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影视

其他

刘瑜:韩国有今天,源于那一代勇敢年青人!

△刘瑜(图/网络)编者按:本文选自刘瑜所著的《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转自凹凸铿锵微信公众号。刘瑜,女,学者,作家,1975年12月出生,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著有《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等。文/刘瑜韩国人的民主真的是他们用几代人的血与泪争取来的。正因为韩国的民主运动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渗透和扩散的过程,从转型的人心基础来说,韩国的转型是特别“扎实”的,因为几乎家家、人人都有所参与,所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新生民主制的“原始股东”,它不仅仅属于某个阶层、某个政党或者一小批革命义士。在近现代社会,常常是观念的变迁引发制度的变迁——事实上,观念的力量如此强大,它甚至可能突破经济利益的考虑、暴力机器的压制、国际格局的约束,撬动制度的变化。可以说,观念对于制度,具有一种引力作用。当社会观念领先制度太多,它会拉动制度前进;当制度超前于观念太多,社会观念又会将制度拽回它的水平。某种意义上,也只有经由观念变迁推动的制度变迁才是牢靠的、坚固的。因为如果是经济利益驱动的制度变革,有可能经济危机一到来就制度动摇了;如果是政治精英推动的变革,有可能换了一任领导人后制度就坍塌了;如果是国际格局变动引起的变革,也可能因为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倒退。只有制度变革是建立在观念变革的基础上的,它才是扎实的、可持续的,因为观念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相当的韧性。韩国转型:观念驱动的变革为什么观念变迁对于制度变迁很重要?观念变迁如何推动制度变迁?观念的变迁又是如何发生的?要回答这些问题,我想从一个国家讲起——韩国。确切地说,我想从几部韩国电影说起。如果大家喜欢看电影,可能知道过去十几年,韩国涌现出了一批反映本国民主转型的电影。我看过的就有四部:《华丽的假期》《辩护人》《出租车司机》以及《1987》。其中,《华丽的假期》和《出租车司机》是讲1980年的光州事件;《辩护人》讲一个本来及时行乐的律师,如何转变为民权辩护人的故事;《1987》则是讲一个大学生朴钟哲的死,如何点燃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决心。说实话,我还没有见过哪个新兴民主国家如此热衷于拍摄自己的转型故事。而且,虽然是沉重的政治片,并非什么娱乐片,但是据说,这些片子在韩国刷新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纪录,每出一部,就往往是万人空巷。可见,对于韩国社会来说,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而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纪念碑,需要不断重返、朝拜,以此来理解自身并寻找未来的方向。△电影《华丽的假期》剧照为什么说这几部电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制度转型的观念根源?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几部电影中的“革命者”是谁。尽管这四部电影的主角身份各有不同,有的是律师,有的是司机,有的是公诉人,但是,他们保护的对象,其实都是同一群人——学生。在这几部电影里,学生运动都是电影的背景,但却是汪洋大海一样的背景,他们时刻在窗外、在街头、在电视报纸上涌动,让所有的人无法扭过头去。事实上,大学生是韩国转型运动的核心推动力。其他人,包括电影里的这些主角,都是被动卷入革命的旋涡的。不过,大家想想,20世纪80年代以及之前的韩国,还是比较贫穷的,而在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能上大学的都是什么人?一般来说,或者来自精英家庭,或者很快本人将成为社会精英。所以,如果这些人纯粹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他们有必要去闹革命吗?没必要。他们已经是天之骄子了,像《1987》里面被打死的朴钟哲、《华丽的假期》里的那个学霸弟弟,都是前程似锦的青年精英。△电影《1987》剧照不但他们个人前程似锦,当时韩国的经济也是蒸蒸日上。我们往往认为,民众为什么会革命?因为民不聊生,对不对?的确,这是很多国家的转型导火索,比如,1998年的金融危机推动了印尼的民主转型,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推动了阿拉伯之春的出现。但是,韩国并非如此,很多转型国家都并非如此。韩国在转型前,经济发展态势应该说很好。朴正熙当政时,1961-1979年,GDP年均增长率是10%。所谓的“汉江奇迹”,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朴正熙时代完成的。既然个人前程似锦,国家也蒸蒸日上,那为什么要闹革命?因为观念的力量。观念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我们诠释世界的“翻译软件”系统。要理解这个“翻译软件”的重要性,我举两个例子。比如,自发的买卖行为,在自由主义的观念下,叫“市场交换”,但是在极左观念下叫什么?“投机倒把”。明明是同一件事,在两个观念体系里,听上去会成为道义上截然相反的事情。又比如,一个私营企业家投资挣钱了,在自由市场的观念下叫“投资盈利”,但是在左翼的观念下叫什么?叫作“剥削剩余价值”。仍然是同一件事,被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诠释成了褒贬相反的事情。这就是观念的力量——它是我们吸收信息的“意义加工软件”。具体到韩国当年,学生们为什么要放弃大好前程去与威权政府抗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接受了那种把政治权利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价值体系。根据这种价值体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以,你观察电影里那些示威者喊的口号,不是什么具体的利益诉求,至少主要不是具体的利益诉求,比如工资、养老金、物价、就业、住房,等等,而是什么?民主权利本身。△电影《华丽的假期》剧照如果去观察韩国转型史,几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爆发,都是与民主选举有关。1960年的419运动,是因为李承晚选举舞弊;1980年的光州事件,是因为全斗焕政变夺权,使得朴正熙之死创造的转型机会被浪费;1987年最终推翻威权体制的百万人大游行,也是因为全斗焕6月10日不顾民意,直接指定继承人,让好不容易等到他下台的民众再次幻灭。所以,韩国的转型本质上是一场观念驱动的变革。在有些历史情势下,革命是阶级斗争,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但是,韩国的民主运动,尽管有工人运动的成分,却很难说是一场阶级革命,因为它的核心主体恰恰是既得利益阶层。事实上,这不是简单的韩国现象,历史上尤其是当代史上很多转型都是如此。当初的美国革命,真的是因为英国王室对北美民众压迫有多深重吗?其实未必。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交的税比英国本土还要低。那为什么北美要闹革命?“无代表,不纳税”,关键是“代表”二字。当代世界里,苏东剧变真的是因为中东欧民众穷得过不下去吗?也不是。这不是一个经济阶级推翻另一个经济阶级,而是民众要推翻官僚统治。为什么?正如东德电影《他人的生活》所揭示的,因为人们厌倦了谎言与羞辱。从学生到全民:观念的扩散观念的水位如何影响制度的变迁?简单来说,就是不断提高旧制度的运转成本,使其高到不可能再继续运转。关于这一点,这几部电影都有清晰的呈现。我们看到,在电影里,运动有一个不断扩散的过程。最开始只是学生,但是慢慢地,随着政府暴力的变本加厉,普通的中产阶级、白领、劳工阶层乃至街头的大妈大婶都开始加入。《辩护人》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本来唯利是图的税务律师,因为一个朋友的儿子被刑讯逼供,最终走上了“反抗者”的道路。《出租车司机》里的那个司机,《1987》里那个清纯的女学生,《华丽的假期》里面的女护士……也都是本来完全不关心政治,但是,因为不堪忍受国家暴力而加入抗争。△电影《华丽的假期》中的主角女护士所以到运动的最后阶段,无论是1980年的光州,还是1987年的首尔,都是倾城出动了。大妈大婶给陌生人做饭送饭,司机们免费给伤员当志愿者,加油站让所有出租车免费加油,护士们跑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救死扶伤……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非常令人动容。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当司机们、厨师们、清洁工们、教师们、白领们……都成为“异议分子”,这个国家还怎么运转?所以,全民抗争会无限提高旧制度运转的成本。但是,真正给旧制度带来致命一击的,是体制内的人开始动摇。在《1987》里,公诉人拒绝给火化尸体签字,因为这个学生的死因过于可疑;在《辩护人》里,一个士兵成为扭转案情的最关键证人;在《华丽的假期》里,退伍前军官成为反抗武装的领袖。旧制度的螺丝钉一个一个开始松动,整个机器就无法再运转了。△电影《辩护人》剧照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很多体制内人物艰难的挣扎和变化过程,所以,鸡蛋怎么可能战胜高墙?因为高墙也是由人组成的。他们也有在读大学、中学的子女,在当律师或者记者的同学,在工厂参与劳工运动的亲友……当整个社会的观念发生变迁,这个观念会发生一个“上渗”的效应,软化坚硬的高墙。这种软化之所以会发生,在这里,不得不提到韩国人的执着。要知道,韩国的民主运动不是1987年才开始的,甚至不是1980年光州事件后才开始的。可以说,它断断续续进行了30年。从1960年的419运动,到1972年抗议独裁的“维新宪法”,到1980年的5月抗争,直到1987年的全民抗争,这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充满艰难险阻,无数大学生被开除、被殴打、被抓捕甚至被判死刑。仅1980—1987年,就有12万多名大学生被开除学籍,到1986年还在押的3000多个政治犯中,85%是学生。为了进行劳工维权,数千名大学生假扮工人进入工厂,组织工会,一旦被发现被抓,新一波的大学生又跟上,这叫“排队入狱”。在电影中我们看到,有大量民众被殴打、被射杀的镜头,学生被刑讯逼供的情节。所以,韩国人的民主真的是他们用几代人的血与泪争取来的。△百万市民为青年学生李韩烈举行国葬正因为韩国的民主运动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渗透和扩散的过程,从转型的人心基础来说,韩国的转型是特别“扎实”的,因为几乎家家、人人都有所参与,所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新生民主制的“原始股东”,它不仅仅属于某个阶层、某个政党或者一小批革命义士。我记得1997年,我当时还在国内读研究生,给一个韩国留学生当家教,教他中文,不过,这个留学生年龄比较大了,大概有40岁左右。有一天我给他上课,那天正好是韩国大选的日子,课上到一半,消息传来,金大中获胜,我那个学生立刻陷入了狂喜,激动得把我给抱了起来,在房间里转了三圈。我当时非常尴尬,觉得学生对老师这样不大合适吧。但是今天回想起这个细节,我才意识到,根据他的年龄,他应该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韩国大学生,当年就是在街头被殴打、被喷催泪弹的青年之一,而金大中当时是韩国最著名的反对派,几代韩国人的精神教父。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韩国会有那么多反映转型故事的电影出来,而这些电影在韩国会如此受欢迎,因为这个抗争过程已经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成为“韩国精神”的一部分。△1987年光州事件这种几代人添砖加瓦构建出来的民主,和那种短平快的转型是不同的。比如阿拉伯之春,之前阿拉伯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民主运动,2011年星星之火突然燎原,表面上看埃及、也门、利比亚很快在一两年内就举行了选举,然而,来得快的胜利往往去得也快,没有观念的广泛变迁作为转型的基础,制度即使变迁也可能很快倒退。而韩国不同,共同浇灌出来的民主大树,每个人都很珍惜。说实话,在看这几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电影对历史过于简化了,黑白过于分明了。比如,其实韩国学生运动后期有不少暴力行为,但是电影对此几乎完全没有反映,而电影里的坏人也非常脸谱化,似乎是一群丧心病狂的疯子。不过,这些电影可能本来就不仅仅是要讲历史,而是要塑造一个民族的图腾。每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神话,韩国人的民主抗争,成了他们的民族神话。观念从何而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如果说观念是制度变迁的推动力,观念又是从何而来?“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观念状态,更自然的观念状态可能是“过好小日子就行了,谈什么政治”,或者“政治能当饭吃吗”。明哲保身,以求现世安稳,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价值观。为什么当年韩国社会会形成这种“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政治观念?甚至,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这种观念成了韩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此,当然存在很多的解释。比如,学者英格尔哈特(Ronald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即便在深秋,读《南渡北归》 仍觉温热与寒冷交织,心如滴血···

不错,这是广告,但却是良心广告。听说很多人都梦想过自己做广告代言的那一天——不管你想没想过,反正我是想过。我是这样想的:我推荐的东西,一定要自己试过,我觉得好才推荐。毫无疑问,这种想法就像“假如我当了领导”、“假如我当了明星”、“假如我当了富翁”一样,通常属于白想。但是没想到,折腾半生,猝不及防地,真地有人找我做广告了。我是不是应该说:“一直以来找我的人很多,我都推了,直到……”但事实上我想说,我很鸡冻。这鸡冻的原因,至少是原因之一,是我终于有了不忘初心的机会。自从这个号召发表以来,我一直就想响应,但我的初心里简直没什么好东西,我巴不得忘掉它们。所以我一直认为,可以“不忘初心”,这是个国家级的待遇。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听着,我以我已逝的青春的名义宣布:不管以后还有没有人找我打广告,我推荐的,一定是我觉得好的。即便是夏日,夜读《南渡北归》,依然让我从心里感到寒意。窗外吹进的是丝丝热风,心里涌出的却是冰冰的寒凉,没有一点温热的感觉。《南渡北归》,讲的正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决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后,各自命运的遭遇和剧变。《南渡北归》,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系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开始建立新的政治格局。这一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画了一条深刻的分界线。这一年,有些知识分子留在了大陆,有些知识分子去了台湾;之后,又有很多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自世界各地回国建设新中国,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坚守国外的阵地。回望历史,有时如梦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1951年7月,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巫宁坤接到国内急电,请他回国到燕京大任教,他随即中断学业回国。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助理研究员和讲师的李政道前往送行。巫宁坤突然问李政道:你为何不回国工作?“李笑着说:我不太适合此后的1957年,巫宁坤被打倒。同一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28年后,二人再度相会。此时,李政道是中国政要迎接的贵宾,巫宁坤是刚从牛棚放出来内部控制的“牛
2022年3月27日
其他

乌托邦的掘墓人:纪念哈耶克逝世30周年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1899.5.8~1992.3.23)哈耶克的祖国:自由1992年3月23日,92岁的哈耶克与世长辞。神父在他的葬礼上致辞:当人类面临重大危机,很多伟人去到美国,继续思考政治和经济——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用尽一生向人们证明: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集体主义……他就是历史哈耶克的一生跌宕而幸运。他亲眼见证电器工业化的起飞,亲身参与世界大战;他还见证了苏维埃的幻灭——事实上,他本身就是乌托邦的掘墓人。极权主义的兴起哈耶克的青年时期,恰逢世界的剧烈变化,一战使欧洲的旧秩序土崩瓦解;新技术使人类越发狂妄,信奉乌托邦的精英们痛斥资本主义,幻想着“以科学主义建立人间天堂”;大萧条使人们对苏联和纳粹的集权神话趋之若鹜……与大师为伴一战后,哈耶克考入维也纳大学。他本是一名“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奥地利学派院长”米塞斯。读完《社会主义》,哈耶克被米塞斯彻底征服,思想发生重大转折,他开始反思:那些美好的计划和许诺,真的能实现吗?初战成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计划体制的“成功”,凯恩斯主义大受追捧。哈耶克发起论战,却被讥讽为“胡言乱语”。但他从未放弃过信念,他的思考超越经济学,拓展至政治哲学:人们为何总是愿意接受错误的观念?1944年,哈耶克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他预言,乌托邦永远不可能实现,计划体制践踏私产、无视基本人性,只会带来匮乏、混乱和奴役,最终自我毁灭。多年来,这本书唤醒了无数乌托邦患者,鼓舞着每一个热爱自由的人。在东欧的红色恐怖时期,持有该书会被判刑。1947年,哈耶克与米塞斯发起朝圣山学社,成为反乌托邦最坚定的力量。他的巨著《自由宪章》雄辩地证明,市场是漫长历史中自发形成的秩序,个人自由是人类繁荣、进步的唯一途径;任何改造人性和人类社会的乌托邦幻想,都是狂妄的、致命的……1974年,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非常意外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他同时获奖的社会主义者缪达尔质疑:如此默默无闻的“反对派”,有资格与我并列?瑞典国王对哈耶克致敬:自亚当私密以来,在经济学界最受人尊敬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观念的竞争他坚信:只有自由市场才能充分利用稀缺的知识,使社会保持基本运转;只有观念才能战胜观念,学者的使命是纠正错误观念。1978年,哈耶克在巴黎摆下擂台,希望计划体制的拥护者与他公开辩论。遗憾的是无人应战。致命的自负历史终究站在了哈耶克一边。曾经“繁荣强盛”的计划体制渐次衰亡,苏维埃帝国走向覆灭,无数反人类罪行暴露在阳光下。——而这一切,哈耶克在数十年前就已经预言过。(参阅《致命的自负》)杨小凯:哈耶克彻底征服了我最接近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说:我从未崇拜过任何诺奖得主,他们其中几位很难值此殊荣。而且,由于对科学方法的嗜好,我历来不会重视非数学的思想。哈耶克从来不用数学模型,但我读了他的著作后,却感到强烈的相见恨晚、非常欣赏。被扭曲的先知令人尴尬的是,哈耶克死后,无数计划体制的拥趸,都声称自己是“哈耶克主义者”。他们纵容专横权力,漠视个人自由,阻碍自由竞争……殊不知,这些附庸风雅的言行,正在被坟墓里的哈耶克无情地嘲笑。乌托邦最坚定的反对派哈耶克信仰坚决、无比真诚,长期处在边缘地位,忍受着“疯子”、“无耻”的指责,仍然坚定持反对派的立场——为捍卫自由市场,他甘做一个孤独的斗士。为什么要重读哈耶克?今日,身处仇富仇商的民粹逆流中的我们,如何读懂自身的命运?面对权力无所不能、“专家”鼓吹“消灭私企”的悲哀现实,中国将向何处去?多一个人读懂哈耶克,自由就多一分保证!哈耶克在中国除了重读哈耶克,我们还要向那些像哈耶克一样的观念斗士致敬。正是他们使我们的自由不至于彻底沦丧,使热爱自由的人们不至于孤独、仍然抱有对光明的向往。
2022年3月23日
其他

三百年前的文化段子手,你不得不服!!!

作家贾平凹说:人可以无知,但不能无趣。世上的人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都不缺,可唯独有趣,是最难遇到的。跟有趣的人相处,仿佛狭窄的房打开了窗,使得阳光晃晃悠悠洒进来,心底不断迸发出新奇的灵感、绝妙的想法。而如果只读一个人的书,就能让你变得博识有趣,非张岱的莫属。正如余秋雨感叹:“《夜航船》和明代小百科确实太有意思了,我自己巡睃书架时也常常会让目光在那里顿一顿。”人民日报也说:“夜航船中的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自由教育从小抓起!让孩子在家轻松接受美国教育!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无可比拟的,参见各种世界大学排名即可得知,那么中小学教育呢?许多人对美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好奇,不少人甚至认为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差,美国的基础教育并不像其高等教育那么强势。事实上呢?从表面上看,新加坡、韩国、日本、台湾这些地方都更有实力。那为什么这么多的家长明知排名如此,仍然选择把孩子送到美国的中小学去读书,而不是先送到新加坡等国然后再去美国读大学呢?换句话说,为什么美国在中小学阶段的排名这么靠后,到了大学却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呢?从教育本身的方式和理念来看,有以下几点:第一,基础教育看重什么?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全世界范围都如此。在“基础教育”一词中,“基础”的基本内涵被定义为:“人在未来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很多人认为,“基础”是指“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三基”,知识体系)。然而美国中小学教育家却认为,基础的核心在于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为核心的“能力体系”。强调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是活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浓厚、持续的学习探究兴趣。而研究已经表明,创新所需要的基础,并不是知识性基础而恰恰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特别关注、悉心培养的“好奇、探究、兴趣、质疑”等能力性基础。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是进行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思想条件,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中小学很好地履行了其“基础”功能,学生的基础看似“弱”,实则“强”。第二,中小学传授的知识点越难越多就越好吗?在上述测验中,排名第一的新加坡一位校长翻看美国八年级学生的数学课本说:“这些太简单了,我们的学生早就学完了。”美国数学教师反问道:“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数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初步的数学推理能力。如果用简单的内容就可以达成,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费那么多心思、受那么多打击、学那么难的内容呢?”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美国中小学教育强调能力体系,其教学目标是“能力导向型目标”,追求培养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能力等。而知识教学在美国中小学教学目标体系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思维和能力发展的载体,以知识学习为手段,侧重于培养可以普遍迁移的能力。以此让学生从浩瀚如海的知识漩涡中跳出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思维的训练与发展。所以,美国的基础教育反而是轻松快乐又有趣的。小编本期为您推荐:美国经典小学语文课本。中国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小学教材。原版英语教材+美式英语原音领读(光盘)+中英文对照在全球地球村化的背景下,国人的英语学习更加要紧,这样一套美国本土的教材,不仅为我们学习正宗强势语言提供了捷径,让我们熟悉了美国文化,借鉴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现在,爸妈们再也不用盲目地去让孩子接受各种各样的填鸭式补习了!读着原汁原味的美国教材,学原汁原味的美国英语。每天只需要15分钟,让孩子在家轻松接受正宗的美国教育!本书特点:《美国小学语文:美国经典小学语文课本(套装1-6册)》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跨世纪的美国小学语文原版教材。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美国普通学校基础系列读本”,被广泛地应用于加利福尼亚州、波士顿、纽约、芝加哥、圣弗朗西斯科、哥伦比亚等全美各州,并延伸到境外,如多伦多、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等地。成为美国历史上横跨两个世纪、使用范围广、使用人数多的美国小学语文教材。
2022年3月20日
其他

莫 言 直呼着迷:这个男人写透了人性的爱与欲

看麦家的《人生海海》了吗?宁可错过回家的最后一班地铁,也决不能错过这本书。莫言直呼着迷……它真的太值得一读。上市当年,就一举拿下豆瓣2019年度中国小说TOP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为什么欧洲人普遍不喜欢俄罗斯

添加小编微信好友往期热文精选:赞赏小编
2022年3月5日
其他

热播大剧《人世间》,原著小说同样精彩!

如果让我选择一段最该被现代人记住的历史,我会选择——父辈们的奋斗史。人人都不会忘记抗日战争先烈的牺牲,但上山下乡、大三线建设、国企改革等满载心血和汗水的故事中,却有许多直击人心的感动,因时代巨变而模糊。一代人到底是经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才造就今天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我们的吃饱穿暖,安居乐业?这时,有一位作家站出来说:“我想讲一个故事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这对他们的人生有帮助。”这位作家叫梁晓声,他以近70岁高龄,花八年时间一笔一笔写出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长篇小说《人世间》。小说面世不到两年,就以最高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22年3月3日
其他

日本人写的中国史,震惊中国政商圈!精日反日都看看

每个国家的历史,往往不止有本国人来书写。古代如此,今天亦然。一套日本人写的中国通史读物,竟然在中国出版卖疯了!这套书叫《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2022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