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每年上千亿经费 中央说可以这么花
做科研项目,报销却要为发票发愁;本来是研究生物的,却还要绞尽脑汁编写经费预算和方案;这个项目钱不够,那个项目却花不完;项目资金下半年才拿到,年底花不完就要被退回,不少单位不得不突击花钱;……科研经费看起来不少,用起来有时候却显得“蹩手蹩脚”。
针对这些问题,中央发话了!中办、国办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为这笔经费“松绑”!《意见》中有还有哪些干货?我们先来梳理一下——
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直接费用中的多数科目预算都可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调剂。
简化预算编制科目,对一些科目合并“同类项”。
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明确项目承担单位可以在核定的间接费用比例范围内统筹安排绩效支出,并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
意见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重申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都可以开支劳务费。
科研项目实施期间,年度剩余资金可以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当年的钱花不完不用收回。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后,结余资金按规定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在2年内可以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2年后未使用完的,按规定收回。
在差旅费方面,合理确定教学科研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等级和住宿费标准;在会议费方面,业务性会议的次数、天数、人数以及会议费开支范围、标准等,由单位自主确定。
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在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经费支出、财务决算和验收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
央视评论:走一条“放”和“管”之间的科研经费管理道路
支付给创新的经费怎么用?要尊重科研规律
应该说,科研经费管理上的这次改革,呼应了当前科研领域对于经费管理的诸多呼吁。尤其是在人工劳力,自主管理,支出标准等多个领域,给了科研人员一定的自主权,在各个科研单位的经费管理上,确立了一个比较科学和现代的标杆。这份《意见》最核心的特点,就是以尊重科研规律的方式,来考虑和制定科研经费管理的方法。
与各种支出相比,科研经费是一种特殊的经费,它的主要目的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因此,这是一种支付给创新的经费,它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让科研人员自由思考和精密研究中。因此,科研经费常常需要用在鼓励创新上,也常常因为研究的不同方向而发生变化。
“放”和“管”考验科研经费管理者的智慧
我们应当看到,科研经费的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技巧性极强的领域。这个管理的背后,是对于知识的态度,和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因此,在“放”和“管”之间,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费管理道路,实际上考验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
一方面,不同项目和单位之间的科研经费使用,有巨大的差异。无论是在技术领域还是人文领域,对于思想的价值,在我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过去对于科研经费的规范,硬件支出多,思想支出少,对于智力投入,我们一直没有一种合理的估值。这次的管理办法,通过适当放宽和鼓励智力支出,也更加鼓励创新。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科研经费的管理也需要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在目前的科研经费使用中,也的确存在着一些误区甚至是违规违法地带。出于各种原因,个别高校和科研单位中也出现了经费挥霍、浪费、贪污,使用经费违反八项规定等现象。但是经费的管理,不是审批环节越多就越安全,而是责任越明确,才能使用的越好。只有精细地确定经费使用范畴,在范畴内明确使用者责任,才能更好的保障经费管理的有效性。
“放”、“管”结合 最重要的是尊重科研人的智慧和劳动
科学的创新在于,人们常常要想前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科研经费的使用亦然。在放管结合之间,最重要的是尊重科研人的智慧和劳动,如果没有这一层信任,就势必会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新规开了一个好头。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商汉
更多新闻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浙
编辑/文雅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