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历险计

成人

炸裂, 好医保放大招了...

6年保证续保+地板价”,可以把市面上的大多数百万医疗险都摁在地上摩擦了。直接上图:​​老读者知道,好医保·长期医疗之前我写过挺多次的。在那时上支付宝搜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关于房产的小作文...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关于房地产的小作文满天飞,有说要搞大刺激的,有说一线要放开限购的,有说要放开限贷的…于是中介又开始狂欢了,但众所周知,小道消息的另一个称呼,也叫做谣言。过去大家对于房地产有一个经验判断,就是如果一旦放水刺激,房价就会上涨。但这个逻辑实际上是错误的。你要说搞刺激的话,我就问一句,过去这三年放的水难道还少吗?如果有关注M2增速的朋友就知道,印钞机都冒烟了好吗。但放了这么多水,房价为啥不涨呢。因为居民部门有心无力,加不动杠杆了。这个是房价涨不动的核心因素,如果居民的收入上涨,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乐观。那么不用刺激,房价也会往上涨。房价的支撑是居民的储蓄和收入,如果居民不跟,房价也就没了支撑点。换句话说,如果大家的预期不修正,大刺激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其实这两年,大刺激也不是只说过一两次了,为什么还没见到呢?不是还没见到,二三线城市早就大刺激了,你想买随时可以,想怎么买都行。不管是信贷上的、还是限制方面的支持,全部都打通了。哪怕你兜里只有几万块,跑到二三线城市说我要买房,人家啥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所以清楚了吧?不是说要不要搞大刺激的问题,而是大刺激有没有用的问题。当然,刺激是一定刺激的,但不是为了抬房价,是为了给房价托底。让有实力的、想买的,放手去买。2还有说一线放开限购的,这个说实话,我认为概率不高。一线限购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如果一线不限购了,那全国的有钱人是不是都要把二三线的房产抛售,跑到一线来买一套?很容易变成了资金抱团的趋势,这就很有可能会一波带崩二三线城市的房产。所以这个执行的概率很低,因为不确定是不是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毕竟一线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程度低,但二三线城市的土地财政,那就是命啊。不过我从年初的时候就说过,今年最有可能的,就是针对一线的改善人群下手。刚需是加不动杠杆了,但改善人群是想加杠杆,没得加。像深圳,如果是家庭二套的话,首付要7成,差不多要全款了。很多有改善意愿的家庭,出去看了一圈房,发现按照二套首付的要求,置换也换不到比现在更好的房子,所以干脆就不改善了。也就是说,其实有大量的改善需求是被抑制的。年轻人可以不结婚不生娃,从而没有刚需。但改善家庭都二胎了,不换个大点的房子真不行。需求一旦被释放出来的话,成交还是很可观的。如果可能有利好出台的话,除了房贷利率下调这事儿。最大的可能就是释放一线改善的购买力,让改善作为气氛组,给市场传导一些暖意。当然,将来对购房者的支持力度,也会越来越大。目的不是让房价上涨,而是给房价托底,让想买的可以买上。很多中介都在吹房价上涨,但其实从zc层面来看,一直在托的是系统性风险。利好房地产,但不利好房价,能理解这两个区别的,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不过我之前也反复强调了,未来房产之间的分化,将会越来越严重。强的越强,弱的越弱。像最近这几年,豪宅其实非常抗跌,甚至还涨了。为啥呢?因为大环境确实是在放水,但只有少部分有钱人接到了水。所以奢侈品涨价、高端消费利好、豪宅也涨价。但这也跟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工薪阶层无关了。就连一线城市,我也只看好改善线以上的住宅,可能会有增值的潜力。而其他的,只能说保值吧,具体要看大家的收入预期能不能修正了。只有当地居民的收入上涨了,对未来乐观了,普宅才有上涨空间。而即便如此,还要多考虑一个人口的因素,供需关系的变化也是一种潜在的风险。所以,可以请大部分中介闭嘴了...推荐阅读:给爸妈的养老金,快没机会了...增额寿也太能坑人了吧...存款利率,
2023年6月19日
金融

快,没机会了...

1大家好,我系浪浪。简单说个事儿:年金即将迎来一波调整,不过针对的是中老年人。据消息,在月底左右,光明慧选会禁止45岁以上的人群投保。直接不给中老年人买养老年金的机会了。而前段时间,我在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降息的号角已吹响

1大家好,我系浪浪。央行又降息了。昨天上午,央行开展了2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是1.9%,比之前下调了10个基点。随后当天晚上,SLF利率也下调了10个基点。而按照利率的传导机制,基本可以断定,接下来MLF、LPR利率也会跟着下调。换而言之,贷款利率要降了,房贷利率也要降了。看来之前存款利率的一波下调,主要是为了保银行的净息差,给贷款降息让路。从这一波操作来看,目前降息通道已经打开,资本市场也率先做出了反应。目前10年期、30年期的国债期货已经涨了一波。为啥涨呢?就是预期市场利率会持续下行。而正常来讲,MLF降息,应该会走在7天期逆回购前面。所以昨天央行的这一下操作,可以说是超出市场预期了。这么快速的操作,只在去年市场冰点的时候出现过,这也反映了拼经济的决心。今年1-5月的CPI仅同比增长0.8%,而物价指数反应的是市场热度,其实是挺…而关于这点,之前我也说过,不要觉得目前的存款利率低,接下来还会继续降。为什么呢?因为对比通胀,存款的实际利率还是太高了。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当前物价不涨、房价阴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存款的名义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但实际利率,却处于历史高位。你还觉得存款利率低?真不低,都跑赢通胀了,史上罕见。而保险的利率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也要下调,但目前3.5%定价利率的产品还没完全下架。在低利率的低通胀时代,锁定近3.5%的复利,真的非常有价值,有意向戳👉预约了解。插个题外话,这次降息,其实也反应了一个预期。6月份美联储很可能不会加息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降息空间还很大。不过从目前银行的净息差压力来看,首先还是会拿存款利率开刀。存款利率不往下继续压,压到极致,银行就很难有降息的空间。大方向看清楚,要挪储,速度要快了。推荐阅读:增额寿也太能坑人了吧...央妈降息,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增额寿也太能坑人了吧...

1大家好,我系浪浪。近期由于保险利率下调的事儿,很多妖魔鬼怪都跳了出来。我并不反感在下架节点发力,因为再不买就没得买了,再不卖也没得卖了。买卖得看供需匹配,你有需求,我刚好有货,这事就值得大力做。但是,凡事得讲个厚道,我是有需求,但你卖的东西货不对板,这对吗?这两天我们又收到一个咨询,说在银行买了一款3.5%的增额寿,想问问跟我们推荐的金满意足典藏版有什么区别?我说要先算一下收益才知道,让他把保单发给我。接着我让叶子老师给算了一下,得出他买的产品长期复利(IRR)为3.24%。他懵了,难道不是写在合同上的3.5%复利吗?怎么收益还会打折呢。我说凡是写在合同上的复利,都不是真实收益率。你翻翻合同看,是不是写的保额每年3.5%复利增长?他看了看,说是的。我说那就没错,保额指的是身故/全残赔付的钱,不是收益率,你被骗了。他略带不敢置信地说,写在合同里的收益都不是收益,这也太坑了吧。我说增额寿的收益不是看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衡量增额寿收益的唯一标准,是它的现金价值的增长幅度。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存款利率, 还是太高了...

1大家好,我系浪浪。自从6月8号,四大行下调存款利率之后,今天招商、光大、浦发、民生等11家股份制银行也跟进了下调。自此,银行存款利率正式来到了2.5%时代。现在存款利率的变动,造成的舆论影响太大了,都快一个星期了,几乎天天都是热点。其实存款利率一直是逐步下调的趋势,但在以前的时候,反倒没那么多人关注。或者说关注的人多,但大多数人都会把存款利率下调,给理解为一种利好。不像现在一样,一听到存款利率下调,就是一片哀嚎。为啥呢?主要是以前很多人都会买理财、买各种投资品,而存款利率下调意味着储蓄的回报率下降,居民的风险偏好会提高。那么也就是所谓的,存款利率下调可以倒逼出投资和消费了。但现在很不一样的点在于,由于理财的回报率是真的不行,风险边际明显变差,而且外部环境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在。所以大家的预期都很差,在这个时候,存款利率下调就变成了居民之间的博弈。你说该不该投资消费?当然是该。但是你让我来,我不来。其实就是大家都在观望,想等一部分人先冲出去,把经济给炒热起来,自己再视情况决定要不要下场。但问题来了,当大家都这么想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囚徒困境。你不动,我不动,发现大家都不动,就更不敢动了。说穿了,谁也不愿意成为代价。于是利率越降,大家就越缩起来储蓄了。2另一个点啊,现在的存款利率,大家都觉得低。但手上的动作,还是不停地在搞存款。一边骂存款利率低,一边悄咪咪地存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存款利率不够低,起码没低到让大家觉得,存款是真没用的地步。在我看来,现在的存款利率,确实还不够低。大家觉得利率低,是因为锚定了过去那个时代的利率,比如前几年的4%,所以觉得现在太低了。但如果你换个视角,从实际利率的角度去看,你会发现存款的实际利率并不低。实际利率是什么呢?就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代表真实的利率水平。之前我在“现在的3.5%或许能吊打过去的7%”里也说过,大家羡慕以前7%的保险利率,但实际上,现在的3.5%有可能比以前的7%更有价值。比如说,2022年的CPI指数为2%,保险利率为3.5%,代表实际利率为1.5%。而在1996年的时候,CPI指数为8.3%,保险利率给7-8%,代表实际利率可能为-0.3%。同理,你来看银行存款也是,现在你觉得五年期定存2.5%,低吗?其实不低了,5月份CPI才0.2%,实际利率给到2.3%了。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目前的低通胀环境下,存款的实际利率还是太高了,还要继续降。很多人觉得现在存款利率低,其实恰恰相反。从实际利率的角度来看,当前正是最近二十年来,存款的实际利率最高的时代。想想过去的通胀率(CPI)、房价的增长,再想想银行的存款利率,你会发现存款的实际利率,在大多数年份里都是为负的。越存银行,购买力越缩水。但现在你再看房价的增长、再看CPI指数,你会发现名义利率虽然比以前低了很多,但是实际利率不降反升了。但实际利率太高,就会压制经济的活力,也不好加杠杆。所以…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央妈降息, 如何保卫爸妈的养老金

1大家好,我系浪浪。各大行的存款利率,已经全面下调了。利率下调是一个长期趋势,逻辑之前也说了,主要是应对需求不足的问题。比如人口下行、年轻人躺平、居民不消费不投资,这些都是导致需求不足的原因。但在这件事上,其实最难受的是老年人。利率下调对年轻人的影响没那么大,一是年轻人积蓄不多,对利息的感知也不强;二是年轻人有收入预期,可以不拿利息当一回事。但老年人就不一样了,在没有收入预期的情况下,养老积蓄的利息有多少,就决定了一部分老年的生活质量。所以为什么老年人经常会陷入各种理财骗局?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收入预期,而养老本又会坐吃山空,只能寄望于利息增值,来抚慰自己的焦虑。而骗子就利用这点,设计了一系列骗术,屡试不爽。尤其现在是存量时代,很多人都专门盯着老年人的养老本下手,叶子昨天去派出所录口供,隔壁有个大妈就被骗了20万。那咋办呢?之前有个姐儿,为了防止父母被骗,就做过一个骚操作。当时光明慧选也像现在一样,做了一个
2023年6月9日
其他

存款利率又下调了...

1大家好,我系浪浪。今天下午看到消息,存款利率又要下调了。并且,直接降了15个基点。下调之后,五年期的存款利率,已经被干到了2.5%。我不太记得这是今年以来的第几次,反正我也麻了。之前在文章里我提过,只要居民不投资不消费的趋势不扭转,存款利率就会继续往下降。并且除了存款之外,国债利率下调了,保险利率也要下调了。其实就是要全方位的刺激投资和消费。要么去买理财,间接参与到投资,或者就是去消费,刺激一下经济。总之不能储蓄,尤其是长期储蓄,对经济没有任何贡献。然后,这里还有一个可能性的猜测。目前存量的房贷利率,其实是很高的。下调存款利率,会不会也是为了给下调房贷利率腾空间呢?我不知道,但有这个可能性在,毕竟近期市场也在等新的房产利好。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下调的速度真的很快,今天通知,明天就下调。不给大家赶在下调之前,去抢存款的时间。之前我也说过,其实每次下调存款利率,都会倒逼大家赶在下调之前,去抢存锁利时间更长的存款产品。比如之前还逼出了
2023年6月7日
其他

从来都不是现金为王...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又有一款稀缺的增额寿要下架,有位朋友想买,但又很纠结。她问我说,现在不是说现金为王吗,那还该不该买增额寿。我说,如果你是拿生活备用的钱来买,我肯定会劝你不要。预留一份应对危机的钱,这就是现金为王。但如果从投资的角度来讲,从来都不是现金为王,而是现金流为王。前段时间,巴菲特投资日本的消息传来,很多人都懵了。日本不是连汽车产业都要保不住了,怎么老巴子还投呢。后来发现,巴菲特这步棋,其实是在全球低增长的预期下,买更安全的现金流资产的玩法。巴菲特所买的日本的五大商社,公司的估值常年维系在低位,安全垫很厚,并且每年都会给股东派发相当不错的分红,属于妥妥的现金奶牛。其实逻辑跟之前大A
2023年6月5日
其他

增额寿, 逃不过的宿命...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新消息,【金满意足3号】增额寿将在6月7号全面下架。我之前说过,在这波利率3.5%下调到3%的变动里,存量的好产品都会逐渐闪退。卖一款少一款,直到全面清零。下调之后的总收益大概相差25%,差距巨大,时间窗口也比较紧张。而【金满意足3号】,是我最推荐的增额寿之一。它最大的亮点有三个:1.
2023年6月2日
其他

存款利率越降, 居民存款越狠...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银行存款利率接连下调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那么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讲,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刺激投资,比如理论上来讲,钱会被赶进理财产品、股票基金、房地产等。另一个是利好消费,钱存着也没什么利息,还不如拿出来消费了。但现在的形势很魔幻,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23年仅一季度,居民存款就增加了9.9万亿。而2022年,居民存款一共增加17.84万亿元,当时媒体已经在强调超额储蓄的事情了。但没想到,今年光一个季度,居民存款就干了去年的一半。大家热爱存钱的偏好不仅没有止住,反而还愈演愈烈了,咋回事。不是说好的,下调存款利率,能降低居民的储蓄率吗?其实原因跟我之前说过的一样,在当前的环境下,下调利率会倒逼居民去抢存锁息时间更长的大额存单。比如之前就有人为了赶在利率下调前,买到五年期的大额存单,特意坐6点的高铁跨城去存款。而从居民存款的结构来看,我的判断也没错。从存款结构来看,定期存款的占比持续在上升,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很明显。截止2023年3月末,居民定期存款的占比为70.34%,同比去年提升了3.8%。那也就是说,在居民新增的存款里,有70%是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的目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为了避险,而是为了在避险的同时,能锁定更长期的利率,避免利率下行造成的利息损失。说白了,现在大家根本没有什么理财跑赢通胀的焦虑。仅有的是,以存款为代表的无风险利率下调的焦虑。自从银行理财打破刚兑之后,银行R2级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也刷新了大家对理财的认知。明明只是预期年化率4%的产品,居然亏损了,这是怎么想也想不到的。去年市场上,大约有25%的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接近50%的理财产品收益在1-3%区间。而部分银行大额存单的利率,在3%左右,当然现在估计都没了。那么在大家看来,几乎没有风险的存款,利率是3%。而有风险的理财产品,50%收益在3%以内,25%亏损。剩下的,仅有4分之1的理财产品,收益高于3%。那能不去抢大额存单吗?不是对收益没兴趣,是理财的收益和风险,确实不对等。而理想中银行下调利率后,居民存款的搬家路径是:存款→理财→基金但现实中银行下调利率后,居民存款的搬家路径是:存款→国债→保险反而大家都去存,锁利时间更长的无风险产品了。但长期储蓄对经济是没啥好处的,流动性锁死了,消费没法消费,投资没法投资,利率再下调也逼不出来...所以最新一期国债的收益率,也下调到跟存款利率差不多了,没吸引力了。而保险利率3.5%下调到3%的调整,也在近期突然搬出来了,并且速度很快,产品陆续闪退,不给留有具体下架节点的空间。如果居民存款定期化的趋势不扭转,现在的无风险利率,应该还算是高的了…推荐阅读:利率4.5%,相当炸裂留学断供不算是黑天鹅利率下调逼出了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留学断供不算是黑天鹅

1大家好,我系浪浪。前阵子听到一个特别炸裂的事情,现在有些中产家庭扛不住了,给孩子留学的费用都断供了。而且我查了一下,这事儿还不是个例,之前就有针对
2023年5月29日
其他

利率4.5%,相当炸裂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看到一个数据,2022年负收益的理财产品有3104只,占比23.29%。而收益率在0-3%区间的理财产品有6382只,占比47.89%。也就是说,去年市场上有接近25%的理财产品亏损,接近50%的理财产品收益在3%以内。去年出现了亏损的产品,其中有很多是R2级的银行理财,俗称稳健型的低风险理财产品。但就是亏给你看,你能奈我何。这还只是理财产品,如果看基金的话会更刺激。据统计,2022年有67.08%的基金收益为负,10个基民,6.7个负收益。在这个行情之下,还有什么安全的高收益理财方式吗?有,但很可能转瞬即逝。之前我在介绍复利破4%的养老金时,提到过一嘴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再谈香港保险

1大家好,我系浪浪。自从跟香港恢复通关之后,随着一波旅游热,各大媒体平台又出现了香港保险的宣传。这个时候我就笑了,建议大家查一下宣传人的定位,如果是在内地的话,可以直接举报违法宣传。不过港真,一个中产家庭如果考虑买保险,或多或少都有想过香港保险。香港保险是中国保险史上辉煌一时的存在,在2010年到2019年间,曾经有无数中产专程打飞的到香港,只为了买入一份香港保单。而当时香港保险之所以这么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比之下,内地保险做的太差了,这个得认。当时内地保险,确实是在性价比方面被香港保险吊打,如果你让我来选,我也肯定买香港保险。但在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到了今天,我可以很确定地说,内地保险才是最卷的。在过去,香港保险最大的优势有三个,一个是产品带分红功能,具有理财属性。第二个是重疾险的价格会比内地更便宜。第三个呢,就是当时没那么严,香港保险还能帮助部分资产跑酷...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退休金上涨3.8%,稳赢通胀

1大家好,我系浪浪。昨天人社部公布了,2023年退休金涨幅是3.8%。很多年轻人看到之后,说这退休金真爽,我都降薪了20%。这养老金相比我的工资,上涨了23.8%啊。也有些年轻人欣慰地笑了一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退休金变多了,我每个月的收入又变高了。但其实今年这个涨幅,如果你去问退休多年的老人,他们肯定会嫌少。因为早之前养老金是保持每年10%以上的涨幅,直到2016年之后,才跌破了10%。随之后,养老金的涨幅就开始逐年下跌。大家可以看一下过去10年养老金的涨幅,一年比一年少了。​而养老金的涨幅之所以会逐年下跌,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增长放缓、社会整体回报率下降,养老金每年的投资增长率也变低了;二是物价通胀也比较稳定了,2022年的CPI同比上年仅上涨了2.0%,从这个角度来看,3.8%的养老金涨幅确实是拿捏了通胀;三是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了,从去年开始到未来的10年间,我们将会迎来史上最大的一波“退休潮”,预计每年会有2000万人退休;而出生人口在2016年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之后,就开启了持续下跌模式,2022年的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退休人口跟出生人口出现倒挂,养老金越来越不够用了。所以别说年轻人有收入不涨的焦虑了,老年人也有退休金不涨的焦虑,这生活压力多大呀。那养老金为什么要每年保持一定的涨幅呢?其实是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收入,跟物价的通胀水平能匹配。换而言之,就是不希望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受到通胀的侵蚀。而如果说有什么资产能每年稳定地跑赢通胀,那大概就是养老金了。物价通胀指数(CPI)是复利增长的,如果每年按3%来算,当下每个月3000元的生活成本。在10年之后,就变成了4031.75元。在20年之后,就变成了5418.33元。那么如果养老金跟不上通胀的话,退休之后的生活质量,就会越来越差。从这个视角来看,养老储蓄的核心,其实是保障本金的购买力。比如你在当下觉得,每个月有3000元的购买力,就能给退休生活兜底了。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买着2%的存款, 操着大通胀的心...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有个读者私信我,说她想赶在利率下调之前,买一份复利破4%的养老年金,但是家里的长辈很反对。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怕通货膨胀。长辈拿自己过去的血泪教训,告诉晚辈,存钱只会贬值,通货膨胀不会饶过谁。于是她心虚了,接着她又看了一圈网上的信息,很多财经专家都在说未来是低通胀社会,不用太担心贬值的问题。但她心里又拿不定主意,就跑来问我怎么看。我说你这个长辈,多少有点倒果为因了。过去的大通胀是怎么来的?本质是来源于过去坐飞机一样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胀是一个果,并不是导致长辈财富贬值的元凶。真正的元凶是经济在飞速发展,社会上的钱变多了,大家的平均工资也从几十块一个月,飞涨到了几千块一个月。人人手上的钱都变多了,而你的钱在原地不动,那钱的购买力能不被稀释掉吗。长辈劝诫你,要防止通货膨胀,这是过去的经历所告诉他的。来源于过去的那一个版本的经验法则。那你知道长辈的长辈,跟他传授过什么样的经验法则吗?就是要勤俭节约、老老实实存钱。然后他听了,恰好遇到了一个时代的转折点。那一年中国加入了WTO,开启了一个史上绝无仅有的经济发展奇迹,整个社会进入了梦幻般的造富速度,各种财富增值的机会层出不穷。那时候他在干嘛?他在遵守长辈的嘱咐,老老实实存钱,不要想其他的。他在跟整个时代为敌,无视了很多投资机会,结果努力储蓄的钱贬值了。直到若干年后他才醒悟过来,顿时后悔不已。而到了今天,恰好又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全球进入了一个低增长时代,过去飞一般的经济增速不再了。看外部,有逆全球化、地缘政治危机、债务危机的问题,看内部,有内需不振、外需疲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连巴菲特和芒格都在说,投资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以后要应对低回报挑战。所有的信号都在告诉你,时代变了。然而长辈还是用过去的经验法则来告诫你,一定要把钱投出去,存钱没有意义。那现在问题到你这了,你是听还是不听呢。2我不好给建议,我只知道人不能无视客观规律,在说一个结论的时候,还是要尊重一下背后的一些规律的。过去为什么存钱是错的?因为经济在高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回报率都非常高。你的钱不动,但是人人手上的钱都在变多,于是你的钱贬值了。但那时候之所以要做投资,也是因为社会的回报率太高了,换而言之,低风险高收益的买卖你做不做?当时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刚兑,利率还能给到10%,说明了啥?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利率全面下调, 复利4%保不住了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有两件大事:第一件是【银行存款利率下调】。这次是史上罕见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和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的利率全面下调。并且,连中小银行的利率,也跟着下调到了与大行一致的水平。而存款利率代表市场的无风险利率,存款是许多理财产品重仓的底层资产之一,一旦利率下调,势必会影响到很多产品资产端的收益。换而言之,新的一波资产荒开始了。第二件是【保险利率要从3.5%下调到3%】。以3.5%为定价利率的产品,迎来了集体下架潮。下调之后影响有二:1.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利率下调逼出了 “特种兵式存款”

“分享”,通过后发你一份浪浪保险精华册+进入每日分享频道。【1V1私人方案定制直达】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银行重新定义了中特估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银行股的一波涨停,让很多人都重新审视了中特估。中特估就是指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来源于2022年易主席在金融论坛上提出的概念。概念嘛,怎么理解全靠猜,后来市场经过博弈之后,认为中特估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一些国企央企上市公司,比如中国电信、中国银行等。这些企业的盈利非常稳定、市值高、分红也高,但是由于缺乏想象空间,估值一直偏低。而之前对这些企业的估值,其实还是走的西方资本市场视角,现在要做中国特色估值了,即是价值重估。于是资金纷纷涌入了这类被低估的国有企业,各种中字头都涨了一波。至于说是不是真的被低估了,也不好说,主要还是钱真的没地方投了,有个概念就能起飞。而现在市场又反应过来了,中特估其实最有价值的是银行体系。因为这些本就是巨无霸的实体企业成为中特估,其实对实体经济的帮助不大。比如你让中国移动的估值上来了,但是呢,人家已经是龙头了,还能做啥呢。只会变成资本向不需要资本的企业靠拢,反而挤占了其他实体企业融资的空间。但是让银行成为中特估,估值上去了,反而能补贴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能给经济让利。而银行这两年,其实也过得挺困难的。我们的商业银行,从事都是传统银行业务,赚的是净息差。而这两年,银行正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居民的超额储蓄,造成的负债端压力。二是贷款放不太出去,国企是在加杠杆,但是民企和居民,反倒是都不加杠杆了。甚至还有去杠杆的趋势,就比如这两年的提前还房贷风潮。三是不良资产的困境,银行最大的资产来源,其实是很多地方债。以前银行给地方政府大开方便之门,那么自从房地产不太行之后,这块就成了不良资产。城投债现在是什么个情况,大家也都知道。于是这两年来,银行的净息差跌得很厉害,有不少中小银行已经快逼近极限了。据银保监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较上一年度下降17个基点。这也是近十三年以来,银行的净息差首次跌破2%的大关。而银行如果想靠依赖这么点息差,来覆盖经营成本和不良资产的支出,银行自身的经营就会越来越难。那么想要减缓压力,方法有两个:一个是下调存款利率,减少负债成本;这个大家有目共睹,这两年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得可凶了,但耐不住大家的储蓄热情高涨。自从大行率先把定存的利率调到3%以下之后,近期中小银行也跟进了下调。自这一轮下调完之后,绝大多数银行的3年/5年期存款都降到了3%以下。存款利率正式来到了2%字头时代。最近保险利率3.5%要下调到3%,其实也是为了减少长期负债压力,底层逻辑是一样的。而下调利率除了对银行有好处,还对实体经济有好处。因为低利率会刺激大家把钱拿出来投资或者是消费。所以很多发达的经济体,在大多数时间段都是保持着一个低利率的水平,以此来维持经济的活力。我们也不例外,现在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了。所以之前我也说了,现在的存款利率下调还只是一个开端,后续还会继续降。如果认可这个趋势,有5年以上不动的钱,最好买个储蓄险,趁着还没下调之前,锁定一下接近3.5%的复利。不知道买什么的,可以《看我这篇》。而另一个方法就是补充银行的资本,资本上来了,就能减缓银行的资金压力,可以让银行继续给实体经济让利。也就是现在的银行中特估路线,通过股票市场给银行补充资本。银行反哺实体经济,经济变好了,银行赚钱了,股东也吃到肉了,大家皆大欢喜。所以在对银行的资本支持这块,方向是非常清晰的了。至于能不能走通,我也不知道。不过有个点需要注意一下,就是怎么化解掉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就是诸多当地的城投债们。这一块,也许需要警惕一下。推荐阅读:《漫长的季节》,
2023年5月9日
其他

盘点我唯二推荐的3.5%末班车

1大家好,我系浪浪。前两天收到可靠消息,说某款产品的保险公司被监管约谈了,随时有下架风险。之前我就说过,这次定价利率3.5%降至3%的调整,跟之前很不一样,你能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产品在闪退,留给市场的反应时间是非常短的。有些朋友可能看了某款产品一个月,突然间产品就没了,游戏结束了。而之所以很不一样,主要也是因为保险3.5%的利率,是长期复利,是锁定的利率。短期来看,你觉得只不过是下调0.5%复利的事,但是长期来看,对于保险公司的影响天差地别。首先影响最大的是储蓄险,如果下调0.5%的定价利率,对双方的影响如下:保险公司少给了接近25%的收益,利差损风险大大降低。投保者少拿了25%的收益,相当于总收益是100万的话,就少了25万。其次是重疾险,在下调之后,保险公司也减少了17.5%的保障成本。但对投保者来说,买重疾险的成本就增加了,保费蹭蹭涨。保险公司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承保的利差,即是拿保费去投资的收益,大于给客户的回报率。而定价利率,就是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考虑到的给客户的回报率。定价利率越低,对保险公司越有利。保险公司最暴利的时代,是1999年-2013年期间,那时候的定价利率才2.5%,而这期间市场的投资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但在最近这两年,全球经济都开始走下坡路,想靠投资获取收益越来越难了。这事最近芒格老爷子也说了,投资者要做好应对低回报挑战的准备。投资回报率变低,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内地保险公司。香港保险公司很爽的一点,就在于它的保证收益率非常低,最高不超过1%,主要依靠分红收益派发,跟保险公司投资情况挂钩。相当于保险公司和客户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了,所以投资环境差,对保险公司影响不大。好的时候大家一起笑,差的时候大家一起哭。而内地的,全是保证收益率,受投资环境影响很大,行情好的时候,保险公司不用额外分红,赚的爽。但是行情差的时候,保险公司就要给收益率刚兑了,亏损自担。不过如你所见,行情好的时候,保险行业也不会上调利率,因为赚钱不是问题。而行情差的时候,保险行业就马上要准备下调利率了。一般人还真反应不过来,太狗了。2而现在,很多3.5%的储蓄险都在逐步闪退,值得买的之前我说过一轮了。现在感觉可以来一波盘点,让大家的选择清晰点。一、未下架的利率天花板增额寿1.
2023年5月8日
其他

芒格说黄金时代结束了, 该怎么看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芒格老爷子在采访中说,投资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投资者要应对低回报挑战。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其实就是全球经济的增量时代已经结束了。以后大家要习惯低增长,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衰退。投资的超额回报不是无根之萍,你所能看到的投资神话,不是来自于短期的资金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吃到了经济增长的红利。比如你投资了一家公司,在某段时间内,它的业绩每年保持十倍速增长,为啥呢,很大程度上不是这家公司有多优秀,而是它所在的市场在变大。当市场在变大的时候,企业和投资者是坐在电梯里的。说到底,不管做什么,第一先决条件都是环境。先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开出这样的花。而过去市场为什么一直在变大呢?一个是全球化红利,一个是各行各业的蓝海红利和我们的人口红利。那么众所周知,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现在这个市场是在变小的,宏观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芒格老爷子也说,现在很难获得过去那样的回报了。而且他还说,当游戏变得更加困难的时候,有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参与进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洞见,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通过投资致富的时候,投资这件事本身就坏了。这只能说明大家开始不务正业了,为什么不务正业,某种程度上说明正业没有增长了。大家可以想想,在自己的主业有增长的时候,是不是通常也没考虑过投资什么的。因为你的大脑会自动把这部分信息给过滤掉,让你专注于当下。只要当增量增不动的时候,投资才变成了务正业。这跟现在很多人想做副业是一样的,前几年完全没有这样的趋势,现在这个趋势冒出来,也说明了很多问题。而当大家都不务正业的时候,某种程度上说明正业没增长了。在这个时候进到投资市场,通常不是享受增长红利,而是参与存量博弈。你以为是进来坐电梯的,结果是跟别人踩踏上楼梯。不是还有AI的预期吗?是,但AI解决的是人类生产力的上限,现在根本不是产能的问题,而是需求不足。并且,AI不是创造就业的,反而是减少就业的,这就很魔幻了。2而由于宏观上的很多不确定性,最近半夏投资的私募也宣布封盘了,即是不再接受新的投资人认购,有钱都不要了。封盘的原因有很多,但这一行为,透露出的还是一个信号,投资者想获取可观的回报,越来越难了。那作为普通人,该怎么样去看待低回报时代呢?我建议直接不看。我看待事情有一个基本的利益线,宏观的冲击,是不是真的跟某个个体,也就是你自己相关。大多数人,本来也不是专业的投资者,大家都是小韭菜。当市场行情很好的时候,也跟你没啥关系,你还是在买低风险理财和银行存款。反而那时候,你的收益率还被很多人甩在后面。但那时候你觉得开心,因为预期确实会影响人的心情。哪怕自己啥好处没沾到,但是你觉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而现在投资的低回报时代来了,很多投资者辛辛苦苦一年操作,到了年底盘下来,收益可能也就才3-4%个点。这还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了,所谓的不亏钱就是赢麻了。而你还是在买低风险理财和银行存款,一年算下来,可能也有3%的收益率。所以你发现没有,虽然投资的低回报时代是来了,但是对于非专业投资者的大多数人来说,自己在群体里的收益排名是靠前的了。这就类似于去年我说的,现在想要增加收入很难了,但是别人失业,你不失业,只要你守住,你在群体中的位置就是在前进的。看待低回报时代也是一样的,别人投资收益率变低了,只要你的收益率不变,你就是在前进的。算群体帐,跟算个体帐,完全是两回事。而真正影响大多数人收益率的只有一个指标,就是以存款、国债、保险为代表的无风险利率。股市跌麻了,都没有存款利率下调0.5%对你影响大。因为你是真的会把钱放在存款里的。而近期对大多数人影响最大的一个事儿,就是保险的利率要从3.5%下调到3%了。与其替专业的投资者去担心他们的回报率问题,不如多关心一下保险利率下调的问题。因为重疾险你是真的会买的,它要涨价了。钱你也是真的要存的,以后想用保险来攒钱或者养老,收益没现在高了。这才是关乎到很多人切身利益的大事。推荐阅读:现在的3.5%或许能吊打过去的7%3.5%下调到3.0%,
2023年5月6日
其他

高端养老院, 真的不一样...

“分享”,通过后发你一份浪浪保险精华册+进入每日分享频道。【1V1私人方案定制直达】
2023年5月5日
其他

《漫长的季节》, 一代中产的失意

1大家好,我系浪浪。五一没出门,就在家里看完了《漫长的季节》。这部剧的后劲有点大,看完久久不能释怀,这种藏于荒诞中的真实感,它就是人生啊。这也应该是近些年来最好的国产剧了,我今天看了一下,豆瓣评分都上到9.5了。这部剧的外壳是一个悬疑片,讲的是一个跨越二十年的追凶故事。为什么叫漫长的季节呢?意味着悬案的当事人,在渡过了一个极为漫长的秋天之后,才终于等到了一场雪。沉冤昭雪。剧情方面我就不多说了,有很多人还没看完或者准备看的,去看就知道了。悬疑剧要是被剧透,观影乐趣就打折了。而抛开悬疑剧的外壳,你会发现,这部剧实际上讲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是时代变迁之下,一代中产的失意。剧中的背景,放在了90年代末的东北,那个繁华与魔幻并存的时代。而悬疑案只是一根线,负责串起90年代末东北的下岗潮,当时的治安环境,小人物的无常命运。以及一群意气风发的蓝领,在失意若干年后的不甘和难以释怀。站在今天,再回过头去看那个时代,忽然觉得有种莫名的熟悉感。在当时那个年代,只要进厂打工,就等于是挤进了中产阶级。拥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单位会给分房,能买得起家电,这在90年代也是没谁了。我是潮汕人,当时潮汕有那么多人游泳去香港,大多数拼了命也过不上这样的生活。但后来就遇到了结构性危机,国企改革了,下岗潮开始了。一代人熟悉了二十年的工作,没了,赖以谋生的技能,没用了。从令人羡慕的体面工作,到失业后的落魄,也不过就是一页下岗名单的事。没有为什么,就是时代打了个响指,把这一切都震碎了。这跟今天互联网行业的降本增效,有种莫名的相似感。都是在完成了某一个阶段的发展之后,行业趋于饱和了,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昨天吃了工业红利十几年的蓝领,在90年代末面临着下岗危机。今天吃了互联网红利十几年的白领,也在面临着增本增效和被AI替代的危机。时代是一个轮回,某个行业的发展红利会造就一大批中产阶级。而红利的消失,又会把一大批中产阶级打回原形。不过互联网起码是要比当时的情况好多了,互联网人均知道自己只能干到35岁。这么去看的话,我甚至觉得这个行业非常稳定,大家都是稳稳地干到35岁就退休。没有人觉得这个行业稳定,这一共识本身就是最大的稳定。2而为什么每一次时代变迁,受伤的总是中产呢?因为中产说白了,就是收入结构单一的高薪收入群体,受行业红利影响特别大。如果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中产就是从毕业到中年这一段时间的高薪劳动收入。大概会有15年左右的高薪阶段,通常伴随着某个行业的高速发展。而高薪的本质,是来源于行业快速发展中的红利分发。当行业红利消失殆尽的时候,高薪阶段也就结束了。换句话说,降本增效其实是企业的第二发展曲线。但中产通常又不会做好现金流管理,当收入曲线上升的时候,支出曲线也跟着上升。比如当行业好的时候,大家拿着高薪,举杠杆买大房子,买豪车,给小孩子卷教育。连出去旅游,也要卷到欧美,去个东南亚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之前说这话的朋友,五一他去了惠州双月湾,连续晒了三天的海。不知道大海能不能带走,他的哀愁,就像带走每条河流。而当中产的收入曲线见顶回落的时候,支出曲线还保留着强大的惯性,一些如房贷、教育费等刚性支出,还是避免不了。最终到了某个临界点的时候,就出现了滑坡效应,开始入不敷出了。直到来一次刺激的失业,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就崩掉了。后来的事情我不说你也知道了。中产的收入其实够够的了,正常人吃了十几年的红利,早就该偷笑了。举个例子,如果是在十年前的时候毕业,刚好进了互联网行业,去了某个大厂上班,早就靠自己买房买车了。如果跑得快一点,还能赶在35岁之前考个公务员,想啥呢。大多数人一毕业就在卷b行业里待着,从来没感受过什么时代的红利,出道即巅峰,那才叫真的苦。而中产的问题在于,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寻求身份认同感的事情上。穿着打扮要卷一波,房子要卷一波,车子要卷一波,孩子的教育要卷一波。找了半辈子的身份认同感,直到人到中年才幡然醒悟,不过是梦一场。行业红利吃完了,钱也花完了,还有漫长的老年生活在等着自己。或许还有遗憾和不甘,但那又如何呢,只能向前看。正如《漫长的季节》里的片尾,老年的范伟对着年轻的自己喊:向前看,不要回头。而年轻的范伟坐在火车上,笑了笑,没再回头。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推荐阅读:现在的3.5%或许能吊打过去的7%3.5%下调到3.0%,
2023年5月4日
其他

现在的3.5%或许能吊打过去的7%

1大家好,我系浪浪。之前聊到90年代的保单能锁定6-8%的复利时,很多朋友都表示很羡慕。但这事真大可不必,在我看来,现在的3.5%或许能吊打过去的7%。为啥呢?因为大家看的是名义利率,而我看的是实际利率。什么叫实际利率呢?名义利率减去通胀,就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指的就是你能看到的投资收益率,比如银行存款、理财产品、国债的年化利率等等。而通胀,一般会用CPI指数来做代表,但是由于房价不计入CPI,所以很多时候,CPI不太能代表实际的通胀。那么,为什么过去的7%不如现在的3.5%,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过去的大通胀时代,如果算上房价,7%的实际利率是很低的。必然不如现在低通胀时代的3.5%,这两年算上房价,通胀甚至是负的,怎么比。想想过去房价翻了几倍,物价涨了多少,这点共识能达成吧?能达成的话,那我接下来的话,你才能听得进去。2做任何资产配置,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因素。即是环境因素,在什么环境阶段,做什么样的资产配置。你这会儿羡慕人家8%的保单,人家后悔当时没买房,没赶上房地产红利。而且你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这才是有趣的地方。那如果把做什么资产配置的微观决策,再放到宏观里面去看。你会发现,其实是宏观环境在决定,该做什么资产配置才是最优解。以前为什么版本之子是房地产?原因有三个,一是过去走的是房地产驱动经济模式,只要买房,就是躺在印钞机(M2)上。二是恰好遇上了一个潜力惊人的经济体,经济发展最飞速的二十年,这也是国民财富大幅增长的二十年,房产刚好成为了资金的蓄水池。三是恰逢赶上了城镇化红利,居民的杠杆率也很低,才有加杠杆推高房价的空间。简单来说,房地产是过去全民参与的最大消费和投资游戏,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财富再分配,谁不参与谁吃亏。房价的奇迹,就是一个经济体史上最大规模增量时代的红利。而且这个发展规律是有迹可循的,房地产的这一轮周期,在美国、日本、中国香港都曾经走过一轮,房地产也曾经是它们的版本之子。那么走完这一轮房地产周期之后呢?走完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之后呢?就进入了人口低增长、经济低增长、物价低通胀的三低时代。在三低时代,有一个普遍的特征,就是没有可以稳定获取超额收益的资产。这就类似于以前老一辈可能只要胆子大,做点啥都能发家赚大钱,然后他们试图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好的,下一代破产了,游戏结束。为啥呢?大人,时代变了。同样的策略,在上一版本赢得越快,在这个版本就输得越彻底。3那在三低时代会有什么机会吗?如果要超额收益,那会很难,特难,不知道要隔几年才会出现这么一个机会,而且普通人还抓不住。但是,如果想要跑赢平均收益率,这倒不难,就是要提前布局。因为在三低时代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低利率。低利率是刺激经济体活跃的一个必备要素。如果不执行低利率,那么本来就疲软的消费和投资,就彻底摆烂了。所以,所有的经济体,都会从发展初期的高利率,逐渐走向低利率。当然也有可能会在某些特殊时期,再走一轮高利率,但基本维持时间很短,就在几年间。太长了就像美联储这样,加息把银行业加暴了,根本把持不住,而美联储也才加了一年多。也就是从长时间线去看,当下的利率还是会继续走低,并且长时间维持在低位。而利率决定了大部分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利率走低,市场上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会跟着走低。那么,只要你提前布局,用储蓄险,不管是增额寿也好,年金险也罢。只要不是被骗,买到好产品,锁定一个高利率,就能在未来跑赢市场的平均理财收益水平。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现在的3.5%或许能吊打以前的7%。版本变了呀,在上个版本,哪怕买到10%复利的保单,算上机会成本和实际通胀,你也是摇摇头的。因为除了买房,那时候你随便买点理财,收益率也高得离谱。而在低通胀的这个版本,你买啥理财,都没有那么高的机会成本。甚至说,由于低利率的趋势,在这波3.5%下降到3%的调整里。错过近3.5%的复利,本身就是一次大的机会成本。以前的红利太多了,多到大家觉得,手里拿着100万,投资收益高于工资才是常态。但未来大家要慢慢习惯,拿着100万一顿操作,不如去馆子端两盘菜赚得多的时代。推荐阅读:3.5%下调到3.0%,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今天的3.5%, 会成为保险公司的痛吗

1大家好,我系浪浪。在聊到保险这一次利率3.5%→3.0%的调整时,很多人都会联想到90年代末的利差损事件。最近也有朋友私信问我,保险公司肯定不傻呀,为什么有利差损的前车之鉴。保险公司还是会为了短期利益,去卖可能有利差损风险的产品呢?不是卖一份、亏一份吗?怎么会轮到我来薅保险公司的羊毛?我说这个简单,你想理解保险公司的行为,就要回顾当时的利差损事件,试图去想明白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就行了。利差损事件,是保险史上唯一一次保险公司集体给客户倒贴钱的大闹剧。起因是在90年代的高利率时期,保险公司卖出了大量复利6-8%的保单,这在当时看来其实没啥问题。主要是当时银行存款的利率也有8-10%。保险公司甚至还觉得自己赚了,卖你们8%的保单,我自己去银行存10%,净赚2个点。本来保险公司这小算盘打得挺好的,没想到接下来就遇到了行业史上最大的黑天鹅,央行打开了降息通道。从1996年开始,央行连续8次降息,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从9.18%,一路降到2002年的1.98%。这一下子,银行的存款利率,就跟那批保单6-8%的复利,形成了巨大的利率倒挂。而且要注意哦,保单是复利计息,利滚利压力更大。要知道保险这种产品很奇妙,一方面它的投资收益,大部分来源于存款和国债等无风险的固收资产,深受市场利率影响。另一方面,它又跟银行存款不一样,银行存款的利率可以逐步下调,但保险不行,一旦发生利率倒挂,保险公司就得自己硬抗。于是保险公司彻底傻眼了,本来以为保单是负债的说法,只出现于财务报表上。没想到,保单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负债。2如果事件到这就结束的话,那输家肯定是保险公司,今天的讨论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们都知道,保险是强监管行业,遇到这种风险,保监会就得出手兜底了。在1999年的时候,保监会就把保险行业的利率,调到了历史最低的2.5%,直接救了保险公司一命。此后在1999年-2013年期间,保险公司再出的新产品,都是以利率2.5定价的。2.5%的利率低吗?在中国经济腾飞的那13年间,2.5%算是个笑话。但也因此,保险公司才有足够多的利润,去填补之前那批复利6-8%保单的利率差。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利差损事件。而纵观整个事件,你会发现最魔幻的一点,虽然保险公司背上了巨额的“利差损”,也时不时会跳出来哭诉,说自家的利差损压力很大。但实际上,得益于2.5%利率时代的红利,整体算下来,保险公司一点儿损失都没有,甚至还赚了不少钱。始作俑者成为了最终受益者,站着是赢,躺着也是赢。所以这就可以回答开头的问题了,保险公司为什么不怕?因为保险的利率,也是可以下调的。银行通过利率下调,把净息差的风险转移给了客户。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五一去哪玩都别忘了它

1大家好,我系浪浪。临近五一,是时候来一波旅游险了。疫情三年憋死了我,这几年每到长假,我都会提醒大家买好旅游险。但你也知道,在那三年里,旅游毕竟是个小众爱好,所以每次发完我都很空虚。感觉自己像是为了凑个选题,而发的旅游险文章,木得灵魂。后来我就跟自己和解了,主要是发现,凑选题真的很爽。从风险角度来讲,旅游就是人类出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且还要开展一定的户外活动,属于是典型的探险行为。而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来说,探险都是一个风险概率高于日常的活动事件。这一点,从旅游险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你看日常的意外险,就保个意外身故/伤残和医疗。但旅游意外险,可以保被偷被抢被绑架,还有紧急救援和遗体/骨灰运送。真正适合骨灰级的旅游玩家。比如说,某些境外旅游险的一大亮点,就是含有高发的绑架保障。要是被绑了,每天能拿到一笔绑架津贴。被绑时间越长,拿到的津贴也就越多。可以说是缅北打工必备了。而出去玩的话,买旅游险也是要挑的。不同场景的风险不同,买的旅游险也不一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场景吧。一、去大城市玩耍,炸街为主比如去个重庆啥的网红城市,就在城市里待着,走走逛逛。那其实日常的意外险就能满足了。比如你买了一年期的小蜜蜂综合意外险,就基本不用额外再买旅游险了。投保戳👉【小蜜蜂3号意外险】二、国内户外游,露营景区游必备要是去一些户外的地方,那单纯的综合意外险估计还罩不住。我打个比方,要是你去西藏这种高原地区,晚上一不小心用力过猛,来高原反应了。这个属于是急性病,普通意外险不保。但含急性病医疗的旅游险产品,就可以。再或者,你去了某个景点玩,需要爬山,一不小心摔了。那要是让同伴抬着你去医院的话,可能就会造成过失伤人罪。但要是有紧急医疗运送就不一样了,可以打电话让专业人士,迅速把你拉到最近的医院就医。同时也避免了同伴有心无力,但又于心不忍的尴尬。想达到这个效果,就得买专门的户外旅游意外险。投保戳👉【户外运动旅游险】三、境外旅行,出国观光游玩专保境外游的旅游意外险,能覆盖的保障花样是最多的。直接来感受一下。除了基本的意外保障,还有保被偷被抢被绑架等一系列特殊的保障。你想到的,它有了,你想不到的,它也有了。出国游必买,戳👉【畅游国际旅游险】。希望这一次是真的能帮到要出去玩的各位。而不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提前祝大家玩得开心~哦对了,假期前的这件大事,请大家务必了解一下。推荐阅读:社保挂靠代缴,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3.5%下调到3.0%, 保险怎么了

大家好,我系浪浪。前几天我说利率3.5%的储蓄险在排队下架,让大家该做准备的早做准备。没想到前天又出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预定利率3.5%下调到3%实锤了,历史上第三个保险红利节点即将消失。这波要么参与历史,要么见证历史了朋友们。这一次的影响之巨大,称得上是行业巨变,关系到了每个人的钱袋子。我把相关要点整理了一下,做了一个省流版,以便小白能快速get到关键点。一、保险公司以后只能开发3%的新产品,3.5%的现售产品会逐步下架,卖一款少一款。二、保险行业下调利率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利差损风险。即是担心保险公司投资所得的收益,跑不赢承诺给客户的收益。三、预定利率是保险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简单来说,预定利率决定了重疾险的价格底线和储蓄险的收益上限,下调预定利率,就是下调长期人身保险的性价比。四、保险3.5%的利率已经十年没调整,目前跟市场其他无风险利率产品,如存款、国债等存在明显的利差,当下接近3.5%复利的保险,就是以后的收益天花板。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错过了3.5%的产品,面临的影响有二:1.
2023年4月22日
其他

社保挂靠代缴, 不能再碰了

这一条路了。所以我也希望,后续能早点放开对灵活就业缴纳社保的户口限制。让有需要的人,能给自己缴职工社保。要不然把这个难题交给我,我也没辙啊...推荐阅读:财务自由的门槛变高了憋不住了,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财务自由的门槛变高了

1大家好,我系浪浪。预定利率要下调的消息,从上个月传出开始,大家就都在等。等待一个正式的官宣。但这次似乎有点不太一样,官宣没等到,但产品倒是一个个在悄咪咪地下架。从传出消息至今,据我所知的,确认要下架的增额寿/养老年金,就不下于十款了。其中有好几款,都是临时性的下架,只给市场一两天的反应时间。比如今天信泰人寿就临时通知,在售的所有养老年金,在4.20凌晨,也就是今晚12点,会下架5/10年的缴费版,并且停止关联万能账户。当天通知,当晚下架,你说玩个毛。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次监管的态度比较强硬,甚至都不愿意让这个事情成为热点。只是把压力给到保险公司,让他们自己看着办。还真办挺好的,最近这下架小信息一个一个的,我都眼花缭乱了。分不清是下架还是在下雪。我之前说过,这一次利率下调,是足以载入保险史册的大事件。纵观中国的保险史,算上这一次,一共也就三次买保险的红利机会。为什么呢?其实每次下调利率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控制利差损风险。而控制利差损风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保险公司拿着几百上千亿的资金规模,花高薪聘请了最顶尖的一批投资人员,也不一定能跑赢给客户承诺的保单收益率。那普通人玩啥呢?普通人的资源优势,能跟保险公司比吗?所以我才说,每逢利率下调,就是买入信号。不用把这件事想得多复杂,只要你理解了底层逻辑,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你就这么想,普通人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专业优势,跟保险公司差了多少倍。如果保险公司为了避险要下调利率的话,那你是不是更需要避险了?保险说穿了就是双边博弈。保险公司的风险,就是你的利好,一向如此。2我这么说完,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概念,那我再说点实际的影响。第一、对于手头有大额资金的大佬来说,这次利率下调,就相当于提高了财务自由的门槛。最近有一张图流传很广,是一个以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什么才是养老的基本盘

1大家好,我系浪浪。上一篇文章提到了养老缺口,也教了大家怎么用养老年金来补充养老缺口。很多人私信问我,大概的意思是,为什么是养老年金,其他的产品行不行。我不敢说行,也不敢说不行,这就是我的答案。因为其他的产品,都有不确定性在。我能明确告诉你一定行的,那就肯定是我自己心里有底的答案,一个不会错的答案。我为什么笃定,只有养老年金能补充养老缺口?因为只有养老年金能替代社保养老金的作用,做到每年/每月稳定发放一笔钱,并且持续发放到终身。涉及到养老,其实在所有养老规划里,不管是什么方案,它的底层一定是稳定性。人到老年,还要活几十年,几十年间能发生什么事?别的不说,光是经济周期你就能穿越好几个来回了。所以养老规划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是配置的资产,要有能穿越任何经济周期的能力。比如过去这十年,风云变幻,变换的是大家的资产。炒股的、炒房的,如幻梦一场。不变的是领着退休金的老年人,你大爷依然是你大爷。你开着保时捷的时候,他在公园里遛狗。你跑滴滴还债的时候,他还在公园里遛狗。以不变应万变,还要教年轻人做事,这就是大爷的核心能力。支撑大爷核心能力的,一定是每个月稳定的现金流,这部分是雷打不动的。而不是任何可能会让大爷也去开滴滴的资产。2那么养老年金,相比于其他的养老产品,它有两个最大的优点:第一、它是唯一一个可以转移长寿风险的产品。这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它可以每年/每月给一笔养老金,持续终身不间断,逻辑前面也说了,养老的核心是永不间断的现金流。另一个是,它的最终收益率,其实是可以突破保险利率上限的,比如增额寿最多也就做到接近3.5%,而【星海赢家养老金】的复利能突破4%,就它其实上是有杠杆的作用的。而保险能转移某个风险的核心,就是杠杆。第二、它能够对抗人性,养老最大的问题不是你没钱,而是你攒不下钱。就类似于说,今天你有一笔买保时捷的钱,你可能直接就买保时捷了。你不会去考虑说我要留着将来养老。但很有可能你买了这辆保时捷之后,你这辈子就再也赚不到这么一大笔钱了。这就是问题所在,保时捷你可以租车玩两天,可能兴趣一过,你就不想买了。豪宅也是一样,你可以租来住两个月,两个月过后你也索然无味了。人生中的大部分消费欲,都是想要满足某种拥有感,都有平替的解决方案。但养老不一样,养老你是找不到平替的,因为养老需要的是现金流。而考虑到以上两点,你会发现在市面上的所有资产里,都找不到能替代养老年金作用的了。也就是说,如果你考虑养老规划,那你怎么样都绕不开养老年金,它就是养老配置中的底层。而在你满足了养老底层的现金流配置上面,想去做一些其他性的养老配置,那是没有问题的。这类似于是一个养老金字塔模型,底层是确定性的退休收入,对应社保退休金和养老年金。再往上一层呢,它是低风险的收入,对应低风险的银行理财、固定资产收租等等。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憋不住了, 养老其实不难...

1大家好,我系浪浪。每次提到养老,大家都会觉得很难。主要是因为养老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攒多少钱。这就类似于,每次提到买房,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遥远。但实际上通常你会发现,你买不起的只是一线城市的房产。那么二线的房产你是买得起的,而三线的房产你甚至还看不起。这就跟养老一样,难的不是养老,难的是想要顶配养老。但能做到顶配养老的人,首先TA也不需要去规划养老,所以这是一个悖论。而如果想知道养老离自己远不远,该怎么去做养老规划,就要先对养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之前我也提过,衡量养老生活过得好不好,有一个最关键的指标,叫养老金替代率。即是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按照国际经验,退休金的养老金替代率只要达到70%,就能过上一个质量不错的晚年。比如说你退休前月薪1万,那么如果你退休后每个月有7000元的养老金,你的退休生活就会过得很滋润。但如果养老金替代率低于55%,按照国际标准,你的退休生活可能就没那么美满了。比如还是月薪1万,退休后只能拿到5500元,就意味着你可能在满足了最基本的吃喝之后,很难有多余的金钱,去应付生活中的享受性支出。比方说你觉得不舒服,想要按个摩,或者你想要去哪里玩一圈,这些钱你都是给不起的。我有个朋友说他绝对不能忍。2而摆在大家眼前的问题,是目前社保的养老金替代率很低。在现在还没有受到严重老龄化冲击的情况下,很多人的养老金替代率才在45%左右。即是月薪1万,退休后每个月拿4500元养老金。而等到80、90后退休的时候,老龄化冲击不能说非常严重,只能说没有更进一步的空间了。到时候社保的养老金替代率,大概率还会进一步缩水。那咋解决呢?一般我是建议说,要以养老金替代率70%为目标,做好社保的养老金替代率在40%左右的准备。然后自己再额外去补充30%的养老缺口。比方说你30岁月薪1万,然后按未来每年2%的工资增长,在60岁时月薪就约等于1.8万元。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专家称子女是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 我笑了

1大家好,我系浪浪。前几天有位专家在演讲中发表了一番对生育的看法,她说孩子是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可以带来长期回报。现在的年轻人不生孩子是不对。然后被网友给骂出翔了。本来现在各种专家都在劝生,大家对于劝生言论也早就脱敏了,以前可能还会凑上去骂两句,问生了是不是你养,现在连骂都懒得骂了。但这位专家的角度确实很清奇,怎么能找到这么欠骂的点呢。我甚至觉得这人是不是专门来找骂的。现在专家也这么卷了吗,负面流量也好过没有流量是吧。但骂是一码事,说她说得不对又是一码事。骂是在于,她说的话过于难听了。其实她这话的意思,跟很多父母劝生的话术是一样的,你现在不生孩子,将来老了怎么办。你看,这话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父母的话听起来,是站在你的角度为你做考虑、为你担忧以后养老的问题。这是人之常情,大家能理解。而这位专家说的话吧,一来听起来不像什么好话,就像是把我想跟你谈恋爱,说成了我想跟你睡觉;二来也不够客观,虽然她找了一个经济的角度,试图证明生娃是一个理性的决策,但确实不够客观。她搞错版本了。2如果想知道,为什么大家不太愿意生孩子了。就得知道,以前为什么结婚会是刚需、生娃是刚需,并且从来没有人会质疑。很简单,因为在上一个版本里,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在以前的时候,大家的人均产值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比较平均,人均劳动产值差异不大;那么在人均产值比较接近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家庭产值翻倍呢?答案是,增加家庭的劳动人口。多一个人劳作,就多了一份产出,但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这笔帐很容易算。所以在那时候,多子多福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确实能决定一个家族兴旺的金玉良言。比如说不提收入吧,就算是想不被人欺负,那也得家里有人啊。养儿能不能防老不知道,但一个老人肯定防不住勇次郎。另一个是以前的人均产值比较低,一个人的产出很难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比如说男耕女织,那么如果只有男的话,他就没有衣服穿了。而且买衣服的性价比,也远远不如找个人结婚,分工合作过日子。所以在那个时候,你会发现结婚确实是刚需。如果不结婚,你一个人拿着微薄的收入,又要工作又要操持家务,买不起很多生活的消耗品。
2023年4月16日
其他

存款利率下调只是开端

1大家好,我系浪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近期部分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消息。这一波下调,其实是中小行跟进大行的上一波利率下调。一般利率会由大行率先下调,随后中小行再跟进。中小行的利率,通常都会比大行高那么一丢丢,这也是中小行吸储的核心竞争力。毕竟在利率一致的情况下,存大行的安全边际明显更高,大家也不会去存小行。但现在中小行也跟进了这一轮利率下调,说明又是一次局部降息,目的还是一个刺激消费。去年居民部门大概有8万亿的超额储蓄,怎么刺激这8万亿的储蓄出来投资消费,流入市场促进经济,现在是让大家都头疼的问题。而下调存款利率,就是倒逼居民消费的方式之一。所以前两天,中信证券也提到了,说存款利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这点我年初也说过了,如果想锁定利率,现在还可以考虑【金满意足3号】。金满意足多多版下架后,一直有咨询单进来,现在正式告知一下大家,转头考虑金满意足3号吧。另外,3月份的金融数据也出来了,信息量很大。CPI同比增长0.7%,连续两个月负增长;PPI同比下降2.5%,也不如预期。CPI是物价通胀指数,看通胀结构的话,除了食品价格在涨,其他的都没涨。说明大家除了有在好好吃饭之外,其他的消费都垮掉了。而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工业的繁荣度。如果指数上涨,就说明经济繁荣,工业品供不应求,推动了价格上涨。而现在PPI也是降的,CPI+PPI都在降,就说明消费一塌糊涂,甚至都没有通胀。那么请问,没有通胀的意思是什么?不用我多说了吧。都没人提通胀了,大家都在担心通缩。2之前有很多人质疑,买复利接近3.5%的储蓄险,能跑得过通货膨胀吗?还一板一眼的,拿以前的通胀有多厉害来举例。我每次看到都觉得很头大,能不能有一点经济常识。以前的通胀是厉害,那么以前的经济增长率厉不厉害?通胀是跟经济增长挂钩的,以前随随便便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大家的收入都在涨,通胀能不起来才怪了。现在呢?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早过去了,而且还是一个逆全球化的趋势,外部的环境也很差。那你告诉我,如果大家的工资不涨反跌,手里的钱没有变多,那么通胀从哪来,你生出来给我看吗。而且对于现在的人口出生率,大家是有共识的,老龄化社会到来也不过就是十年后的事儿。为什么老龄化社会,通常都是低通胀呢。不是因为刻意控制,就是因为人口占比很高的老年人不消费也不投资,很多还不参加就业,堪称是通胀绝缘体。所以为了不陷入通缩,只能采用更大的降息力度,来把钱倒逼到实体经济上。比如说当利率下降到1的时候,你会觉得存钱好没意思,不如拿去投资。或者说,现在利率这么低,贷款消费真的很划算,不如多买点东西吧。通胀只是个果,造成这个果的因是什么,大家要能去理解。盲目强调通胀厉害,就是盲目拿过去的经验在说事。既然这样的话,大家为啥不买房呢。低通胀时代是不是好事,对年轻人来说不一定好,毕竟这也代表着赚钱没那么容易了。但是对于正在储备养老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好事。因为你正处于一个人生中最能赚钱的阶段,然后在你的退休阶段,又是一个低通胀的环境。不用担心养老钱付不起生活费。像老一辈就很不凑巧,他们在能赚钱的阶段存了一笔养老钱,然后在经济飞腾的时候,又不能去赚钱了,只能看着自己手里的钱逐渐被通胀侵蚀。所以即便大家说各种红利没了,我也认为当下这个阶段的人是幸运的,起码从养老配置的角度来讲,是有红利的。就像现在的环境,90后说80后吃了资产红利,房价被你们推高了,00后又说90后吃了就业红利,搞得我们就业困难了。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一代人的红利,但会随着蛋糕越来越难做大,红利也越来越少了。在这个阶段,我觉得能好好做好养老储蓄的人,就已经能在后半生,跑赢大部分同龄人了。毕竟等几十年后,是真的会有海量的同龄人在街上辛勤劳作的。所以大家可以换个思路,如果增量不行了,不妨想一想,怎么把存量做大。攒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养老产品。或许直接跳过飞黄腾达这一步,来到退休养老规划,才是这个版本的正解。ps:加叶子微信【yeboo778】,备注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女性即将突破90大关, 就差份养老金了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丁香医生提到了一组柳叶刀发表的数据,说是到了2035年,有四个地区的女性预期寿命会超过90岁。我之前提到过,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各位80后90后都有机会成为百岁老人。而女性买养老年金,就是在薅羊毛。因为女性的寿命更高,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更长,很有机会获得4%以上的复利回报。现在看来,这个概率更高了,像我之前提到过的《星海赢家养老年金》。30岁买,60岁开始领取,只要领取超过90岁,就能达到4.1%的复利率。有意向的可以先预约👉【星海赢家养老年金】,保险利率下调的大背景下,这个利率苟不了多久的。而从寿命的增长趋势来看,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均预期寿命破百是迟早的事儿。并且,90后大概率能赶上。毕竟连延迟退休都赶上了,90后还有什么赶不上的。长寿是不是一件好事,当然是。我一向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下半场才是人生的开始。为啥呢,因为前半生大家都在忙着上学、上班、处理各种杂事,为了生活拼尽全力。而到了下半场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钓钓鱼玩玩鸟,并且没有罪恶感。不是那个玩鸟。最近这几年的环境,让大家有了新的人生方向。以前觉得做人就要一直战斗,现在觉得太累了,怎么舒服怎么来重要。其实也是,我有一个基本的理念,人生不应该做加法。而是应该做减法。试想一下,如果是以稳稳当当地过完一生为目标,那么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没错,就是考公。好吧,我正经一点讲。如果把生活中的大部分目标都删去,只留两个最重要的。那么我会认为,人生就两件事,房子和养老。搞定了就没啥事了。剩下的时间,可以用来使劲悦己。想刷短视频就刷,想玩游戏就玩,想去哪溜达就去。反正有自己的小窝,不愁吃喝,时间无限,世俗的价值定义已经套不住你了。你跳出来了。而搞定养老,就是搞定后半生躺平摆烂的资格。想不想提前退休,想不想每天睡到自然醒,想不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拥有这些的前提是什么?是选择权。是可以在人生的下半场,选择不工作的权利。前面我说长寿是好事,但还有后半句没说。长寿是好事,但却是对穷人的诅咒。寿高则辱,大家都不想工作到七八十岁吧。有人会说,老想着退休干嘛,很多人退休了之后反而觉得没意思,总想着回单位看看。是这样没错,但你也要看看人家干的是什么工作。如果是坐办公室,每天聊聊天就下班了,那这活儿给我干到100岁,我也愿意。但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老了能找到的工作,多半都是一些类似于保安、保洁、服务员之类的体力活。就像当前的日本老人一样,要靠做一些年轻人看不上的脏活累活,来勉强维持老年生活。你问问在餐厅端盘子的老人家,问他想不想退休。问问做保洁的阿姨,问她想不想退休。如果养老金不够,就是要工作到八九十岁,理想中的退休生活并不存在。要不然为什么日本老龄化社会的解法之一,就是要增加老年劳动人口呢。因为要是日本的老年人都能躺着,那欠缺的那部分劳动力,怎么补上啊。生育不够,老年人来凑,这是日本的现状。哪能咋做呢,摸着日本过河,早点给自己安排一份养老年金吧。这个时间越早越好,保险的复利需要时间,早晚差别太大了。就拿星海赢家来举例。比如说同样是60岁开始领取,同样是每年领5万养老金。在30岁买,比在40岁买,要节省下45%的保费。时间就是养老金啊朋友们。推荐阅读:延迟退休跟大多数人无关一款赢家通吃的养老年金全体都有!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黄金猛涨背后的逻辑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黄金的涨势喜人,我提前囤了一点,也吃到了一波涨幅。很多人说现在黄金的点位已经偏高了,这点我承认,但其实从长期来看,我个人认为黄金大概率还处在一个上升的周期里。对于资产的判断,有一个基本的逻辑。买什么资产,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赌,所以你要知道自己在赌什么。比如买接近3.5%复利的储蓄险,赌的是利率下行。买消费股,赌的是消费复苏。那买黄金赌的是什么?赌的其实是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秩序的衰败。看黄金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把它当成一种储备货币就好了。而一种储备货币的崛起,往往跟另一种储备货币的失势有关。黄金是最古老的货币,也是最早期的国际货币锚。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欧美国家发行货币,基本采用的都是“金本位”制。即是发行货币需要以黄金为抵押,有多少黄金,就能发行多少货币。而在二战之后,美国也是凭借着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黄金储备,才能拉着各国建立起了以美元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说是没有黄金,就没有美元的国际化。而那时候的美元,其实本质上就是黄金。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就跟黄金没啥关系了,属于是纯纯的建立在美国霸权之上的信用货币。美元跟黄金脱钩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取代了黄金的地位。尤其是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央行都在逐渐减少黄金储备,而把美元当成主要储备货币。随之黄金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根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8年共40年时间,黄金的涨幅仅仅翻了三倍。而通货膨胀跟经济增长率挂钩,在那个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过去的物价都翻了多少倍了,黄金的涨幅确实不够看。所以我们知道,在美元霸权时代,重仓黄金就是个赔本生意。其实也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只能有一个主要储备货币。所以才有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我当然会被AI替代啦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chatGPT升级到4.0,着实把很多人惊吓了一把。不是因为它有多牛X,而是因为按照这个迭代速度。不出5年,估计有很多人就该去送外卖了。哦对不起,现在外卖也缩编了,得托关系才能进。怕,大家都怕被AI替代。这两天我也在跟一些朋友讨论,朋友说我的工作还不错。看似是专业型工作,但实际上是社交智慧型的工作,不用担心被AI替代。我说你们这些搞投资的,就是喜欢造词,卖保险就卖保险,不用搞那么复杂。他说我的意思是,你们这个行业,想要促成交易,还是需要人去推动。只有人能推动人,而AI不行,AI缺乏了真实的跟人类的情感链接。我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自己一定会被AI替代,这只是时间问题。当用户习惯跟AI打交道,尤其是建立了通过AI推荐消费下单的习惯之后。我就没得玩了。我举个例子,在10年前的时候,你如果跟父母说要在网上买保险。他们会说什么,说网上都是骗人的,一定不能买。那时候他们只相信什么?只相信跟自己的熟人交易,买保险跟熟人买,朋友关系都算生疏了。起码得是亲戚关系,才值得信任。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经验法则。你要是跟他们那一代人讲,以后大家会在网上买保险,他们会送你去杨永信那戒网瘾。而到了这一代年轻人买保险的时候,大家发现了什么?年轻人都在网上买保险了。大家可以隔着网线,跟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达成交易。比如说我这吧,虽然也有提供1V1的人工服务,但还是有很多人是看完我的文章,就自动在保险商城里下单了。这期间需要我做什么推动吗?完全不需要。我跟大多数投保的粉丝之间,甚至都没有说过一句话。为啥呢?因为这一代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于互联网的信任,远超过于对现实世界的信任。而这对于上一代人来说,是恰恰相反的,说白了就是大家熟悉的环境不一样。那下一代人呢?下一代人,一定会是AI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对AI的熟悉程度,远超过于对现实世界的熟悉程度。所以你凭什么认为,下一代人会觉得,买保险一定要跟人打交道呢?有没有可能,下一代人,根本就不喜欢跟人类打交道呢?2另一方面,现在大家看不到AI统治保险行业的恐怖,主要原因是啥?是保险的数据和资料,还没有对AI开放。是保险相关的算法和公式,还没有对AI进行训练。而一旦这两样都达成了,那么还需要所谓的保险专家去做保险评测么?你花了三天的时候,去对比市面上的各款产品,去抠细节、去给结论。这件事交给AI,只需要3秒,而且做得比你更好。甚至到了未来,连核保都不用了。AI如果接通了人类的医疗数据,那么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体检和就医记录,直接从上万款产品里匹配对客户来说能买的、且是最好的选择。哦不,说到这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格局小了。真到那一步,保险为什么还是标准化的呢?为什么就不能是量身定制的呢?只要监管允许,按照AI的算力,完全可以做到根据某个人的数据,单独做精算定价,当场出三款产品给客户选择投保。并且,AI的风控能力还比人类更强,而保险最重要的就是风控了。那还玩啥呢?大家比一比数学能力?细想一下,这个效率真的非常恐怖。国内的保险覆盖率不是不高么?为什么低呢,问题出在了供给端,目前的交易环节还是太繁琐、太不透明了。而想象一下,以后你跟AI说一句,我要买保险,AI直接给安排了。而且产品一定是最适合你的,连你的预算都考虑进去了。那还用纠结个啥,只要你认为保险是刚需。不用挑不用选,买就完了。所以你说保险从业者稳,不会被AI替代,那一定是开玩笑的。那你说我焦不焦虑呢?我都把自己的职业给说死了,你说我焦虑不。但是没办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谋生之道。当互联网电商,把很多传统线下店铺给碾压掉的时候,有人为他们唱过哀歌吗?没有,大家只会歌颂互联网的效率有多高。而这次也是一样的,我只希望当时代碾过来的时候,大家早已做好了准备。一是我之前说的,要学会奴役AI,这样可以多延续十几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二是要做好退休养老的规划,把当下的收入,划一部分储蓄到未来。这样的话,起码到了被时代抛弃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一起笑着,感受着新时代的惊喜。就像现在领着退休金,每天开开心心在刷抖音的老年人一样。而不是拖着年迈的身体,做着一份勉强能维持生存的体力工作。然后痛斥AI、痛斥年轻人,梦想着回到自己的黄金年代。那也太难了吧。推荐阅读:谁能奴役AI,
2023年4月7日
其他

投资大概率不如存钱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跟一位粉丝聊天,他说自己很焦虑,想躺平又没有出路,问我自学投资是不是有希望。其实这个问题,之前也有人问过我,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年轻人到底该不该学投资?要说该不该的话,肯定还是该的。因为这是一个不会错的答案,年轻人只要不犯法,学点什么都是好的。但如果把问题换成,年轻人到底该不该专注投资?那我就有不一样的看法了。说实话,除非你是家底丰厚的年轻人,否则想通过投资致富,基本上不可能是你的出路。与其花很多心思在投资上,还不如老老实实存钱,提高自己的储蓄率。为什么呢?因为在本金小的时候,去做投资的投产比,是远远不如存钱的。我举个例子。假设你月薪1万,每个月拿1千元出来定投基金,那么预期年化收益是多少?
2023年4月6日
其他

历史性时刻到来?利率要完犊子了...

1大家好,我系浪浪。在上周四的时候,我写了近期监管的一些动作,当时我就觉得形势非常不妙了。不过碍于实锤还没落地,我也不敢乱讲,以免造成误导。于是我只好以推理的方式,给出了一个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风浪越大, 鱼越贵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有两则消息,在朋友圈炸开了。一则是监管近期要组织8家寿险公司调研,重点关注内容是保险的利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和负债成本。另一则是监管近期要约谈20多家寿险公司,主题是加强行业负债质量管理。在短短的两天内,监管连续两次出手,实属罕见。而这两则消息,相信大多数人都没看懂,包括说很多业内的朋友。虽然发了朋友圈,但是对于具体咋回事,也是云里雾里的。实际上,这次监管约谈和排查的,是什么风险呢?主题都指向了一个,叫做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风险。保险公司的负债是什么呢?就是保险合同,将来要赔付的钱、将来要给的保单收益,这些都属于是保险公司的负债。其实逻辑跟银行一样,你以为银行的资产是存款,实际不是,存款是银行的负债,贷款才是银行的资产。而保险公司也是一样的,保险公司的资产是每年拿去投资、以获取收益的那一部分,包括流动性资产、长期固定收益资产等等。OK,那么我们知道了,保险公司的负债,就是保险公司未兑付的这些保单。那这些保险合同,能有什么风险呢?有一个长期的利差损风险。即是保险公司投资的收益,不足以覆盖承诺给客户的收益,以产生亏损的风险。有一组数据,大家可能没有留意,据财联社报道,2022年25.35万亿险资的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仅3.76%.在当前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越来越低了。一方面是保险公司的大部分投资,都是固定收益的低风险投资,比如存款、国债等,受市场利率影响特别大;另一方面是,现在全球金融危机正在酝酿,随着硅谷银行暴雷、瑞信等事件的开端,保险公司未来的投资收益预期,也很差。而在负债端,也就是承诺给客户的保单利率这方面,目前的上限可以接近3.5%。如果保险公司不主动降低利率,而是为了市场竞争,按照上限去设计产品的话。长期来看,一定会有很大的利差损风险。那么,如果是像普通理财产品一样,让投资者风险自担,就没有问题。可是,保险是刚性兑付的产品,保险公司要保证收益,兜底机制写进了法律,背后是国家信用主权的背书,不允许发生问题。这就导致了,每次监管都要早早出手,提前把潜在的小火苗给扑灭。那么这一次监管出手,释放了什么信号呢?我就这么说吧,如果保险公司要做出利率接近3.5%的增额寿,就必须假设自己的年投资收益率在5%-5.5%区间。而去年险资的总投资收益才3.76%,未来的投资环境也不乐观。从这点来看,目前增额寿等储蓄险的收益,还是太高了。准确的说,是目前的负债成本,还是太高了。那咋整呢?要想办法降低负债成本,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利率下调了。所以,好好珍惜,现在利率最高的一批储蓄险吧。尤其是3月31号下架的【金满意足多多版】。我从4.025%,劝到3.5%,再劝到现在的接近3.5%.一路看着投资环境越来越差,利率越来越低,我都劝麻了。我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不过是想让你锁定一下利率、多存点钱罢了…推荐阅读:高收益的增额寿高收益的养老金ps:加叶子微信【yeboo778】,备注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0免赔的好医保百万医疗险,太刺激了...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支付宝上蚂蚁保的好医保系列更新了,推出了两款很有特色的百万医疗险。有什么特色呢?简单来说,可以用普通百万医疗险的价格,买到一个0免赔的百万医疗险。我听到消息之后,一时间有点惊讶。要知道,百万医疗险的产品设计这几年几乎都没有什么变化,大家的产品形态都差不多。大概是加增值服务,延长续保时间这种调整。而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明显感知。但0免赔就不一样了,它是可以直接提升理赔体验的强烈感知。大家知道,百万医疗险通常都会有1万元的免赔额,意思就是,自己承担超过1万元以上的部分医疗费,才能得到报销,1万以下是不报的。这也是百万医疗险定价费率较低的原因之一。那么,咱们住院花费超过1万的情况普遍吗?来看看我国历年病人次均住院的自费金额数据。可以看出,因普通疾病住院,基本是达不到1万元免赔额的报销线的。但是0免赔就不一样了,只要你自付自费超过1元,就触碰到了医疗险的报销线。就比方说骨折,职场人平时参与飞盘、滑雪等户外运动的时候容易发生,需要住院治疗,而医保报销后的住院花费大概在3-5千元左右,达不到1万免赔额的报销线。这种时候,如果是0免赔的话,哪怕是医保报销后自己承担几百块,也能根据合同约定按比例申请保险报销。所以说,0免赔为什么理赔感知强烈?因为几十块几百块也能按比例报销,感知能不强吗…2不过0免赔的医疗险,其实市面上一直有,但一直比较小众。为啥呢?主要原因就是价格比较高,买一个0免赔的价格,可能都快接近买一个长期重疾险了。但这次好医保新出的两款0免赔医疗险,亮点也就在这——价格普惠。咱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款是成人的0免赔百万医疗险:好医保·住院医疗(0免赔)这可能是市面上门槛最低的0免赔百万医疗险。如图所示,30岁买,价格仅286元/年。包含了正常的百万医疗险责任,不限疾病、不限社保报销,保额300万。也包含了常见的质子重离子、费用垫付等增值服务。而它最大的亮点在于,0免赔,拥有最低的报销门槛。对于自付自费1万元以下的部分,可以报销掉30%。比如自己承担5千元,普通百万医疗险不报,但这款可以报销掉1500元。而超过1万元以上的部分,就跟普通百万医疗险一样,100%报销。第二款是少儿的0免赔百万医疗险:好医保·少儿长期医疗(0免赔)这是目前市面上首款0免赔的少儿长期医疗险。如图所示,给5岁宝宝买,仅392元/年。一样包含了正常的百万医疗险责任,保额400万,不限疾病、不限社保报销。并且,还有质子重离子、癌症特药报销责任等实用保障责任。而它最大的亮点有两个:一个是保证续保到18周岁,完美覆盖孩子的未成年人阶段;要知道少儿住院的概率可比年轻人高多了,有时候生个小病就要留院观察,很多少儿类的医疗险停售就是这个原因,赔付率太高了…另一个亮点,依然是0免赔,一般住院治疗和门诊的自付自费可以报销80%;小朋友的小病会比较多,如果买普通百万医疗险的话,平时基本碰不到报销线。比如住院自己需承担5000元,这款可以报销掉4000元,自己出1000元。大大减少了爸妈的钱包负担。提醒:门诊并非所有都能报,如下图所示可了解:总的来讲,以上这两款产品,都是在普通百万医疗险的基础上,增加了0免赔的亮点,让日常住院产生的医疗费,也能得到报销。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定投基金养老, 会很刺激么

“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通过定投指数基金,竟然能够战胜大部分的专业投资者”
2023年3月18日
其他

攒100万存款的杠杆要崩了

1大家好,我系浪浪。同步一则消息,去年年底上线的【金满意足多多版】增额寿险要下架了。下架时间是3月31号,也就是本月底。只卖了短短几个月,好产品又要没了,我也有点乏了。其实这个结果,也并不是不可预料。毕竟顶级增额寿的利率,跟银行存款还是有明显的利差。利率一降再降,好产品持续下架一定是大势所趋。比如年轻人打算攒一笔钱,每年攒1-2万,分10年攒。选存款,还是选金满意足多多版,后期会拉开几十万的差距。这个就叫,懒人加杠杆式存款。大家可以对比下,银行存款、国债等均是单利计息。并且,也不能像金满一样【锁定利率】,会面临利率下行的风险。我本人并不喜欢下架,我很懒,每次下架完之后,对我来说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好产品没了就没了,下一款的利率肯定会低一点,到时又得让大家接受现实;这点老客户是有目共睹的,咱也不说了,您们可以自己算算。二是又要做大量的产品讲解工作了,同业人就知道我在说什么,每次都很累很累。就像我现在这样,我得先让你了解一下产品的基本信息:又要跟你强调一遍,适合攒钱的增额寿真的很少。如果想要攒下一笔钱,【金满意足足多多版】值得抓住。攒钱有两个要点,一个是积少成多、不能影响到正常生活。比如每年拿收入的10%攒下来,这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想拿收入的50%攒下来,那就是地狱模式。除非,你挣得特别多,生活成本对你来说九牛一毛。但这种情况下,也不适合金满意足多多版了,更适合买短缴计划,比如之前我写过的【乐享年年】,可以暴打大额存单。而金满意足多多版的设计,就是冲着攒钱来的。它最有利率优势的一个缴费期,就是10年期,长期可以达到3.48%的复利。尤其适合每年攒1-2万,攒10年,积少成多,留一笔保底的钱。可以说精髓就在这,其他缴费期的收益都一般般。并且它的10年期缴费,在过了9年的回本期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攒300万,提前退休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有个热搜,说是上海有一对夫妻攒了300万,决定提前退休了。背景是这样的,老公40岁,老婆33岁,两人在失业了一段时间之后。忽然发现自己的存款所产生的收益,可以覆盖每个月的生活支出。于是他们突然间觉得,没必要上班了。按照他们的计算,只要手里的300万存款,每个月能产生1万的收益。那么这笔钱足够他们生活到70岁。那70岁之后咋办?他们没说。我结合他们的条件延展一下。他们是丁克夫妻,不用养孩子,并且在上海有一套无贷款的房子。那么等到了70岁之后,可以把房子一卖,转身住进高端养老院。也可以把上海的房子租出去,换个宜居的三线城市生活。总之按照他们的资产条件,只要不乱折腾,这辈子也算是衣食无忧了。但目前这事在网上议论纷纷,大家主要的疑问是,300万存款,真的够花一辈子吗?核心的疑问,主要指向了通货膨胀。不过这事儿我觉得还好,未来一定是低利率的低通胀时代。我对印钞机没信心,但是我对人口老龄化和我国的产能有信心。老龄人一般是低功耗模式,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基本上不用担心全面通胀。都没人消费、没人投资了还怎么通胀。这点可以参考日本,日本的通胀常年维持在1%以内,收入三十年不涨,物价三十年不涨。近期原因特殊涨了一些,但也在2%以内。而且,这里还有一个产能的问题,我们可能是世界上最不缺产能的国家了。今年为什么老是在提刺激消费,怕的是啥?就怕大家不敢放开胆子来花钱,接着产能过剩,造成通缩了。实际上,近10年来,我们的CPI指数每年都稳定在3%左右。不算上一些结构性的通胀行情,比如猪肉啊、房产啊、人工费啥的。如果只是自己买点食品,买点衣服、家电类的工业品,就会发现这些消费品,基本上没咋涨过价。甚至还降价了,尤其是工业品,越来越便宜。按照当下3%的通胀率来算,只要能达到复利3%以上,就能实现跑赢通胀的目标了。这一目标,来我这随便买个【增额寿】或者是【年金险】,就能实现。而未来呢,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通胀率还会继续走低,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所以夫妻俩的这300万,将来购买力咋样,会不会被通货膨胀稀释成水,大家确实不用替他们担心。还是自己多操操心,多攒点养老钱吧。2那这对夫妻该担心啥呢?担心收益率的问题。是这样的,他们之所以决定提前退休,实际上是参考了国外很流行的FIRE计划。按照FIRE计划,只要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每年再获得4%的收益,就可以提前过上退休生活。比如说,这对夫妻每个月预期要1万的生活费,那么一年生活费12万的25倍,就正好是300万。也就是说,他们每年要拿到4%的收益,才能满足他们的退休计划条件。那他们打算怎么实现4%的年化收益呢?我看了一下,看得我有点头疼。他们的计划是,购买一部分大额存单,然后再通过投资股票、基金来实现4%的目标收益。说实话,我并不看好。FIRE计划是一个通过资产收益来实现退休的计划。它的重点在于,资产本身,也就是本金不能面临亏损。一旦亏损,本金所产生的收益就覆盖不了原计划内的生活费了。另一个重点在于,如果每年获取的收益低于4%,也不满足计划的假设条件。这两个条件非常严苛,注定了FIRE计划的执行容错率非常低。要是出现一次投资出错,计划可能就推行不下去了。如果想走FIRE计划这条路,只能投资于保本的固收资产,比如大额存单。但大额存单、银行存款等等,利率现在多的也不过3%出头。而且还会面临利率再次下行的风险,比方说,今天存了三年期3%的大额存单。等三年后再取出来,就只能存2.5%的大额存单了。钱越存,离4%的收益目标,就越远。所以这对夫妻,考虑到要通过投资股票来做超额收益,这个思路是没错,靠银行存款肯定达不到4%。但是加入了股票投资的话,那就很刺激了,逻辑前面已经讲了,FIRE计划的容错率非常低。除非自己是投资方面的高手,那或许可以试试。但我们都知道,如果这对夫妻是投资方面的高手,那么失业和钱的问题也都不存在了。要是想满足计划的可行性,让我来给建议的话。我就建议拿100万配置给一个带万能账户的养老年金。比如复星保德信的【星海赢家】,长期复利率能突破4%,女方买100万,55岁后每个月领1万,领取到终身。这里要注意,复利的长期收益率可以吊打单利,比如3.5%复利三十年,相当于银行存款6%的单利率。同时,买完年金险之后,就有一个保底复利率3%、现行利率4.9%的万能账户。可以当一个五年期的存款用,这不比大额存单强多了。而其他的钱,可以买一些活期理财,作为生活费之用。通过这样的长短搭配,就基本能达到4%的年化收益目标,实现FIRE计划。而当我抱着这个想法,打算去找这对夫妻聊聊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成为一名自媒体博主,在拍视频分享自己的退休生活了。我忽然间觉得,他们似乎也不用担心收益率的问题了...【浪浪亲选的保险,在这】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夫妻双双把钱存, 母子连心复利金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金满意足3.0】上线了。这是一款很魔幻的增额寿,可以设置两个投保人和两个被保人,并且支持隔代投保。基本信息如图:​也就是说,这款产品可以夫妻一起买、父母和子女一起买、爷奶给孩子和孙子一起买。一张保单,财富传承三代,不是开玩笑的。那这么做有什么优势呢?首先,如果是跟家庭成员一起买,收益会比一个人买要高,蝙蝠侠看了得流泪。所以我也不建议单飞,单飞可以转👉看我推荐的其他产品。其次,由于有两个被保人,保单的复利时间可以被拉长,能达到复利世袭的效果。比如说40岁的爸爸,跟10岁的孩子,一起买了金满意足3.0,分10年缴费,每年缴5万。爸爸是第一被保人,孩子是第二被保人。那么假设爸爸在80岁时去世,正常来讲,普通增额寿到这就该结束保单了。但金满意足3.0可以做到,让第二被保人,也就是孩子来继承这份保单,继续享受复利增值。而复利最大的魔力就在于,在时间的加持下,可以表现出令人咂舌的收益率。假设爸爸在80岁时去世,保单复利率为3.46%,折合单利6.66%。银行存款、国债等理财都是单利计息,长期差距一目了然。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不交社保, 多少有点叛逆了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有很多人说不打算交社保了,这个事情多少有点离谱了。为什么不想交社保呢?一个是因为延迟退休,觉得看不到领养老金的希望了;另一个是最近的医保改革,原本缴纳到个人账户的一部分,被转移到了统筹账户里,相当于个人账户里的钱缩水了。于是一来二去,很多人就觉得交社保不划算了,准备把社保停掉。这听得我都懵了,大家都这么喜欢反向操作的吗。首先,什么人能有停缴社保的资格?反正有稳定工作的打工人肯定是没有的,这是强制缴纳的。只有灵活就业或者是找社保代缴的人,才能拥有选择权。但这个时候,选择权真不是好事。拿医保改革来说吧,医保改革本质上就是一次社保金再分配。那么再分配完了之后,受益者是谁?是弱势群体。是已退休的老年人、是缴纳社保基数较低的低收入人群。你这么看,一个每月缴纳职工医保2000元的人,跟一个每月缴职工医保200元的人。实际上在就医的时候,享受到的报销比例和报销金额是不是一样的?是的,大家在用到统筹账户报销的时候,不管你每个月缴费基数是多少,实际上是一视同仁的。你也可以理解为,统筹账户能办的事越多,对弱势群体的帮补就越大。要不然真以为,每个月缴那么一点社保费,就能报销那么多医疗项目?实际上,还是医保的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谁能奴役AI, 谁就拥有未来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资本市场上最热的话题,莫过于ChatGPT。而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体验ChatGPT,然而,其实ChatGPT已经不算热点了。现在最牛X的对话式AI是微软的新Bing。这个我还在申请内测排队中,但从目前网上流传的新Bing的聊天截图来看,确实是比ChatGPT要强大不少。如果正式放开,很有可能会颠覆大家的工作习惯。甚至我觉得,再过个半年,也许你们看到的部分文章,就已经不是我在写的了。毫无疑问,AI是一个让所有打工人都瑟瑟发抖的存在。虽然它还很不成熟,但众所周知,一项能看到未来趋势和应用场景的技术,最不怕的就是不成熟。它极有可能会像移动互联网设施一样,在5年的时间内就发生巨大的颠覆,让整个人类社会的效率再次出现爆发式的提升。毕竟论生产力,AI才是终极杀手。不过一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就意味着原有的竞争格局被打破,会有一部分岗位的从业者被重新洗牌,永久地消失在招聘市场上。所以最近很多人都挺焦虑的,生怕自己在将来的某一天就突然失业了。针对这一些问题,我也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1.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买房养老成了中老年人的痛

1大家好,我系浪浪。在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长期来看,房产会回归到最基本的供需关系。随着人口的变化,未来许多城市的房产都将面临无人接盘、租无可租的尴尬境地。而资产的每一次价值重估,都是一次利益再分配的重新洗牌,总会有一批人的财富被卷走,然后永远套住。但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个残酷的洗牌过程中,最受伤的其实不是炒房客,而是那一批打算靠收租养老的中老年人。在过去,普通人能接触到养老渠道并不多,不是靠退休金,就是靠房产收租。不像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要买《养老年金》了。而过去房子之所以卖得好,除了婚房刚需这个概念以外,还有养老的刚需。在很多中老年人的认知里,房产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能抗通胀,还能通过收租来获取稳定的现金流,是养老的上上之选。之前就有一个老人家跟我说过,他养老不用靠儿子,就靠两套房子。这套公式在今天来看,依然没错,只不过很挑城市。如果是在一二线城市有两套全款的房产,一套用来自住,一套用来收租,养老生活就基本不用愁了。但是,如果能达到这个标准,也就不是我们理解的普通人的范畴了。很多想靠房产养老的中老年人是咋样的呢?是给孩子准备好房产之后,自己只能买得起总价几十万的房产。而这也几乎是他们养老的全部积蓄了。那我们再想,哪些地方的房产,总价几十万,就能有收租的噱头?就是在上一波房产浪潮里,涌出的各种景区房…比如大家熟知的乳山海景房、惠州海景房等等。中老年人买完之后,本来以为每个月都可以收租,自己想旅游的时候还可以自住。然后年轻人展示了他们旅游时的爱好,住酒店。对于这些没有配套、物业设施跟不上的房产,根本没有人愿意租住。以前或许还能承接一下旺季溢出的旅居需求,现在嘛,都快成鬼屋了。不过倒是适合做沉浸式的剧本杀体验馆,5个人进去,8个角色开局,真刺激。但我觉得,这些海景房,都已经算是良心了。起码没骗你,说有海景,就是大海景。真牛逼是一些开发商在三四线城市的郊区,划了一片地,说要搞一个旅游景区。景区还没盖呢,就先把住宅盖起来,再找中介一车一车地往这里拉老年人,哄骗他们在这买房投资。然后等房子卖完,景区也没消息了,留下了一堆挨着山挨着水的孤岛房产。本来老人家觉得,就算是租不出去,环境这么好,自己住这养老也不亏。但是等几年之后回去一看,这地方就是一个山卡拉,附近啥都没有,原本这是打算留着养老的,现在看来倒是适合做墓房。收租养老的梦啊,破碎了。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很多中老年人对房产的认知不够深刻,对看似能“自住养老、能增值、能收租”的房产没有抵抗力;另一方面是对养老的认知有误差,养老是刚性支出,意味着这笔钱必须是雷打不动、每个月都要有,不能承受风险波动。其实这么来思考就行了,你会拿自己的生活费去做投资吗?不会,最多就放个余额宝这类的货币基金对吧。因为这笔钱,你需要用到它的时候要有,不容损失。这是最大的前提,如果不符合这点,对中老年人来说,其实我更建议,这钱就放在银行不要动吧。当然了,如果经济允许,我一直是建议买一些具有复利增值功能的增额寿或者养老年金。只要能耐得住寂寞,到了老年的时候,基本就可以靠丰厚的利息,过上不错的退休生活了。比如说之前介绍过的《星海赢家养老金》,到后期复利甚至能破4%,折合10%的年化单利,应该没有比养老年金,更适合用来养老的金融工具了。养老呢,它不是一个宏大的财富增值叙事,它是一笔又一笔的流水账。当在说养老规划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说,为老年的自己攒一攒生活费。怎么攒是重点,生活费能承受什么级别的风险波动是重点。想明白这两点,养老就不会出问题。推荐阅读:延迟退休跟大多数人无关【浪浪亲选的保险,在这】
2023年2月17日
其他

听说房产市场回暖了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这段时间,几乎所有房产中介都在吹市场回暖的风,搞得很多持币在手的购房者人心惶惶的,就怕房价又开始涨了。于是我果断建议一位佛山的朋友,借这股复苏的风,把家里的老房子给出掉了。腾出名额、也腾出币来,接下来可以置换成佛山核心区域的新房。然后在今天我看到了这个,不禁会心一笑。房产交易市场很残酷,为什么有人急着出货,有人急着入场呢?本质上是买卖双方的认知博弈。卖方赌的是这套房产没有未来,想趁早落袋为安。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给十个月后的孩子一份重疾险

1大家好,我系浪浪。今天是情人节,提前给今晚开房的朋友介绍一款少儿重疾险。也许年底就能给孩子安排上。直接上图:在《2023年的保险清单》里,我就把给孩子的重疾险提前换成了【小淘气1号】。这款产品的性价比没话说、保障又有所创新,实属是我的心头好。先说基础保障吧,其实少儿重疾险的基础保障,最重要的就是特定疾病多倍赔付。这也是它跟成人重疾险最大的区别。而凡是我推荐的少儿重疾险,特定疾病多倍赔必然是标配,小淘气1号也不例外,它的基础保障包含:发生20种少儿特定疾病,可多赔120%保额;比如白血病,买50万保额,赔110万。发生10种少儿罕见病,可多赔200%保额;比如小儿脊髓性肌萎缩,买50万保额,赔150万。除此之外,它的基础责任有个亮点:重疾赔付后,非同组的轻中症还能再赔1次。比如说,赔了“恶性肿瘤-重度”之后,除了“恶性肿瘤-轻度”和“原位癌”,其他的轻中症保障继续有效。这在目前的少儿重疾险里,属于是很罕见的实用保障责任。以往的少儿重疾险,基本是赔完重疾之后,轻中症也就结束了。但一般重疾过后,也会增加罹患轻中症的概率,所以赔完重疾、还能赔轻中症这一点,算得上是良心保障了。基础责任就这些,比较简单,复杂的是它有6个可选责任:1.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提前还房贷的难与危

1大家好,我系浪浪。最近提前还房贷的话题又火了。在春节前后,各地都出现了居民去银行排队还房贷的现象。我还在纳闷为啥还个房贷要去银行排队呢,直接在APP上操作不就得了。然后才知道,是银行把线上还贷的通道关了,要还贷就得本人去银行签字申请,还要提前一个月。而且一个月过后能不能还上,也要看运气,某些支行甚至要排队三四个月才能还上。之前我在《为什么银行阻止你提前还贷?》里讲过,银行阻止大家还房贷,本质上是因为房贷是银行的优质资产,大家提前还房贷,就等于是动了银行的蛋糕。尤其是现在银行的居民贷款放不太出去,最新一期的信贷数据虽然漂亮,但是居民端几乎不加杠杆,甚至居民都在去杠杆,实际放出来的水都给企业接走去填窟窿了。所以,这会儿银行是真不希望大家提前还房贷,银行不缺信贷额度,缺的是能还10年以上贷款的稳定现金流资产。但银行这波确实是大意了,本来大家悄咪咪在APP上申请挺好的,翻不起波澜。偏偏要给大家加个到线下还贷的门槛,还要排队申请,各种劝阻的手段都用上了,堪称是逆向操作的典范。直接把提前还房贷,炒成了供不应求的景象。于是我们看到了银行的这一系列骚操作,反而让更多手头有闲置资金的居民,也加入到了还房贷的行列。其实如果银行懂客户心理的话,想劝阻大家还房贷是很简单的事,我给支个招。只要派几个专家出来,建议大家提前还房贷,还要尽快还。就能把很多人吓得不敢还房贷了。2大家知道,目前有这么多人在提前还房贷,本质原因还是觉得房贷利率太高了。以前大家觉得背房贷等于薅羊毛,主要还是因为房产有投资预期,相信房价一定可以跑赢5-6%的利率。而现在房产的投资预期没了,市场上的无风险利率也跑到了2.8%左右,相比之下,每个月还5-6%的利息,可不就是在给银行打工么。有些朋友可能会问,房贷利率不是降了挺多的嘛,怎么还有5-6%的利率呢。其实这里主要指的是存量房贷利率,之前很多买房的人,选择了固定利率还贷,现在还背着5-6%的房贷,而且看不到下降的预期。像我这样选了LPR的就还好,起码一年一调整,利率下调的预期还是有的。不过,这波提前还房贷的风吹的有点歪了,很多人手里拿着钱就兴冲冲地想把房贷还了,想的也不是很清楚,就是想填债务。在手头资金充裕、没有其他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提前还房贷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手里资金不充裕的,连3-5年的保底资金都没预留的人,也在赶风潮提前还房贷,我觉得挺魔幻的。实际上,真正在还房贷这件事上获利的群体有两种:一种是手头资金充裕的,确实是不知道钱该投哪了,就基本把房贷清了,最多留个一千块占一下个税抵扣的便宜;另一种是为了置换低息贷款的,现在企业的抵押贷已经在3.3%左右了,对于很多房贷利率4.5%左右的人来说,只要把房贷置换成企业贷,一年就能少个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利息。而事实上,提前还房贷的风潮也是这两个群体带起来的,尤其是后者,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群体有啥特征?特征就是,都能在节省利息的前提下,保留了灵活性。前者在还清了房贷之后,如果想用钱,可以用房产抵押贷出来一笔低息的资金,而且还能用先息后本的方式来还贷。后者其实就是贷款置换,找担保公司赎楼,然后再找银行做企业抵押贷,这样一顿操作下来,就把4-5%的房贷,换成了3字头的。本质上,这两个群体还房贷的底气,还是来源于能薅到银行利息差的羊毛。如果企业的抵押贷,现在跟房贷持平的话,估计这两年居民提前还房贷的金额,起码得少掉一半。3那银行不管吗?怎么说呢,现在正是需要信贷扩张的时候,尤其是需要企业加杠杆,这个时间段内银行管的不严,大家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对于想置换房贷的人来说,只需要花几千块买一个注册超过半年的空壳公司,就能满足申请抵押贷的资质要求。而利息差的存在,对于很多老老实实还房贷的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这就会倒逼越来越多人选择把房贷置换成抵押贷。但是这个事情,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一旦被银行查到企业没有实际经营的情况,就会被抽贷。至于什么时候会被查呢,就要看什么时候收紧贷款了。不过一般来讲,要是发生了被抽贷的情况,也可以再找担保公司过桥,然后换一家银行把贷款批下来。这也是过去大家都知道有抽贷风险,但并不觉得有啥问题的原因,毕竟也不是没有应对方案。不过这一漏洞,在今年过后,可能就要被彻底堵上了。之前一直在传的“金税四期”,很有可能今年就会先在企业上试点,到时候这些空壳公司,都会面临被查税的情况。金税四期的特点是大数据查税,包括跟银行、社保局、税务局等等都打通了信息共享,可以说一家公司名下的每一笔流水都是透明的。而算法会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来判断这家公司是不是有偷税漏税、有无实际经营的情况,每一笔款项的来源和用途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就会被进一步追查。随着金税四期的落地,如果严格执行的话,估计会迎来一波空壳公司经营贷的大洗牌。再加上这会儿提前还贷的事情,已经上升到了监管关注的地步了,始作俑者不难被揪出来打一打。这事儿大家都心知肚明,监管通常是滞后的,如果不引发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一般情况下不会管。但现在我身边有房贷的朋友,基本都知道了房贷置换的操作,而且还很心动,这么多人都想钻的空子,被堵上的风险就特别大了。总之,现在还想通过房贷置换套利的,可能要三思了。【浪浪亲选的保险,在这】
2023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