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8大数字,秒懂这个年!
▌本文来源:综合新华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
吃吃吃,春节国内消费达7540亿元;买买买,出境消费预超900亿元;央视猴年春晚受众规模达10.33亿;“红包大战”除夕夜4.2亿人抢不停;春节档电影票房逾30亿元再创纪录……猴年伊始“猴气冲天”。与此同时,雾霾与国内三分之二城市“共度佳节”,“每逢佳节被逼婚”依旧热闹上演……get这8大数字,才算真正读懂了猴年春节!
【7540亿元】
国内消费约7540亿元 “互联网+”助力餐饮业升级
2016年春节黄金周,全国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民俗消费红红火火,新兴消费蓬勃发展,传统年货、大众餐饮、文体娱乐、旅游休闲等成为节日消费亮点。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754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1.2%。
春节期间,团圆家宴、亲朋聚餐成为春节餐饮市场主角。北京众多知名餐饮企业年夜饭预订一空,“年中饭”预订率也超过八成。杭州、南昌等地兴起移动APP预约厨师上门做年夜饭,受到消费者欢迎。
【900亿元】
出境消费预超900亿元 泰日韩受欢迎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计,2016春节出境游人数预计将达到570万到600万。受中国人欢迎的旅游国依次是泰国、日本、韩国,最受欢迎城市依次为首尔、台北、曼谷。
大陆居民赴澳门、台湾游客数量继续增长,赴香港游客数量出现下降。据香港入境事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节日前6天访港内地游客74.4万人次,同比下降11.65%。
虽然开年人民币有所贬值,但也挡不住人们买买买的节奏。如果以人均旅游相关费用1.5万元计算,中国游客春节出境花费或将达到900亿元。
【10.33亿】
央视春晚全民看 受众规模达10.33亿
央视猴年春晚聚焦“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节目创作凸显“十三五”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海内外观众奉献了一台“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兴喜气”的文化盛宴。经过初步汇集统计,除夕夜央视春晚直播期间的受众总规模达10.33亿。数据涵盖海内外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收视与互动的观众,2016年央视春晚多屏直播收视率达30.98%。
在视觉产品多元化的今天,一批依托于新技术新平台的“二次元春晚”“草根村晚”也带来新潮流。广西、山东等地农村百姓则自发办起了乡村春节晚会,互动频繁、趣味十足。
【30亿元】
“史上最强春节档” 6天30亿 猴年影市火爆起步
与旅游市场同样火爆的还有春节档电影。2月8日至13日,即大年初一至初六,全国电影总票房达30亿元,同比增长67%,成为“史上最强春节档”。其中,《美人鱼》票房达14.6亿元;《澳门风云3》票房达6.8亿元;《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票房达6.5亿元。这3部国产影片联手贡献了春节档总票房的93.5%。
三片同日上映,当日即取得6.6亿元的票房成绩,超越去年7月18日暑期档《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合力创造的单日4.25亿元的票房纪录,使内地电影市场单日票房首破1亿美元大关,并打破单日最多破亿元影片数量纪录。其中,《美人鱼》超越《港囧》,创造了国产影片单片单日票房新纪录。
【1000万件】
“春节不打烊” 快递业务总量超1000万件
据国家邮政局邮政业安全中心消息,2月6日至12日,全网快递业务总量超过1000万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约25%。
邮政EMS、顺丰等快递企业承担了春节期间大部分快件的快递服务。一些快递企业也采取留守值班等多种形式保障快递服务,京东、苏宁等电商自建物流则继续推行“春节不打烊”。
【4.2亿人】
超4.2亿人上演“红包大战” 莫冲淡团圆本意
除夕夜迎来“全民抢红包”高潮。数据显示,除夕当日,微信红包参与人数达4.2亿人,收发总量80.8亿个,3年狂增505倍;春晚期间,支付宝“咻一咻”抢红包活动总参与3245亿次,是去年春晚互动总次数的29.5倍。抢红包正从节日“伴奏曲”演变为年夜“主题歌”。
“红包大战”受人追捧也引发思考。游子千里归家,依旧没有跳出方寸屏幕,当除夕夜人们的眼光在屏幕上游走,对亲友长辈的关心充耳不闻,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一些人的亲情已然被手机打败。不少老人认为,红包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情社会中的一环,本质上只是年俗的一个体现、传递祝福的一种方式,不该占用太多团聚时光,冲淡了团圆本意。
【279个】
“春节霾”大范围出现 279个城市重度污染
从除夕20时至大年初一6时,雾霾与国内三分之二城市共度佳节。全国共有279个城市在这一时间段内空气质量指数达到过五级重度污染或以上,其中66个城市空气指数甚至“爆表”超过500。
记者在北京、上海、河北、安徽等地采访发现,虽然今年各地烟花爆竹销售并未出现明显增长,但在空气污染扩散条件一般的情况下,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春节霾”依然延续。多省市气象环保部门表示,今年“春节霾”大范围出现与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有关系。
【86%】
超八成青年被逼婚 “逃饭帖”折射城乡婚恋观冲突
近期,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了《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八成受访者表示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
如何在七大姑八大姨苦口婆心劝说下,练就微笑、频频点头的基本功与坚强的内心,智斗“中国式逼婚”?早在春节前夕,各种“反逼婚攻略”便在网上随处可见。而针对上海姑娘跟男友回农村过年“逃饭”帖子,逃与留的讨论热潮也折射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婚恋观冲突不断的现实。
量化的逼婚现状究竟科学不科学暂且不论,吐槽背后不仅反映出两代人、农村与城市婚恋观的差异,更凸显一些年轻人对“人情负累”的不满。专家认为,家乡七姑八婶催婚、催孩的急切心理是关爱晚辈的表现,但需要尊重不同代际间的观念差异,为人际关系留下一定的界限和空间。
猜你喜欢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浙
编辑/王若璐
©央视新闻