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 | 提速降费一年 消费者为啥还是没有“获得感”?
今天是5月17日世界电信日,三大运营商“提速降费”政策实施至今也已满一周年。一年来,网速到底快了多少?费用到底减了没有,是否达到了用户的预期?小编用权威数据说话,为您梳理一番。
网速
网速快不快,最直观的感受是家里的宽带速度。结合自己订制的套餐,比比看你家能击败全国多少用户?
上图可以看出,2015年,绝大多数用户用上了8M以上的宽带网络,这一点大家体会明显。比如,下载一首歌或者一部电影,可比以前快多了。
这里小编有必要再科普一下: Mbit/s和MByte/s的区别。
Mbit/s的含义是兆比特每秒,是带宽的单位;MByte/s的含义是兆字节每秒,是实际下载速度的单位;在计算机中每八位为一字节,也就是1字节=8比特。
所以,上图中一季度网速9.46Mbit/s,是带宽的概念,实际下载速度还要乘以1/8换算成字节,也就是1.18MB/s。一般运营商声称光纤速度为“ 20M”,也是指带宽的比特位数,实际下载速度要乘以1/8,也就是2.5MB/s。
当然,一季度9.46 Mbit/s是个平均数,全国各省市的水平并不相同,来看看你家乡是啥水平?
中国的平均网速已超8M大关,在世界排名中有没有提高呢?下图拿2015年平均下载速率跟几个主要国家做个对比:
显然,我国的宽带速度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与韩国日本还有明显差距。
目前,大中城市居民基本实现了20M光纤的接入能力,部分乡村实现了8M的接入。移动网络从4G过渡到了4G+,4G网络城乡覆盖率超过90%。
网费和流量费
不久前,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司长表示,去年“提速降费”为用户省了400亿,平均每个用户每月下降2.6元。除此之外,三大运营商也交上了一份提速降费的“成绩单”。
用户为何“无感”?
三大运营商的成绩看上去很华丽,但用户的反应普遍都是“无感”,“获得感”不高。不如现在就来做个调查吧!
显然,三大运营商的成绩和用户的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难理解。
首先,我国用户规模巨大,400亿元平均每个用户每个月费用下降约2.6元,用户基本无感。
二是去年运营商主要是提速不提价,速度提上去以后,平摊到每一兆的费用是降下来的,但用户流量花费的绝对值并没有下降。有的用户因为网速快了,使用量上去了,总体消费反而加大。
第三,很多用户无论是宽带还是手机流量,用的都是套餐。原来用什么套餐现在还是什么套餐,速度快了,而套餐费用是固定的。
第四,用户对“降费”很敏感,但对“提速”却不是很留意。
网页首屏打开的速度提升了25%以上,但是这半秒钟在现实使用中,谁又会有感觉到呢?
三大运营商2016如何“提速降费”?
对于今年“提速降费”的部署,移动和电信已经对外给出了明确的目标。
【央视评论】
“提速降费”这一年 用户为何没有“获得感”?
一年来三大运营商的“提速降费”有成效,但似乎用户“获得感”不足。有三点值得深入思考:
首先,运营商是不是心甘情愿地“提速降费”?
一年前发起这场“提速降费”的可不是运营商自己,而是国务院。中央政府出台意见、拿出规则,确定了运营商承担着国家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职责。有了这个定性,才会由中央政府提出“提速降费”的要求。但运营商是否自觉自愿地把这份职责“吃透、认可、落实”了,值得再观察几年。日久见人心。
其次,用户的“获得感”期待值是否不切实际地过高?
“获得感”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体验。带着不同的预期,同样的提速降费之下,有人很满足、很满意,有人很不满足、不太满意。所以,一年来“提速降费”成效到底如何,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答案。多数用户的合理预期应是什么?需要涌现一些既不是服务提供者、也不是服务享用者的第三方,来做出科学、合理、能平衡各方利益的判断。
第三,运营商背后的政府是不是也该做点什么?
“提速降费”的主体是运营商,但基于电信业的特点,决定有几家运营商的是中央政府。最近第四大运营商获得批准,虽然尚未起步、远不及“三大”,但多一个竞争者,总是好事。政府相关部门还有责任推进简政放权、完善行业配套支持政策、完善宽带网络标准、规范通信建设行为等,这些动作并不直接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但都是促进企业深度“提速降费”所需的政府作为。
评论撰稿 | 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
猜你喜欢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陈洁
记者/孙蓟潍 编辑/王元 制图/曲柳燕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