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题目显得耸人听闻,其实这句话在学术界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比较正常的关系应该是:导师给研究生提供基础平台,同时就该领域的基础、发展前沿、面临问题和未来趋势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学生,则遍读该领域的相关文献,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获得学位并成为该领域某种程度上的专家。可现在的情况是,不少研究生都在进行自我指导。随着“复制+粘贴”的论文被越来越多地发现,导师的职责也就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人们会觉得困惑:难道在选择论文方向和课题时导师并没有说过什么吗?如果导师介入了论文的选题和研究,那怎么可能出现全盘复制的恶劣后果呢?事实上,现在确实有部分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上完全放任自流了,一方面对于学生的研究工作不闻不问,另外一个方面却是把学生的成果占为己有。我在多个场合也听过多个教授或学生自己这么说: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啥也不做”的导师培养成院士。请注意,这里有一个“啥也不做”作为限定词。如果导师本身依然活跃在科研前沿,那么,指导学生共同发表论文,在科学上有所创新,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导师去申请受人尊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完全正当,也就不会存在什么非议。可是,确实存在有导师自己已经不做科研,对学生的指导也仅限于给出一个大方向。比如:供应链管理,你去做吧。可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多了,做什么呢?那就要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去查问题,找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果这样的导师还希望能够申请院士,那么,就是不折不扣地“被学生培养成院士”。某导师原来也曾作过不错的科研,但距离我们心目中合格的院士水准还差不少,如果该导师还想当院士,怎么办?我把整个过程做了一个简单描述。一、找资源导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资源,甚至有些导师本来就在科研管理部门工作,随后又回到科研机构。那么,他就很容易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二、招到聪明勤奋的学生中国的聪明学生还是很多的,而能够到一个资源丰富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工作也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于是,该导师门下的学生就越来越优秀。三、逼学生一旦学生进入实验室或研究中心,那就“小鸡入彀”了。导师就只是执行其中一种职责,那就是逼学生干活。看什么书导师不管,选什么研究方向导师也不管,可是必须的有成果出来,包括论文或专著。而一旦干出成果,导师就抓紧把第一作者等抢在手中。四、用学生的成果去申请院士甚至,有些导师连院士申请书都不自己填写,让学生填写,因为自己实在是对这些工作的了解程度不如学生。五、申请院士失败的话,就回到第二步或第三步再来一轮我曾经看过几份公示的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院士候选人申请书,根据我的了解,申请书列举的工作明显就是学生的工作,有些是下属兼学生的工作。原来我听说,有院士是凭自己多少年前的博士论文当上的,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难道博士毕业之后就没有新的科研成果了吗?现在看,这已经属于不错的院士了,到了今天,得凭学生的博士论文当院士。这样的现象可以有微缩版本。比如,有的学生虽然不能把导师培养成院士,但可以把导师培养成高级别教授。我就见过这样一例:某院长教授,在去年申请三级教授时,论文列表里还有“XXXX的感想”之类标题的“论文”发表在一些行业杂志上,可是今年重新申请,发现好像有2-3篇有点像样的论文了。再一想,原来是培养导师的博士生已经到了3年级,开始发表论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