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传播

其他

《科学家》杂志社 2023年招聘启事

4.报名截至2023年8月20日,应聘者须将简历、学历证明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和本人作品等相关资料投至邮箱:kxjzz2015@126.com,资料投递格式:应聘岗位+姓名+毕业院校+工作年限。
2023年9月5日
其他

徐延豪理事长: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08月26日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七院士联名倡议 号召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事业

8月22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的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成立三周年暨院士科普工作室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桂建芳、邓子新、孙和平、丁汉、徐红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等7名院士联名发起倡议,号召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的指示精神,深入推进科学普及事业,大力传承科学报国光荣传统,把所学回报社会,把科学交回人民,将科普工作放在心上、落在行动上,让人民群众共享科技进步成果,把科学交给人民,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湖北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周德文,武汉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李义龙,武汉市副市长孟晖出席会议。陈孝平院士和其他6位院士联名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庄重地在倡议书上签字。武汉市科协和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人共同签署了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新一轮共建协议,将持续推进工作室高质量发展。孟庆海、周德文、李义龙向江城院士科普工作室、陈孝平院士及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专家团队代表授“院士专家志愿服务队”队旗。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医学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教授于2020年8月,在全国创建的第一家以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工作室充分发挥院士科学家在健康科普事业中的带动、凝聚和辐射作用,组建了由168名知名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深入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军营、农村、革命老区等地,开展以“健康风向标”“医带医路
2023年8月26日
其他

处暑 | 王选:应重视京剧史料的开掘整理工作——有感于《荀慧生老唱片全集》的出版

今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中国古人通过观天时万物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学,也在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展现出勃勃生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汇聚了不同地域中文化群体的精神认同。作为科学家的王选,自幼喜爱文史,爱好京剧等传统文化,饱读经典,著述丰富,充满人文情怀。他的文章涉猎广泛,既有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又有技术创新、市场应用;还有科技人文、时评回忆。其文风平实精炼,幽默感人;思维敏锐流畅,论述精辟,有些当年的期待,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有些阐述则今天读来仍然鲜活深刻,发人深省,富有启迪意义。2023年5月3日,北京大学迎来建校125周年华诞,王选所也迎来了建所40周年。春华秋实四十载,赓续前行谱华章,本公众号经特别授权,将陆续刊登王选老师系列文章,让我们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本文刊登于《中国京剧》,2005年第11期。《荀慧生老唱片全集》的出版发行,是做了一件好事。对研究、继承、发展荀派艺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年是荀慧生先生105周年的诞辰,去年是梅兰芳先生110周年的诞辰,上海出了“梅兰芳老唱片全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王选喜爱京剧,这是他生前珍藏的京剧资料我们从四大名旦的艺术和他们的成长历程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第一,他们都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对于荀慧生先生来讲也是这样。我记得在1958年看过他的全部《十三妹》,那个时候的荀慧生先生年近花甲,一出场全场有点哗然,因为他的样子、身材都大不如前,已经发福了,下面就有点哄笑。但是后来荀慧生一跑圆场,观众眼睛一亮,看到他非常扎实的功夫和优美的身段,全场都服了。第二,继承了老演员的传统。我们从“梅兰芳大全”里可以看到陈德霖早年对他的影响。在荀慧生唱片里也看到了陈德霖先生的影响。所以他们在继承前辈的艺术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创新。第三,他们都根据自己的特色作了创造,形成了自己的流派。50年代,大批苏联专家到我国来指导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他们往往是一言九鼎的,但老舍先生反对在戏曲领域完全听从苏联专家的意见。他举了个例子,说四大名旦表演的《玉堂春》各有特色,各有风格,这点苏联专家就不会懂得。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荀慧生老唱片全集》里有比较全的《玉堂春》唱段,“音配像”里又有1962年他的《三堂会审》的全部录音。梅兰芳老唱片里包含了几乎全部《玉堂春》的唱段,程砚秋1946年的实况录音作了音配像,尚小云也有老唱片。从中可以看出,四大名旦的风格确实如老舍先生所讲,是完全不同的。我特别记得一点有意思的是,唯独荀慧生先生还保留了《玉堂春》最老的老词,就是苏三说:“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崇公道问她:“比作何来?”她说:“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还”。这是清朝最老的唱法,后来因为慈禧太后属羊,一听到羊入虎口就非常生气,一定要把唱词改掉。所以后来都改成“鱼儿落网有去无还”,现在除了荀慧生以外所有的人唱都是“鱼儿落网”,这也留下了历史的一个证据,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所以我想荀慧生的艺术特色是非常鲜明的。他的唱和表演充分反映了情感和剧中人的情绪。荀慧生先生嗓音的天然条件虽有局限,可唱腔非常优美。我特别喜欢他的小拐弯,特别有意思有味道。很多人喜欢京剧就是从《红娘》开始的。荀慧生先生的《红娘》唱段非常优美,所以,《红娘》一直流传至今,始终在舞台上很兴旺。另外,拿现代语言来讲荀慧生先生是一个性格演员,你看他演十三妹的豪爽、演《红楼二尤》的尤三姐和尤二姐性格完全不同,非常生动,所以可以用“性格演员”来形容荀慧生先生。现在我觉得可喜的是荀派的一些新创作的戏今天都留了下来,像《红娘》《红楼二尤》《金玉奴》《杜十娘》等等,都流传了下来。我们近二十年以来排了很多新戏,有的投资在几百万元或更多,我很担心这些做出来的东西有多少真正能流传五十年,流传八十年?所以我们整理、出版这些老艺术家、一代京剧大师的音像资料,对我们继承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他们的艺术,以及发扬他们在继承基础上的大胆创新精神,都是很有利的。这次《荀慧生老唱片全集》出版,我觉得制做非常精雕细刻,音质很好,实属不易。另外每一张唱片都有年、月、日,这是历史上从未见过的,是查荀慧生的日记后作的严格考证,这是非常严谨的一种作风,值得提倡。2005年6月,王选为《中国京剧》杂志题词提到老唱片,我顺便就想谈谈整理出版中国优秀的戏曲资料的重要性。无论是录音资料或是录像资料,我们都有发掘整理的责任,否则过去大师们的一些杰作、一些精彩表演今天可能留不下来,也无从知道过去是怎么演的。我知道杨小楼演《连环套》,黄天霸与巴永泰长亭会面,在跑圆场后,有一个四击头勒马回头转身亮相的动作,非常漂亮。我1962年看高盛麟的演出,他这个动作也非常漂亮,现在的音配像可以听到全场的热烈掌声,但配出来的像已经完全走样了。到了80年代高盛麟老了以后,那个动作也走样了,已经不是当年的风采了。所以能不能在一个演员的鼎盛时期保留他的影像资料,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有很多过去优秀的珍贵资料还放在库房里,还没有拿出来变成VCD,我很担心它们会慢慢损坏掉。我知道起码杨小楼的《宁武关》(别母乱箭)的片段影像还在。周信芳的《斩经堂》、谭鑫培1905年的《定军山》的片段还在,还有像谭富英和雪艳琴《四郎探母》的有声电影也在,这些资料的发掘出版,对我们继承发扬传统、进一步创新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2004年5月,王选作为全国政协京昆室主任,出席保护扶持昆曲艺术新闻发布会最后,我衷心祝贺《荀慧生老唱片全集》的出版,希望它能够对发展荀派艺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来源:《王选文集(修订版)》图片:王选纪念陈列室编辑:丛中笑排版:张雪莹责编:连宙辉来源: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
2023年8月24日
其他

霍金传记:理论、书籍和引言

年离婚。史蒂芬·霍金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霍金提出了多种有关天文异常的理论,提出了关于宇宙的好奇问题,并启发了世界关于一切事物的起源。以下只是霍金以科学之名取得的众多里程碑中的一些。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科普中国智库·观点丨孙小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

孙小淳,理学博士、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万人计划”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著有《汉代中国星空》(英)等书。曾任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执委、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执委。现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教育、遗产和科普分部执委、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职。7月27日,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会议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环球时报研究院提供支持,主题为“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科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作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的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作主旨报告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科学精神?孙小淳教授首先提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究竟有没有科学精神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孙教授指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许多常见误解,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所以无从谈科学精神。其实,从科学的定义来看,无论是求真的精神、知识的内涵、获取知识的方法,还是推理说服的方式、验证的方法等所有方面,中国古代都不缺乏科学。放在更大的文明尺度中,中华文明是新石器文明以来的文明高台,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明成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厘清中华传统文化中究竟有什么样的科学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给科学观带来何种变化等迫切问题,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明连接起来。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多样性孙小淳教授认为,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思维要跳出对科学本身的狭隘理解,不能拘泥于大的概念,不要简单用现代科学眼光去衡量古代科学精神,更不能囿于西方的主流叙事,中国古代讲的是思维多样性,而不是死逻辑,所以充满创造的活力。具体而言,中国古代科学思维可分为观察、直觉和比较、分类、归纳、类比以及推类、概念、辩证、整体、分析、综合等多种形式。如《管子·地员》把土壤分成18个类型,将丘陵分为15个类型。长沙马王堆彗星图中绘制了29幅各种形态的彗星图,都体现出观察和分类的思维,是科学很重要的步骤。《夏小正》中“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响;鱼陟负冰;农纬厥耒;囿有见韭;时有俊风”等描述也体现出中国人注重观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物候、气候、动物行为和星象的观察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及逻辑推理,孙教授指出“不能认为中国人不讲究逻辑、没有逻辑思维,这个说法极具误导性”。中国古代科学同样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思维,如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有“若两设有分者,齐其子,同其母。此问两设俱见零分,故齐其子,同其母。”其逻辑与古希腊的三段论逻辑一致。同样的,中国古代存在“象”的概念,以“象”思维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关联,可等同于现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体现在《周易·系辞传》中“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即先观察现象,通过符号描写抽象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后得到神明之德,以道理阐明事物之间的状况和关联。此外,孙教授还探讨了中国古代关于观测和测量的思考、宇宙本原和天文学等方面的例证。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科学基因和求真精神的,我们要用平等的身份和文化的自信来拥抱现代文明。中国古代科学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同时注重将科学知识运用到人类生活中去,在满足人类需求层面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与如今中国的科学实践一脉相承。塑造科学的中国心孙小淳教授强调,科学的传统缺少的正是文化的根,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科学文化的建设将是跛足的。当代建立真正的科学文明,应该也必须去传统文化中寻求支撑,以传统文化来建立文化自信,增进科学文化的多样性。现代科学的制度已经在中国建立,我们已经有理性的和科学的话语系统。但真正需要的是,把科学精神与中华民族的魂魄结合起来,塑造科学的中国心,才能具有创新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来源:中国科普研究所科研管理处
2023年8月13日
其他

10 部著名科学家的最佳电影

Joffe就给我们带来了第一部关于奥本海默和曼哈顿计划的历史史诗电影。影片重演了曼哈顿计划,重点讲述了项目负责人莱斯利·格罗夫斯上校(保罗·纽曼饰)和奥本海默(德怀特·舒尔茨饰)之间的关系。9
2023年8月9日
其他

传奇科学家奥本海默的复杂性

近日,由诺兰自编自导的传记影片《奥本海默》在北美上映,将这位有着“原子弹之父”称谓的传奇科学家再次拉入公众视野。《哈佛大学公报》采访了著名科学史家夏平,谈到了奥本海默其人的复杂性——他成为了一代偶像,但他也是我们促成的。撰文
2023年8月5日
其他

2023“书写科学”主题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文化氛围,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让科学家精神以文化艺术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以时代科技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现定于2023年10月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2023“书写科学”主题书法作品展。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支持单位: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京东方科技集团荣宝斋承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艺术与科学工作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协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书法家协会《科学家》杂志社二、征稿要求1.征稿方式本次展览征稿方式为定向约稿和社会征稿。2.征集范围本次展览征稿作者包括书法家、科学家、艺术家、科技工作者、书法爱好者(含青少年)等,每位作者限投一件作品,须一次性寄出,征稿期间不办理退稿、换稿等事宜。投稿者一律使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投稿的不予评审。3.作品要求①作品规格:限软笔书法,不限书体,书写内容须附简体打印释文(含印章释文)。要求竖幅四尺整纸,所有作品请勿装裱。②作品内容: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等与科学文化相关内容,其中内容参考科学家经典名言警句,歌颂科学家的诗词、美文等文学作品(鼓励原创作品)。4.信息填写①初评:请将书法作品照片、作者艺术照或工作照(JPG或PNG格式、不小于4M)、《2023“书写科学”主题书法展作品征集登记表》发送到指定邮箱;②复评:初评入围作品按要求邮寄原作,在邮寄时务必注明作者真实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箱等。初评未入围作品不再另行通知;③为便于准确登记,及时联系作者,请认真填写《2023“书写科学”主题书法展作品征集登记表》(后附)。三、评审规则1.由2023“书写科学”主题书法作品展组委会邀请专家对本次展览征集的作品进行遴选,同时由监评委员会对评选过程进行监督。2.评委会负责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明确违规的处理办法,公开公正评审。3.本次展览将维持高抽查比率并严查代笔。文字评审中加强对书写内容、文字正误、篆法、草法的审查。提倡科学文化内涵,注重书写文字规范。四、展览说明本次展览为公益活动,自愿参与,不予退稿。展览时间暂定于2023年10月举行,入展作品的作者均将获得证书,并获赠本次展览作品集一册。五、征稿时间本通知自公布之日起至2023年09月15日结束。六、投稿地址及联系人【科技界投稿】邮箱:kxwhcbzwh@126.com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8号林达大厦A座23A2023“书写科学”主题书法作品展组委会邮编:100013联系人:崔琦联系电话:010-64465797,13811855832【文艺界投稿】邮箱:4361448@qq.com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4号楼206室2023“书写科学”主题书法作品展组委会邮编:100097联系人:侯志军联系电话:18500238210七、其他事项1.所有来稿必须符合本通知要求,凡投稿者视为确认并遵守本启事各项要求。2.投稿人保证投稿作品为其原创作品,不侵犯任何第三方权利,且不涉及泄密问题,若发生侵权或泄密问题,由投稿人承担全部责任。3.主办单位对参展作品享有展览权、复制权、摄影权、录像权、传播权、发表权等。4.本征稿通知解释权归2023“书写科学”主题书法作品展组委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2023年8月4日
其他

光明日报:让科学家精神永远闪耀

矢志不移自主创新,打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瓶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致力于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长期扎根边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投身国防科研事业,为祖国安全锻造利剑……近日,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6部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刘中民、陈章、柯卫东等10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他们立足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扬并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了一个个创新奉献的故事,生动勾勒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面貌。作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他们的故事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个体来说,成就非凡的科研人生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指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成就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梦想,不能没有科学家精神的有力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百年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能够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弘扬科学家精神,首先要回答好“做什么人”“立什么目标”的问题。对于这些事关根本的问题,“最美科技工作者”做出了这样的回答——“自觉地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融到一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院士目标清晰;因为被旧中国“一滴汽油,一滴血”的现实触动,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早早就怀有能源报国的志向;凭着“中国人一定要争气”的韧劲和信念,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邓景辉,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让直-20直升机在中国的天空自由翱翔;怀揣“为推动国家进步作贡献”的坚定信念,35岁的陈章投身国防通信事业,参与开发我国首个全自主研制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坚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涵养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他们将此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课题,大步坚定向前走,不问得失,不计成本,将智慧和汗水洒在脚下的这片大地上。科学家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时期体现为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无论时代背景如何变化,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始终不变,那就是始终要以人为本,彰显人民底色。新疆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马依彤,率先在新疆引进推广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实现“疑难危重不出疆”;云南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李桂科,扎根与世隔绝的“麻风村”,为患者找到并引进了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地球极端环境科学探索者唐立梅,潜过深海、进过南极,如今专注给边疆和大山里的孩子做科普教育。他们用实际行动说明,创新依靠人民,创新为了人民,要让所有人共享改革创新成果。“最美科技工作者”们秉持着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与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翻山越岭,爬坡过坎,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走出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风采。他们身上闪耀着的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当今之中国,正昂首阔步走在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征程中。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个大有可为、大可作为的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扣“国之大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踏实奋斗、勇攀高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新的精彩篇章。(作者:王秋怡,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全国青年外交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原标题:《光明日报:让科学家精神永远闪耀》
2023年8月3日
其他

人民网评: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科技强国

本文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选树了10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5届,致力于在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榜样作用。“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局势波谲云诡,国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近年来,我国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科学技术成就斐然。中国在全球的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人工合成淀粉、纳米限域催化等研究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不断加快应用。在航天科技领域,中国致力于探索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载人航天事业稳步前进。从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得以实现;至2023年,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活动,中国航天科技已进入了更加专业化、成熟化的发展阶段。“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是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在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旅程中,具有时代特色的科学家精神逐渐铸就。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设创新型国家,需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科技的创新需要人才的支撑,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需协同推进,统筹规划战略部署。通过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从而形成发展合力,加快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关键。当前,我国正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向着创新型国家前列进发。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让几何学精神在中国大地生根

《几何原本》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著作之一,欧几里得集先贤之智,重塑了人们对数学的理解。在这本书之后,公理化成为数学的基石,数学家延续这一条路发展了深刻而广博的逻辑世界。在伟大的学者帕斯卡看来,公理化即几何学精神,其内涵并不只与几何学有关,而是应融入于人类思想。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伟大著作的诞生便是几何学精神的结晶,可见其重要意义。《几何原本》自诞生以来,从最初的原始版本到手抄本、印刷本,各种语言的译本不计其数。如今,以希思英文评注版为底本、更忠于原文的中译本已经推出,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温竞华)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中国科协、教育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共同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旨在构建开放协同工作模式,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的好奇心。根据《“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该行动将通过邀请院士专家进校园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组织科技辅导员、共青团员等讲述科学家故事,鼓励各地分层次建立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等方式,大力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教育。方案提出,建立一批“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依托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当地中小学校组织开展“科技馆里的思政课”“科学家故事戏剧社”等品牌活动,定期开展业务指导、交流培训。同时,充分利用中小学现有读书角、图书架、书报亭,充实科学家故事图书。提升科学家精神出版物质量,推动出版社、科技馆等机构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并定期更新补充。以班级为单位举办故事分享会、主题班会,以学校或地区为单位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朗诵等多种活动,支持科学家、科技辅导员深度参与学生故事分享,指导演讲朗诵等。方案还提出,加强科学家精神资源共建共享。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科学家精神专栏”,提供优质数字资源。依托“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让科学大师剧目走进中小学校。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科学家》杂志社招聘启事

Scientist)创刊于2013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科学家》杂志社出版的智库型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许向阳:坚持正确导向,丰富传播方式

发言之前,向大家通报一个情况,中国科协分管宣传文化工作的党组副书记徐延豪同志会前发来短信:祝贺科学文化传播发展论坛的举办!祝贺科学文化传播专委会的成立!领导的祝贺和支持给予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和鼓舞。下面,开始我的发言。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关键变量,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关键因素。为此,经中央编办批准,中国科协机关增设了宣传文化部,科学文化传播专委会作为其职能的延伸和有力支撑在传播科学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刚才,各位专家和领导的发言讲话和宣传文化部郭哲部长讲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将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为充分履职尽责,我想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一是坚持正确导向。科学文化传播工作者要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的研究、创作和传播导向,在价值引领的过程中坚持把科技工作者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研究对象、表现对象,讲好科技界故事,向社会展现科技工作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群体形象。专委会在办会过程中要把高举科学精神旗帜、树立科学精神支柱、建设科学精神家园作为我们的崇高使命,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文化强国建设。二是丰富传播方式。坚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搭建平台,大家唱戏的办会原则。尝试前瞻性地探索引导科学文化传播工作者顺应各种文化产品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研究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催生的文化产品形式,拓展传播载体空间,提升传播实效。我将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领导下,团结依靠会员专家,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为新时代科学文化传播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许向阳
2023年7月3日
其他

李昌明:探索音乐文化与科学文化结合的新路径

听了以上各位专家的发言,我有三点感受。首先,科学文化传播离不开音乐文学的介入和深入参与,在现实生活中,音乐文学被称为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传播一旦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就会传播的更广泛、高远。第二点,我代表音乐文学学会对向阳出任专委会主任表示点赞支持与祝贺。许主任在科学与文化的结合上做了深入的探索,富有成效,是我们学会的一面旗帜。第三点,在专委会以后的工作中,音乐文学学会要与科学文化传播专委会密切合作,探索音乐文化与科学文化结合的新路径,取得新成效,让科学文化与音乐文化在科学天地比翼齐飞,奏响时代的强音。李昌明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郭曰方:要发现、培养科学文化复合型人才

首先,专委会要在科学文化传播的形式上创新,现在宣传的手段有很多,要选择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做。各个方面全都做到很难,选择几种有特色的、被群众喜爱的形式做好,做到极致,那么传播的目的就达到了。其次要发现新的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有些专门搞科技的,文学艺术素养差一些,文学艺术人才又不懂科学。有意地去发现、培养科学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搭建平台,让他们能在科学文化传播这个平台上大显身手。我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专委会的工作中来,并希望专委会能够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传播做出贡献。郭曰方中国科学院文联名誉主席、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创新文化与科学家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引领先进文化

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融合·共通·话未来”科学家精神与文化艺术主题沙龙活动于2023年5月13日下午16:30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隆重召开。此次活动旨在探讨科学家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科学与文化艺术的交汇与融合,促进不同领域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来自科学界、文化界知名专家、学者代表将就该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分享各自的见解和经验。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潜伟: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文化和科学家精神有所不同,又有相通之处。创新文化是指在在创新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环境等。创新文化有别于科学文化,是内涵更丰富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代表。创新链包括科学研究、试验开发、产品生产、商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是科技与产业结合的产物,创新文化自然有比科学文化更丰富的内涵。科学家精神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精神,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应包含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责任担当等。这其中的勇于创新,正是根植于创新文化的必然体现。当然,这里的科学家应理解成广义的科学家,即广大自然科学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精神应该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维护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财富。因此,有必要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让科学家精神在这样的创新文化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融合·共通·话未来”科学家精神与文化艺术主题沙龙活动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专委会、《科学家》杂志社、北京鹰剧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潜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徐延豪理事长走访调研分支机构和期刊杂志社

5月23日下午,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徐延豪赴林达大厦,对学会集中在此办公的三家分支机构及四本主办期刊进行了走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锐等随行调研。徐延豪一行走访了分支机构联合办公室,参观了杂志社编辑部,并就重点业务及工作计划依次听取了科学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电子竞技传播专业委员会、区块链传播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以及《新媒体研究》(含《科技传播》)和《科学家》(含《电子竞技》)杂志社等学会分支机构及主办期刊社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围绕期刊编辑人才培养、出版市场环境、杂志社发展规划,分支机构组织建设、电竞及区块链新兴行业面临的科技传播挑战、专委会运行效率及服务效能提升等具体困难和问题、需求和建议,展开深度交流和讨论。徐延豪充分肯定杂志社办刊团队多年来克服困难、坚守奉献,打造精品期刊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对于分支机构秉持创立初心,开展的各具特点颇有成效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徐延豪表示,三家专委会与四本期刊面向未来赛道前瞻布局,初步形成了协同借力、相互成就的发展格局,为下一步学会构筑科技新闻传播矩阵、品牌矩阵和价值共同体奠定了良好基础。徐延豪强调,要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学习活动为契机,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认真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新闻宣传、科技传播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使命担当来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大局,以科技新闻传播赋能高质量发展。面对具体问题,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谋发展。期刊要多关注宣传奋斗在基层第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比如《科学家》杂志可以加大对企业中的科学家及科技骨干的报道力度;分支机构结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可考虑向农村倾斜向社区下沉。二是要合力促进学会组织建设,将扩大组织作为分支机构发展壮大的基本任务,把研究并拓展个人及团体会员作为关键抓手,放眼全国有效汇聚会员人脉和扩大合作朋友圈。三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分支机构专业人才梯队及能力建设,设法畅通编辑职称评审晋升渠道,完善学会激励机制增进学会活力,构建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徐延豪指出,专委会和主办期刊要发挥聚集跨界专家库的智力优势和创新活力,更好地用代表时代精神富有文化内涵及学术价值的精品力作和品牌活动,展现科技工作者风貌,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促进行业进步产业发展,开拓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境界。《新媒体研究》杂志社社长李宪,科学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科学家》杂志社社长祁书彦,区块链传播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正辉,电子竞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电子竞技》杂志主编石翔,《科学家》《新媒体研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崔琦、总编辑段艳文,以及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秘书处、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成果转化处相关同志参加调研座谈。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赵宣:做有情怀的科技实业家

2022年8月19日,生物制药专家、专委会特聘顾问专家赵宣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发展论坛暨科学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上作为发起人代表作了发言。他表示,科技企业要有爱国情怀、要有创新精神、要有社会责任。科学文化传播专委会的成立既能提升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又能对科技工作者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很有意义。他希望,专委会在推动科学文化繁荣的同时,为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赵宣简介:北京键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博士。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发起人、顾问专家。生物制药专家,清华大学校友,美籍华人。从事医用药用聚乙二醇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近30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50篇,作为发明人完成境内外发明专利逾40项,是中国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获天津市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新型企业家称号,带领键凯科技及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天津市科委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百家企业之成长性创业企业等荣誉。
2022年9月6日
其他

刘嘉麒: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2022年8月19日,中科院院士、专委会特聘顾问专家刘嘉麒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发展论坛暨科学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上发表了视频发言。刘嘉麒对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发展论坛隆重召开和科学文化传播专委会正式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要把传统传媒手段和新的传媒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文化、艺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作品,推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刘嘉麒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发起人、顾问专家。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承担和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参与了国家关于振兴东北,新疆跨越式发展,浙江沿海新区开发和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一带一路等方面的战略研究,积极引导和推动玄武岩纤维材料在中国的开发应用。在火山学、第四纪地质环境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性创新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首届侯德封奖等奖项;培养硕士、博士60余名;2001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中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代表作有《中国火山》和《中国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等。
2022年9月5日
其他

科技工作者喜迎二十大歌曲《科学的火焰神奇的火》MV发布

为贯彻中宣部《关于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文化传播工作者创作演唱并发布了歌曲《科学的火焰神奇的火》MV。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歌曲《科学的火焰神奇的火》M
202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