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选公司就是选老板

2017-05-02 二说 i黑马



来源 | 二说(ID:chongershuo)

文 | 虫二


大多数创业公司是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创始人一言堂,大权独揽,另一种就是多个合伙人的山头主义,有时候可能投资人势力也会渗透进来。


从结果导向来看,山头很多的公司绝难成事,千万不要相信和衷共济之类的甜言蜜语,大部分人在实际工作中一定是屁股决定脑袋,一定有本位主义,一定有利益冲突,一定有私心杂念,而初创公司拼的不是点子或创意,而是执行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选公司就是选老板,老板的个性决定了公司的治理方式。


所以观察公司治理,主要就是观察老板:


1、老板能力体现在合适的时机以足够的魄力做正确的事!


反而例子就是最近热闹的易到用车。


这家公司进入出行领域的时间比滴滴和快的早得多,说明老板周航确实有洞察先机的能力,做打车、做专车,他都抢在了前面。


但他用抱着一种跑马拉松的稳健心态来做一个互联网项目,步步为营以规避风险,这就带来一个严重后果—易到用车的业务无法放量,营收规模处于缓慢爬坡的状态。


相比之下,我们再看另外两类公司:


快的和滴滴用百米冲刺的速度拼命做订单,做GMV,哪怕有巨额亏损。


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全力做体验,做小而美,专攻高端或商务客户。


这样就导致易到用车处于一种尴尬的被夹攻的状态,它的节奏很慢,在新政已经出台,市场机会变小的时候,才开始做充值返赠。


虽然获取了一些客户,取得一定的份额,但每获取一个订单的成本就特别高,而且对收入的持续性有抑制作用。为什么呢?


因为每个用户在一次贡献之后,就转入收获期,不再为易到创造新价值了。


2、必须有海量,懂得包容,不记仇。


员工只要肯做事,难免犯错,所以挨批并不可怕,但作为老板一定要批完就算,否则你以为冰释前嫌了,他偷偷在期权名单上把你除名,这就糟透了。


3、愿意充分赋权。


领导对你信任与否并不在于平日里嘘寒问暖,而是敢于放权,项羽只肯让韩信当执戟郎中,换成刘邦就登台拜将,动辄封王,这就是差别。


4、人情味。


观察这一点,首先看老板对老部下的态度,六亲不认,翻脸无情的人,可能会成功,但这种人即使成功,也不会有什么好处落到你头上。


5、人脉。


乐视危机,贾跃亭的同学帮他度过难关,在现实社会氛围下,做企业一定会遇到危机,没有人脉的老板是很难挺过危机的,所谓人脉不是指一天到晚总有酒肉朋友围着你,而是你有困难时,会有逢凶化吉的贵人相助。


6、对工作的投入程度


有些老板很忙,但忙的是参加各种活动、各种论坛,而不是在业务上花精力。


7、决策类型


老板的会多,如果你有幸参加这些会,要好好体会决策的技巧。一般的决策类型有几种,多谋善断的是上品,就是自己有主意,还能集思广义;宸衷独断的也不错,因为很多事情不是数学题,没有标准答案,选准了一条路,哪怕走点弯路,仍然有成功的可能;最糟的是议而不决,再无下文,一个错误的决定也比什么决定都不做要好。


8、对财富的态度,也就是价值观。


老板最大的兴趣是创造财富,但更重要的是愿不愿意分享财富。


关于老东家,离职员工的话有多少可信性?


今天的互联网上总是能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离职信,有些高管的,也有普通员工的,前者一般比较克制,较少撕B的冲动,但基层或中层的吐槽就比较多。


这些吐槽的可信度有多少呢?基本没有!为什么呢?


因为这都是基于个人视角的主观表述,每个人掌握的信息也都是狭隘的片面的,视角就有局限性,这种一面之词很难作为公正的观察。


比如之前阿里员工离职的那个公开信,通篇都是一些自怨自艾,抱怨别人委屈了他,抱怨公司不理解他啊,没有人关心等等,都是一些普通的职场压力。


所以大家看的明白,这个事情最后也没怎么发酵。


如果非要拿离职员工的话来做评判,我觉得离开公司又能为老东家说好话的,这类人的言辞会有更多的可信性,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人在没有任何功利背景下所说的话基本可信。


有些规矩特别多的公司是不是好的选择呢?


首先说明,这里所说的规矩不是指KPI,因为业绩考核在任何公司都是正常的,这里主要是指通过特殊管理手段人为增加评判员工的方法。


这在如今很常见,但总体效果是不好的。比如之前流传的阿里员工抢月饼这个事情。


我相信当年马云只有十八罗汉时,他很可能不会这样处理问题,但今天的阿里是个上市公司,规矩就特别多了,规矩里还塞了不少价值观,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就是一种大众认可的、烂俗的道德观。


也就是说,公司已经给每个人预设了一种工作和精神状态,你必须服从。


换一家初创公司,这个抢月饼的员工可能会被重用,原因很简单:


第一技术过关,对吧,虽然那个技术也不是很复杂;


第二人很聪明,不是那种特别宅,特别死板的那种;


第三这个人是干实事的,实用主义。


中国那些最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里有没有贪腐?不仅有,还多的是,甚至不少人进了监狱,京东就有人直接从工位上被带走。但你要注意揪出这些人或事的时机,基本都是在公司功成名就之后,为什么这些公司不在调整期、发展期去做这种事?


归根结底还是效率问题。


互联网公司在发展阶段更看重的是野蛮生长的勃勃生机,一些负面或消极因素是被刻意隐藏或搁置起来的,因为有太多优先级更高的工作了。


举个例子,摩拜和ofo非常火,我们假定有很多推广预算,公司创始人会不会一天到晚关心市场负责人的职业道德呢?或者急着给各部门定下什么价值观,什么内部流程规范之类的东西呢?


肯定不会。


一家创业公司要停下来去做这些事,就意味着两点:


1、这家公司已经失去了通过技术、运营等常规方式拉动业务的可能,要通过管理挖潜提升效率了,换句话说,这是一家患了大公司病的创业公司。


2、这家公司有组织排异了,可能空降的人太多,或是山头太多,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做内部的整肃了。


此外,一家公司的竞争对手多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者换个说法,你应该选择一家红海公司还是蓝海公司?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确认的是,现在还有没有所谓的蓝海行业?


理论上当然有,起码还有很多线下场景没有互联网化的改造和升级,但为什么没人去做呢?是因为没人想到?不可能的,大家都很聪明,当然是因为有难以克服的障碍。


比如电池技术,不管是手机还是汽车,谁不知道快充有市场?汽车电池如果在体积不变的前提下,10分钟充完,这技术能没有市场?


但这不叫蓝海,因为现有的技术条件做不出来,前瞻研发耗资太大了,这不是创业公司该做的事,除非你是技术天才。


再比如智能手机发展到瓶颈了,但如果某个大牛突然发明了全透明手机,那还是可以享受超额利润的,就像苹果当年那样,但这个机率有多大?


哈佛有本书叫《蓝海战略》,就是强调避免硬碰硬竞争,出奇制胜的,但那是十几年前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很难再有这种特别纯粹的创新了,企业只能在别人已经在做或者做不成的行业里去拼更强的执行力。


通常来说,一家公司的竞争对手特别多,主要是三种情况:


一是所处的领域特别赚钱而门槛又不高,所以很多公司想进来;


二是大家都认为这一行是趋势,所以都想提前布局。


三是这个行业是某一类消费行为的超级入口。


个人比较推荐的是第二种公司,为什么呢?


因为第一种公司今天太少了,而且越来越偏门,赚钱多,门槛低,哪有这样的公司?只剩下做P2P网贷了,空手套白狼、拆东墙补西墙,但员工的职业风险特别高,结果很可能是大家一起完蛋。


第三类公司竞争太激烈,大家都知道智能手机是个超级入口,好多公司就宁可不赚钱或赔钱,也要进入,但最后这个市场一定只属于真正的顶级玩家。


所以竞争对手多或少都不是好事,比红海和蓝海更合适的是黄海,就是瞄准了一个行业一个市场,剔除伪需求之后,花时间和精力深耕细作。


*本文系二说(ID:chongershuo)授权i黑马发布,作者虫二。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i黑马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



—— 黑马三月好文 ——


我们最多只能做咪蒙的助理

谁杀死了小马过河?

复星“五剑”下山

为什么中国的烂片那么多?

一岁公司生死劫

创业者,你还不够低,要低到尘埃里

历史转折中的雷军

为什么说王者荣耀会一火火三年?

北京房价到底打败了多少经济学常识?

你的死工资,正在拖垮你

为什么你总是被收智商税?

《三生三世》背后,老板杨幂的大生意

华为为什么不设事业部制?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商务、合作、交流:18515439462(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