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的10年,乌尔善的决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文娱 Author 余驰疆
“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
知道什么东西来自于我们的传统。”
成为导演近20年,乌尔善的第一个10年只有3部上映的电影作品——虽然如此,但他的电影美学风格和电影叙事能力早已深入人心。
第二个10年,他只有一部作品,也可以说是三部。他完成了《封神三部曲》的拍摄,时间之长、风险之大,使这个电影系列未上映就备受期待。
“封神”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神话故事之一,从这个IP衍生出的各个人物,都足以支撑一部电影的体量。
《封神第一部》上映后,票房强势,口碑不俗。从改编到服化道,从实力派演员到新人演员,从特效细节到电影工业化,都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
乌尔善是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的。电影上映前,他与人民文娱记者提起连拍三部的风险,说:“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也就无所畏惧了。2013年开始筹划,2014年立项,2018年开拍,今年7月上映——饰演哪吒的武亚凡都从小孩儿长成了帅小伙。这是乌尔善的一次豪赌,也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大胆尝试。
《封神第一部》里,有着极具东方色彩的现代特效,有大胆而不失理性的故事改编,还有全景恢弘、细节入微的服化道……但这些,都为了一件事情服务,那就是电影真正要表达的某种永恒的主题。
这个主题,存在于三千年前的翦商传奇中,存在于后世不断被续写的话本中,更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中。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商朝考古也始终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部分。用乌尔善的话说,这些探源,会解释“中国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成为中国人,经历过什么不一样的历史,形成了现在的性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因此,乌尔善拍“封神”,绝不只是拍《封神演义》。2014年6月第一次开策划会开始,他就邀请了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专家,探讨范围从《封神演义》到《列国志传》《武王伐纣平话》再到《史记》《尚书》,勾勒出电影最重要的两大元素:一是商周历史,二是神话的想象世界。
与很多创作者一样,乌尔善曾想过拿“封神”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改编扩展,“因为人物太多了,不知道如何下手,单独的人物可能是一个习惯性的思维”。
2012年时,他就宣布过一个项目,叫《龙之战》,主角是哪吒。不久后,乌尔善因为腿受伤,在轮椅上坐了三个月,就趁养伤把《封神演义》小说重新读了一遍,又跟团队把《封神演义》100回做了缩写,每一章写成一两百字的梗概,来回地看。最终,他下定决心,要改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商周更替,是两个家族的战争,更是让中国历史走进另一个方向的重要节点。乌尔善说:“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是在那时,封神三部曲的想法在乌尔善心中逐渐清晰,他想完成一个史诗般的作品,“趁自己还算正当壮年,抓紧圆梦”。
剧本写了5年,面临的难度前所未有。“神话史诗这个类型的写作比较少见,它的叙事格局、要表达的主题,还有神话公共性的问题,都是过去没有碰到过的。”他说,“这些神话故事对中国观众来说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对这些共识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如何把原作中过时的东西剔除,保留最宝贵的部分,同时又要符合神话史诗这个类型?”
第一次开策划会,乌尔善和专家们讨论的一个重点,便是“封神”的故事有哪些内核可以与现实对话,它与当代人的关系在哪里。“我们不可能去重复明代的一些价值观,比如原著中宿命论观点,我们需要找到故事的情感核心主题,而这个主题要能引起当代共鸣。”
两个角度成为选择。一个是人物,以善恶斗争与英雄成长为支点;另一个是情感,“写剧本时,我设想如果没有任何视觉包装和大场面,最终观众会关注什么。”
他看到了两对父子关系。“一个是西伯侯姬昌一家人,姬昌和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另一个是商王殷寿和他的儿子殷郊。”“封神”的故事里,不论是“文王食子”还是殷家父子关系,都充满戏剧张力。因此,乌尔善做了一个大胆的改编。
“一个是把姬发设定成从小长在朝歌的质子,与殷郊是最好的朋友,两人都很崇拜殷寿。”电影中,姬发经历兄长被杀、父亲被囚,发现曾经视为英雄的王是个惨无人道的暴君,逐渐觉醒,也一夜成长;而殷郊,一心向父,却被父亲误解、利用,最后被判处死刑,在断头台上喊出:“我死也不会放过你。”两对父子,西伯侯家族从离心到携手,商王家从繁荣到妻死子亡,也预示着两个王朝的交替更迭。
在乌尔善看来,家庭伦理、血脉亲情,至今都是中国社会结构、中华民族情感结构的核心。
“借由这两组关系,可以探讨丰富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因此,两对父子、一场大战成为贯穿三部曲的主线。
《封神第一部》上映后,费翔饰演的商王殷寿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年过六旬的费翔,依然维持着极好的状态,在外形、表演上令人眼前一亮,许多观众留言:“多少人冲着年轻演员去看,结果被大叔圈粉。”为了这个角色,费翔提前三个月进组,练习武术、马术,根据营养餐开启了自律地健身模式,“每天要做很多体能训练和肌肉训练”。
另一方面,是殷寿这个人物彻底跳出了原有的设定。乌尔善说:“我们作为一个当代人,怎么去理解这样一个反面人物的心理?在我看来,原来《封神演义》的纣王形象是不可信的,他的恶太简单了,像一个坏孩子。”
《荀子·非相篇》形容纣王:“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历史上的商王,更接近于一个能人形象,这也是电影改编姬发等质子对殷寿如此崇拜的原因。
“野心家、暴君,他们作恶都有动机,也有必然的方式,选择暴虐对他一定是有益的。”乌尔善说。《封神第一部》就是将这个动机摆在了大众面前。殷寿成长在兄长的阴影下,能干却不受父亲赏识,最终弑父杀兄;天谴降至,他一面承诺以身献祭,一面又不断渴求权力,祈求永生为王;他培养质子,蛊惑质子,让每个质子背上与他同样的罪。电影中,妲己不是红颜祸水,而是商王的合作伙伴,甚至是夺权工具——所有的恶,并非被蛊惑,而是商王内心的欲望。
“到了第二部,还会进一步解释殷寿做出那些行为的动机,进一步展开他的内心世界。”
细究下来,《封神第一部》中很多角色都是历史还原和当代改编同时进行的。比如黄渤饰演的姜子牙,“《封神演义》原作里姜子牙就是一个很幽默的角色,他在昆仑山修行40年,元始天尊觉得他没有什么灵性,才建议他去人间建功业,他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形象”;再比如李雪健饰演的姬昌,原著中姬昌是忠贞至极的形象,经历囚禁之辱、杀子之仇、食肉之恨,依然如此,但电影中的姬昌,凸显了真实的人物情感和爱恨,而非绝对“圣人”的形象。
这些改编,解构又重构出一个有创新但不跳脱的封神世界,也为早已被哪吒、二郎神等热门IP充斥的封神宇宙,提供了新的视角,一个更具有历史观的视角。
“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
早在剧本阶段,乌尔善就已经考虑过三部连拍的可行性,当时他预估整个项目需要8-10年。他把情况如实告诉妻子,她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喜欢就去做。”
神话史诗是电影工业中难度最高的类型之一,涉及部门多、技术要求高、管理需求大。他拜访了许多有过三部曲拍摄经验的团队,最终通过理性分析,决定三部连拍。
“一是演员形象可以保持统一,不会突然长高或者变老;二是在长的工作周期里,团队配合会越来越默契,效率会越来越高;三是节省成本,尤其是搭建、场地、人员,三部连拍可以更好的节约预算成本。”
如果说《封神三部曲》对中国电影有什么开创性的意义,三部连拍是一个,工业化的探索是另一个。导演郭帆曾参观《封神三部曲》位于青岛的片场,回来后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工业化。”乌尔善的片场占地500亩,最多时有2800多人同时工作。在这个体系中,每个人都有条不紊地工作,最让郭帆震惊的是:“《封神三部曲》剧组竟然可以按时上下班。”
另一个开创,是中国美学与强大电影工业的融合——《封神三部曲》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影视工业上高水准的现代化。
“我们回到了元代、明代水陆画艺术,宋代的山水画,殷商时期青铜文化的视觉元素,并将这三种类型重组。”为了完成《封神第一部》中1700多个特效镜头,乌尔善特意成立了一家特效公司。影片开场的冀州大战,苍茫白雪,巨石飞天;姬发与白马跳崖而下的河谷,堪称壶口瀑布的扩大版;还有西岐壮阔的麦田……这些充满中国色彩的画面,都离不开中国人自己的审美和工业特效。
一些难以被观众注意的细节都花费巨大。主场景龙德殿,花了3个月预制木雕,4个半月搭建,总计7 个半月才成型。殿内,商王背后有一面巨大屏风,屏风上镂空雕刻着殷商500年历史。
“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我们成长的环境在中国,我们能做出本土的、原创性的东西,因为我们的文化就在我们身体里面。”乌尔善说,“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知道什么东西来自于我们的传统。”
乌尔善在的青春时代就决定,作为一个中国的创作者,要把中国人的故事讲出来,讲清楚。这成为他自始至终的创作理念。美术出身,继续学习了导演,做过广告和先锋艺术,还当过音乐制作人,39岁有了自己的第一部院线电影,40岁一部《画皮II》一举成名,之后《寻龙诀》为他拿下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如今,乌尔善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在影视工业领域创新展现的代表人物。
他说,“你选择热爱事业,你觉得生命跟它高度融合在一起,那么你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有意义的。”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凌 云
排 版:余驰疆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备注“环粉”即可加入环环大家庭
商务合作请联系
电话:010-65363483、65363115
QQ: 3144809109
邮箱:31448091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