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国工匠|她34年,只做一件事,搓出这种“神药”.....

2016-04-28 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96p3nv04&width=500&height=375&auto=0△央视新闻视频:【大国工匠】药丸三克 责任千斤

有一颗小药丸,它被奉为救命“神药”,它只有三克,却贵比黄金。这种有着213年历史的药丸,时至今日,依然沿袭手工制丸技艺,它就是位列中药“温病三宝”之首的安宫牛黄丸。

如果你以为它仅是药材好,那就错了,它包含了数道工序:研配、合坨、制丸、内包、蘸蜡、打戳……要求搓出来的药丸圆、光、亮,滋润细腻,色泽一致,重量更是要分毫不差,必须3克。

今天的“大国工匠”我们来认识制作这颗神奇药丸的张冬梅。

一颗小药丸背后的10余年苦功


张冬梅,17岁就进入同仁堂,手工搓丸一次成型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然而,刚进厂当学徒的时候,她可没有这么牛。

张冬梅说:“刚开始她只能‘打条’,根本搓不出丸,怎么试也不行。”

打条



“打条”是手工制丸的关键步骤,要求粗细均匀,长短合适,有点像包饺子,条打不好会直接影响搓丸的速度和质量,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工序,张冬梅就练了一年多。

张冬梅笑着回忆说,“我打出来的条都不是很满意,后来就天天回家搓面去,那阵子我们家天天吃面条。”

搓丸


“越难干、我越得练”,在过了打条关之后,张冬梅有机会开始学习最关键的搓丸。


“一开始自己我还不敢,有点害怕,怕自己搓不好影响工作进度,后来别的师傅搓丸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称重差,斜眼偷瞧,看人家怎么搓的。天天去搓,天天练,后来终于干了一段,让我上手了。最高的时候同时搓过八根。”

由于搓丸对力道的要求极高,张冬梅每天都要重复一个动作:胳膊端着,腰得挺直,这一天下来,腰酸背疼成了常态。一段高强度的工作之后,张冬梅得了很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每天进车间前的第一件事是,吃药。“有骨科的药,有止疼的,看大夫也没什么招。”

裹金、蘸蜡、打戳



除了搓丸之外,在裹金、蘸蜡、打戳等环节也全都是手工,厂子里几年前买了台机器来搓丸,但即便这样,还是脱离不了手工。张冬梅说,手工打造的就是高品质的丸药。机器搓不出来的部分,就要用手工搓板来搓,必须学会。

拿毛


安宫牛黄丸是清代温病大家吴瑭创制的,主治高热昏迷、中风、脑出血等急重症,在同仁堂十大名药中,安宫牛黄丸位列首位。它内含牛黄、牛角粉、麝香、珍珠、黄连等十一味中药,将碾好的药粉按照一定的比例研配,就可以制丸了,这个过程是同仁堂秘不示人的高度机密,由于要用麝香开窍,所以安宫牛黄丸必须使用天然麝香,而这味中药是张冬梅最头疼的。

△麝香

张冬梅介绍,麝香里面一些细微的绒毛要用手拿出来,不可能机器替代,既繁琐,又特别没意思。“拿毛”这道工序,本身没有质量标准要求,但拿多少,拿到什么程度,凭的都是药师心里的那杆秤。

张冬梅“心里的那杆秤”


张冬梅说的“心里那杆秤”也是她对徒弟的要求。张冬梅的徒弟张娜对此颇有感受:“我记得我第一次拿毛的时候,我拿了7遍,但到师傅那边验的时候,还是不行,给我打回来了,我当时的心里特别沉重。后来师傅说,这毛你拿不干净,没人知道,但是凭着良心去做救命药,这是咱药师一代代言传身教的规矩。”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张冬梅对徒弟的良苦用心也是来自她师傅的口传心授。


△张冬梅年轻时与同事的合影(右二)

张冬梅回忆起以前日子,仍对师傅的教诲念念不忘:“我和师傅一块,我俩一人一个大瓷盆,坐马扎上,过了得有六七遍,我说师傅,行了吧,师傅说,不行,早着呢,你这且得拿呢。哎呦,我说这还不行啊,太烦了,我就扔一边了,我走了,我不干了,您自己拿吧。人家也不说话,我师傅拿完自己那部分,又开始弄我这个,我看师傅岁数也挺大了,坐一小马扎上,吭哧吭哧一点一点一点过,看着我又怪心疼师傅,我说得了,师傅,我接着来吧,后来我师傅说,你行么?你还能干的下去么?”


延续中华药师传承千年的匠心

“这辈子就干一蜜丸,一直三十多年干的就是蜜大丸的生产,就干一件事,干好了就行。我母亲也是在同仁堂工作,从小我就跟着我母亲一块上班了,我还跟我母亲说,您看您让我接这班,我接了您的班多好,也没给您丢脸。”

北京顾客:辛苦您了,救命的,这是我朋友在南京,专门让我过来买的。


台湾顾客:佩服佩服,传统的中药老方子就得你们传承下去啊。

在张冬梅看来,这都是她“该做的”份内之事:“有时候半夜突然就醒了,就想,这个药加没加,那个药加没加,这一宿就别睡了。干好我手上的活,我保质保量完成,我不出任何错误,我就很知足了,说句大白话,就是为了睡个安稳觉。” 

34年,张冬梅只做了制药丸一件事,但是凭着34年的坚守延续着中华药师传承千年的匠心。

猜你喜欢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李浙

记者/李宁 董羽  编辑/王元 江永韬

©央视新




为工匠精神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