌托邦主义的著作二、未来艺术的定义未来艺术的定义未来艺术与科技媒介的关系未来学艺术语言、符号与观念未来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的关键词特征参照三、未来学的价值体系未来哲学中的未来学未来科学政治:算法独裁未来人文、自然与科学的关系第二自然的回归矛盾与共识(一)共同参与讨论,建立共识的价值观(二)虚拟与现实世界伦理的矛盾性科技宗教真正打破人类本体的权威和意义未来灾难是科技带来危机四、后人类:未来生存档案未来科技新媒体艺术的趋势(一)
2022年6月6日
其他

【长文】张海涛|实验即未来:中国实验动画跨界档案

实验动画如何更加实验,必然需要与未来新媒介、技术、语言进行跨界,关注和转换新的话题(符号),表达新的观念与感受。未来动画将通过和其他媒体的不断跨界重新定义实验动画的概念。国内实验动画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进步在90年代-2000年后起步发展。2000年以前的动画主要是传统故事片为主体,另一个转向即从实拍影像转向数字虚拟化趋向。动画媒介虽是相对老的媒介,但在与数字媒体、当代艺术强力结合后,便转换为当代新媒介艺术,动画也成为一种新的人工造物手段,动画创作就更加具有时代感和未来感,实验动画将成为元宇宙艺术创作的基础媒介。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张海涛:收藏未来新时代的艺术史 一一上海嘉禾国内首例新媒体艺术拍卖的意义

范宽《溪山行旅图》为主体创造的数字装置艺术品(互动影响声音装置),质地包括计算机、LED屏、音响、语音识别、拾音器等。
2021年7月7日
其他

张海涛丨科技媒体艺术的发端史及争议性概念的梳理

安迪·沃霍尔是以艺术家身份介入实验电影人最有力的代表性人物,他于1963年开始尝试实验电影,但其作品具有胶片介质的录像艺术,与早期录像艺术一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对行为观念性的记录和对影像语言的实验。
2021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