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详解:产品思维分析与应用
本文作者:hedysejiang,腾讯TEG产品策划
目录(全文约12000字)
一、我理解的产品思维
二、产品思维需要哪些能力
三、生活中的产品思维
近些年,产品思维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大家在谈论需求时提及产品思维、用户思维也越来越频繁,为了验证这种感知,特地查下了Google趋势。
从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全球范围内,互联网思维略有下降,产品思维与用户思维均有明显上升,技术思维和创新思维变化不大(英文关键词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我理解的产品思维
系统的角度来看产品思维,产品思维的核心要素、结构和目标应该是怎样的呢?
1、首先,从产品思维的特征来看
1.一种思维方式,人人都可以有
2.一种通用的科学工作方法
3.产品经理从产品设计工作中沉淀下来
4.不局限于用户、需求、目标等,不仅仅解决产品问题,还可以解决其他问题
5.万物皆可产品,可迁移,可复制,可应用工作和生活
从“特征”中提取部分关键词作为产品思维的要素:思维方式,通用科学方法,产品设计,解决问题,工作,生活……
2、其次,从产品思维的来源来看
1.产品工作:需求、生产、销售、协调
2.产品定位:企业与用户的价值交换媒介
3.产品能力模型:判断力、决策力、执行力等
4.产品经理职责:发现需求,定义产品,通过产品创造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并使其可持续发展。
从“来源”中继续提取关键词:需求,产品,价值交换,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创造,可持续,判断力、决策力、执行力……
我们将从“特征”和“来源”中提取的关键词进行组合:
初步组合的定义:通过科学方法持续创造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思维方式。
每个人的理解以及关键词的选择可能会有不同,但梳理的方向与思路是类似的。
由于产品思维是可以复用到生活场景中,不仅仅局限于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所以这里合并成“最大化价值”,同时将“创造”调整为“获取”。
于是,得出我理解的产品思维定义:通过科学方法持续获取最大化价值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是这个定义?
为什么是这个顺序?
如何理解这个定义?
如何应用产品思维?
下面将围绕这些问题做详细展开。
三、产品思维需要哪些能力?
产品思维从字面意思理解,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
1、如何理解“思维方式”?
1.1.人脑的运动,思考先行,维度有道
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角度都有差别,产品会更注重价值的交付,技术更关注可行性合理性,设计更关注体验的情感传达,正如我对产品思维的定义拆解是从特征和来源两个维度分析得来,其他人分析的角度也许完全不同。
1.2.思维定势局限,群体性、民族性、地域性
比如,女性在感冒时告知男性,男性会关注如何解决感冒这个问题,注重信息传递,会建议吃药或喝热水;而女性可能更关注倾诉与表达,希望对方能给予自己更多关心与陪伴,重点在于情绪传达,这是男女在思维方式上明显的差异。
1.3.潜意识,学习和改变成本高
思维方式会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学习和改变的成本高。以儿童教育为例,很长一段时间,我所理解的教育是将人培养成期望的模样,但在实践过后,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教育的主体不是人,而应该是环境,就像种树一样,只要提供好土壤、肥料、水与阳光,树苗的成长便会顺其自然的成长,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体会到这个思维差异之后,我再也不刻意要求小孩达到怎样的标准,如有预期,就提供与之匹配的家庭环境让其自由成长,遇到问题与矛盾不先入为主的认为小孩不听话不懂事,而是先思考提供的环境是否有问题,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产生负面影响,这样不仅避免了矛盾升级,而且能冷静下来耐心思考问题的真正原因。
生活中,好的习惯养成需要不断的重复,不好的习惯首先要不断重复擦除,然后再持续重复养成,成本翻倍,这也是很多品牌喜欢做无脑式的重复的原因。在用户下次做选择时,潜移默化地优先倾向熟知的品牌。
1.4.多元思维模型,跨学科,巨人的肩膀
也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天然有局限性,而且会在潜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行为,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多元的思维模型来帮助自己做相对合理的选择,就像查理芒格所推崇的活学活用跨学科的定理公理,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实践,避免某个领域局限了自己的判断。
比如梳理大数据链路价值点时,发现跟传统的供应链类似:
原材料从供应商采购进来——对应数据的采集接入;
原材料加工制成产品——对应数据的计算分析;
产品的仓储与库存——对应数据的存储;
产品的销售和营销渠道——对应数据的应用。
既然成熟的传统供应链在价值挖掘方面侧重降本增效,数据链的价值挖掘自然也可以聚焦于降本增效,聚焦如何降低数据的使用成本,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心理学常分析人的情绪波动,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很多情绪波动都与激素等生物物质有关,比如多巴胺在期待奖赏时分泌,可获得兴奋开心的感觉,但来的快去得也快。
而在付出心血与汗水后分泌的内啡肽同样也可以获得兴奋与成就感,甚至可以止痛,但它持续的时间更长,内心充实而平静,对于未来充满信心,比如长跑、学习、婚姻等,通过生物学角度来看心理学情绪变化,就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提高自我认知的学习方式。
1.5.独立思考,思辩,表达的本质
陈铭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思维与表达》分享中提到一个观点:语言的意义是从可能错的部分流淌出来的。
表达的本质是信息传递或情感共鸣,目的是改变受众,那世界上有绝对正确不会错的话吗? 有!
比如:人是人,2=2(1+1=2也不一定正确),也就是那些左右结构相同的语句表达出来肯定不会有错,也就是正确的废话,传递不了有效信息也表达不了情感。
只要正常的表达肯定会有出错的可能性,无论是表达观点还是事实,任何表达都包含一定的预设前提和语境,相同的表达,含义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个体思维的变迁而变化。
所以,对于任何观点/公理/理论都可以保持谨慎的态度,独立思考表达所包含的前提或语境是什么,是否值得深挖,就像本文所提到的观点肯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各位仅供参考,思辨地吸收有用的信息,去除无用的信息。
小结:思维方式是人脑的运动,思考的维度,思维通过潜意识影响行为,有定势局限,我们需要通过多元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进行学习与表达。
2、如何理解“价值”?
2.1.价值主体,主观价值,价值观
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是最常见的价值维度,由于产品是研究用户的学科,所以在产品思维中个人更倾向主观价值判断,产品带给不同人的主观价值差异巨大,做产品时需要关注价值主体是谁,提供用户所认同的主观价值才能让产品价值真正呈现出来。
人有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品也有三观:产品观、市场观、价值观,不同的价值取向所提供的主观价值自然也千差万别。
正如前东家有赞所推崇的价值观:说人话,做人事,对于SaaS产品而言,为客户多想一步,站在客户的角度,说更容易明白的话,用客户习惯的方式做事,让小白用户轻易上手使用,少用专业词汇,降低使用门槛,无论是产品文案的输出,还是推广的活动介绍,都是这种主观价值的呈现。
2.2.用户模型,用户和企业,价值链路
2C与2B产品面对的用户群体和价值链路天然不同,以前做万科物业服务App时,住这儿专为业主提供社区服务,注重的是社区氛围,提供便利与品质服务,而助这儿是专为物业人员提供的在线管理工具,注重的是效率与流程,两者所面对的用户群差异,决定了App截然不同的定位和价值链路。
以理疗保健行业的手牌为例,有泡温泉经历的朋友都佩戴过上图的这个带数字的手牌,有商家反馈希望SaaS系统能支持手牌的快速开单和收款,起初想当然的以为可以通过在线化的方式取消手牌,只要前台在开单时录入手牌号码,即可生成订单,客人离店的时候再通过输入手牌号快速调出订单完成付款,整个流程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只考虑了前台这一个点。
手牌在商家的经营体系里起到了身份ID的作用,店员通过手牌区分付费和非付费用户,区域经理可有序引导佩戴不同颜色手牌的顾客,储藏柜也需要手牌作为钥匙,服务过程中,客人没带任何物件,除了手牌,如需加钟加项目,技师可通过手牌号码识别客人身份,使用对讲机或手持终端快速调取订单增删改项目,无需客人口述,避免出错,提高效率。
所以手牌实际从客人到店直至离店贯穿了整个服务流程,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就可以,需要考虑整个链路中各个角色与用户交互所产生的价值,不只是单个价值点,而是一条价值链路。
2.3.交换价值,交易模型,收益、成本,效用多样性
产品只有在发生交易后,才会产生交换价值,此时对于用户与企业才产生效用,而且效用具有多样性,并不只是通过价格来衡量,正如购物时,价格和功能敏感型用户,与品质和外观敏感型的用户,所需要的产品完全不同,不同的效用决定了不同的主观价值输出。
交换过程中存在交换成本,正如招聘,可能用户与企业都没花钱,但都付出了大量的经历面试和筛选,所以价值本身不仅要考虑收益,还需要考虑成本。
2.4.产品价值=用户价值(收益-成本)+企业价值(收益-成本)
产品价值是用户价值与企业价值之和,用户与企业的整体收益大于用户和企业的整体成本时,产品价值大于0,产品才可持续经营。企业或用户单方面受益,可作为短期的调节手段,但不能作为长期的经营策略。
“企业价值”可以是其他价值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也可能是给自己、给朋友、给家人交换。产品价值不仅可以是工作产品的价值,也可以是生活产品的价值。
小结:产品的价值体现在价值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需要考虑用户与企业的价值链路,注重交换价值中的收益与成本关系,提供整体正向的产品价值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3、如何理解“最大化”?
3.1.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产品价值整体最大化
商业环境中,唯有最大化价值,才可能有最大化收益,才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这里的最大化需要平衡交易多方主体的价值最大化,就像前不久的外卖平台风波,平台需要在效率收益与外卖员安全之间平衡,以取得整体的价值最大化,避免失衡。
再比如美容美发行业的会员卡模式,顾客可得到一定的折扣收益,商家能得到持久的客户粘性,看起来是双赢,但如果商家将会员卡模式推向极端:任何散客来做服务都极力推荐会员卡,不办卡甚至提供次等服务。这会极大地降低散客的服务体验,这也是近些年优剪类产品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简单的交易场景,不办卡,不推销,还可以在线预约,纯粹的理发,纯粹的体验,如今这种最原始的美发产品模式反而能提供给用户更大的价值。
3.2.价值衡量,数据驱动,决策质量和标准
价值需要有可量化的数据指标作为衡量标准,量化才能判断大小,数据驱动领域的佼佼者头条,通过算法与数据中台支撑新旧产品矩阵演进,通过数据来决策业务的取舍与发展方向。
3.3.投入产出比,峰终定律,波峰波谷结尾
在获取最大化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投入产出比,尽可能通过更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收益,产品通过MVP版本的方式来探索业务模式,通过敏捷迭代小步快跑,一个迭代解决一个核心问题,让用户感知持续不断的价值传递。
心理学有个现象可以通过峰终定律来描述,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与结束时的感觉。我们在一段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或时间长短,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比如玩游戏时连续赢了20次,或连续被杀了30次,或在游戏结束时获得一个期待已久的稀有装备,这段经历的这些高光或低谷或结尾时间点,大概率会被第一时间想起。
再比如宜家购物的体验过程中,不时的超低价促销商品,连续的温馨布局和居家体验,还有便捷美味的餐厅,自助式的货物搬运,以及付完款后超便宜的冰激凌零食,这些节点给人留下了物美价廉、温馨居家、便捷美味、自助搬运等记忆点,而这些正是宜家想传达给年轻用户的品牌形象,反而购物过程中的周转疲劳与拥挤吵闹印象并没有那么深,顾客还是愿意再次来逛宜家。
3.4.价值主张,产品/用户/企业/剩余价值,利我利他平衡
每个产品、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主张,是以企业盈利为重心,还是顾客体验为重心,还是在两者之间谋求平衡,产品或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主张,但始终要在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不断平衡用户与企业的利益。
比如腾讯的愿景使命“用户为本,科技向善”,本质上也是企业在平衡商业价值、用户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而所期望呈现的价值主张。
3.5.能力模型,价值输出正循环
如果把自己的能力用做产品的方式来培养,如何最大化能力的价值呢?
之前在《产品设计方法与实践》一文中有提到能力成长模型:大多人的精力都放在了右半环——从信息的学习成为知识再使用转化为技能,很少人会在左半环有所产出——从技能沉淀转化为理论然后输出成为信息为他人所用并成就自己,只有形成闭环才能进入螺旋上升的正循环通道。
公司所倡导的做培训、搞分享、写文章、带新人就是能力成长正循环的最佳实践,从费曼学习法的角度来看,知识的获取核心在于学习与验证,知识的输出与教授就是最好的验证方式,这也是能力价值最大化的不二途径。
小结:为了赢得市场竞争,通过可量化的数据指标驱动产品价值整体的最大化,通过峰终定律优化投入产出比,通过合理的价值主张平衡价值最大化获取。
4、如何理解“获取”?
4.1.产品核心能力: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试得快
产品是一门实践的科学,需要不断试错调整方向,才能最大化获取用户与企业价值。
4.2.定目标,管过程,拿结果,创造到获取,产品到商品
产品规划不能停留在PPT阶段,需要落地交付给用户,产品落地就是目标通过执行转化为结果的过程,既需要执行力又需要自我驱动。
做个伟大的产品取悦自己,如果自己就是最终用户,那也未尝不可,但大多产品都是供他人使用的,所以如何交付如何获取交换价值是产品在商业化过程中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起初在“追求”、“创造”、“获取”等关键词中纠结过,最终认为“获取”更合适,因为有一种拿到结果并交付后的获得感,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想法阶段的“追求”,或还没有交付纯粹的“创造”。
4.3.团队协作,号召力,领导力,影响力
单枪匹马“获取”的能力有限,还需要“协作”,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平台化的方式聚拢大众共同创造价值,就像公众号一样: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
团队的协作过程中,有赖于一个人的号召力、领导力,有多大的影响力决定了可以号召多少人做多大的事,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同时也对心态的要求也越大,就像打工只要尽责,完成份内事皆可,而创业就需要负责所有,亲力亲为,事无巨细。
小结:产品要能落地,试得快,既要有目标,也要能拿结果,还需要输出影响力,推动团队协作。
5、如何理解“持续”?
5.1.全局规划,长远考虑,不计较短期得失
产品规划要有全局观,长远考虑,提前规划路径,预留扩展与调整可能性,也称:代码不能写死。
5.2.最小可用,敏捷迭代,不憋大招
小步快跑,敏捷迭代,专注极致口碑快,就像iPhone上市之初功能简陋,经过10多年功能的不断迭代,才逐步形成如今苹果成熟的产品生态。
5.3.行业洞察,机会判断,持续调整方向
时刻关注行业生产要素的演变,持续尝试新的市场机会、业务模式,不断调整产品的发展方向,寻找破局点,实现业务的非连续创新。快手抖音让用户获取信息的载体和方式发生了转变,短视频的信息质量与密度要远高于声音、图片、文字等载体,在算法的助推下,自然促成了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崛起。
5.4.产品运营,用户/内容/市场/生态的持续经营
只有用户价值与企业价值在长时间跨度下持续为正,产品经营才可持续。比如平台型产品尤其依赖产品的持续运营,等待用户、内容、市场、生态的成熟,直至越过临界点产生网络效应。
5.5.产品初心,动机与热爱,坚持的源动力
好的产品需要日积月累的更新迭代,这要求产品人对产品本身有足够的热爱与坚持,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任何行为底层的动机决定了行为的耐久度,正如近几年的国产动画与科幻电影:哪吒、流浪地球,都是导演几年如一日的打磨,历经各种困难与逆境,才收获了对应价值的票房。
5.6.可持续产品价值=用户价值+企业价值>0
小结:全局产品规划,长远考虑,敏捷迭代,时刻洞察行业机会,持续产品运营,保持热爱与初心,获取可持续产品价值。
6、如何理解“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适用于产品思维应用的所有环节,不局限于产品设计方法,持续结构化系统化思考与输出才是王道,万物皆有方法,万物皆可产品。
我对产品思维的理解经历了几个阶段,2019年以前曾经将重点放在“最关键目标”上,后来发现“价值最大化”可能更合适,今天更认同“最大化价值”,“价值”才是核心目标,“科学方法”不仅在获取价值的行动上,“持续”的过程同样也需要科学方法来提升效率。
经历了这些思考过程之后,最终形成了我对产品思维的理解:通过科学方法持续获取最大化价值的思维方式。
也许过一段时间,还会有新的领悟和感受,这个定义可能会变,但对于产品思维的思考和实践一直不会变。
通过以上对产品思维核心要素的拆解,产品思维所包含的能力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呈现,不只是某个单点能力的思维方式。
“产品思维”这个系统,“思维方式”是基石,“价值”是核心目标,“最大化”是衡量标准,“持续”“获取”是过程与动作,“科学方法”是方式是工具。
应用到产品工作中,产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产品面临的核心问题:
思维方式:以怎样的角度思考产品? 价值:做怎样的产品?目标与对象是谁? 最大化:做产品的效果如何?收益与成本如何衡量? 获取:怎样做成产品?如何将执行落地成结果? 持续:产品要做到什么程度?产品运营的路径如何? 科学方法:以怎样的方法做产品?
1.租房还是买房?2.怎样买房?感性或理性3.房子有哪些人住?生活方式如何?4.房子怎么装修?谁的意见为主?5.怎样维持家的环境?目标是什么?6.怎样持续提高房子的居住质量?断舍离有用吗?
1.为什么旅行?不旅行可不可以?2.如何安排旅行行程?自己安排还是别人安排?3.怎样旅行最爽?适合自己么?4.下次怎样旅行能更爽?5.为什么旅行喜欢拍照片胜过看风景?6.为什么有的人喜欢独行有的人喜欢组团?
1.怎样搭建知识库最高效?分类还是标签?2.怎样才能避免让知识库积灰,常用常新?3.知识库的价值是什么?存储信息?4.哪些信息需要记录?哪些信息不要记录?5.信息的提取过程可以怎样优化?6.如何以产品思维来搭建知识库?
1.为什么想早睡,可总是熬夜到很晚?2.不想一直玩手机,可是总是控制不住看手机3.想学习、看书,可一有大段时间就会刷剧或玩游戏4.总喜欢刷知乎微信,收藏各种文章,实际啥也没记住5.想减肥,就是减不下来,控制不住自己,想吃,不想锻炼6.时间总是很少,挤不出时间怎么办?7.如果时间个产品,该如何使用?
1.如果自己是个产品,将来该如何迭代?2.过去5年10年是怎么过的?有哪些高光?哪些低谷?3.未来5年期望变成什么样子?为什么不是1年或10年?4.5年培养一个爱好如何?什么爱好?如何执行?5.未来5年工作、感情、生活期望有怎样的变化?6.人生价值如何定义?
2、工作与生活中的思维与表达 | 陈铭
3、人人都可掌握的高效思考术 |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