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夜读 央视新闻 2022-03-18

1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

丰富的安静。

远观外界的诱惑,近察内在的宝藏。

于无声处听雨,于寂静时看山,

这样的日子,已足够美好。





《安静,然而很美》

文|央视新闻《夜读》

 

你上次安静地做一件事,是什么时候?
 
这是一个并不讨喜的发问。
 
我们每天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常常沉溺于繁杂的、奢华的、眩惑的、迷惘的声光色彩里。想静下来,又急于做一些什么填补,好像只有忙碌的热闹才能消弭恐慌。
 
这样的生活需要反思吗?
 
也许,当你觉察自己失去沉浸式做事的能力,感到高速运转的身心走向耗竭,当你步履匆匆无法再从生活中捕获踏实的思考,就是需要潜下心来内省,从安静中寻求救赎的时刻。
 


高质量的安静,胜过低质量的热闹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言:“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作家莫言喜欢高度安静地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书中的智慧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热闹都是短暂的。
 
人们常以为,投身到纷纷扰扰的事件中才有活力,才能带来亢奋,但当喧嚣的大潮褪去,又不得不面对“繁华过去一身空”的落寞。什么才能带给我们持久的平和与力量呢?是明心静气,是静水流深。
 
在所有人拥挤着跑向外部世界时,你能否逆向走入内心的深处,问问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安静中,收获清醒的思辨能力和敏锐的觉察能力,弄明白自己向往的生活,而不是人云亦云,徒有热闹。
 
守得孤寂,种自己的花,候光阴的果。在简单而又安静的氛围里,人生反而会更加富有。
 


越安静,越懂生活
 
曾有人将命运分为三个层次:“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暮年听雨僧庐下。”
 
年少轻狂时,喜爱鲜衣怒马的繁华;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羁旅中看遍风景;到了暮年,阅尽世事,才真切地懂得静之可贵,一个人择清幽处,听细雨点点,咂摸悲欢往事之味。
 
从繁华到安静,是人长大成熟的痕迹,亦是心取舍的过程。

因为安静,时间变得很慢,慢到可以认真去体会当下。

因为安静,内心开始澄明,反思是否因为走得太快太远,而忘记何为初心。
 
诗人博尔赫斯说,“回归平凡的事物,清水,面包,一个水罐,几枝玫瑰。”看似简单,却能让膨胀的灵魂从浮华中逃离,回归素朴的本质。如若心为形役,被太多繁重的外物牵绊,生活不但静不下来,反而变得臃肿不堪,疲于应对。
 
到安静中去,好好打理生活。不声张、不炫耀、不迎合,做个闲静得体之人。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看到自己在平凡生活里的身影。



安静,是高级的修养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安静不是故作姿态,而是跟随一生的修养。生活不会海阔天空,总有荆棘波澜,当有了变故,不要急,不要躁:
 
有了矛盾,争吵解决不了问题,唯有心平气和才行;

被人误解,烦躁化解不了委屈,静下心来才有出路。
 
把安静内化于行为处事,言谈举止才会流露出淡然与从容。它让你感受到自己,“就像心灵的房屋,拥有了门窗,便能把四季引进。”安静,带来松弛、通透、豁达,让我们更加自如地与世界相处。
 
真正意义上的安静,不是强调大把的独处时间,过隔绝的生活。而是即使身在闹市,不离红尘,也能守得精神上的平和闲逸。
 
如果有一天,我们对生活的磨难面不改色,临危不乱,并不是我们与生活和解了,而是内心已足够强大,懂得在一地鸡毛中,用安静给予的力量,与困难缓慢周旋,因静生智,以智取胜。

图 | 视觉中国

 




你有哪些「安静珍贵的时刻」

来留言区分享

央视新闻《夜读》特别荐读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若璐编辑 | 李津婵

©央视新



安静的人,悄悄地赞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